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几句关于周作人的话
高考备考语文-【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周作人:汉奸的历史帽子可以摘掉吗?
高考备考语文-【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周作人:汉奸的历史帽子可以摘掉吗?高考备考语文-【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周作人:汉奸的历史帽子可以摘掉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概没有象周作人那样具有争议性的人物。
当他的胞兄鲁迅被执政党捧为新文化旗手,成就了中国历史上,除了孔夫子之后,成就身后辉煌的第二人,而他却在寂寞无凭之中郁郁死去,至死都无法洗去汉奸的骂名.有人说,历史就象一座山,离得越远,便看得越清楚,那么,周作人真是一个汉奸么?我认为他其实有点冤。
话说当年日军入侵中原,北京沦陷后,文化界倾力劝其南迁,有城可失,池可破,周作人不能投降的口号,可见其文化地位.然而,周作人还是呆在沦陷区,并担任伪教育总署的督办,令文化界一片哗然。
但据有关人员回忆,周作人的这个职务还是中共地下组织帮他搞来的。
原伪教育总署督办汤尔和死后,该职出缺.曾当过新民会中央指导部部长,积极反共的缪斌想争这个职位.当时北平地下党认为,教育总署督办的职位由周作人出任,比缪斌当要有利。
于是,地下党便捏造缪斌的反日言论,写成材料,设法送到日本占领当局,免了缪斌的职。
地下党成功了,却把周作人推进了汉奸的火坑,而且至死都无法洗去这历史的尘垢.虽然周作人的人生观注重闲适,超脱,但他也有愤青的一面,有时甚至超过鲁迅。
比如他愤恨于处决女中共党员时,争看光膀子女人挨刀的幸灾乐祸;愤恨于知识分子如大花脸说白,不再怕脸红了的无耻等,都比鲁迅的言辞激烈得多。
对于日军侵华,周作人曾著文怒指:日本文化源自中国,现在中国衰败了,日本却如此残杀中国人,这是指责日军侵华暴行最为深刻的用语。
可见,他出任伪职,也许是出于某种特殊原因,抑或无奈。
周作人和中共两大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同事,都是北大教授。
在李大钊被杀后,周作人撰文,笔调沉重地称李守常是求仁得仁了,更出钱接济李大钊遗属;周作人任教育督办伪职期间,他曾多次从各方面照顾李大钊的长女星华,并帮助星华与李大钊的幼子光华从北平转往延安.临行前,周作人对星华说:你一路多加小心.我在延安,没有什么熟人,只认识毛泽东,你见到他,代我问他好。
高中议论文-评周作人
耶稣在殿上弯腰用指头画字,对众人说:“你们中间谁要是没罪,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周作人,是中国新文学、五四运动的领军人物,然而如此英才却因“汉奸”骂名成为颇受争议之人。
周作人有着对历史的独特认识,和鲁迅一样,不屑说空话,他对秦桧与岳飞有自己的看法:“秦桧主和,保留了半壁江山,总比做金人的奴皇帝刘豫张邦昌为佳,而世人独骂秦桧……则固有《精忠岳传》之宣传也”。
终于在抗日问题上,他有了真正贯彻表现他一生主张的行动,做到言行一致。
不知道放弃信念与坚持信念哪个让人鄙弃?1939年,周被人刺杀,却侥幸逃得一命。
当然,他也许希望那时被成功刺杀,因为他后来又经常说:“寿则多辱”。
高尚成了墓志铭,卑鄙才是通行证。
逃在大后方大谈革命就是爱国吗?国民党腐败无能,汉奸的大帽子却给我周作人戴,什么东西!我无愧于自我。
抗战的时候,周留在北平,蒋梦麟示意他说,你不要走,你跟日本人关系比较深,不走,可以保存这个学校的一些图书和设备。
周果然没有走,后来因汉奸罪被关押在南京。
蒋常派人去看他,并常送给他一些需用的东西和钱。
有一次,周作人托朋友带信,说法庭要蒋的证据。
他对法庭说,他留在北平并不是想做汉奸,是校长托他在那里照顾学校的。
法庭问蒋有没有这件事?蒋回信证明确有其事。
周作人有个得意弟子废名,抗敌开始便与周作人脱离关系,但他说道:“知堂老简直是第一个爱国的人”,“他不喜欢说天下后世,倒是求有益于国家民族”。
周作人的经历,他的文章道德,表明了一个完全生活在理性中的人,就像生活在纯氧中,难以存在。
他应证了马丁.维纳在《骄傲与没落》中所说的:“只有一个拥有庞大海军,雄厚的银行储蓄,而且有举世无敌手的力量,才能拥有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
”知识分子没有独立之精神,那么投靠哪一方呢?他是否有选择的权利呢?天下是否真的唯德者居之?要生存,于是得一步一步地后退。
于是他跨越了气节,超越了时代。
因为他有理性的盔甲。
周作人,做丰富的知堂先生,无惧于那些貌似正义地讨论孰是孰非。
周三顾评周作人
周三顾评周作人周作人的个性,混杂着他的思想,起初在文学活动中,未必比他人显眼,大抵是,“人间本位”的个人主义;不合时宜的自由主义;不辨敌友,难言是非的世界主义;西方文化参照下,有限享乐的,带点士大夫习气的生活情趣;温雅中有铁,顺势而为,有点自私的懦弱性格。
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世界主义,有反封建的相当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于为反帝反殖而团结群众的消极一面,这是一些留学生,似乎英美留学生更突出的通病。
士大夫的一些生活情趣,则是许多新知识分子背负的古老鬼魂,由于有点贪图安乐的阶级立场,很难通过严格的自我解剖,甘心彻底的甩脱。
周作人身上混杂的这些个性,我们在胡适的思想,林语堂的情趣中,能看到相似的脸孔。
它们在不同人物身上,得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恶性发展,使这些人物有点奴颜媚骨,有点阶级自利,有时丧失民族自信,有时为恶势力张目,这都是远离人民。
但一般的小资知识分子,与其说性格缺陷,毋宁说是立场病,思想病,他们表现出一点两面性,而能恪守着不作汉奸的底线。
周作人的性格特征更突出一些,他麻木冷静,顺势而为,他自身生活中取得的,利于脚踏敌我两只船的地位;他独守书斋又躲不开恶劣现实的生活经验,带给他的民族失败主义;他的善于炮制理论为自己辩护,这些保护了他本性中的自私懦弱,导致他轻易突破了底线。
