基于“看客”现象反思中国公民教育问题
浅析我国公民教育的困境
浅析我国公民教育的困境我国公民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公民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体制的僵化我国的教育体制长期以来都比较僵化,对于公民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很难进行创新和改革。
在这样的体制下,公民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内容单一,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素养。
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限制也使得学生的公民教育受到了较大的顾虑。
二、教师素质的不足教师作为公民教育的传授者和引领者,其素质和能力对于公民教育至关重要。
但是我国的教师素质整体上存在不足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公民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缺乏了解;二是公民教育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欠缺;三是师范教育中公民教育的培训不足。
这些因素使得教师在公民教育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进而影响学生的公民教育效果。
三、学生公民意识淡薄随着社会变革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人文氛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公民意识却呈现出淡薄的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公民权益和义务的认知不足,对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不强等原因所致。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价值观,也对公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公民教育内容的单一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公民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上,忽视了社会责任教育、价值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内容的培养。
这导致了学生在公民素质和意识培养方面的不足,对于社会、国家和自身的关系认知不全面,公民素质低下。
五、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的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公民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是社会的信息多元化和碎片化使得学生的认知和思考能力受到了一定的考验,另一方面是社会上的负面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公民素质和道德观念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这都对公民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果。
我国的公民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从教育体制、教师素质、学生意识、教育内容、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优化。
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公民意识和良好的公民行为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道德观念、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是,学校在教育中给予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学生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教学内容的深度不够,教学方法的创新不够,教学环境的改善不够等。
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公民意识
教育的质量不高;二是教师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的深度不够,教学方法的创新不够;三是学生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自觉性;四是家长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责任感。
为了解决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的公民意识教育水平;二是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三是加强家长的教育,增强家长的责任感;四是加强教育资源的分配,提高公民意识教育的质量;五是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学效果;六是加强教学环境的改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道德观念、有良
好行为习惯的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教师培训、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家长的教育、加强教育资源的分配、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加强教学环境的改善等,以提高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质量。
浅析我国公民教育的困境
浅析我国公民教育的困境我国公民教育的困境,是当前中国教育体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民教育是指培养公民素质和意识,促进公民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公民成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劳奋斗、协作共赢的社会成员。
目前我国公民教育存在着种种困境,制约了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
公民教育在形式上存在着单一化和机械化的倾向。
目前的公民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和理论灌输,缺乏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多样化的手段。
学生往往在枯燥的课堂中接受公民教育,缺乏亲身参与和实践体验。
一些公民教育活动呈现出机械化的倾向,过分强调形式而忽视内涵,让学生缺乏真正的体验和感悟。
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公民教育缺乏兴趣,难以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公民教育内容的更新和适应性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民教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和更新。
然而目前我国的公民教育内容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灌输上,缺乏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理念和观念。
一些现行的公民教育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同。
公民教育内容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挑战的回应不够充分,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面对社会问题和挑战,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公民教育的参与度和主体性不足。
