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男子服饰 民国男子着装中西并存化特色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服饰特点深受外来文化影响,也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对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其发展的详细论述:一、服饰特点1.欧化风格: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西方文化的涌入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巨大影响。

服饰开始出现西装、西裤、衬衫等西式服饰,以及西方的剪裁和款式。

同样,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也更多采用了西式的裁剪,强调简洁大方。

2.女性短发: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长发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柔弱,是女性的重要标志。

但民国时期,许多女性开始剪短发,尤其是在城市中。

短发的流行使得女性在视觉上更具现代感和解放感。

3.混搭文化:由于境内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民国时期的服饰也开始出现混搭的风格。

人们开始穿着传统中国服饰与西方服饰相结合,比如在中国礼服的基础上加上西式剪裁和图案,或者在西方服饰上加上中国元素的装饰。

4.维护传统:尽管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服饰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传统服饰,如旗袍、长衫、对襟等,虽然在款式上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影响,但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元素。

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也是一种对者传统身份认同的表达。

二、服饰发展1.初期的混搭:民国初期,由于民众对西方服饰的接受程度有限,服饰往往呈现出传统与西式的混搭风格。

男性仍然穿着长袍和蓝布长衫,女性则在长衫或旗袍上穿上外国式的开襟西服。

2.裁剪革新:民国中期,随着对西式服饰的接受程度逐渐加深,服饰裁剪和款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男性开始普遍穿着西装西裤,女性的旗袍和长衫也开始采用西式的裁剪,强调腰线和身材的修长。

3.民族主义情绪的崛起: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国内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主义情绪渐渐抬头,这也对服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人开始强调汉族传统的服饰,如长衫、马褂、袍子等,以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4.社会变革: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变革对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服装

民国服装

三、民国服装1. 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一种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服饰。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成为19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但中国却从未有如此称呼。

日本人称呼中山装为“人民服”。

中山装是学生装和军装改进而成的一款服装,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导和率先穿着,因而得名为“中山装”。

中山装出现在历史巨大变革时期,是告别旧时代,进入新世纪的标志,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款式吸收了西方服式的优点,改革了传统中装宽松的结构,造型呈方形轮廓,贴身适体,领下等距离排列的纽扣,顺垂衣襟而下,呈中轴线。

对称式四袋设计,实用,稳妥。

与西服相比,改敞开的领型为封闭的立领,自然庄重,具有东方人的气质与风度。

中山装的出现对中国现代服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被称为“国服”。

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五权宪法学说,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和共和的理念。

2.旗袍为中国近、现代女装的一个代表性款式。

清代旗袍于20世纪初受西方服饰的影响,由传统的直线裁剪逐渐变为曲线裁剪,袍身逐渐收窄,增加腰省、胸省,并运用装袖与肩缝等元素,使款式走向成熟。

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门襟及长度等方面;面料选材更加广泛;穿着风格上一改以往宽大直筒的形态,变成修身合体,充分展现了中国女性的曲线美。

3.学生装短袄长裙是女学生中西混合装的典型搭配,配一副眼镜,剪齐耳短发,穿一双搭带布鞋,不施质纹,不戴昝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品,因为这种服饰明显区别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装,而被称为“文明新装”。

一般上衣窄小,领口很低,短袄衣身齐腹,略有翘腰,下摆成弧形者居多,衣袖过肘,袖口加宽成喇叭形,全衣无绣饰,衣色为白色、灰色、淡蓝色不等。

长裙为深色、黑色或条纹等,一般无皱褶,自然下垂至膝盖下,与短袄形成鲜明对比,把少女亭亭玉立,清纯娇小之美展露无遗。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在民国时期,由于借鉴、效仿洋人的服饰,因此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慢慢改变。

其中,“中山装”是中西结合的一款服饰,也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款式。

朋友们,你们知道民国服饰的演变资料吗?下面,喜欢的朋友不妨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中国进入近代之后,一场西服东渐之风给中国服饰带来了极大地冲击。

在这风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中国人开风气先,他们效仿洋人,穿西服、西裤用手帕围巾等成为中国广大民众模仿和追逐的对象。

中国服饰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与蜕变。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

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

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比如国庆大阅兵等等。

民国男子的服饰品(一)帽子民国时期,官绅戴碗帽、招票(毡帽)、绒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

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则戴与该职业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

老年人和在户外工作的农夫或行商走贩冬季多戴“猴帽”(用纱线织成筒状,留有两个眼孔,戴时将上端扎住,平时翻卷起来只盖住头顶,天冷时放下,包住整个头部)。

1、礼帽清朝末年,礼帽传入中国。

民国初年常见于礼仪场合,因此称礼帽。

中国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礼帽,先将羊毛擀压成毡坯,再盔烫成帽胎,整理、装饰成帽。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大全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大全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大全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服装也有着独特的风采和特点。

下面将从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男女服饰、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民国服装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民国时期服装特点1.时尚多元民国时期的服装风格呈现多元化,既有西式服饰的影响,也融入了传统中国服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时尚风格。

这源于中国在时局动荡的情况下,不同地区、阶层的人们对服装的选择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服饰文化。

2.民族特色民国时期的服装注重民族特色,设计师们常常将传统的汉服元素巧妙融入现代服饰之中,例如改良旗袍、中山装等,使其具有时代感的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