了解周作人的事迹后,要具体说清这人,仍会觉得这人有点复杂,甚至神秘。
和鲁迅有点事情,就四处写信,随便和个陌生人掏心掏肺的说话不同,周作人的性格,有些地方相当内敛。
他的弟子废名,甚至给鲁迅称作周作人的狗,然而和老师说话时,仍感到没有多少情热(虽然连这特点他都予以恭维)他深交的人物尚且如此。
要深切一点了解此人,恐怕还要多看他的文章。
比起交友时的内敛,周作人似乎更喜笔谈。
文章解释不清什么事情,然而能多一点告诉我们,为什么?比如他不直接指斥大哥,却耿耿于怀的谈纳妾,可见于这方面道德上的洁癖,似乎也说明,羽太讲了什么之后,鲁迅迟来的爱情,又相当的巩固了他的恶感。
周作人:水里的东西
周作人:水里的东西周做人:火面的工具--草木虫鱼之五尔是正在火城成长的,以是对付火不免有点情份。
教者们说,人类已经作过火族,小儿怒悲搞火,即是那个缘故。
尔的起因约莫出有那样近,恐怕那只是一种习气而已。
火,有甚么心爱呢?那件事是说去话少,并且尔也有点儿说没有下去。
尔如今所念说的双是火面的工具。
火面有鱼虾,螺蚌,英皂,菱角,皆是值失忘忆的,只是出有那些时间去--纪录高去,经了孬几地的思考,决计将动动物久且除了中。
--这么,是否是念去谈火底面的矿物类么?没有,决没有。
尔所念说的,连尔本人也没有大白它是哪一类,也没有知叙它终究是死的借是活的,它是那么一种奇异的工具。
咱们城间称它做Chosychiu,写没字去便是“河火鬼”。
它是溺死的人的幽灵。
既然是五伤之一,--五伤约莫是火、水、刀、绳、毒罢,但尔忘失又有虎伤彷佛正在内,有点搞没有分明了,总之火死是其一,那是无否信的,以是它按例应“讨替代”。
据说吊死鬼经常哄人从方窗屈没头来,看里面的美景,(借是佳丽?)假使那人活该,头一屈时否便上了当,再也缩没有归去了。
河火鬼的秘诀也便差未几是那一类,它每一变幻为种种物件,浮正在岸边,人如屈脚念来捞与,就会被推高来,虽然看去彷佛是他本人钻高来的。
假设吊死鬼是以色迷,这么河火鬼能够说是以利诱了。
它平时怒悲变甚么工具,尔出有探询探望分明,尔所忘失的只是说变“花棒槐”,那是一种玩具,尔正在几时闻声以是出格注意,至于以是变那玩具的意图,或者是博以诱惑小儿亦已否知。
但有时分它也用武力,往往有村夫游泳,突然轻了高来,那些人皆是像虾蟆同样天“识火”的,论理决没有会得足,以是那隐然是河火鬼的勾当,只要中叙才置信是因为甚么手筋拘挛或口净麻木之故。
按例,寿终正寝的应该超度,约莫老是想经拜仟之类,最佳做作是“翻九楼”,不外翻的人如没有高明,从七七四十九弛桌子上跌了高去的时分,这就别样天寿终正寝,又非另止超度不成了。
翻九楼或拜仟之后,幽灵理当曾经失度,没必要再讨替代了,但为防万一惊险计,正在失事所在再坐一石幢,下面刻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者也有刻另外文甸的罢,尔却忘没有起去了。
周作人的人生态度
周作人的人生态度周作人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思想家,其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他的人生态度可以概括为“敢为天下先、自强不息、追求真理”。
首先,周作人敢为天下先。
他早年虽然已有优秀的文学成就,但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勇敢地跨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开始涉足历史研究和哲学思考等领域,成为综合文化领域里的一匹黑马。
他还在传媒行业开创了自己的创办杂志、报纸等媒体机构的事业。
周作人在媒体界遵从客观真实、公正守法、互相尊重、共同发展的行业规范,通过自己的工作影响了众多读者,成为一个公信力突出、良心善道的代表人物。
周作人的这种敢于创新、勇于拓展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周作人的人生态度还在于自强不息。
周作人立志于“一直学习、不断提高、自我超越”,并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他从早年开始就不断努力地学习,不仅读了许多经典著作,还时常去与知识渊博或有创造力的人沟通交流,走出了自己的成长路。
在其治学之道中,每当遇到学问中的困难或矛盾之处,他都善于跨学科思考,并通过全面的研究及个人的实践证明理论的可行性。
他在学习与研究的道路上,不断上进并取得不俗的成就,都离不开他的自信、心思细腻、勇气和好奇心。
最后,周作人对于追求真理的态度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倡导“求真理、学做人、用意志”的人生哲学。
他重视人性的高尚,认为人需要以有意识地探究真理作为终极逐求的源泉。
与同行者相比,周作人执念与他人不同,在于他更看重实现对人、自然及艺术等各等追求的平衡,他所追求的,并非一味的自我意淫,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这种精神与态度,值得我们深入领悟。
总之,周作人的人生态度无疑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我们可以从他身上领悟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充满勇气,积极拓展自己的能力与视野,一直前行。
我们还需要永葆进取之心,不断提高自我,追求真理与自我完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更加自信、坚毅、宽容和博爱的态度,欣然迎接每一个新的挑战!。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周作人_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周作人周作人之死文洁若50年代末直到“文革”前夕,由于工作关系,我曾与周作人有过频繁的联系。
1952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向周作人组稿,请他翻译希腊及日本古典文学作品。
