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犯罪》教案

合集下载

《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预防犯罪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 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4. 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5. 案例分析与讨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探讨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4. 情景模拟法:模拟犯罪场景,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和预防。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预防犯罪》教案及相关资料2. 课件:犯罪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方法的图片和视频3. 案例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犯罪案例4. 道具:用于情景模拟的道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一个典型的犯罪案例,引发学生对犯罪话题的兴趣。

2. 讲解犯罪的概念与特点,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情况。

3. 分析犯罪的原因与危害,让学生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严重影响。

4. 教授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5.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让学生学会从案例中汲取教训。

6. 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学会如何应对和预防犯罪。

7. 总结本次课程,强调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 学生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预防犯罪感悟文章,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反馈与改进:1. 课后收集学生反馈,了解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和建议。

2. 根据学生反馈和作业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3. 针对学生在讨论和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拒绝犯罪教案

拒绝犯罪教案

拒绝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特征和危害,增强对犯罪的认识和警惕。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引导学生掌握拒绝犯罪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应对犯罪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犯罪的概念、特征和危害。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法律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做到拒绝犯罪。

(2)如何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识别犯罪的诱惑,坚定拒绝犯罪的决心。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犯罪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犯罪的危害和后果。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面对犯罪诱惑时的情景,提高应对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犯罪的新闻报道或影视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提问学生对犯罪的初步印象和理解,引导学生思考犯罪的本质和危害。

2、知识讲解(1)犯罪的概念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特征①社会危害性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公共利益。

②刑事违法性犯罪行为违反了刑法的规定,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行为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的一种法律制裁。

(3)犯罪的危害①对个人的危害犯罪会给个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影响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②对家庭的危害犯罪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破坏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③对社会的危害犯罪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案例分析(1)展示一些典型的犯罪案例,如盗窃、抢劫、故意伤害、贩毒等。

(2)分析案例中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后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犯罪的危害。

4、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犯罪的诱惑?②如何抵制这些诱惑,避免犯罪?③如果发现身边有人有犯罪的倾向,我们应该怎么办?(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案】《预防犯罪》教案

【教案】《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定义和特点,明确犯罪行为的危害性。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预防违法犯罪的意识。

3.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成为犯罪分子的受害者。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定义与特点2. 犯罪行为的危害性3. 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与技巧4. 自我保护策略5.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行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定义、特点及危害性,掌握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与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犯罪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防范意识。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行为的危害性。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预防犯罪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课堂讲授:讲解犯罪预防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犯罪的定义与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犯罪行为的危害性。

3. 课堂讲授:讲解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强调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行为。

5.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提高防范意识。

6.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收尾并进行课堂反馈。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验学生对犯罪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价值观的树立情况。

2. 评价方法:a.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犯罪定义、特点及危害性的理解。

b.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观察其对预防犯罪方法的掌握。

c. 情景模拟:观察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的应对能力,评估其自我保护意识。

d.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案例素材:收集各类犯罪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 视频资料:寻找相关的犯罪预防视频,用于情景模拟和课堂讲授。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6课 拒绝犯罪(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6课 拒绝犯罪(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拒绝犯罪》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2、学会辨识犯罪。

教学重难点掌握犯罪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一、听歌曲《铁窗泪》,教师提问导入。

教师介绍歌曲背景,提问(学生回答略):1、在这里“铁窗”代表教学过程什么?2、是什么原因让他(迟志强)失去自由、沦陷铁窗、成为狱中人的呢?3、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行为是犯罪?4、你们讲的这些行为是不是都是犯罪呢?教师归纳,引入课题:《犯罪与刑罚》。

二、生生互动,交流讨论,自主学习,教师归纳。

1、出示课件《彤彤的选择》——彤彤放学后和朋友一起前往超市买东西,她的朋友建议她头几块巧克力。

以下是她可以作出的选择:①同意并与朋友一起头巧克力;②不表示意见,但在朋友偷巧克力时仍与他们在一起;③拒绝偷巧克力,并马上离开超市;④告诉朋友超市有监视器,说服朋友离开。

