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森目标分类学框架

合集下载

安德森 目标分类

安德森 目标分类

安德森目标分类安德森目标分类,也被称为布鲁姆-安德森教育目标分类法,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在布鲁姆的认知教育目标分类学基础上进行改进后提出的一种教育目标分类方法。

它将教育目标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些层次按照认知难度递增的顺序排列。

记忆层次是认知目标的基础,它要求学生能够回忆和再现已学过的知识,如识记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

这一层次的目标主要强调知识的保持和再认能力。

理解层次则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所学知识的意义,领会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本质特征。

例如,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掌握科学原理的内涵和应用条件等。

这一层次的目标着重于对知识的解释、归纳和推断能力。

应用层次是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

例如,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当代社会现象,运用数学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计算问题等。

这一层次的目标强调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分析层次则要求学生能够将复杂的知识或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组成部分,并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结构和风格,分析社会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等。

这一层次的目标着重于对知识的分解、比较和综合能力。

评价层次是指对所学知识或问题进行价值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建议。

例如,评价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评价社会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等。

这一层次的目标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造层次是认知目标的最高层次,它要求学生能够产生新的思想、观点或产品。

例如,创作文学作品、设计科学实验、发明新技术等。

这一层次的目标着重于对知识的整合、拓展和创新能力。

安德森目标分类法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教育目标框架,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它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基于安德森认知目标分类框架的小学语文教学个案研究

基于安德森认知目标分类框架的小学语文教学个案研究

基于安德森认知目标分类框架的小学语文教学个案研究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历来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衡量教育目标问题,以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这一论述并没有使教师对教育目标的问题清晰化。

安德森认知目标分类框架指出,知识具有不同类型,认知能力具有不同层次,要从知识及认知过程两个维度来处理教育目标问题。

而在实际教学中,有关知识与能力以及如何将广义上的知识与技能发展成学生的能力,仍然是困扰一线教师的难题。

这就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

本文选择以安德森认知教育目标分类框架为理论依据,以小学语文高段课程为切入点,选择某小学五年级的三个典型教例及三张单元测验卷,尝试运用安德森认知目标分类框架的知识维度及认知过程维度,对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提问的设计、课后作业的布置及单元测验卷的编制这四方面进行课堂观察和文本分析,以期发现这四方面在安德森两个维度下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现状调查,基于安德森认知目标分类框架进行研究,发现不管是教学目标制定,课堂提问设计,作业布置还是测验评价上,都存在共性的问题:在知识维度以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为主,在认知过程维度以记忆、理解、运用这三个认知过程占主导,而作为高级认知过程的分析、评价和创造以及知识类型中的与高级思维技能相联系的程序性知识及反省认知知识涉及较少,而这些恰恰都是如今素质教育倡导的重要教育目标。

知识维度,教师偏重具体形象知识,忽视抽象逻辑知识;认知过程维度,教师偏重低水平认知能力,忽视发展学生的高水平认知能力。

基于现状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本文在最后一章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尝试性改进建议。