公民教育应该是学生自觉参与和主动学习的过程,而目前的公民教育更多地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和理论灌输。
学生缺乏对公民教育的主体性认知和掌控,无法自主地进行思考和探索,缺乏参与决策和实践的机会。
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公民教育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有限,难以形成深刻的自我认同和价值取向。
我国公民教育存在着诸多困境,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公民教育应该向多元化和活跃化的方向发展,增加公民教育的形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亲和力。
公民教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更新内容和理念,使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挑战进行及时回应。
公民教育应该强化学生的主体性认知和参与度,引导学生形成深刻的自我认同和价值取向。
浅析我国公民教育的困境
浅析我国公民教育的困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公民教育在我国逐渐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然而,我国公民教育目前仍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进行有效的解决。
第一,缺乏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课程。
当前,我国公民教育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教育内容和教育质量的不稳定。
由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差异和地区差异,公民教育标准和课程设计的不统一,导致公民教育在不同的地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差异过大,无法达到全面、一致的教育效果。
第二,缺乏系统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公民教育是一门涉及多方面的学科,它涉及到道德、法律、社会伦理、公共事务、环保等多个领域。
但是目前的公民教育教学内容过于零散,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同时,公民教育教学中也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尤其是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无法给学生形成深刻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第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目前,我国公民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往往比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公民教育教学中,往往采用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缺少互动性和参与性。
这样无法激发学生对公民教育的兴趣,并且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四,缺乏有效的评测体系。
目前,我国公民教育评测体系欠缺,评价标准也比较模糊。
这使得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公民教育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和指导,也无法督促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实践。
解决困境的方法:第一,制定公民教育标准和课程。
制定统一的公民教育标准,编制规范的公民教育课程,是解决当前教学内容和教育质量不稳定的关键。
这样可以使得公民教育教学规范化、科学化,增强公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构建更加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建设一个完整的公民教育教学体系,注重教材配套、教学方法研究和教育资源开发,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公民教育教学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第三,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公民教育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领悟公民教育在社会中的具体实践效果,并且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公民教育的学习效果。
论“看客”现象与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 看客 ” 就是看着事件 的发生 而 自己置身事外 , 即所谓 的
“ 事不关 己 , 高高 挂起 , 明哲保 身 , 为 自安 ” 看客 ” 无 。“ 没有
基于权利或义务 而产生 的人 格 , 有 自我 意识 , 至 没有 同 没 甚
德 的冷漠 。有些人 内心也许有过道 德 的挣扎 , 最终还是 被 但
秦 洁
摘 要 : 当今社 会, 随着 经济的快速增长 , 看客 ” 伴 “ 现象作 为社会 的 不谐和 音屡 屡 出现在 我们 生活 中。“ 看客 ” 现 象的实质是人格丧失 、 德沦 落和 社会 责任 消退 , 有“ 与人之 间的 陌生性” 道 具 人 和“ 否认 道德 责任 ” 的特 征。 从心
理 、 性 、 度 和 社 会 维 度 分 析 “ 客 ” 象存 在 的 原 因 , 以 看 出 , 强 公 民 意 识 教 育 是 消 除 “ 客 ” 象 的 关 键 。 人 制 看 现 可 加 看 现
必须大力培育社会公共 空间, 强公 民身份意识教育 、 加 公民道德意识教育 、 民责任意识教育和公 共精 神的教育。 公 关键词 : 客现象; 民意识; 民教 育; 民社会 看 公 公 公 中图分类 号 :6 83 1 4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3 -7 l 2 1 )4 _ 18 3 10 - 0 5 (0 1 0 _0 2 -
起 ” 态 度 而 不 自觉 地 充 当 了 “ 客 ” 加 上 现 实 生 活 中存 的 看 。
在 的不 同程 度的社会治安问题 、 好人善心 与恶人坏 心 良莠混
杂 的现 状 , 许多人产生 了“ 不要多 管闲事 ” “ 的 看客 ” 理 , 心 从 而也成 为“ 看客 ” 的一部分。
论“看客”现象与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论“看客”现象与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摘要:当今社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看客”现象作为社会的不谐和音屡屡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看客”现象的实质是人格丧失、道德沦落和社会责任消退,具有“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性”和“否认道德责任”的特征。
从心理、人性、制度和社会维度分析“看客”现象存在的原因,可以看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消除“看客”现象的关键。
必须大力培育社会公共空间,加强公民身份意识教育、公民道德意识教育、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和公共精神的教育。
关键词:看客现象;公民意识;公民教育;公民社会鲁迅先生在《药》一文中深刻描绘了“看客”的丑态:“脖颈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他人所有的痛苦都可以被“无关”的“群众”拿来当戏看,以打发无聊的生活,中国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鲁迅的话沉痛地总结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将这种“看客”行为视为中国人的一大劣根性。
