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高职学生专业认同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引言 • 高职学生专业认同现状 • 学习倦怠现象 • 专业认同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 实证研究 • 结论与建议
01
引言
研究背景
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渐提升,高职学生数量逐年增长。
学习倦怠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相关性,学习倦怠程度高的学生,学习成绩 普遍较差。
对高职教育的建议
高职院校应加强专业教育和职业规划 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 前景和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对专业的 认同感和兴趣。
学校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 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和心理问题,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和 焦虑情绪。
相关性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究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之 间的关联程度。
回归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探究专业认同对学习倦怠的影 响程度和作用机制。
06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高职学生专业认同对学习倦怠具有显著影响,专业认同程度越高,学习倦 怠程度越低。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倦怠上存在差异,与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匹配度高 的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高,学习倦怠程度低。
学习倦怠可能影响专业认 同
长期的学习倦怠可能导致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和热情降低,进而影响对专业的认同。
专业认同对学习倦怠的积极影响
提高学习动力
对专业的认同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更有目标地学习,减少因迷茫而产生的 学习倦怠。
增强学习满足感
专业认同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更加满意,从而减少因缺乏成就感而产生的学习倦怠 。
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的学习倦怠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抑郁 等心理健康问题。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专业学习倦怠心理问题表现及解决对策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新时期⼤学⽣专业学习倦怠⼼理问题表现及解决对策的研究与思考2019-05-06摘要:当前⼤学⽣在专业学习上普遍存在⼀种学习倦怠⼼理,表现为专业学习兴趣不⼤、逃课现象严重等,正确认识这种现象,并探讨合理的倦怠⼼理管理策略,不仅对⾼校教师,⽽且对⾼校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学⽣;专业学习;倦怠⼼理;对策近年来,由于招⽣并轨,毕业⽣⾃主选择职业及普通⾼校扩招严重,不少⾼校师资资源严重不⾜,在⼊校学⽣素质有所下降的⼤背景下,教学质量有明显下滑。
在学⽣专业学习中,普遍出现了对专业学习不重视或者不感兴趣的现象。
许多研究表明,倦怠是在许多职业中都存在的⼀种普遍现象,严重影响个体的⾝⼼健康和⼯作表现,并由此影响到个体所在组织的绩效。
倦怠不仅出现在⼯作群体中,在学⽣群体中同样存在。
学业是⼤学⽣的核⼼竞争⼒和主要价值来源,部分⼤学⽣由于⼈与学习情景的长期严重分离⽽出现了⾝⼼资源衰竭、对学习疏离和负性⾃我评价的低效学习⼼理――学业倦怠。
它不仅影响⾝⼼健康,还可能在同龄群体间具有传染性,造成潜在的恶性循环。
正确认识和对待学⽣专业学习的倦怠⼼理,掌握⼀定的学习倦怠⼼理管理策略,并积极进⾏⼼理⼲预,对⾼校教师来说,有利于因材施教、合理引导学⽣的专业学习;对学⽣的专业学习来说,有利于树⽴正确的学习观念,合理科学有序的进⾏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
(⼀)问题表现学⽣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却⼜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产⽣⼀种⾝⼼俱疲的⼼理状态,并消极对待专业学习活动,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对⼤学⽣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的学习是⼀项复杂的脑⼒劳动,也是个体的⼀种⼼理活动,由于⼤学⽣正处于⼼理发展迅速⾛向成熟但却未真正成熟的过渡时期,导致了其⼼理呈现出多重性和⽭盾性的特点。
⼤学⽣的学习倦怠反映了⼤学⽣消极的学习⼼理,指的是由于学习压⼒或缺乏学习兴趣⽽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应对⼼理。
据《⼈民⽇报》刊载的⼀份复旦⼤学《⼤学⽣学习状况抽样调查报告》显⽰:上午8点⾄10点这段学习的黄⾦时间内,只有40%的学⽣在学习,10%的学⽣在侃⼤⼭,17%的学⽣在看消遣书,7%的学⽣在谈恋爱,余下的⼈在“⼲其它事”。
分析大学认同和专业认同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分析大学认同和专业认同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压力日益变大,教学工作质量下降、本科生学习倦怠现象较多等问题频繁出现。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受教育的当事人入手进行分析和解读。
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指的是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这一研究变量,最能直接体现受教育者对接受教育情况的真实反映。
以往我国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业情绪、专业承诺等,如连榕等从学业倦怠感和专业承诺的关系进行研究,表明专业承诺与学业倦怠感具有负相关关系,但专业承诺与专业认同(X)是有差别的;Theodorson等人合编的《现代社会学辞典》里,将认同定义为一种同化与内化的社会心理过程,将他人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期望与社会角色,内化于个人的行为和自我概念之中。
国外的专业认同多指对专门职业的认同研究,在对象上主要是对心理咨询师、律师、教师的专业认同进行了研究,其含义等同于职业认同。
国外高校学生在校期间选择专业和更换专业相对比较自由,因此高校学生群体专业认同的问题并未显现。
国内早期部分学者从具体职业角度对大学生专业认同进行了概念阐述,如安芹、贾晓明认为,专业认同是包括是否喜欢所学专业、依据专业选择职业、认可专业与职业的社会价值、感到自己能够在专业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自愿接受专业和职业规范、承诺将这一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等的和谐统一。
这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专业承诺。
近几年,一些学者也在不断完善这一概念的内涵,不仅出现了对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内涵的专门性研究,也有在开展专业认同相关研究时对基础理论分析部分作的内涵界定。
如王顶明等对专业认同有关概念进行了理论述评,他认为专业认同是一个与学习过程相伴而随的动态概念,即个体在认知和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接受与认可所学专业,并伴随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表现为个体因为受自身兴趣、爱好等的影响接受和认可某专业,而对其他专业视为他者。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一、本文概述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象逐渐显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学习倦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成因,以期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倦怠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全面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包括倦怠的发生率、表现形式以及对学生学业和生活的具体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学习倦怠的成因,如个人因素(如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等)、环境因素(如家庭背景、校园文化等)以及教学因素(如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