然后与朋友讨论偷窃可能造成的后果;⑤决定以后不再与那些朋友去超市。

全班分五组,每组讨论以上一种选择,并说明这样做可能引起的后果。

2、学生讨论后,班级范围内交流看法,分享认识成果;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生活中我们应避免不良行为和远离不良朋友。

因为这种行为和朋友很有可能诱导我们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三、师生互动,新课学习。

(一)违法与犯罪(学生看书,找出违法行为、犯罪的概念)1、违法行为——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和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2、违法行为的分类:①一般违法行为。

②严重违法行为。

3、犯罪——严重的违法行为。

4、出示课件《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的案例、情境》,让学生比较、发现、体验、总结:犯罪行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什么影响?导出犯罪的基本特征。

(二)犯罪的特征。

播放课件《各种犯罪行为》,通过观看,让学生比较、分析、总结,老师归纳得出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多种表现形式——有的表现为实际的结果,有多表现为实际的危害结果,有的表现为发生严重后果现实危险,有的表现为物质性的危害结果,有的表现为精神性的危害。

5.2《预防犯罪》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5.2《预防犯罪》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预防犯罪》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引导学生认识到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增强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认同感。

2.让学生理解犯罪行为对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危害,从而认同国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的政策和行动。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其能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避免走上犯罪道路。

4.通过对犯罪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责任意识:5.使学生明确自己在预防犯罪中的责任,不仅要做到自身不犯罪,还要积极参与社会预防犯罪的工作。

6.鼓励学生向身边的人宣传预防犯罪的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和预防犯罪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犯罪的基本特征学生需要深入理解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三个基本特征。

通过案例分析和对比,让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哪些行为构成犯罪。

2. 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及措施让学生认识到预防犯罪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并掌握预防犯罪的具体措施,如增强法治观念、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良行为等。

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犯罪的危害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犯罪对个人身心、家庭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造成的严重损害,使他们能够真正体会到犯罪的严重性。

2. 如何树立学生预防犯罪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防犯罪意识,让他们将预防犯罪的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一个青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缺钱而盗窃他人财物的案例。

提问学生:这个青少年的行为正确吗?他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犯罪行为的性质和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青少年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是盗窃行为。

他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如被判处有期徒刑、罚款等,同时还会对自己的声誉和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给家庭带来痛苦和损失。

2.展示一些关于犯罪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图片,如犯罪现场的混乱、受害者的痛苦表情等。

《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特点,明确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提高防范犯罪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积极参与预防犯罪工作。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 预防犯罪的方法与途径4. 法律法规的重要性5. 个人在预防犯罪中的责任与义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以及预防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犯罪危害。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防范犯罪的意识。

4. 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参与模拟预防犯罪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犯罪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犯罪现象的关注。

2. 讲解犯罪的特点与原因:分析犯罪行为的特征,探讨犯罪产生的原因。

3. 分析犯罪危害:通过案例,展示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4. 讲解预防犯罪的方法与途径:介绍有效的预防犯罪策略,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5.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预防犯罪的经验和方法。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犯罪。

附:教学评价1. 学生对犯罪概念、特点、原因、危害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及其自觉遵守的情况。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的表现。

5.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预防犯罪的实际情况。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观看犯罪案例视频:播放一部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犯罪行为及其危害。

2. 小组讨论:观看视频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危害。

3. 分享感受:请学生谈谈观看视频后的感受,引导他们认识到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4. 讲解法律法规:介绍我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让学生明白违法行为的后果。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6课 拒绝犯罪(第3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6课 拒绝犯罪(第3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拒绝犯罪》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明确青少年违法犯罪也受法律制裁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远离违法犯罪,做遵纪守法的中学生。