如今,鲁迅先生已经去世70多年,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这种劣根性仍然存在于当今社会,许多“看客”行为仍然充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面对正在遭受暴力侵犯的受害人,上百人围观却无人劝阻;面对落水的儿童,有人为是否救人而讨价还价;面对想要跳楼的轻生者数百人驻足观望,甚至还有怂恿其快跳的击掌声和叫喊声;面对光天化日下在公交车上明目张胆行窃的小贼,却没人敢吭声……这些“看客”行为,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诚信危机、道德冷漠、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真实写照。
如何认识“看客”现象,从而“疗救看客”,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重要的现实问题。
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希望引起深思并推动公民意识教育。
一、认识“看客”现象“看客”就是看着事件的发生而自己置身事外,即所谓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无为自安”。
“看客”没有基于权利或义务而产生的人格,没有自我意识,甚至没有同情心。
这里的事件专指负面事件,其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突发性灾难,如落水、车祸等;一类是犯罪行为,如抢劫、行凶等。
公民教育教学反思
公民教育教学反思引言: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行为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它对塑造公民素质和社会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公民教育教学在一些方面存在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和总结。
一、公民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公民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公民教育的基础,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目标设定存在以下问题:1. 目标过于宏大而缺乏可操作性。
传统的公民教育目标往往过于理想化,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
例如,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但如何具体衡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进行有效指导,目前还存在困难。
2. 目标过于功利化。
一些学校或教师在设定公民教育目标时过于注重学生成绩,追求所谓“名校率”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这种功利化导向会把公民教育变成一种功利工具,失去其本质意义。
改进的思路:设定可操作性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需要形成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的目标体系,通过遵循科学规律、注重实践操作等方式使目标更接地气。
二、公民教育教学内容的选取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对于公民教育教学内容的选取存在差异,需要进行规范和统一。
1. 内容单一化。
有些学校或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忽略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公民教育应包括道德伦理、法律知识、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地区性内容的局限性。
公民教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应与地区文化、历史背景相关,但不应过于强调地域差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公民意识。
改进的思路: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公民教育内容体系。
通过加强教材开发、学科整合等方式,将公民教育内容和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三、公民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提高公民教育效果至关重要。
目前存在以下问题:1. 讲教较多。
以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知识理解和记忆方面得到熟练,但缺乏对知识的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中国人看客心理与公民道德教育
这种看客心理在媒 体对 案情的 报道上 充分显 露出来。媒 体
对马加爵落网后的情况 , 进行 了 “ 幸灾乐祸 ” 的夸 张报道 , 式
些与我们民族 优秀 品格 极不 和谐 的 因子 。传 统文 化 中以
血缘延续建 立的深厚 而牢固的宗亲思想 , 深深扎根于 中国人
充满 了“ 看客 ” 的味道 。这种 过度 的 、 负面 的信息传播 频繁
20 0 9年 9月 第2 8卷第 9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 a o e oga g oeeo d ct n o r l f in jn l g f ua o n H l i C l E i
Sp 20 e.09
Vo. 8 No 9 12 .
中 国 人 看 客 心 理 与 公 民 道 德 教 育
杨 数 雄
(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 院 , 福州 3 0 0 ) 50 7
摘
要: 当今 社会普遍 存在 的看客心理的形成有 多方面原 因, 这种心理对 于构建和谐 社会有极 大危 害性 , 了 为
遏制和 消除这种 不良社会现 象, 应发展先进文化 , 强公 民道德教育 ; 立见义 勇为道德楷模 并完善利益保障机制 ; 加 树
常看客心理 被认 为是 由于 社会经 济文 化落 后而形 成的 。如 今, 国家经济发展 了, 人们 的文化水 平提高 了 , 这种“ 事不关
较大改善 , 但是随着市场 经济 的发展 , 功利 主义思想也 日渐 盛行。市 场经 济条 件下人们 行为 的基本特 征就是讲求 效益
和追求功利 , 单纯的利他行为很难产生 , 也就是说 , 于零效 对 益或负效益 的行为 人们避 而远之 。尤其是在社 会还未建 立
浅析我国学校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我国学校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学校公民教育就是学校通过设置基本的课程和举办相关的活动,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强烈的法律意识的一种教育。
在我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公民教育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上都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这些给学校公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给它带来了发展和完善的机遇。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各个方面,探索其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受教育者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和回馈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标签:公民教育;学校公民教育;问题;对策一、公民教育概述(一)公民教育的内涵希腊文中人是属于一个城邦的,而城邦却是由很多公民集合而成的,这种由公民集合在一起而组成的从事政治活动的团体就是城邦。
一个城邦之所以能够形成,离不开公民这一基本要素。
朱晓宏说:“公民的行动是自主的,是理性与道德意识相配合的产物,没有公民以及公民的道德,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更无所谓国家的发展。
