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证和用方思路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伤寒论》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初学者必看)

《伤寒论》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初学者必看)
参与临床实践
积极参与临床实践,亲自接诊病人,运用八纲辩证方法进行辨证 施治。
记录诊疗过程
详细记录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以及自己的辨 证思路和用药方案。
反思与总结
对自己的诊疗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和 辨证能力。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回顾与总结
八纲辨证基本概念
伤寒论中的八纲辨证
寒热错杂的治疗原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实辩证
1 2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虚证多表现为正气不足,实证多表现为邪气亢盛 。
虚实夹杂的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
3
虚实转化的原因及表现
实证失治或误治可转化为虚证;虚证复感外邪可 转化为实证。
03
伤寒论中八纲应用
太阳病篇
01
02
03
太阳病提纲
和自信心。
02
八纲基本内容
阴阳辩证
阴证与阳证的区别
阴证多表现为里证、寒证、虚证 ;阳证多表现为表证、热证、实
证。
阴阳互根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互根互 用。
阴阳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表里辩证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01
表证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里证起病缓,病程长,病位深

半表半里证的表现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与展望
深入学习伤寒论原文 建议学员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 深入地研读伤寒论原文,全面理 解和掌握其中的理论和方法。
关注学术前沿动态 鼓励学员关注中医领域的学术前 沿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 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 念。
拓展相关中医知识
鼓励学员在学习八纲辨证的同时 ,积极学习其他相关的中医知识 ,如中药学、针灸学等,以形成 完整的中医知识体系。

《伤寒论》八纲辨证量化思维的方证解析

《伤寒论》八纲辨证量化思维的方证解析
c l a s s i ic f a t i o n o n Tr e a t i s e o n F e br i l e Di s e a s e s i n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t ha t z a n g- - f u o r g a n s i nt e r i o r - ・ e x t er i o r r e l a t i o ns h i p f o r d i s e a s e l o c a - -
an d S yn dr om e o n Tr e at i s e on Fe br i l e Di s e a s e s
这 4个方 面来探析仲景 辨证 的量化思维 , 理 解其 所蕴含的辨证论治的精准化和规 范化 内涵, 以期 对临床 实践有所启示。
F a n D o n g d o n g , Z h e n g F e n g j i e
( C o l l e g e o fB a s i c Me d w a l S c i e n c e , B e i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fC o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B e i j i n g 1 0 0 0 2 9 , C h i n a )
W ORL D C HI NE S E MED I CI N E J a n u a r y 2 0 1 7, Vo 1 . 1 2, NO . 1
《 伤 寒 论》 八 纲 辨证 量 化 思 维 的方 证 解 析
范东东 郑丰 杰
( 北 京 中 医药 大 学 基 础 医学 院 , 北京 , 1 0 0 0 2 9 )
t i o n, c o l d a n d h e a t , d e f i c i e n c y a n d e x c e s s f o r d i s e a s e n a t u r e, s y mp t o m a n d s i g n f o r d i s e a s e t r e n d, p u l s e a n d s y n d r o me f o r p r o g n o s i s . T h e r e a f t e r , h i s i n t e n t i o n f o r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me t h o d a n d 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 or f s y n d r o m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W a S u n d e r s t o o d f o r b e t t e r c l i n i c a l

中医经典伤寒论的辨证论治

中医经典伤寒论的辨证论治

中医经典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中医经典《伤寒论》是张仲景创作的一本重要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伤寒论》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内容,深入探讨了伤寒类疾病的发病机制、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围绕《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展开探讨。

一、《伤寒论》的辨证分类《伤寒论》将伤寒类疾病分为三个大的辨证类别:太阳病、少阳病和阳明病。

太阳病以寒邪为主,病程早期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症状;少阳病以湿邪为主,病程中期出现黄疸、呕吐等症状;阳明病以热邪为主,病程后期出现高热、大便秘结等症状。

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表现特点,辨证论治方面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辨证的基本方法《伤寒论》中提倡辨证论治的重要原则是“三君子”,即望、闻、问。