教学重难点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特别是犯罪行为的特点;明确违法行为应当受法律制裁的道理,从而培养守法精神,远离违法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中学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讨论:想一想徐某是否应该为他的行为负法律责任?二、学习新课。

1、青少年违法犯罪受法律制裁吗?青少年犯罪,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处罚。

既要负刑事责任,又要负民事责任。

青少年要有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要了解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法律效果,知道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如何远离违法犯罪,做遵纪守法的中学生?(1)远离犯罪,要在心中筑起法律的堤坝。

要树立法律意识,知法懂法,了解法律的相关规定,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我们的权利,履行我们的义务。

我们要学会用合法的手段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

各抒己见。

有同学认为:“14岁前犯罪没事”,也有同学认为:“学习好就不会犯罪”,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为什么?(2)远离犯罪,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事多考虑可能引起的后果。

北师大版思品八下第6课《拒绝犯罪》word教案

北师大版思品八下第6课《拒绝犯罪》word教案

北师大版思品八下第6课《拒绝犯罪》word教案教学目标:1、明白不良行为和严峻不良行为可能进展为违法犯罪。

2、认识犯罪的差不多特点。

3、明白得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关系。

4、明白青青年犯罪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重点:犯罪的差不多特点。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上一课学习了“防人之心不可无”,今天我们要学习“害人之心不可有”。

二、课前热身1、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承担,受到相应的处罚。

2、严峻的违法行为确实是。

3、犯罪是触犯的行为。

4、犯罪行为一经认定,国家便以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对其进行刑事处罚。

5、刑罚分为和。

三、自主学习1、思想驿站:想一想,分析刘某的变化过程,谈一谈他给我们留下的教训。

2、导致违法犯罪的主观缘故是什么?3、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4、犯罪的差不多特点是什么?一样违法和犯罪的界限是什么?5、什么是刑罚?我国刑罚处罚有哪些(刑罚的内容是什么)?四、展现交流(一)犯罪的罪名1、为了打击犯罪,我国刑法对犯罪的罪名予以明确的界定。

你明白或查找到哪些犯罪的罪名?P63页活动平台:讨论下列行为可能构成什么罪名,应受到什么刑罚处罚?(二)刑罚的“时刻”你明白我国有期徒刑的时刻吗?明白管制和拘役的时刻吗?五、小组讨论1、P59—P60的四幅插图,摸索四幅图片反映的内容是不是违法行为?2、P61活动平台,摸索三个人的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哪些不是犯罪行为?六、课堂检测(一)判定题1、刑罚是公安机关对犯罪分子实行惩处的一种强制方法。

()2、关于一切违法行为都适用于刑罚。

()3、一个人的违法行为是否犯罪,第一要看其是否损害他人一辈子命。

()4、一样违法与犯罪,两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但承担的法律不同。

()(二)基础题1、刑罚是对犯罪分子衽惩处的一种强制方法,有权使用刑罚的机关是()A、人民法院B、公安机关C、人民检察院D、国务院2、下列选项中属于附加刑的有()①管制②拘役③有期徒刑④剥夺政治权益⑤没收财产⑥无期徒刑⑦罚金⑧死刑(三)提升题1、中学生卢某平常对自己要求不严,恶习成性,经常结伙斗殴,旷课去网吧,在一次打群架中将对方刺成重伤,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

拒绝犯罪教案

拒绝犯罪教案

拒绝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定义、类型和危害,增强对犯罪的认识和警惕。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明确法律的底线和不可逾越的红线。

3、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4、教导学生在面对诱惑和危险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决拒绝犯罪。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犯罪的定义、构成要件和常见类型。

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犯罪的本质和后果,从而在内心深处建立起拒绝犯罪的信念。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法律知识,正确应对可能导致犯罪的情境。

三、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犯罪的形式和后果。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犯罪场景和应对方式,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对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犯罪的新闻视频或展示一些犯罪现场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进而提问学生对犯罪的初步认识和感受,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拒绝犯罪。