培养公民是一个现代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蓝顺德认为:“公民教育应当从它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因而得出其含义:公民教育是指各级学校中强化公民教育的相关课程,其中包括培育主动而负责的国民的政治教育、养成健全人格的伦理道德教育、集成文化传统的民族精神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
然而,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公民教育势在必行,作为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则担负着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二)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状况我国公民教育出现在鸦片战争以后,严复鼓励人民群众的斗志,开启人民群众的智慧,为人民群众的道德修养增添新的血液。
梁启超告诉广大群众教育可以使他们具有自身的人格,享有人权,不受他人的干涉,可以平等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情并为自己做出决策。
伴随着这些呼声中国近代公民教育开始了。
从实践的层面上来说,我国公民教育兴起于“五四运动”前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赋予了公民各项权利和义务,这为我国公民教育开阔了新的发展前途。
浅析我国公民教育的困境
浅析我国公民教育的困境我国的公民教育一直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的公民素质。
在现实中,我国的公民教育一直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内容单一、教育与社会脱节等方面进行浅析,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公民教育的困境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导致我国公民教育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统计,我国的城乡差距在教育资源分配上依旧十分严重,城市地区在师资、教学设施和教学装备等方面的资源要远远超过农村地区。
这样的资源差异直接影响了农村地区学生的公民教育水平,使得农村学生在公民意识、法律观念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
教育资源不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公民教育的均衡性,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在公民教育方面的困境。
教育内容单一也是我国公民教育面临的困境之一。
在当前的国家教育体系中,公民教育主要通过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等学科进行传授,但这些学科的教学内容往往较为单一,缺乏实践性和前瞻性。
这样的教育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满足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
现实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和社会问题也往往未能纳入公民教育内容中,使得公民教育与社会实际脱节,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育与社会脱节也是导致我国公民教育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公民教育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
在现实中,公民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脱节现象,教育内容的更新不够及时,教学方法的创新不够精准,难以满足学生对公民教育的需求。
这样的脱节导致了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使得学生在接受公民教育时难以获得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技能。
针对我国公民教育面临的困境,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解决。
应该加大对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改革力度,通过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水平。
应该丰富公民教育的内容,引入更多与社会实践相关的课程,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
浅析我国公民教育的困境
浅析我国公民教育的困境
公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须品,旨在培养人们对国家、法律及公民道德等方面的认识
和责任感,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提供精神保障。
但是,我国公民教育面临下列困境:
一、公民意识培养不足
公民意识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公民意识淡薄导致人们对自己的权利义务缺乏认知,缺乏对国家的归属感,缺乏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
这种情况导致人们不愿意参与社
会活动,导致民间组织的发展空间不足,对社会民主化进程造成影响。
二、公民素质薄弱
公民素质是公民教育的重要体现,人们的文化素养、手艺技术、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水
平都受到公民素质的制约。
我国公民素质普遍较低,表现为人们缺乏常识知识和生活技能,缺乏基本的交际能力和法律观念,以及工作意识和职业道德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导致人们
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且会在个人的就业、就业机会选择、职业发展等方面造成障碍。
三、公民道德缺失
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是公民教育的首要目标之一,公民道德是市民在社会生活中必须
遵守的基本准则。
但是,由于现实的过度竞争和道德迷茫等因素,我国公民的道德缺失现
象屡见不鲜,道德情操和素质降低导致社会道德风气日益下降。
四、公民权利保障不到位
公民权利是公民教育的重点和重点,公民权利的保证不仅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健康发展
所需,也是公民自身利益的需要。
在我国,短期内相继出现了国有财产的私有化、个体经
济的发展以及著作权、股权等私有财产的产生,有些公民的权利受到了更好的保障,但是
另一方面,很多公民的财产权、民主权、知情权、言论自由等权利存在着诸多挑战和困境,这种情况不利于公民教育实施和规范。
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弊端和对策
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弊端和对策
一、弊端
1、教材内容偏理论,不够实践。
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缺乏具体的实践,目前的教材大多以理论为主,学生无从接触社会实际,将学以致用变
得比较困难。
2、公民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排得不靠前。
在课程体系中,公民教育往往
居于低位,课程安排往往放在星期五或者期末,影响学生一天的兴趣
和学习效果。
3、把公民教育当作一门学科教授,而非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
很多
老师将公民教育只当作一门学科来教授,而不是真正长期培养学生的
公民素养。
二、对策
1、增加实践性环节。
应加强实践性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公民实践,
让学生在课堂上,实践场所和家庭中发现问题,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和健康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