1958年11月,出版社指派我负责日本文学的组稿、翻译工作,同时,向我交代了一项特殊任务:约周作人及钱稻荪二位翻译别人不能胜任的日本古典文学作品。
当时,他们在出版社算是编制外的特约译者。
从1949年到“文革”为止的17年间,周作人的生活虽单调平淡却是稳定的。
他每天伏案翻译,唯一的乐趣是偶尔和寥寥无几并同他一样潦倒的来访的友人闲扯一通。
其中,过从较密的就是头上也戴了文化汉奸帽子的钱稻荪。
周作人总是按月向出版社交稿。
当时,出版社按月预付给他稿费200元,1960年1月起,增加到400元。
但1964年“四清”运动开始,从9月起,预付给他的稿费又从400元减为200元。
好在他那久病的老伴已去世,否则付医药费会给他带来困难。
周作人哪里知道,这次的减半,其实就是风暴的预兆。
1966年形势急转直下。
出版社的业务陷于瘫痪。
当时的“革命”措施之一,就是自当年6月起,停付周作人的预支稿酬。
这项经济来源断绝后,周家就靠周作人长子周丰一夫妇的工资来维持。
8月22日,一群红卫兵冲进八道湾周家,砸了周母的牌位。
到了24日早晨,红卫兵索性把房子统统查封,并将周作人拉到院中的大榆树下,用皮带、棍子抽打。
周家的后罩房正对着“老虎尾巴”——即正房后身加盖的一大间屋子,当天晚上一批红卫兵就占领了这间屋子,以便监视周氏一家老少。
于是,周作人只好蜷缩在后罩房的屋檐下,就这样过了三天三夜。
幸而他们还有个老保姆,给他们做了点简单的吃食,悄悄地送来。
及至下起雨来,周作人的大儿媳张菼芳便硬着头皮去找红卫兵。
她央求说:“我们也不能老呆在露天底下呀,好歹给我们个安身的地方吧。
”这样,周作人才被允许睡在自家的澡堂里。
不久,周作人的长子周丰一作为“摘帽右派”,被揪回北图关进“牛棚”。
周作人名人名言
周作人名人名言周做人名人名言一、人类的最年夜强点之一是自高自大的梦想。
二、写文章原本是为本人,但他异时要一个看的敌手,那便不克不及彻底取人有关系,盖写文章便是没有甘寥寂,无论怎么写失易懂认识面也总等待有第两人读,不外对付他出有过年夜的要供,即没必要要他去作草头神罢了。
三、咱们看落日,看春河,看花,听雨,闻香,喝没有供解渴的酒,吃没有供饱的点口。
四、尔如今的高兴只念正在忙时喝一杯浑茶,看点旧书,无论他是讲虫鸟的歌唱,或是忘贤哲的思维,今古的刻画,皆足以使尔感触人熟的欣幸。
五、皆是糊口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点缀,并且是愈精辟愈孬。
六、“‘学教者如扶醒人,扶失东去西又倒。
’古代青年末曲解,也战醒人正常。
……您说婚姻要自在,他便博门把写情书模板觅同性伴侣作一样平常重要的罪课。
……您说要穿离野庭压抑,他便摈弃大哥无依的母亲。
您说要倡导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便悍然认为各人伴侣应该养活他。
您说青年要有自尊底精力,他便才高气傲,妄尊自卑,没有蒙擅言了。
……”七、咱们悲悼死者,其实不必然是体察他死亡之欢哀,切实可能是哄动逃怀,疼切天领熟古昔存亡之感。
无论怎么天置信神灭,或是厌世,那种感伤恐末不容易挣脱。
八、但是尔感觉睡觉或喝酒品茗没有是能够沉蔑的事,果为也是糊口之一局部。
百余年前日原有一个艺术野是精晓茶叙的,有一归去游览,每一到驿站必与没茶具,悠然的点起茶去自喝。
有人奉劝他说,止旅外何须云云,他问失孬,“止旅外岂非没有是糊口么。
”那样念的人材实能尊敬并享乐他的糊口。
九、咱们于日用必须的工具之外,必需另有一点无用的游戏取享乐,糊口才感觉有意义。
十、品茗当于瓦屋纸窗之高,浑泉绿茶,用艳俗的陶瓷茶具,异两三人共饮,失半日之忙,否抵十年的尘梦。
十一、盗察众人怕死的起因,自有种种差别,“经笨不雅之”,能够定为三项,其一是怕死时的甜疼,其两是舍没有失人世的高兴,其三是顾忌野族。
十二、最佳是恬静天号召这熹微的晨曦,没必要慌乱天奔背前往,也没有要对夕阳遗忘感激这曾晨曦之病笃的光亮。
周作人最悠然的十句话,得半日闲,可抵十年梦
周作人最悠然的十句话,得半日闲,可抵十年梦
1.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2. 人类的最大弱点之一是自命不凡的幻想。
3. 我只希望,祈祷,我的心境不要再粗糙下去,荒芜下去,这就是我的最大愿望
4. 端透于今变澄澈,鱼模自古读歌麻。
眼前一例君须记,茶苦原来即苦茶。
5. 世人总常有人很热心的想攀住过去,也常有人热心的想攫得他们所想像的未来。
6. 我爱绅士的态度与流氓的精神。
7. 随手写来,并不做作,而文情俱胜,正到恰好处,此是坡公擅场。
孙仲益偶能得其妙趣,但是多修饰,便是毛病。
8. 雨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隔去了芸芸众生,天地之间,只剩你我。
9. 当你给人家看不起的时候,你可采用两种办法:一是用老庄的方法,便是自己知道是真金,别人却当你是泥块,你毫不辩解,让他永远迷糊下去;一是用孔孟的方法,便是你设法将自己擦得光亮些。
10. 万物之灵的人的生活的基础依旧还是动物的。
再不要说周作人是汉奸
再不要说周作人是汉奸到网上闲逛,不经意间看到了李劼的一篇博文《周作人:横遭历史掩埋的悲悯情怀》,不看则已,一看真是大开眼界,才知道以前三十年间断断续续看到的有关周作人的文章,全是发昏。
李劼在这篇文章中对周作人的文学理论和小品散文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史上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说实话,李劼对周作人的这些评价,并不新鲜,也不并别人高明多少,因此我就不再引述。
让我眼睛为之一亮,感到新鲜和高明的是接下来的一段评论:明白了饮食中的文化意蕴,就能读懂周作人在《中国的思想问题》中为何如此论说日本人:‚我们要规日本,不要去端相他那两柄双刀的尊容,须得去看他在那里吃茶弄草花时的样子才能知道他的真面目。
‛仿佛是生怕人们听不懂,周作人又特意阐释道:‚文化是民族的最高努力的表现,往往是一时而非永在,是少数而非全体的,故文化的高明与现实的粗恶常不一致。
‛但把周作人视作汉奸的国人,依然没有听懂。
倒是有个叫做片冈铁兵的日本文人,听懂了周作人在文章中对文化的自信,把周作人叫做‚反动的文坛老作家。
‛因为在周作人心目中的国家,是以文化来定义的。
而只要中国文化不会被灭亡,这个国家就永远不会有亡国之虞。