2、知识讲解(20 分钟)犯罪的定义:向学生讲解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强调犯罪的严重性和违法性。

犯罪的构成要件:详细介绍犯罪的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四个构成要件,让学生了解判断犯罪的基本标准。

常见的犯罪类型:如盗窃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诈骗罪等,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犯罪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3、案例分析(20 分钟)展示一些典型的犯罪案例,如青少年盗窃、校园欺凌导致的故意伤害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案例中的犯罪行为是什么?犯罪的原因是什么?犯罪带来了哪些后果?如何避免类似犯罪的发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犯罪的本质和危害。

拒绝犯罪教案

拒绝犯罪教案

拒绝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特征和危害,认识到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明白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3、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坚决抵制犯罪行为的诱惑。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犯罪的构成要件和常见的犯罪类型。

(2)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犯罪的危害,从而自觉远离犯罪。

(2)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法律知识,避免违法犯罪。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犯罪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犯罪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犯罪的原因、后果和防范措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犯罪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

4、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犯罪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犯罪的危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犯罪的新闻报道或影视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提问学生对犯罪的初步印象和看法,引导学生思考犯罪的定义和危害。

2、知识讲解(1)犯罪的概念和特征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的行为。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2)犯罪的构成要件犯罪构成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详细讲解每个构成要件的含义和作用,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3)常见的犯罪类型介绍常见的犯罪类型,如盗窃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诈骗罪等。

讲解每种犯罪的定义、构成要件和量刑标准,让学生对犯罪有更具体的认识。

3、案例分析(1)展示一些典型的犯罪案例,如青少年犯罪、网络犯罪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的犯罪原因、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以及对受害者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3)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认识到犯罪的严重性。

北师大版思品八下第6课《拒绝犯罪》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

北师大版思品八下第6课《拒绝犯罪》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

第六课第二站呵护青春学案年级:八年级学科:思想品德课题:呵护青春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明确青少年违法犯罪也要受到法律制裁。

2、知道如何远离违法犯罪。

3、培养自己法律意识,远离违法犯罪,做遵纪守法的中学生。

重点:如何远离犯罪。

难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犯罪行为的特征有哪些?2、我国刑罚处罚有哪些?二、自主学习1、想一想,徐某的行为是否该负法律责任?2、青少年应怎样远离犯罪?3、青少年违法犯罪受法律制裁吗?三、小组讨论1、有人认为:“14周岁前犯罪没事”,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为什么?2、年仅17岁的高某曾经是一名体操运动员,得过不少奖项,可自从父母离异后,他就成了一匹无人看管的野马。

他经常和一些同学到网吧聊天,打游戏,并开始厌学、逃学,后来索性辍学。

在网吧里,他很快又结识了一群哥们,喝酒、赌博、看黄色录像,为满足奢华的生活,以高某为首的一帮孩子开始了偷窃活动,并逐步发展到持刀抢劫。

2007年4月,高某犯罪团伙暴力抢劫股票资金卡(价值2800万元)一案被警方查获,最终高某受到了法律的惩罚。

(1)为什么优秀的运动员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青少年应如何远离犯罪?3、某校初二学生小凡,今年14岁,因父母离异,疏于管教,渐渐地同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混在一起,经常旷课,打游戏,以致出现偷盗等严重不良行为。

一次为了筹钱打游戏,竟然偷窃电线等一些施工工地上的物资去卖,数额较大,触犯了刑法。

为教育他,公安机关公开审理了此案,决定依法对其判处有期徒刑5年。

(1)上述案例中有四处法律方面的错误,请一一找出来。

(2)读完经过自己纠错的这则案例,你的体会有哪些?(3)为了防微杜渐,避免悲剧的发生,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4)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是避免违法犯罪的重要主观条件,在平日里你采取了哪些有效方法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四、合作探究(P66活动平台)1、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违法犯罪?五、课堂检测(一)判断1、青少年犯罪由于年龄小,可以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免予处罚。

