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荒漠化类型及分布

合集下载

中国的荒漠化类型及分布

中国的荒漠化类型及分布

中国的荒漠化类型及分布凡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植被稀疏的地区都可称为荒漠,即“荒凉之地”。

荒漠化是指由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的种种原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亦即形成荒漠的过程。

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垂直分布于从海平面到高寒荒漠带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气候类型和地貌类型多样,决定了这些地区影响荒漠化形成的因素的多样化,从而使我国的荒漠化呈现出多样性。

一、风蚀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是指在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部分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及土地生产力水平降低的环境退化过程。

风蚀荒漠化也称沙质荒漠化(沙漠化),是在所有荒漠化类型中占据土地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种荒漠化。

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沙尘暴是一种在风蚀荒漠化分布区常见的天气现象,是衡量一个地区荒漠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形成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

沙尘暴在我国境内的源地主要位于西北地区及内蒙古的西部、中东部,与我国风蚀荒漠化的分布地区基本一致。

二、水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是指在地貌、植物、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影响下主要由水蚀作用造成的荒漠化,其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及一些山脉的山麓。

依地质背景之不同,水蚀荒漠化可分为土漠化和岩漠化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北方中部黄土高原地区、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沙地南侧的黄土分布区等,后者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北部、辽宁西北部的基岩山区。

属于土质荒漠化的红色荒漠化(红漠化)是指我国南方的红壤丘陵区在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被流水侵蚀而形成的以地表出现劣地为标志的严重土地退化。

由于地表的红壤已被暴雨重刷殆尽,地面的红色母岩已完全裸露,红漠化严重的地区寸草不生,成了名副其实的“红色丘陵”。

中国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国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国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胡葵12地理科学专升本2012108112 我国的沙漠主要分为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和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一般是由于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导致的,但是在进入有人类活动的时期后有了进一步的变化;而中国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大多与人类活动有关系。

我国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有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地区沙漠;在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有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北地区。

一、地质时期形成而在历史时期扩展的沙漠1、塔克拉玛干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历史时期的变化主要有沙丘移动掩埋周围地区以及河流沿岸绿洲沙漠化两种形式。

2、河西走廊地区沙漠公元前2世纪我国就开始对河西走廊进行屯垦,置有酒泉、张掖、武威、敦煌等郡,不少汉代古城址仍然保留至今,反映出当时河西土沃物繁的景象。

唐代以后,此地民族征战频繁,战火对森林资源摧残较大,河西一些山地本来林木繁茂,战争使山地森林遭到极大破坏,使森林不能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特别是到了元明清时期,大量移民进入垦殖,由于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破坏,风沙横行,最终耕地地区变成了沙地。

二、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1、科尔沁沙地科尔沁沙地沙漠化主要发生在19世纪以后。

19世纪后期,清政府为增加财源推行放荒招垦政策,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滥行放垦。

沙质草地,因土质脊薄,一般经过二三年即因沙害放弃,继而开垦新草地。

大面积开垦破坏了表土层,逐渐形成流动沙丘。

不过,科尔沁沙地年降水300~500毫米,是我国沙区自然条件较优越的地区。

2、毛乌素沙地毛乌素沙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和陕北一带,是历史时期沙漠变化较明显的地区。

从时间和空间演变过程来看,本区沙漠化大约延续在唐代后千余年间,沙漠化由西北向东南逐渐推进,历史上的呼和陶勒盖汉城、统万城、宥者州古城、缸房村汉城和一些唐城都淹没在沙漠中了。

3、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原是黄河的冲积平原,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

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一、荒漠化1.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大陆内部2.产生的原因:3.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②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③退耕还林、还牧;④建设人工草场;⑤推广轮牧;⑥禁止乱砍乱伐等4.治理的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③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④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沙尘暴1.形成时间:大多在冷空气过境影响时出现,北方都是在春季..容易出现。

2.形成条件3.危害:①造成环境质量下降;②使农作物受灾;③造成人畜伤亡4.治理和缓解沙尘暴的措施——治沙工程(保护和发展林草植被)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建设人工草场;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管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退耕还林、还牧。

三、干旱缺水问题1.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2.产生原因:3.治理措施: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⑤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⑥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⑦发展节水农业;⑧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⑨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⑩海水淡化等。