望即观察患者的色泽、舌苔、脉象等,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等属性;闻即聆听患者主诉的症状和体感;问即询问患者的病史、饮食习惯等相关信息。

通过这三种方法,辨别疾病的病程和性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三、辩证施治的原则《伤寒论》在辨证施治中,提出了几个重要原则。

第一,辨别卫气的寒热。

寒邪多表现为恶寒、身冷等症状,热邪则表现为发热、口渴等症状。

根据卫气的寒热属性,针对性地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二,辨别阴阳的虚实。

阳实则表现为热象明显,阴虚则表现为烦热不安等症状。

针对性地进行补阳或养阴的治疗。

第三,辨别津液的盈虚。

津液盈则表现为汗多、尿多等症状,津液虚则表现为口渴、小便赤等症状。

根据津液的盈虚来调节,以维持体液平衡。

四、经方和方剂的运用《伤寒论》提供了许多经方和方剂供临床应用。

例如,用于太阳病的方剂有桂枝汤、麻黄汤等;用于少阳病的方剂有柴胡加芒硝汤、柴胡疏肝散等;用于阳明病的方剂有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

这些方剂经过世代医家的实践验证,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等优点。

五、《伤寒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尽管《伤寒论》创作于两千多年前,但其辩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医学中,可以根据《伤寒论》的思路,对病情进行辨证,并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达到更好的疗效效果。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伤寒论》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是《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张仲景创作。

这部医学巨著对伤寒(一种传染性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下面是临床应用伤寒论的一些解说:1. 理解伤寒的病因:伤寒论首先明确了伤寒的病因,认为伤寒是由外邪入侵人体引起的。

外邪侵入体表,通过六经脏腑的传变,最终影响到人体的正气。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通过分辨病人的症状,了解患者的外感病程,判断伤寒的具体病位和病理变化,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 辨证施治:伤寒论提倡辨证施治的理念,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辨别病机的不同阶段,从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通过辨证施治,医生可以精准地选择药物和疗法,提高治疗效果。

3. 温疏解表:伤寒论主张外感病应及时解表,采用温解表法。

对于初发病程,患者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可选用温热的中药,如麻黄汤、桂枝汤等,以促使邪气从体表排出。

4. 寒凉解里:伤寒论在治疗过程中,也注重寒凉解里,即通过清凉的药物来调理体内的热邪。

对于邪热内郁,引起的诸如口渴、大便秘结等症状,可选用寒凉的中药,如大青龙汤、小柴胡汤等,以清热解毒,舒肝理气。

5. 阐发汗:伤寒论中提到,对于邪气初束表而未入里的病程,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解表。

这一原则在临床中常常运用,特别是在感冒初期,通过适度发汗可以迅速缓解症状。

6. 保护阴阳平衡:伤寒论中重视阴阳平衡的观念,治疗上讲究调和阴阳,防止阳气过虚或阴寒过盛。

在具体应用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理变化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运用药物和治疗方法,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人体的目的。

总体而言,《伤寒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思路,对于理解和应对外感病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伤寒论的方证