反犯罪主题班会教案7篇

反犯罪主题班会教案7篇

反犯罪主题班会教案7篇反犯罪主题班会教案篇1活动目标要求:1.树立防范意识和平安意识,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平安、健康地生长。

2.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技能,提高平安生活能力,养成相应的平安生活行为习惯。

3.学习日常生活中平安使用电、火、煤气等常识。

活动准备:同学准备:课前搜集防触电、防火、防煤气泄漏、防学校伤害事故等平安小常识。

教师准备:课件、电话机、若干段电线、毛巾、卡纸等活动过程:一、录像导入,引入话题1.同学们,先让我们看一段录像,然后说说你的感受。

2.看完录像,你的心情怎样?你有什么话想说?请同学谈感想。

3、危险就在身边,我们要掌握防护危险的知识。

二、同学自由组合,学习防护知识1.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知道生活中的平安隐患还真不少,有火、电、气方面的、有食品、交通方面的,还有学校生活方面的。

由于有的同学的平安意识不强,思想麻痹,注意力不集中,贪玩、逞强开玩笑等等原因,这些隐患酿成了许多悲剧。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天有一个班(40多人)的未成年人在意外伤害中丧身,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是最珍贵的,我们一定要树立平安意识,增强防护能力,使自身健康、平安地生长。

所以掌握一些防火、防触电、防煤气泄漏,防学校伤害事故……这样的防护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课前,大家搜集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就让我们用手中的资料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吧。

我们分为五个大组,第一组是防火、第二组是防触电、第三组是防煤气泄漏、第四组是防学校伤害、第五组是防其他……同学们根据手中的资料,自由组合,请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把讨论的结果写在文明花上,在全班同学中交流。

让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合作最好、讨论最快、发言最精彩。

2.同学小组合作,学习防护知识三、各小组在全班交流。

(根据同学发言开展a、b、c、d、e 的活动)a. 防火1.同学介绍防止火灾常识。

①不玩打火机、火柴。

②家里的汽油、煤油、酒、衣服等易燃可燃物品要远离火源。

《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员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2. 分析犯罪的原因,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3. 提高学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识别和避免潜在的犯罪风险。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 法律法规及其意义4. 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5. 学员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案例,使学员深入了解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危害。

2. 小组讨论:组织学员分组讨论,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犯罪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3. 角色扮演:设置模拟情景,让学员扮演不同角色,体验犯罪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4. 视频教学:播放相关纪录片或教育视频,帮助学员更直观地了解犯罪现象。

5. 讲座: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预防犯罪的经验与方法。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员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员反馈:收集学员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第二课时: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 第三课时:法律法规及其意义4. 第四课时: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5. 第五课时:学员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六、教学内容:1. 犯罪心理分析: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点,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过程。

2. 环境预防:探讨如何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减少犯罪机会来预防犯罪。

3. 自我防范:教育学员如何提高个人防范意识,避免成为犯罪的目标。

4. 网络安全与防范:针对现代社会网络犯罪的特点,教授网络安全知识,提高防范网络犯罪的能力。

5. 特殊类型犯罪:分析犯罪、恐怖主义犯罪等特殊类型犯罪的特点和预防策略。

1. 心理测试:通过心理测试工具,帮助学员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预防潜在犯罪行为。

2. 情景模拟:设置模拟环境,让学员参与模拟犯罪场景,提高应对犯罪的能力。

【教案】《预防犯罪》教案

【教案】《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犯罪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危害。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和诱惑。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 预防犯罪的方法与途径三、教学重点:1. 犯罪的概念和特点2. 犯罪的原因和危害3. 预防犯罪的方法和途径四、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犯罪的原因和危害,提高防范意识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和预防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犯罪现象。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预防犯罪的方法和经验。

