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联合用药原理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临床上多数感染应用一种抗生素即可控制,但当临床上通过扩大抗菌谱来达到治疗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在实验室检查未明确前进行经验性治疗、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获得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等目的时,常常采取联合用药。
抗生素联合使用是临床治疗混合性细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重症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应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selectionwindow,MSW)理论减少细菌耐药产生的一种用药策略。
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会减弱抗菌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二重感染,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
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四种作用,人体内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
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之和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
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目前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
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机制为β-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
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生素也可合用,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
抗生素联用原则

抗生素联用原则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为了增强抗生素的疗效,缩短病程,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我们常常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联合起来使用,叫做“抗生素的联合用药。
”联合使用抗生素可能出现以下四种情况:1.增强作用:两种抗生素联用时的效果大于它们单独使用时的效果之和。
2.相加作用:它们联用时的效果等于单用两种抗生素效果之和。
3.无关作用:两种抗生素联用的效果,仅相当于其中一种具有较强作用的抗生素的效果。
4.拮抗作用:两种抗生素闻用时的效果反而小于它们分别使用时的效果之和。
我们联合使用抗生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疗效,缩短疗程,如果联用后得到的是无关作用或者是拮抗作用,这不仅降低疗效,不利于缩短病程和加快病愈,而且还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临床药学工作者统计过,联用抗生素约60%---70%的情况下都表现为无关作用或相加作用;约20%----25%的情况下表现为增强作用;约10%----15%的情况下表现为相互拮抗作用。
按抗生素的作用性质将其分为四类:A.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糖肽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B.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C.速效抑菌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呋喃类;D.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
抗生素联用相互作用:1.A+B繁殖期杀菌剂与静止期杀菌剂联用后获得增强作用的机会增多。
2.A+C速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联用可产生拮抗作用。
3.C+C/C+D速效抑菌剂之间联用一般产生相加作用,速效抑菌剂与慢效抑菌剂联用也产生相加作用。
4.B+C静止期杀菌剂与速效抑菌剂联有可产生相加作用和增强作用。
5.A+D繁殖期杀菌剂与慢效抑菌剂联用呈无关作用。
6. B+D静止期杀菌剂与慢效抑菌剂毒性叠加。
7.A+B+C繁殖期,静止期杀菌剂,速效抑菌剂联用,常发生相加作用和增强作用。
如青霉素联用庆大霉素,克林霉素联用红霉素,头孢菌素联用氯霉素等。
这些抗生素联用后之所以表现为增强作用,主要是由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抑制了敏感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庆大霉素,红霉素和氯霉素抑制了敏感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而使细菌死亡之故。
抗生素的应用原理

抗生素的应用原理什么是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它们是一项重要的医疗工具,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抗生素的应用原理是基于对细菌的特定作用机制。
抗生素的应用原理抗生素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作用: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比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它们能够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导致细胞壁的成型和稳定性受到破坏,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抗生素可以干扰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例如氯霉素和链霉素可以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结合,阻碍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
3.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比如多黏菌素类抗生素,它们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中的脂多糖结合,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并导致细菌细胞的溶解和死亡。
4.抑制细菌核酸合成:–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如青霉素和磺胺类抗生素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干扰细菌的DNA或RNA合成,最终导致细菌的生存和复制受到阻碍。
5.阻断细菌代谢途径:–有些抗生素可以通过阻断细菌的代谢途径来发挥作用。
例如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和异烟肼可以干扰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合成和能量代谢。
抗生素的选择和应用抗生素的选择和应用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细菌的类型、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生素选择和应用原则:1.广谱抗生素和窄谱抗生素的选择:–广谱抗生素可以对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菌有效,适用于对致病菌不确定的感染。
而窄谱抗生素则只对特定种类的细菌有效,适用于对致病菌较为明确的感染。
2.抗生素的耐药性考虑:–细菌的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种抗生素的抗药性。
在选择抗生素时,医生需要评估细菌的耐药性情况,并根据相应的耐药性机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3.个体化治疗:–患者的个体差异也会影响抗生素的选择。
例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和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可能需要根据其特殊情况调整剂量和使用方法。
4.联合用药:–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选择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以增强治疗效果,例如治疗严重感染或预防耐药菌引起的细菌感染。
抗生素的联合用药

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临床上多数感染应用一种抗生素即可控制,但当临床上通过扩大抗菌谱来达到治疗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在实验室检查未明确前进行经验性治疗、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获得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等目的时,常常采取联合用药。
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会减弱抗菌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二重感染,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
抗菌药的相互作用包括药动学、药效学和药剂学三个方面。
其中药动学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过程;药效学可表现为协同、相加、无关、拮抗四种作用;药剂学一般针对静脉用药而言,包括物理或化学相互作用[1]。
本文主要针对药效学方面进行综述。
1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四种作用,人体内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2]。
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之和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
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目前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
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机制为β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
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生素也可合用,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2]。
药物协同作用的原理(一)