伤寒论的方证
《伤》保有诸多单方方证,阐明单方方证产生于远 古神农时代,至汉代逐渐细化、原则化
2、《汤液》体现了复方方证旳发展 《本经》反应了,古人据症,用相应旳单味药治疗,
即单方证经验。渐认识到,有些病需要二味、三 味……构成方剂治疗,这么逐渐积累了用什么方, 治疗什么证,即复方证经验,《汤液》即集其大成 旳代表著作。该书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 “《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证明汉前确有此 书,并简述了经方医学特点:“经方者,本草石之 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 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 见于外,是所独失也。”即阐明,经方旳复方也是 用药物旳寒热温凉,治疗疾病旳寒热虚实,并根据 疾病症状反应在表还是在里旳不同,治用不同旳措 施,使人体阴阳平衡。这里旳基本理论即用八纲, 是与《本经》一脉相承旳。
伤寒论的方证
《伤寒论》旳方证
一 方证概念
1、方证是《伤》独特旳基础理论概念
《伤》有桂枝证(第34条)(赵开美本下列同)、 柴胡证(第104条)等名称,是以方名证旳范例。 实际《伤》共有260方都是“证以方名,名由证立, 有一证必有一方,有是证必有是方,方证一体”⑵ 旳内容,这便是《伤》旳主要构成。凡读过《伤》 旳人都清楚,它旳主要内容是260个方剂和其适应 证,是论述某方剂旳适应证即某方证,如桂枝汤方 证、麻黄汤方证、承气汤方证等。这种以方名证旳 形成,是古人长久医疗经验旳总结,是经方发展旳 特点,也即构成《伤》旳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旳特 点。
⑴点眼以通肝气方:矾石。 ⑵吹鼻以通肺气方:皂角,细辛。 ⑶着舌以通心气方:硝石,雄黄。 ⑷启喉以通脾气方:赤小豆,瓜蒂,塩,豉。
《伤寒》:去塩,称之为瓜蒂散。 ⑸熨耳以通肾方:戎塩,豉,葱白。 以上救急方5首中,启喉以通脾气方证,张仲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一、太阳病辨证论治1. 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此条文阐述了太阳中风证的脉证特点及治法。

阳浮阴弱是脉象,同时有发热、自汗、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症状,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法上强调药后啜热粥、温覆取微汗等注意事项。

2.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这里指出太阳伤寒证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等,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与桂枝汤证不同之处在于有无汗出,麻黄汤证无汗,且不需要啜粥辅助发汗。

二、阳明病辨证论治1. 阳明经证(白虎汤证)- 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对于伤寒病中出现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此处“里有寒”多认为是里有热邪,为传抄之误)的情况,用白虎汤清热生津。

浅谈《伤寒论》课程教学中常用的辨证思维方法

浅谈《伤寒论》课程教学中常用的辨证思维方法
原 文第 7 0条阐释太 阳病 误汗后 的虚实 变证 即表 现整
体性辨证 思 维 , 云: “ 发 汗后 , 恶寒 者 , 虚故 也。不 恶寒 , 但 热者 , 实也 。当和 胃气 , 与调 胃承气 汤。 ” 张 仲景对 误 汗之 证进行 虚实 的辨 析 , 辨证时 不仅考虑 到疾病 发生变证 的原 因, 还从整体观念 出发考 虑到病人 不 同的阴 阳体 质。辨证 时注意病人 的体 质 , 进而准 确辨别 虚实 , 对证施 治 , 效 如桴
为有丰富内涵 、 坚实 医疗 实践支持 的 、 有血有 肉的理论 。 仲景在《 伤寒论》 中对顺 势思维 的运用 , 体 现了顺势思 维“ 因势利导”、 “ 因利取便 ” 、 “ 其高 者因而越之 ” 、 “ 因其轻
床辨证论 治 必 须运 用 动 态 辨 证 观 , 即仲 景 所 云 “ 随 证 治
思维 分析 的过程 。强调 知常 达变 , 就是 要求 中医 的临床思
维分 析 , 要 全面 , 忌偏 执 ; 要动 态 , 忌 僵死 ; 要联 系 , 忌孤 立 。 所 以知常达变是 中医的基本辨证论治思维 。
的传变 与 转 属 。为 此 , 后 世 伤寒 注家 还 提 出 诸 如 “ 循 经 传” 、 “ 越经传 ” 、 “ 首 尾传 ” 、 “ 表里 传” 、 “ 传足 不传手 ” 等传
经理论 , 尽 管这些说 法太过 牵强 , 经不起 推敲和 临床检 验 ,
瘀 结等 , 故腹胀满属实证 为其 常 , 其治法 遵“ 中满者 泻之 于
体辨证思 维、 动 态辨证 思维、 顺势辨证 思维等 4个方面 阐释 了仲师 临床辨证思 维方 法, 并简要 举例说 明 , 以期在基 于条 文学 习
的前提下 , 注重培养 学生的辨证 思维方法 , 使《 伤寒论》 六经辨证体 系灵活地应用 于临床。