这种追求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为当时的服装产业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3.时尚启蒙在民国时期,新的文化观念不断涌现,这对服装的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时尚启蒙思潮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服装款式和设计理念,使得服装不再仅仅是实用的衣着,而是成为了一种展示身份、品味和个性的方式。

4.西式影响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外国文化的渗透,民国时期的服装也受到了西式服饰的影响。

西服、连衣裙等服装款式逐渐在民国社会流行起来,这些服饰的引入为当时的服装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使得中国的服装设计日趋多元化。

二、民国男女服饰1.男装在民国时期,男士的正装主要是中山装和西装。

中山装是由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族服饰,它是中国式图形裙和唐装的混合体。

西装则是西式服饰的一种,主要由西式衬衫、马甲和西裤组成。

这些男装的引入使得男士在社交和正式场合有了更多的选择。

2.女装女性服装方面,旗袍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

旗袍是一种颇具东方韵味的女性服装,其设计简洁大方,体现出中国传统服饰的风采。

此外,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还包括改良的长褂、长裙等款式,这些服装都在设计上融入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

三、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民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剧变的时期,政治因素对服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府领导人的服装选择、政治氛围和思潮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服装的审美和品味,从而影响着时尚潮流的走向。

民国服饰

民国服饰

在中西文化碰撞下,西装早已为中国人所熟知。

西装流行原因有二:是传统礼教彻底崩溃;二是对西洋文化的崇尚,正如郁达夫所说:“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于是阿猫阿狗就都穿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鞋,提起乐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所以在中国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正式社交服装。

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穿着,思想开放的人士爱穿西装。

西装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

最初,西装仅为来华西方人所穿,后来,广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地区的买办、商人也开始穿着。

中国第一家洋服店,是1879年开设于苏州的李顺号洋服店。

广州第一家洋服店,是1880年创办的信孚成记洋服店,它位于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现六二三路)。

当时,这一带除了信孚成记洋服店外,还陆续出现了元祥号等多家洋服店。

1892年,元发号洋服店在高第街开设,店主潘礼、潘伯良从日本学艺回国,有“洋服状元”之称。

但西装真正流行却是民国以后的事情。

到了上世纪20年代,许多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出现国产名牌西装,不少报纸、杂志开辟专栏介绍西装。

当时在广州,穿西装的男子极多,有教师、学生,各机关的办事员和洋行职员。

岭大附中新生入学,要置备的服装规定必须有西装,还要有大褛一件、寒衣二三件、夏衣五六件、衬衣三四件、汗衫裤六至十件,黑袜六对、长袜一对、游泳衣一套、手帕六条。

因“九同章”手艺出色,岭南大学师生的西装后来全都由它承做。

岭大学生外出,西装笔挺,洋派十足,当时广州的女孩子中流行着“法政公(老的意思),高师穷,一中广府唔中用(不合适),农业工业晒到黑,惟有岭南才做得(合格老公)”的顺口溜。

西装从开始的星星点点到与中装平分秋色,并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西装流行的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

学生装由西装改造而成,其样式比西装简便。

它没有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有纽扣扣紧,不用领带。

衣服下方,左右各有一个暗袋,左侧胸前还有一个明袋。

穿着这种服装,有一种干练的感觉。

简述国人衣着形象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关系

简述国人衣着形象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关系

简述国人衣着形象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关系作者:张鹏鑫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8期摘要: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历经无数朝代,而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特点,如唐朝的开放华丽、宋朝的朴素淡雅、明清的端庄保守、民国的多样化等等,而每个朝代的服饰变化都与该朝代的多种因素有关,如政治政策、战争、经济、主流文化等等。

本文围绕衣着形象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服饰;政治政策;主流文化;经济实力我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经历无数的朝代,又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服饰装扮的变化随着朝代更替也有着不同的改变,每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流行风尚,那么为什么每个朝代都会有自己的独特风尚呢?这些流行风尚的变换规律是什么呢?有什么逻辑可寻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及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

服饰是政治气候的晴雨表,朝代更替、社会变革、政策推行、战乱革命等等,都是可能会影响服饰风尚变化的因素,甚至通过一个朝代、国家的人民衣着形象能推断出该朝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

一、唐朝人衣着形象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及其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

唐朝政策开明开放,对外贸交易发达,接纳不同国家的商人,同时也接纳了各国商人带来的文化差异,这个时期吸收许多外来文化,融入我国文化之中。

而且较长时间国泰民安,人民生活富足而安逸。

盛唐时期的中国成为亚洲各过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唐代女子服装共分为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四种。

前三种为后妃、命妇、女官等于正式场合穿着的礼服,后者为日常穿着的服装。

唐代女子的常服,上身着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

此外还有袄、半臂、缦衫等。

唐代女子追求极致美,其化妆及佩饰内容丰富,有发式、头饰、面妆、佩饰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是因为唐朝时期经济基础较好,百姓生活富足,因此才有财力追求更多的更精致的装饰。

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

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

当代社会问题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民国时期服饰变革主要指清末的宫廷服饰制度被淘汰,出现了民国新的服饰文化的变化过程。

这一时期服饰大变革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的服饰变革不同,是在封建帝制被推翻、“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进行的,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殊现象1服饰变迁的原因由于当时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

