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探究练习
《鼎湖山听泉》练习
《鼎湖山听泉》1.给加点的字注音。
肇庆()泠泠()淙淙()一脉()怅惘()汩汩()古刹()拾级()污垢()繁衍()繁yǎn( ) 污gòu( ) ( )xiá想( )dàn生安( )xiáng ( )yíng联怅( )wǎng2、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泠泠淙淙身不由己了无杂尘小心翼翼拾级而上可见一班繁花似景蜂蝶翩飞生意昂然迥然相异绿阴如盖与众不同万簌俱寂新陈代谢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①那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
②到此已无尘半点,。
4、请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摘录一句描写山或泉的诗句(写出完整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两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物品(镜子、风筝等),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
例(1)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
例(2)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其乏味。
镜子(或风筝):6.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旅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又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景色的赞美上,而是归结到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B.本文主要内容是写鼎湖山的泉水,开头一段却首先写山中蒙蒙的细雨和雾气,这是因为雨和雾遮挡了视线,“眼不见,耳则愈灵”,突出了本文“听泉”的特点。
C.本文主要内容是写鼎湖山的泉水,但文中却用大量的文字写庆云寺的钟声和菩提树,这是因为庆云寺的钟声和菩提树都和佛教有关,这样写更能衬托出鼎湖山环境的清静,突出“听泉”的特点。
D.课文写景之中注意显示自己感情嬗变的历程:有些怅然——萌生爱意——“顿生雀跃之心”——听中悟理——美好祝愿。
4.阅读。
(一)①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鼎湖山听泉》课后练习北京版
第十四课鼎湖山听泉一、选择题。
(共20题)1.“zhào qìng”的汉字是()。
A、肇庆B、曌庆C、肇擎2.“薄雾”的拼音是()。
A、báo wùB、báo yúnC、bó wù3.“愈”字共有()笔笔画?A、12B、13C、144.“缝”字共有()笔笔画?A、12B、13C、145.“忽”字属于()结构?A、上下B、左右C、半包围6.“勃”字属于()结构?A、上下B、左右C、半包围7.“清亮”的近义词是()。
A、清楚B、清澈C、明白8.“清纯”的反义词是()。
A、庞杂B、纯净C、清澈9.“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比喻B、拟人C、排比10.本文的作者是()。
A、谢竹丽B、金志文C、谢大光11.本文作者是哪里人?()A、陕西B、山西C、山东12.本文一共有多少段自然段?()A、3B、4C、513.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A、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14.根据本文的写作顺序,可以将本文分为几部分?()A、1B、2C、315.“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这句话说明()。
A、山里很荒败B、山里很安静C、山里只有泉水的声音16.“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这句话中的“跳跃”一词好在()。
A、使文章富有动感B、是动词C、写出了行进状态17.“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这句话说明()。
A、泉水是有生命的B、钟声和泉水是很好的搭配C、作者的心情愉悦18.作者的游览地点是()。
A、贝加尔湖B、鼎湖山C、牛头山19.“湿漉漉的树叶”,为什么树叶是湿漉漉的?()A、清早的露珠B、泉水的水滴C、下过小雨20.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
A、抒发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B、表达自己体会到的人生哲理以及生命的意识C、两者都对二、填空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苏教版初三语文《补充习题》参考答案(九上)一、鼎湖山听泉练习一、1、循;2朗;3佯;4、翼5、详6嬉;7盎 8迥二、略三、鼎湖山泉水清澈晶莹,活泼可爱,它使鼎湖山生意盎然,滋润万物,所以说“泉水是.”四、不矛盾.这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有声衬无声.五、略六、游踪、山脚----山中-----半山腰;时间、近黄昏---日暮----入夜.复式问题探究第二句,第五句、虚写二、林中小溪练习惹:招惹,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水流的活泼惹:(飞翔时)带动,以动衬静,写出了林中的寂静二、1、悄悄、粼粼;2、闪闪、晃晃三、1、比喻、拟人;2、设问四、第一类、象征着一种平淡,没有激情、没有战斗的生活;小溪象征着激荡奔腾的生活五、略六:正确问题探究一、略二、表现了作者摆脱了孤独和失望情绪,融于自然、社会,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和幸福感三、“只要有只蝉起个音.