分析现状调查中的三个典型教例,发现他们在知识维度及认知过程维度都存在教育目标水平定位较低的问题。

因此结合三个典型教例,基于安德森认知目标分类框架,同样从教学目标制定,课堂提问设计,课后作业布置这三方面入手进行重新设计。

安德森目标分类学框架

安德森目标分类学框架

事实性知识学习者在掌握某一学科或解决问题时一定知道的基本因素( 1)术语的知识;( 2)详细细节和因素的知识看法性知识某个整体构造中发挥共同作用的各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1)类型与分类的知识;(2)原理与归纳的知识;(3)理论、模式与构造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怎样做事的知识;研究的方法;运用技术的准则;算法、技巧和方法的知识(1)详细学科技术和算法的知识;(2)详细学科技巧和方法的知识;(3)确立何时运用适合程序的知识元认知知识对于一般的认知知识和自我认知的知识(1)策略的知识;(2)对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包含适合的情境性和条件性知识;(3)自我的知识安德森认知目标分类学认知过程维的框架记忆从长时记忆库中提取有关知识(1)辨别——学习者可以从长时记忆库中找到有关的知识与目前体现的信息进行比较,看其能否一致或相像;(2)回想——当赐予某个指令或提示时,学习者能从长时记忆库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理解可以确立口头的、书面的或图表图形的信息中所表达的意义(1)解说——学习者可以将信息的一种表征方式变换成另一种表征方式;(2)举例——学习者可以指出某一看法或原理的特定案例;(3)分类——学习者可以辨别某些事物能否属于某一类型;(4)总结——学习者可以提出一个简洁的陈说以代表已体现的信息或抽象出一个一般主题;(5)推测——学习者可以从已有的信息中得出结论或许一组案例中发现范型;(6)比较——学习者可以查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体、事件、看法、问题和情境等之间的异同;(7)说明——学习者可以建构或运用因果模式应用在特定情境中运用某个程序(1)履行——学习者面对一个熟习的任务,实质去达成某一程序;(2)实行——学习者选择和运用程序以达成一个不熟习的任务剖析将资料分解为各构成部分而且确立这些构成部分是怎样互相关系的以及部分同整体之间的联系(1)划分——学习者可以依照适合性或重要性来辨析某一整体构造中的各个部分;(2)组织——学习者可以确立事物和情境的要求,并辨别其怎样共同形成一个一致的构造;(3)归属——学习者可以确立交流对象的看法、价值和企图等评论依照准则和标准来做出判断(1)核查——学习者检查某一操作或产品,看其能否内在一致;(2)评判——学习者鉴于外面准则或标准来判断某一操作或产品创建将因素整合为一个内在一致、功能一致的整体或形成一个原创的产品(1)生成——学习者可以表征问题和得出切合某些标准的不一样选择路径或假定;(2)计划——学习者可以策划一种解决方案以切合某个问题的标准,也即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计划;(3)贯彻——学习者履行计划以解决既定的问题。

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作者:***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年第25期摘要:隨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得到了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的指导下,混合式教学不是简单的“线上教学”+“线下教学”,而是将不同的教学形式匹配在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中,以实现每种教学方式的最大效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优化。

文章以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十进制和二进制转化”为例,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开展混合式教学设计。

关键词:布鲁姆教育目标;混合式教学;信息技术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3)25-0159-0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0 引言信息技术课程是掌握基本计算机能力所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习方式枯燥、学生兴趣低迷、教学效果不佳。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本文尝试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分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

近年来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进行教学实验验证,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笔者结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并以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十进制和二进制转换”的授课为例,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以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深度学习,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

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在混合式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姆在1956年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也就是在认知领域,将教育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1]。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课程专家安德森修订和完善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了教育目标的第七个层次创造。

其中,识记和理解是低阶教学目标,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是高阶教学目标。

教育研学心得:新课标22个核心概念

教育研学心得:新课标22个核心概念

教育研学心得:新课标22个核心概念虽然距离新课标颁布已过去了一段时间,但要完全吃透其精神并有效指导一线教学实践,仍然需要老师们下很大的功夫。

暑假备课前,再次熟读课标,研习课标中还未完全理解的内容,很有必要。

本文盘点的这22个核心概念,你掌握了吗?01.课标的重要性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宪法,是育人蓝图,具有准绳的作用。

这次课标修标,重在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素养立意、育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化学科实践及跨学科主题学习;践行素养导向质量观。

课程标准有可操作性,“新课标-新教材-新学案-新课堂-新考评”构成了课改的完整链条。

02.“课标”的亮点:课程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采取通过学科课程素养认领形式来推行,想得到美丽的育人目标-看得见风景的课程核心素养-走得到景点的教学目标,构成了切实可行育人目标行动图。

可见,课程核心素养是课程的基因,一根红线贯彻修订全过程,是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是各学科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之后逐步形成的。

