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分类框架表
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定义: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广义,狭义,更狭义)一、教育的认识(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1、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划分:(非制度化,制度化教育)(三)教育的形态2、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特性划分(家庭,学校,社会)3、社会形态的变迁划分(农业,工业,信息社会)1.神话起源说(一)教育的起源 2.生物起源(英)沛西能(法)勒图尔诺3.心理起源(孟禄)4.劳动起源苏联和我国教育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农业社会的教育;;(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2、工业社会的教育(各阶段教育的特征)3、信息社会的教育(一)教育学的萌芽:《学记》三、教育学的产生 1.条件(1)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3)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发展(1)研究对象:教育问题;(2)形成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范畴的体系。
(二)教育学的创立(3)研究方法:科学的2.创立标志:(4)研究结果: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组织结构:出现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3.教育家及著作:培根、夸美纽斯(近代第一本《大教学论》)、康德、赫尔巴特(现代第一本《普通教育学》)、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三)教育学的发展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和拉伊文化教育学:(德)狄尔泰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和克伯屈制度主义教育学:(法)乌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主义教育学:(美)鲍尔斯和金蒂斯(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3)分工发生变化,形成庞大学科体系;(4)研究和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学术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6)对自身的反思,形成元理论四、教育学的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二章教育功能1、含义: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框架结构图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框Biblioteka 结构图第二章教育制度框架结构图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框架结构图
第四章教育目的框架结构图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框架结构图
第六章课程框架结构图
第七章教学框架结构图
第八章德育框架结构图
第十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框架结构图
教育学整体框架
教育与社会发展
理论:①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②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人力资 本理论:概念及推算) ③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可能与现 实的影响;新科技革命) ④传统文化对教育的消极影响
实践:①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技发展功能;
文化功能[承传、改造选择、整理、创造] ②校园文化(概念、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 化
请根据现代教学理念,分析这位教师的做法。
辨析题
“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出一批人才。”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
定的学习科目的总和。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的内涵就是指教育设备和
手段的现代化。 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育的主要在于使学生获
得有用的知识。
教育
教育理论B:教育的概念: ①词源(教仆) ②广义(目的性) ③狭义学校:目的、组织、计划
教育实践B:(1)教育的起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语言的 出现;) 理论学说:生物起源;模仿起源; 劳动起 源;交往起源
(2)教育的发展历程(古代、近代、现代)
(3)学校的出现 (4)学校教育制度(概念、趋势)
式化、制度化) 学制的概念 双轨制的概念 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幼小衔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渗透;高等教育多样化;国际教育交
流)
教育学
1、理论B:教育学的概念
2、实践B: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中国:孔子、墨子、学记;
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 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 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杜威) 教育学的分化(教学领域的学科最先分化出来) 中国教育学的演变(日本、美国、苏联、发展)
相互促进
课程
理论:①课程的概念:内容、进程, ②制约课程的因素 ③近代课程理论(形式与实质;学科与活动) ④主要课程类型(学科、活动、综合、 核心、潜在课程)
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
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定义教育是指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
它可以被分为广义、狭义和更狭义的概念。
同时,教育包含了教育者、研究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
教育系统的形式化程度可以被划分为非制度化和制度化教育。
教育系统的运行空间特性可以被划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
而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教育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包括农业、工业和信息社会。
二、教育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教育的起源可以被分为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心理起源和劳动起源。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以及信息社会的教育。
不同社会阶段的教育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可以被归因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以及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范畴的体系。
教育学的创立标志是出现了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和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家和著作包括XXX、XXX、XXX、XXX、XXX、XXX 和XXX。
