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周作人后期散文的风格

合集下载

浅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有人说周作人散文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只不过是在散文中古今中外引经据典显示学识;也有人说周作人的散文苦涩难懂、令人费解;还有人说周作人曾做过汉奸,他的文章是反动文学……带着文学史及人们对周作人的种种评价,我怀着一种疑惑而又好奇的心理开始走进周作人的世界。

徜徉在周作人所创造的文学氛围中,我对作品里的风俗人情开始着迷;走近周作人,我发现了一个独特而又优美的散文艺术境界。

正是在这种理智和情感的驱使下,我开始了对周作人小品散文艺术风格的探寻……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之一。

其小品散文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是对其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首先是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的文抄体是周作人散文独具的特色。

其文抄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运用周氏独到的评点,达到了文我合一、物我两化的艺术境界。

其次在其闲适艺术风格中所表现出的平和冲淡的意境迂回曲折的笔墨情趣和渗透于文章的淡淡的苦味。

再次是周作人用特殊的笔调把读者引入其境的意境美和作品中流露出的平淡而有韵致的故乡情绪美。

另外,周作人散文语言平实质朴,却不乏精炼,平实冷静中包含着幽默,也是其文章的一大特色。

(一)、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式的“文抄公”的文体。

周作人自幼饱学诗书,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加之他在留学日本时又广泛涉猎了外域文化。

他能够对古今中外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学养。

周作人这种特殊的读书经历所形成的文学涵养,使其在文章中经常大段地抄引古书内容,使“文抄”成为其文章的一大特色。

钱玄同在给周作人的信中写道:“研究院式的作品固觉无意思,但鄙意老兄数年来之作风颇觉可爱,即所谓‘文抄’是也。

”对于周作人这类文抄体,许多人似乎很难接受。

他们甚至认为周作人这类文章脱离现实,躲入书中以书本知识济文章,文中没有自己,其文抄只不过是显示其学识,给人故作高深之态,让人产生“高山仰止”的感觉。

面对此类批评,周作人很不以为然。

周作人散文创作的嬗变及浅评

周作人散文创作的嬗变及浅评

周作人散文创作的嬗变及浅评作者:季敏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1期摘要:关于周作人散文创作风格的变化,舒芜、钱理群、止庵等文人学者有过深入研究,将周作人散文创作风格大致分为前后两期,以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为分界线。

前期散文多是“浮躁凌厉”的时事文章,用词激烈尖锐,文风辛辣,批判之气充溢全文。

后期散文多慕平和冲淡的日常书写,用词朴拙幽默,常以闲谈式的话语开拓散文的美学意境。

以下是对周作人散文小品创作风格的浅议。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创作;风格;评议[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02一、周作人散文创作的嬗变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大家,周作人在译介西学、文学理论研究、时事评论、散文创作等多个文学领域都有突出表现,尤其是其散文创作在我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周作人不仅是现代散文的开创者,美文的提倡者[1],更是以笔耕不辍的躬行精神坚守在散文领域,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

周作人散文创作风格大致分为前后两期,以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为分界线。

前期是从《新青年》时代(1918)一直到《谈虎集》(1927)的编成,期间主要作品有:《人的文学》、《论黑幕》、《平民文学》等论文;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虎集》、《谈龙集》等。

后期则是从《永日集》(1927)的写作开始,其主要作品集有《永日集》、《看云集》、《苦茶随笔》、《夜读抄》等。

周作人前期散文创作,无论是论说社会人事,或是抒情感慨,处处表现出一种战斗的意味,批判色彩强烈尖锐,“浮躁凌厉”的散文创作被称为讨伐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

“说着流氓似的土匪似的话”[2]是他对自己前期散文的评价。

随着五四的潮落,周作人的革命斗志似乎有些消沉,经过“女师大事件”、“三·一八惨案”,尤其是国民党的“清党”运动,周作人从与旧社会肉搏的战阵中退缩出来,走向“闭户读书”,走向专谈“草木虫鱼”的闲适、隐逸之路。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初稿)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初稿)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摘要】:散文家周作人,性情较平和,除抗争小品文外,不少是包含着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在二十年代中散文创作上取得较大成功。

