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失败的原因
每日一知识-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
根本原因:“斯大林体制”的固有弊端所积攒的历史问题.
苏共真正丧失群众支持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
由于苏共一系列的错误路线,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人民丧失对苏共的信任。
最后造成国家的解体。
所以苏联解体的确有“苏共脱离了群众”的因素,但应说明这个因素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表现最为明显。
认为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是在意识形态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
这种观点只说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苏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任何事物从产生之日起,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自身一直存在肯定和否定两面。
苏共在取得伟大成绩的同时,自身某些弊端的积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教条主义、特权阶
层、脱离群众……)也日益严重,其中每一种弊端的发展都
足以致命、否定自己。
但如果说“这些弊端是导致苏共垮台的根本原因”则略嫌简单。
因为同时苏共自身还存在“肯定”的一面。
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苏联仍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并不是某个社会在某个时期存在弊端就一定灭亡,人有重病一定会死。
前俄罗斯联邦部长米哈伊诺夫坚决否认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说法。
他认为,尽管当时的社会存在导致解体的因素,但同样存在能够消除这些因素、维护国家统一的足够有力的机制。
这里的关键,是看其领导人在制定大政方针时如何发扬成绩、纠正时弊。
民众基础缺失与苏共等六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
民众基础缺失与苏共等六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20世纪的最后十年,以苏联共产党、印度国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印尼专业集团、日本自民党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国民党等六大政党为代表的一些大党、老党相继失去政权,在世界政坛特别是在世界政党政治中产生强烈震荡。
这些党有的有着百年历史,有的单独执政达74年之久,何以在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的背景下纷纷下台,其中固然有着诸多复杂而深刻的原因,但这些党民众基础的弱化以至丧失,恐怕是其深层次的原因之一。
一、20世纪的最后十年苏共等大党、老党相继下台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认为,政党是实现和维护阶级利益的主要代表。
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权力来自于人民,需要得到人民的授权。
人民对某一个政党的认同、支持甚至爱戴是执政党执政的根本保证。
因此,任何一个执政党要想实现长期执政,都必须尽可能地争取到最广泛民众的支持,从政策、机制、利益分享等各个方面为之提供保障,才有可能打牢执政的根基,夯实执政的基础。
苏共、印度国大党等六党中的多数,在执政的初、中期应当说都具有一定甚至较坚实的民众基础。
苏共、印度国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日本自民党、台湾地区的国民党在高峰时分别拥有1800万、3000万、1300万、260多万、300万党员,几个竞争性政党在大选中得票率曾高达46%至70%,在议会中的议席比例更高。
并且,上述多数党在建党和执政伊始比较重视组建和发展党的工会、青年、妇女、农会等群众组织,如苏共领导下的工青妇组织无论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影响下的、拥有300万成员的全国农民联合会,一直是该党的最大联盟组织。
正是由于上述各党各自积聚起的较高政治威望,除尘滤布以及多年来着力营建的民众基础,使其能在国内政坛长期驰骋。
但是,上述党在执政的中后期,由于其主观认识上的偏差、政策上的失误,特别是权力膨胀导致的利令智昏,又在不断蚕食和损害其执政基础尤其是民众基础,最终招致他们纷纷下台。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失败的原因
实行严密的社会和文化管制
(长期的村社生活所养成的平均主义与无条件的服从) 会扼杀公民和社会的价值,会导致集体性的无条件顺从 或者集体性的不讲原则的叛逆。普通群众处于被动服从 的“螺丝钉”地位,个人的权利、尊严甚至生存得不到 应有的保护 。
社会实践单一
不考虑地方条件的多样性、群众利益的分散性以及 精神、智力领域不可避免的、不益于发展的多元化
1、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计划经济必然导致产品品 种少、质量差并且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2、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和排斥市场调节,地方 和企业的权力很小,实际上利用经济杠杆的余地非 常有限
从经济发展方式来看, 属于典型的 粗放式,如果不进行及时的调整,人 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将不堪重负,最终 将导致发展缓慢、停滞甚至倒退
苏联行大国霸权主义和大党主义,它破坏了社会 主义国家之间正常的关系。再加上各种历史、经 济、民族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苏联与各社会主 义国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民族矛盾、民族危机 越来久越严重,以及外部势力的插手,离心力扩 大,民族冲突和动乱也愈演愈烈,破坏了苏联社 会的政治稳定,加剧了苏联的政治危机。
苏联社会主义 建设失败的原 因
第一组
苏共 经济
政治外部
苏共自身存在的问题