2、建立系统的课程安排,加强教学管理。
在课程安排上,要将公民教
育同其他课程协调结合,把公民课置于课程体系的首位,加强公民教
育课程的指导和管理,确保学习效果。
3、成立专业教师队伍。
要注重教学技能的开发培训,增加专业教师的
队伍,让每位教师都具备普及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取向的能力,从而提
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浅析我国公民教育的困境
浅析我国公民教育的困境我国公民教育虽然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困境。
公民教育是培养国民素质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在我国,公民教育存在着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枯燥、教育资源不均衡以及教育实践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我国公民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我国公民教育的教育内容较为单一。
在学校教育中,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国家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和国情教育等方面,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的信息和素材。
这种单一的教育内容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枯燥和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公民教育的兴趣和热情。
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公民教育的教育内容,丰富公民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我国公民教育的教育方式相对枯燥。
目前我国公民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灌输教育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
学生对于公民教育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我们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如项目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公民教育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在我国的城乡差异较大,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教学条件较好,但农村地区的公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存在教学设备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这种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导致了公民教育的不公平性,影响了学生的公民素质培养。
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公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良好的公民教育。
我国公民教育的实践落实不到位。
虽然公民教育的理论教育有所完善,但在教育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学生的公民素质培养效果不佳。
学校和教师在公民教育的实践中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加强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公民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我国公民教育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枯燥、教育资源不均衡以及教育实践落实不到位等方面。
由道德漠然的看客心态想到教育功利性的问题
由道德漠然的看客心态想到教育功利性的问题武汉市南湖学校毛晟看客一词,从何而来,因何问起,我没有仔细去研究。
只知道脑袋里浮现出几个著名的“看客”,比如:鲁迅《药》中的华老栓,和《阿Q正传》中刑场的围观者。
当然还有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事件中,那短短的7分钟内,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的18名路人。
是的,凡是人都有一种好奇心理,大凡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或意外之事,总有不少人会围观,可以说,人人都可能成为“看客”。
当然还有一些人是看到这个事情和自己无关,也发现这个事情可能有点麻烦,便立马撇清关系远远的离开,如同躲开瘟疫一般。
这两类其实都是一种“看客”心态。
只不过前一种是“呵,最近好无聊,有没有什么倒霉的事情说说让我开心一下”的“无聊的、打发时间的”看客心态,和“这事可和我无关,我是出来打酱油的”的“自保型”的看客心态。
环顾四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看客”现象的具体表现,如:不关心他人,不关心社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见死不救,见义不为,“遇事绕道走”;看到老人盲人过街,不闻不问,躲在一旁看笑话;看见“长明灯”、“长流水”视而不见,扬长而去……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偶有报道,下面摘录几则:情境一:在海南,一名一时想不开的青年男子从海口一家医院9楼跳下,经抢救无效死亡。
据目击者说,从早上9点多该男子就爬上了窗口,在长达两个多小时内,他曾做了几个试图跳下的动作,后来显然是因为生的欲望上升,思想发生了动摇,没想到却引起楼下围观者的大声哄笑,更有人大声喊“要跳就快点跳!快点!”被激怒的男子用手指点楼下人群,口中不知说了什么,突然跳下……情境二:上海外国语大学大西路校区,一位名叫史芸的正值青春年华的女生,在校园里被其男友活活打死,现场至少有三四十名大学生围观,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制止。
还有更“夸张”的:沈阳一女子欲跳楼时,反应极快的小商贩甚至临时做起了望远镜生意,或是兜售矿泉水、饼干等,围观者居然坐着马扎拿着望远镜兴致勃勃地看起了“表演”。
看客现象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信息获取渠道也更加多元化。
然而,与此同时,一种名为“看客”的现象也日益凸显。
看客现象,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在面对他人的不幸或困境时,只是冷漠地旁观,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这种现象在我国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令人深思。
本文将从看客现象的定义、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看客现象的定义看客现象,是指人们在面对他人的不幸或困境时,表现出冷漠、漠视、甚至嘲讽的态度,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这种现象在我国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如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家庭暴力等。
二、看客现象的成因1.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导致部分人在面对他人的不幸时,缺乏共情能力。
2. 个体心理因素:部分人心理素质较低,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习惯于冷漠旁观。
3. 媒体传播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一些负面新闻和炒作事件被过度放大,导致人们逐渐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幸事件产生免疫力。