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学习倦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认识,还能为高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大学生学习倦怠是一个日益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消极态度和行为,表现为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等现象。
本文将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学习倦怠的成因、影响及对策等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
在国内外研究现状方面,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国外学者主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学习倦怠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多种理论和模型。
国内学者则更侧重于从教育环境、个人因素、社会支持等方面分析学习倦怠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虽然国内外研究视角和方法略有不同,但都普遍认为学习倦怠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具有负面影响。
关于学习倦怠的成因,已有文献主要从个人因素、教育环境和社会支持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
个人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等心理特征,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 学习压力的相关性研究
最后,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学校 还可以通过提供学术指导、职业规划等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和生 活。
综上所述,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与学习投入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为 了缓解学生的学习倦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加强 学生的专业承诺,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这些领域,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 活质量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能够进一步 深化我们对大学生专业承诺、生活满意度和学习倦怠的理解和认识。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二
一、引言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的专业承诺、生活满意度以及学习倦怠情况是教育心理 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专业承诺是指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的认知和态度,生活满意 度是对学生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而学习倦怠则表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身 心疲劳、情绪低落等状态。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 为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3、优化课程设置,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高校应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市场 变化,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 养,提高其竞争力。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和支持。通过职业 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提高其学习和发展的 动力。
1、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 承诺呈负相关,即学习倦怠程度越高,专业承诺水平越低(r=-0.67,p<0.01)。 这意味着对所学专业越认同和投入的大学生,其学习倦怠程度相对较低。
2、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压力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倦怠与 学习压力呈正相关,即学习倦怠程度越高,学习压力越大(r=0.43,p<0.01)。 这表明受到学习压力越大,大学生越容易产生学习倦怠。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的话题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会出现学习倦怠现象,这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角度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的相关研究。
一、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学习倦怠是指人们由于长期处于学习状态中,出现的精神压力、精神疲劳及生理疲劳等现象,表现为对学习的兴趣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缺乏动力、容易分心等。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上课心不在焉。
不愿与教授交流,或者无法理解并领会教授的内容。
2.学习兴趣丧失。
对于不感兴趣或者不喜欢的科目感到乏味、无聊、审美疲劳等,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或者对于过于复杂的问题感到挫败。
3.学习成绩下降。
由于学习兴趣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效率降低,成绩下降。
4.缺乏动力。
对将来不确定,学业上感觉没有方向和动力,没有目标,无法规划出一套有效的学习计划,不知道在学什么和为什么学。
二、大学专业承诺的重要性专业承诺是指在完成某个任务或者工作时,具有充分的信心和掌握能力的表现,表明自己将以最有效、最具有意义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
在大学生学习中,专业承诺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应该明白专业承诺的不同层面和含义,并以此作为自我评估和职业成功的基础。
专业承诺包括以下方面:1.专业责任感:当学生完成学业并获得学位时,学生仍然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感,如继续发扬所学、担任职业等等。
2.学科素养:学生应理解和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基本原则和知识,以满足工作领域的需求和学科领域的要求。
3.职业态度:学生应该具备与职业领域相关的职业态度,拥有积极的心态和自我约束。
4.个人担当:学生应该认为自己在完成某项工作时应该承担的责任,以保证自己的职业发展。
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产生原因大学生学习倦怠之所以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学习生活过于单调。
长期重复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同质性过强,单一重复的课程和任务,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失望和乏力。