对于散文创作而言,周作人的散文“为现代散文创造了一种平和冲淡的风格”。

可以说平和冲淡是周作人始终没有放弃追求的或者说是努力靠近的创作方向和心境。

他的文章无论是随笔还是文理评论都有着心平气和说理的特点,确实很少有剑拔弩张的句子。

但他的平淡,不是不用技巧,相反倒是匠心独运,只是不露痕迹而已。

然而周作人终究还是一个复杂的人。

在其不少文章里面都寄托着正统的思想,却并不是一味的平淡无味,这些虚实,抒情性的散文不仅仅在描述真实的生活还临摹了真实生活的美与丑。

还有不少正经之作,内容相当严肃与凌厉。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艺术特征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曾经是中国新青年心目中一个辉煌的名字。

他最早准确地意识到新文学的本质,那就是“人的文学”,将新文学的“人性”与旧文学的“非人性”区别开来。

他最自觉地意识到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他的《美文》实际上表达了这个意思。

因为大多数议论性的文章并不属于文学,只有那种具有艺术性质的议论性文章即美文才能算是文学,将文学与非文学作了区分。

并且他自觉地意识到文学的个体性质,他在《个性的文学》指出了文学的个性特征,将千文一面的文学和独一无二的文学作了区别。

可以看出周作人对文学确有精密周严的考虑,这在五四时代是罕见的。

即使后来的逐渐暗淡也并没有淹没他在现代散文创建上的巨大功绩。

通过他与鲁迅在“杂文小品”上的大胆尝试与辛勤实践,使这种古已有之的文体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而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又给新文学开辟出了一块新土地。

他的文笔朴素流畅、舒徐自如中略带幽默和轻松,读后给人一种亲切而自然的感觉。

谁都不能否认他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的多方面贡献,而更值得人称赞的便是他在散文创作上的突出成就。