蒙古人和满族人都先后入主中原,中国文化非但没有灭亡,入主者反而被同化了。
因此,所谓亡国论,通常是把王朝和国家混为一谈的蒙昧。
由此定罪汉奸,更是源自枭雄们角逐天下的需要。
中国式的定罪,通常是皇帝钦点,愚民欢呼。
蒋介石的没有文化,与其说是体现在读不懂胡适,不如说更是体现在无知于周作人是怎么回事。
蒋氏政府的判罪汉奸,与毛泽东随心所欲地宣布他人反革命,异曲同工。
周作人的命运,不仅鲁迅有所预感,就是周作人自己,也早就怀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无奈。
对所置身的这个民族的了解和认知,周氏两兄弟的洞察力,不相上下。
早在《再谈油炸鬼》一文中,周作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和比战难,战败仍不失为民族英雄,和成则是万古罪人。
故主和是在更需要有政治的定见与道德的毅力也‛。
有关兄弟姐妹相处的经典语录
有关兄弟姐妹相处的经典语录兄弟姐妹相处的经典语录1. 《兄弟》——周作人“兄弟是一对同根生的树,天若有情天亦老。
”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纽带如同同根生的树,无论风吹雨打,都能坚定不移地支撑彼此。
周作人在这句经典语录中表达了兄弟之间坚定的情感,也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家人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度,正是我们在探讨兄弟姐妹相处的时候需要深入思考的。
2. 《家》——巴金“家里的亲情和睦,胜过万贯家财。
”兄弟姐妹间的亲情和睦,比金钱财富更加宝贵。
巴金在这句话中着重强调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充分反映了兄弟姐妹之间应该相互包容、理解和支持的理念。
这也提醒我们,无论兄弟姐妹之间有着怎样的矛盾和分歧,亲情和睦始终应该是最重要的价值观。
3. 《兄弟姐妹》——杨绛“在我们兄弟姐妹的交往中,我们既留存了童年的情感,又增添了成年的感情。
”杨绛深刻理解了兄弟姐妹相处的特殊性,她认为在兄弟姐妹的交往中,既有着童年的纯真和天真无邪,又有着成年的成熟和深厚感情。
这句话给人一种家庭温馨的感觉,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共同成长。
4. 《姐妹》——简·奥斯汀“自家的亲戚永远是最好的朋友。
”简·奥斯汀在这句话中表达了家庭成员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她认为亲戚之间的情谊是最坚定、最可靠的。
这也提醒了我们,无论在外面有着怎样的挑战和困难,家人永远会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和依靠。
5. 《兄弟姐妹》——易中天“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需要有着宽容、理解和尊重。
”易中天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兄弟姐妹之间相处的重要品质,他认为宽容、理解和尊重是促进兄弟姐妹关系和谐的基础。
这也让我们想起,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这些品质都是至关重要的,兄弟姐妹之间更需要有着这样的品质来维护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6. 《兄弟姐妹》——我国谚语“兄弟明算账,姐妹明得意。
”这句我国谚语反映了兄弟姐妹之间相处的特点,即兄弟之间要爽快明算账,姐妹之间则是喜欢互相夸耀和得意。
精选《周作人散文》经典语录
我们谁不坐在敞车上走着呢?有的以为是往天国去,正在歌笑;有的以为是下地狱去,正在悲哭;有的醉了,睡。
我们只想缓缓的走着,看沿路的景色,听人家谈论,尽量的享受这引起应得的苦和乐;至于路线如何,或是由西四牌楼往南,或是由东单牌楼往北,那有什么关系我们成认人是一种生物。
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并无不同。
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
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
但我们又成认人是一种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内面生活,比别的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
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根底,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到达高上和平的境地。
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开展者,也都应该排斥改正。
真理的发见,也是如此。
真理永远存在,并无时间的限制,只因我们自己愚昧,闻道太迟,离发见的时候尚近,所以称他新。
其实他原是极古的东西,正如新大陆同电一般,早在这宇宙之内,倘假设将他当作新鲜果子、时式衣裳一样看待,那便大错了。
譬如现在说人的文学,这一句话,岂不也像时髦。
却不知世上生了人,便同时生了人道。
无奈世人无知,偏不肯体人类的意志,走这正路,却迷人兽道鬼道里去,彷徨了多年,才得出来,正如人在白昼时候,闭着眼乱闯,末后睁开眼睛,才晓得世上有这样好阳光;其实太阳照临,早已如此,已有许多年代了。
新旧这名称,本来很不妥当,其实太阳底下何尝有新的东西?思想道理,只有是非,并无新旧。
要说是新,也单是新发见的新,不是新创造的新。
新大陆是在十五世纪中,被哥仑布发见,但这地面是古来早已存在。
电是在十八世纪中,被弗兰克林发见,但这物事也是古来早已存在。
无非以前的人,不能知道,遇见哥仑布与弗兰克林才把他看出罢了。