4. 社会责任感缺失:在现代社会,部分人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忽视社会责任,导致看客现象的蔓延。
三、看客现象的影响1. 损害社会道德风气:看客现象的蔓延,使得社会道德风气日益恶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
2. 影响社会和谐:看客现象使得人们在面对他人困境时,缺乏关爱和帮助,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不利于社会和谐。
3. 影响个体心理健康:长期冷漠旁观他人的不幸,容易导致个体心理素质下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四、应对看客现象的措施1. 加强道德教育: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加强对人们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看客行为的惩处力度,通过法律手段遏制看客现象的蔓延。
3. 媒体引导:媒体要发挥积极作用,传播正能量,引导公众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人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4. 增强社会责任感: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培养社会责任感,共同营造和谐社会。
浅析我国公民教育的困境
浅析我国公民教育的困境我国公民教育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尽管我国公民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但教育质量与效果仍然不容乐观。
当前的公民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学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缺乏对公民责任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实践。
一些学校仍然重视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素养等方面。
公民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也存在一定的困境。
现行的公民教育课程设置普遍存在课程内容单一、填鸭式教育等问题,缺乏与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相适应的教育内容。
在教材编写方面,一些教材存在内容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公民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也亟待加强。
目前,一些公民教育教师素质、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无法有效地传授公民教育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一些教育机构对公民教育师资的重视程度不够,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导致教师稀缺现象较为突出。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制约了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
当前社会存在着功利主义、物质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社会道德观念和道德底线的缺失等问题。
这些问题对公民教育的开展造成了困难,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改善。
针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困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要加强公民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部门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公民教育课程,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引导性。
要加强公民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公民教育教师培训和培养的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源支持。
要加强社会环境的培育和引导,推动社会价值观的提升和道德底线的建立。
父母、学校、社会各方面都应该共同努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要加强公民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素养。
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弊端和对策
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弊端和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迅猛发展,教育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但在公民教育方面,由于师资力量分散,课程混乱,政策变动等方面的原因,公民教育的质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制定、师资力量分散、课程设置混乱等方面,论述公民教育的弊端,并对策建议提出建议,以促进公民教育的发展。
首先,政策制定是公民教育发展的关键,但近年来,政策制定缺乏统一性,时常出现政策变动及政策落实不足的情况。
校方对教育政策的落实不足,导致教师们不够重视公民教育,学校也缺乏相关的资源支持,影响公民教育的正常进行。
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制定,完善政策执行,强化公民教育政策的宣传,从而促进公民教育的发展。
其次,公民教育面临着师资力量分散的问题。
中小学公民教育以公民课为主,但由于职称制度和政策限制,教师们往往难以去教授公民课,而且担任公民课教师的教师通常不熟悉教科书和公民教育的理论。
此外,公民教育的师资力量往往受到资金的制约,使得教师缺乏良好的环境和学习的条件。
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应该争取更多的财政投入,建立职称制度,招募专业的公民教育教师,提高公民教育教师的影响力,从而推进公民教育的发展。
再者,公民教育还面临着课程设置混乱的问题。
由于各地教育监管部门在教材选择上缺乏统一性,同时学校也缺乏统一的公民教育体系,课程内容出现混乱现象。
此外,学校教师们在教学内容上也有不同的看法,导致公民教育课程内容难以统一。
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应当统筹教育资源,确定一套统一的教学大纲,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加强教学内容的统一,以保证公民教育课程的质量。
总之,公民教育是我国社会共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进公民教育的发展,我们首先要加强政策制定,充分发挥政策的宣传作用;其次要建立职称制度,招募专业的公民教育教师,保障师资力量的稳定;最后,要加强教学设置的统一性,确保公民教育的内容统一,促进公民教育的质量提高。
只有完善公民教育的体系,才能保证我国社会稳定发展、文明进步。
浅析我国公民教育的困境
浅析我国公民教育的困境公民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培养公民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使公民具备参与社会、维护民族和谐稳定的能力。
然而,当前我国公民教育存在着诸多困境。
首先,公民教育的教学内容过于单纯。
传统的公民教育主要着重强调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基本法规知识,忽略了公民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道德观念。
