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汉语中的常见人称代词
古汉语通论(十)人称代词
“所 ”字词组可以作定语 , 它的后面 还可以再加名词 ,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 , 使意义更加具体 。例如:
孔子下 ,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 , 不得与之言 。(论语 ·微子)
③“之 ”和“其 ”虽然同属第三人 称 ,但有时可以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 或第二人称 。例如:
士季曰:“谏而不入 ,则莫之继 也 。会请先 ,不入 ,则子继之 。”
(左传 ·宣公二年)
天子发政於天下之百姓 , 言曰: “闻善而不善 , 皆以告其上 。…… ” (墨子 ·尚同上)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论语 ·微子)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 ·梁惠王 上)
有时候 ,“者 ”字用在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 一个名词性的词组 。例如《论语 ·雍也》 :“力不 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
“者 ”字还可以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 , 几件事情 ,或者几样东西 。例如:
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 独 ,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 ,天下之穷民而无告 者 。(孟子 ·梁惠王下
④有时候 ,“其 ”字不能解作“他 的 ” 、“她的 ” 、“它的 ”, 只能解 作“那 ”、“那样的 ”。这种“其 ” 字是指示代词 。例如: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楯 ,何 如? ”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子 ·难一)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 道得之 ,不处也 。(论语 ·里仁)
4. 与人称代词相关的两个注意点 ①在上古汉语里 ,人称代词是单复 数同形的 。例如: 邹之群臣曰:“必若此 ,吾将伏 剑而死 。 ”(战国策 ·鲁仲连义不帝秦)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 。(司马迁: 报任 安书)
东野之役於江南也 ,有若不释然者 。 (韩愈: 送孟东野序)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得较少 ,有两个 原因: (1)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 , 而且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 (2)谦称和 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就是哪些语文学习分享到: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与“孤”。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您、您的、您们、您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她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她、她的、她们、她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她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就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就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语人称代词
汉语人称代词汉语人称代词是指在汉语中指代人物的特有词汇,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均有其人称指代的专有词汇。
典型人称代词包括自称代词、对称代词和他称代词,它们体现人物之间的客观关系。
第一人称中文第一人称包括使用中文、汉语的人用于指代说话、书写者自己的人称代词。
有时汉语复数,如“我们”,可以指单数;例如行政官员发言时用“我们”以示代表整个政府发言。
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卬、台、言、侬(侬家、阿侬)、身、咱、昝(喒、偺)、俺、洒家、某、某甲、某乙等等。
自称代词的考论以传统难点“我”、“吾”的区分为重点,着重对比考察了上述自称代词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语法、语用等方面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差异,并补入了以前很少论为自称代词的“某、某甲、某乙”。
现代汉语•我、我们:最常见中文第一人称代词。
•咱、咱们:比较常用中文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咱们”通常包括聆听、阅读者,而“我们”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
中国东北方言“咱们”的用法相当于“我们”。
•本人:多用于书面语。
•人家:多为女性所使用,古义中性,今义则带有撒娇或挑逗等亲密关系意味。
例:《红楼梦》第九十二回:袭人啐道:“小蹄子,人家说正经话,你又来胡拉混扯的了。
”职业•本席:司法官或民意代表自称方言•俺、俺们:山东等地•我、我米(我么):晋语•我伲(吾伲)、阿拉:吴语•侬:吴语(在其他地区方言不一定是第一人称)•阮:闽南语•我、我哋:广府话•涯、涯等:客家话网络用语•偶(台湾、大陆)•禾(港女)古汉语常用“等”为复数•余、予•卬•吾(单数)、吾人(单、复数用法皆有)、吾辈(复数)•洒家:宋代君王贵族•朕:秦皇朝之前为第一人称,秦代以后成为皇帝专用自称。
及至清代,“朕”已成奏折书面语。
像康熙,平时自称“我”,只在公文才自称“朕”•予一人:先秦天子自称•孤、孤家、不谷、寡人:君主、诸侯等的自谦之词•本王:亲王•哀家:死去丈夫的皇太后、太妃•本宫:皇后、妃嫔、公主、王妃•寡小君、小童:先秦时诸侯妻自称,秦代之后为皇后自称•梓童:皇后自称(亦用于皇帝称呼皇后)•本座:有名望、地位之人,如大官、教主。
05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代词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古代汉语中的代词代词是指具有称代、指别作用的词。
代词的基本语法特点是它的指代作用,跟它所指代的词语的语法特点大致相同,其句法功能也跟它所指代的词基本相同。
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三种,分别介绍如下:(一)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一般分为下面三类:1.第一人称代词。
常见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朕、余、予、吾、我。
它们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2.第二人称代词。
常见的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女)、尔、而、乃、若。
“汝(女)”、“若”主要作主语、宾语;“而”、“乃”多作定语;“尔”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3.第三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之、其、厥、彼、夫。
第三人称代词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其中,“之”多作宾语,“其”主要作定语,“厥”作定语,“彼”、“夫”可以作主语。