4. 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亲身感受犯罪后果,提高防范意识。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2. 投影仪或白板3. 教学PPT或幻灯片4. 犯罪案例资料5. 讨论问题清单七、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真实的犯罪案例,引发学生对犯罪话题的兴趣。

2. 讲授犯罪概念:解释犯罪的法律定义,强调其违反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性。

3. 分析犯罪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犯罪行为的一般特点,如预谋性、暴力性等。

4. 探讨犯罪原因:介绍犯罪心理、社会环境、经济因素等多种可能导致犯罪的原因。

5. 讲解犯罪危害:通过数据和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危害。

八、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预防犯罪的方法,每组提出几点建议。

2. 分享经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预防犯罪的实际经验。

3. Q&A环节: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他们对犯罪和预防犯罪的相关疑问。

九、情景模拟:1. 设计情景:创建一个可能引发犯罪的情境,如遭遇抢劫、网络欺诈等。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饰不同角色,模拟应对犯罪情境的正确做法。

2. 自我反思: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预防犯罪。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6课_拒绝犯罪(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6课_拒绝犯罪(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第六课拒绝犯罪一、教育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能力目标: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侵犯和危害他人的健康、生命和其他权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特别是犯罪行为的特点;明确违法行为应当受法律制裁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守法精神, 远离违法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中学生。

二、教学重难点:明晰犯罪行为所承担的刑罚,让学生感受法律权威,树立拒绝犯罪的态度;认识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的伤害和本人要承担的责任,从而培养起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三、教学内容:第一站犯罪与刑罚第二站呵护青春四、教学时间:2课时(机动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一站犯罪和刑罚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特别是犯罪行为的特点;明确违法行为应当受法律制裁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守法精神,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中学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青春是美丽的,但青春节拍并不都是美妙和弦,也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事实:青少年犯罪时有发生。

要奏出青春的华章,需要明辨是非,知法守法,远离犯罪。

我们青少年要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我们上一课学习了“防人之心不可无”,今天我们要学习“害人之心不可有”。

二、新课学习第一站犯罪与刑罚思想驿站:想一想分析刘某的变化过程,谈一谈他给我们留下什么教训?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往往是导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1、导致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如果不懂法、不守法,一些不良行为,会逐渐演变为违法犯罪行为。

2、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相应的处罚。

3、什么是犯罪行为?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和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青春拒绝犯罪教案

青春拒绝犯罪教案

青春拒绝犯罪教案拒绝犯罪:青春拒绝犯罪教案引言: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充满挑战、需要面对各种诱惑和困惑的时期。

在这个关键时刻,为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供一个有效的拒绝犯罪教育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提出一种全面的青春拒绝犯罪教案,旨在帮助青少年认识犯罪的危害,激发他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坚定拒绝参与犯罪的决心。

第一部分:认识犯罪的危害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向青少年明确展示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1. 社会成本犯罪行为不仅仅对罪犯本人造成伤害,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成本。

犯罪行为导致社会秩序的严重崩溃,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例如,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不仅仅造成个人财产损失,还会使人们对社会的信任度下降,破坏社会和谐。

2. 法律后果犯罪行为是违背法律规定的,意味着行为人将面临依法制裁的结果。

这包括被判刑、罚款、社会惩戒等。

青少年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那种一时的错误决策可能会伴随一生。

3. 伤害个人前途参与犯罪不仅仅是对社会的伤害,更会破坏个人的前途。

犯罪记录对求职、教育和其他各个方面都产生负面影响。

警察背景调查和员工审核程序会筛查犯罪记录,这将严重限制犯罪者的发展机会。

第二部分:拒绝犯罪的价值观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如何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拒绝参与犯罪。

1. 尊重他人青少年需要培养尊重他人的意识,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权利和尊严。

只有通过尊重他人和遵守社会规则,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2. 正义感与责任感正义感和责任感是拒绝犯罪的重要基础。