需要了解着一些社会问题,得应用历史方法,考察当时人民的社会风尚变化。

通过生活细节,可以看到大时代背景下的整体社会状况。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时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直接特征。

社会性质决定了整体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的近代化是被迫逐渐向世界开放的。

西方事物如潮水般涌入,从洋枪、洋炮,直到洋烟、洋火和洋葱。

“洋货旺销,无不利市三倍”,一些中国工商业者也纷纷以“爱国”、“挽回利权”的名义,投资于新式机织业。

由于洋布比国产土布便宜,布线密实且细,颜色艳丽,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将土布挤出市场。

民国以后,民族纺织业兴起,布庄增加了国产的机织布。

这样一来洋布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即这些新的东西在慢慢的扩张和渗透,由于东部沿海城市又跟多的港口,国外产品第一时间会在市场出现。

加上东西文化差异,地域差异,城乡的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日益凸显为两个独立的世界。

同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妇女运动越演越烈,首先表现在婚姻和服饰上,显现出她们极强的妇女地位解放意识。

清末民初,人们还任然保留着及其浓重的封建保守思想。

其中表现在男人对女人裹小脚的畸形性需求的传承,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封建保守思想在慢慢退出人们的社会生活。

女子缠足一方面迎合中国传统的对女性要求纤细、柔软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满足一些男子的畸形性需求,因此女子缠足一直在封建传统势力中存在。

民国服饰特点

民国服饰特点

民国服饰特点中国服装史—第十一章民国服饰一、历史背景(1)1912年,在服装改革方面,清代服制被一律摈弃。

(2)《服制条例》规定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礼服,西式长裤;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

女子礼服上装式对襟衫,下穿裙子。

二、男子服饰(1)西服,最初是进口,1904年仿制,样式为小驳头,下摆方里带圆,裤管窄小。

(2)中山装,①是改良过的服装,由于民主共和的影响被冠以中山装。

②最早领口呈关闭式八字形,前门襟七粒扣,后背有中缝,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个贴袋,胸前两个文明袋做成可以涨缩的“琴袋”式样,上袋盖做成倒山形笔架式。

③配裤为西裤,前后分片组成,腰围有褶裥,有侧袋和后袋,裤脚带折边。

④中山装兼有西装的特点,同时也适应国情,充分表现出当时国人新的时代精神。

(3)学生装,最初形制简洁,立领,左胸前缀一袋。

(4)长袍、马褂,依旧是民国时期法定的礼服。

①马褂崇尚狭窄,对襟窄袖,长至腹部,前襟五粒扣。

②长衫多用蓝色,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两寸,袖长与马褂齐。

③长袍、西裤、圆形礼帽、皮鞋,这种装束成为时尚。

(5)袄裤,上着衫袄,下着裤,是下层人的穿着。

中式裤宽大松垮,头戴瓜皮小帽或罗宋帽,下身穿中式裤,穿布鞋或棉鞋,俗称“短打扮”。

(6)大氅,北方流行穿大氅,即斗篷,穿者多为军政要员。

民国初期,北京是流行的中心,后以上海为中心,由于欧美文化对上海的影响,30-40年代服饰流行都昂首以瞻上海。

三、女子服饰(1)袄裙,①袄以大襟,七分倒大袖,下摆圆角,裙下摆上升,款式不时变换。

②受日本女装影响,上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穿黑色长裙,不施绣纹,朴素淡雅,成为“文明新装”。

③北伐后,女生校服为上衣蓝或浅蓝,下穿神色裙,白色纱袜和圆口布鞋,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征。

(2)旗袍,①20年代旗袍开始兴起,袖口缩小,吸收西洋裁剪方法,缩短下摆,收紧腰身。

②3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时期,发展成窄袖、收腰、无袖等款式。

领的高低变化、袖子长短、衣长不时变化。

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中的四大正装造型及搭配

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中的四大正装造型及搭配

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中的四大正装造型及搭配在当今的女子服装中,符合东方人审美习惯的有旗袍。

旗袍其实已经融入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了。

有着固定的爱好群体,比如35岁以上有气质有品位的女子,为了衬托自己的气质,衣柜里总会备上一件旗袍。

女子旗袍图1对于女性旗袍的探索已经有好多了,比较成熟。

而人类的另一半是男性,他们的服装就比较可怜,便是枯燥乏善可陈。

在正装中,除了西装还是西装,所以西装已经成为了男人的通勤正装了,不管什么场合一套西装全部搞定。

虽然如此,但造型上未免有点单调了。

民国服装图2其实在民国时期男子的服装,特别是正装,就像是那个年代的文化,学术,思想一样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一般的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在穿搭造型上中外结合,派生出很多经典的男子服装造型和风格。

即便是在隆重场合,礼仪社交,商务活动洽谈等等,都可以穿搭上场。

这些男子服装种类就是:长马褂(长衫),中山装,唐装,西装。

一,长袍马褂(长衫The long robe);女穿旗袍男必穿长衫,这就是绝美的一对儿。

因为风格相同,趣味相投,所以长衫是民国期间中国男子的代表性服饰,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是普遍流行的男装造型和款式。