四、土壤次生盐碱化1.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2.产生原因:3.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④农田覆盖;⑥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⑦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五、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1.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2.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3.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六、洪涝灾害1.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2.产生的原因:3.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七、水土流失问题1.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2.产生的原因:3.治理的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4.治理的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③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④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土地退化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等
化 表现形式 类型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 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在我国主 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 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 面积分布
石质荒漠化
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 被破坏,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 为岩石裸露的地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石 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贵州、云 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
半湿润区
次生盐渍化 土地盐分聚集
干旱、半干旱区
气候干旱 水分蒸发旺盛
灌溉不当 地下水位上升


红漠化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 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 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 称为红漠化。
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江南丘陵红漠化、
云贵高原石漠化、华北平原盐碱化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 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例1
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 最严重的( D)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 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 水分 C. 坡度 D. 温度 3.如果乙地区大规模 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 将会导致( C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 乙地区沙化 C. 丙地区荒漠化 D. 丁地区植被改善
贺兰山以东 多 大
载 畜 量 自然景观 干湿状况
农业特色
荒漠草原、草原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类型、分布及成因作者:刘乐霞解胜先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4期土地荒漠化主要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土壤中一的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荒漠般的土地退化现象。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以西北地区为例,介绍了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分布、变化及整治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发展是我国近年来频发沙尘暴的根源,同时又影响了我国工农业的发展,国家采取多种措施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来看,荒漠化仍在蔓延,每年以3436万千米2的速度扩散。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分布范围在东经740°~119°,北纬19°-49°。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加之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荒漠化的类型也多种多样。

一、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的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荒漠化类型。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成因:一是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周围受高山、高原阻挡,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风速大、降水少,加剧了荒漠化的自然形成过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更易失衡,荒漠化进一步加剧。

二是现代发展的荒漠化土地中90%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如过度樵采占32.7%,过度放牧占30.1%,过度农垦占26.9%,水资源利用不当占9.6%,工矿交通建设和其它占0.7%,如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是人类活动不当造成的。

二、石漠化土地石漠化现象分布典型地区是云贵高原。

在我国贵州、广西石灰岩分布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由于石灰岩上面的土壤比较浅薄,受侵蚀后基岩裸露地面,导致石漠化现象。

实际上,石漠化现象是在现代气候、地形条件下,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强度大;地形崎岖,坡度大;加之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如过度开垦、植被破坏等促使喀斯特地貌加速发育的水蚀荒漠化过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Geography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行政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Geography
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地理 身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位置
Geography
地形 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进入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蒸发 强,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季。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温、降 水变率大 持续干旱
多雨年
抑制风沙活动
小结:
加剧荒漠化进程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
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Geography
干旱的气候特征 + 气候异常

Geography
0.7%工程施工
9.6%
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源利用不当
32.7%
26.9%
过度农垦 过度樵采
30.1%
中国荒漠化问题区域分布示意图
Geography
土地沙漠化
发生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次生盐渍化
主要发生在华北平原地区
石质荒漠化
主要发生在西南喀斯特地区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Geography
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
1.西北地区的范围
经纬度范围: 大部分位于73°E至123°E, 37°N至50°N 自然界线:

漠 化
形成原因 人为原因 本质 表现形式 类型
土地退化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石质荒漠化
Geography 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致使岩石 裸露,土地生产力极低

我国沙漠化现状

我国沙漠化现状
上述12处沙漠,有的称沙漠,有的称沙地,其区别何在?科学界将干旱区的流沙堆积称沙漠,半干旱区的流沙堆积称沙地。因此,从沙漠、沙地的分布上,可以看出干旱半干旱区的分野。
土地沙化的危害。沙漠化是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及社会问题,是地球的癌症,对我国的危害也十分惊人。
--缩小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相当于10个广东省的幅员面积,五年新增面积相当于一个北京总面积,我国每年新增1400万人口,而耕地却在逐年减少,建国以来,全国已有1000万亩耕地,3525万亩草地和9585万亩林地成为流动沙地。风沙逐步紧逼,2.4万个村庄、乡镇受危害,使数万农牧民被迫沦为生态难民,一些村庄、县城被迫多次搬迁,内蒙古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经沙化,并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在扩展,专家预言,额济纳绿洲50年后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并非危言耸听。北京风沙源地之一,浑善达克沙地7年流沙面积增93%,坝上地区9年流沙面积增91%,
我国沙漠化现状、危害、成因
| [<<] [>>]
地球表面43%的土地分布在干旱地区,110多个国家受土地荒漠化之害,全世界每年为此造成的损失420亿美元之巨。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是面积大、分布广。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止2005文字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841个县(旗)。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是我国主要沙源地,南方沿江、河、海也有零星沙地分布。全国流动沙丘面积42.72万平方公里,固定及半固定沙地46.30万平方公里,戈壁及风蚀劣地71.14万平方公里,其他14.14万平方公里。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长约4500公里、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危害北方大部分地区。二是扩展速度快,发展态势严峻。据动态观测,7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每年1560平方公里,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90年代达2460平方公里,21世纪初达到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