除以上三种人称代词外,古代汉语中还有两个反身代词“自”、“己”。
这两个代词相当于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加“自己”,即“我(们)自己”或“他(们)自己”。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最初既没有性的区别,男性女性通用,也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若表多数,便在代词下加数量词。
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论语·季氏》)后来,逐渐有了类似于表示复数的“侪”、“等”、“曹”、“属”、“辈”、“徒”等,它们黏附在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部分尊称与谦称以及人名之后,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韩愈《师说》)(二)疑问代词疑问代词是对人、事、物、处所等表示询问的代词。
1.代人的主要有“谁”、“孰”。
二者都可以作主语,“谁”还可以作宾语、谓语和定语。
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2.代事物的主要有“何”、“胡”、“奚”、“曷”。
汉语人称代词
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汉语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自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对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称代词),主要体现了人物之间的客观关系。
本文主要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时考察为纵轴,展开横向的共时研究,系统深入的考察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从上古到现在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1 人称代词的发展演变1.1上古时期甲骨卜词中人称代词体系还不完整,到了春秋战国,有了全面的充实和发展,人称代词也大大丰富。
甲骨卜词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朕”3个,周代继续使用,又产生了“吾、卬、台、予”4个,以上7个第一人称代词出现的频率和范围各有不同。
我第一人称代词“我”在商代的甲骨卜词中常见,周秦两汉的典籍中也极为普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
如:我未见力不足者。
(《论语.里仁》)作主语父母之不我爱,於我何哉?(《孟子.万章上》)作宾语我躬不阅,惶恤我后。
(《诗.邶风.古风》)作定语吾第一人称代词“吾”,在《左传》、《论语》、《孟子》、《荀子》应用普遍,但不见于甲骨金文。
“吾”和“我”不同,只用作主语和定语,只有在否定句里才用于宾语,出现在动词前。
如: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论语.雍也》)做主语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作宾语我食吾言,背天地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作定语上古“我”和“吾”形式上没有数的区别。
前面例子中“我”和“吾”都表示单数,可分别译作“我、我的”,下面例子中的“我”和“吾”表示复数,可分别译作“我们、我们的”。
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论语.季氏》)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
(《孟子.尽心上》)上古“吾”后面可以加“儕”、“曹”、“属”表示复数,“我”没有这种形式。
如:吾儕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
(《左传.宣公十一年》)为公者必利,不为公者必害,吾曹何爱不为公?(《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令公子裸而解发,直出门,吾属佯不见也。
(《韩非子.内储说下》)“吾”和“我”音近,可能同源。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语法介绍_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语法介绍_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特点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其中代语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不同,下面,把古现代的代词不同的地方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第一人称代词:余、予、吾、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我们);第二人称代词:尔、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你们);第三人称代词:之、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和他的、她的、它的 )等。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是a.有些人称代词既可以表示单数,又可以表示复数。
b.有些人称代词既可以表示人称,又可以表示领属。
例如尔既可以表示你、你们,又可以表示你的、你们的。
第三人称代词略有不同。
之只表示他(她、它和他(她、它)们 . 不表示他(她、它)的。
例如读他的诗不能说成读之诗,而且,只能作宾语,不能作主语。
例如,能说吾能胜之 ,但不能说之能胜吾。
表示他(她、它)的和他(她、它)们的是其。
如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在先秦两汉,其不能表示他或他们。
到晋以后,才出出现饮其麻沸散(给他喝麻沸散)这样的用法。
但总的来说,这种用法仍是不多见的。
还有一点应当注意之和其虽然是第三人称代词,但有时可以灵活运用,用来指我、我的或你、你的,如:柳宗元《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蒋氏很悲伤.眼泪汪汪的说:你要可怜我,救活我吗?)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猴之墓,此其志也(希望能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死后在墓碑上题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几个字:这就是我的志向。
)在这里附带说一下之字的一种特殊的用法:有时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这种之字旺旺翻译不出来,例如:《论语.微子》道之不行.己知之矣《战国策.燕策二》:故愿王之熟计之也《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屁皮不存在了.毛将附着在哪里呢?)那么,它在句中起什么作用呢?让我们先看两个现代汉语的句子。
古代汉语——代词
尊称,一是对方的字、号;二是 对方的身份、爵位、地望,常见的有 “君、王、卿、将军、大夫”等;三是 有美好品性意的词语,常见的有“子、 夫子、吾子、先生、大人”等,四是对 方的处地或使命的人,如“陛下、殿下、 阁下、节下、膝下、足下”等。
作 业
幻灯片 25
2.指示代词
1)近指代词:有“此、之、是、斯、兹、 然、尔、若”。除“然、尔、若”略等于 现代汉语的“如此”、“这样”之外,其 他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些、个、 种……)”。
父与夫孰亲?(左传· 桓公十五年)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 隐公 元年) 孰可以代之? 吾子与子路孰贤?