药物协同作用的原理(一)药物协同作用的原理药物协同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其效果比单药使用更加显著的现象。
这种协同作用可以增强疗效、降低副作用、提高药物利用率等。
下面将从浅入深地解释药物协同作用的原理。
1. 协同作用的定义药物协同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共同使用时,其效果的总和大于各自单独使用时的效果之和。
这种作用可以通过增强相同的疗效、拓展药物作用范围或通过不同机制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协同机制互补作用互补作用是指两种药物在治疗同一疾病时,各自的药理作用互相补充,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某种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生长,而另一种药物则能增加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二者共同作用可以更好地消除感染。
协同增效协同增效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共同使用时,相互促进或增强对靶标或疾病的作用效果。
这种作用可以显著增强药物的疗效,从而降低药物使用的剂量和毒性。
常见的例子是阿司匹林和氨基酚的联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缓解头痛和发热。
增加药物利用率药物协同作用还可以通过改善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提高药物的利用率。
例如,某种药物可以通过与另一种药物共同使用,延长其在体内的半衰期,从而延长疗效。
3. 协同作用的临床应用药物协同作用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合理选择和联合使用药物,可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并最大程度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抗癌药物协同在癌症治疗中,常常采用多药联合化疗的策略。
通过不同药物的协同作用,可以增强抗癌效果,并减少肿瘤对单一药物的耐药性。
治疗疾病的联合用药在治疗慢性疾病时,联合用药可以通过互补作用或协同增效来提高疗效。
例如,在治疗高血压时,通常会同时应用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以同时控制多个发病机制。
多药耐药的逆转某些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在单一抗生素下可能出现耐药性。
而通过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可以逆转这种耐药性现象,提高治疗效果。
总结药物协同作用是两种或多种药物共同使用时产生更好疗效的现象。
抗生素药学机理及联合使用方案

抗生素可根据来源分为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生素;根据 作用范围可分为广谱抗生素和窄谱抗生素;根据作用机制可 分为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 真菌药等。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膨胀 破裂死亡。
抑制细菌胞质膜的通透性
影响细菌胞质膜的通透性,使细菌无法摄取 外界营养物质而死亡。
抗生素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 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应对 措施: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用药 方案,对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立即停 药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05
抗生素的未来发展趋势
新一代抗生素的研究与开发
开发新型抗生素
针对现有抗生素无法应对的病 原体,通过生物合成、半合成
等方法,开发新型抗生素。
联合用药
在某些情况下,联合使用抗生素可以 增加疗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抗生素的规范管理措施
严格掌握适应症
实施药敏试验
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感染,对于病毒感染 等非细菌感染疾病应避免使用。
定期轮换用药
通过药敏试验了解患者感染病原体对不同 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提 供依据。
注意用药间隔和副作用
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方案分类
固定剂量联合使用方案
固定剂量的两种或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适用于已知固定剂量联 合使用方案的治疗。
灵活剂量联合使用方案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灵活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 频率,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序贯联合使用方案
首先使用一种抗生素,待病情得到控制后,再换用另一种抗生素进 行序贯治疗。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达到抗菌的效果 。
抗生素联合用药的例子及原理

抗生素联合用药的例子及原理抗生素联合用药是指将两种或更多种抗生素同时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方法。
这种用药方式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同时可以扩大抗菌谱覆盖范围,在一些严重感染或复杂感染的情况下发挥更好的疗效。
抗生素联合用药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协同作用:联合使用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即两种抗生素的综合疗效大于单一应用时的效果。
比如,青霉素与阿米卡星联合使用,可以相互增强抗菌功效,抑制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的生长。
2.增加抗菌谱覆盖范围: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对不同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敏感性,联合用药可以增加对多种病原体的有效覆盖范围。
例如,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覆盖更广谱的细菌感染,包括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等。
3.消除抗生素耐药性:抗生素联合用药可以降低细菌产生耐药变异的风险。
不同类别的抗生素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抗菌靶点,同时应用能够减少细菌产生耐药基因突变的机会,从而减少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4.减少副作用和毒性:抗生素联合用药可以降低某些抗生素的单药数量,从而减少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和毒性。
选择两种互补或补充作用的抗生素联合应用,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剂量,从而减轻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和毒性。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抗生素联合用药例子: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用药(如阿莫西林/舒巴坦):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但由于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导致耐药性的出现。
而联合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以抑制β-内酰胺酶的活性,从而增加抗菌活性,提高药物对β-内酰胺酶阳性菌的效果。
2.多种静菌性抗生素联合用药:在严重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下,联合使用多种静菌性抗生素可以增加细菌的敏感性,并提高抗菌效果。
如青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青霉素/万古霉素等。
3.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结核病的治疗通常采用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如伊索韦胺、拉米夫定、吡嗪酰胺和丙胺乳酸盐的联合使用就是一种常见的抗结核治疗方案。
抗生素药学机理及联合使用方案研究