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大学生活的丰富多样,学习倦怠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显现,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学习倦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
因此,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预防和干预学习倦怠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进展,明确学习倦怠的定义、测量方法和相关理论。
结合实证调查,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与人口学变量、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心理健康等因素的关系。
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和机制,还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了有效的指导策略,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学习倦怠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学习倦怠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及后果。
学习倦怠的定义及表现得到了广泛探讨。
多数研究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消极态度和行为,表现为缺乏学习动力、对课程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低下等。
这种倦怠状态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关于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渐丰富。
从个体层面来看,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焦虑等心理因素被认为是导致学习倦怠的重要因素。
例如,学习动机不足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产生倦怠情绪。
从环境层面来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交环境等也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
例如,家庭支持不足、学校压力过大、社交关系紧张等都可能加剧学生的学习倦怠感。
还有研究探讨了社会文化因素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摘要] 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是反映大学生积极和消极学习心理的两个重要的综合指标,了解当前大学生在这两个问题上的现状,对促进大学生的乐学,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和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综述了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特点、表现、维度、特点、主要影响因素,学习倦怠的测量,还对大学生的专业承诺的做了综述。
国专业承与学习倦怠关于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相关研究还很匮乏,需要研究者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希望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快乐学习、有效学习。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1.大学生专业承诺的研究1.1专业承诺的特征和涵义[3]专业承诺(professionalcommitment)的概念来自于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commitment)和职业承诺(careercommitment)的研究"。
组织承诺和职业承诺的共同点是承诺,指的是个体对某一特定对象有着积极的认同感,愿意承担角色应负的职责,履行角色应尽的义务,既是一种在的心理状态,又可以由外在行为表现出来。
目前国的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专业承诺是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并愿意付出相应努力学习该专业的态度。
大学的学习是职业定向很强的专业学习,大学生专业承诺水平反映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喜爱和愿意付出的努力和良好的行为表现等积极学习心理,是衡量大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的综合指标。
1.2大学生专业承诺现状的影响因素[4]1.2.1对专业及学生自身兴趣不了解报考专业时,学生并不十分清楚自己所报考专业的特色及社会价值,甚至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专业。
在此情况下,学生报考专业时失去主动性,往往听从家长或教师的安排"而家长和教师在选择专业时,总是受限于他们的阅历、学识、水平及价值观。
这样,当学生走入大学校园后,随着其眼界开阔及学识水平和对自身认识程度不断提高,才发现自己陷入了专业误区,也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研究在大学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许多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会出现缺乏动力,学习效率低下等现象。
在此背景下,专业承诺被认为是一种能够促进大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参考。
专业承诺的定义专业承诺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学专业方向的一种坚强的认同和承诺,表现出对专业发展的长期投入和期望。
专业承诺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持续的兴趣和动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尊心,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专业发展中。
学习倦怠的特征和影响学习倦怠指的是学习者由于长时间的学习使身心处于一种疲劳状态,而丧失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心理现象。
学习倦怠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学习效率低下,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动力等现象。
学习倦怠还会导致学习者产生消极情绪,如抑郁、自我怀疑等,对学习者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果产生不良影响。
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在大学生中,专业承诺被认为是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专业承诺的提高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减少学习倦怠的情况。
Lent等人(1994)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专业承诺类型:情感承诺、规范性承诺和连续性承诺。
情感承诺指的是对专业的感情投入,规范性承诺指的是遵守专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而连续性承诺指的是对专业持续的投入和不断的发展。
这些承诺对于保持学习兴趣和动力非常重要,对防止学习倦怠也有很大的帮助。
专业承诺的培养方法专业承诺的培养是大学教育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承诺的方法。
1. 基于现实的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将社会现实紧密地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将来的职业和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承诺。
2. 学生导向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学生的专业承诺和学习热情。
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分析与策略研究
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分析与策略研究导言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朝气的群体,他们每天忙碌于学习、社交、实践和娱乐之中。