“孰与”连用,一可用来比较人物的高 下或事情的得失,二可以表反问。
表比较时可译为“与… 相比怎么 样”“与…相比谁…” 或“…哪里比得…”。 例如: 我孰与徐公美?(战国策· 齐策一)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 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
例如: 或劳心,或劳力。(孟子· 许行)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 以哉。(论语· 先进)
“莫”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 什么东西(事情)”。只用作主语。
例如: 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 宪问)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 周语上)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 秋水)
例如: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 庄公十年) 爱公叔段,欲立之。(左传· 隐公元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谦称和尊称
汉族自古注重礼貌语言,认为用人称 代词称呼尊辈或平辈以及自称是无礼行为, 因此交谈中为礼貌起见,改用名词来称人 称己,称人的为尊称,称己的为谦称。 谦称,一是自己的名;二是自己的身 份,常见的有“臣、民、下官、在下、弟 子、仆、走、下走、牛马走、妾、婢”等; 三是有不好品性意的词语,如“寡人、孤、 鄙人、小人、不才、愚、区区”等。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诗》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俎亦机之类,故夏侯湛《新论》为…机‟,机犹俎也。
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
”注意:新论》为…机‟,机犹俎也。
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
”注意》注:“受尔汝之实指受人轻贱的言行。
”译文:“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实际言行扩而充之,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于义了。
”2、其俗无尊卑皆汝之。
(晋书·姚弋仲载记)3、游雅常众辱奇,或尔汝之。
(北史·陈奇传)4、祢衡少与孔融作尔汝之交。
(世说新语·言语)5、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杜甫《醉酒歌》)第三人称重要结论:“其”字只能作定语,“之”字只能作宾语。
也就是说,上古时期还没有充当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其”=名词+之关于人称代词的几点说明: (一)之、其均可活用而指第一、第二人称。
汉语人称代词考论
汉语人称代词考论汉语人称代词是汉语语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代替人或事物,以避免重复使用名词。
本文将对汉语人称代词的历史背景、分类、使用及语法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可以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朕”等;第二人称代词有“你”、“尔”、“汝”等;第三人称代词有“他”、“她”、“它”、“彼”等。
其中,“我”、“你”、“他”的使用最为普遍。
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的分类和使用与古代汉语类似,但也有一些变化。
第一人称代词常用的有“我”、“我们”;第二人称代词常用的有“你”、“你们”;第三人称代词常用的有“他”、“她”、“它”、“他们”、“她们”等。
其中,“我”、“你”、“他”的使用依然非常普遍。
汉语人称代词的语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称代词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其次,人称代词可以修饰名词,例如“吾妻”、“尔子”等。
再次,人称代词还可以用于反身代词,例如“自吾”、“自身”等。
最后,人称代词还可以用于表示尊敬的称呼,例如“陛下”、“阁下”等。
总的来说,汉语人称代词是汉语语法中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部分。
它的历史背景、分类、使用和语法特点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通过对汉语人称代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近年来,汉语人称代词复用结构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逐渐受到学者的。
本文以电视剧《裸婚时代》的台词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汉语人称代词复用结构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功能。
在汉语中,人称代词复用结构是指句子中同时出现两个或以上的人称代词,且其中一个代词必须重复使用。
这种结构在表达情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从对话台词的角度来看,汉语人称代词复用结构能够加强情感的表达,使台词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在《裸婚时代》中,当男女主角争吵时,他们常常重复使用人称代词“你”和“我”,以突出彼此的愤怒和不满。
文言文常见代词
文言文常见代词
文言文常见代词
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二、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三、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谈人称代词“我\你\他”
谈人称代词“我\你\他”人称代词是语言中基本词汇的核心词,古代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形式繁杂,本文追溯了“我、你、他”这三个人称代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形式和用法,并跟现代汉语作了比较。
标签: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是语言词汇系统中基本词汇的核心词,在日常交际中使用很频繁。
本文追溯了“我、你、他”这三个人称代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形式和用法,并跟现代汉语作了比较。