伤寒论中医辨证要点

伤寒论中医辨证要点

伤寒论中医辨证要点伤寒论是中医学里最为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它记录了中国古代医生通过实践经验所得到的关于伤寒病辨证诊治的理论和方法。

在伤寒论中,中医辨证要点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别温病和寒病温病和寒病是伤寒病的主要类型。

温病是指由温邪所致的疾病,表现为发热、口渴、喜欢喝凉水等症状。

寒病则是由寒邪所致,症状为发冷、食欲不振、肢体冰冷等。

正确诊断温病和寒病的类型,对于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辨别表证和里证在伤寒论中,疾病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两种类型。

表证是指病邪在体表,表现为外感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里证则是指病邪侵入体内,影响内脏器官功能,表现为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

这种区分在诊治疾病时,对于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以及进行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3. 辨别阴证和阳证伤寒论提出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阴阳辨证。

它认为人体有阴阳两个方面的特点,当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疾病。

阴证是指病邪侵犯机体阴部,它会导致身体有寒凉感,感到乏力无力等。

而阳证则是病邪侵犯机体阳部,导致体内温热感明显,容易口渴、大便秘结等。

正确辨别阴阳平衡的失调类型,有助于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选择更为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

4. 辨别标准和非标准在进行疾病辨证时,需要准确判断病情,找到疾病的真正根源。

如果病情不够典型,或者某些病症没有出现在常规的疾病表现中,就属于非标准病状。

如果没有正确诊断非标准病情所在,就难以实现有效的治疗。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医辨证要点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正确地辨识温病和寒病、表证和里证、阴证和阳证以及标准和非标准病情,对于制定更为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以及提高临床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伤寒论辨证的治疗原则

伤寒论辨证的治疗原则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被誉为“中医经典之首”。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丰富而系统的辨证治疗原则,为中医治疗传统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伤寒论》辨证治疗的主要原则:**1. 辨证施治:**《伤寒论》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脉象、舌象、症状等,明确病机,然后对症下药。

张仲景提出了“辨太阳病与阳明病”、“审脉,别阴阳”等原则,使医生能够准确地辨别病情,从而有针对性地施治。

**2. 调和阴阳:**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伤寒论》中提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强调了阴阳的相互关系。

在治疗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和阴阳,使阴阳平衡,以促进病程的正常恢复。

**3. 辨证施治:**《伤寒论》中强调“治未病而防已病”。

这意味着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要注意进行病后调理,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防止疾病复发。

**4. 重视脉象的观察:**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伤寒论》中对脉象的观察有着详尽的论述。

通过仔细辨别脉象的细微差异,医生可以了解病情的发展趋势,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5. 个体化治疗:**《伤寒论》在治疗上强调个体化,即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程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一原则使中医治疗更加精准和有效。

**6. 以解表为主:**在治疗太阳、阳明病时,张仲景提出“太阳主表,阳明主里”的治疗原则,强调了解表的重要性。

在治疗上,首先要解表,然后再调理里虚,达到治疗根本的目的。

**7. 根本与标本的结合:**《伤寒论》强调根本与标本的结合,即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要注重调理患者的基本体质,使之更加健康。

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综合来看,《伤寒论》的辨证治疗原则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了个体化、整体化的治疗思想,为中医治疗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指导。

这些原则不仅在古代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现代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从《伤寒论》探析仲景辨证运用经方思维方法