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

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

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

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问题。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用水不当一方面上游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过量用于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下游地区荒漠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衰退,甚至成片枯死,造成土地沙化。

四、荒漠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缩小了中华民族的存和发展空间。

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居前5位的省

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居前5位的省

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居前5位的省(自治区)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和甘肃5省(自治区),约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4%,其他省市仅占6%,并呈零星分布。

由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水平分布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及地貌类型多样,垂直分布几乎从东海之滨的黄河入海口到青藏高原的高寒荒漠地带,跨越数千米高程,由此构成了荒漠化气候成因的多样性。

从荒漠化程度来看,轻度占20%,中度占33%,重度占21%,极重度占26%。

由此可见,我国有80%以上的荒漠化土地属中度以上,而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土地的比例较全球荒漠化土地中严重退化与极严重退化的总和所占比例(12.9%)还要高出34个百分点。

穿衣服的羊草场退化后,山羊无草可吃,只能互相啃食羊毛,因此被穿上了衣服在我国北方沙尘暴源头之一的阿拉善,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成群的穿着旧衣服的山羊。

这可不像宠物,因为主人的爱护而被穿上衣服,其实,这是当地牧民为防止山羊们互相啃食羊毛而不得已采取的办法。

那么,羊为何不吃草而吃羊毛呢?答案是:那里已经无草可吃!阿拉善的生态恶化可以追溯到1981年,那里建立了羊绒生产基地。

当时,一件高级羊绒衫在国际市场的价格高达1000美元,牧民也可以得到每千克羊绒300元人民币较高收入。

高额的收入使当地牧民很快突破家畜饲养量不超过20万头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警戒线。

目前,阿拉善已有家畜160万头,其中80%是绒山羊。

另外,由于绒山羊吃草也吃草根,过度的放牧使草原出现大面积退化乃至沙化。

绒山羊已经把这个地区能吃的东西都吃了,树叶、野草、草根……然后,就开始吃彼此身上的羊毛。

被打瞎眼睛的骆驼沙尘暴的强大风沙能够将骆驼的眼睛打瞎在自然环境的变化面前,就算有“沙漠之舟”之称的骆驼也无法抗拒残酷的考验。

骆驼有双层眼睫毛,可抵御风沙,但是在强烈的沙尘暴面前,骆驼也没有办法抵抗。

被打瞎眼睛的骆驼,由于看不见草,结果被活活饿死。

站不起来的骆驼由于生态恶化导致骆驼营养不良,使得驼峰下垂,骆驼无法站立作为“沙漠之舟”,骆驼生命力异常顽强。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

作为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我国西部存在着大量荒漠化的土地[1]。

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拟对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进行宏观考察和微观研究,希望有助于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中国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西南则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省市区。

学术界一致认为,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很严重,但对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尚未达成共识。

事实上,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在西北和西南地区都是存在的,只是表现的特征不同而已。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

我国西北地区有十几处面积较大的沙漠,它们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青海的柴达木沙漠风蚀地,内蒙的巴丹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利克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内蒙、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内蒙、宁夏、陕西的毛乌素沙地等等。

这些沙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3](P3)。

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

如此广袤的沙漠、戈壁是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

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则主要表现为农田的石漠化。

石漠化地区土层浅薄,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在漫长的岁月中,西南诸省区形成一些面积较大的岩溶地貌和石漠景观。

如云南全省岩溶面积达11.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滇东、滇东南和滇东北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9%。

贵州省石漠化土地在黔南、黔西南、黔东南、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遵义等地均有分布,总面积达13.88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7.9%。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国家林业局二OO五年六月前言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为掌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为国家制定防治荒漠化和防沙治沙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分别于1994年和1999年组织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其成果为全国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

进入21世纪,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04年,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农业、水利、气象和中科院等部门的有关单位和专家参与,共同完成了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