欧洲关于这人的真理的发见,第一次是在十五世纪,于是出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两个结果。
第二次成了法国大革命。
第三次大约便是欧战以后将来的未知事件了。
关于周作人的若干摘录
二战期间被禁 ,战后复刊 。每月一期 ,每年 合为一卷 ,坚持至今 ,已出版了 57 卷 。 ② 吉川幸次郎 (1904 —1980) ,中国文学研究家 ,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曾译过多种中国文学作 品。 ③ 日向 ,日本九州地名 “, 新村”所在地 。 ④ 《古事记》,日本奈良时代神话 、传说 、歌谣 、历 史故事结集 。太安万侣于和铜五年 (712) 奉 元明天皇敕命编撰而成 。中国“五四”运动 后 ,周作人开始翻译 ,1963 年出版全译本 。
在那个时候 Leabharlann 周作人却自从另一角度看日本 , 这才是引起我写这篇文字的动机 。
话说回来 ,当时在中国除周作人以外 ,真 正研究日本 ,或对日本本质上的物事认真进 行探讨的人士 ,是否完全不存在呢 ? 当然并 非如此 ,只是凤毛麟角而已 。在那个时代 ,周 作人便是他们的中心人物之一 。周氏明治年 间留学日本 ,当时大部分中国留学生的心目 中 ,都认为日本仅懂得模仿西洋 ,日本本身则 始终不外是西洋的代用品的时代 ,周氏却从 日本文化的特殊性中看出另一种不属于中国 或西洋的东西 。他自明治文学开始 ,有次序 的研钻日本古典《古事记》《、源氏物语》《、东 海道中膝 栗 毛》④, 甚 至 江 户 时 代 的“浮 世 绘”⑤。他对《古事记》底素朴的神圣 《, 源氏 物语》所表达的日本风尚《, 东海道中膝栗毛》 中发乎真辞的天真单纯底夸张 ,发生浓厚兴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 ,日本当时所谓的识者 ,一 直对中国人的这类日本学研究 ,态度表现得 十分冷淡 。周氏在北京大学开设日本文学讲 座 ,日本政府不必说 ,连一般日本学者都未见 伸出援手 。是以 ,中国学者十分缺乏日文资 料 ,令研究日本的中国学者首先感到困难的 , 就是有关日本方面的资料 ———书籍 。一个例 子 ,十年前我留学北京时 ,钱稻孙曾感叹地对
关于心情的名家短句
关于心情的名家短句1. 朱自清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就像在那熙熙攘攘的街头,别人都欢声笑语,我却只能默默走过,仿佛被世界遗忘,孤独感油然而生。
2. 徐志摩道:“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好比追求爱情的时候,我鼓起勇气向心仪的人表白,要是被接受了,那自然是幸运的,可要是被拒绝了,也只能安慰自己这就是命运。
3. 鲁迅写:“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当我面对那些无端指责我的人,我就像鲁迅先生一样横眉冷对,可在对待家人朋友时,又心甘情愿地做那默默奉献的老黄牛。
4. 老舍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我每次看到这句话,就想起自己的母亲。
当母亲在身边时,我就像个孩子,无忧无虑。
母亲不在了,就感觉自己像无根的花,心里空落落的。
5. 冰心讲:“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就像我有段时间太自我中心,只关注自己的小世界,结果和朋友们都疏远了,后来才明白,不能像那墙角的花。
6. 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我有时候生活不顺心,就会想起海子的这句话,告诉自己明天重新开始,做个幸福的人,就像给自己重新注入希望的力量。
7. 史铁生说:“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起的思绪和梦想而成就了我。
”我在旅行的时候,就深深体会到这句话。
每到一个新地方,遇到不同的人,他们的故事和想法都在塑造着我,让我不断成长。
8. 钱钟书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身边的朋友,没结婚的总是憧憬婚姻的美好,而那些已经结婚的却常常抱怨婚姻中的烦恼,真的就像钱钟书先生说的这样。
9. 杨绛说:“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就像我和朋友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喝杯小酒,分享一点趣事,那一点小小的快乐就被放大了好多倍。
10. 沈从文说:“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周作人:梦想之一
周作人:梦想之一周做人:幻想之一不才平时写些小文章,有伴侣办刊物的时分也便常被鸣来帮手,那原本是应该着力的。
否是写文章那件事邪如鄙谚所说是易似难的,写失没去当然是容容难难,写没有没时却切实也是烦烦易易。
《啼倒》外有一篇啼话云:“一士人赴试做文,艰于构思。
其奴往候于试门,睹缴卷而没者纷繁矣,日且暮,甲奴答乙奴曰,没有知做文章一篇约有几多字。
乙奴曰,念去不外五六百字。
甲奴曰,五六百字岂非胸外出有,到此时髦已没去。
乙奴慰之曰,您勿口焦,渠五六百字虽正在肚面,只是一时凑没有起耳。
”那面所说的凑没有起切实也纷歧定是啼话,文字凑没有起是其一,意义凑没有起是其两。
其一对付士人颇为一种讽刺,如果其两则普通每每有之,尔本人也多次感触,有交没有没卷子之甜。
那面又能够分做二种情景,甲是所写的文章面的意义自身摆设欠好,乙是有着种种的意义,而所写的文章有一种对象或性子上的限定,不克不及摆设的刚好。
有如尔平常随意写做,并没有必然的对象,只是用口把尔念说的意义写成文字,意义是诚笃的,文字也借通达,正在尔那边的事便算完了,看的是些男女老少,或是看了怒悲没有怒悲,尔皆能够不论。
如果预约要给嫩年或是父人看的,这么那便出有那样简略,至长是有了对象的限定,咱们总不克不及说的太是文不合错误习题,虽然也没必要揣摩讨孬,倒是不克不及出有甚么顾虑。
尔常念要建小乘的阿罗汉因其实不浩劫,易的是教年夜乘菩萨,不单是誓愿寡熟无际度,即是应以父老居士主座婆罗门夫父身失度者即现夫父身而为说法那一节,也便逢不克不及及,只善意背往之罢了。