从《伤寒论》探析仲景辨证运用经方思维方法

从《伤寒论》探析仲景辨证运用经方思维方法顾哲元【摘要】[目的]探析仲景辨证运用经方的思维方法.[方法]列举相关文献,引述历代名家对《伤寒论》经方的见解,理论联系实践,条文对应临床,对仲景辨证运用经方的思维方法进行论述及总结提炼.[结果]《伤寒论》充分体现出仲景的辨证思想,可从中提炼出方证对应、抓主证及辨证论治法.抓主证指在面对有特异性的证时可以采用抓主要特征的方法;方证对应指方药与疾病病机和症状体征相契合,是辨证论治的前提;辨证论治指在疾病某一阶段,根据患者症状体征总结得出证型,再根据证型病机特点立法处方,选择相应方药的循序渐进的治疗法则,以及通过病机分析法对经方进行扩展应用的思维模式.三者构成仲景辨证思维方法的主线.[结论]张仲景著《伤寒论》辨证准确,方证合一,对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与完善辨证论治有着深远影响,其辨证思维方法对后世多有启发,值得进一步研习.%[Objective]To discuss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 of ZHANG Zhongjing.[Method]Listing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quoting physicians' views on book and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o discuss and distill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inking method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Results]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 fully reflects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oughts, where can be conclud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and the method of treatment.Catching the main syndrome means when facing with a specific syndrome can be used to catch the main character of method. And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recipe and syndrome is the prescription consistent with the pathogenesis and symptoms of disease which is a prerequisite for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Meanwhil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is a principle of step by step treatment that according to the symptoms and signs of patients,sum up syndrome type,and then prescribe and select drugs at some stage in the disease.And it is also a thinking mode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 extended application by pathogenesis analysis. Those constitute the three main lines of the thinking method of differentiation.[Conclusion]Accurat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rescription are consistented with the syndrome type of"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exert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use and perfec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which inspire future generations of doctors.Therefore, it deserves further stud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application thought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profound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al thinking;the theory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2)001【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经方;辨证论治;方证对应;主证;各家学说【作者】顾哲元【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与西方医学相比,中医学有着“辨证思维”这一独特优势,它在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中即得到充分体现。

【中医】伤寒论112方证总结

【中医】伤寒论112方证总结

【中医】伤寒论112⽅证总结特别提⽰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禁⽌⾮医护⼈员采⽤,若因私⾃采⽤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关。

《伤寒论》112⽅证1.汤证:桂枝汤(12)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营弱”;风邪乘虚⽽⼊,在腠理,故⽈“卫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和不渴,脉浮缓(阳浮⽽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桂枝6g 芍药6g 炙⽢草3g ⽣姜6g ⼤枣4枚应⽤: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汗等证可⽤此⽅。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于治疗过敏性⿐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疹,⽪肤瘙痒症,肩凝症,⽆脉症,妊娠反应,⼈⼯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姜6g 炙⽢草3g ⼤枣4枚应⽤:⿇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

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此⽅。

注:原书中有⿇黄,于理不合。

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黄。

3.汤证:桂枝加附⼦汤(20)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兼见因阳虚⽽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冷,肢节微痛,脉沉微。

治法:扶阳⽌汗,调和营卫。

处⽅:桂枝6g 芍药6g 炙⽢草3g ⽣姜6g ⼤枣4枚炮附⼦3~4.5g应⽤:治阳虚⾃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病机:太阳病⽽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上冲胸,胸满⽽微闷,苔薄⽩,⼨⼝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桂枝6g 炙⽢草4.5g ⽣姜6g ⼤枣4枚应⽤:本⽅加味可⽤于冠⼼病⼼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

本⽅为桂枝⽢草汤加姜枣⽽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汤(22)病机:太阳病,⾥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致。