[关于新课标的更多解读文章可以点击此处进入小课题研究公众号的课标解读专题阅读]03.育人总目标确立,义务教育学生画像培养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所谓“有理想”,指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目标,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美好生活有向往和追求。

所谓“有本领”,指学生要学到能够运用于实际、满足生存需要、服务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

所谓“有担当”,就是培养责任意识,发挥个人能力,做时代的主人。

04.核心素养概念、三个方面、六个维度、十八个要点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关于核心素养的解读可点击此处进入小课题研究公众号的核心素养阶段专题查看更多深度解读文章]通俗说,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正确价值观。

安德森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

安德森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

安德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
1. 安德森和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哎呀,那可太重要啦!就好比你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没有地图怎么行?比如学画画,知道要达到什么样的技能和理解水平,才能画出更棒的作品呀!
2. 你想想看,安德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不就像是为学习这场冒险点亮的
明灯嘛!像学骑自行车,有了明确目标,才能更快掌握平衡和骑行技巧嘛!
3. 安德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呀,这可是教学中的法宝呢!好比一场足球
比赛,有了清晰的战术安排,球队才能踢得更出色,队员们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呀!
4. 嘿,安德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真的超有用的好不好!就跟盖房子一样,有了稳固的架构,才能建出漂亮坚固的屋子,学习也是这样啊!
5. 哇塞,安德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真不能小瞧呀!如同指引船只航行的
灯塔,让学习的航程不迷失方向,学弹钢琴不就是这样嘛,要一步步朝目标前进呀!
6. 安德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这可是个厉害的玩意儿呢!就像登山有了
路线图,知道要怎么攀登,才能登上山顶呀,学习新知识也是如此呀!
7. 哎呀呀,安德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可太关键啦!宛如烹饪时的菜谱,
按照步骤来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学习一门外语不也得这样嘛!
8. 安德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绝对是学习的秘密武器呀!好比玩游戏有
了攻略,能更容易通关,学游泳不就是嘛,知道每个阶段的目标才学得快呀!
9. 总之,安德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真的太重要啦,一定要好好利用呀,它能让我们的学习更高效更有成果!。

《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安德森认知能力完善分类学

《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安德森认知能力完善分类学

《21世纪教育⽬标新分类》:安德森认知能⼒完善分类学⼀、引⾔教育⽬标分类学研究,国际上始于20世纪50年代;⼤体上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10年的时间⾥,布卢姆等⼈对教育⽬标分类作出了三个领域的划分,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理动作领域。

布卢姆等⼈研究的成果,影响了整整半个世纪,被誉为是20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教育研究成就之⼀;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众多研究者在刘佛年、瞿保奎教授等前辈的倡导下,对引进的布卢姆的教育⽬标分类学进⾏消化吸收并加以部分改造,涌现了“⽬标教学”等⼀批改⾰实践,为提升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平和改进课堂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作⽤。

国外对教育⽬标分类的深化研究,在20世纪70-90年代,主要有加涅提出的“五种学习结果”(分为⾔语信息、智⼒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理动作技能);罗⽶索斯基提出的知识技能分类(知识分为事实、概念、原理、程序;技能分为认知技能、动作技能、反应技能等);20世纪末国际教育研究界对教育⽬标分类的研究进⼊了⼀个新的阶段:安德森等⼈的认知能⼒完善分类、霍恩斯坦的⾏为整合统筹学、马扎诺的四⼤系统⼀致分类学、乔纳森的学习结果与策略适配分类学、OECD关键能⼒与评价适配分类学等。

盛群⼒教授编著的《21世纪教育⽬标新分类》对上述分类体系作了系统的梳理。

⼆、安德森的认知能⼒完善分类学1.安德森的认知能⼒完善分类学是安德森等⼈的研究团队⽤⼗年时间精⼼打磨的布鲁姆认知⽬标分类修订版。

这⼀分类吸收了布鲁姆的⽼搭档克拉斯沃加盟,同时⼜有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最著名的教育⼼理学家梅耶和测评专家阿来萨等近⼗位专家参与,是我们当前强调培养⾼层次认知能⼒时可以充分借鉴的理论。