那归写文章就深感触那种艰难,迟疑良久,感觉不克不及再迁延了,才委曲拼集从平常念过的意义外间挑了一个,略为敷鲜,聊以敷衍,其没有会写失孬这是固然的了。
正在没有暂以前曾写小文,提及古代外国心思建立颇为切要,那有二个要点,一是伦理之做作化,一是叙义之事罪化。
如今那面所念注明几句的便是那第一点。
尔正在《螟蛉取萤水》一文外说过:“外国人拙于不雅察做作,往往怒悲来把他战人事连贯正在一同。
周作人的名言警句
周作人的名言警句1.周作人的名句周作人名言名句:1、人类的最大弱点之一是自命不凡的幻想。
2、写文章本来是为自己,但他同时要一个看的对手,这就不能完全与人无关系,盖写文章即是不甘寂寞,无论怎样写得难懂意识里也总期待有第二人读,不过对于他没有过大的要求,即不必要他来做喽啰而已。
3、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
4、我现在的快乐只想在闲时喝一杯清茶,看点新书,无论他是讲虫鸟的歌唱,或是记贤哲的思想,古今的刻绘,都足以使我感到人生的欣幸。
5、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6、“‘教学者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
’现代青年底误解,也和醉人一般。
……你说婚姻要自由,他就专门把写情书寻异性朋友做日常重要的功课。
……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
你说要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就悍然以为大家朋友应该养活他。
你说青年要有自尊底精神,他就目空一切,妄尊自大,不受善言了。
……”7、我们哀悼死者,并不一定是体察他灭亡之悲哀,实在多是引动追怀,痛切地发生今昔存殁之感。
无论怎样地相信神灭,或是厌世,这种感伤恐终不易摆脱。
8、然而我觉得睡觉或饮酒喝茶不是可以轻蔑的事,因为也是生活之一部分。
百余年前日本有一个艺术家是精通茶道的,有一回去旅行,每到驿站必取出茶具,悠然的点起茶来自喝。
有人规劝他说,行旅中何必如此,他答得好,“行旅中难道不是生活么。
”这样想的人才真能尊重并享乐他的生活。
9、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10、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11、窃察世人怕死的原因,自有种种不同,“经愚观之”,可以定为三项,其一是怕死时的苦痛,其二是舍不得人世的快乐,其三是顾虑家族。
12、最好是娴静地招呼那熹微的晨光,不必忙乱地奔向前去,也不要对落日忘记感谢那曾晨光之垂死的光明。
鲁迅开心的回忆原文摘录
鲁迅开心的回忆原文摘录“我对生活感到很高兴。
因为现在的生活,不是在那时所设想和可以设想的了。
”鲁迅在《我的祖国》中回忆了自己与周作人在日本的生活情景:第一次去日本,第一次被人称为“小说家朋友”的周作人来见他,他很高兴地和人家握手,并表示愿意帮忙介绍一些朋友。
一、“我的名字叫周作人,‘作人’和‘周作’的意思不同。
周作人的作品有许多的,《狂人日记》,那是他在一次写给德国人白克清公所要写的。
这次去日本前,我们曾谈过十年,并有过一个约定,如果有谁写不完的话应该先来补上,可是因为他只想先发表而已;我们不能互相补充了,而且补充,所以他又走了一步了。
”于是,我们俩又见面了。
因为鲁迅希望和周作人成为朋友。
也因为这样,他们在东京成了好朋友。
当了翻译以后两人很有一些交往。
鲁迅还曾专门写信来告诉周作人要多多来日本。
后来又同他通信了,他想请鲁迅再写些关于日本的文章,他对着周先生要写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来(《中国漫画家自传》第四卷第五十五、五十六页).但鲁迅对于我一直很反感这个他的书名“作人”这一点很清楚。
二、“我对生活感到很高兴。
在日本,人们说起鲁迅先生,都会想起他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这句话,现在看来有些过时了;可是鲁迅先生对今天却依然充满了信心,仍然认为“人生应当如此”。
对于现在社会的生活我始终是这样感到快乐:现在这世界到处都是“不受拘束的自由”;但是如果不努力劳动,就会被社会所抛弃;不去思考生命与生活的意义,那我们就没有办法面对社会生活中这一切了……虽然这些理想仍然像一座空楼似的。
但是一想起你这一句:现在我心中感到轻松多了;那时却是十分痛苦了!我已经被生活打败,被生活所赶着走了!——虽然还有许多地方是值得去走这一走的,但却是没有用的。
”“我把这句话送给你吧!”三、我不喜欢听那些热闹,而且也不大喜欢看那些无聊的事情,……当然这是因为我的语言太粗俗。
但是我知道什么是值得一看的东西。
……至于看热闹,也不过是为了消遣罢了。
周作人:结缘豆
周作人:结缘豆周作人:结缘豆范寅《越谚》卷中风俗门云:结缘,各寺庙佛生日散钱与丐,送饼与人,名此。
敦崇《燕京岁时记》有舍缘豆一条云:四月八日,都人之好善者取青黄豆数升,宣佛号而拈之,拈毕煮熟,散之市人,谓之舍缘豆,预结来世缘也。
谨按《日下旧闻考》,京师僧人念佛号者辄以豆记其数,至四月八日佛诞生之辰,煮豆微撒以盐,邀人于路请食之以为结缘,今尚沿其旧也。
刘玉书《常谈》卷一云:都南北多名刹,春夏之交,士女云集,寺僧之青头白面而年少者着鲜衣华屡,托朱漆盘,贮五色香花豆,碟漫于妇女襟袖之间以献之,名曰结缘,妇女亦多嘻取者。
适一僧至少妇前奉之甚殷,妇慨然大言曰,良家妇不愿与寺僧结缘。
左右皆失笑,群妇郝然缩手而退。
就上边所引的话看来,这结缘的风俗在南北部有,虽然情形略有不同。
小时候在会稽家中常吃到很小的小烧饼,说是结缘分来的,范啸风所说的饼就是这个。
这种小烧饼与洞里火烧的烧饼不同,大约直径一寸高约五分,馅用椒盐,以小皋步的为最有名,平常二文钱一个,底有两个窟窿,结缘用的只有一孔,还要小得多,恐怕还不到一文钱吧.北京用豆,再加上念佛,觉得很有意思,不过二十年来不曾见过有人拿了盐煮豆沿路邀吃,也不听说浴佛日寺庙中有此种清事,或者现已废止亦未可知,至于小烧饼如何,则我因离乡里已久不能知道,据我推想或尚在分送,盖主其事者多系老太婆们,而老太婆者乃是天下之最有闲而富于保守性者也。
