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冯承素临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以冯承素摹本试论王羲之《兰亭序》的技法特征
以冯承素摹本试论王羲之《兰亭序》的技法特征《兰亭序》为王羲之传世最有名行书作品,世称天下第一行书。
书于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为其与谢安等四十一位名士在会稽山阴兰亭“修禊”时所作诗集的序言。
王羲之时代的笔法传承《兰亭》真迹史书记载已随唐太宗陪葬昭陵,世上流传多为唐摹本或临本。
一般认为冯承素摹本为最精、最为接近原作。
笔者曾于上海博物馆得见原作,确实点画的纤微之处,用笔的浓淡枯湿,一一毕现。
勾摹之精到,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真迹失传,《兰亭》真伪的辨论就一直未能停息。
争论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一、东晋时代不可能有如此用笔成熟的行书。
二、在内容上认为《临河序》是真本,后一段为伪造,不符合当时士人的心态。
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第一点,因为这与我们对学习此帖所应持有的态度极为重要。
首先要提及的是东晋是一个以门阀士族为代表的时代。
王羲之出生于东晋第一高门,这就意味着他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士族家庭教育,其内容虽已不得而知,但极为重要。
其中有一项应是道术,即天师道,这是王氏世代信奉的宗教,此点对王氏艺术气质的形成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其服食早逝的重要原因。
如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云:“东西晋南北朝之天师道为家世相传之宗教,其书法亦往往为家世相传之艺术,如北魏之崔、卢,东晋之王、郗,是其最著之例。
旧史所载奉道世家与善书世家二者之符会,虽或为偶值之事,然艺术之发展多受宗教之影响,而宗教之传播,亦多倚艺术为资用。
”关于王羲之时代的技法传承,明解缙《春雨杂述》有较为详尽的描述。
大致为:蔡邕《笔经》?蔡文姬?韦诞?钟繇(掘韦诞墓得之)?学生宋翼(掘钟繇墓得之并写续集)?王旷?交由卫夫人以授羲之(所谓“枕中秘”)。
这个笔法传承的系统看似过于离奇,而难于使人信服,主要是因为王羲之之前的名家作品大都失传,留下的多为摹刻本,对于笔法研究作用不大。
从这个传承中,首先提示我们的是:中国古代的学术传承是家族式的,有严密的自我封闭的性质,是不对外相传的,既使当场表现书艺似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简介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
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基本信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世人也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61米至1.65米之间),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兰亭序》--附历代名家摹本与评述
《兰亭序》--附历代名家摹本与评述《兰亭序》--附历代名家摹本与评述--附局部图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之执笔作者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神龙本兰亭》工艺品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序为最极品。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右军宦游山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
饮酒赋诗,由王羲之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乘兴而书写了一篇序,记序盛会,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之誉。
兰亭序临摹本鉴赏兰亭序的结构特点传说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后来被唐太宗「骗」入内廷,唐太宗对他的字着迷不已,曾命搨书人赵模等各搨数本赐给王、臣、真迹则陪他殉葬在昭陵了。
武后时,韫桓掘发,真迹又复出,收入玄宗内府,且刻石置于学士院,称为「定武兰序」,经历宋、金而亡。
但此本和今天流传下来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难确定究竟原来是什么样子。
传说这一被视为"神品"的稀世珍宝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陪葬品,也有的说被王羲之的第七代子孙大书法家僧人智永密藏,众说纷纭,它到底在哪里,我们还能见识到这一书法上的奇迹吗?关于《兰亭序》的真伪之争,在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有过大场面,争论到最后竟至要挖唐太宗的陵寝,亦可见激烈程度之一斑。
《兰亭序》的真伪之谜与两汉、西晋相比,《兰亭序》书风的最明显特征即是它的用笔细腻和结构多变。
王羲之以前的墨迹如陆机《平复帖》、吴皇象《急就章》都走古拙一路,有内敛之功无清雅之姿。
存世汉简用笔潇洒飞动,但在间架上却又飘散而乏媚趣。
冯承素神龙版兰亭帖(第一贴~辨字)
冯承素神龙版兰亭帖(第一贴~辨字)冯承素神龙版兰亭帖(第一贴~ 辨字)闻是书画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书圣”王羲之与谢安等众多名人齐聚会稽山阴之兰亭。
其时,他写下千古不朽、并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名作《兰亭序》。
及至唐代,酷爱书法艺术的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真迹。
他爱不释手,常于深夜秉烛临摹。
他还命朝中大臣冯承素等人钩摹《兰亭序》,赏赐给亲贵近臣,令褚遂良、虞世南等著名书家临写《兰亭序》。
据传,唐太宗驾鹤西归,《兰亭序》真迹随之葬于昭陵。
沧海桑田,当年冯承素摹本《兰亭序》和虞世南、褚遂良临本《兰亭序》,竟然流传有绪,完美的保留下来。
这三件国之瑰宝,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除上述三种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收藏一件传是褚遂良书黄绢本《兰亭序》。
虽然《兰亭序》真迹已不复存在,但幸存的四件《兰亭序》国宝,依然彰显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功力。
古往今来,众多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无不临写《兰亭序》,从中汲取艺术营养。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银钩铁划注言:通宵达旦整理了这篇帖子。
行书第一:兰亭序(神龙本)及释文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兰亭序》作品介绍
《兰亭序》作品介绍《兰亭序》作品介绍《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文章言简义丰,感情真挚、笔法细腻、结构严谨,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兰亭序的创作背景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
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
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
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兰亭集序》为什么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为什么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为什么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
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为什么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兰亭集序》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321-379),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
他的书法“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
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书风,他所书的《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创造出天质自然,风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将酒觞放置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人共成诗37首。