青少年应该明白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伤害它。

只有通过尊重他人权利,并勇敢为正义发声,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3. 建立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可以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青少年需要与积极正面的朋友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共同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家庭也是不可忽视的社交网络,家长的引导和规范对于青少年的正确成长至关重要。

8下6拒绝犯罪

8下6拒绝犯罪

第六课拒绝犯罪一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独立性意识增强,但认识理解能力却相对滞后,只是青少年的思想带有极大的片面性和表面肤浅性,认识事物有极大的直观性,缺乏自我控制力。

为此培养学生意识犯罪的危害和后果。

2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侵犯和危害他人的健康、生命和其他权利。

3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

二教学重点:犯罪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是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三个特征,如何划分罪与非罪。

三教学难点:犯罪的特征,如何划分罪与非罪?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举例法五课时:2课时第一站犯罪与刑罚教学过程设计备注一情境创设:一个行为危害上述任一方面的具体社会关系,都必然构成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整体的侵害,都表明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二讲授新知:1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行为危害某一社会形态中某种社会关系及其表现出来的利益形式的属性,在我国,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行为危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以及体现这些社会关系的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特征。

行为虽然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没有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的,国家没有必要规定为犯罪用刑罚加以制裁,因此,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它揭示了国家将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的原因,阐明了犯罪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政治本质。

2 犯罪是触犯刑事法律的行为。

从广义上讲,只要行为人有意识地实施了可能对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构成损害的行为,就应当认为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一定都是犯罪行为。

其中,只有触犯刑律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才是现代刑法意义上的犯罪。

在罪刑法定原则支配下,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征。

小班拒绝犯罪安全教案

小班拒绝犯罪安全教案

小班拒绝犯罪安全教案教案标题:小班拒绝犯罪安全教案教案目标:1. 让小班学生了解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的危害性。

2. 培养小班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3. 通过实际案例与故事的讲述,引发小班学生对犯罪行为的警觉性,帮助他们在面临潜在危险时做出正确的反应。

教案步骤:步骤一: 引入1. 通过展示图片、短视频或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犯罪行为带来的痛苦和危害,如家庭受害、财产损失等。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犯罪吗?你认为犯罪是对我们有好处还是坏处呢?”步骤二: 认识犯罪1. 提供简短的解释,解释犯罪是一种违法行为并且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

2. 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犯罪行为,如偷窃、诈骗、欺凌等,并简要解释每种行为的危害性。

步骤三: 引导学生意识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1.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解释自我保护是指我们在面对潜在危险时如何保护自己的一系列举措。

2. 列举一些实际案例或事例,让学生能够理解在危险情况下自己应该怎么做。

例如:遇到陌生人送礼物时不轻易接受,看到危险时及时向家人或老师求助等。

步骤四: 实施角色扮演和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些潜在危险情境,例如遇到陌生人要求带他们离开学校或陌生人要求他们登上车辆等。

2. 角色扮演后,学生们将分享他们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并共同讨论如何应对类似情况。

步骤五: 总结和评估1. 回顾今天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情景,总结学生对犯罪安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2.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情景问题,评估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

教案延伸:1. 鼓励学生记住家庭地址、家长电话以及身边安全人士的联系方式,以备不时之需。

2. 建议学生父母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情况。

3. 鼓励学生加入警察讲座和安全培训等活动,增加他们对犯罪安全的认识。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评估学生掌握犯罪安全知识的程度,包括定义犯罪、犯罪行为的危害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拒绝犯罪
一、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能力目标: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侵犯和危害他人的健康、生命和其他权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特别是犯罪行为的特点;明确违法行为应当受法律制裁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守法精神, 远离违法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中学生。

二、教学重难点:
明晰犯罪行为所承担的刑罚,让学生感受法律权威,树立拒绝犯罪的态度;认识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的伤害和本人要承担的责任,从而培养起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站犯罪与刑罚
第二站呵护青春
四、教学时间:
2课时(机动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站犯罪和刑罚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特别是犯罪行为的特点;明确违法行为应当受法律制裁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守法精神,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中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青春是美丽的,但青春节拍并不都是美妙和弦,也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事实:青少年犯罪时有发生。