2.布鲁姆的教育⽬标分类修订理由:(1)教育改⾰,特别是标准取向的课程改⾰,需要⼈们对教育⽬标重新给I于关注和聚焦;(2)近50年来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研究,包括脑科学的新发现,都要求对原有的分类学进⾏修订;(3)原来的分类学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变化,尤其是⼈才培养的要求。

书名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完整版

书名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完整版

书名: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完整版)作者:[美] 安德森等著;蒋小平等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年月:2009.11ISBN号:5内容简介:《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完整版)(修订版)》被认为是20世纪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4本著作之一。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按24个目标单元进行分类,构成了72种分类结果。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完成,表明知识分类学习论思想已被课程、教学和评估专家接受,是科学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精彩书摘:产生涉及学习者表征问题并提出满足特定准则的假设或解决方案。

问题最初的表征方式经常暗示可能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重新定义或表征问题也许提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

当产生超越先前知识和现有理论的范围或约束时,产生就涉及发散思维并且构成所谓的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产生这一术语在本章中的使用是狭义的。

理解也要求产生的过程,如在解释,举例,总结,推断、比较和说明认知过程中都包含产生的过程。

然而,理解的目的大多是收敛的(即为了获得单一意义);相反,属于创造类别的产生其目的则是发散的(即为了获得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产生的同义词是假设。

目标实例及其测评题在产生这一认知过程中,学生必须针对给定的问题提出各种解决方案。

例如,在社会课中,目标可能是学会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多种实用方案,与之对应的测评题是“提出尽可能多的,确保人人都有适当医疗保险的方案”。

为了测评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建立一套与学生共同使用的准则,这些准则也许包括备选方案的数目,各种方案的合理性、实用性等等。

在科学课中,目标可能是学会提出解释观察现象的假设,与之对应的测评要求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假设,用以解释草莓长得特别大这一现象。

同样地,为了判断学生回答的质量,教师应该建立起明确定义的准则,并把这些准则交给学生使用。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育目标分类学摘要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1913年2月21日-1999年9月13日)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

他提出了掌握学习论,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评价理论。

本文对其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分类过程进行了详细而具体的介绍,使师范类学生更好的了解其发展过程、应用等具体情况。

关键字:掌握学习论,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评价理论一、布鲁姆和他的教学理念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1913年2月21日-1999年9月13日)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授,曾担任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长,是国际教育评价协会评价和课程专家。

面对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论、精英主义观显露出来的弊端,布鲁姆因教育提出了目标分类学说,并于1956年出版著作《教育目标分类学》;六十年代,他提出关于“人类特性”的理论,著有《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七十年代,他又提出“掌握学习”的学校教学理论,著有《我们的儿童都能学习》、《掌握学习理论导言》。

布卢姆提出的关于“人类特性”和学校教学的理论,曾经被列为美国“最有意义的教育研究成果之一”。

布鲁姆在教育中的理论可归纳为三点。

(一)、掌握学习论,学习是为了掌握,在学生已有基础上进行教学。

布鲁姆说:“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方面都会变得十分相似。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后天的,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发展的。

学生学习能力不是先天的,是由于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因素造成,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外部的因素,比如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二)、教学评价理论,评价,不只是针对最终的学习结果,而是在学习的各个过程中施以评价,从而对学习行为进行相应的矫正与评估。

形成性评价可以让教师的更多的目光集中到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达成度,应该是学生的未达成度。

再通过反馈、矫正等步骤设计教学过程,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安德森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安德森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安德森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安德森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是教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对教育目标的分类和组织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框架。

安德森认为,教育目标可以根据其认知层次和认知类型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和三个类型。

我们来看看安德森所提出的教育目标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记忆层次,这一层次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记住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例如,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