教育学的发展包括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制度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主义教育学。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包括问题领域急剧扩大、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分工发生变化形成庞大学科体系、研究和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学术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以及对自身的反思,形成元理论。
四、教育学的价值教育学的价值在于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以及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可以被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包括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即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
而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以及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教育功能的多维度复合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二年级科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目标对应框架体系
历城区小学科学教材与课程各维度目标对应框架体系(二年级上册)。
8.1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养分的结构。
1-2说出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8.3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
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
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
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
和深入,甚至会发展变
和合作,积极参
与交流和讨论,
尊重他人的情感
和态度。
学段目
护环境的意识
和社会责任感。
学段目标:
科学技术与日
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4.初步了解通用批判性思维大
胆质疑,善于从
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追求创新。
的研究与应用
中,需要考虑
伦理和道德的
价值取向;热。
教育基础知识框架导图(全套)
规范: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20世纪多元化阶段:实验、文化、实用主义: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克鲁普斯卡娅、加里宁、马卡连柯凯洛夫、杨贤江当代理论:三大流派—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其他—皮亚杰、朗格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水平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文化:学校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自身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平行性教育与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核心--人的现代化教育的基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身体和心理内发论(遗传):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发展动因:外铄论(环境):荀子、洛克、华生多因素决定论教育与遗传:不决定,发展前提,可能性;个体差异;成熟机制制约发展水平人的发展影响身心环境:不决定,多种可能,变为现实;发展动力;能动的反应发展因素教育:不决定,主导作用:原因、表现、条件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内在动力;三层次:生理—心理—实践顺序性阶段性发展规律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教育学第三章1、概念2、教育方针意义:教育活动的核心、主体、灵魂、最高理想,出发点和归属;评价的根本依据意义与作用作用:导向、激励(调控)、评价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确立依据:政治经济文化、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理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目的理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统一;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基本精神: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实践、教育与生产、民族素质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构成:德—灵魂、动力、方向;智—认识基础;体—物质基础;美、劳—运用实施教育制度重点培养素质:创新、实践、思维、理想、立德树人教育目的落实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素质教育:特点、内涵、意义、措施、七误区内涵: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核心)学制:学校类型、等级、结构建立学制依据:政治经济、身心发展规律、人口、本国学制历史和国外学制影响教育制度现代学制类型:双轨—欧洲;单轨—美国;分支—苏联、中国前制度化、制度化、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发展发展趋势:学前、初等、中等、高等、终身、社会化、国际交流、学历教育制度演变: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壬戌教育制度结构结构:基础、职业技术、高等、成人、特殊改革: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中长期发展计划》教育学第四章概念: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性质:专业人员,促进个体社会化职业概述作用:传播文化、塑造品格、开发潜能发展历史: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特点(职业角色):一般角色教师及新角色——学习促进者、教学研究者、课程开发者、社区开放型教师职业素养复杂性和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劳动特点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方式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群体性劳动价值:社会、个人教师与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学生职业素养知识:专业、科学文化、教育科学、实践能力:语言、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反思心理健康:师德、情感、人际关系、人格发展内容:理想、人格、知识、能力、态度动机、自我形成发展阶段:非关注、虚拟、生存、任务、自我更新专业发展发展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专业化的实现:国家政府、教师个人教育的客体特点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学生发展中的人现代学生观: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有独立意义的人权利和义务概述:最重要、最基本;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教师中心论VS 