结缘的意义何在?大约是从佛教进来以后,中国人很看重缘,有时候还至于说得很有点神秘,几乎近于命数。
如俗语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又小说中狐鬼往来,未了必云缘尽矣,乃去。
敦礼臣所云预结来世缘,即是此意。
其实说得浅淡一点,或更有意思,例如唐伯虎之三笑,才是很好的缘,不必于冥冥中去找红绳缚脚也。
我很喜欢佛教里的两个字,曰业曰缘,觉得颇能说明人世间的许多事情,仿佛与遗传及环境相似,却更带一点儿诗意。
日本无名氏云:虫呵虫呵,难道你叫着,业便会尽了么?这业的观念太是冷而且沉重,我平常笑禅宗和尚那么超脱,却还挂念腊月二十八,觉得生死事大也不必那么操心,可是听见知了在树上喳喳地叫,不禁心里发沉,真感得这件事恐怕非是涅磐是没有救的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几句关于周作人的话一百多年前,出现过一位备受瞩目、广被争议的文化名人。
在那个世道纷乱、新旧交替的年代,他——踮起后脚跟,踏在传统的石阶上,另一只脚却已迈入现代的门槛。
辗转漂浮,多方磨难,登上了中国现代散文开创者与倡导者的高峰。
他,就是周作人。
一个虽被誉为先驱者和一代宗师却在现在远不及其哥哥周树人名气响亮的学院文人。
独特的文艺创作思维,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波涛澎湃的妙笔才华,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踵武者。
老子云,“死而不亡者寿”,庶几如周先生那样,在汗青上留下熠熠生辉的一页,才可以与“霄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不幸的是世事忒多离奇,人间难圆美满,一转身,他又被横眉冷对千夫指,贴上了“文化汉奸”的标牌。
云诡波谲的乱世中,把人变成鬼。
他,如同一团迷雾,令人咀嚼不尽……口不臧否他人,是祖先一直训诫的,也是儒家修身的重要准绳。
现而今,受一颗好奇心的鼓动,也甘愿冒天下之大不讳,放几句屁话,散几点唾沫。
既然尚未成家,就算一个童子吧,毕竟童言可以无忌。
翻阅了《周作人散文集》,若言如沐春风、获益匪浅,怕是我境界不够,认知薄弱。
惟有些波澜轻轻地在心中荡漾。
如一缕微风拂过湖面,逗引起片片涟漪。
我非草木,岂非不动!早有耳闻,周的文章,冲淡平和。
而我处这青春年少、天真烂漫之际,所爱的却是绮丽华美之辞。
尤喜《花间集》,若“小三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之句,细腻婉然;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伤逝等。
今接触平淡闲文,初只觉一杯白开水,淡寡无味,情思不起。
以为周文应适宜于中年、老年逸兴养性,于我则少读为妙。
否则,岂不是让我褪尽繁华,离却红尘,渐渐皈依释门。
多琢磨几番,发现初时心态乍然可笑。
其中韵味,凝聚在字里行间,作家的心血情思充溢在凡言平句。
如《谈酒》一篇,初读时只觉得作者肚子中有好多酒的故事,父亲的酒量,家乡的造酒,一股浓厚的故乡情怀,喝酒也有自己的趣味,却不是醉。
深一点的理解呢,原来酒的故事,是一个只有对民俗了若指掌的人才能流畅的讲下来。
酒的乐趣,不在陶然的境界,是因为中国当时革命的失败,反动力量的强大,作为一名具有现代启蒙精神的知识分子,对现实感到无限的苦闷。
醉,根本于事无补。
更进一步呢,我们知道酒是一种及其普遍的事物,作家的取材十分琐细,这不正是一个有心于生活的人的情调么?酒,又是一种极为神圣的伴侣。
人,尤其是文人更是对其情有独钟。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隋唐诗人酾酒对景,佳作层出,“葡萄美酒夜光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酒,是文人文化,文人愁绪满怀无释处时,何以用解忧,纵饮杜康。
谈酒,体现出了周作人的一种名士情怀以及对逍遥闲致的隐逸之士的亲近心怀。
于平凡之中审美出雅致的情味,这便是周文的精妙。
又似品评名茗,初时如渴饮,一咕噜而下,好似猪八戒吃了人参果,全然不知什么味道。
而后,佐以闲思,寄以娴情,细细品咂,滋味才会百生。
或问,晓明周文,岂不淡却人生?我想,肉身的烦恼,纵然得参破须好。
了然世态的无奈,却可另辟蹊径一条,寄身于嚣嚷之中,仍能恬然做乐,岂不美哉!文辞的静美,若一条在夕阳的余晖下缓缓流淌着的河流,没有汹涌澎湃的狂呼怒号,没有小桥流水的碧玉玲珑,独有波光粼粼下的明漾灵秀。
如《故乡的野菜》中写道,“……是一种被贱视的植物,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雉,尤为小孩所喜。
”很平雅的文字,写出了草籽的色、貌,传达出浓浓深情。
若是我们找一篇同时代别的作家的文章,便更能领略周作人的文辞美了。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些白花。
有袅娜的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语句情感细腻,观察敏锐,清新明婉,譬喻富美,通感动人,与周文显然两大鲜明特色,但周文又或如“于无声处听惊雷”。
从修辞学上看,周文以一种偏于消极修辞的手段,平淡质实,如同禅学,可以抚慰人心中的万千愁绪。
似一首静神凝思的仙曲,调和盛气盈亏。
故而浮躁之人是独不得这样的文章的,急功近利之人亦是如此。
周文辞藻不奇、不丽,却也不俗。
追求的是初发芙蓉,清新自然,探求的是文章本色,而非错彩镂金,华丽浓艳。
中国一向提倡平时的文风,反对堆砌的辞藻,把素朴自然当作最高境界。
借举唐诗中一首著名情诗以示,“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盖嘉运《伊州歌》)”。
关于素朴自然,应区别于不加区分的反感优美的词句。
应是这样的一种过程:一、开始时由于词汇量不够,只好用简单贫乏的词句来应付二、当词句丰富起来后,于是写得绚烂多彩,文采飘逸三、渐渐到后来,觉得以前的写法没有分量,太过轻浮,重新选择朴素的文风。
但这个层次的朴素,其背后有语言的积累支撑,有丰富的词料库可供选择。
造词造句显得非常自然、贴切。