表示不同的心情”、“让人忘却忧虑,悠游其中,留给人一些惆怅、一些伤感”.所以说.三、飞红滴翠记黄山随文练习一、1、道教传说,神仙运用法术使物发生变化.借指僧道用言语启发人悟道.泛指启发指导.2、这里指点染而使之美化.二、1、侵蚀奇特2、兴奋肃穆3、沉醉诞生三、1、3四、地壳中的岩浆凝固后所形成的花岗石群,经过亿万年的日晒雨淋、水流侵蚀以及其他气候因素的影响,最终在距今二三百万年时形成了黄山.五、历史悠久、姿态万千、生命力强.体会到作者对黄山松敬仰与赞颂之情.六、略问题探究一、1、介绍了登天都峰感受.主要介绍的是峰顶所见.2、眼前实见之景和想象之景.特点是高、陡、险.3、丰富了黄山峰石的文化内涵,给人们以更大的想象空间.二、描绘了鸽群、柳条、鸭、鹰隼等.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调.2、心理、动作.期待雨水的烦躁的心态.四、画山绣水随文练习一、1、因为整个句子是陈述的语气,前一个分句只是整个句子的宾语.2、此处问号表示的是一种惊喜的语气.二、1、品评烘衬风致神态2、怠慢宝库健壮贮藏三、笨拙迟钝说明桂林山水的美丽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四、起过渡的作用. 不多余.起强调的作用,更突出了桂林山水丰富的文化内涵.五、错对六、赞颂了古代劳动人民刚直骨气、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反应了旧社会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这样写的目的是让我们每一位读者都能牢记过去,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七、略问题探究一、不是不调和.这样写体现了作者所处那个时代的印记,作者这样安排正体现了他的写作用意.二、1、总的印象: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单独地看:从地面直拔起来,陡升上去合起来看:互相连接,互相掩映,互相衬托颜色的变化:不断变化着深浅浓淡的颜色,整体上呈绿色春山:一片翠绿,到处点缀着鲜艳的花朵山的情貌:更为清晰,仿佛在流动山的姿态:不断变化2、略专题:气象物候看云识天气一、②①②①二、象征预兆点缀阴森三、1改句比原句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2、改句比原句多用了拟人修辞,更加生动语言活泼.四、云的形态变化怎样看云识天气云和天气的关系总分总五、作诠释引用作比较六、参考书77页问题探究一、1如何通过云彩的形态来判别天气2、不能删掉因为“往往”说明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也会有其他情况存在,而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了,“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二、1、说明当天空出现钩钩云的时候,过一会就要下雨了.2、朝霞意味着这天会阴雨连绵,而出现了晚霞那么最近几天都将晴空万里.大自然的语言萌发孕育销声匿迹风雪载途草长莺飞连翘盛开②句因为“悬殊”就存在着差异很大,与“很大”重复①句“避免”比“减轻”程度深,应在其后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 ;有必要,因为运用这些表顺序的词语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自然现象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大自然的一些现象给人以信息,与语言的功能是一样的,而将大自然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丰富多变的物候现象,说明了认识物候现象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描写人们日常生活中现象,都是一些物候现象,自然引出下文说明,使得文章更贴近生活通俗易懂.问题探究一、1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研究的意义.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一、略二、大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折杨柳》曲上市三、A问题探究一、1不是,是祁连山 2、举一反三以少见多手法 3、因为祁连山海拔高,气候恶劣主峰山顶终年积雪不化 4、抱比枕更加传神烘托出军营中枕戈待旦的高度警惕二、1拟人可见稻花香 2、蛙声十分欢快天上星星稀疏 3明月视觉听觉稻花嗅觉听取听觉七八个视觉触觉五、故乡一、略二、阴晦:阴沉昏暗阴暗:阴深灰暗嗤笑:讥笑耻笑:嘲笑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发抖瑟索: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发抖.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隔绝:彼此分离、绝断.三、B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膜四、1、我奔波劳碌2、闰土辛勤劳苦3、官绅、杨二嫂们处心积虑挖空心思五、4 暗示他日后将在求神拜佛中麻醉自己六、只有美好的的愿望而不去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就有实现的可能.七、略问题探究1、我和闰土从小关系很好,后来两人之间隔膜起来,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会不会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从现呢?小说就是通过在同我和闰土这一组人物关系的有机联结中,对宏儿和水生这一组关系加以描写,而形象的提出这个问题的.