儿童中心论作用:保障教育教学、构建和谐校园、教学相长、满足学生需要师生关系内容:授受关系、平等关系、相互促进关系类型:专制、放任、民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学生、环境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教育学第五章几种界说:课程即学科、即学习经验、即预期学习结果、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即活动或进程内涵及意义意义:培养人才、教育教学依据、学生知识主要来源、全面发展、评估教学质量课程概述课程类型:属性—学科和活动、组织方式—分科和综合、学习要求—必修和选修、任务—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制约因素:社会需求、学科知识水平、身心发展需求理论流派: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内涵:课程编制最关键;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课程目标依据:学生、社会、学科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学年、学周课程计划国家制定—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课程内容作用: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依据课程标准设计原则教材教科书—主体编写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基础性和适用性、逻辑和教法、理论实践、有利于学习、与其他学科联系横向—各门各类比例;纵向—直线型、螺旋式课程九年一贯义务教育新课程结构内容高中分科为主必修综合实践活动课农村中学为经济服务理念条件三级管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程序途径与教师专业发展设计模式:目标模式--泰勒;过程模式--斯腾豪斯设计与实施实施条件:课程计划特点、学区、学校、校外环境课程评价:目标模式、目标游离、CIPP、CSE教材—核心、主要类型:课内与课外;素材性与条件性;显性与隐性;课程资源筛选:优先性和适应性开发途径特别资源:课程标注与教科书、教师—最重要、学生、教学过程教育学第六章概念:教+学;根本目的:全面发展的人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教学概述意义:传播知识、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全面发展、培养目标、个性发展;学校中心工作,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一般任务:双基—首要任务、智育、体育、美育、德育和个性内涵、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本质:认识过程;特殊的认识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各种理解:孔子、孟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凯洛夫、加涅、布鲁纳、赞科夫、巴班斯基、斯基本规律(基本特点):间接性、双边性、发展性、教育性结构:激发动机、领会、巩固、运用、检查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量力性概念:教法+学法教学方法对立思想:注入式VS 启发式(标准—不能只看形式,看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语言传递: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教学方法直观感知:演示法、参观法实际训练: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教学引导探究:发现法依据:课程性质、重点难点、学生年龄、时间设备条件、教师水平经验运用: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基本:班级授课制辅助:个别教学、现场教学组织形式组织形式特殊:复式教学其他:分组教学、道尔顿制、特朗普制、改革重点:小规模、改进班级授课制、座位、个别化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成绩检查与评定功能:诊断问题、反馈信息、调控方向、检验效果教学评价作用: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类型标准:相对性、绝对性、个体内差异主体:内部、外部理念—发展性+激励性现代教育评价发展趋势:基本内涵:目的、作用、功能、观念、内容、方式、主体、过程教学模式:国外—探究式、抛锚式;国内—自主-指导式、目标-导控式、传递-接受式、问题-探究式教育学第七章广义、狭义概念性质: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功能:社会、个体、教育概述意义:现代化建设、儿童健康成长、教育目的德育工作出发点,制约德育的基本过程德育目标依据:个体、社会中小学德育目标—小学:政治方向、行为习惯、道德思维和评价、自我教育概念、依据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具体阐述: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劳动、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自觉纪律、民主法制、世界观人生观、生态、生命内涵:知、情、意、行;与品德形成的区别;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基本矛盾:德育要求VS 受教育者德育过程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基本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德育导向性疏导性德育原则因材施教知行统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认识模式:最广泛、主导;皮亚杰、科尔伯格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社会模仿:班杜拉价值澄清:拉斯、哈明、西蒙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学科教学、社会实践、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途径与方法方法说服教育、榜样示范、陶冶教育、实际锻炼、品德修养、品德评价、角色扮演、合作学习依据:德育目标、内容、学生特点问题、趋势德育存在问题和改革改革思路:约束—发展;单向—双向;单一—多样、个性;封闭—开放新形式:社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基地、业余党校教育学第八章概念;发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导生制、我国—1862 京师同文堂,废科举、兴学堂基本素质:心理、道德、知识、能力意义与作用教育学第九章概念:课外;校外概述与课堂教学:联系、区别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内容:社会实践、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体育、公益、阅读主要内容组织形式形式:群体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特点: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广泛性课外、校外教育特点与要求目的性、计划性丰富多彩有吸引力、发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并与教师指导结合要求学生兴趣爱好,年龄特点与课堂教学配合促进因地、因校制宜特点:内容生活化、方式情感化、方法多样化家庭教育要求社会教育:社区、校外机构、大众传媒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学校教育为主导教育合力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加强学校家庭联系加强学校社会联系教育学第十章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技术性质:文化性、价值型、主体性对象:教育问题研究概述目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