要奏出青春的华章,需要明辨是非,知法守法,远离犯罪。

我们青少年要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我们上一课学习了“防人之心不可无”,今天我们要学习“害人之心不可有”。

二、新课学习
第一站犯罪与刑罚
思想驿站:想一想分析刘某的变化过程,谈一谈他给我们留下什么教训?
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往往是导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1、导致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如果不懂法、不守法,一些不良行为,会逐渐演变为违法犯罪行为。

2、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相应的处罚。

3、什么是犯罪行为?
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和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严重的违法行为就是犯罪。

违法和犯罪都是对法律规定的违犯,二者之间的差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没有实质上的不同。

以下是四幅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几种违法行为:
如何准确地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的界限呢?
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4、犯罪行为的特征有哪些?
(1)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犯罪是触犯刑事法律的行为。

(3)犯罪应受到刑事处罚。

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5、我国的刑罚处罚有哪些?
刑罚,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第三十二条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第三十三条主刑的种类:
(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无期徒刑;(五)死刑。

第三十四条附加刑的种类:(一)罚金;(二)剥夺政治权利;(三)没收财产。

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

第三十五条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

第三十八条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第四十二条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第四十五条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三、中学生走向犯罪的一般过程:
一般违规行为——一般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犯罪行为。

1、中学生一般违规行为,主要指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40条。

2、中学生一般不良行为表现(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3、中学生“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五)进行淫
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六)多次偷窃;(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八)吸食、注射毒品;(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4、中学生犯罪行为是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行为。

四、活动平台:偷窃罪,持刀伤害罪,绑架勒索罪,受贿罪,行贿罪,制造有毒食品罪或故意伤害罪。

五、小结
六、作业:
1、导致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2、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3、什么是犯罪行为?
4、犯罪行为的特征有哪些?
5、我国的刑罚处罚有哪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站呵护青春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明确青少年违法犯罪也受法律制裁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远离违法犯罪,做遵纪守法的中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讨论:想一想徐某是否应该为他的行为负法律责任?
二、学习新课
1、青少年违法犯罪受法律制裁吗?
青少年犯罪,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处罚。

既要负刑事责任,又要负民事责任。

青少年要有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要了解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法律效果,知道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如何远离违法犯罪,做遵纪守法的中学生?
(1)远离犯罪,要在心中筑起法律的堤坝。

要树立法律意识,知法懂法,了解法律的相关规定,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我们的权利,履行我们的义务。

我们要学会用合法的手段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

各抒己见
有同学认为:“4岁前犯罪没事”,也有同学认为:“学习好就不会犯罪”,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为什么?
(2)远离犯罪,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事多考虑可能引起的后果。

过分情绪化,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容易导致犯罪。

当有人让我们参与某些不良行为时,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一下可能引发的后果,避免因一时冲动而触犯法律。

我们应该成为情绪的主人,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

3、活动平台: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个性特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内因。

(1)因满足私欲、贪图物质享受产生的犯罪动机。

(2)因满足性欲而产生的犯罪动机。

(3)受不良习气的感染。

(4)出于嫉妒心理而引发的犯罪动机。

(5)因好奇心而产生的犯罪动机。

(二)情感特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极其普遍的心理原因。

(1)爱憎分明、好恶颠倒。

(2)极易感情用事。

(3)情感极不稳定.
(三)意志特征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又一重要内容
(1)在正确的方向上自卑、意志力很薄弱,在错误的方向上自负,变态地发展着意志力。

(2)冒险侥幸。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他们的行为往往铤而走险,不考虑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及行为后果的严重性。

三、小结:
四、作业:
1、青少年违法犯罪受法律制裁吗?
2、如何远离违法犯罪,做遵纪守法的中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