一“我”是现代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
在现代汉语中,“我”没有格的变化,无论处于什么格位都是同形的,且现代汉语中第一人称单数也只有这一个形式。
上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要复杂一些,不同的格位所用的代词也不一样。
“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尔雅·释诂》),由此可以看出,上古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不止“我”这一种形式。
除了“我”,第一人称代词还有“吾、予、台、卬、余、身、臣、朕”等。
如:(1)公曰:“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2)吾甚惭于孟子。
(《孟子·公孙丑下》)(3)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尚书》)(4)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史记·信陵君列传》)(5)于予心犹以为速。
(《孟子·公孙丑下》)(6)余,而所嫁归人之父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7)朕宅帝位。
(《尚书》)其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是“我、吾、余、予”,“台、卬、朕”常见于《诗经》和《尚书》。
“臣”多见于《尚书》,秦以前一般人都可自称“臣”,秦以后才专指臣下。
“朕”在先秦时可用于一般人自称,但秦始皇以后就成为皇帝专用的人称代词了。
这几个人称代词各有用法,《马氏文通》将其用法归纳为:“发语者吾字,按古籍中用于主次,偏次者其常至外动后之宾次,惟弗辞之句则间用焉,以其先乎动字也……我、予两字,凡次皆用焉。
……余字用于主次与动字后宾次者居多”。
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只继承了“我”这一种形式。
“我”在殷商时期就已出现,本义指兵器,后借来表示第一人称代词。
语文中人称代词的顺序
语文中人称代词的顺序
语文中的人称代词按照顺序分为一、二、三人称。
一人称代表说话者自己,二人称代表与说话者进行对话的人,三人称代表与说话者和听话者都不相关的第三方。
在汉语中,一人称代词包括“我”和“我们”,用来代替说话者自己或与说话者有关的人群。
例如,“我在读书”表示说话者自己正在阅读。
而“我们明天去旅行”表示说话者和其他人一起明天要去旅行。
二人称代词包括“你”和“您”,用来代表与说话者进行对话的人。
例如,“你今天要去哪里?”用来询问对方今天的行程。
而“您需要帮助吗?”表示对方是受尊敬的对象,用于客套或正式场合。
三人称代词包括“他”,“她”,“它”和“他们”,用来代表与说话者和听话者都无关的第三方。
例如,“他正在工作”表示说话者提到的某个男性正在工作。
而“她很聪明”表示说话者提到的某个女性很聪明。
此外,在口语中,还常常使用“你们”来表示对多人的称呼,例如“你们明天一起来吧”。
同时,在写作中也可以用“一位”或“一个人”来代替一人称或二人称代词,以增加文体的严谨性。
总而言之,人称代词在语文中的顺序为一、二、三人称。
正确使用人称代词不仅能够帮助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还能够体现出不同场合的礼貌和尊重。
因此,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掌握好人称代词的使用方法。
人称代词重点
问题:“而”、“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二人称代词综述
女(汝)、尔、若、而、乃、吾子
女(汝)、尔、若:主语、宾语、定语。 而、乃:一般用作定语,偶尔主语,绝不作宾语
众多第二人称代词的差别
问题的提出: 比现代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多。教材也着
问题:“予”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一人称代词(四)
余 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左传·成公二 年》)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
问题:“余”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一人称代词综述
吾、我、予(余)、朕、卬、台
吾:主语、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汉代以前)、 定语。
复数表达(一)·单复数同形(一)
吾、我:我们;女、尔:你们;其:他们的; 之:他们 鲁、卫谏曰:“齐疾我矣!其死亡者皆亲昵也。
子若不许,仇我必甚。”(《左传·成公二 年》)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 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 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 进》)
方言 雅言原因 当时的共同语,基础方言是洛邑方言
观点三简介
观点三简介
尔汝歌(一)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二十五《排调》 5:“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 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 ‘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桮酒,令汝 寿万春!’帝悔之。”
(不同版本文字稍有出入,“尔汝歌”,一本为 “汝歌。”)
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语音联系
第一人称代词 吾 我 予(余) 朕 卬 台
初中文言代词归纳
初中文言代词归纳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初中阶段中常见的文言文代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用于代替人的身份或称呼,常见的人称代词有:
- 吾:指代说话人自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 君:用来称呼对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
- 儿:用来称呼他人,表示亲昵或尊敬,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
二、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用于指示、代替事物或人,常见的指示代词有:
- 是:指示靠近说话人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或“这个”。
- 故:指示较远离说话人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或“那个”。