男子长袍图3辛亥革命1911年前后,中国男子流行传统服饰,是以穿长袍+马褂为主,英文叫The long robe。

这是最正式的男子穿搭。

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帽,活生生的地主装扮。

马褂是对襟窄袖,下摆到达腰腹部,前襟有制作5粒钮扣,面料上一般以黑色丝麻棉毛织品,织暗花纹,不作彩色织绣图案。

如果不是富贵人家,那么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穿搭中,不再罩马褂而仅仅穿长袍(长衫)为主。

民国正装图4民国前期的长衫,不论造型还是款式与清朝的马褂有相当多的不同。

长衫颜色是藏蓝色,在版型上一般是大襟右衽,衣长到达脚踝上面,在左右两个侧面的长衫下摆处设计了开衩,尺寸大概1尺的样子,而袖长与马褂齐平。

黑色马褂外套内穿蓝色长袍图5所以在民国时期1930年,公布的《服制条例》中正式将“男子礼服”规定为,身穿藏蓝色(深蓝色)长袍、上衣外罩黑色马褂为“国民礼服”。

历史趣闻民国男子服饰 民国男子着装中西并存化特色

历史趣闻民国男子服饰 民国男子着装中西并存化特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男子服饰民国男子着装中西并存化特色
导语:中国进入近代之后,一场西服东渐之风给中国服饰带来了极大地冲击。

在这风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中国人开风气先,他们效仿
中国进入近代之后,一场西服东渐之风给中国服饰带来了极大地冲击。

在这风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中国人开风气先,他们效仿洋人,穿西服、西裤用手帕围巾等成为中国广大民众模仿和追逐的对象。

中国服饰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与蜕变。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

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

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比如国庆大阅兵等等。

民国男子的服饰品
(一) 帽子
生活常识分享。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对比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对比

秦汉时代——内衣外穿
• 社会背景:秦统一中国,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创 立了各种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对後世影响很大。 • 特点:当时的男子多以袍服为贵,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一般 都有花边。百姓、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领长衫, 窄袖。
秦代的袍服是 一种有絮棉的 夹层内衣,穿 着时在袍服的 外面要罩一件 外衣。

中国服饰文化
• 1.了解中国服饰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涵,以及这种文化如何在历史变迁 中得以传承发展并得以稳定形成。 • 2.了解西方服饰文化的演变与特有意义。 • 3.最后通过中西方服饰的对比,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点,相同点,深 入理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也为我们未来跨文 化交际打下基础。
唐朝服饰的特点:华丽开放,等级制度
唐代女服中有一种 在贵妇间流行的款 式:高腰襦裙。它 将裙带高高系在腰 线以上,比如胸下, 甚至系在胸线上方, 准确地说应称为齐 胸襦裙。这种款式 无论身材丰腴还是 瘦削都能达到别样 的飘逸效果,尤其 是在以丰腴为流行 的圈子中更受欢迎
明朝重拾汉唐服制
•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後,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便制定了以 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 • 这一时期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中的图腾文化的鲜明特点。
四.哥特式服饰
• 影响因素及特点:受哥特式建筑风格影响,哥特服装风格 主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 齿等锐角的感觉。而织物或服装表现出来的富于光泽和鲜 明的色调是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一脉相通的。 真正的哥特时尚体现为:黑色的东西,或其他暗色,如海 军蓝、深红。
五.文艺复兴时期
西方服饰特点中国服饰特点早期服饰初具模型商周时期等级制度宗教拜占庭时期宗教影响大春秋战国对应天时节令十字军东征时期战争影响骑士风秦代衣冠服制哥特式服饰教堂色彩汉代不分级别性别文艺复兴时期形体美风格奢华魏晋南北朝享乐主义受老庄佛道影响巴洛克时期男装女性化隋唐时期文明开化中西结合洛可可时期夸张大胆明代图腾文化近代后期工业革命衣料改革创新清代庞杂繁荣现代个性化服装品牌林立近代社会革命现代受西方影响不同点衣料

二十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

二十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

二十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第一篇:二十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

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

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

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

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

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

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

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

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

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中国服装史民国服饰

中国服装史民国服饰

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或罗宋帽,下身穿中式裤子,蹬 布鞋或棉靴——中年人及公务人员交际时的装束 、
西服、革履、礼帽。礼帽即圆顶,下施宽阔帽檐,微微翻起, 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成为与中、西服皆可配套的 庄重首服——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装束
学生装:头戴鸭舌帽或白色帆布阔边帽——资产阶级人士和 青年学生
军警服:北洋军阀时期,直、皖、奉三系服英军式 装束
呢礼帽
西服、礼帽、文明杖
长袍、 西裤、 礼帽、 皮鞋
穿西服者与穿长 衫者并肩合影
穿 军 服 的 将 官
第三节 女子袄裙与旗袍
袄裙:民国初年,由于留日学生较多,国人服装样 式受到很大影响,如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和黑 色长裙,不施纹样,不戴簪钗、手镯、耳环、戒指 等饰物,以区别于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饰而被称之 为“文明新装”。
民国初年由于留日学生较多国人服装样式受到很大影响如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和黑色长裙不施纹样不戴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以区别于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饰而被称之为文明新装
中国服装史民国服饰
第一节 概述
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国推翻清朝,服装为之一变,这不仅取决于朝
代更换,也是受西方文化冲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20世纪20年代末,民国政府重新颁布《服制条
旗袍:旗袍本意为旗女之袍,实际上未入八旗的普 通人家女子也穿这种长而直的袍子,故可理解为满 族女子的长袍。
参见教材P64-65
文明新装
穿 短 袄 套 裙 的 妇 女
高领窄袖长袄
彩绣高领长 袄、马面裙
低领、彩绣、圆 角下摆短袄
近代穿旗袍 的妇女
旗袍——清末满族妇女服装样式
大襟长袖旗袍——二十世纪初期的样式
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解除了封建桎梏,带来 了新文化的种子。“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思想、新 观念,同承认个人价值、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人格 和智力的自由发展密切相关。这些为人们服饰观念 的改变、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及社会环境。(表 现女性曲线美的改良旗袍)