本次监测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数据判读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全面应用了“3S”技术,直接参加监测的技术人员达4000余人,区划和调查地面小班502万个,获取各类信息1.56亿条,建立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监测结果表明: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实现了“治理与破坏相持”。

本公报根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编写,它简要介绍了截止2004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最新信息,旨在让社会各界了解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共同关心和支持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一、荒漠化①和沙化土地②现状(一)荒漠化土地现状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8个县(旗、市)。

我国北方沙漠化概况,沙区地貌与气候特征

我国北方沙漠化概况,沙区地貌与气候特征

·95·
属及菊科蒿属等旱生、中旱生的灌木、半灌木外, 在低洼湖盆河流沿岸等低湿沙地上发育有白榆 (U lm us p um ila ) 及耐干旱、抗贫瘠、耐沙埋的樟子 松 (P inus sy lv estis va r. m ongo lica) 的疏林草地。 中西部发育的主要为夏绿旱生、超旱生的灌木、半 灌木群落, 这是由于中西部沙区降雨较少或极少、 湿度高或很高所致, 故越往西部以小灌木、小半灌 木群落为主, 这些群落中也伴有少量多年生草本, 群落的下层常形成夏雨型一年生或二年生荒漠草 本层, 这对牲畜恢复生机与抓膘等均较有利。 3. 2 沙区气候四大特征
我国西部荒漠化生态环境及其治理论文集
两岸平原, 西辽河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中戈 壁、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 等, 由东向西呈现平原与下陷盆地或山地、高平原 与下陷的高湖盆镶嵌排列的重复成带分布。 这种 地貌构造形态迥异的单元, 影响水热条件再分配, 导致各自然条件和草地资源组合上显著差异, 使 各个草地大类型上具有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向。
2. 66
宁夏
1. 42
1. 06
0. 40
0. 68
0. 25
0. 44
0. 77
4. 37
青海
7. 63
5. 70
3. 49
5. 89
3. 70
6. 50
0. 44
2. 49
陕西
2. 17
1. 62
2. 17
12. 30
山西
0. 01
0. 01
0. 01
0. 06
河北
0. 45
0. 34
0. 45
0. 52
0. 70

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

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

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一、本文概述荒漠化,作为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我国荒漠化的现状,深入探究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文章将从多个维度对我国荒漠化问题展开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将概述我国荒漠化的基本情况,包括荒漠化的范围、程度以及发展趋势。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荒漠化的成因,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将提出一系列防治对策,包括政策层面的引导、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等方面,以期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共同推动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我国荒漠化现状荒漠化,这一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荒漠化主要发生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

其中,西北地区受影响最为严重,特别是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荒漠化现象十分普遍。

这些地区的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从类型上看,我国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多种形式。

其中,土地沙漠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它导致了大片肥沃土地的丧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石漠化则主要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区,这些地区的地表土层薄,岩石裸露,一旦遭受破坏,恢复起来十分困难。

水土流失则主要发生在坡地、丘陵地区,它导致了土地肥力的下降,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治荒漠化,但总体来说,荒漠化现象仍在不断蔓延。

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荒漠化问题,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防治荒漠化,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

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

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刘国华傅伯杰陈利顶郭旭东摘要:生态退化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而且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生态退化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

本文对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即: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各个类型的现状、特征及分布。

为我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生态退化;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沙漠化;水土流失;中国分类号:Q146,Q1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933(2000)01-0013-07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degraded ecological types in China LIU Guo-Hua, FU Bo-Jie, CHEN Li-Ding, GUO Xu-Dong(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085,China) Abstract:As a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the world, ecosystem degradation not only exhausts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decreases biodiversity, but also seriously hinder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economy and threaten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refore, the ecosystem degradation has brought every government′s and ecologist′s attention. The main types of ecosystem degradation in China, including degradated forest ecosystems, desertification and soil erosion, ar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each type are expounded.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the natural resource uses and degradated ecosystems resto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Key words:ecosystem degradation; degradated forest ecosystems; desertification soil erosion; China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

【高中地理】中国的荒漠化及对策

【高中地理】中国的荒漠化及对策

【高中地理】中国的荒漠化及对策荒漠化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生态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之青藏高原的地势影响,在我国“三北”地区从北纬37°至50°,东经75°到125°间形成了一条南北宽600千米、东西长4000千米的荒漠带,其中沙漠面积约71万平方千米,戈壁面积57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

据《中国荒漠化报告》报道: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8.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3%,且每年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因此,我国荒漠化的形势是严峻的。