他的小品文创作近千篇,这在我国现代散文作家中,堪称稀有。

这使得人们提起他的名字,便和“小品文”联系在一起,深植于读者心中。

浅谈周作人散文艺术

浅谈周作人散文艺术

浅谈周作人散文艺术摘要:周作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骁将,中国新文学的巨匠,是开创中国现代小品文的一代宗师,创作了许多经得起历史淘洗的散文,他对中国新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散文有冲淡闲适和浮躁凌厉两种风格,本文认为冲淡闲适是他散文的基调他在文学创作中追求冲淡闲适的境界来调适与平衡自己的内心前期,他用冲淡闲适来慰藉“五四”落潮时的狂热、焦虑与烦躁的内心,冲淡闲适中浮躁凌厉的表现鲜明后期,他失足附逆,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苦痛,又借助冲淡闲适来寻求内心的平衡,不过与前期相比,逐渐消隐冲淡闲适始终是他的艺术追求首先,文中论述了周作人散文中冲淡闲适的意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些正是周作人散文风格的美学特点他的散文不做作,不矫饰,讲究思想感情的自发与真切的流露对于人生的现实,他保持着一种既积极又冷静的姿态,一种平静的心境,即使是有较为重大的或容易引发激烈的情思的主题,他也是力求用平和舒缓的语气来表达作品的语言朴素、精练,感情冲淡平和,读起来寻常平易,其实不失深厚隽永,经得起咀嚼与品味冲淡闲适的风格带给读者的正是滋润丰腴的心理感受他散文中的闲适并非纯粹的清闲与安逸,他赋予了闲适以新的美学内容他所说的“大闲适”是一种看彻生死的豁达,这中间包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他的散文“虽有妍思,不掩萧瑟”文中的闲适是忧郁的,带给作者的是物有闲貌,情无闲意,心中之苦隐约而见的感受接下来,分析了周作人散文中冲淡闲适对浮躁凌厉的抑制冲淡闲适在抑制浮躁凌厉的过程中产生了二者的交融一是,在冲淡闲适中还存在着“叛徒”的声音如他曾经说过的“我希望我的趣味之文里也还有叛徒活着”从他当年所标举的“寄沉痛于悠闲”这句话可以知道,他的闲适未曾忘却人间烟火色二是,表现在浮躁凌厉的文章中对感情的抑制周作人文章中“浮躁凌厉”的一面,因为受到冲淡闲适的抑制而大大弱化,已经不再那么锋芒毕露了,显得平和而舒缓最后,阐明了冲淡闲适所抒写的内容周作人在他那“拈花微笑”的闲适性的文字中抒写了人生的孤独与寂寞这种孤独与寂寞是孤立无援的现代人的痛苦不过,这些苦的成分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它们是隐藏在文本的深层,而不是凸显在文本的表面苦是作为淡淡的底色和背景而存在着因为是淡淡的,不太明显,不易被人注意到周作人的散文“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一方面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在苦味之外,冲淡闲适中还有乐的存在一种淡淡的乐,淡淡的喜悦之情文中的“苦”与“乐”构成了一对对应的关系这种淡淡的乐,淡淡的喜悦之情,在周作人的散文中不停地跳荡着,给人以惊喜冲淡闲适是周作人文章的基调,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是丰腴而滋润他在冲淡闲适的文章中写出了人生的苦与乐,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这些都是周作人散文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关键词:周作人散文艺术风格周作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之一。

浅析周作人散文风格

浅析周作人散文风格

浅析周作人散文风格前言以往提到周作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其在政治上的偏离,直到上学期偶然借阅了钱理群所著《周作人》传,莫名的被这个追求平淡、孤独苦寞而又学识渊博的人所吸引。

于是开始借阅其作品。

觉得其散文也是别有味道。

尤其喜欢他在“闭户读书”时期的作品。

于是选择浅析其散文风格作为期末论文。

一方面是出于对其散文的喜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对一直将其散文风格形容为“平淡”稍有疑义。

文章概要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研究周作人的散文风格。

以往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评价往往都是“平淡冲和”,或者“平实冲淡”,但我本人对此并不是很赞同。

打算先了解前人对其散文风格的看法,找到自己与前人观点的异同。

通过分析周作人作品《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苍蝇》等所包含的丰富的意味及周作人自身的性格特点来分析,希望能以此证明,用“平淡冲和”来形容周作人的散文是不准确的。

正文前人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研究1、以金燕《灰色天空下的温暖一评周作人散文的创作风格》,孙艳平《论局作人散文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和刘春香《周作人散文的冲淡美》为代表,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周作人散文中“平淡”、“冲淡”等艺术特征都给予充分言述。

2、吴仁援的《论周作人散文的风格》则开篇便明确指出用“平淡”来总结归纳周作人散文的基本特质或者整体风格都是不准确的,认为“周作人散文中透溢弥漫出的是苦涩味、流氓态、人文性、平民化、浙东气,由此而形成的其散文的显著特征是平缓、平正、平实、平易、平质”。

3、阿英在《周作人小品序》中所提到的:“平淡冲和”这正是周作人小品文的最显著的特色,也就是田园诗人所必然采取而发展到高度的形式。

就现代的小品文成果上看,在“新小品”还没有成长,而“杂感文”不能算主要的小品文的时候,周作人的小品文,在史的发展上,我们是不能不予以重大的估价的。

我个人我比较赞同吴仁援在《论周作人散文的风格》中所提出的观点:用“平淡”来总结归纳周作人散文的基本特质或者整体风格都是不准确的。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语言特色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语言特色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语言特色作为曾一度沦为民族罪人的周作人,其人生的思想道路,确是被他自己的性格和文化传统里的消极因素所决定的,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但我们不应该由此而拒绝他一生所留下的的蕴藉丰厚的文化遗产。