在学习这个重要的方面,我们也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出现了学习倦怠的情况。
学习倦怠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帮助大学生克服学习倦怠问题,提高学业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1.学习任务过于繁重大学生的学习任务通常相当繁重,特别是在期末考试前,学生需要复习大量的知识,完成大量的作业和课程设计。
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焦虑感,甚至感到不知所措。
2.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大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大多是专业课程,某些课程内容可能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专业方向不符。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学习就成了一种枯燥乏味的任务。
3.学习方法不当有些大学生在学习时采取了不恰当的学习方法,比如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等,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动力不足。
4.精神压力过大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业、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使他们产生疲倦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5.缺乏目标和规划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要学到什么程度,导致学习的动力减弱。
二、应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策略研究1.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大学生要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任务。
在紧张的学习节奏中,适当的放松也是十分重要的,保持好的睡眠质量,调节节奏,避免疲劳积累。
2.提高学习兴趣大学生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内容,学会用自己的兴趣去发现并体验学习的乐趣。
希望学生通过建立兴趣点,去发现知识的美丽和魅力,让学习变得更富有吸引力。
3.学会高效学习学习方法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要教育学生学会合理的学习方法,例如通过考试、阅读、讲解和实验相互配合,提高学习效率,带动学习动力。
4.保持心理健康大学生要学会适当的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
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高等教育在培养国家栋梁和推动社会进步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象逐渐凸显,引起了广泛关注。
学习倦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更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了解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状况,探究其与专业承诺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以及它与专业承诺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收集数据,结合统计分析,揭示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之间的相关性和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本研究也将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以推动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1. 问题的提出:介绍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以及其对学业和未来发展的潜在影响。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环境中,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已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学习倦怠,通常表现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消极态度,缺乏动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普遍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如课堂参与度低、作业完成质量差、学习成绩下滑等。
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不仅阻碍了学生个人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提升,而且可能对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学习倦怠可能导致学生无法顺利毕业,或者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
学习倦怠的严重性不容忽视。
它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如学业压力过大、学习方法不当、专业兴趣缺失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复杂的学习倦怠现象。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学习倦怠的成因,以及它与专业承诺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专业承诺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投入度。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
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分析
1、个人因素:缺乏自信、自制力差、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等都可能 导致学生学习倦怠。例如,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长期下来会产生学习倦怠的情绪。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等都可能影响学生 的学习状态。例如,有些家庭过于强调成绩,导致学生承受过大的压力,长期下 来也会产生学习倦怠。
对于学习倦怠的解决方法,已有研究提出了多种途径。首先,学生心理疏导 是缓解学习倦怠的重要手段。学校和家庭应该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 咨询和支持。其次,改进教学方法和调整学习计划也是缓解学习倦怠的有效途径。 例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以及制定个性化的学 习计划等。此外,加强师生关系也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倦怠。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心理压力、缺乏动力、情绪耗 竭等原因,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果不尽如人意的一种状态。在大学环境中, 学习倦怠现象尤为普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 入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模型及其量表编制,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促 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心理健康:学习倦怠往往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 理健康,甚至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
3、职业发展:长期的学习倦怠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还可能影响其 未来的职业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具有良好学业背 景和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