而且对荒漠化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荒漠化主要由四大类型即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荒漠化构成。

风蚀荒漠化就是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总面积160.7万平方千米,主要原产于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

水蚀荒漠化分布面积为20.5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北部与鄂尔多斯高原过渡地带的陕晋蒙三角地区,这里也正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域。

冻融荒漠化面积为36.3万平方千米,分散原产于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就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荒漠化类型。

土壤盐渍化、荒漠化面积约有23.3万平方千米,集中连片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等地。

据普查,我国因四种类型荒漠化导致的草地发育面积超过1.05亿多公顷,发育的耕地面积存有772.6万公顷,发育林地面积10余万公顷。

因此,我国荒漠化状况不容忽视。

我国人民有着与荒漠化抗争的久远历史,特别近20年来,防治荒漠化的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而且在“十五”计划中对防治荒漠化又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和规划。

在“十五”期间,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以“三北”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为主体,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重点工程建设为龙头,生态建设与资源开发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地方经验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力求使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复习资料之我国荒漠化类型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复习资料之我国荒漠化类型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复习资料之我国荒漠化类型【—八年级地理之我国荒漠化类型】,我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

风蚀荒漠化我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于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

其中,干旱地区约有87.6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西,腾格里沙漠和龙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

半干旱地区约有49.2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东向南,穿杭锦后旗、橙口县、乌海市,然后向西纵贯河西走廊的中一东部直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呈连续大片分布。

亚湿润干旱地区约23.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漠东部至内蒙右东部和东经106度。

水蚀荒漠化我国水蚀荒漠化总面积为20.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8%。

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北部的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等流域,在东北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辽河的中上游及大凌河的上游。

?冰冻荒漠化我国冻融荒漠化地的面积共36.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思面积的13.8%。

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

土壤盐渍化我国盐渍化土地总面积为23.3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9的。

土壤盐渍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荒漠化形成因素(特例:以西北地区荒漠化为例)总结:中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人为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人口压力导致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元公益-中国592个贫困县与12个荒漠化地区分布情况

元公益-中国592个贫困县与12个荒漠化地区分布情况
• 位于呼伦贝尔高原。东部为大兴安岭西麓丘陵漫 岗, 西对达赉湖和克鲁伦河, 南与蒙古相连, 北达海 拉尔河北岸, 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 且南部高于 北部。该区东西长 270km , 南北宽约 170km 。 面积近1万平方千米,由于人们过度放牧,使得 陈巴尔虎旗草原开始退化 • 大兴安岭南麓山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 地区之一,覆盖了黑龙江、内蒙古、吉林三省 (区)5个市(盟)19个县(旗)
毛乌素沙漠中间治理保护情况很好
但还是有放羊的,但人少是优势
从蓝天可以看出水蒸汽好少。
神木县是中国第一产煤大县、中国最大的兰炭基 地、中国最大的聚氯乙烯基地、西部最大的火电 基地、西部最大的浮法玻璃基地、西部最大的电 石基地 、12年免费教育、免费就医,百强县21位
神木的沙柳,现在在宁乡成活了
吕梁山区
深入吕梁山区
山西高原历史上主要清朝起商帮兴起
吕梁山到太原城区
在山西博物馆了解山西历史文化
太原有条河-汾河
贺龙曾经在这建立革命根据地
渤海水到吕梁山北面,内蒙古的黄旗海 400公里,有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库布齐沙漠

西、北、东三面均以黄河为界,地势南部高,北部低。 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南部为构造台地, 中部为风成沙丘,北部为河漫滩地,沙漠西部和北部因 其地靠黄河,地下水位较高,水质较好,可供草木生长。 库布其沙漠的植物种类多样,植被差异较大。东部为草 原植被,西部为荒漠草原植被,西北部为草原化荒漠植 被。主要植物种类为东部的多年禾本植物,西部的半灌 木植物,北部河漫滩地碱生植物,以及在沙丘上生长的 沙生植物。长400公里,宽50公里,沙丘高10—60米, 像一条黄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横跨内蒙古三旗。 形态以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 • 在北部的黄河成阶地地区,多系泥沙淤积土壤,土质肥 沃,水利条件较好,是黄河灌溉区的一部分,粮食产量 较高,向来有“米粮川”之称。

中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分布

中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分布

中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分布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中国学者称沙漠化)危害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其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湿润、半湿润地区上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危害着农田、牧场、交通及人民生活,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环境退化。