抗生素药学机理及联合使用方案研究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
然而,由于细菌具有快速适应性和多样性,抗生素的应用逐渐受到限制,细菌的耐药性显著增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因此,为了解决抗生素的耐药问题,需要探究抗生素药学机理及联合使用方案。
一、抗生素药学机理细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耐药性,其中包括:1.细菌产生酶,降解抗生素。
包括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酶、类β-内酰胺酶等。
2.细菌改变外膜通道,减少抗生素进入。
例如铜绿假单胞菌的外膜中的通道可以为药物提供抗性。
3.细菌改变药物的作用点,导致抗生素无法绑定到目标上。
4.细菌能够快速产生突变,从而使抗生素无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抗生素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不同细菌耐药机制,并提供更多的药物可选项。
抗生素主要有以下几种药理类型:1.静菌药:通过杀死细菌完成治疗。
静菌药一般比较强劲,但也容易引起耐药。
2.抑菌药:通过抑制细菌生长完成治疗。
抑菌药们虽然比较轻柔,但对细菌的生长周期却更好地控制,并对耐药做出贡献。
3.固定组合剂:将两种或更多的抗生素组合在一起,治疗细菌感染。
组合使用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可减少耐药性概率,提高治疗效果。
二、抗生素联合使用方案研究抗生素联合使用方案被广泛应用于细菌感染治疗中,其治疗效果比单独使用要更出色。
抗生素联合使用的目的是同时作用于不同的细菌靶标,从而最大限度地抵御细菌的耐药性进化。
一些常见的抗生素联合使用方案包括:1.静菌药+抑菌药静菌药和抑菌药分别作用于细菌的不同生长周期。
联合使用可以加快治疗速度,减少耐药性概率。
例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奇霉素+丙氟西林,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等。
2.两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联合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可对不同种类的病菌产生致死、致残或致抑制作用,缓解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
例如:头孢克洛+利福平,头孢曲松+替考诺酮/异烟肼等。
3.共用同一机理的抗生素联合使用共用同一机理的抗生素可以提高细菌抑制效果,防止耐药产生。
抗生素联合应用原则,超实用!

滥用抗生素,可能造成某些微生物不断地变异并对药物产生耐受性,终究结果将是某些微生物变异速度远远快于人类研发新药的速度,导致超级细菌会慢慢无药可医,我们只能眼睁睁的望着病人遭受细菌的侵袭。
以下是抗生素联合应用一些原则和技巧,希望能在阻止抗生素滥用中起到一些微薄之力。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1、AB>A+B→协同作用
2、AB=A+B→累加作用
3、ABB)→无关作用
4、ABB)→拮抗作用
联合用药指征
1、病因未明而又危机生命的严重感染
2、混合感染
3、减少耐药产生
4、降低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中的滥用问题
目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存在严重的滥用问题。
实际上,联合应用抗生素常常不如单独应用安全、有效。
临床上多年来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实践证明,仅有限的几种联合实属必要。
链霉素+青霉素→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多黏菌素B+某些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氯霉素+丙种球蛋白→麻疹。
抗生素药学机理及联合使用方案研究

抗生素药学机理及联合使用方案研究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房的地板上,思绪随着键盘的敲击声跳跃。
想起这些年来对抗生素的研究,一步步揭开其背后的秘密,不禁让我热血沸腾。
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下“抗生素药学机理及联合使用方案研究”。
我们得明白抗生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抗生素主要通过四种机制来抑制或杀灭细菌: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核酸合成以及影响细菌代谢。
这四种机制各有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1.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则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抑制细菌生长。
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实现对细菌细胞壁和蛋白质合成的双重抑制,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抑菌作用,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则通过影响细菌代谢来抑制细菌生长。
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实现对细菌蛋白质合成和代谢的双重干扰,提高治疗效果。
3.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抑菌作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则通过抑制细菌核酸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
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实现对细菌蛋白质合成和核酸合成的双重抑制,提高治疗效果。
1.对于轻度感染,可以选择单一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
2.对于中度感染,可以考虑联合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
3.对于重度感染,建议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如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同时注意调整剂量和疗程。
我们还需要关注抗生素的副作用。
虽然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以及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我们要严格遵循医嘱,合理用药。
在这个时代,医学研究日新月异,我们作为医药工作者,有责任不断探索、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贡献力量!注意事项一: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抗生素用得多了,细菌就开始聪明了,逐渐产生了耐药性。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与联合使用