类型方法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干预性研究教师研究的地位、作用、优势教育研究及方法基本过程:选择课题—文献检索—制定计划—整理资料—论文、报告常用方法: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比较法研究方法新兴方法:行动研究、质性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概念: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性质: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对象与内容对象:教育情景中的人的心理基本内涵内容: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媒体、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评价/反思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作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前):裴斯泰洛奇、赫尔巴特、乌申斯基、卡普捷列夫、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概述发展时期(20—50年代):弗洛伊德发展成熟时期(60—70年代):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加涅完善时期(80年代后):布鲁纳—主动性研究、反思性、合作性、社会化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产品分析研究方法与原则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系统性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个体心理发展;人生全程发展:8个阶段,观点:若干阶段、多维度、可塑性一般规律(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个体的心理发展童年期中小学生特征:少年期青年初期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心理发展概述以发展特点为依据:个体差异、学习准备、抓关键期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教育的主导作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心理发展的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知能力差异:类型差异、发展水平、表现早晚、群体差异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场依赖-场独立;冲动型-沉思型;具体型-抽象型;辐合型-发散型学生的个别差异教育意义特征差异:态度、理智、情绪、意志性格差异类型差异:内向-外向;独立-顺从教育意义教育心理学第三章概念: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内涵理解学习水平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结、辨别、概念、规则原理、解决问题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学习概述学习的分类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其他分类:主体—动物、人类、机器;意识水平—内隐、外显(阿瑟雷伯);我国—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学生学习特点:形式—接受学习为主;过程—自主性、策略性、风格性,师生互动;内容—间接性;目标—全面性;被动性无条件反射、有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规律:泛化与分化、消退、恢复学习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替代-联结):学习的实质是习惯的形成—频因律和近因律学习的实质:S-R;过程:尝试错误桑代克—联结-失误学习理论学习要遵循三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行为主义教育意义:做中学评价基本规律:强化(正、负);逃避条件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斯金纳—强化理论对学习的意义:强化、消退、惩罚程序教学:连续接近法;原则:小步子、积极反应、自定步调、反馈、低错误一般学习理论行为塑造: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内小步强化学习实质—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复现、动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强化:直接强化、替代、自我评价苛勒—格式塔学派完形-顿悟:学习实质:形成新的完形;学习过程:顿悟与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实质:期望的获得;期望—核心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学习过程:认知地图的形成学习观:实质—形成认知结构;过程—获得、转化、评价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教学观:目的—理解学科基本结构: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认知派发现学习: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最好的方法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条件:客观、主观原则:逐渐分化、整合协调、先行组织者与布鲁纳发现学习比较学习过程:信息加工流程加涅—信息加工学习模式:第一部分--操作记忆、信息流;第二部分—预期事项、执行控制贡献:九五矩阵、课堂教学阶段的划分一般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有意义学习:四要素—自我参与、自我发起、渗透性、自我评价;人本主义学习无意义学习与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比较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师:助产士、催化剂学生中心教学观五阶段:确定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心理氛围:真实、尊重、移情对新课改的启示: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知识观: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学生观: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经验结构;教师观:帮助者、合作者对教育实践的启示:知识、教学、学习者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分类:学习需要—内驱力、学习期待—诱因内部VS 外部高尚VS 低级分类近景直接VS 远景间接主导VS 