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读:1.怎么讲,学生才记得住,记得牢?2. 2.有哪些记忆规律可以应用?一、心理讲坛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

根据记忆的内容来分类,我们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储存的时间长短来划分,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二、联系生活张老师是个刚入职的小学老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一份赤城和热情,平日里对孩子们很是上心,兢兢业业,无奈教学效果总是不好。

汉语拼音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显得抽象、枯燥,但这一教学内容却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但张老师无论怎么努力,孩子们总是记不住,为此,张老师特意来求助老教师。

三、为你支招(1)推荐记忆方法一——联想记忆法;联想,就是当人脑接受某一剌激时,浮现出与该剌激有关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一般来说,互相接近的事物、相反的事物、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产生联想。

用联想来增强记忆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

(2)推荐记忆方法二——精选记忆法;对记忆材料加以选择和取舍,从而决定重点记哪些,略记哪些,这种记忆方法叫做精选记忆法。

对记忆材料之所以加以选择,是因为每个人每天接触的信息太多了。

这些信息并不是都需要记忆的。

(3)推荐记忆方法三——多通道记忆法。

要记忆外部信息,必先接受这些信息,而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止一条,有视觉、听觉、动觉、触觉等等。

有多种感知觉参与的记忆,叫做“多通道”记忆。

这种记忆方法效果比单通道记忆强得多。

四、心灵寄语几乎没有人会记得他所丝毫不感兴趣的事情。

——麦克唐纳以愉快的心情学得的,会永远记着。

——马什。

运用心理规律有效组织教学(记忆、问题解决)

运用心理规律有效组织教学(记忆、问题解决)

中学生喜欢的老师
1.豁达大度 2.善于对学生进行指导 3.了解学生 4.热情地指导学生 5.平易近人 6.待人亲切 7.富于钻研精神 8.知识面广 9.能严格地、一丝不荀地管理学生 10口齿清楚、板书漂亮整齐
优秀大学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吉林师大2003年10月)调查,共3371份问卷)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正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二)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记忆效果 2.运用遗忘规律提高知识保持的效果 3.合理使用大脑提高记忆效果
1.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记忆效果
(1)明确记忆的目的任务,不断提高记 忆的自觉性。
(2)识记材料的数量要适当。 (3)加强对识记材料的理解。 (4)掌握正确的识记方法。
以1000加上40,再加1000,再加30再 加1000,現在加上20,再加一次1000, 现在加上10。总数是多案是4100
第四题
一个哑巴想买牙刷,他模仿刷牙的动作, 成功的向店主表达,也完成了购买。
现在在如果一盲人想买一副太阳眼镜, 他要如何表达?
理想的女教师的条件
1. 课讲的出色(22.7) 2.给人以亲切、温和之感(20、8%) 3.责任心强,可以信赖(17、5%) 4.衣着打扮干净利落(12%) 5.性格开朗,富于幽默感(10、6%) 6.精力充沛,动作利索(8、4%) 7.头脑灵活(8%)
小学生喜欢的老师
1.课上得出色 2.态度温和,笑容满面 3.公正无私,不包庇人 4.开朗、爽快 5.富于幽默感 6.能热情地照料学生 7.没有明显的性格缺陷 8.待人亲切 9.与学生打成一片 10.喜欢体育活动
1.掌握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
(1)发现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简述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记忆规律

简述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记忆规律

简述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记忆规律
运用记忆规律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参考下述建议:
1. 根据识记材料的意义、目的和要求,指导学生巧妙地记忆,如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

2. 根据记忆材料的性质,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忆方法,如分类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图形记忆法、表格记忆法。

3. 根据遗忘的规律,指导学生及时进行复习,如集中复习法、间隔复习法、遗忘前复习法、复习方法多样化。

4. 根据大脑神经元的活动规律进行教育,如用运动量大、消耗能量多的活动锻炼学生大脑右半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拓展:
记忆是指我们对过去经历、知识、经验等信息的感知、加工、存储、检索和应用的过程。

记忆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工具。

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记忆规律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记忆的规律,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根据记忆材料的性质,可以采用不同的记忆方法,例如分类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图形记忆法、表格记忆法等,来提高记忆效率;根据遗忘的规律,要及时进行复习,例如集中复习法、间隔复习法、遗忘前复习法、复习方法多样化等,来延缓遗忘的速度;根据大脑神经元的活动规律进行教育,可以采用运动量大、消耗能量多的活动来锻炼学生大脑右半球,提高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记忆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每一过程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一、识记(一)什么是识记识记是人脑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识别并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