一、抗菌药物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供全身或局部应用的抗生素及其他化学药品的统称。
二、B内酰胺类(青霉素、头抱类、棒酸、硫霉素、诺卡霉素)1)抗G+。
{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芽抱杆菌(炭疽)、魏氏梭菌(肠毒血症、仔猪红痢)破伤风梭杆菌、肉毒梭菌(食品中毒)、丹毒杆菌、结核分支杆菌}。
酸性2)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3)繁殖期杀菌3)B-内酰胺类与B-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青霉烷飒)、他佐巴坦]合用有较好的抑霉保护和协同增效作用(B-内酰胺酶抑制剂与B-内酰胺酶结合,使其对B-内酰胺类破坏减弱)。
4)青霉素类与氨基甙类协同(青破坏细菌细胞壁,有利于氨类进入细菌发挥作用),但剂量应基本平衡,大剂量会降低氨类活性。
青霉素与庆大不能混合注射,因B-酰胺类环会使庆大部分失活。
5)青霉素G、苯唑青霉素与TMP增效6)青不能与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合用(青为快效杀菌剂,四等为抑菌剂,在四等的作用下,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停止生长,从而干扰了青霉素类的作用)7)青不能与VC、碳酸氢钠同时使用。
2、氨基甙类(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庆大、新霉素、卡那、丁胺卡那、壮观、安普霉素等)1)抗G-{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布氏杆菌、巴氏杆菌(禽霍乱、鸭疫里默氏杆菌)、嗜血杆菌(传鼻炎)、坏死杆菌}。
2)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3)静止期杀菌药4)与B-内酰胺类协同5)与TMP增效。
如丁胺+TMP对各种G-有效6)与多粘菌素合用(阻碍蛋白质合成的不同环节)7)庆大或丁胺可与喹喏酮类合用8)链霉素与四环素增强对布氏杆菌的治疗作用9)链霉素与红霉素增强对猪链球菌病的治疗10)链霉素与万古霉素(对肠球菌)或异烟肼(对结核杆菌)合用有协同作用11)不与氯霉素合用(氨类主要使细菌的核蛋白聚合体分解,而氯霉素不但能稳定此聚合体,并阻止氨类进入细菌内起作用,从而拮抗氨类的杀菌效能12)同类药物不可联用以免增强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毒性13)与碱性药物连用其抗菌效能可能增强,但毒性也会增大14)与头抱类合用可引起肾小管坏死15)庆大与速尿合用增强耳毒性16)链霉素与磺胺类药物配伍会发生水解失效17)硫酸新霉素一般口服,3、四环素类(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米诺环素、甲烯土霉素、强力霉素等)1)广谱抗生素,酸性2)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3)速效抑菌4)四环素类药物与本品同类药物及非同类药物如泰牧菌素(泰妙灵X泰乐菌素配伍用于胃肠道感染时有协同,降低使用浓度,缩短治疗时间。
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原则