辅助学习动机奥苏贝尔—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学习过程:启动、定向、维持对学习影响动机最佳水平随任务变化学校效果: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强度倒U型主观:需要与目标、成熟与年龄、性格与差异、志向与价值观、焦虑影响因素客观:家庭与社会、学校教育强化理论:行为理论;强化原则—奖励、惩罚缺失性需要: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需要层次:马斯洛--七种需要学习动机成长性需要:求知、审美、自我实现力求成功动机:50%学习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避免失败:极难/极易六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部环境成败归因理论:韦纳三维度:稳定性、因素来源、可控性教育启示:内部、稳定、可控归因作用:活动选择、坚持性、态度、习得行为、情绪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影响因素: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暗示、情绪唤醒习得性无力:塞利格曼:体验—认知—期待—损害激发:创设情境、合适目标、控制作用难度和动机水平、明确期望、反馈、外部奖赏、表扬、竞争教育内部动机激发与培养:兴趣、好奇心;合适目标;自我效能感;训练归因动机激发与培养原则:方法:特征:操作性、监控性与自我调节学习:条件;作用复述认知策略精加工组织种类(迈克卡)计划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监控调节时间管理资源管理策略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学业求助训练原则:主体性、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监控、个人效能感学习策略的训练与教学一般要求:重视元认知、有效反馈、足够时间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完形训练、交互式教学、合作学习种类:性质结果—正迁移、负迁移;方向—顺向、逆向;抽象概括—水平、垂直;内容—一般、具体;程度—自迁移、近迁移、远迁移;路径—低路、高路;心理机制—同化、顺应、重组形式训练说:最早,官能心理学早期理论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学习迁移迁移理论概括化理论:贾德,水下击靶关系理论:苛勒,小鸡觅食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关键—认知结构当代理论产生式理论:安德森,重叠情境性理论:格林诺影响迁移因素:材料特点、原有认知结构、学习情境、心理准备、学习策略、智力与能力、教师指导迁移与教学促进有效迁移:改革教材、合理编排教学方式、教授学习策略、改进评价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安德森知识分类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概述表征:陈述性—命题、命题网络;程序性—产生式、产生式系统形式复杂程度—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类型与原认知结构的关系—上位、下位、并列结合-------奥苏贝尔感知:感知与观察;直观:实物、模像、言语;-----提高直观效果知识的学习获得理解:思维过程;概括;-----有效进行概括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知识学习过程保持遗忘:-----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应用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模仿、整合、熟练操作技能形成标志:熟练操作培训要求:示范讲解、适当练习(高原)、有效反馈、清晰动觉技能形成形成阶段:原型定向、操作、内化心智技能形成特征:脱离支持物、进程压缩、高效培养要求:确立合理原型、示范讲解和分阶段学习、知识基础、思考能力分类:有结构的和无结构的问题基本成分: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存在限制和障碍三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问题解决解决过程:发现问题、理解、假设、检验假设策略:算法、启发法、爬山法问题解决影响解决因素: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经验、情绪与动机创造性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知识储备、教授方法策略、练习、思考、逻辑思维特征:发散思维、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创造性产物特点:首创性、社会意义创造性结构:认知品质、人格品质、适应品质影响因素:环境、智力、个性创造性的培养:认知能力、个性塑造、社会环境、创造型教师队伍态度结构:认知、情感(核心)、行为认知:道德观念—道德信念品德结构情感—核心(道德动机):知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伦理意志行为—最终环节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他律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律—自律可逆性阶段—自律(对偶故事)公正阶段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前习俗水平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两难故事习俗水平(海因茨偷药)后习俗水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占显著地位:模仿—依从—遵从—服从—习惯基本特征形象性、过渡性、协调性中小学生品德的发展过程:依从、认同、内化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条件:外部—家庭、社会、同伴群体;内部—认识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有效说服、树立榜样、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和惩罚过错行为与不良行为不良行为的矫正过程:醒悟—转变—自新策略教育心理学第五章最重要作用: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引导学习教学目标设计分类布卢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陈述:行为目标陈述、心理与行为相结合陈述教学设计教师为中心:直接教学;接受学习(奥苏贝尔)策略设计学生为中心:发现学习(布鲁纳);情境教学;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普莱西、斯金纳);掌握学习(布卢姆);计算机辅助学习媒体设计处理方式—常模参照、标准参照类型测验来源—标准变化学业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信度、效度、区分度)评价设计目的—最佳行为评价、典型行为评价量化:方法质化: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教学心理功能:维持(基本功能)、促进、发展概述目标影响因素:教师领导风格—参与式、监督式;班级规模;班级性质;对教师的期望概念、特征对个体的作用: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去个性化;群体决策行为;从众与服从;模仿与暗示;流行课堂管理群体管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凝聚力群体动力规范课堂气氛人际关系四类:教师促成、集体促成、自我促成、任务促成结构:情境、教学纪律管理维持纪律策略:建立规则、合理组织教学、课堂监控、培养自律性质:普遍性、消极性、教育性类型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学生、教师、环境处置:正确对待矫正:预防、暗示、表扬、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力、暂时隔离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健康: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健康内涵理解:两层次—心理无疾病、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三等级—一般常态、轻度失调、严重病态标准心理健康概述正确理解标准参考架构:疾病模式、健康模式心理评估评估方式:心理测验、评估行会谈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具体目标、主要任务、途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含义、内容、途径内涵;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行为改变:强化法、代币奖励、行为塑造、示范、处罚、自我控制。
教育学学科分类结构的考察与再构
(二)“两类多层次”教育学 学科结构的构建
首先,依据学科立场,将所有研究教育问 题的学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遵循教育学 学科立场的教育专门学科,另一类是建立 在教育学学科立场与其他学科学科立场沟 通基础上的交叉学科。