周作人曾经与其兄鲁迅都是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初期站在第一线上冲锋陷阵的骨干分子,在创作和理论两方面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过积极的贡献。

并曾在《新青年》《新潮》《语丝》“文学研究会”等重要社团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周作人最早是作为翻译家出现的,其翻译作品,曾一度成为广大青年人的精神食粮和向外看世界的窗口,在1924年之后,周作人将写作的重心转向了散文,并一发不可收相继出版了《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等几十部散文集,成为现代散文的开山大师。

今天,曾一度被封杀的周作人的散文又再次热了起来,从而再一次证明了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更显示了散文大家周作人的深湛艺术造诣。

在本文中,笔者将就他的后期散文的语言特点谈几点拙见。

本论周作人曾引戈尔特堡评英国性心理学家蔼理斯的话以自喻,说他的灵魂里有“叛徒和隐士”“流氓和绅士”两个鬼【1】,20年代,他既写过针砭种种社会时弊的杂感,说着“流氓似的土匪似的话”而差不多同时,又主张宽容,提倡中庸和“费厄泼赖”。

这就很自然的使他的散文分为注重议论批评的杂感和偏于叙事抒情的小品两类。

前者固然也力求和平委婉,但尖锐泼辣,剑拔弩张之语频出,思想意义较强,后者则纯粹以平淡闲适为主了,但艺术成就较高。

语言特色鲜明。

舒徐自在的语言周作人的散文因为本着“说自己的话”的宗旨,故而比较自然流畅,舒徐自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简素质朴的文笔。

周作人散文语言朴素平易,不中藻饰,不刻意求工。

其散文大多为小品文,篇章短小简洁,一般六七百字,最短的甚至不到150字儒如《知堂说》,信笔写来。

《赞成大团圆》,作者有几个外行朋友谈论戏剧写起,写出了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文笔简洁但叙事清晰明白,最后一句意见一致,感觉很是愉快。

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摘要】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具有细腻的文字描写,展现了独特的写作风格。

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展现出情感真挚的表达,同时又婉约而含蓄地表达情感。

他的作品不仅批评与赞美并重,而且深受读者喜爱。

周作人小品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描写,展现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敬畏,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周作人小品散文集批评与赞美于一体,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婉约而含蓄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周作人,小品散文,艺术风格,细腻,独特,人物心理,情感真挚,婉约,含蓄,批评,赞美,读者喜爱.1. 引言1.1 周作人小品散文的特点周作人小品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展现出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揭示。

周作人小品散文常常情感真挚,婉约而含蓄,通过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描写,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种文字风格既批判又赞美,并且常常以讽刺和幽默的方式呈现,使读者既能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的尖锐观察,又能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周作人小品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1.2 批评与赞美并重周作人小品散文的特点之一就是批评与赞美并重。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仅是对人和事物进行歌颂和褒奖,更重要的是对不足和缺陷进行批评和揭露。

他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审视世界,既能够看到人物的优点和长处,也能够看到他们的不足和短处。

这种批评与赞美并重的态度,使得周作人的作品更加真实和生动,更加有力地触动读者的心灵。

周作人在小品散文中往往以平和、温和的语气对人和事进行评价,即使是批评也多是暗含在赞美之中,不刻意展现出刺耳的批评之词。

他善于用文字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常常令人深思。

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情感真挚的表达,他刻画出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一帜,且影响所及,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散文家之一,鲁迅称之为中国现代"最好的散文家"中的第一名。

周作人称自己的文章是"流氓鬼"和"绅士鬼"的文章。

"流氓鬼"是针砭现实,文风激昂凌厉,如《死法》等;"绅士鬼"是指叙事抒情的小品散文,如《故乡的野菜》等,相应地形成了周作人的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