宋朝著名学者苏轼有言,“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周文其乎居于第三种境界吧,佳言警句,随手拈来。
如,“不求未来的永生,但求现世的善生”(《闭户读书论》);“苟全性命于乱世是第一要紧的”,“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此人生之所以虚空的虚空也欤!”(《伟大的捕风》)。
遣词用句的娴熟与杜少陵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浑融流转,无迹若不经意,使人忘其雕琢,神情韵味,十分圆润。
周文的选材大多琐细平凡,一经他的笔墨点染就显露出别样的人生趣味。
尽管那趣味可能未免落寞、颓废,适合老者心态。
如《喝茶》所沉醉的是“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济南道中》向往旅游的乐趣在“新式的整齐清洁之中,却仍能保持着旧日的长闲的乐趣。
”平平淡淡中散发着淡淡的喜悦和寂寞之苦。
忧患中的洒脱,也就是周作人自己所说的“凡人的悲哀”。
周文另具有一种显著的特色——穿插许多东西方文化艺术典故。
如《关于命运》引用日本永荷风著《江户艺术论》十章中的《浮世绘画鉴赏》,《结缘鸟》中引用范寅《越谚》,《厂甸》中的儿歌……,通过一个富有人文气息的开篇让读者先聆听一个优美的故事,把读者带入自己的园地。
循循善诱,而文章结构缜密,衔接天衣无缝。
非大师手笔,谁可至此。
值得注意的是,若是一急躁率性的直肠子,恐怕会厌倦这种掉书袋、学究气。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文章是读书人思想的形式化、具体化。
那么,周作人又留给我们怎样的思想财富呢?值得世人注意的有三个阶段:1918年到1927年,其作为青年领袖阶段;1927年到1937年是其学院隐士阶段;1937年以后逐渐沦为犬儒了。
第一阶段,周作人刚刚留学回国,青年才子,血气方刚,济世之心如日中天,具有“战士”般的锐气。
对文学改革、思想革命提出许多看法。
如《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平民的贵族的》、《思想革命》、《祖先崇拜》等。
提倡一种“大人类主义”,注重人的价值。
然而从《平民的文学》、《平民的贵族的》可以发现这一阶段,周作人从肯定、呼吁平民文学,到肯定贵族精神,尤其是在周作人理解的贵族精神,少见对责任、对理想的担当,而多显“出世”“隐逸”的心迹,类似于中国士人的“个人逍遥的梦寐”,是30年代成为学院隐士先兆。
第二阶段,由于感觉时事、民众思想均为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便感觉迷茫,彷徨了。
如《歧路》中“但是懦弱的人,你能做什么事呢?”,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其在日本留学时,十分赞赏日本的新村运动,其一生也是信仰这种主义。
新村运动主张泛劳动,提倡协力的共同生活,发展共同精神,又发展自由精神,真正实现普遍的人生的福音。
这是一种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不协调的主张,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
即使在现代也实现其创始人武者小路实笃的愿望,实与空想社会主义异曲同工。
理想与现实的苦闷以及作家自身的性格、名士向往等因素,促使其转向小楼,自成一统,做起了现代社会的隐士了。
而民国时期教授的薪水待遇也支付得起他归隐的代价。
区别于陶渊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苦行僧式的隐逸。
若生活与靖节先生不分伯仲,周作人的归隐生活恐怕值得探讨吧!第三阶段,面临政治势力的恐吓,便屈服了。
1939年的枪击事件给揍人带来很大的的冲击,使他身心俱疲,渐渐地投向了汪伪政权。
建国后也未能完全洗脱汉奸的骂名,对于一个久负盛名的文人来说是一件极其羞辱的事。
中国的文人一向视名节比生命还重要,流传许多诸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被世人称赞的佳话。
而作为一个有着深厚传统文化根基的“士人”,周作人此刻内心的苦痛可见一斑。
他曾经说道“我们的愿望,是在现今或将来,去借水时人家肯借给你”(《借水》),万般委屈唯向文字申诉。
把他建国以后有关酒的文章与民国十几年时写酒的文章比对着看,也很能体会先生心中的万般块垒。
《吃酒的本领》、《我的酒友》,均是建国后同一年写的。
“我平生最大的恨事之一是不曾进过大酒缸”,这一阶段对酒甚是痴迷,似乎是一种追求狂饮的境界,尽管酒量不好。
而前一阶段呢,“酒的趣味只在饮的时候”(《谈酒》),更是以一种淡雅的心态品酒,同时也轻轻的带几分批评刺世色彩。
倒是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魏晋士人与酒的关系。
竹林七贤率皆纵酒与当时罪恶的政治环境,压抑的社会氛围有着直接的联系。
先生亦抑乎同类乎?晚年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希腊文学经典翻译,也可以算得上是先生为自己的苦闷的情感与压抑的精神找到了一个寄托的靠点吧。
印证了其哥的一句话“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读书人的悲剧或在于“一心只读圣贤书,充耳不闻窗外事”,幸运或也是如此。
惟其这般,才能远离祸患。
先生却又是不幸的,文革的风暴还是把他从窗阁中席卷成伤。
周作人的悲剧,与其说是其性格中的避世懦弱因素,不如看作是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欺与自弃,精神人格的萎缩。
歌德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千古风流人物自留去后人评说,周作人,这个矛盾结合体,犹若时或幽明的深山古洞,值得无数的好事者去“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