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原则一、为啥要联合应用抗生素呢?抗生素联合应用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儿。
有时候一种抗生素搞不定那些厉害的病菌,就像一个小战士可能打不过一群敌人,这时候就需要找帮手啦。
比如说,当遇到混合感染的时候,就像一群不同类型的坏蛋一起捣乱,一种抗生素可能只能对付其中一部分,那就得联合使用不同类型的抗生素,来把这些病菌都消灭掉。
还有呀,当病菌对一种抗生素有了抵抗能力,就像敌人穿上了盔甲不怕一种武器了,这时候联合其他抗生素就可能突破这种防御。
二、联合应用的种类1. 繁殖期杀菌剂和静止期杀菌剂联合。
这就像是一个在敌人活跃的时候攻击,一个在敌人休息的时候攻击,双管齐下。
比如说β - 内酰胺类(繁殖期杀菌剂)和氨基糖苷类(静止期杀菌剂)联合,能增强抗菌效果。
2. 繁殖期杀菌剂和速效抑菌剂联合。
这种联合就有点微妙啦。
有时候合用会有拮抗作用,就像两个人干活互相干扰。
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治疗流行性脑膜炎时,青霉素(繁殖期杀菌剂)和氯霉素(速效抑菌剂)联合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3. 静止期杀菌剂和速效抑菌剂联合。
它们联合也能起到一定的抗菌作用呢。
三、联合应用时要考虑的因素1. 病原菌的种类。
不同的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得先搞清楚是啥病菌在捣乱,才能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联合方案。
如果是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混合感染,那就得选择对这两种菌都有效的抗生素联合。
2. 患者的情况。
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肝肾功能等都很重要。
如果患者肝肾功能不好,有些抗生素就不能用或者得调整剂量,联合应用的时候更得小心,避免药物在体内堆积产生不良反应。
3. 药物的特性。
每种抗生素的抗菌谱、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等都不一样。
像有些抗生素在酸性环境下效果好,有些在碱性环境下效果好,联合的时候得考虑它们能不能在体内和谐共处。
四、联合应用的注意事项1. 避免盲目联合。
不能看一种抗生素效果不好就随便加一种,得有依据才行。
不然可能不但治不好病,还会引起更多的麻烦,比如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优化疗效与减少抗药性风险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优化疗效与减少抗药性风险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然而,由于细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单一抗生素的使用往往会导致治疗效果下降和细菌耐药性发展。
为了优化疗效并减少抗药性风险,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成为一种重要的策略。
1. 联合用药的原理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可以发挥互补作用,提高疗效。
这是因为不同类别的抗生素通常具有不同的抗菌机制,通过不同的途径干扰细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从而相互增强抗菌效果。
比如,一些抗生素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而另一些则可以阻止细菌的蛋白合成。
因此,联合应用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细菌靶点,增加抗菌活性。
2. 优化疗效联合应用抗生素在优化疗效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联合应用可以扩展药物的抗菌谱,覆盖更多类型的细菌感染。
当患者存在复杂的感染菌种或感染部位时,单一抗生素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疗效。
而联合应用可以同时抑制多个细菌谱,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其次,联合用药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风险。
细菌耐药性是由于抗生素的单一应用导致的,细菌在抗生素作用下逐渐进化产生适应性。
而联合应用可以通过不同药物的联合作用,降低细菌发展耐药性的可能性。
因为不同类别的抗生素干扰细菌的方式不同,细菌要同时适应多个抗生素的压力相对困难。
3. 减少抗药性风险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和滥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
为了减少抗药性风险,除了联合用药,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抗生素的使用要准确。
医生在开具抗生素处方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和细菌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明确剂量和疗程。
不要滥用抗生素,并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其次,加强抗生素的监管与管理。
在医疗机构内,要规范抗生素的购进、使用和处方操作,建立合理的使用指南和规范流程。
同时,也需要加强抗生素的监测与报告,及时发现和应对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情况。
最后,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
公众应了解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和限制,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
人们应当意识到滥用抗生素不仅会增加个人的健康风险,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潜在的威胁。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完整版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临床上多数感染应用一种抗生素即可控制,但当临床上通过扩大抗菌谱来达到治疗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在实验室检查未明确前进行经验性治疗、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获得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等目的时,常常采取联合用药。
抗生素联合使用是临床治疗混合性细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重症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应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selectionwindow,MSW)理论减少细菌耐药产生的一种用药策略。
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会减弱抗菌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二重感染,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
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四种作用,人体内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
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之和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
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目前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
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机制为β-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
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生素也可合用,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
抗生素联合用药的例子及原理

抗生素联合用药的例子及原理在临床治疗中,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常常是针对复杂感染和多重感染的有效手段。
通过联合用药,可以增强抗菌效果、覆盖不同的感染部位、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耐药性,以及减轻毒副作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联合用药的例子及原理。
1. 联合用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的重要结构,它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抗菌药物具有抵抗力。
因此,通过联合使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可以同时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增强抗菌效果。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可以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可以破坏细菌胞质膜的完整性。
两者联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2. 联合用药增加抗菌效果有些抗生素单独使用时效果较弱,但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时,可以增加抗菌效果。
例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可以增加抗菌效果,覆盖更多的病原体。
此外,氟喹诺酮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也可以增强抗菌效果。
3. 联合用药覆盖不同感染部位不同的感染部位需要使用不同的抗生素。
例如,肺部感染需要使用透过肺泡上皮细胞的药物,而泌尿系统感染需要使用能够透过尿路黏膜的药物。
通过联合使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可以覆盖不同的感染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氟喹诺酮类药物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可以分别针对肺和泌尿系统的感染进行治疗。
4. 联合用药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生素的使用常常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而联合使用一些免疫增强药物可以缓解这种情况。
例如,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可以联合使用一些免疫刺激剂或者细胞因子,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加快感染的恢复。
5. 联合用药降低耐药性耐药性是抗生素治疗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通过联合使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可以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使用,可以降低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抗生素的联用