是记忆的起始环节,是获得事物映象和经验的首要过程。

识记效果直接影响着以后的保持、再认和回忆。

因此,了解识记规律,有助于改善记忆效果。

(二)识记的种类 1.根据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及意志努力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

无意识记也叫不随意识记,是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识记。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虽然没有给自己提出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也没有付出特殊的意志努力和采取专门的措施来识记某些事物,但这些事物都自然而然地保留在大脑中,成为一个人知识经验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无意识记。

所谓“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等都是无意识记的结果。

无意识记在人的实际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人的相当一部分知识经验是通过无意识记获得的。

在教学中正确组织学生的无意识记,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正确地组织和适当地运用无意识记是必要的。

无意识记具有极大的选择性。

一般情况下,进入无意识记的内容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符合人的需要、兴趣以及能产生较强烈情绪体验的内容。

具备这些条件的信息才能进入无意识记,所以,无意识记具有极大的偶然性、片面性,单凭无意识记不能迅速获得系统的知识经验。

(2)有意识记。

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

识记的目的性决定了识记过程是对识记内容的一个积极主动的编码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出识记某些定理、公式、历史事件或外语单词的任务,这时学生不仅有了明确的识记目的,而且会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经过一定的努力进行识记,这种识记就是有意识记。

记忆规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规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 ,记忆材料性质的不同导致遗忘的程 度也 不同 ,相较 于形象 的事物 ,抽象的事物更容易被遗 忘, 有 意 义 的材 料 的 记 忆 程 度 远 大 于无 意义 的材 料 。 遗忘的规律 表明 ,机械性 的记忆只停 留于记忆的表 面层次 ,理解性 的记忆 才更深刻长久 。教学实践表 明, 学 生 对 所 学 的知 识 的记 忆 程 度 。 受 学 生 对 知 识 的 理解程度影响 , 学生 只有对知识有一个正确的理 解 , 思维才更积极 , 有助 于强化学生的记忆 。 如果学生对 所学知识 的理解 比较片面 ,则对知识 的记忆就会 大 大 降低 , 继而影响学生对新知识 的掌握 。 越为形象 的 知识描述 , 学生的理解就 越清 晰 , 有助于加强学 生的 记忆效果 。 第二 ,学生 的心理状态与遗忘程度 的大小密切 相关 ,当所学 的知识对学生有意义或能够满足学生 的需求 , 让学生产生愉快情绪体验 时 , 记忆程度就高 且容易保持 。因此 , 生物教学活动中 , 教学的 内容要 与生活实际相联 系 ,教师通过讲述生活 中的生物现 象与实例 ,让学 生明白生物学科与 日常生活间节课知识 的重点 学生都有所 了解时 , 学生就会有 了明确的学习 目标 , 继而在课 堂上对与重点知识会着重记忆 ,充分 吸引 了学生的注意力 , 使其积极 主动地投入到学习 中。 同 时, 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 的理解 , 教师可在课 堂教
学 中 间 隔性 的 强调 重 复 重 要 的知 识 点 ,布 置 相 应 的 习题 , 加 深 学 生 的记 忆 。 此 外 , 当一 节 课 出 现 多 个 重 点与难点时 , 学 生 对 知 识 学 习 的难 度就 会 加 大 , 对 重 点知识的理解不够 , 知识 的记忆只停留在表 面 , 出现 注意力涣散 的现象 , 因此 , 教师可在保持知识系统性

记忆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记忆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记忆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记忆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第一节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的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做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

“记忆”一词,最简洁最恰当地表述了大脑保持经验的过程,总是先有“记”,然后才能“忆”。

比如刚入学的儿童学习汉字,经过识字教学对字进行辨识、读写,把字储存在头脑中(保持),过后再见到这个字,才能正确地读出来(再认),默写出来(重现),没有对这个字的“记”,就不可能有“忆”。

用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理解记忆,可以把它看作对输入信息的编码。

储存和在一定条件下提取出来的过程。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由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环节构成。

识记是识别和记住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知识经验的过程;再认和重现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三个环节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

有了记忆,人才能积累和扩大经验,先后的经验才能联系起来,使人的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发展的和统一的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言――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形象记忆有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或味觉的记忆等。