故步自封,没有根据新的实际发展马克思 列宁主义
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首先是其根本指导思想 的僵化和停滞 。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列宁 和斯大林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理论。但是,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的 苏共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态度上却日益僵化。
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
“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 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 这种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 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 ----尼克松
论苏共失败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论苏共失败原因及其经验教训本文主要从当时苏共和苏联自身的原因出发,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几个层面分析苏共失败的原因,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标签:苏共;失败原因;经验教训一、苏共失败的原因1、经济苏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苏共在斯大林上台后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取缔商业贸易和资本主义经济,大力发展重工业,甚至通过“剪刀差”的方式压榨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高足够多的资金和原材料,使得苏联经济在两个五年计划内取得突破性的成绩,为卫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但是重工业长期压榨轻工业、农业使得轻工业、农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而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没有继续向前发展,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再加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市场的调节作用,这就造成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不是按照经济规律运行,而是按照一个指挥中心的指令运行。
因此,也就必然会出现两种消极的后果,一种是指挥中心不可能把千变万化的经济生活纳入统一的轨道,从而使指挥者对经济生活管不好也管不了,最终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另一种是把社会经济统的过死,窒息经济发展的活力,抑制地方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整个经济发展处于畸形状态,结果导致经济的萎缩和失衡,出现经济危机甚至崩溃,从而引发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
2、政治苏共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导致各种不正之风盛行,使得了党内广大干部与苏共离心离德。
苏共从斯大林时期开始在党和政府内部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抛弃了列宁时期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党内外缺乏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容易导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个人专制独裁即“一言堂”和个人崇拜,滋生权力滥用以及贪污腐败行为,破坏党和国家的政治民主和人民民主。
这样的政治体制使得当时相当多的人入党不是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自己能够在仕途上有所进步,能够攫取更多的国家利益。
苏共党建模式之弊端及对我们的启示
。
“
党的组 织 指导原则是民主集 中制
”
遗憾的
「 ,
力过 分集中
其 二 法律规 定的权力无法落实 而法 外之 权 的 出现 导
,
是 在现 实实践 中 由于 苏共党建模式 片面强 调 了民 主 集中制
“ ”
, ,
“
的
致 了 权力运 作的 非 程序化 损 害 了党 的领 导 与执 政 的 合法 性
, , 、
。
,
,
保证
。
在 苏联 共 产党模式 的党内生 活 中 充 满着 封 闭性 和神秘性 隐瞒 封锁 普通 党 员只 有听命服 从 的责任 和 义 务
。 , , , , , , , , ,
腐败现 象 泛滥 这 使得苏共逐 渐 失 去 了民心 第四
、“
苏共党建模式 在党的民主 体制建设方面 缺乏内容 普通
”
,
,
党员民主权利无从保证 从理 论上 说 苏联共产 党完全是一 个民主性质 的党
上 产 党章程 》 明 文 规定
, , , , 。
在《 联共 苏
, , 。 , , 、 、 , , , , ,
回顾苏共 党建 模式及其政治运行 其主要经 历了 以斯大林时期为 主 要 代 表的 高度集权 型的 左 倾 党建模 式和 以戈尔 巴 乔夫 时期为 代 表的极端民主 化 右 倾党建模式 由 于特殊历 史原 因 各社会主义 国家 的执 政 党 包括我们 党 大 体上 都是按照 苏联共产 党的 模式 林的党建高 度集权 模式来建党的
例扣 】
劫
苏 共 党建 模 式 之 弊 端 及 对 栽 们 的 启 示
马 花萍
年 摘 耍 苏联共 产党在 历 史上 曾经 是世界 上 拥 有 近 阅 万 党 员的 大 党 但是 就 是 这样 一 个执政 的 大党 在经 历 了 领 导社会 主 义 事业 的辉 煌 之 后 突然 在一 夜之 间垮 台 分 崩 离析 其失 败 原 因是 多方 面 的 从 苏共党建的 角度来 时期的党政关系 列宁既强调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力量 又试 图将执政党对国 家 社会的 总的领导 与政府机关的 管 理工 作 区 别 开来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源何在?