二1、美在传递爱意,安静中透着温和,有父亲般的慈祥荡涤人的心灵.要有一个浸满人间大爱的灵魂.2、侧面烘托.六、我的叔叔于勒略略三、B B A四、作家没有抛开主线,而是插入了对于勒的介绍,让情节舒缓下来.五、说话断断续续,突出父亲此时内心极度的惶恐和不安.六、说明了我对叔叔的同情,对父母做法的不满.七、安排我去付钱,别让女儿女婿看见,改坐别的船.突出出了克拉丽丝的有心计,冷酷无情的性格.一、参考:于勒思念家乡,但又知道哥哥嫂嫂的性格,不会认自己的,所以不会回家.也可能存有一丝希望,哥哥良心发现,会让自己回家.二、1表示对高局长的否定,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他是一个官僚气十足,附庸风雅的人.2、参考:结尾最精彩,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发人深思.八、多收三五斗一、A二、略三、略四、米行粜米街上购物、船头议论五、略六、因为在丰年丰收给他们带来希望,但是米价的猛跌带给他们极大的失望和打击,揭示农民命运的悲惨二、问题探究一、1用景物描写反衬江南吴县河埠头上热闹的景象.2从数据上体现今天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政策的优越.3通过对比揭示封建制度对农民的剥削,从而更加珍惜新的生活.二、1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要到的地方.2恐惧心理的描写3是一个有耐心、教子有方、关心子女成长的人.九、《成功》答案随文练习一、1、错综复杂 2纷纭 3、浩劫 4、事理至明、无待饶舌二、略三、赞扬、作用、重要性四、1、作者对自我标榜的唯物主义行为的深恶痛绝,实质是对他们的讽刺.2、委婉的讽刺3、赞颂与推崇4、表明作者谦虚的态度五、道理论证与引用论证.因为文章在前面对“成功之道”作了许多分析,认为天资与机遇都是没有办法预期的、无能为力的,只剩下一条路——勤奋.六、如陈景润阅读上千本文献,终成为数学家.马克思写《资本论》.问题探究一、略二、1、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2、因为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3、三、四两段运用举例论证,五段运用道理论证.作用是更好的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十、创造学思想录二、难于解决的难题(绳索打成的结)思维定势三、雄厚的实力、非凡的勇气与智慧、上下团结一心四、我们要从不同角度,多问为什么,勇于思考,敢于发问,培养发散性思维.五、同意六、举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意义.问题探究一、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往往以判断代替想象,以抽象代替思维,不注意利用想像区以发展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导致了想象力的衰退和枯竭.什么是想象力,为什么青年以后想象力衰竭,如何锻炼想象力.二、1、收获,肉体或精神的创造;葡萄汁,“我产生我的思想和行动,作为我身体的果实,永远把血肉赋予文字”前半句比喻创造,后半句比喻创造的巨大价值.全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创造的重大意义和巨大价值.生命在于创造.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创造的价值.十一、学问和智慧一、1、铢会浮新2、读书得间鞭辟入里豁然贯通高头讲章读破五车二、若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那家便是是温暖的港湾.三、“透视”在这里的意思是对事物的深刻的认识;“反想”是指全面、多角度的思考和品味;“远瞻”则是指对事物的发展的预见.四、作用:承上启下,由“人的智慧”论及“书的智慧”.从关照人——“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呼应“没有智慧”的“从事研究工作”的“许多人”,到了关照人们写作阅读的书——“缺少智慧的书”.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五、1,选择好的适宜自己的书需要智慧;2,感悟、品味、剖析书本需要智慧;3,读出独特的感受和认识需要智慧;4,学以致用需要智慧.六、3、4因为3、文中所有论据均来自于学习生活实际;4、本文能受读者喜爱,除了拥有正确的观点,还在于充满智慧的语言.问题探究:一、论点: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不应当形成矛关系.事实论据:略二、1、自己认为而事实并不是那样.(意思对即可)2、学龄前儿童的提问是“孩子式的,幼稚的,表层的”;人长大后,极少数大人的提问是“非常智慧的,节骨眼上的,深层面的,触及到世界深层结构的.”(可引用原文也可概括回答,意思对即可)3、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举例论证),用爱因斯坦一生都在追问“为什么”证明爱因斯坦保持“童心”,造就了自身的伟大.(意思对即可)十二、论美随文练习一、1、华美 2、俊俏 3、文雅 4、完善; 完满; 完好; 完备; 圆满二、珍惜美貌才能三、1、不能,说明美貌的人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2、不能,表示推测,语气委婉四、证明优雅行为之美胜于形体之美五、美的行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层层深入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七、略问题探究1、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2、前,给人美的感受,具体的美.后,美是一种意识,一种个人的意识,社会的意识.美是一种情趣,美是一种感受.抽象的美二、1、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2、赞赏细心、自然、纯真的举止.鄙视粗放不拘的礼仪.3注重小节,从“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常可赢得很高的称赞” ,“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等可以看出.。