民国时期婚礼服

民国时期婚礼服

民国时期结婚礼服的西学东渐霍焱20141301160819世纪末正是社会转型的时期,民国社会发展的同时西方文化渗入进来,中西文化的交融使民国时期的婚礼服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西学东渐的现象。

概括来说民国时期的婚礼特征是“新旧并存、多元发展、中西合璧”,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习俗上,也体现在了婚礼服装上。

民国时期女性礼服大体分为以下三种形式,按照顺序分别为新式袄裙、婚礼旗袍、西式婚纱。

礼服的变化不仅在款式上多样,还有颜色、配饰和面料等。

中国结婚历来喜欢用喜庆的红色,而西方则用圣洁的白色,在传统和西方文化的审美碰撞下人们选择了中和红色与白色,因此出现了淡粉色的礼服。

除此之外,封建王朝的破灭使一直为皇家专用的黄色被释放到了民间衣服的色彩上。

黄色以其温暖明亮的感觉同样深受女性的喜爱出现在了婚礼礼服上。

民族服饰博物馆的粉色婚礼旗袍在民国的结婚礼服发展的过程中,初期更多的只是色彩上有了变化,但渐渐地面料和花纹等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增加了蕾丝、镂空、细褶、荷叶边等,面料上也有了真丝的。

民国文明婚礼的礼服逐渐的由最初的绣花袄裙发展成为优雅的中西结合的礼服。

而在配饰上,民国时期的新娘已经不再用红盖头或凤冠,经历了多种中西方元素的增加最终演变成了西式纱。

西式纱的搭配样式丰富,有珠冠花环与头纱相配、花冠花环与头纱相配或者有直接罩头纱。

新娘的头纱为白色,沿发际线罩住头发,长至3到4米。

无论有无冠饰,头纱也都是将头罩住,几乎没有人将头顶完全露出来。

除了头饰外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配饰就是新娘戴墨镜。

到了民国,受变革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服饰在国人心中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被取代,人们渴望跳脱出那些传统死板的规矩和框架,因此戴墨镜成了时髦的打扮,哪怕是在婚礼上,新娘也戴上了时髦的墨镜。

穿新式袄裙戴着墨镜的新娘事实上,民国初期时文明结婚在当时也是有城乡差异的,在文明婚礼开始普及的时候旧式婚礼也依然盛行,因此在像北京、上广州等接触西方文化更多的城市中新旧婚礼模式的冲突更为明显,而广大农村及偏僻的城镇还没有太大的改变。

民国服饰

民国服饰
民和部分农村年轻女性的常装
52
– 意义
• 近代西方女性服装体系在中国的扩张以旗袍的出现 为节点,一改过去纯西式样小范围穿着的渗透而通 过中式表观的旗袍流行强调以人为本的形体美的西 式内涵
• 拉开了西式服装文明在中国从体表到心理全方位贯 彻的序幕。
53
54
C. 旗袍的典型中式表观特征 将旗袍视为传 统的主要依据
• 1934年,斯基亚 帕雷利 (Schiaparelli) 合身 裁剪 旗袍摆长 至地、收腰显胸、 高领短袖、摆衩 高开
• 1935年旗袍时兴 下摆拖地,比巴 黎的最新流行仅 晚数月。
62
63
64
65
66
67
68
• 从服装意义上说,是旗袍成全了当时上海 “东方的巴黎”的美名。也就在这样的比 拟中,可以想象出西方时尚对旗袍有多大 的影响。
– 在旗袍明确的人体感觉中无论是传统的梅兰竹 还是风行的条纹格花都将图案之美充分张扬。
子) – 下两大袋,琴式 – 衣襟5纽 民国5权分立 – 3袖纽 三民主义
尊重知识(分
23
• 配伍
• 西式长裤(2前暗插袋、2后软盖暗臀袋)、西式大 衣、礼帽、皮鞋、手杖
• 材料:棉卡其,毛料 • 使用
– 政府及公职人员 – 国民党党务人员:深色/藏青、黑
24
1.中式服装
1)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乱世装 2)式样
– 旗袍显肩,但衣身连袖的袍装特性在手臂下垂时强调的 是传统美人的溜肩
– 旗袍显胸,而腿只是在衣衩间得到意念上的完整 – 旗袍在臀围最大处是合体的,但由于没有结构上的横向
腰线分割,廓形顺畅的旗袍之下东方人种臂的扁平被忽 略了,纤腰却是概念想象的必然 – 为了外形的通畅,也是为穿脱方便,旗袍的腰部虽通过 平面结构边缝收放以及后来的肩腰省合成具有纵向的腰 部内凹但仍具较大的宽松度