【2019年整理】第二讲伤寒论辨证和用方思路

【2019年整理】第二讲伤寒论辨证和用方思路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不汗出而喘。 用“汗出而喘”将其除外。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用“不可更行桂枝汤”将其除外。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用“无大热”将其除外。
喘为邪气在肺,肺失宣降。 汗出为里热逼迫津液外越。 证属邪热壅肺。
临证常见发热、咳吐黄痰,喘促 胸闷,鼻翼煽动,心烦口渴,尿 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滑而数。
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经 方十一家,其中有《汤液经法》32卷。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集》: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结语
《伤寒论》原文中所提示的辨证鉴别 思路和用方思路不仅仅是上述几类,这里 只是举例示范,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研究 《伤寒论》的方法。也就是说,学习《伤 寒论》,不仅要学习其内容,也要从字里 行间,学习其辨证的思路和用方的方法。
《伤寒论》的 辨证和用方思路
伤寒论的辨证思路 举例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主证:汗出而喘
麻黄汤证: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不汗出而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 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 之。
三、抓病机 根据病机用方
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 中汤主之。
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利,治厥阴病提纲证
白头翁汤现代用于治疗急性痢疾,急性结膜 炎,颈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肋软骨炎,带状疱疹, 急性肝炎,急性膀胱炎,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盆 腔炎,急性前列腺炎。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组成辨证要点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组成辨证要点
14.甘草附子汤
炙甘草三两炮附子二枚白术三两桂枝四两
表虚寒证见关节疼痛,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
15.天雄散
炮天雄三两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
寒湿痹痛汗出多,或失精,或见头眩、气上冲、小便不利的少阴证。
16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
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阳明病类方证
一、太阳阳明病类方证
20.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甘草二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
手足凉表虚而里寒不甚者。
2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甘草二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
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逆、头痛者。
22.苓桂术干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炙甘草各二两
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
8.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桂枝汤证更见恶寒、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9.乌头汤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炙甘草三两川乌五枚(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
关节痛甚、屈伸不利、四肢厥冷者。
10.乌头桂枝汤
乌头五枚(以蜜二斤煎减半)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渐加。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组成、辨证要点
太阳病类方证
一、桂枝汤类方证
方剂
组成
辨证要点
1.桂枝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的表虚证。
2.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者。
3.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伤寒论》证素辨析

《伤寒论》证素辨析

《伤寒论》证素辨析
伤寒论是中国古典医学文献中的重要一环,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石。

在诊断上,《伤寒论》
的精髓有六经证和病恶证,它们是伤寒论诊断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

六经证,即按照六经,根据阳气、阴气、阴阳之气、余气、明病气和痼毒等,对脉象进行
分析,以确定患者所患病症的名称,并作出误诊补正;病恶证,也叫"发病证",是以病因
及其变化情况为依据,通过思考、分析、比照病人各种症状,以探知病人的病因和改善病
情的方法,具有特定的椎髓证的特点。

《伤寒论》十分注重证素细腻的辨析,根据患者表现出来的相关症状,如口苦、渴、汗不解、肩臂沉重样症状,以及口腔内生疮等,以及包括看脉、闻月气,以及查体和自家发汗等,可进行全面、细致的辨析,以此来判断患者所受病症,以及如何使用药物治疗,是中
医学诊断思想与技术的核心。

医者对诊断对象有静观其变的态度,通过自身的耐心,以及精深的学术研究,按照《伤寒论》的思路,从证实脉象、区分六气之气、分析病因证求病机、准确用药等几方面,依照
病因病机辨别病态,研究伤寒论辩证论治,才能诊断出传播性疾病、临床疾病、急性传染病,乃至中医辨证论治的诸多问题,得以治疗病症,保障传统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

《伤寒论》里关于证素的辨析,可以为诊断提供准确和有效的准则,得到了医者的重视。

杨青叔和吕思勉提出的“六经以气调月令”等说法,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证侯的辩证,以多
种视角审视病侯,使治疗更加精准,效果更好。

此外,从更广的视角来看,《伤寒论》以
辩证论治来区分证侯,也为临床治疗引到了无数能量和关注,使传统中医学得以脱胎换骨,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伤寒论的辩证方法

伤寒论的辩证方法

伤寒论的辩证方法一、什么是《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编撰而成。

它是中国古代医学最重要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也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伤寒论》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等方面知识,深入阐述了中医学的辩证论治方法。

二、辩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

辩证论治强调以整体观念来诊治,关注疾病的根本原因、经过和改变规律,通过分析和辨别不同的病机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三、《伤寒论》的辩证方法3.1. 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伤寒论》中指出,医生在诊治疾病时应该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3.1.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以及眼神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位。