抗生素的联用
目前抗生素分为四类:第一类繁殖期杀菌剂,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杆菌肽类;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包括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等.第三类为快速抑菌剂,包括氯霉素四环霉素及红霉素类;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及增强抑菌剂.
抗生素连用的原则:第一类(繁殖期杀菌剂)和第二类(静止期杀菌剂)连用可获得协同作用.
第三类(快速抑菌剂)和第四类(慢效抑菌剂)连用可产生相加作用.
第一类与第三类或第四类联用时,先用第一类而后用第三类或第四类可能会出现无关作用或相加作用,若先用第三类或第四类则出现拮抗作用.
同一类抗生素联用有的增加疗效,有的可产生拮抗作用.
功效与作用点相同的抗生素应避免联用,以防止增加毒副作用和细菌耐药性.抗菌谱和抗菌作用相似的药物联合,如红霉素与青霉素,红霉素与林可霉素等实无必要.毒性相加的药物联用是禁忌的.如两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抑制剂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菌作用,如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及氯霉素类等.杀菌剂不
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且能杀灭之,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氨基糖苷类.
酰胺类抗生素:(1)与氨基糖苷类联用,有协同杀菌作用,可扩大抗菌谱,克服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2)与喹诺酮类抗生素联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30)与大环内酯类联用,可以降低&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提高疗效。
(4)美洛西林与舒巴坦联用,对耐药性菌株感染具有极好的疗效,且耐受性良好。
(5)青霉素与链霉素联用协同作用仅见于治疗链球菌和肠球菌引起的急性心内膜炎,一般情况不一联用。
抗生素二联用药原则

抗生素二联用药原则抗生素二联用药是指同时或连续应用两种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来治疗感染疾病的治疗方法。
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二联疗法是确保治疗有效性和减少耐药性发展的关键之一。
在选择抗生素二联疗法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目标病原体的特性:针对特定的病原体选择抗生素二联疗法是十分重要的。
熟悉病原体的特性,包括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选择使用哪些抗生素。
例如,如果病原体对某一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单独使用该抗生素可能无效,但与另一种对其敏感的抗生素联合使用,可以增加治疗的成功率。
2.协同效应:抗生素二联疗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利用不同抗生素之间的协同效应,提高治疗的疗效。
有些抗生素可以相互增强对病原体的杀菌作用,这种效应可以克服病原体耐药性,减少细菌数量,加速感染的控制和恢复。
3.谱系覆盖范围:选择的两种抗生素应该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覆盖范围,这样可以同时针对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通过选择覆盖不同谱系的抗生素,可以更全面地抑制和杀死不同种类的细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4.安全性考虑:同时使用两种抗生素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在选择抗生素二联疗法时,医生需要权衡治疗效果和潜在的不良反应风险。
只有当治疗效益明显大于不良反应风险时,才应该考虑使用二联疗法。
5.病情的严重程度:病情的严重程度也是选择抗生素二联疗法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严重感染或耐药菌感染,可能需要同时使用多种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来提高治疗效果。
而对于轻度感染,可能只需要单一的抗生素治疗即可。
6.药物相互作用:在选择抗生素二联疗法时,还要注意不同抗生素之间的药物相互作用。
有些抗生素之间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不良反应增加。
因此,医生需要仔细考虑抗生素的选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抗生素二联疗法在感染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合理的使用十分关键。
只有在仔细评估病原体特性、考虑协同效应、覆盖范围、安全性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抗生素二联疗法,才能提高治疗的有效性,降低耐药性发展的风险。
抗生素与联合用药不同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原则与优劣势分析