不过,纵观周作人的散文,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在文学史上影响也最大的还是以冲淡为特色的小品散文。

周作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成熟的散文艺术风格--平和冲淡的风格,这种风格在中国散文的百花园中孑然独立、独树一帜,且影响所及,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其艺术风格表现为:1,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文章的笔势是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作者的性格特征在艺术上最自然最成熟的表现。

周作人的散文,不同于鲁迅的洞彻犀利,也不同于冰心的委婉清丽,他的散文在用笔上从容不迫,流转自如,不会因为构思、结构而拘谨,不会因为文短而板滞,读起来,就像是一番闲聊,而往往在这种闲聊中能够触到某种道理,仔细体会,却又深藏在我们的脑海中,如周作人早期的《碰伤》一文中,作者意在抨击反动暴警任意殴杀各校在新华门前索薪的教职员一事,作者没有拘泥于枯燥的说理,也没有大肆的指斥,而是持一种随意闲谈地说:"我从前曾有一种计划,想做一身钢甲,甲上都是尖刺,刺的长短依照猛兽最长的牙更加长二寸。

穿了这甲,便可以到深山大泽里自在游行,不怕野兽的侵害。

"我想如果对于鲁迅而言,写起来肯定会用尖锐泼辣,透彻犀利的笔势来指斥这件事,而这也正是周作人和他的区别。

继而作者又谈到了佛经里说蛇的几种毒种最厉害的"见毒",谈到《唐代丛书》之一《剑侠传》所写的剑侠的飞剑可以"取人头于百步之外"等等,之后,作者才引出了"近日报上说有教职员学生在新华门外碰伤"的事情,进行了委婉的抨击,文章读起来不会浮躁,没有让人觉得特别尖锐的言辞,然而文章的激愤之情,作者的批判态度都淹没于这种飘放洒脱的笔势中,使自己的散文有一种慑人的魅力,这是同时代的作家所不能及的,也是后市作家所不能及的,它不仅给人一种艺术上美得愉悦,也陶冶了人的情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周作人后期散文的风格
[摘要]: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多变,前期浮躁凌厉,后期冲淡平和。

本文抓住周作人后期散文冲淡平和的特点,具体赏析其四篇散文,旨在体会周作人苦中作乐的审美情趣,物我无间、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以及闲适隐逸、淡泊恬适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周作人,现代文学,散文,赏析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说过:“现代中国散文成绩,以鲁迅、周作人的为最丰富伟大。

”尽管鲁迅和周作人在文学方面成就相当,但是,相比于鲁迅,周作人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人物。

周作人博学多识、文学成就颇高,同时,他也是一名文化汉奸,受人匪议。

激愤—消沉—堕落,正因为他的复杂人生,他的作品就更吸引我去推敲品读。

周作人的作品有批判死鬼精神的,有抨击国民性弱点的,还有宣扬隐逸的士大夫情趣的……我最爱读周作人的散文,尤其喜欢读他后期的散文——冲淡平和之中有着醇厚的意味,亦不乏“炎炎之火仍在冷灰底下燃烧”,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一、《金鱼》——寄情于物,见人生
周作人许多散文的取材都是极其平常之物,有些甚至根本不登大雅之堂,如《苋菜梗》、《故乡的野菜》等,他却都能写入文中,化俗为雅,显示出了他深厚的学识和才情。

周作人的散文别有一番趣味,《看云集》中就有诸多描写大自然草木虫鱼的散文,使我们领悟到了大千世界的现实美、自然美与和谐美,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他苦中
作乐的审美情趣。