的 国家 ,最后 冷 漠地 注视 着 苏共 失去 政权 ,国 家走 向解体 。
关 键 词 : 苏联 ;苏共 ;人 民 ;干 部 ;政 权
中图分 类号 : 5 3 文献 标识 码 : 文章 编 号 :2 75 3 (0 1 1 - 3 —2 D 0 A 0 5 —8 3 2 1 ) 20 81 0
出乎人 们 预料地 迅速 解体 。对 此 的解 释很 多 ,有人 认为 根本 原 因是从赫 鲁 晓夫开 始 的对斯 大林 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否定 ,放 松 了阶级 斗争 ;有人 认为 是苏 共党 内 出了叛徒 ;有 人强 调经 济没有 搞好 ;也 有人 说是 两 方 和平演 变 的结 果 。在专 门研 究苏 联 问题 的专 家们看 来 ,苏 联 剧变 的根 本原 因在 于苏 联 的 体制 。 当然 ,对 于苏联 体制 的解读 也 是有 差别 的。笔 者 同意邓 小平 在评 价 苏联 时所 说 的 : “ 大林 严重 斯
收稿 日期 :2 l -9 1 O 1 —3 0 本 文 系教 育 部 项 目 “ 会 主 义 历 史进 程 研 究 ” ( 目批 准号 :0 J ZD 105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社 项 2A J 7 0 0 )
①
《 邓小平文选》第 2卷 ,人 民出版社 19 9 3年版 ,第 33页。 3
38
社会科学
21 0 1年第 1 2期
左 凤 荣 :苏 联 社 会 主 义 失 败 的根 源 何 在
和 国家机关 由社 会公 仆变 为社 会 主人—— 这 种现 象在 至今所 有 的 国家 中都 是不 可避 免 的—— 公社 采 取 了两个 可靠 的办 法 。第一 ,它 把行 政 、司法 和 国民教 育方 面 的一 切 职位交 给 由普 选选 出 的人 担任 ,而且规 定选 举者 可 以随 时撤换 被选 举 者 。第 二 ,它对 所有 公务 员 ,不论 职位高 低 ,都 只付 给跟 其他 人 同样 的工资 。公 社所 曾付 过 的最 高 薪金 是 6 0 0 0法 郎 。这 样 ,即使公 社 没 有另 外 给代 表机 构 的代表 签发 限权 委托 书 ,也 能 可靠 地 防止人 们 去 追 求 升官 发 财 了 ” ①。 巴黎公 社 确 实体 现 了无 产 阶级新 型 国家形 式 ,其公 职人 员都 是普 选产 生 的 ,是 完全 为 民众 服务 的 ,他们 没有 自己 的 特殊 利益 ,不 享受 任何 特权 。现 在看来 , 巴黎公 社 这种 议 行 合一 的体 制在 国家层 面未 必行 得 通 , 但 在 市镇 未必 不可 行 ,许多 国家 实行 的地 方 自治与 此有 许多 类似 之处 。我们 不应 纠结 于形式 ,更
苏共党的建设
一、苏共从改革到垮台的基本历史线索
第一阶段:1987年1月至l989年底
第二阶段:1900年初至1991年8月
二、关于苏共失败原因的几个观点
(一)对以往探讨成果的概括:四种典型的认识
(二)由上述概括引出的思考
(三)关于方法论的几点认识
三、苏共失败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
1982年安德罗波夫上台又敲起改革的钟声。但由于他在位时间短,在党的革新方面还未形成系统的构想就义被契尔年科停止了。直到 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三月全会上担任总书记,改革才算正式拉开帷幕。
即使如此。苏共的改革思想也还是经历了—个逐步探入的过程。苏共最初的改革思想比较简单:在两个超级大国的竞赛中,苏联越来越处于落后地位,踞不上前进的步伐。落后的总根子在于苏联经济的落后,而经济落后是由人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劳动生产率低下造成的、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的习惯,建立起适当的机制来激发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其手段包括政治上扩大民主、经济上下放企业自主权等。根据这一认识,苏共在党的建设方面的主要观点和做法都继承了过去的思路和传统。苏共指出,在改革条件下,“党的领导作用必然不断增长”和进一步加强。党的发展特点是“继续扩充和加强党的队伍,在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上完善党内关系”。根据改革的要求,戈尔巴乔夫大量撤换了思想保守的干部,建议把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职务分开,并提出了完善党的集体领导制的一系列基本方法。总之,正如戈尔巴乔夫所说,这一时期苏共的共识是: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和方式方法是党在改革中的首要任务。
第二阶段:1900年初至1991年8月
这一阶段是苏共发生剧变、加速瓦解的阶段。有两种趋势对推动这一进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是多党制的发展,二是党内派别化的加剧。
苏联解体的经验原因及经验教训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苏共失败、苏联解体,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思考和辨析。
我认为苏联解体,既有政治原因又有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主要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现实原因是主要的。
(一)从内因方面讲: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决定性因素。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
即“斯大林模式”。
虽然这种体制帮助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增强了国家国防实力,但是,高度的集中和集权同时也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状态,进一步导致社会矛盾的爆发。
同时,在僵化的苏联经济模式下苏联的经济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最明显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经济体制,结构,战略上的错误造成苏联经济长期存在短缺性经济危机。
经过长期的效率下降,最终爆发了衰退性的经济危机。
2.思想领域的混乱最终导致亡国亡党。
苏共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
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反斯大林,却投有根据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技术革命兴起的新形势,进行理论上的刨新,使党的理论停滞不前,甚至提出了“20年建成共产主义”这样盲目而不切实际的理论。
勃列日涅夫虽有所修补,但基本上坚持了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哓夫路线。
到戈尔巴乔夫则走向极端,他的“新思维”和“民主化”、“公开性”,其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
思想领域的混乱最终导致亡党亡国。
3.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虽然知道苏联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困难甚至危机,但他并没有一套明确的完整的改革计划。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却将直接将苏联推上了解体的道路。
戈上台后以“新思维”实行改革,倡导“民主化”和“公开化”。
他没有把握好让渡权利的度,公开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引起了人们意识形态上严重的混乱,人们一直坚持信奉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被动摇。