王羲之借酒兴为他们的诗写了一篇序文,世人简称《兰亭序》。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文章清新自然,虽多用骈句却并不拘谨呆板。
其中二十多个之字,千变万化,无一雷同。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行书法帖相传之本,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巧夺天工,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此乃羲之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据说王羲之后来又写了几篇,都不及第一篇好。
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这部作品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
《兰亭序》真迹第一次消失了,在公元4世纪,被郗县带入墓中。
《兰亭序》怎么到了郗昙的手里?原来,郗鉴是王羲之的老岳父,也就是说,郗昙是王羲之的小舅子。
冯承素摹本《兰亭序》真迹单字放大版(必藏珍品)
冯承素摹本《兰亭序》真迹单字放⼤版(必藏珍品)《兰亭集序》⼜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位军政⾼官,在⼭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死⽆常的感慨。
作品原⽂编辑兰亭集序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暮春2之初,会3于会稽4⼭阴5之兰亭,修禊事也6。
群贤7毕⾄8,少长9咸10集。
此地有崇⼭峻岭11,茂林修⽵12,⼜有清流激湍13,映带左右14。
引以为流觞曲⽔15,列坐其次16。
虽⽆丝⽵管弦之盛17,⼀觞⼀咏18,亦⾜以畅叙幽情19。
是⽇也20,天朗⽓清,惠风21和畅22。
仰观宇宙之⼤,俯察品类之盛23,所以24游⽬骋25怀,⾜以极26视听之娱,信27可乐也。
夫⼈之相与,俯仰⼀世28。
或取诸29怀抱,悟⾔30⼀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1。
虽趣舍万殊32,静躁33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34得于⼰,快然⾃⾜35,不知⽼之将⾄36。
及其所之既倦37,情随事迁38,感慨系之39矣。
向40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41,犹不能不以之兴怀42。
况修短随化43,终期44于尽。
古⼈云:“死⽣亦⼤矣45!”岂不痛哉!每览昔⼈兴感之由,若合⼀契46,未尝不临⽂嗟悼47,不能喻48之于怀。
固知⼀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9。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50,录其所述51。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52。
后之览者53,亦将有感于斯⽂54。
[1] [2] [3]注释译⽂编辑词句注释1.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
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
举⾏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 暮春:阴历三⽉。
暮,晚。
3. 会:集会。
《兰亭集序》-高二语文名师精讲课堂(统编版选修下册)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 到哪里就是哪里。
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谓 “一死生”“齐彭殇”。
王羲之的生死观
所以“死生亦大矣”是王羲之对生死两件事的感悟。 儒家重生轻死(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 道家忘生死(一死生,齐彭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 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信可乐也”的原因:
原因
文本
前来聚会的人多
乐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
美景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
赏心
“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 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生
人生短暂之痛
死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之
世事无常之痛
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之痛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 之于怀。
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 理 若合一契:像符契那样相合(意思是发生感触的原因相同)。契,即符契,古代 文 符信的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本
去日苦多。 4.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无常之感、时不我待之叹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出户独彷徨,秋思当告谁?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本高清)赏析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本高清)赏析《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创作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作品赏析】【文学赏析】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山东),因官至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余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参加雅集的多为当世名士,一道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事后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这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流传于世的《兰亭序》有两种。
一是唐太宗时冯承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
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兰亭序》书法本身的艺术魅力:点画注重提按顿挫,精到而多变,同一点画,写法多样,无法而有法,能寓刚健于优美。
结构强调欹正开合,生动而多姿,同一字形,绝不重复,能尽字之真态,寓欹侧于平正。
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
总览全篇,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画从容而神气内敛。
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蕴藉的艺术感受。
从形质到神韵均成为后人学习行书的典范。
《兰亭序》书文并美,表现了晋人特有的超然玄远的深情与风采,这种深情与风采为晋人所独有,为后人称慕与景仰。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晋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神龙本
文章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帝题“晋唐心印”四字。后纸有宋至明20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有“绍兴”、“副騑书府”、“赵子昂”、“项元汴印”、“乾隆御览之宝”等180余方。其流传经过,根据各题跋、印记和记载,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内府、驸马都尉杨镇,元郭天锡,明内府、王济、项元汴,清陈定、季寓庸、乾隆内府。历代著录有:明汪砢玉《珊瑚网书录》、吴其贞《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顾复《平生壮观》、吴升《大观录》、阮元《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等书。刻入“兰亭八柱”,列第三。[1]
晋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神龙本
晋 王羲之 兰亭序 冯承素 摹(神龙本画心 )
神龙本兰亭集序,是唐朝冯承素摹本。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cm,28行,324字。存世兰亭集序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以便与其它摹本相区别。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兰亭集序的故事精选