我特别喜欢其中的《金鱼》——平淡中不乏生动。

金鱼乃是平常之物,周作人却突破了一般的状物文,向我们展示了《金鱼》原来还可以这样写,从中可以感受到他那艺术化、精致化了的生活雅趣。

他的文人雅趣绝不是庸俗的,反而具有针砭时事,讽刺现实的效果。

《金鱼》中“我每见金鱼一团肥红的身体,突出两只眼睛,转动不灵地在水中游泳,总会联想到中国的新嫁娘,身穿红布袄裤,扎着裤腿,拐着一对小脚伶俜地走路”便冷嘲热讽地把“金鱼的残疾”和中国封建恶俗联系在了一起,抨击了旧社会的野蛮与无知,显示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低微,可怜而又可悲,将国民性的弱点赤裸裸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周作人认为叭儿狗,金鱼,鹦鹉以及裹小脚的女性都是不自然的,是他所不喜欢的。

在描述他平常不大喜欢的耸鼻子人的表情时,字里行间流露出诙谐、风趣、幽默的风致,简单而又真实。

从周作人对金鱼、鲫鱼和鲤鱼率真的叙述中,我能明显地感受到他崇尚自然、朴实而又通达的审美趣味,这正是我欣赏他的地方。

二、《苦雨》——苦中带涩,显人生
《苦雨》是周作人的一篇别具一格的书信体小品文。

还未读此文时,我首先就为其文题所吸引。

“苦”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更是周作人刻意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

“雨”则是一种客观景象,是周作人作品中常出现的一种意象。

周作人写《苦雨》时已经步入中年,可以说,《苦雨》传达了他的中年心态的心绪之涩:落寞、颓废,伴着些淡淡的惆怅。

通篇围绕“苦雨”,周作人写出了因为雨而悬想友人旅行有行路之苦;因为雨而围墙坍塌有“梁上君子”光顾之惊;因为雨而常常夜不能寐有难言之苦;因为雨而水浸书斋却臭气满屋不可久留;因为雨而推想乡下的穷朋友很有可能遭逢不幸而感慨万千……如果只写以上几种苦雨,未免显得单调死板,缺乏鉴赏性。

然而,周作人作品中的苦味却苦得不同凡响——苦中有趣,趣中含涩。

在写因为雨而可能造成行路之难之苦时,他回忆了自己在乌篷船内冒雨前行的水乡风趣,“危险极也愉快极了”便是他发自肺腑的感叹!在设想友人在骡车中过沙漠路遇雨而叫苦连天时,他又设想友人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喝着四打之内的汽水,不亦快哉的情景,多么悠然自在呀!在描写“梁上君子”光顾时,虽令他感到惶恐和不安,但并未失窃什么财物,“梁上君子”反而为平淡无味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情趣。

在描写水浸书斋使得臭气满屋、不可久留之时,书籍并没有浸湿而化为纸糕,倚炕写信岂不是颇有趣味吗?在描写唯恐乡下的穷朋友很有可能因为雨而遭逢不幸之时,这之中包含的苦和涩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之感,而他又故意补充“但是我不曾亲见,单靠想象是不中用的,所以我不去虚伪地代为悲叹了”,使人倍感安慰。

文中围绕雨,周作人又引出有两种人“最是喜欢”的话题来。

最喜欢雨的两种人,一种是小孩们,另一种则为蛤蟆。

把蛤蟆等同于人并不是周作人的笔误。

蛤蟆天生喜雨,写小孩也喜欢雨,表现了周作人对自然的崇尚,希望人们能回归自然的本性。

《苦雨》是想象中的“喜雨”和现实中的“苦雨”的交融,苦中有
趣,趣中带涩,最后,升华为“物我无间”的个体生命体“喜”,这便是周作人的精神追求之所在。

三、《乌篷船》——游山玩水,悟人生
周作人的故乡是浙江有名的水乡——绍兴。

生长在水乡的人总是对水、船情有独钟。

鲁迅的《在酒楼上》中“我”和“吕韦甫”的对话是鲁迅内心深处两个“自我”的对白。

《乌篷船》与《在酒楼上》类似,周作人把自我的两个侧面外化为收信人“子荣”与写信人“岂明”,与想象中的友人闲谈,实现了两个有着不同的意趣与追求的“自我”的心灵对白。