现在一般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纵向结构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 学和工程科学或工程技术三个层次。 其中,基础科学的研究侧重在认识世界过程中,进行新探索,获得新 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论; 技术科学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以应用为导向,以基础科学知识为基础 ,研究和解决某类工程技术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为某类工程技术 提供理论依据; 工程技术的研究则侧重于将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知识应用于工程实 践,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创造新技术、新方法,使科学 技术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就三者的关系而言,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都是工程技术的基础,因而 ,相对于工程技术而言,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都属于基础研究,基础 性是二者共同的特征。与此同时,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又存在一 定的差别,首先,技术科学具有应用价值,而基础科学未必有应用价 值。关于这一点,沈珠江院士指出:“基础科学中的许多内容是人们 为了满足好奇心而积累起来的,有的可能永远不会有实用价值,有的 则是当前还看不到有实用价值。剩下来有用的基础知识构成了技术原 理,这就是技术科学。所以技术科学可以定义为基础科学中有应用价 值的知识体系。”其次,技术科学的研究不能脱离应用对象。“技术 科学工作者必须对应用对象有深刻的了解。技术科学研究的课题应来 源于应用方面的近期和长远需要,其研究成果又必须体现在应用上。 从应用中来又回到应用中去,这是技术科学另一个基本的特点。”
参照科学技术体系或以研究目的为分类标准构建 教育学的学科分类结构除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出教育学作为整体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层 次外,还能够比较好的体现出这些层次之间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但是,该类研究也存在一些需要指出的问题。 首先,在该研究中未包括教学论、课程论、德育 学等重要的教育学分支学科,存在学科结构不完 整的问题。 其次,教育学的基础研究并不符合现代科学技术 体系中基础科学的特征,而更符合技术科学,即 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的特征,因此教育学在纵向 结构上并不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构 成。
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框架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科学探究学习过程的分析 自主探究科学教学的策略 将教师指导寓于幼儿自主学习之中 将科学学习寓于过程性的探究之中
第二节 科学教育方法的多元化
科学教育方法多元化的知识观基础
后现代主义
科学教育方法多元化的策略
利用艺术手段开展科学教育 通过社会参与渗透科学价值观教育
附
系列科学故事----牙齿
第五章 集体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原理 观察认识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实验操作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科学讨论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技术操作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一节 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 织原理
集体教学活动的特点和作用 内容统一固定、材料统一提供、教师直接指导 保证每个幼儿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技能 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使幼儿和同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 活动课题的选定(适合开展集体学习的内容) 活动目标的设计(要有一定灵活性) 活动材料的设计(结构性和数量) 活动过程的设计(导入、过程、结束) 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要求 活动准备(过渡环节):知识、情感、材料、空间环境 活动过程的指导要求:观察分析、适当参与、足够时间、非言语互 动 集体教学活动的类型:观察认识、实验操作、科学讨论、技术操作
第三节 从教育目标到教育活动
科学教育目标的层次
总目标 各年龄阶段目标 年龄目标与总目标要一致 要依据年龄特征 要有连续性 教育活动目标 可观察、可测量 结合教育内容有所侧重 体现与上层次目标的联系
活动目标的设计与生成
附
各年龄班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供参考) 外国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简介
第三章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
小学科学课型的划分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型的划分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一、课型的分类
1 、以教学任务为基点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等,统称单一课。
2 、以教学内容为基点可分为:自然科学课、人文科学课、思维科学课、艺术科学课。
3、以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为基点可分为:讲授课、讨论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实践或实习课、参观或见习课等。
二、小学科学课的划分:
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可分为以下五种课型
科学观察课
科学实验课
科学阅读课
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
科学讨论课
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下面分别来叙述:
科学观察课教学模式:
活动准备---自主观察---交流研讨---实践运用
准备材料明确目的小组交流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提供方法集中汇报判断属性
形成问题具体指导归纳总结解释现象
设计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提供具体的观察方法。
突出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3、观察的方法:
细致法:(用各种感官全面观察)方位法:(时间顺序、方位顺序)提纲法、比较法、推断法、想象法
4、观察的类型: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感官观察和仪器观察)。
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
定量观察又分为观测和测量。
短期观察和长期观察。
教育学基本知识框架
教育学基本知识框架教育学知识要点●什么就是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得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与教育认识现象;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她事物之间得内在必然联系。
研究并揭示教育得规律,这就是教育学得研究任务。
教育学就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得基础学科。
●教育学得发展概况教育学得发展,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科学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1、教育学得萌芽阶段我国春秋末年出现得教育文献《学记》就是世界上最早得一部教育著作。