兰亭集序的故事精选你知道《兰亭集序》背后都有哪些故事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兰亭集序的故事,以供大家阅读。
兰亭集序的故事一唐武德年间,李世民率唐军打下了洛阳城,令严查档案资料的下属注意寻找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
李世民说,统一天下得民心难,寻找王羲之《兰亭集序》书帖,表面上看是为传承书法,实际上是为收拢江南读书人拥戴大唐之心。
这是因为,江南学士都喜爱王羲之的字,当他们听到朝廷这样推崇王羲之,也就有了顺合之意。
因而,李世民说:“得一字帖可得半壁江山。
”李世民称帝以后,从未放松《兰亭集序》真迹的寻找。
但连寻多年没有结果。
后来,长孙无忌得到消息,说是《兰亭集序》真迹被王羲之家人视为传世之宝,代代相传,从未离开过王家一步。
但传到了王羲之的七代孙王法吉手中,因其出家为僧,将真迹带到了江南的永欣寺,圆寂后因无继嗣,便将真迹传给了至亲弟子、法号为辩才的和尚手里。
李世民自己也临摹王字,经常年习练,得王右军筋骨。
得知此消息,即刻下令不惜重金收买这一书帖,并命长孙无忌赶快办这件事。
长孙无忌因怕辩才和尚的字帖有假,就命谏议大夫禇遂良亲自赴江南甄别。
禇遂良带着副手萧翼到了江南。
车辇到了永欣寺附近停下,萧翼独往寺内打探虚实。
二人约好,事后在驿馆碰头。
萧翼赶到永欣寺,适逢下起大雨。
他打坐在寺内大殿门前,佯装读书,以刚从外面赶回的辩才将斗篱上雨水滴到书页上为由,与该寺主持辩才相识。
后在辩才答应将雨水染污的书重新抄写一遍的过程中,引辩才探讨书法。
辩才看萧翼求学心切,态度虔诚,便打开书柜,将一着漆木匣取出。
萧翼打开一看,正是《兰亭集序》帖。
辩才看萧翼观帖激动不已,欣然答应借与他拿回住室仔细观赏。
夜半更深,萧翼裹匣逃出寺外,不想在途中被几个蒙面人劫持,而劫持人不是别人,恰是禇遂良命当地县令安排的监视之人。
萧翼被带回驿馆,禇遂良忙对字帖鉴别,大呼:“假的!”原因是字像,用的纸却是唐纸,不是晋纸。
萧翼只好连夜赶回。
辩才在与萧翼的交往中,喜欢上了这位年轻人。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诗集序言,作者以 情感饱含的笔触,记叙了兰亭的山水佳胜和 宴会盛况,进而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 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 生观;但作者没有彻底走向消极无为,反而 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其时盛行的死生等同的 虚无哲学观,于悲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 流连与珍惜。这在崇尚老庄、沉迷玄学的时 代,是难能可贵的。全文仅320余字,先记 兰亭盛会,再论人间死生。情景互见,淋漓 满纸,也启人思考。
修禊事也
词语解释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பைடு நூலகம்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与
词语解释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曾不知老之将至
终期于尽
临文嗟悼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第2自然段
之:定语后 置的标志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这
自然万物 用来 和风 放开、 敞开 穷尽
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实 值 在 得
参考译文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 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 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 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 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 在快乐啊!
明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
修禊: 古人于阴历三月上旬巳日,到水边洗涤以拔除妖邪。 (禊:洁也。)
暮春之初
群 贤 毕 至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畅叙幽情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 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 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 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 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 (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 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 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 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全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写作背景】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
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
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作者简介】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住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曾任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
他书法精绝,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兰亭浅析】《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课件57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 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这体现了相聚诗酒之乐。
乐 结合第一、二段思考,作者 什么?
谢灵运在《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文解题说解题读目
兰 亭 : 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县( 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 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 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汉代为驿 亭所在,因名兰亭。东晋建立后,南渡的 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园田别墅。 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王羲之、谢安等 名流宴集流连之地。
时间
叙 地点 宴 会 目的 盛 人物 况 环境 ( 实 活动 写 ) 天气
感受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信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
可
流激湍,映带左右。
乐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也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 、俯察、游目骋怀
思考: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 可乐也”的感受? 1.良辰
的最大快乐也。“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yán
乐事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名士相聚之乐
席”,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转入
赏心 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游目骋怀、视听之娱
“痛”中来。 饮酒作诗之乐
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南北朝的,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时 期山水诗会成为很多文人的精神所在呢?或者说和 王 羲 之 一 起 玩 的 都 是什 么人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佳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