五、解决方案
1、改变教育方式:学校应调整教育方式,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 综合素质培养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加强家庭沟通:家长应孩子的成长,加强沟通,理解孩子的压力和困扰, 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不要过分强调成绩。
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分析
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分析在大学生诸多的学习问题中,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表现的最为突出。
本文主要通过总结分析,介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包括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特点分析,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并针对成因提出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策略。
并从教师和学生角度提出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策略。
标签: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策略一、学习倦怠的含义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专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描述个体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出现工作能力的下降,对工作、他人日渐冷漠、无工作成就感等一系列负面症状。
随着职业倦怠的出现,学习领域的倦怠研究也很快兴起。
目前,在学习倦怠概念的界定上,学者们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较为出名的为甘怡群、杨丽娴、连榕等人的观点。
目前,关于学习倦怠的模型测量应用最广泛的是Maslach提出的。
该模型指出大学生情绪的耗竭、缺乏个人成就感以及去人性化共同组成了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是在长期的学业压力和学业负荷下产生的持续的负性的与学习有关的心理状态。
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在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同时,对于高校的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课程改革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学习倦怠的特点和成因分析1.学习倦怠的特点表现虽然已有不少研究对于大学生学习倦怠进行了一些探讨,然而不难发现结果并不统一。
如杨丽娴在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与其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学习倦怠存在性别、年级专业等的差别,如男生比女生呈现更高的成就感,大四学生比低年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成就感,工科医科的学习倦怠总分则低于文理科。
而徐欣颖则在相关研究中发现,性别、年级和专业并不会显著导致学生的学习倦怠。
2.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研究,国内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编的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调查问卷,二是采用连榕、杨丽娴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
该量表将大学生倦怠分成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三个维度来分析。
云南省大学生专业认同和学习倦怠关系研究
云南省大学生专业认同和学习倦怠关系研究方法:选取《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及《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以问卷星为媒介对大学生进行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三百名云南省大学生。
结果:云南省大学生整体专业认同水平颇高,他们在年级、专业就业前景、性别、专业学习条件、专业志愿选择方式和学习成绩等方面差异性较为明显,但是在生源地、专业上基本无表现;学习倦怠存在于大部分云南省高校学生身上,不仅如此他们在专业类型、专业学习条件、年级、学习成绩、生源地、专业志愿选择方式、性别、专业就业前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探究云南省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和专业认同总分后得出,它们二者之间处于中等强度的负相关关系中。
结论:笔者以最终研究结果为依据,对症下药制定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使大学生学习倦怠感有所削弱,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为今后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认同;学习倦怠1前言1.1定义1.1.1专业认同定义Welmond提出了一种观点,即教师对专业的认同要求应该是一个教师必须是充满热爱,具备良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市场竞争意识,矛盾可能存在于意识和兴趣形态之间。
同时,可以有效建构,勇于承担自身责任,大胆追求学术真理。
在面对失败或成功时,能够有自身独特的理解和认知。
[1]。
国外的学者Henning提出一种观点,他表示专业认同作为一种专业化感受,当个体在社会现实中有所体会时它随之出现。
它有自身的发展过程和结构。
具体来说,体现在个体认知中的专业与现实是否一致以及平衡的情况[2]。
王顶明认为,针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学习者对该专业的接受度和认可性,即专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
并且,学习者愿意踊跃展开研究工作。
换句话说,建立在自身特长和擅长的事物之上,学习者在众多专业中挑选出与自己同一性强烈的,致力于成为该专业中的佼佼者,而对其他专业排异的反应[3]。
秦攀博在对“认同”和“专业”两个词的内涵深入了解后,结合自身认知看法,把专业认同界定为,基于学习和认知的学科之上,学习者在情感上出现的认可和接受情感。
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研究
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研究长期以来,学习心理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而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的研究相关内容十分缺乏。
普遍认为大学的学习是职业定向很强的专业学习,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是反映大学生积极和学习心理的两个重要的综合指标,对着两个指标的研究对高校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的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专业承诺是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并愿意付出相应努力学习该专业的态度。
大学的学习是职业定向很强的专业学习,大学生专业承诺水平表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喜爱和愿意付出的努力和良好的行为表现等积极学习心理,是衡量大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的综合指标。
现阶段,大学生的专业承诺状况不佳,有以下几点原因:1.对专业及学生自身兴趣不了解:在入学专业报考时,很多学生并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盲目听从教师或家长的安排,造成入学后对专业缺乏认同感、缺乏兴趣会从而丧失学习动力,那么无法积极主动学习。
2.教与学的气氛:首先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处在从高中的学习方法中转型为大学的学习方法的过程,这种过程中很容易由于适应不良而产生情绪;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水平也同样影响专业兴趣;大学的集体生活容易造就被动的学习方式及气氛。