鼎湖山听泉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鼎湖山听泉 (第二课时)
参考答案:
三、课堂互动探究
(三)1、这一段文字虚实结合,主要是借助设喻来完成的。
作者从声音的不同层次来表现的:柔曼、清脆、厚重、雄浑
2、先举乐音,再举本体,主要是为突出泉声给人听觉上的感受,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
3、作者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组合起来,比之为交响乐------各种乐声交融到一起,并且描写了乐曲的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
4、“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指的是作者的心以及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六)答案:1.“此中精神”是指鼎湖山山径幽曲,竹木青翠,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
2.因为看不见泉影,视觉器官——眼睛失去了作用,人的听觉就会更加灵敏,所以“泉声越发悦耳”。
3.这两棵菩提树是二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的,到如今仍“枝繁叶茂”,可以让人想像得出鼎湖山森林保护之好。
三、课堂演练:
1. chàngwǎng chà详稚2.锦穆跃循
3.欣赏大自然的同时,要保护好大自然。
1。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鼎湖山听泉》同步达纲练习题(附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鼎湖山听泉》同步达纲练习题(附答案)●点击学习目标▲知能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技巧。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刷新知识库存知识库存1.作者简介谢大光(1943一),1962年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
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
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鼎湖山简介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位于肇庆市区东北18公里。
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
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
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
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自唐朝起已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内有云溪景区、天湖景区和天溪景区。
目前最能吸引游客的还是天溪景区。
天溪景区以庆云寺为中心。
满山青翠簇拥的庆云寺,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有大小殿房100多间,占地17000平方米,是岭南四大名刹之一。
寺中瑰宝颇多,如《碛砂藏经》、舍利子、千人镬、白茶花树、平南王座、百梅诗碑以及慈禧太后的"敕赐万寿庆云寺"牌匾等,庆云寺附近有纪念中日文化交流先行者日本荣睿大师的荣睿碑、荣睿纪念亭和荣睿纪念堂。
淮安区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鼎湖山听泉课后练习北京版
2。“gǔchà”的汉字是古刹。
3。“躺”字共有15笔笔画。(请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4。“龄"字共有13笔笔画。(请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5。“寂”字属于上下结构。(请从上下、左右和半包围中选择)
6.“胧”字属于左右结构.(请从上下、左右和整体中选择)
7。“粗野"在本文中的反义词是轻柔。
A、山里很荒败B、山里很安静C、山里只有泉水的声音
16。“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这句话中的“跳跃”一词好在()。
A、使文章富有动感B、是动词C、写出了行进状态
17。“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这句话说明()。
A、泉水是有生命的
B、钟声和泉水是很好的搭配
②这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明确:“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③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好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理解游子的心境了.
明确:身在异国,心系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
引导:想象描述缺的是什么?