第二层是理解层次,这一层次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解释。

例如,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来解释其影响。

第三层是应用层次,这一层次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

例如,学生能够通过研究历史事件的案例来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层是创造层次,这一层次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和创造。

例如,学生能够通过独立研究和创作来发展新的历史理论。

除了层次分类外,安德森还提出了教育目标的三个类型。

第一类型是认知类型,这一类型的目标主要涉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例如,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和分析来解决问题。

第二类型是情感类型,这一类型的目标主要涉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学生能够表达对历史事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

第三类型是技能类型,这一类型的目标主要涉及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技能培养。

例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和工具进行实证研究。

安德森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指导。

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层次和认知类型来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

例如,在教授历史课程时,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来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习效果。

安德森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框架。

通过层次分类和类型分类,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需求,从而制定恰当的教育目标。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来灵活运用这一理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习效果。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单元目标群的建构策略与实践案例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单元目标群的建构策略与实践案例

2020年12月总第72期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单元目标群的建构策略与实践案例卢 臻 董雪霞 李 昕摘要:为形成课程合力,优化单元内容,与学习任务群一致,单元学习目标也要以“群”的形式进行建构,形成单元目标群。

建构单元目标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解析课程标准与教材等的基础上提炼出单元大概念,围绕单元大观念建构出单元知识结构,基于单元知识结构逆向推导出单元学习目标。

逆向推导单元目标要基于理解地学习,以学生迁移、实践能力为终,自上而下逐层反推支持迁移和实践能力的理解性目标及基础性目标。

关键词:单元目标群;单元大概念;单元知识结构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历案教学实践研究”(FHB180585);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指向核心素养养成的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研究”(JCJYC19250175)。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归宿与灵魂。

[1]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也在于单元目标的确立与制定。

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设计的“学习任务群”相应,单元教学目标也应以“群”的形式进行建构,即形成单元目标群。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为例,尝试论述单元目标群的建构策略。

一、单元目标群的界定及理论依据“群,辈也。

从羊,君声”,《说文解字》指出“群”的本义为人类团体;《辞源》将之定义为兽类团体。

只要是团体,都存在一个将众人或众兽凝聚成团的核心,现代汉语中“句群”这一概念即是例证。

句群是一组句子,但只有中心明确、语意连贯的一组语言单位称为句群。

[2]同样,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也是个例证,每一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都是一组目的明晰、关系密切的学习结果,比如“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围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这一中心,分别从理解、鉴赏、表达和积累等四方面陈述学习目标[3],呈现螺旋上升的学习能力发展阶序,体现了语文实践的内在规律。

实现教育目标需要一定的时间。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安德森修订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这是安德森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使用40年之后对其修订的版本,这次修订有了很多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分类学表的变化。

表 1 分类学表(1)知识维度事实性知识(factual knowledge),指学生为了掌握特定学科知识或解决问题而需要了解的基本事实,主要包括:(1)有关术语的知识,指具有特定含义的具体言语和非言语的符号,如语词、数字、符号、图片等;(2)特定事物的要素和细节的知识,指事件、地点、人物、日期、信息源等方面的知识。

概念性知识(conceptual knowledge),是指一个整体结构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表明某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是如何组织、如何发生内在联系、如何体现出系统一致等,主要包括:(1)分类和类别的知识,如地质时期的周期、商业物权的形式等;(2)原则和规律的知识,如毕达哥拉斯定律、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等;(3)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如进化论、国会的结构等。

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指做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应用技能、算法、技术或方法的规范等,主要包括:(1)特定学科的技能和算法的知识,如利用水彩笔画图的技能、整数除法等;(2)特定学科的技术和方法的知识,如访谈技术、探究的方法等;(3)决定何时应用适当方法的规则,如决定何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规则、决定应用特定方法评估商业成本的可行性的规则,也称为“条件性知识”或“产生式规则”。