3.就业市场的前景:一些专业由于其广泛性、特殊性,毕业后就业困难或者就业条件艰辛,工作内容枯燥等,同某些专业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也使得局部学生对专业学习失去兴趣。
对于专业承诺的测量,采用连榕[1]等编制的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
测量大学生专业承诺的4个方面(情感承诺、继续承诺、理想承诺和标准承诺)共44个工程,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等级记分。
得到结果[2],大学生专业承诺整体水平并不高,呈中上水平。
其中,标准承诺和情感承诺高于中间值,理想承诺和继续承诺低于中间值。
学习倦怠是一种多维度的有独立系统的学习心理现象。
它随着时代文化开展而产生的,已经形成并在蔓延,危害到众多大学生的身心开展。
学习倦怠的破坏性是持久且逐渐深入的一个过程,其传播范围很广,容易扩散,再加之“从众心理”的影响,学习倦怠涉及的范围将是整个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活的多元化,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逐渐受到关注。
学习倦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还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成因及其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教育管理和学生个人发展提供参考。
文章首先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表现特征。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应对学习倦怠的策略,包括个人层面的自我管理、家庭层面的支持和引导、学校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及社会层面的政策支持等。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问题,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实施这些应对策略,有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高校教育管理的改进和创新,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力量。
二、文献综述学习倦怠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学习倦怠现象日益凸显,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干预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文献回顾中,我们发现学习倦怠通常表现为对学习的消极态度、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成绩下滑等现象。
其产生原因多种多样,既有个人内在因素,如学习动机不足、自我效能感低下等,也有外部环境因素,如教育制度不完善、学习压力过大等。
在应对策略方面,现有研究主要从个人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了多种措施。
个人层面包括增强学习动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学校层面则涉及改革教育制度、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社会层面则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等。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对于学习倦怠的成因和机制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导致应对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限。
大学认同和专业认同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密, 大 学认 同是 专 业认 同 对 大 学 生 学 > - j 倦 怠 负效 应 影 响 的 中介 变量 。
关 键 词 :大 学认 同 ( w) ; 专业 认 同 ( X ) ; 学 习倦 怠 ( Y) ; 中介 变量
随着我 国教 育 体 制 改革 的推 进 , 学 校 教 育 教 学 工 作 的压力 日益 变大 , 教 学工作 质量 下 降 、 本科 生 学 习倦 怠 现 象 较 多 等 问 题 频 繁 倦 怠 影 响 的 研 究 , 主
要集 中在 学 业情 绪 、 专 业 承诺 等 , 如 连榕等口 从 学
业 倦 怠 感 和 专 业 承 诺 的关 系 进 行 研 究 , 表 明 专 业 承诺 与 学 业 倦 怠 感 具 有 负 相 关 关 系 , 但 专 业 承 诺
摘
要: 参 考 国 内外 学 者 的 专 业 量表 后 , 采 用 自制 的 大 学认 同 与 专 业认 同对 大 学 生 学 习 态度 影 响 调 查 问卷 , 按院系
男女 比 , 对北京林业大学 5 0 0余 名 本 科 生 进 行 分 层 随 机 抽 样 。结 果 显 示 , 学 习倦 怠 与 大 学 认 同 、 专 业 认 同均 呈 负相
大学 认 同与专 业认 同 , 对 大 学 生 的 学 习 倦 怠 感 进 行
概念之中。
国外 的专 业 认 同多指 对 专 门 职业 的认 同研 究 ,
在对 象上 主要 是对 心理 咨 询师 、 律师 、 教师 的专 业认
同进 行 了研 究 , 其 含 义 等 同 于职 业 认 同 。国外 高 校学 生在 校 期 间 选 择 专 业 和 更 换 专 业 相 对 比较 自 由, 因此 高校 学生群 体 专业认 同的 问题 并未 显现 ] 。 国内早 期 部分 学者 从具体 职业 角度 对 大学 生专
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分析与策略研究
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分析与策略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是指学习动力降低,对学习失去兴趣和投入的一种现象。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有效的策略来解决。
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原因可以从个体和环境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个体层面的原因包括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学习焦虑、学习动机不足、自我效能感低等。
生理因素主要包括睡眠不足、饮食不良等。
环境因素包括学习环境不佳,学习任务过多等。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策略来解决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问题。
一、加强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
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心理辅导活动,学会应对学习中的困惑和焦虑。
二、提高学习动机: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习动力培训和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投入度。
学生可以自我调节,树立学习目标,提高对学习的动机和自我效能感。
三、改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优化教学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设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学生可以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四、减少学习负担:学校可以合理安排课程和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学生可以合理规划学习任务,避免过度压力的产生。
五、改善生活习惯:学校可以开展生活习惯教育活动,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保证充足的睡眠、健康饮食等。
学生可以自我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但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学习动机,改善学习环境,减少学习负担,改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
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一、引言大学生专业承诺以及学习倦怠是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两种现象。