3.1.2. 闻诊通过闻患者的口气、呼吸气味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位。

3.1.3. 问诊通过与患者交流询问,了解患者的主诉、病史等信息,进而判断病机。

3.1.4. 切诊通过检查患者的脉象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3.2. 根据症状进行辨证《伤寒论》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以确定病位、病机以及治疗方案。

3.2.1. 根据发热情况辨证根据患者发热的特点和表现来判断是实证还是虚证。

•实证:发热高,面红赤,口渴,尿赤等。

•虚证:发热轻,面色苍白,手足不温,乏力等。

3.2.2. 根据汗出情况辨证根据患者汗出的特点和表现来判断是实证还是虚证。

•实证:汗出多,热之至,发散汗出。

•虚证:汗出少,恶风寒,无汗或微汗。

3.2.3. 根据大便情况辨证根据患者大便的特点和表现来判断是实证还是虚证。

•实证:大便秘结,色黄而臭。

•虚证:大便稀溏,色白等。

3.2.4. 根据小便情况辨证根据患者小便的特点和表现来判断是实证还是虚证。

•实证:小便少而黄,尿短赤。

•虚证:小便多而清,长而清。

四、《伤寒论》对现代医学的启示4.1. 整体观念的重要性《伤寒论》通过强调整体观念,提醒医生在治疗疾病时不能只看到局部症状,而应该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和判断。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徐小丽LittleLily2021-03-05 19:28:00新朋友点击关注↑↑↑,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学习《伤寒论》书,首先要学习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这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思维起到决定性作用。

看书中'辨XXX病脉证并治',虽然了了六个字,却把在临床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都说了出来,仲景虽然没有专篇论述,但把深层的含义包含在普通的言语之中。

张仲景的辨证论治分为三部分,大致为:辨病----辩证---辨治三个方面,但是有的条文也没有按照这个规律,那是针对一些简单的容易辨别的疾病,或在主证的基础上的一个兼证,采取的另外一个治疗方法。

现在针对大致的条文来做一简述。

一。

辨病辨病是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首先辨别出这个病的病证是在哪个范围,来确定当前这些症状中属于什么病。

张仲景根据自然规律与人体的结合,分析出人体的六种不同位置与功能,完全合乎自然规律,结合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形成了六病学说,分别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至于病位另外专篇论述,在此大致说说,以便理解。

太阳病是病位在全身的皮表,由心肺的气血来供养,而达到抵御外邪的作用。

阳明病为人体的内通道--胃肠道,其从口到肛门均属于阳明的范围。

与皮表正相反,因而分为表里。

太阳对外,阳明对内。

少阳病的病位可涉及全身,为元气运行的道路,由阴而生,上达于阳,类似于人体的静脉神经(动脉神经为卫气的循行)。

在人体局部为肝胆的调节。

太阴病的病位在胃肠道,但是他的作用为吸收与运化水谷精微。

也就说胃肠道虽为阳明,但是阳明只是储存水谷,而吸收与运化属于太阴的范围。

少阴病的病位在腹部,局部为在肾与膀胱,但是结合功能是在全身的血脉中的包含者,如同地球的吸引力,虽在土中,但是却表现在地球的外部各个方面。

厥阴病主脉,其病位有两个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上面的通阳,下面的起阴,交通阴阳,相互交接。

《伤寒论》重点方剂

《伤寒论》重点方剂

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伤寒论方证

伤寒论方证

伤寒论方证伤寒论方证六经病提辨证论治的原则辨病证之阴阳、转归与寒热真假辨表里先后六经病辨证选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阳明病外证与主脉少阳病主脉太阴病主脉、下利特点及用药少阴病可见脉象及治禁厥阴的表现及病机霍乱病辩证要点汤方证桂枝汤类方证①桂枝汤证外感风邪,卫强营弱②桂枝加葛根汤证风邪袭表,卫强营弱,兼太阳经气不舒,筋脉失养③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太过,致阳虚液损,兼表邪未解。