[精品]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

[精品]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

[精品]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复杂的时期,服饰作为民国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多样的变化。

从最初的清末以传统服饰为主,到20年代的近代化改革和“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西式服装的流行,再到30年代的韩国、日本、苏联等国的时尚影响,民国服饰的演变跨越了数十年的中国历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一、传统与近代的合并民国初年,由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着装仍然比较保守,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改变。

男性依旧穿着长衫、长裤、顶帽,女性则穿着旗袍、褂子、裙子等传统服装。

然而,由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一批具有现代化思想的人开始推崇近代风格的服饰,尤其是一些翻译、学者、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近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倡导穿着日益近代化的服饰。

为了表示自己的新思想,他们开始采用西式的上衣、长裤、领带等服饰,但仍保留着传统中式的元素,如褶、盖肚以及门头沟等。

这段时间的服饰风格是中国近代服饰流派的开端,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西式服装的流行20年代,正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高潮阶段,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服饰也不例外。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西式服装的流行趋势愈加明显。

这段时间的服饰非常多样化,比较流行的服装有燕尾服、西装、格子衬衫、皮靴、马甲等。

当时街头巷尾的男子几乎都着着西装,加上各种颜色和款式的领带,这一套装扮成为20年代的标志性时尚。

同期,女性服装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女性穿着革命时期的“时装”,这是一种都是有长袖、长裙,直筒、腰设计的服饰,简洁、端庄,是体现女性新形象的时代新款式。

此外,还有比较流行的青丝绒旗袍,这种服饰十分贴身,非常适合体态娇小的女性。

这一时期,除了服装的形态变化外,更重要的是装饰性的改变。

珠宝、化妆品、手提包、花束等物品,都成为了女性展现魅力的必备道具。

三、国际时尚的冲击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再次发生大的变革,寻求现代化成为整个社会的主题,外来时尚文化的冲击也让当时的中国人无法拒绝。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融合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融合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融合服饰历史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变迁而不断改进创新,不论远古还是现代社会,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未间断并不断发展着。

著名的“丝绸之路”,把欧亚大陆各国各民族服饰文化联结在一起,通过交流增进了解,加强了友谊促进了发展。

各国各民族却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不断融进别国的先进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又形成新的服饰文化艺术形式。

从中国清朝以前的服装款式来看,遮蔽人体的宽袍大袖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主流。

而随着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国近代的传统服饰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废除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国成立以后,清朝的服饰制度大部分被革除,传统服饰至此发生了整体上的变化,中西合璧的服饰或纯西式的服饰逐渐进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服装。

中山装是由孙中山先生创导并率先穿着的,故称中山装。

它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曾被赋予了革命及立国的含义,以衣服的结构寓意“礼、义、廉、耻”,“以文制国”,“五权分立”和“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等等。

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中山装穿起来收腰挺胸,舒适自然。

中山装夏用白色,其它季节用黑色;外观轮廓端正,线条分明,有庄重的美感。

旗袍本是满族女子喜爱的服装,20世纪20年代以后,汉族女子也开始穿着,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终于成为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中国女性的主要服装。

旗袍的流行,原因有二:一是简洁;二是具有东方神韵。

旗袍加上高跟皮鞋的衬托,最能体现出东方女性的优雅俊美。

在20世纪,由于受欧美服装造型和西洋裁缝技术的影响,旗袍一改自唐朝以来延续使用的直线裁剪的方法,开始追随西方服饰的流行趋向,领、袖以及细节处理等都出现了多样的变化,比以前更为合体,迈出了中国服装表现立体造型的第一步。

从旗袍在近现代的发展来看,它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思想观念和制衣技巧,融合并演变出东西合璧的现代旗袍。

盘点民国时期的海派服装风格

盘点民国时期的海派服装风格

盘点民国时期的海派服装风格从基本形式上看,男女服饰均为30年代的延续。

但风格却愈加西化,海派时髦为全国效仿,海派西装与海派女装、裘革服装成为民国时期的时尚。

海派服装的源起开埠之初,上海只有专做中式服装的苏广成衣铺。

随着外商沙船邮轮来沪日渐增多,黄浦江沿岸一带就有不少中式裁缝上船为洋人修补洋服,并在拆洗和修补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洋服的缝制技术。

当时,把这些拎着包裹和缝纫器具到外轮上兜揽加工洋服生意的人称作“拎包裁缝”或“落河师傅”。

由于加工洋服的收入十分可观,日积月累,拎包师傅们便攒下钱来,先后在四川北路一带开设了不少洋服店,专为外侨和洋行职员、富家子弟缝制洋服。

上海第一家有相当规模的洋服店,是开设在四川北路8号的“和昌洋服店”,它以承包租界工部局的制服而享誉沪上。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派服装起源于四川北路。

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的裁缝流派由于当时社会上大部分人仍以穿中式服装为主,因此为了区别起见,便把专做中装的苏广成衣铺称作“本帮裁缝”;把专为“红毛”(洋人)缝制洋服的称作“红帮裁缝”;此外,还有专做布类制服的“大帮裁缝”;统称“三帮”。