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
四、连线题。(共10题)
1.请用直线把搭配合适的词语连接起来。
著名的薄雾
飘渺的泉声
淙淙的泉水
清亮的声音
奇怪的风景
2.请用直线把搭配合适的词语连接起来。
鼎湖山听泉练习
《鼎湖山听泉》小测试(一)①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
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
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②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
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
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
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1)山泉本无生命,但在本部分作者却把它化为一个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根据文意,概括这一形象的两个特点,并揣摩作者寄托其中的情感。
特点:①②情感:(2)文中引用了补山亭中的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有什么用意?(3)你是如何理解“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这一句话的?(4)“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一句写出了山泉的半含半露,《小石潭记》中也有类似的描写,请默写出来。
(5)①②两段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鼎湖山泉水声欢快清亮、悦耳动听,充满生命的活力。
(6)(2)第②段写鼎湖山树的浓密,与课题“听泉”有什么联系?写树的浓密,表现环境的幽静,突出“听泉”的特点。
(7)“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一句中,“此中精神”所指的内容是什么?青翠碧绿,了无杂尘(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鼎湖山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作者却单选无数山泉,且又只在一个“听”字上用足了功夫,单这选材,这角度,足以让人叹服。
第一单元 鼎湖山听泉 练习方案二 苏教版 试题
第一单元鼎湖山听泉练习方案二教学目标1、以美感教育为主流,充分展示了祖国山河的优美景观。
2、以听促读,以读促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理解运用于表达。
3、认真有效的组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朗读训练中放手让学生练习,敢于创新,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核心知识1、随着立足点的变化,变换观察对象,这种写法叫“移步换景”。
作者把自己的行踪线索交代的十分清楚,请找出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
并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明确:作者登鼎湖山路线的顺序是:从江轮挟着细雨,送我到某某,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赶到了鼎湖山时,已近黄昏。
过了寒翠桥,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登四百余阶达庆云寺。
为了整合材料和体现观赏景物的背景,还略约交代了时间的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我们可以把游踪(空间变化)看作纬线,把时间推移看着经线,这两者交织在一起,成为纵横交叉式的结构。
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表现在不同时间里景物的风貌神韵,可以展现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面貌,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移步换景”这种表现手法。
2、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明确:单纯从题目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一方面,落实到“听”字有一个过程。
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由泉影的变化不定,作者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
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
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蕴寓的精神。
另一方面,在最后,仿《陋室铭》中结句写下了:“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揭示出泉的作用。
全文是在颂泉,而“听”,不过是认识泉的手段。
3、进山以后,作者如何见泉而由爱女引发联想,爱上山泉?明确:作者步入山中,不由联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绕膝爱女。
鼎湖山听泉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鼎湖山听泉同步练习题及答案课题:鼎湖山听泉班级:姓名:主备人:许定群审核人:徐美云时刻:9.10一.正字正音。
一hong() ying联()拾.级而上()泠.泠淙.淙()()怅惘..()()古刹.()生意盎.然()万 lai俱寂()汩.汩()二.下面语段中有三处表达错误,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创建文明都市不仅能够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而且能够进一步完善都市基础设施。
②在省级文明都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
③我们要树立“港城是我家,文明靠大伙儿”的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的主人翁姿势参与到投身创建活动中去。
④我们要共同爱护港城文明形象,形成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和谐友善的社会风尚至关重要。
第句改为:第句改为:第句改为:三.阅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觉?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一只狼吃饱了,安逸地躺在草地上睡觉。
另一只狼气喘吁吁地从远处跑来。
这使躺着的狼十分惊奇,它问:“你在追赶羚羊吗?”“没有!”“有人在追赶你吗?”“没有!”“那你什么缘故没命地奔驰呢?”那只狼说:“听说狮子要来了。
”“狮子要来?”听了这话,它放下心来,“狮子是我们的朋友,有什么可怕的呢?你去跑你的吧,我要睡觉了。
”后来,狮子确实来了。
由于它的到来,整个草原上的羚羊的奔驰速度变得极快,这只狼不再那么容易得到食物了,不久便饿死了。
临死前它不住地怨恨,认为狮子破坏了自己安静的生活。
我探究的结果是:四.完成阅读。
泉(贾平凹)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断了。
家里来信说:它死得专门惨,是拦腰断的,又都列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
我听了,专门是伤感。
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看起来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
我们做小孩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儿落秋千,抓石子,踢毽子,欢乐得要死。
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
鼎湖山听泉 练习
鼎湖山听泉练习1、《鼎湖上听泉》练习一、阅读文章2、3、4节,完成下面各题:1.两段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第4节写鼎湖山树的浓密,与课题“听泉”有什么联系?答:3.“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一句中,“此中精神”所指的内容是什么?答:4.以下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鼎湖山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却单项选择很多山泉,且又只在一个“听”字上用足了功夫,单这选材,这角度,足以让人叹服。
B.文中多处运用衬托的手法,如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反衬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用低处泉声反衬高处泉声的悦耳;用白天听泉反衬深夜听泉的清楚。
C.听泉听得如痴如醉;听泉,听得百感交集。
2、读者读着这篇散文,也犹如有一股清亮的泉水流过心头,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与爱的升华。
D.文章最终说“我愿清泉永在。
我愿清泉常鸣”是由于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滴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
5.山泉本无生命,但在本部分却把它化为一个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依据文意,概括这一形象的两个特点,并揣摩寄予其中的情感。