大学生专业承诺是指对所学专业的忠诚度、责任感和投入程度;而学习倦怠是指对学习产生厌倦、不感兴趣、追求目标意愿的下降,以及学业表现下降等。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大学生专业承诺的状况大学生专业承诺是大学生个体对所学专业的投入程度与关注程度的表现。
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大学生专业承诺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状况:1. 差异化的专业承诺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存在着差异化的情况,即不同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忠诚度和投入程度不同。
一部分学生对专业有着高度的承诺,他们认同专业的重要性,愿意为之奋斗付出;而有一部分学生对专业不够承诺,对专业的认可和兴趣程度较低。
这种差异化的专业承诺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未来发展。
2. 大学生个体差异的专业承诺大学生个体因为自身差异而表现出的专业承诺状况也具有多样性。
个体差异包括性格特点、学习动机、个人价值观等方面,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专业承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有些学生天生热爱所选专业,对其投入度较高,而有些学生则选择了学习自己并不全然感兴趣的专业,造成了专业承诺的不一致。
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状况学习倦怠是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学习厌倦、学习兴趣下降、学习动机减弱等。
学习倦怠的主要状况包括以下几种:1. 学习厌倦和兴趣下降大学阶段学习内容的丰富与紧张,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感。
学习厌倦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下降,难以保持专注和高效的学习状态。
2. 学习动机减弱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而学习倦怠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减弱。
学生如果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就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投入度降低等情况。
四、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1. 专业承诺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专业承诺高的学生往往对所学专业充满热情和投入,更容易保持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对学习倦怠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意义 (4)3. 文献综述 (5)4. 研究目的与问题 (7)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7)6. 论文结构安排 (8)二、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10)1. 学前教育专业概述 (11)2. 专业认同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11)3. 学习倦怠的概念与理论模型 (12)4. 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界定 (14)三、研究方法 (14)1. 研究设计 (15)2.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16)3. 数据收集方法 (17)4. 数据分析方法 (18)四、实证分析 (19)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0)2. 相关性分析 (21)3. 回归分析 (22)4. 差异性分析 (23)五、讨论 (24)1. 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现状分析 (26)2. 影响因素分析 (27)3. 不同背景下的差异性分析 (28)4. 建议与对策探讨 (29)六、结论与建议 (31)1. 研究结论 (32)2. 对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建议 (32)3. 对减轻学习倦怠的建议 (34)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35)一、内容概要专业认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定义专业认同,阐述其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影响专业认同感的因素。
学习倦怠的概念及其表现:定义学习倦怠,介绍学习倦怠的表现、成因及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分析专业认同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探讨两者之间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提出假设和理论模型。
实证研究设计:介绍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工具、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等。
数据分析与结果: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证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得出研究结果。
讨论:根据研究结果,讨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强调专业认同在预防学习倦怠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ywords
College Stuy, Learning Burnout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王钰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文章引用: 王钰(2018).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心理学进展, 8(7), 1021-1029. DOI: 10.12677/ap.2018.87123
2.2. 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共有大学生专业认同和大学生学习倦怠两部分,分为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由大学生线上 填写或线下分散、集体填写并现场收回。问卷测试初期,以指导语形式指导被试答题。
对于大学生专业认同方面的数据收集采用的是秦攀博(2009)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采 用了李克特量表五点计分方法。问卷分四个维度,认知性(1~5 题)、情感性(6~13 题)、行为倾向性(14~19 题)和适切性(20~23 题) (何敏,刘孝亮,2016),均是正分。该问卷的系数为 0.875,4 个维度的系数分别 为 0.726、0.876、0.849 和 0.789。一般认为,0.65~0.7 的可靠性系数为最小可接受范围,超过 0.7 是非常 好的,超过 0.8 非常好(李玮,杜伟,李蔓荻等,2015)。因此,本问卷的信度较高,可采用。
文史类
专业
理工类
医学类
自主选择
志愿选择
父母或他人意愿
调剂专业
频率 103 198 66 95 80 60 132 25 65 79 14 100 110 77 57 73 171 197 60 44
百分比(%) 34.2 65.8 21.9 31.6 26.6 19.9 43.9 8.3 21.6 26.2 4.7 33.2 36.5 25.6 18.9 24.3 56.8 65.4 19.9 14.6
研究数据采用 SPSS17.0 进行数据录入和数据分析,运用了平均数、标准差,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 进行均值比较。
DOI: 10.12677/ap.2018.87123
1023
心理学进展
王钰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专业认同所收问卷现状分析
3.1.1.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整体程度分析 对所收集问卷的四个维度进行了对照分析。依据秦攀博对大学生在专业认同及其各因素上的平均数
关键词
大学生,专业认同,学习倦怠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王钰
