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
摘要:我国的高校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规模扩张政策成效明显,在保证规模发展的同时,高校教育重点已经向提升教学质量转移,而大学生学习效率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影响学习效率的消极心理因素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学习倦怠是大学生消极学习心理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首先对学习倦怠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同时对学习倦怠的特点和发展阶段进行了总结,并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手段。
关键词:学习倦怠大学生资源补充
一、学习倦怠的概念界定
“倦怠”一词最早是由Freudenberger提出来的,用以描述工作中个体所体验到的情感枯竭、身体疲劳等负性症状。Maslaeh把职业倦怠定义为:一种个体不能顺利适应工作压力而表现出的情感衰竭、身心耗损的综合心理症状。Pines(1980)和Meier(1985)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长期对学业持有负面情绪,精力衰竭、人际关系冷漠的现象。国内学者认为:大学生学习倦怠指的是由于学习压力过大或者缺乏学习动力而造成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我们对学习倦怠的定义以国内外学者的概念界定为基础,同时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将其定义为: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
而又勉强为之时,表现出来的厌烦、疲倦等消极状态,并伴随着一系列的逃避行为。
(2)“学习倦怠”与“厌学”的区别: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表现出的一种极度的厌烦情绪,在厌学情绪的支配下,学生对学习完全没有兴趣,甚至将学习当成负担,厌学的出现具有突然性。“学习倦怠”是介于“厌学”和“乐学”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既不喜欢学习,但是又不想放弃学习,是一种可调控的状态,如果加以适当引导,完全可以向“乐学”转化,反之,则会变成“厌学”。
二、学习倦怠的特点
“学习倦怠”更多的是一种心理资源的“枯竭”,通过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表现出来,典型症状有:○1情绪衰竭: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指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课堂上疲劳、无趣、犯困,对学习充满冷漠、悲观等负面情绪。○2去人性化:涉及个体对他人的评估,指个体用非人性化的态度来对待教师甚至同学,通过对他人的蔑视和否定将自己的失败合理化。自我控制能力薄弱,行为偶然性增加,人际关系欠佳。○3成就感低落:涉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其主要有两种表征特点:一是觉得自身日后发展与目前所学课程毫无依赖关系,学习热情不高;二是当学生感觉无法从学习中获得与其努力相匹配的成功预期时,则会产生自卑感。
三、倦怠发展阶段
与厌学不同,学习倦怠是在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一个渐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大致被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蜜月期。这一时期在大学新生中表现尤其明显,刚入学的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做任何事情都充满活力。这一时期通常不会出现学习倦怠的情况。
第二阶段:耗竭期。经过了第一阶段的盲目自信和精力挥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逐渐减退,对大学课程的理解难度增加,对大学的教学方式感到疲劳和不适应,自己的奋斗目标逐渐模糊,迷惘感增强。这种情形通常出现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因此,这一阶段也最容易产生学习倦怠。
第三阶段:危机期。随着课程学习难度的增加,尤其是专业课的开设,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加,同时,由于与社会接触程度的加深以及彼此间各种竟争关系存在,使得同学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无形中增加了日常生活压力。此外,临近毕业时,自己的状态使自己对未来缺乏信心,就业压力不断增加。长期的压力状态使得学生出现各种的生理或者心理疾病,有的表现出极度的厌学情绪,有的情绪抑郁,还有的通过网络世界寻找归宿。学习倦怠的危机期多出现在毕业班中,并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班级中出现危机期的个体,那么这种消极情绪会迅速蔓延,所以,危机期也是学习倦怠最严重的时期。
四、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
(1)社会风气
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触面也日益拓宽,国外诸多价值观念不断涌入,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面对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其中的消极观念,通常缺乏辨别力,容易表现出无所适从甚至盲从。同时由于学习的长期性特点,通过学习实现经济价值的过程相对漫长,于是,在拜金主义等腐坏思想的侵蚀下,许多大学生急切的要求实现自身经济价值,急功近利,浮躁不安。另外,就业环境的不公平竞争、社会分配的不公平等都对大学生的学习信心产生了冲击,使他们对读书的价值产生了怀疑,这势必会削减其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产生学习倦怠。
(2)扩招政策
有研究表明,扩招政策对高校的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学扩招之后,使一些原本基础较差,升学无望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学生数量急剧增长,扩招的直接后果就是降低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大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低下。从管理上来看,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平时学习怎样“混”,只要不出现重大违纪行为,都能如期毕业,这大大削减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学习动力自然不足,长期累积之下,必然出现学习倦怠。
(3)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高校的长期扩招,使得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市场的人才供给量也随之增加,远远超过了企业的需求量,造成“人才过剩”的状况;另外,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并不匹配。严酷的就业竞争迫使学生自
我加压,为适应企业的多样化需求,而不断参加各种额外的等级、资格考试,沉重的压力让学生对最初的学习目的感到迷茫和怀疑,最终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另外,不健全的就业制度造成了走关系、靠权势、攀亲戚等不公平的就业行为和就业环境,这进一步挫伤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大了学习倦怠的出现几率。
2.教育环境因素。
(1)学习自由度的制约。
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潜能培养,而我国的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以教学为中心,对学生管的过多、过死,无形中限制和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学习也逐渐走向倦怠。
首先,专业选择自由度低。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转专业要求都非常严格,学生的转专业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但是,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对所报专业的了解程度仅限于字面意思,对专业的知识架构、专业内涵、应用领域等完全不了解,直到正式开课之后才发现所报专业与自己的预期相去甚远,但此时转专业已经非常困难,大部分同学只能勉为其难的接受目前的处境。
其次,课程选择自主权少。虽然学校实行了选课制和学分制,但是由于师资、教室、学生人数等方面的限制,学生仍然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课。
再次,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相比高中时期都有了较高的发展,因此大学的教学应该充分适应大学生的这种变化。然而,令大学生失望的是,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