语言――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公式、理论等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为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操作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2、根据记忆中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按记忆有无预先确定的目的,可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心理实验和研究表明,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比较,前者效果优于后者。

例如,在学生面前迅速展示和取下绘有“三角内写5,圆圈里写9,方框内写6”小黑板。

展示前向学生提出三个数字之和的记忆任务,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回答得正确,但如果接着问学生三个数字分别在哪种图形中,则绝大多数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因为第一个问题是有意记忆的结果,对第二个问题,学生没有记忆任务。

简述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简述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简述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记忆规律在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记忆能力。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对教师和学生有所指导和启发。

首先,记忆规律可以帮助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根据记忆规律,人的记忆有序排列的能力更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学内容分成小的模块,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教学。

通过逐步引导、层层深入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记忆效果。

其次,记忆规律可以指导教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例如,短期记忆遗忘速度较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反复复习、示范演示、概念图谱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加深理解。

而长期记忆相对稳定,可以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记忆和掌握知识。

第三,记忆规律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有效的复习和评估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记忆强度会逐渐减弱,因此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时间,经常对已学知识进行温故知新。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小测验、总结归纳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记忆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最后,记忆规律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每个学生的记忆方式和习惯都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识别自己的记忆特点,并根据规律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例如,一些学生善于视觉记忆,可以通过制作记忆卡片、图表等辅助工具进行学习;一些学生善于听觉记忆,可以通过录音、听课等方式进行学习。

让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能够更好地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它可以帮助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有效的复习和评估方式,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和记忆能力。

教师应当结合记忆规律,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记忆潜力,实现深入理解、牢固记忆的学习目标。

浅谈“记忆规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记忆规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教学 >>192浅谈“记忆规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赖一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育才中学摘要: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作为初中阶段的主要教学活动,更是为学生以后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的重要工作。

而记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积累知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记忆规律,传授记忆方法,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复习指导;记忆规律;初中数学教学学习是接受、整理、消化和贮存知识的过程,而知识的积累必须依赖一定的记忆。

学习过程中没有记忆,就会边学边忘,最后所获无几。

因此说记忆是学习的基础,亦是一个人不断学习的支撑点,是学生积累知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记忆规律,传授记忆方法,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现代教育,教师应该科学的选择教育方法,在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手段更加要科学,选择合理的并加于合理组合,那么,就有可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境地。

1885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正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的原理,在教育心理学领域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会遗忘,这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呈负加速型。

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我们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

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起一个催化的作用,如果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巧妙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知识保持

巧妙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知识保持

巧妙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知识保持在人们利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同化了新知识,使其得到理解,并在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固定下来之后,接下来的就是如何使这些获得的知识在记忆系统中保持和贮存的问题。

而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能力的高低,主要是在其长期实践和学习中积累形成的结果。

正因如此,如何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在其头脑中保留的时间更长久,就显得格外重要。

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简单做了以下几点总结。

一、深度加工新材料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那么这些信息的保持程度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

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等。

简而言之,就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没有理解就没有深刻的记忆。

例如,在讲到如何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时,要做到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要使学生真正地把握这一点,必须先要解释什么是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为什么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如果不一致会导致什么结果。

又如,在刚刚开始哲学常识的教学时,物质的概念对于初次接触哲学的学生来说。

还很陌生,当然记忆起来就比较困难,主要原因还是不理解。

在这里,教师的深入分析,对物质概念相关知识的补充就很有必要了。

结合实际生活,对比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再如,在讲到汇率变化与货币币值间的关系时,共有四种情况,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就不很容易,如果分析不透的话,就会造成走马观花的后果。

当时学生好像觉得明白了,但一遇到具体的问题需要自己分析的时候,就会陷入困境。

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我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通过粉笔数量对比和变化进行说明,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一目了然。

二、合理进行复习(一)及时复习遗忘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很正常的,从艾宾浩斯曲线中可以看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巧妙呈现、吸引注意、化瞬时记忆为短时记忆心理实验证明:人最初感知印象的深浅、关系到记忆的速度和牢固程度。

最初的印象深刻,记忆就快,也会记得牢。

认知心理学也指出:“刺激的信息以感觉的形式储存于瞬时记忆,受到主体注意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其他的信息保持1秒钟作用丢失了。