抗生素与联合用药不同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原则与优劣势分析抗生素与联合用药:不同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原则与优劣势分析引言:获取有效的抗菌治疗结果是医疗工作者的共同目标。
在抗生素治疗中,单一药物治疗可能存在抗药性、治疗失败等问题。
因此,联合用药成为一种常见的策略。
本文将重点探讨不同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原则以及联合用药的优劣势。
一、不同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原则1. 广谱与窄谱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覆盖范围广,可以有效抑制多种细菌。
但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易导致耐药性增加。
与之相对,窄谱抗生素针对特定细菌的抑制效果更好。
因此,将广谱抗生素与窄谱抗生素联合使用,可以兼顾抗菌范围与效果,降低耐药性的风险。
2. 不同类别抗生素的联合使用不同类别的抗生素对细菌产生不同的作用机制。
通过联合使用不同类别的抗生素可以增强对细菌的抑制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青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更好地消灭细菌。
3. 抗生素的抗菌谱联合使用联合使用抗菌谱不同的抗生素,可以覆盖更广的细菌种类。
这种策略通常在对病原菌不明确或存在复杂感染情况下使用,以增加治疗成功的概率。
二、联合用药的优劣势分析1. 优势:a) 增强疗效:联合使用抗生素可以增强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减少治疗失败的概率。
b) 减少耐药性:通过联合使用不同抗生素,可以避免单一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性增加。
c) 拓宽抗菌范围:联合用药可以覆盖更多种细菌,对复杂感染情况下的治疗具有优势。
2. 劣势:a) 不良反应增加:联合用药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需要医生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药物耐受性。
b) 药物相互作用:不同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可能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
c) 治疗方案复杂化:联合用药需要更多的药物管理和患者遵循治疗方案的难度增加。
结论:抗生素联合用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策略,可以增强抗菌治疗的疗效、减少耐药性风险,并拓宽抗菌范围。
但需要医生仔细评估患者病情,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联合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的联合用药理论作者:郑宝英张杰 08-03-20【关键词】抗生素联合用药相互作用Combination antibiotic therapy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combination, general methods for assessing drug interaction, the common clinical combination regimens of drugs and the indication of drug combination and proposed the further direction of research as well as provided the evidences for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 combination in clinic.KEY WORDS Antibiotic; Drug combination; Interaction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临床上多数感染应用一种抗生素即可控制,但当临床上通过扩大抗菌谱来达到治疗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在实验室检查未明确前进行经验性治疗、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获得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等目的时,常常采取联合用药。
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会减弱抗菌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二重感染,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
抗菌药的相互作用包括药动学、药效学和药剂学三个方面。
其中药动学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过程;药效学可表现为协同、相加、无关、拮抗四种作用;药剂学一般针对静脉用药而言,包括物理或化学相互作用[1]。
本文主要针对药效学方面进行综述。
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四种作用,人体内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2]。
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之和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
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目前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
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机制为β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
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生素也可合用,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2]。
以上为理论上抗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在体外及动物试验中,可因不同的菌株、用药剂量甚至给药顺序而影响试验结果。
临床中更是有很大不同,除了药物本身的相互作用外,还常常受到病情的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查的可靠度、临床终点的判断、合并其它微生物的感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与体外及动物试验结果不同。
拮抗现象在临床上虽然只是偶尔出现,但一旦发生有导致严重后果的可能。
据报道,单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肺炎链球菌脑膜炎,43例中13例死亡,病死率30.2%,而以金霉素联合青霉素治疗的病死率却高达71.4%[2]。
因此,临床医师仍应重视体外及动物试验的结果,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2 体外及动物试验中的联合药敏试验2.1 棋盘稀释法棋盘稀释法包括微量棋盘稀释法、试管棋盘稀释法和琼脂棋盘稀释法三种,其中微量棋盘稀释法为最常用的联合药敏方法之一。