又由于洋服店是宁波商帮长期经营的传统行业,因此“红帮裁缝”中又以“奉帮裁缝”人数最众、技术最高、势力最大。

红帮裁缝Tip: 中国最早的洋服店——荣昌祥呢绒洋服店南京路上最早出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洋服店,是1910年由奉化江口镇人王财运开设在西藏路拐角处(即市百一店现址)的“荣昌祥呢绒洋服店”,拥有8开间街面楼房。

铺面经营零剪呢绒和定制加工西服;二楼经营批发业务,内设工场,共有从业人员近百人,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洋服店,全部资产达10万银元之巨。

名闻遐迩的上海“荣昌祥呢绒洋服店”王财运的父亲王滨谟原系中式裁缝,后东渡日本学习洋服制作技艺。

王财运子承父业,他的门生也都是家乡子侄晚辈,后来,这些门生又各自自立门户,如王才兴、王和兴昆仲开设的“王兴昌”,王辅庆开设的“王顺泰”,王廉芳开设的“裕昌祥”、王丰富、王丰来开设的“王荣康”,王士东开设的“汇利”等洋服店。

民国时期西式男子婚礼服形制研究

民国时期西式男子婚礼服形制研究

图1: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照①(左)图2: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照(右)
图3:1927年宋子文与张乐怡女士结婚照(左)
图4:1929年冰心与吴文藻博士的结婚照(两人)(右)图5:1935年著名影星蝴蝶与潘有声的结婚照
图6:1932年傅雷和夫人朱梅馥的结婚照
二、民国时期西式男子婚礼服与西方男子礼服的比较
西式礼服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礼服、正式礼服和标准礼服。

其中第一礼服为晨礼服与燕尾服,这是非常正式的两种礼服。

正式礼服主要有董事套装、梅斯礼服、塔式多礼服、装饰塔式多这几种礼服。

标准礼服有黑色套装和西服套装。

(一)第一礼服
第一礼服有晨礼服和燕尾服。

其中,晨礼服为日间正式礼服,燕尾服为晚间正式礼服。

这两种礼服的级别是不相上下的,只是穿着的时间不同。

图7:1923年周仁和聂其璧结婚照片
图8:1915年孙中山宋庆龄在东京的照片⑥
如图8所示,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东京的照片,很多资料显示这张照片是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女士的结婚照片,但从婚礼服角度,孙中山先生当时穿着的是西服套装,并不属于礼服范畴,笔者
图9:1929年冰心与吴文藻婚礼照(多人)
图9为文学家冰心(谢婉莹)女士与丈夫吴文藻博士结婚照,新郎上衣穿深色西服配白色裤子,整体搭配来看属于布雷泽。

图4是(摘自《良友》)可以比
图10:1945年张灵甫与王玉龄结婚照
1945年秋张灵甫与王玉龄在上海金门大饭店举行婚礼。

图10为这对新人的结婚照,新郎张灵甫穿着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男子服饰民国男子着装中西并存化特色
>中国进入近代之后,一场西服东渐之风给中国服饰带来了极大地冲击。

在这风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中国人开风气先,他们效仿洋人,穿西服、西裤用手帕围巾等成为中国广大民众模仿和追逐的对象。

中国服饰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与蜕变。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

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

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比如国庆大阅兵等等。

民国男子的服饰品(一) 帽子民国时期,官绅戴碗帽、招票(毡帽)、绒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

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则戴与该职业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

老年人和在户外工作的农夫或行商走贩冬季多戴“猴帽”(用纱线织成筒状,留有两个眼孔,戴时将上端扎住,平时翻卷起来只盖住头顶,天冷时放下,包住整个头部)。

1. 礼帽清朝
末年,礼帽传入中国。

民国初年常见于礼仪场合,因此称礼帽。

中国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礼帽,先将羊毛擀压成毡坯,再盔烫成帽胎,整理、装饰成帽。

礼帽如果按风格来分,有大礼帽和小礼帽两种。

大礼帽的帽冠较高,一般高度在14~19厘米之间最为普遍;而小礼帽款型则相对较小。

除了按照风格样式来分,还可以按照礼帽的材质来分,通常可以分为:皮礼帽、呢子礼帽、兔绒礼帽、条绒礼帽等。

礼帽也可分冬夏两种款式,冬天用黑色毛呢,夏天用白色丝葛。

它的形状大多是圆顶,下面有宽阔的帽檐。

穿着中式、西式服装都可以戴礼帽,这是当时男子最庄重的服饰。

至于其它便帽,样式也比较丰富,一般都以各人的身份、地位及职业而定,没有统一的制度。

呢礼帽皮礼帽2,瓜皮帽瓜皮帽,也称“小帽子”,六块瓦帽,属于便帽的一种,是清朝最为普遍、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一种帽子。

从小孩到老年,人人都可以戴它。

它虽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却是人们日常所必需之物,甚至一天到晚的被人们戴在头上。

因其造型呈多瓣状,和西瓜皮有点相似,在民间则被谑称为“西瓜皮帽”,这大概就是“瓜皮帽”名称的来源。

这种便帽上锐下宽,以六瓣合缝,缀檐如筒,有的底边镶一约一至三厘米宽的小檐,有的无檐,只用一片织锦缎(又称片金)包个窄边,前端钉一个玉或翠的饰物,帽顶钉一个大红襻疙疸。