”(章志中,1999)所以,“记忆的感觉储存阶段只有受到注意时才能转移到相对稳定的短时记忆,而注意力分散是阻碍记忆力更好发挥的罪魁祸首。

”(刑淑贞,2003)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尽量以独到的方式呈现新知识,新句型,从而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深化感知印象,使瞬时记忆的信息因为主体的注意,而快速进入短时记忆。

采用直观教具呈现、引起注意。

直观形象的教具不但帮学生把知识与实物间建立起了联系,而且在无意识当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信息自然而然地由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

(二)利用猜测式呈现、诱发注意猜测式教学活动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在学生好奇心最浓、探究欲望最强时,再揭开谜底---呈现新词,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灵活多变的猜测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时,呈现新语言,使新语言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记忆。

巧用体态语呈现、激发注意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人类的交流90%是靠动作与表情,即体态语,只有10%是靠有声语言。

(四)质疑呈现、集中注意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疑,集中学生的注意。

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的同时,呈现新语言;从而使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信息一到感觉记忆系统,就受到主体注意,而迅速进入短时记忆,从而提高记忆效率。

二、灵活巩固,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程中,复述起重要作用。

口诀式记忆规律在数学中的巧妙运用

口诀式记忆规律在数学中的巧妙运用

口诀式记忆规律在数学中的巧妙运用口诀主要是依据学习方法、学习艺术以及技巧等内容要点,编辑成能够容易记住的句子。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口诀式教学法的最大好处就是将冗长的规则法归纳为简单的口语句子,精简内容,从而方便学生记忆和运用。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会根据教学内容,研究口诀式教学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实际例子浅谈几点体会。

1数学口诀编写和运用的原则1.1系统性原则数学口诀需要全面反映、突出本章、本节或某一知识模块的相关脉络,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网络,将所学的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零散杂乱的知识或技能有效整合在一起,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知识,大大提升数学技能水平。

精辟公式的制定应及时在重点章节和模块中进行,对大纲的指导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

1.2押韵原则数学口诀通常运用押韵原则,即朗朗上口、短小精悍、抑扬顿挫,这就要求诗歌或戏剧的魅力。

一般来说,写辞赋是有声调的,然后结合不同声调填写相应的内容。

在编制数学口诀时也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

1.3规整性原则众所周知,古诗词往往注重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并限定了诗歌的字数和具体结构。

其次,诗歌要在规定的框架内填写诗句,同时还应准确表达大意,语句优美,这样做才能恰到好处,不赘余,从而达到一字千金的最高境界。

当然,我们还可以使用自由形式,可长可短,不一定限制在四句、六句或者八句话。

1.4借鉴性原则毕竟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前人编好的口诀,这样可以节约更多时间和精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其口诀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创新,应及时删减不适用的词句,增添更好符合实际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具针对性。

2口诀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提高数学教学成绩的关键。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讲解过程中如缺乏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造成某些概念模棱两可,学生就会对概念发生混淆,也就无法正确理解、记忆和应用。

简述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简述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简述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引言:记忆是人类学习和思考的基础,而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了解记忆规律,并在教学中运用它们,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记忆知识。

本文将简述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记忆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1. 提供安静、整洁的教室,减少学生分心的因素;2. 控制教室的温度和湿度,保持舒适的学习环境;3. 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感到愉快和放松;4.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注意力是记忆的前提。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1. 利用故事、实例等方式引入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情感参与;2. 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3. 利用多媒体、图表等视觉辅助工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4. 鼓励学生提问和解答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三、组织有序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组织对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组织有序的学习内容:1. 将知识点按照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2. 利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工具,将知识点进行可视化表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3. 将抽象的概念和实际的例子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4. 将学习内容分成适当的小块,避免学生的记忆负担过重。

四、重复和巩固学习内容重复和巩固是记忆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重复和巩固学习内容:1. 在课堂中多次重复关键知识点,加深学生的印象;2. 利用复习课、作业等形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3.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复述等方式巩固记忆;4. 利用互动教学的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

五、多种记忆方式的运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记忆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满足学生的记忆需求:1. 利用口头教学和书面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记忆需求;2. 利用动手实践、实验等方式,满足学生的运动记忆需求;3. 利用多媒体、图表等可视化方式,满足学生的形象记忆需求;4. 利用游戏化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满足学生的情感记忆需求。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以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标题,本文将从记忆规律的概念、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记忆规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记忆规律的概念记忆规律是指人类在记忆过程中遵循的一些规律,包括联想、重复、意义等。

