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的诗意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意思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意思

以下是三首三年级上册古诗的意思:
《山行》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文》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至六年级上册古诗及诗意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至六年级上册古诗及诗意

【三年级上册】(第5册)1、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3、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4、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5、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蓬头稚子学垂纶”意思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学着大人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意思是小孩子侧着身子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映在野草丛中。

诗人对这个垂钓的小孩子的外貌并没有加以具体修饰和描写,而是直接写出山野孩子的蓬乱头发的真实面目,使人觉得非常地自然、可爱与真实。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可见这个孩子不怎么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更专注于钓鱼的情景,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地喜欢钓鱼。

“莓苔”泛指生长在潮湿、阴暗的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小孩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个人烟稀少,鱼不易受惊吓之处,为后文的“怕得鱼惊不应人”作了铺垫。

“草映身”是对孩子一个粗粗的画像,同时也与下句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有着直接关系。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的诗意篇一:夜书所见的诗意夜书所见的诗意《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1、萧萧:风声。

2、动:打动。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赏析: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言】篇二: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一、教材简说《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的诗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的诗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的诗意
“萧萧梧叶送寒声”的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萧萧梧叶送寒声”这句诗出自于宋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原文:
萧萧梧叶送来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到》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见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纵使就是孩子们在捉住蟋蟀。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

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

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

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

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
凉的心境。
江上秋风动客情。
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人触景生情
重难点解析Leabharlann 料想、猜想温馨快乐
的画面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促织
篱落
一灯明
古文深究
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 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4
初读古诗
夜书所见
书写。 看见的景象。 在夜里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
5
初读古诗
夜书所见
xiāo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挑”读 知有/儿童/挑促织,“儿童tiǎ用o”树。枝指之
类捉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6
重难点解析
梧桐的叶子
寒冷 凄凉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 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 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古文深究
悲 喜
13
主题概括
《夜书所见》这是一首纪行诗,写了诗 人行于江上,眺望江边的_见__闻__感__受__,表达 了诗人思__念__家__乡__的心情。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夜书所见》是 宋 代诗人 叶绍翁 的作品。 题目中“书”的意思是 书写 。其中后两句是 知有儿童挑促织 , 夜深篱落一灯明 。在这首诗 中,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留恋童年 的感情。
身在异乡
诗意: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 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 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重难点解析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夜书所见这首古诗的诗意

夜书所见这首古诗的诗意

夜书所见这首古诗的诗意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

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

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

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

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

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

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夜书所见课文讲解

夜书所见课文讲解

夜书所见课文讲解
【诗意】: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重点词义】:
萧萧:秋风吹梧叶发出的声音。

动客情:触动、勾起游子思乡之情。

挑促织:用细长的东西拨弄蟋蟀。

篱落:篱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

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创作背景】: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的诗意
摘要:
1.《夜书所见》的背景与作者
2.《夜书所见》的诗意概述
3.《夜书所见》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4.《夜书所见》的艺术价值及影响
正文: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描绘秋夜书斋景象的诗歌。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意象,展示了书斋中的独特美感,传达出作者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生活的热爱。

下面,我们将从诗意概述、意象与情感表达以及艺术价值及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夜书所见》的诗意。

首先,《夜书所见》的诗意概述。

这首诗以书斋为背景,通过描绘书斋中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在秋夜沉浸于书海的情景。

诗中提到“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展现了秋夜的寂静与凉爽,同时传达了作者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

在这种氛围中,作者通过夜读,寻找慰藉与寄托。

其次,《夜书所见》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灯下簷前,松柏苍然”,“读书万卷,而教授俨然”,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展示了书斋的清幽与宁静。

同时,这些意象也传达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与敬仰。

此外,诗中还通过描绘书斋中的人物活动,如“儿童解吟,妇女夜绩”,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怀。

最后,《夜书所见》的艺术价值及影响。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描绘、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南宋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它对后世诗人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都对这首诗进行了赞誉与传颂。

同时,《夜书所见》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幅生动的书斋景象,成为中国古代书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夜书所见》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佳作,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书斋的美景,传达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生活的热爱。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三首诗的诗意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三首诗的诗意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三首诗的诗意1、山行诗意: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山行原文: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2、赠刘景文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原文: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3、夜书所见诗意: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书所见原文: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三上古诗《夜书所见》