它常使用96孔无菌微孔板,每种抗菌药物最高从2倍MIC浓度开始用灭菌MH 肉汤倍比稀释,一般取6~8个稀释度左右,各取50μl分别排列在平板的行与列上,然后在无菌微孔板中加入100μl菌液,使最终接种量为5×105CFU/ml,过夜培养,无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IC[3]。
通过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判断相互作用。
FIC=联合用药时甲药MIC/单独应用甲药时MIC+联合应用乙药时MIC/单独应用乙药时MIC,FIC指数为≤0.5、>0.5~1、>1~2、>2时分别表示协同、相加、无关、拮抗作用[2,4,5];也有文献将FIC指数≤0.5定义为协同,>0.5~4定义为相加与无关,>4定义为拮抗[6]。
与棋盘稀释法不同的是,试管、琼脂棋盘稀释法分别在试管及含有不同药物浓度的琼脂平板上进行。
2.2 时间杀菌曲线此方法主要用于评价一种抗菌药物对检测菌的杀菌速率,以及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对检测菌的联合杀菌活性。
在含有定量抗菌药物(A、B、A+B)试管和无药试管内接种同种定量菌悬液,接种后孵育不同时间,取定量的各管内的孵育液转种平板,进行菌落计数[7]。
若联合用药组菌落计数较最有效的单药组减少≥2log10CFU/ml时,可定义为协同,减少≤1log10CFU/ml时为无关作用,联合后增加≥2log10CFU/ml 时定义为拮抗,有的文献采用联合后较单药组菌落计数减少>0.5log10CFU/ml作为协同的判断标准[8,9]。
杀菌曲线的优点为可以提供协同杀菌动力学方面资料及较全面的杀菌信息。
主要的缺点包括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浓度,有的专家建议两种药物均采用亚MIC浓度以充分显示协同作用,还有人建议药物浓度的选择可根据充分发挥药效的血清浓度水平而定[10]。
2.3 E test法E test法在琼脂扩散法的基础上改良而成,方法是将含有浓度递减抗菌药物的不透明薄形塑料带置于琼脂平皿上,塑料带反面有相应的药物浓度标记,过夜培养后在塑料带周围形成一椭圆形抑菌圈,其边缘与塑料带交叉处的药物浓度标记即为该药对细菌的MIC,通过计算FIC指数判断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还有纸片法可用于联合药敏检测。
比较这几种方法,棋盘微量稀释法操作较简单,但在药物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方面提供的数据较少,杀菌曲线提供了联合用药的药物动力学数据,但程序较复杂[11]。
Grzybowska等[12]同时应用棋盘法和E test法检测氨基糖苷类与其它抗生素的相互作用时发现,两种方法结果的一致率为55%。
3 临床常见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3.1 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20世纪40年代,人们发现青霉素联合链霉素可有效治疗肠球菌性心内膜炎,之后在体外试验中也证实了两药联用对肠球菌可产生协同作用。
从理论上讲,作为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可造成细胞壁的缺损,有利于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入细胞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两者均为杀菌剂,不同的是氨基糖苷类对静止期细菌亦有较强作用。
另外,联合用药可降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肾皮质的含量,减小其肾毒性[13]。
采用14C标记链霉素的方法同样证实了在青霉素存在的情况下,与单独应用β内酰胺类相比,粪链球菌细胞内摄入链霉素明显增加。
青霉素同样可以增加对链霉素高度耐药(MIC>2000μg/L,常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有关)的粪肠球菌对链霉素的细胞内摄取,但此时两者联用没有产生协同作用[14]。
(4)大环内酯类在慢性肺部疾病中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如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25]。
体外试验证明大环内酯类可减少致炎症细胞因子、内皮素的产生,抑制过氧化物的形成及减轻链球菌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17]。
此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还存在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包括抑制支气管上皮细胞产生IL6、IL1及肺泡巨噬细胞产生的CXC化学增活素、TNFα,减少了IL1α、IL1β和TNFα的产生[22]。
(5)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清除细菌生物被膜上的细菌,有助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充分发挥杀菌作用[21]。
考虑到两药可能存在拮抗现象,有学者提出,如果对联合应用存在质疑,为慎重起见,可先应用杀菌剂β内酰胺类,再应用抑菌剂大环内酯类。
究竟两种药物应用的先后顺序对相互作用有无影响呢?Ortega等[26]发现在体外试验中,青霉素或头孢噻肟与红霉素联合对肺炎链球菌的相互作用依赖两种药物应用的顺序。
实验选择了三组肺炎链球菌,分别为青霉素、红霉素均敏感菌;青霉素中介、红霉素敏感菌;青霉素、红霉素均耐药菌,研究显示同时联合应用青霉素及红霉素时四组菌均表现拮抗作用。
当先给予β内酰胺类,2h后加用大环内酯类时,抗菌活性与单独应用β内酰胺类相似。
先用红霉素,2h后给予青霉素时与单用红霉素效果相似。
Johansen等[8]研究发现在小鼠腹膜炎模型中,细菌接种后90min给予红霉素,1h后再给予青霉素,死亡率可明显升高,表现为拮抗作用。
体外试验还证明,对青霉素敏感、红霉素诱导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大环内酯类与β内酰胺类联用不表现拮抗作用,但若为非红霉素诱导耐药链球菌,两药的拮抗作用仍然存在,考虑为诱导红霉素耐药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大环内酯类对β内酰胺类杀菌作用的拮抗。
综上所述,在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的相互作用方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体内试验中药物先后顺序的影响的研究仍然非常欠缺,完善相关方面的研究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3 联合应用酶抑制剂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β内酰胺环裂开而失去活性,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27]。
因此,临床常将β内酰胺类和酶抑制剂联合使用以保护前者不被水解,同时扩大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
常用的酶抑制剂主要有舒巴坦、三唑巴坦、克拉维酸,它们仅有微弱的内在抗菌活性,一般不增强与其配伍药物对敏感细菌或非产β内酰胺酶的耐药细菌的抗菌活性。
酶抑制剂与配伍药物之间不同的比例配制,抗菌活性也有所不同[28],若两者的药动学性质相近,有利于发挥协同抗菌作用[2]。
此外,临床中还可见到一些其它酶抑制剂,如:亚胺培南易被人体近端肾小管细胞刷状缘中的去氢肽酶破坏,与酶抑制剂西司他丁联合应用后,可因药物灭活量减少而取得良好效果。
3.4 两种β内酰胺类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发挥杀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