俗称“帽头儿”。

“瓜皮帽”相传是沿袭明太祖所制六合帽,创自明太祖洪武年间,取其六合一统、天下归一之吉祥寓意,世人皆戴之。

瓜皮帽的质料春冬用{缎,夏秋则多用实地纱,颜色以黑色见多,夹里用红,富
者用红片金或石青锦缎缘其边。

讲究点的人,也有在颜色和纹饰上与身上的袍褂配套穿的到清朝初年,在款式上虽然仍以六瓣合缝为之,男性戴的瓜皮小帽分平顶帽和尖顶帽。

平顶有12瓣、8瓣两种,尖顶只有6瓣,12瓣是年过花甲的老年人戴的。

8瓣是中年人戴的,尖顶6瓣的都是小青年戴的。

,质地分为硬胎和软胎,平顶大都做成硬胎,内用硬纸板为衬并絮以棉花。

尖顶大都为软胎,取其便利,不戴时可折之藏入衣袋之中,日之“军机六折”。

帽子又有“结子”,俗称“算盘结”,都用红色或黑色丝绒线编成,有丧则用黑色或白色。

结子的大小也随时而变,一度崇尚樱桃般的小结,转而又流行大结。

清末有以珊瑚、水晶、料珠等代替结子的,其结子小如豆粒.又重蓝色,戴时喜将帽子偏倾于前而半覆于额前。

至宣统时,帽檐有重叠多至七八道者。

另外,为区别帽子的反正,还要在帽缘正中靠下的地方,另缀一明显的“标志”,如四方形装饰物,此为“帽正”或“帽准”。

帽正的质料取决于戴帽人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

贵族或有钱的人,可用珍珠、美玉、玛瑙、翡翠、珊瑚、猫眼等各种名贵的宝石做帽正,更有用碧霞珠宝以炫其富贵与显赫者。

一般人也可用烧篮、料器(玻璃)、小银片……等为帽正。

当时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八旗的纨绔子弟,为求美观,往往还要在帽疙瘩上挂一缕一尺多长用红丝绳做成的红穗子,称做“红缦”。

3 ,鸭舌帽民国时期,流行鸭舌帽,为青少年和儿童常戴,帽子前沿的形状好像舌头,戴时,帽子和帽舌相扣,前面低;后面较高,成为斜形,看起来类似瓦盖,因此,也有人叫它“瓦盖帽”,一般用灰色或蓝色的呢、布制成的。

另外,还有一种男学生所戴的帽子,称为学生帽。

造型和鸭舌帽相同,但帽围较坚实,用厚胶片做帽舌,不能相扣。

(二)眼镜、钢笔随着西服东渐的热潮,新的饰物也开始出现,眼镜流行趋势的大盛就是这时的一个代表,滴溜溜儿园的镜片固定在无框的金属架上,一时被称为金丝眼镜。

民国初期男子最时髦的配饰就是一副金丝边眼镜,大城市里的洋行高级职员带一副金丝边眼镜当然是气派非凡,并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性象征。

后来小城镇中的“布衣绅士”也不甘落后,也要带上一副金丝边眼镜以证明自己的新潮。

还有些人眼睛很好明明不近视,但也要找副金丝边眼镜来戴,也算过了时髦隐。

(三)表价格不菲的西式手表,对于装饰品不多的男子们来说,真是一件既美观又现地位品位的东西。

先是流行戴在手腕上的手表,再后来,怀表流行了,一下子个个都要装模作样的在胸前吊上一条表链,就算没有必要,走在路上还要时不时停下脚步,拿出怀表来看一看,以让人知道他是时髦的人。

(四)腰带腰带是中式长裤穿着时不可缺少的,腰带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专门系裤子的“裤腰带”一种是系在上衣腰间的“腰带”裤腰带是用黑色或蓝棉布缝制而成,宽约3厘米,也可以用白色丝绸制作。

按风俗,小孩长到十二岁本命年时,应系红色裤腰带,另一种腰带原是系在长袍腰间的带子,一般的是在腰间束以湖色、白色或浅色的丝带,它的长度,可以在腰间系结后下垂与长袍齐。

(五)长围巾民国时期最有只是的人群是大学学生和大、中学教师。

他们的穿着与普通市民中的先生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习惯在长衫上系一条长
围巾。

到了民国后期,这一种穿着打扮,俨然成了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装束了。

当时女性专用的手巾也被男士广泛的运用了,放在西装的口袋里显得格外绅士。

(六)手杖民国初期,手杖更与眼镜、怀表一道,装饰着留学归来或者文明人士的虚荣世界,甚至令一些阔家小姐忍不住也要女扮男装时髦一下。

上世纪前半叶,由于好莱坞电影及西欧绘画的影响,人们逐渐钟爱于步行手杖了。

当时时髦男子的必备装备还有当时称为“士的”的手杖,其实就是普通可见的手杖。

不过因为年轻人认为如果叫做“手杖”,和老头子们用来助步的拐杖没什么区别,为了区别显示这是学的西方的做法,他们就直接将英文的“stick”音译为“士的”。

拿着一根“士的”,学着英国绅士的模样走在大街上,让那些学了一点洋文的小伙子们感到得意洋洋。

然而“士的”风还没吹多久,却又流行起拿马鞭了,就是西方用来策马的鞭子,和中国古时候的类似,但摩登青年们喜欢强调的是他的西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