教学相长、及时施教、不陵节而施(循序渐进)、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教学原则均出自《学记》;西方古罗马昆体良得《论演说家得教育》2、独立形态教育学得产生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得《大教学论》(1632年)为开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得标志),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得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英>洛克得《教育漫话》、<法>卢梭得《爱弥儿》、<瑞士>裴斯泰洛齐得《林哈德与葛笃德》、<德>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1806年)、<德>福禄倍尔得《人得教育》、<英>斯宾塞得《教育论》、<沙俄>乌申斯基得《人就是教育得对象》、<美>杜威得《民主主义与教育》。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得最主要得观点。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论述得观点就是:教育要适应自然(自然适应性原则),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得原则、方法。
她还提出了“泛智”得思想,主张应该让一切人掌握一切科学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得学者,为此她编写了很多教材,如《世界图解》。
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被西方教育家称为第一本科学得教育学,赫尔巴特得理论后来被杜威称为传统教育,赫尔巴特就成了传统教育派得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得主要观点有: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得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学四步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后为学生改成“教学五步法”而流传。
)强调教师权威,课堂中心与课本中心。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整体结构表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整体结构表修订后的教科书共32个单元,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
教科书以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两大主线并行发展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整体结构。
书中每个单元后设置了资料库,是为了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该单元的科学概念、丰富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发展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供学生阅读。
教科版科学三上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植物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
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
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划分.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划分科学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分类,主要有三种分法:按照研究目的分类、根据研究的内容分类,按照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
①按照研究目的分类,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三大类型。
●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探索性研究是一种所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的,并为日后更为周密、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使用这种类型的情况是:对某些研究问题,缺乏前人研究经验,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大清楚,又缺乏理论根据,这种情况下进行精细的研究,会出现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的问题,以及浪费时间、经费与人力。
属于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参与观察、无结构式访问、查阅文献、分析个案等,常为小规模的研究活动。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描述性研究又称为叙述性研究,指为研究结果为正确描述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的特征或全貌的研究,任务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和从杂乱的现象中,描述出主要的规律和特征。
重点不在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分布状况,而是描述(叙述)分布情况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描述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的差别在于它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以及研究的样本规模大。
一般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有较详细提纲的研究,收集资料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为主的问卷调查,并采用统计方法处理资料数据,得出以数字为主的各种结果,并把它们推论到总体,既用研究的样本资料说明总体的情况。
教育方面的很多研究都适于叙述性研究。
属于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调查、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相关研究、发展研究。
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解释性研究也称为因果性研究。
这种研究类型主要探索某种假设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以及其状况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楚或明白事物和现象的为什么是这样。
解释性研究是指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为什么的科学研究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
元教育学
教育学史
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方式运用其他学科
把被运用学科
作为理论分析框架
分析教育中的形而上问题
教育哲学
教育逻辑学
教育伦理学
教育美学
分析教育中的社会现象
教育社会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政治学
教育法学
教育人类学
教育人口学
教育生态学
教育文化学
分析教育中的个体的“人”
独有的实际问题
课程论
教学论
教育生物学
教育生理学
教育心理学
采用被运用
学科的方法
运用方法直接
分析教育活动
教育史学
比较教育学
教育未来学
研究如何运用方法
来分析教育活动
教育统计学
教育测量学
教育评价学
教育实验学
教育信息学
综合运用各门
学科解决教育的
实际行动问题
分析与其他领域
共有的实际问题
教育卫生学
教育行政(管理)学
教育规划学
教育技术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分析教育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