元认知知识(metacognitive knowledge),指关于一般认知的知识,以及关于个体自己特定认知的意识和知识,主要包括:(1)关于认知任务的情境和条件的知识,如关于教师所采用的特定考试类型的知识、关于不同任务对认知加工的需求的知识;(2)策略性知识,如通过列提纲把握教科书中学科单元结构的知识、利用启发式规则的知识;根据以上对四类知识的解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构成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知识”,即关于特定学科对象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既包括由特定学科的技能、算法和技术构成的“技能”,也包括决定何时应用适当方法的规则或解题技巧。

从教学目标分类视角看语文深度学习

从教学目标分类视角看语文深度学习

从教学目标分类视角看语文深度学习
康明达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
【年(卷),期】2024()13
【摘要】语文学科深度学习的达成有赖于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具体化。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安德森的教育目标“二维框架”以及格兰特·威金斯提出的“理解为先”理念下“理解的六侧面”等理论,都可以解决语文学科教学目标模糊、把握不准的难题,教学目标分类视野下的教学实践是走向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

【总页数】4页(P3-6)
【作者】康明达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格致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多视角观照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从《看蒙娜丽莎看》一文教学说开去
2.深度学习视角下的语文教学研究
——以初中语文课堂为例3.深度学习视角下的语文教学研究——以初中语文课堂为例4.教育目标分类学视域下的语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5.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教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归属——学习者能够确定沟通对象的观点、价值和意图等
评价
依据准则和标准来做出判断
(1)核查——学习者检查某一操作或产品,看其是否内在一致;
(2)评判——学习者基于外部准则或标准来判断某一操作或产品
创造
将要素整合为一个内在一致、功能统一的整体或形成一个原创的产品
(1)生成——学习者能够表征问题和得出符合某些标准的不同选择路径或假设;
(4)总结——学习者能够提出一个简短的陈述以代表已呈现的信息或抽象出一个一般主题;
(5)推断——学习者能够从已有的信息中得出结论或者一组事例中发现范型;
(6)比较——学习者能够查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体、事件、观念、问题和情境等之间的异同;
(7)说明——学习者能够建构或运用因果模式
应用
在特定情境中运用某个程序
(2)回忆——当给予某个指令或提示时,学习者能从长时记忆库中提取相关的信息。
理解
能够确定口头的、书面的或图表图形的信息中所表达的意义
(1)解释——学习者能够将信息的一种表征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表征方式;
(2)举例——学习者能够指出某一概念或原理的特定事例;
(3)分类——学习者能够识别某些事物是否属于某一类别;
(2)计划——学习者能够策划一种解决方案以符合某个问题的标准,也即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计划;
(3)贯彻——学习者执行计划以解决既定的问题
(1)执行——学习者面对一个熟悉的任务,实际去完成某一程序;
(2)实施——学习者选择和运用程序以完成一个不熟悉的任务
分析
将材料分解为各组成部分并且确定这些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以及部分同总体之间的联系
(1)区分——学习者能够按照恰性或重要性来辨析某一整体结构中的各个部分;
(2)组织——学习者能够确定事物和情境的要求,并识别其如何共同形成一个一致的结构;
安德森认知目标分类学知识维的框架
事实性知识
学习者在掌握某一学科或解决问题时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
(1)术语的知识;
(2)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
概念性知识
某个整体结构中发挥共同作用的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1)类别与分类的知识;
(2)原理与概括的知识;
(3)理论、模式与结构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
如何做事的知识;探究的方法;运用技能的准则;算法、技巧和方法的知识
(1)具体学科技能和算法的知识;
(2)具体学科技巧和方法的知识;
(3)确定何时运用适当程序的知识
元认知知识
关于一般的认知知识和自我认知的知识
(1)策略的知识;
(2)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包括适当的情境性和条件性知识;
(3)自我的知识
安德森认知目标分类学认知过程维的框架
记忆
从长时记忆库中提取相关知识
(1)识别——学习者能够从长时记忆库中找到相关的知识与当前呈现的信息进行比较,看其是否一致或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