收稿日期:2018年7月6日;录用日期:2018年7月17日;发布日期:2018年7月24日
摘要
目的:针对大学生专业认同和学习倦怠现状,增强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减少学习倦怠等消极现象, 根据所采集的数据来分析,揭示影响专业认同、学习倦怠现状的因素,讨论其之间的关联性,以便为学 校和教师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检测,为改革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实际情况对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和大学 生学习倦怠量表进行修订,对皖南医学院400余名本科生进行分层随机抽样。结果:第一,在专业认同 年级差别比较中,大三的认同感最高(其F值高达10.806),其次是大四(F值8.919),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年 级;第二,在专业认同的专业填报选择方式差异比较中,自己填报专业的学生在每个维度的认同度都高 于其他两种途径,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受这两点原因的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发生 率为40.8% (123人),其中轻中度为40.5% (122人),重度为0.3% (1人)。大学生专业认同和学习倦怠 具有突出相关(P < 0.01)且成反比,呈现认同感高,倦怠度就低;在多元回归分析里,行为性和适切性为 学习倦怠度的预估指标,行为性对学习倦怠度的影响度最高。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Learning Burnout of College Students
Yu Wang
Wannan Medical College, Wuhu Anhui
Received: Jul. 6th, 2018; accepted: Jul. 17th, 2018; published: Jul. 24th, 2018
于大学生专业认同方面的数据收集采用的是基于连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其 Cronbac’s α 系数为 0.865,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检验系数 Cronbac’s α 分别为 0.812、0.704、0.731,信效度较高(连榕,杨丽娴,吴兰花,2005)。共有 20 个问题,包括 1、3、 6、8、11、13、18、反评分等问题。倦怠评分,以中间值 3 分为参考值,超过 3 分为倦怠,3~4 分为中 度倦怠,5 分为重度倦怠(许娟,2011)。
王钰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research object 表 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调查对象分类
男 性别
女
大一
年级
大二 大三
大四
农村
家庭所在地
镇(非农业户口) 县城(或县级市)
县级以上城市
<1000
月收入
1000~3000 3000~5000
>5000
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其中,最高为 5 分,最低为 1 分,中等临界值为 3 分(秦攀博,2009)。故从问卷自 身角度,以 3 中间值作为参照,问卷整体平均得分 3.53,与参照值相比略高,处中等水平;从问卷每个 维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角度来看,大学生的认知方面认同感较高,其他维度则相较之偏低,可以看出学 生更多的注意力停留在对学校专业水平的认知上,且投入程度及适应程度较低。如表 2 所示。
Open Access
1. 引言
这些年各高等学校的不停增加招生,高等教育已逐步趋向于面向各阶层的普遍化。教育部于去年年 末召开会议并预测了 2017 届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有 795 万人。尽管人数在持续增长,高校也对此不断 进行招生改革,但我国大多数高校仍旧保持着按专业招生的传统。近年来,由于民间对大学的排名依然 存在,使许多新的专业甚至年轻的学校不受重视,填报志愿时依旧首选学校,然后选择一个专业,因为 高考分数,导致很多学生难以进入好的大学和专业,最终出现了绝对的无知的选择,专业服从。简言之, 大学生专业认同和学习积极性或多或少被波及,而专业认同渐渐成为一个新的探讨对象。良好的专业认 同有助于学生对 4 年大学生活甚至毕业后工作进行科学规划(王荣,2015)。研究大学生专业认同对其专业 学习行为的影响,提高其专业认同水平,有效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行为,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十 分重要(许兴苗,胡小爱,王建明,2013)。同时,当代社会更加重视培养高素质和高质量的人才,但是大 学生学习倦怠系列不良现象阻碍了其发展,所以专业认同对在校生学习倦怠现象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故本文调查了在校大学生专业认同及学习倦怠现状,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flect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learning burnout, enhance their recognition of professionalism, reduce negative phenomena such as burnout,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reveal the factors affect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learning burnout, and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targeted testing for schools and teacher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reform.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burnout scale were revised. Th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of more than 400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Wannan Medical College was conducted. Results: First, in the comparison of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grades, juniors have the highest sense of identity (the F value is as high as 10.806), followed by the senior (F value of 8.919), which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other two grades. Second, in the comparis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styles, the self-reported students have higher recognition in each dimension than the other two ways, and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Therefore, the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eels the influence of these two reasons. 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burnout was 40.8% (123), of which 40.5% (122) were mild to moderate, and 0.3% (1) was severe.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learning burnout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P < 0.01) and inversely proportional, showing a high sense of identity and low burnout; in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behavior nature and relevance are predictors of learning burnout, behavior nature has the highest impact on learning burn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