三上古诗《夜书所见》

助学资料:
促织:蟋蟀的别称,属 于蟋蟀科,也叫蛐蛐儿。因 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 养,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 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 一起一争高下。
初读古诗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夜书所见
[宋]叶sh绍à翁o
xiāo
sònɡ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cù
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料想是孩子们在拨弄蟋蟀,因为 夜深了,他突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板书设计

梧叶送寒声 近处 秋风动客情
郁闷孤独



所 见
远处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倍感亲切
家 乡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诗人为什么说自己是“客”?
Hale Waihona Puke “萧萧”形容风声。诗人看到梧 桐树叶,听到树叶在秋风的吹动下发 出“萧萧”的声音。
“客”,是因为诗人身在异乡。
秋风吹着梧桐树叶和江面,在这样的夜 晚,假如你一个人身在外地,会产生怎样的 心情呢?因为独孤寂寞,你会想到什么呢?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我会写
送挑
仔细观察这两个生字,你有什么好方 法理解记忆这两个生字?
“送”是半包围结 构,“送来”的意思, 写这个字的时候走之底 的最后一笔要写长一些, 包围住“关”。

我会做“挑”的动作。它是 个多音字,读tiǎo和tiāo。
填上合适的音节。
我的小弟最挑( tiāo ) 食了,这个 习惯可不好。
我要挑( tiǎo ) 战自己,在下一次 的考试中争取进步几名。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的诗意夜书所见的诗意夜书所见的诗意诗词名句【1】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品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作品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书所见的诗意三年级上册【2】一个秋天的夜晚,月姑娘披着朦胧的白纱,静静地看着大地,只有远处的流水“哗哗”的发出动听的声音,像是为这个宁静的夜晚伴奏呢!看!两个孩子拿着灯笼和网,正仔细地盯着地上,他们在干什么?原来是在捉蟋蟀呢!忽然,他们发现一只蟋蟀正在角落边唱歌,孩子们轻手轻脚地走了过去,用网使劲一罩,一只蟋蟀抓到了,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还小心翼翼地把蟋蟀放进网里。

他们抬头时又看到一只蟋蟀,他们一扑,蟋蟀逃走了,他们也不气馁,过了好久,他们终于抓到了好多个,就打闹着回家了。

秋夜真美啊!夜书所见的诗意三年级上册【3】初读这首诗,是在2007年,有感于此诗的意境美和诗人情感的完美表达,当时还写过一点读后感。

近日重读此诗,兴味不减,其意境之丰满,情感之浓烈,依然深深感动着我的灵魂。

遥想作者当年,直见其客居他乡,在一个落英缤纷的深秋傍晚,伫立江水之畔凝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一“送”字写活了秋天。

秋日的自然景物如此凋敝,让诗人原本已凄凉的情感越发深沉,不禁睹物思情,悲从中来。

一片片枯黄的梧桐树叶随风飘落,日渐单薄的树枝不得不面对秋风的冲撞,有点冷酷,作者却在平静之中窥见了生命的全部。

四季景物的变迁往往让多感的诗人内心泛起涟漪,此时此刻,这“送”来的寒声,又让悲秋徒增了几分萧瑟的气韵。

悄悄地触动了诗人心中那根敏感的心弦,这情感就如江水般汩汩流出。

也许诗人浑然不知此时的自己是谁,想来那深秋的“梧叶”也不知自己是谁了吧?这秋之气象,秋之色彩,秋之性情,让诗人的情绪与眼前的景物融为一体,凝结为一个完美的表达,也是一种境界,表达人生之秋,探寻生命之境界。

夜书所见古诗诗意译文

夜书所见古诗诗意译文

夜书所见古诗诗意译文
嘿,朋友!咱们一起来瞧瞧这首古诗的诗意译文呗!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你想想,那萧萧作响的梧桐叶,就好像在给人们送来阵阵寒意,这难道不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故意捣乱?江面上吹来的秋风,触动了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心弦。

这就好比你在异乡,突然闻到了家乡熟悉的饭菜香,那种思乡之情是不是一下子就涌了上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想想看,诗人知道有小孩子在挑弄蟋蟀,夜深了,篱笆旁还有一盏明灯亮着。

这是不是让你想到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夜晚捉迷藏,总有那么一个角落亮着微弱的灯光,给人一种神秘又温暖的感觉?
在我看来呀,这首诗把秋天的萧瑟、游子的思乡以及儿童的天真活泼都融合在了一起,真的是妙不可言!它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把那些细腻的情感和美好的场景都展现在我们眼前,让人沉醉其中,难以忘怀。