思乡是情感丰富的“五四”散文的主题之一,但周作人的表达方式却与众不同。

我特喜欢《乌篷船》开头的周氏风格,既亲切又朴实。

“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表面上看似周作人有意拉开自己和故乡的距离,实质这是周作人有意识的克制和淡化,使情感显得更为深沉,反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故乡的野菜》的开头也是用的这样的表现情感的手法——“欲近先远,愈远愈近”。

在散文的主体部分,周作人用了洒脱的笔调、平淡的语言详细介绍了船的种类、形状、材料、结构和用途。

这需要我们用舒徐自在的节奏去品读这篇散文,从琐碎、平凡中读懂周作人的心声。

由于他饱览群书,涉猎极广,深厚的文化功底使他的介绍别有一番风致,不仅知识性很强,而且引人深思。

介绍时,周作人还用了“有趣”、“风趣”、“趣味”等这样的词来作描述。

仔细思考,你便会发现他“醉翁之意不
在酒,在乎船中之‘趣’也”。

他要向我们介绍的不仅仅是船,更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

在谈到游历家乡景色时,周作人特别强调要耐着性子,万不可着急。

“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最可以概括周作人的理想行乐法了。

在文末,周作人还提到“庙戏”,这是对他儿时经历的一种追忆。

从周作人所谈的游山玩水之中,透露出了他闲适隐逸、淡泊恬适的情思,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四、《水里的东西》——返璞归真,思人生
文人天性爱谈鬼,这是毋庸置疑的。

鲁迅《女吊》中的女吊总是想着“讨替代”,但她同时也是一个复仇者的形象。

周作人也写了许多关于鬼的文章,如《鬼的生长》、《说鬼》等等,皆寄予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尤其喜欢读《水里的东西》,他在这篇文中谈到了一种连他也不知道究竟是死的还是活的的奇怪的东西——河水鬼。

我之所以偏爱河水鬼,是因为他与其他普通的鬼不一样。

在人们印象中,鬼通常不是凶神恶煞的,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周作人笔下的河水鬼却打破了鬼的常规形态,显得讨人喜爱了。

“样子也很有些爱娇”,“无论老的少的村的俊的,一掉进水里去就都变成一个样子,据说是身体矮小,很像是一个小孩子,平常三五成群,在岸上柳树下’顿铜钱’,正如街头的野孩子一样,一被惊动便跳下水去,有如一群青蛙,只有这个不同,青蛙跳时’不东’的有水响,有波纹,它们没有。

”这便是周作人对河水鬼的直接描写。

人类的原始状态与儿童状态内在相通,因此,人死后一律回归儿童状态。

周作人把河水鬼描述成孩子
的模样,无论老的少的丑的美的,溺水死后都化为爱娇的孩子,这不正表现了他对人性本原状态的生命追求吗?周作人在后文用了很大
的篇幅写了河水鬼的日本同类——河童。

“它与河水鬼相同要拉人下水,但也喜欢拉马”表明了周作人认为不仅是人死后要回归本原,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在死后都要回到生命的本原状态。

在末段,由“河水鬼大可不谈,但是河水鬼的信仰以及有这信仰的人却是值得注意的”可见,周作人谈“鬼”最终还是为了说“人”,河水鬼的信仰是拉人下水,回归自然本原状态。

人也需要回到本原状态,做自然的“人”。

周作人关注的中心,始终没有脱离他五四时所提出与关注的中心——“人的研究”。

周作人在特殊的年代里通过文学创作苦中作乐,散文风格浮躁凌厉也好,冲淡平和也罢,其取材皆十分平凡琐碎,话题轻松随便,他用一种有艺术意味的闲谈谈出自己的情感志趣。

如今,昔人已去,周作人给我们留下的诸多文学作品却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1]丁帆,朱晓进.中国现当代文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江锡铨,曹金林.中国现代文学实用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