三、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用于提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
- 谁:用于询问人的身份或姓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
- 何:用于询问事物的名称或性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四、反身代词
反身代词用于表示动作的主体和宾语是同一个人,常见的反身代词有:
- 自:表示动作的主体和宾语是同一个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
的“自己”。
五、连体代词
连体代词用于修饰名词,常见的连体代词有:
- 其:用于修饰前面出现的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它的”等。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归纳,希望能对学生们的学习
有所帮助。
他人和她人的用法
他人和她人的用法人称代词是语言学中的基本词类之一,用来代替人或事物。
他人和她人是两个常见的人称代词。
他人一般用来指男性,她人一般用来指女性,但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例外。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他人和她人的用法。
一、他人的用法1. 指男性他人最常见的用法是指男性,作为替代人称代词。
例如:他人的观点和我的不一样。
我并不了解他人的生活。
除了他人,我们没有其他候选人。
2. 概括性地指群体或人类有时,他人也可以用来概括性地指群体或人类,表示第三人称。
例如:他人说这道题很难,但我觉得还好。
我们需要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3. 贬义用法他人有时也可以用来表示不敬或轻视态度。
例如:他人做事不够认真,导致项目失败。
他人天天玩游戏,不务正业。
二、她人的用法1. 指女性她人最常见的用法是指女性,作为替代人称代词。
例如:她人的意见很有说服力。
我们需要尊重她人的意见。
2. 概括性地指群体或人类有时,她人也可以用来概括性地指群体或人类,表示第三人称。
例如:她人认为成功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努力。
我们应该关注她人的需求和感受。
3. 尊称用法她人有时也可以用来表达尊重或礼貌的态度。
例如:请问她人有何见解?她人非常有素养,值得敬佩。
三、注意事项1. 他人和她人是替代词,用于代替男性或女性。
当没有性别区分或性别无关时,不宜使用他人或她人。
2. 在口语中,有时会将他人和她人混淆。
在正式的场合中,应该注意使用正确的词汇。
3. 在某些情况下,他人和她人的用法可能会产生误解或不适当。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直接使用对方的名字或称呼。
他人和她人是两个常见的人称代词,用于替代男性或女性。
在使用时,应注意语境和语气,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不适当的用法。
除了以上提到的使用方式,他人和她人还有其他一些用法需要注意。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两个人称代词的使用规范和注意事项。
四、他人和她人的用法规范1. 按照性别划分他人和她人的最基本的用法是按照性别划分。
如果你需要代替一个男性,就使用“他人” 这个词,而如果你需要代替一个女性,就使用“她人” 这个词。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译为“自己”之意。
还有旁称:亦即称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之用,一般译着“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
另外一种就是个人在对话中用的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吾:吾与汝毕力平险余:余闻而愈悲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观夫巴陵胜状谦称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
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称低贱的身份。
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
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汉语中的常见人称代词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汉语中的常见人称代词如下文
、第一人称:吾余我
2、鄙人、小人
3、臣
4、奴才
5、奴家
6、谦称:
①自称:愚、鄙、敞、卑、窃、臣、仆
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
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
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
7、第二人称:汝尔你您你们
8、阁下
9、先生
10、卿
11、敬称:
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
称天子:殿下
称将军:麾下
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令堂,令阃,令兄,令郎,令爱;
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
如尊上,尊公、尊君、尊府,尊堂,尊亲,尊驾,尊命,尊意;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
如贤家,贤郎,贤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
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
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
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2、第三人称:之他她它他们
她们它们
10、社会亲戚关系
九代:玄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
子女孙子曾孙玄孙
公辈:爷爷伯公外公
舅公姑公姨公姻公
父辈:爸爸伯叔姑姑公婆继父
妈妈舅舅姨妈岳丈继母
表叔姨叔庚叔义父师太亲家
姻伯
平辈:兄弟姐妹夫妻姑嫂弟媳姐夫
大伯子小叔子内弟襟兄
小姨子大姨姐舅母
堂兄族兄表兄姨兄义兄亲家
同年老庚邻舍同事同学朋友
子辈:子媳女婿侄甥内侄
外甥
表侄姨侄学生徒弟
孙辈:孙外孙侄孙孙媳内侄孙
表侄孙姨侄孙孙女孙女婿
以上即是汉语中的常见人称代词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