你是不是也有同感呢?。

夜书所见文诗意解释全解

夜书所见文诗意解释全解

夜书所见文诗意解释全解《夜书所见》这首诗可真是个宝藏,字里行间都透着深情。

想想那晚上,月光洒在大地上,真是好不浪漫。

你可以想象,诗人在静静的夜里,手握毛笔,心里想着那些琐事,周围的景色让人忍不住想要写下些什么。

嘿,月光下的树影,像是在跟诗人窃窃私语,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了那句“月照庭前影”,简直是绝配!夜深了,诗人那颗热乎乎的心,却是随着月光越飘越远。

咱们先说说“夜书”这俩字,简直是意境满满。

晚上写字,不就是在跟自己的内心对话吗?白天忙忙碌碌,到了晚上,终于可以安静下来,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

心里的话儿就像那水一样,慢慢流淌出来。

想想看,这种时候,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满满的情感,真是像是在和老友畅谈,没什么顾忌,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

这种感觉,简直是太好了,特别是写到一些心底话,心里那叫一个舒服。

再说说诗中提到的“所见”。

哇,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诗人看见的月亮、星星,还有那偶尔飘过的云,统统都成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这种时候,细微的景象往往更能打动人。

谁能想到一片落叶、一阵轻风,都能引起诗人的思绪万千呢?说到这里,我就想到咱们平常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其实也蕴藏着无限的情感。

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是生活的诗啊!想想如果我们都能像诗人一样,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生活会不会更有趣?然后,有人可能会问,夜书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这不仅仅是记录生活的点滴,更是一种心灵的释放。

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简直是给心灵减压,谁说写字一定得正经八百?有时候一首小诗,一段随意的文字,反而更能表达真实的自我。

就像喝酒一样,慢慢品味,总能找到那种愉悦的感觉。

无论是高兴还是伤心,写出来就是一种宣泄,没什么好担心的,毕竟生活就是要这样畅快!别忘了夜晚的静谧,这种安静真是能让人放松。

白天吵吵闹闹,晚上就该给自己留点空间,静下心来,聆听内心的声音。

月光下,诗人可以肆意想象,仿佛那些思绪像星星一样闪烁。

在这样的时刻,脑海中的灵感就像涌泉一般,不停地冒出来。

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的诗意

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的诗意

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的诗意《秋思》原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一、衍生注释:“洛阳”:古代的一个重要城市,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

“见秋风”:秋风是一种能引起人们思乡之情的景象,诗人看到秋风起,就触动了他的思乡思绪。

“欲作家书”:想要写一封家书。

“意万重”:形容心中的想法很多,千头万绪。

“复恐”:又担心。

“匆匆”:匆忙,这里指写信的时候可能因为时间仓促或者思绪太多而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

“行人”:这里指送信的人。

“临发”:即将出发。

“又开封”:又打开信封检查,表现出诗人对家书内容的重视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二、赏析:这首诗写得特别感人呢。

诗人客居洛阳,秋风一起,就想家了。

想写信的时候,发现心里有太多话,千头万绪的。

好不容易写完了,又担心没写全,在送信人要走的时候,又把信封打开。

这一个小小的动作,把那种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好像我们现在,有时候想给家人说点什么,心里有很多想法,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就算说了,也怕遗漏了重要的东西。

三、作者介绍:张籍,唐代诗人。

他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质朴自然,语言通俗浅近。

他非常擅长用简单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情感,和当时的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去外地参加一个很长时间的培训,待了一段时间后特别想家。

我就给家里写信,哎呀,那感觉就和张籍诗里写的一样。

我有好多话想说,感觉怎么写都写不完,写着写着还担心漏了什么重要的事。

写完了都要寄出去了,又想再检查检查,生怕有什么没表达清楚的。

这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觉呀,真是古今相通。

《泊船瓜洲》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衍生注释:“京口”“瓜洲”:都是地名,两地相隔一条江。

“一水间”:中间只隔一条江水。

“钟山”:今南京紫金山,是诗人的家乡所在。

“绿”: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变绿。

“何时”:什么时候。

二、赏析:这首诗的妙处就在“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书所见的诗意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字嗣宗(sì zōng),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祖籍建阳。

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

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

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

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

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1、萧萧:风声。

2、动:打动。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篱落:篱笆。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