这些规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

1. 联想法联想法是指通过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新知识。

例如,在教授英语单词时,可以通过将单词与图片、音乐等联系起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单词。

2. 重复法重复法是指通过反复学习同一知识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

例如,在教授数学公式时,可以通过反复练习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公式。

3. 意义法意义法是指通过理解知识的含义和作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

例如,在教授历史知识时,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三、如何有效地运用记忆规律1.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从而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

例如,可以在教室中设置舒适的座位、良好的照明和空气流通等条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2.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

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时间安排,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3.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例如,可以通过讲解、演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4. 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记忆知识。

例如,可以通过讲解有趣的案例、使用生动的图片和视频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和记忆知识。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联想法、重复法、意义法等记忆规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等方式,来有效地运用记忆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记忆知识。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知识的保持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知识的保持

探索篇•方法展示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有个问题困惑了好久。

上课时当我将课堂知识讲述清楚时,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然而过了几天后学生就忘记了这些数学知识。

我想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我,也困扰着很多数学老师。

因此,如何促进小学数学知识的保持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这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并解决这个问题。

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分析记忆的规律和遗忘的特点,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小学数学知识的保持。

一、记忆的种类和特征根据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长短,记忆系统可分为三类:瞬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及长时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知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信息储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容量很大,这个过程称为瞬时记忆。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在黑板上写了数字“3.1415926”并马上擦掉,然后要求学生默写下来,这就是瞬时记忆。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其保持时间约为5秒~2分钟,容量相当有限,大约是7±2个信息单元。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讲解一个数学案例,然后要求学生求解类似的问题,其实这就是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且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的保留下来。

长时记忆的持续时间最长,可以存在许多年甚至一辈子。

如在多次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后,学生在大学甚至老年阶段都会知道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是相等的。

4.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三者之间的关系瞬时记忆可以通过多次强调和回顾转变为短时记忆,而短时记忆可以通过再复述、复习转变为长时记忆。

如当学生学习了平行线定理后,可以短时间内求解平行线问题,经过多次的重复练习,学生就会长久地记住了平行线性质。

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遗忘就是不能回忆起或再认识识记过的信息或事物,或是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艾滨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就开始发展,其发展过程是不均衡的,其特点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记忆规律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记忆规律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记忆规律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艾小芹来源:《成功密码》2023年第03期想要熟练地掌握英语,学习词汇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新课标要求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不应该只是侧重单纯地记忆单词和拼写,而是要侧重对词汇中所隐含的深层含义进行讲解和教授。

也就是说,高中生需要掌握十分丰富的词汇及其深层含义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英语语篇阅读。

高中阶段的英语词汇不论是数量还是学习的难度都对学生有一定的考验,部分学生面对大量的词汇多会产生畏惧心理。

而记忆规律在高中英语中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树立学习的信心。

一、记忆规律的概述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一种“遗忘曲线”,这种记忆规律则建立在“遗忘曲线”之上。

记忆的维持随时间而异,可分为两类: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人在学习之后,输入的信息就变成了短时记忆。

然而,如果没有及时地进行回顾,那么短时记住的内容就会被忘记。

而在进行了及时的回顾之后,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变成人的长时记忆,并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一段时间。

人的大脑是一座记忆的宝库,人脑所想的问题、所体验的感情、指挥所做的动作,都能作为人们记忆的载体。

比如,英文学习中的躯干词汇、词组、句型,乃至一篇文章的内容,都要靠背诵来实现。

由“记”向“忆”的转变,经历了“识记”“保持”“重认”和“追忆”四个阶段。

二、影响高中英语词汇记忆的因素(一)记忆时间因素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长短之分,不同的学习时间也对单词的记忆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英语单词学习的反馈周期很长。

英语词汇的背诵,需要相对较漫长的时间。

这也就意味着,今天记忆了100个词汇,第二天或许会遗忘大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挫伤。

如果学生长时间看不到学习效果,就会丧失信心,从而对背单词感到厌烦。

(二)记忆材料因素不同性质的材料,记忆效果不同。

结合教科书进行词汇讲解的词汇记忆效果很好,但由于部分文本篇幅较长,有些词条是一个词有多个释义或用法,不便于记忆。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来组织学生复习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来组织学生复习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来组织学生复习记忆就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

根据信息保持长短和记忆系统结构,记忆可被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按是否有意识参与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按性质分为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长时记忆还可分为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