这样的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标准来说,是有很大的不足之处的。
其次,在公民教育的实施方面,也面临许多困难。
一些学校或教育机构在教学方面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导致公民教育的效果难以保证。
同时,一些学生也缺乏发展公民素质的机会和环境。
他们缺乏实践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公民教育观念细节缺乏了解和了解,从而无法真正理解和实践公民教育的内容。
第三,取得的成果不够肯定。
公民教育课程不完善,对教师教学资源的密集整合和课程内容的逐步完善还不足,也缺乏更加有力的监督和度量机制,导致公民教育监督的效果不佳,同时只掌握了传统考试方式的公民教育考试也不足以完美反映学生整体的公民素质。
为解决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当逐步加强和完善公民教育的课程和教学体系。
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公民责任,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同时在课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和实践公民精神和法制观念。
此外,学校还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知道什么是公正,什么是公平,让公民教育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重视公民教育的评价与监管机制,提示学生练习受到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纠正。
综上所述,公民教育在我国还存在着诸多的困境,但可以通过加强教学内容与管理手段所有能办法来加以解决。
这不仅是提高广大公民素质的必要渠道,更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生活现代化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看客”现象反思中国公民教育问题摘要:“看客”现象的存在是一种社会病态的表现,严重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阻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看客”这一不良的社会现象并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土崩瓦解而改变,反而一直存在,成为社会上的反映道德品质高低程度的一大形式。
“看客”行为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诚信危机、道德冷漠、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真实写照。
基于对”看客”现象的分析研究,不难发现我国的公民教育的推动与改善是减少此类现象的重要途径。
其中对于社会公民的所必须经历学校教育的学校公民教育更是“疗救看客”措施中的重中之重。
我国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大致是未完全摆脱应试主义、将公民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问题上、公民教育的相关课程作为“副科”搁置起来。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消除“看客”现象,要做到加强公民公共意识教育,弘扬社会公共精神、加强公民道德意识教育,形成爱的共同体、加强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增强公民主动性。
关键词:“看客”现象;公民教育;功利主义;公共精神“看客”这一概念始于中国杰出思想家鲁迅笔下的小说中,其中小说《药》向我们深刻地描述了”看客”的丑陋模样:“脖颈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他人所有的痛苦都可以被“无关”的“群众”拿来当戏看,以打发无聊的生活,中国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反复思考这一句话,鲁迅先生沉重地披露中国群众身上存在的一个道德漏洞。
“看客”这一不良的社会现象并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土崩瓦解而改变,反而一直存在,成为社会上的反映道德品质高低程度的一大形式。
许多人看见有打架,围观却不阻止;若有人落水,有人无动于衷,有人救人喊价;常常有人看见别人不小心摔跤,不上前搀扶,反而在旁暗笑;公车上、车站上是被偷东西事件频发的场所,人们往往在发现小偷的可恶行径时,却选择保持沉默;人生总有不如意。
当有人错误选择跳楼轻生时,很少的围观者会出言相劝或出手相救,大多数的人像是在观看一场闹剧般,甚至有人发出怂恿快跳的叫喊声……从这些事件中反映出的”看客”现象只是一小部分,”看客”的种种行为可以是植入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看客为什么会存在,到来了哪些不良危害,是值得人深思的。
如何认识”看客”现象,从而“疗救看客”,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重要的现实问题。
基于对”看客”现象的分析研究,不难发现我国的公民教育的推动与改善是减少此类现象的重要途径。
其中对于社会公民的所必须经历学校教育的学校公民教育更是“疗救看客”措施中的重中之重。
本文拟把“看客现象”做为一个窗口,从中审视我国公民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改善方法。
一、“看客”现象的认知与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一)“看客”现象的认知所谓“看客”,是指那些麻木不仁,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幸灾乐祸为生活态度的人。
他们拔一毛以利他人而不为,总是报着一种看笑话的心理去面对遭遇不幸的人。
而“看客”现象的概念主要表现为,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需要自己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
心理学上将“看客”现象界定为个体在紧急状态下的心理反应意向,即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
“看客”现象的存在是一种社会病态的表现,严重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阻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看客”现象的主要特征可以用事态紧急,认知明确,情感冷漠,众人在场这四个词描述。
即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众人在场,明知受害人的生命或财产会受到侵害,急需人帮助,却无人愿意伸出援手,有的只是冷漠的观看。
简单来讲“看客”就是看着事件的发生而自己置身事外。
这里的事件专指负面事件,其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突发性灾难,如落水、车祸等;一类是犯罪行为,如抢劫、行凶等。
[1]“看客”现象普遍存在于现今社会的各个层面,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各个角落。
(二)“看客”现象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1.影响和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助长金钱至上的极端功利主义。
不能给自己带来切实利益的事坚决不干,即使眼前的人生命受到威胁。
这种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只会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使人们长期存在与这中利己至上的风气中,如果任其滋长,将来的社会必将再回到那种“人吃人”的社会。
2.助长了人们畸形心理的培育,使得人们变得灵魂麻木、精神失落。
“看客”心理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它不仅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也影响着自身在社会上的生存和发展。
一个“看客”在这个社会的生存空间必然是很狭小的。