特点①②情感:6.文中引用了补山亭中的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有什么用意?7.你是如何理解“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安静的暮色中,互相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呼唤着玩耍忘返的孩子”这一句话的?8.“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行3、得”一句写出了山泉的半含半露,《小石潭记》中也有类似的描写,请默写出来。
二、最新考题展示〔2021贵阳〕阅读文章第8、9、10自然段,按要求作答。
1.本语段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答:2.请仿照语段中的“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自己写一句话。
答:3.请写出语段中表现“我”心灵之旅和心灵净化过程的句子。
答:4.比较两组句子,你觉得哪一句比较好,又好在哪里?〔1〕温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很多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1.鼎湖山听泉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一、基础知识。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①肇庆()②泠泠()③淙淙()④一脉()⑤怅惘()⑥汩汩()⑦古刹()⑧拾级()⑨污垢()⑩繁衍()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划出并改正。
引我暇想顿生雀跃寻声而去盘旋曲折伸手欲缆清澈透明山鸣谷应小心翼翼炯然相异新陈代谢3.选词填空。
①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 (A迎 B扑 C拂)面而来。
②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 (A绕 B趴 C偎)我膝下的爱女。
③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 (A涌 B掀 C推)去。
④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
寺院依山而造, (A藏 B嵌 C耸)于千峰碧翠之中。
⑤有时,泉水在树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A潭 B片 C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
B.原来,这是200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
C.寺内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
D.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
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必须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资金匮乏,二是人才紧缺,三是基础设施落后。
B.切实地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是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C.日本大坂举行的第46届乒乓赛上,我国男女健儿奋力拼搏,一举囊括全部七项冠军。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但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6.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旅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又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景色的赞美上,而是归结到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B.本文主要内容是写鼎湖山的泉水,开头一段却首先写山中蒙蒙的细雨和雾气,这是因为雨和雾遮挡了视线,“眼不见,耳则愈灵”,突出了本文“听泉”的特点。
[(苏教版)《鼎湖山听泉》,3]鼎湖山听泉阅读答案
[(苏教版)《鼎湖山听泉》,3]鼎湖山听泉阅读答案2、介绍鼎湖山: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
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o:p></o:p>问:课题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听泉二字)<o:p></o:p> [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o:p></o:p><o:p> </o:p>二、朗读课文,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o:p></o:p>[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o:p></o:p>讨论分段并说出大意:<o:p></o:p>第一部分(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o:p></o:p>第二部分(2—7)写白天我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o:p></o:p>第三部分(8—10)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o:p></o:p> 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o:p></o:p>[从“半个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朦胧中”这些词句,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
]<o:p></o:p>又:作者的行踪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黄昏——晚饭后——夜间<o:p></o:p>[以空间转移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o:p></o:p>问:你认为全文的重点在哪里?<o:p></o:p>[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初中语文九年级《鼎湖山听泉》2课时教案附课堂练习及答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指认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体会其表达作用;(2)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学习以空间转换为顺序组合材料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1)诵读。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掌握文章吟哦讽诵的要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味作者的感情。
(2)欣赏。
可让学生各抒已见,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段或句子,阐释欣赏的理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感情;体会本文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
2.难点作者听泉而生的感悟,即文中深蕴的哲理。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祖国风光片剪辑。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万千景象,美不胜收。
今天,就让我们去一下有“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之称的鼎湖山,听一听泉水的声音,领会那清澈透明的境界吧!(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泠泠(línɡlínɡ)淙淙(cónɡcónɡ)拾(shè)级而上怅惘(wǎnɡ)菩(pú)提汩汩(ɡǔɡǔ)迥(jiǒnɡ)然相异楹(yínɡ)联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怅惘:惆怅迷惘;心中有事,没精打采。
山鸣谷应:高山上发声,深谷中有回声相应。
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
籁:从孔窍中发出的声音。
2.走进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
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
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 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划出表示作者行踪和时间变化的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阅读 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美的感受?比较两个句子,哪句好,好在哪里? (1)、第8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 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 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 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 2)、再与下面一段做比较: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 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 响;那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