中国土地荒漠化是人口总量超出脆弱环境的承受能力所造成的。

中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3.4×105km2。

其中已荒漠化了的土地共1.76×105km2,潜在荒漠化土地1.58×105km2。

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断续分布延伸长达5 500km,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区)共212个旗、县。

另外,中国南方的部分湿润地区也出现了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中国荒漠化土地因所处自然地带的不同,其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1)湿润及半湿润地带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三江平原、嫩江下游、黄淮海平原的中部和北部、江西南昌及鄱阳湖区、近3000km的沿海地带和海南岛西南部等地,约占中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9%。

该区的荒漠化土地仅出现于沙性物质丰富、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与河流沉积物及海岸沙质沉积物受风力吹扬有关。

其特点是分布零散,面积不大,影响范围小,风沙景观一般只出现于干旱多风季节。

(2)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与乌鞘岭一线以东、白城与康平一线以西,长城以北、国境线以南的呼伦贝尔、科尔沁、鄂尔多斯等地,即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与中部、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陕北与宁夏东南部。

其都发生在干草原区及荒漠草原区,是中国荒漠化土地比较集中分布的地区,约占中国荒漠化地总面积的65.4%。

它是过度的土地利用和干旱多风沙质地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3)干旱荒漠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狼山、贺兰山和乌鞘岭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较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沙漠边缘(如阿拉善的中部、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等地区),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30.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荒漠化类型及分布
凡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植被稀疏的地区都可称为荒漠,即“荒凉之地”。

荒漠化是指由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的种种原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亦即形成荒漠的过程。

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垂直分布于从海平面到高寒荒漠带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气候类型和地貌类型多样,决定了这些地区影响荒漠化形成的因素的多样化,从而使我国的荒漠化呈现出多样性。

一、风蚀荒漠化
风蚀荒漠化是指在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部分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及土地生产力水平降低的环境退化过程。

风蚀荒漠化也称沙质荒漠化(沙漠化),是在所有荒漠化类型中占据土地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种荒漠化。

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沙尘暴是一种在风蚀荒漠化分布区常见的天气现象,是衡量一个地区荒漠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形成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

沙尘暴在我国境内的源地主要位于西北地区及内蒙古的西部、中东部,与我国风蚀荒漠化的分布地区基本一致。

二、水蚀荒漠化
水蚀荒漠化是指在地貌、植物、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影响下主要由水蚀作用造成的荒漠化,其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及一些山脉的山麓。

依地质背景之不同,水蚀荒漠化可分为土漠化和岩漠化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北方中部黄土高原地区、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沙地南侧的黄土分布区等,后者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北部、辽宁西北部的基岩山区。

属于土质荒漠化的红色荒漠化(红漠化)是指我国南方的红壤丘陵区在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被流水侵蚀而形成的以地表出现劣地为标志的严重土地退化。

由于地表的红壤已被暴雨重刷殆尽,地面的红色母岩已完全裸露,红漠化严重的地区寸草不生,成了名副
其实的“红色丘陵”。

红色荒漠造成原因
1.由于人多地少,过度开发,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红壤区的土壤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并在不少地区严重退化,形成“红色荒漠化”。

2.南方山区丘陵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

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
3.陡坡开垦或过度垦殖,或者毁林开荒,砍林取薪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

三、盐渍荒漠化
盐渍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高温干燥、蒸发强烈,土壤中上升水流占绝对优势,淋溶和脱盐作用微弱,土壤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盐碱化土地的过程。

盐渍荒漠化比较集中地连片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也有大面积分布。

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惟有依靠地表水灌溉才能发展农业。

而如果人类采取的灌溉措施不合理,再加上蒸发强烈,这些地区就极易出现地表盐分的积累。

四、冻融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是指在昼夜或季节温差较大的地区,在气候变异或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岩体或土壤由于剧烈的热胀冷缩而出现结构被破坏或质量下降,造成植被减少,土壤退化的土地退化过程。

冻融荒漠化是我国温度较低的高原所特有的荒漠化类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

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环境使青藏高原具备了冻融荒漠化形成、发育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条件,而较大面积的冻融荒漠化土地又给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五、喀斯特荒漠化(石漠化)
并驾齐驱的三大生态灾害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其中贵州省的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

在石漠化分布区土地涵养水源的能力较低,人、畜饮水困难,泥石流、滑坡等地址灾害常发生,生活和条件十分恶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