记忆过程从感觉记忆开始,感觉记忆是感觉的暂时登记,在此阶段,只有受到注意的信息才能进入短时记忆进行进一步加工,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迅速消失。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经过一定的加工转向长时记忆,在此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编码,影响编码的因素有:①觉醒状态②信息组块③加工深度,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转向长时记忆的条件。

在长时记忆信息提取时候会发生遗忘现象,从艾宾浩斯的遗忘实验可以知道,遗忘的规律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影响因素有以下:①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②学习的程度③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④识记者的态度以上记忆的规律启示我们在组织学生复习时,从过程上来说,根据遗忘的曲线,复习应该及时,新内容复习间隔短,旧内容复习间隔慢慢加长;从学生个体来说,应该培养其对学习良好的态度和认知,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从复习材料来说,记忆的材应该重点突出,利于学生注意集中,内容清晰有条理,分成一定的信息组块,利于学生记忆,一次学习中复习数量适宜,不能贪多求快,重要的内容安排在材料首部分或者末部分;从复习方法上来说,运用视觉的、听觉的各种材料,调动各个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提出比较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材料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记忆。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一种伴随在感知记忆等心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注意的品质有广度、稳定、分配和转移。

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扩大注意广度,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忆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正如我们所知,作为学生,记忆在我们的学习中一直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作为师范生,在我们日后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合理适当地将记忆规律运用其中并帮助学生们掌握方法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职业要求。

以下,我就心理学对记忆的分析,提出自己关于如何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几点想法。

首先,根据记忆的时间可将记忆划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其中,短时记忆是我们最常用到的一种记忆方法。

其特点是:有意识的主动加工;提取快捷;顺序保存;容量有限(通常为5-9个单位)。

然而,这里所说的“容量”,可以是单个信息,也可以是由若干单位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的记忆单元。

组块就是短时记忆的单位,是加工处理信息材料的意义单元。

通过组块可以扩大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提高工作记忆的工作效率,通过组块和自动化来节省短时记忆的空间。

因此,就英语而言,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将有同样词根的单词组成一个组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在记住一个词根的基础上,增加词缀,变换词性词义,从而记得更多单词。

也可以将一些有一定联系的单词编成一句话或是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们在有趣的形式下扩大更多词汇量。

除此之外,作为老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帮助或是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谐音法或是编口诀等联想的方法,更加形象生动地去记忆单词,这样可以使记忆更加深刻。

再者,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其中针对记忆的保持与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记忆的遗忘规律”,即:先快后慢。

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及时引导学生做好复习巩固的工作。

毕竟学生还是中学阶段,没有极强的自制力和自觉性,因此作为老师,就应该在每堂课前,甚至是每天早读带领学生复习单词课文,加深其印象,避免记忆的过多流失。

并且,尽量做到7天内小复习,1个月内大复习的规律和习惯,不断巩固,使其记忆恒久。

另外,记忆过程中保持与遗忘环节上,遗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信息提取失败,即:提取失败理论。

这里还提到“舌尖现象”,即:知道某件事,却不能回忆的现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

一旦有正确的线索,那么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也就是说,提取失败是缺乏线索或线索错误,这就证明了线索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引导学生记忆篇幅较大的内容时,可以帮助引导学生提取出关键词,从而更为轻松有效地记忆整段材料。

除此之外,我还要提的一点是弗洛伊德的“动机性遗忘理论”,即: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为他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
于自我,从而维护自我的动态过程。

就这一点,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多样的授课方式来激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并投入学习,有一种“我想记住,我想学习”的心理,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再有,记忆也有一些基本策略可以采用: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组织策略。

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复述的能力,每学完一个句子或是一篇文章,让学生试着去复述内容,出现了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牢固地记忆正确的知识。

如果遇到较多内容时,引导学生根据类别群集、联想群集或主观组织、意义编码、心象化、记忆术等方法组织加工材料,并且使之形成新的知识框架,系统地记忆知识。

最后,我再提几点关于如何避免遗忘的方法:一、及时复习与循环记忆法;二、分散复习;三、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四、复习方法多样化;五、过度学习。

还有几点关于如何增强记忆力的方法:一、安静、放松;二、培养兴趣、积极学习;三、有记住的意图,想要记住;四、遵循规律,联系已知,运用策略:理解、尝试回忆、自己讲授、形象化;五、及时复习:先快后慢,先密后疏。

以上是我关于“记忆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所提出的几点想法,希望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去解决问题,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