3.助长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看客”现象的泛滥助长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歹徒们光天化日下作案却无人制止,这无疑会让他们更加有胆量去继续作案,其结果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财产都会受到威胁。
4. 阻碍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扰乱社会和谐。
二、从公民教育维度分析目前“看客”现象产生的成因“看客”行为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诚信危机、道德冷漠、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真实写照。
从心理学意义上讲,“看客”的冷漠心理似乎对“恶行者”是一种默认、暗示和支持。
正如齐格蒙特鲍曼所说:“如果他们没有依靠周围人的冷漠和不干预;如果他们不能确信或没有充足的理由相信,目击者不可能转变成行动者;如果他们相信,目击者对人们行为的厌恶与义愤会变成大声的抗议或积极的抵抗,那么,作恶者还会进行邪恶的行为吗?”[2]可以说,正是“看客”这种不作为和与己无关的心理,助长了作恶者的行为。
从这一点上分析,恶行的发生,“看客”有着无可逃避的责任。
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人以市场价值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准则,成为逐利的“经济理性人”。
面对负面事件,这些“经济理性人”会本能地进行“道德”与“利益”的博弈:一方面,道德感驱使其见义勇为;另一方面,又担心自身生命与财产安危,担心自己会不会落到“流血又流泪”的尴尬境地。
目前中国社会尚未普遍建立见义勇为方面的保障制度,从而造成一些见义勇为英雄得不到补偿甚至没有好报的尴尬现实,这使得一些人对社会道德产生怀疑。
“当人们对社会上的道德现象屡屡感到失望的时候,必然也会对整个国家的道德信仰、主导价值观甚至道德制度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其结果必然导致主观上浪漫的道德幻想,客观上冷漠的道德实践。
”[3]随着人们的过度冷漠,道德的渐渐淡薄,社会中的诚信危机必然日益加重,利己主义与功利主义也会腐蚀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旧社会的“看客”现象是封建社会的黑暗制度的成果,但是在当今社会中的“看客”现象未减只增的趋势来看,公民教育中的漏洞直接影响了公民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
学校公民教育是我国整个公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公民教育中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
问题如下:(1)我们学校教育整体上依然未能摆脱应试主义的窠臼,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陶冶空间日渐缩小,他们在获得应试教育阶梯上的晋升的同时,并没有获得个体人生气象的同步发展,从而导致了经历主义症状的产生,这使得当前教育实践中依然弥漫着浓郁的功力主义的倾向。
公共生活中,医生随意的诊断,教师随意的批评、惩罚,都是人性的麻木与平庸之恶的显现方式,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不过是照章办事,没有带着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进入职业生活中。
这种人性状态,既是学校教育中孕育的狭隘利己主义者的人格示范,同时又成为年轻人走向社会后的平庸化人格诉求的依据。
学校并不只是个体升学的扶手,而是个体灵魂上升的阶梯;不是实现个人私己性欲望的工具性场域,而是促进人的公民性成长,发育完整而健全之人性的教化性场域。
[4](2)中国的学校教育体制中,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倾向于把公民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从而把公民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问题上来,认为教育青少年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是完成了公民教育的任务。
要知道中小学是培养一位合格优秀的公民的关键阶段。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忽视公民教育的其他方面,片面地用道德教育代替公民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权利义务教育以及政治教育被严重忽视,这样的混同导致了中国的青少年一代,虽然有着很高的智商,但是却缺乏一个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法律知识欠缺,没有权利义务意识。
(3)学校理所当然地忽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把公民教育的相关课程作为“副科”搁置起来,相关课程形同虚设,公民教育自然也就流于形式。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校和教师顺理成章地把提高公民素质的艰巨任务放在学生自己的头上,认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具备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法律、政治素质,完全忽略了青少年自觉性差的客观事实,把提高公民素质和强化公民意识的希望寄托在学生的自身的道德内省上,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
三、消除“看客”现象――公民教育的改善措施在现代社会,“看客”被认为是具有“劣根性”的臣民,不是构成现代社会主体的负责任的“公民”。
如前所述,“看客”没有基于权利和义务而产生的独立人格,没有自我意识,甚至没有同情心。
而公民是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责权主体。
它代表了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身份,是公共生活的主体。
只有真正的公民,而非臣民,才能成为尊重人格的社会正义和道德的维护者,而不是对他人的痛苦冷漠麻木甚至欣欣然的旁观者。
因此,面对“看客”现象,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使“看客”成长为公民。
第一,加强公民公共意识教育,弘扬社会公共精神。
现代社会物欲主义与个人主义倾向的推波助澜,导致人们的公共意识淡薄,公共生活衰落。
在当今社会,加强公民的公共意识,弘扬公共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点已经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公共理念。
加强公民公共意识,弘扬公共精神的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共精神是一种理性的自我意识,既是公民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公共理念的实践过程,也是公民关心公共生活、维护公共利益、承担公共义务的态度与行为,是公民全部素质和能力的集中体现。
随着公民社会的培育和不断发展,体现公共精神的社会志愿者社团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如抗震救灾志愿者团体、奥运会志愿者团体和世博会志愿者团体等都是公共精神的集中体现。
公民在参加这些志愿者社团活动中实现自助、互助并努力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也在这些社会共同体中获得归属感并增进社会信任。
因此,公民的公共精神,已经成为公民处理公民之间、公民与国家、公民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精神。
如果每一个公民都能主动关心公共生活,敢于弘扬社会正气,自觉维护公共利益,承担公共互助义务,那么“看客”现象就丧失其生存的土壤,“看客”也会在社会公平正义的力量下成长为“公民”。
第二,加强公民道德意识教育,形成爱的共同体。
不将道德教育也公民教育概念混淆,但突出道德教育的意义。
公民在良好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中,在对公共生活空间利益的自觉维护中,在对正义、平等、关爱等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即为公民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