④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外邪内陷,胸阳被遏,兼全身性阳气不足。

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⑥桂枝二麻黄一汤证邪气轻微,表郁不解,较上更轻⑦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表郁邪轻,兼有里热⑧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脾虚津伤,水气内停,兼太阳经气不利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风邪袭表,营卫不和,兼肺失宣肃⑩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营卫部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11桂枝甘草汤证——心阳受损,心失所养1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心阳受损,水气上逆13 小建中汤证——中焦虚损,气血不足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证——心阳虚,心神不宁兼痰浊内扰15 桂枝加桂汤证——心阳虚,气机逆乱,冲气上逆16 桂枝甘草牡蛎龙骨汤证——心阳虚,心神不宁17桂枝附子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风寒湿邪侵袭肌肉经脉,气血运行不利。

18 甘草附子汤证——风寒湿邪侵袭肌肉关节,病邪更深重,兼阳气虚19 炙甘草汤证——外邪侵袭,心的气血阴阳俱虚,以阴血不足为主。

20 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27921 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麻黄汤类方证葛根汤类方证栀子汤类方证五苓散类方证泻心汤类方证陷胸汤类方证承气汤类方证白虎汤类方证柴胡汤类方证11.理中汤类方证12. 四逆汤类方证13.白头翁汤类方证14.黄连阿胶汤证15.少阴咽痛类方证16.瓜蒂散证17.烧裈(kūn)散六经病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不汗出而喘。 用“汗出而喘”将其除外。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编辑课件
6
主证:汗出而喘
麻黄汤证: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用“汗出而喘”将其除外。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不汗出而喘。 用“汗出而喘”将其除外。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用“不可更行桂枝汤”将其除外。
临证常见发热、咳吐黄痰,喘促 胸闷,鼻翼煽动,心烦口渴,尿 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滑而数。
治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平喘
编辑课件
9
《伤寒论》的用方思路 举例
编辑课件
10
一、辨病辨证 根据证候选方
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 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 枝汤主之。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 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 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 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 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 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编辑课件
14
五、抓副症 探求病本选方
第156条:本已下之,故心下 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 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 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编辑课件
4
主证:汗出而喘
麻黄汤证: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用“汗出而喘”将其除外。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不汗出而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编辑课件
5
主证:汗出而喘
麻黄汤证: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用“汗出而喘”将其除外。
《伤寒论》的 辨证和用方思路
编辑课件
1
伤寒论的辨证思路 举例
编辑课件
2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编辑课件
3
主证:汗出而喘
麻黄汤证: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不汗出而喘。
编辑课件
15
六、遇疑难 可以选用合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表郁轻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治疗表郁轻证 柴胡桂枝汤治疗太阳少阳同病 桂枝汤可以看成是桂枝甘草汤和芍药甘 草汤的合方
编辑课件
16
七、选成方 少用自己组方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伊尹以 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 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 十卷,用之多验。
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利,治厥阴病提纲证
白头翁汤现代用于治疗急性痢疾,急性结膜 炎,颈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肋软骨炎,带状疱疹, 急性肝炎,急性膀胱炎,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盆 腔炎,急性前列腺炎。
编辑课件
13
四、抓主症 结合病机用方
编辑课件
18
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 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 汤主之。
编辑课件
11
二、抓主症 针对症状用方

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 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 之。
编辑课件
12
三、抓病机 根据病机用方
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 中汤主之。
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 经方十一家,其中有《汤液经法》32卷。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集》: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编辑课件
17
结语
《伤寒论》原文中所提示的辨证鉴别 思路和用方思路不仅仅是上述几类,这里 只是举例示范,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研究 《伤寒论》的方法。也就是说,学习《伤 寒论》,不仅要学习其内容,也要从字里 行间,学习其辨证的思路和用方的方法。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编辑课件
7
主证:汗出而喘
麻黄汤证: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用“汗出而喘”将其除外。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不汗出而喘。
用“汗出而喘”将其除外。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用“不可更行桂枝汤”将其除外。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用“无大热”将其除外。
编辑课件
8
喘为邪气在肺,肺失宣降。 汗出为里热逼迫津液外越。 证属邪热壅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