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失败原因:(一).在党的建设中,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
(二).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毫无根据地进行镇压,这一切导致的后果是,斯大林(他虽然是个自相矛盾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是杰出的)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就没有出现过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作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
(三).没有从创造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出发,通过解决苏联社会产生并日益激化的矛盾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使50—70年代进行的改革归于失败。
而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客观上又导致了社会主义基础的瓦解、资本主义的复辟、苏联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解体。
(四). 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实不懂得也不想懂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超越尚未完成的新社会建设的发展阶段而仓促前进。
教训:1.认清发展方向。
2.注重发展经济。
努力改善民生做到以人为本3.搞好党的建设。
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绷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健全领导体制。
第二,加强反腐倡廉力度,创建优良党风,不断完善党群关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鱼溅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隋美酮洋众疾苦,多为群众很能够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嗵9]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证党永不蜕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毛概
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到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其中的教训十分沉痛,值得我们深思。
库普佐夫认为,苏共各级党组织失去了政治警觉性,往往埋头于经济问题,对政治进程没有从阶级的角度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估,相当一部分干部和党员失去了先进性,党的建设没有搞好。
结果造成党的基层组织大大萎缩,党失去了在群众中开展活动的基础。
许多干部和党员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迷失了前进方向;相当多的人入党不是为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事业奋斗,而是为了自己在仕途上的发展和捞取个人好处,这使得党的组织建设薄弱,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队伍质量下降,不能发挥先锋作用。
列宁发动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这样一个组织之后,他又为这个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原则,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民主集中制。
十月革命后,由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的武装叛乱,布尔什维克党不得不采取了高度集中制。
最高权力集中在党中央政治局,党政领导干部的委任制代替了选举制,工作方式上实行战斗命令制。
这保证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度过了严重的危机,但留下了削弱党内民主生活,限制广大党员民主权利的弊端,也进而造成一些党组织和个别领导人个人专断、搞特权和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等倾向。
苏共没有始终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把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
苏共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同时,苏共没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及其领导人。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对苏共的打击最大,既否定了斯大林个人,也否定了党的历史,否定了列宁主义,其消极影响存在了几十年。
苏共在思想理论建设上没有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丧失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苏共改革的路没有走实事求是的思想道路线,经济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慢,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
从苏共亡国亡党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要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的遏制腐败,注重体制,制度建设,从根本上控制腐败,无论形势如何变化,都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贯彻为人民服务宗旨,永远与群众心连心,领导人改革要谨慎,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试谈苏共败亡原因
试谈苏共败亡原因回顾苏联解体的历程,不难看出苏联解体是伴随着苏共执政地位的逐步丧失而发生的必然结果,而导致苏共败亡的内因主要是特权和腐败。
从特权来看,由于特权阶层窃取了国家政权,苏共因此而灭亡;从腐败来看,由于腐败使苏共不得人心,丧失执政基础而跨台。
特权和腐败都是苏共体制缺陷的产物,因此体制问题更具根本性。
标签:苏共败亡;特权阶层;腐败;体制问题江泽民指出:“苏联经过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却发生了剧变的悲剧,最后解体、垮台了,这是为什么?其中的原因和教训需要全面深刻地加以总结。
”①研究苏联为什么解体,首先要搞清楚苏共为什么垮台。
因为苏共是苏联的领导核心,苏共的命运决定着苏联的命运。
回顾苏联解体的历程,不难看出苏联解体是伴随着苏共执政地位的逐步丧失而发生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重大的历史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
像苏共演变这么重大的问题是内因和外因、近因和远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因更具决定性,导致苏共败亡的内因主要是特权和腐败。
一、特权阶层是苏共的掘墓人列宁时期苏联共产党曾经是一个非常廉洁、清明的政党。
不仅列宁本人廉洁清明,其他苏联党政官员也是如此。
如在1918年内战时期,当时的粮食供应非常紧张,很难吃饱,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就因为饥饿而晕到在人民委员会的会议上,而他拥有调拨粮食的权力。
列宁晚年,出于需要,专家、红军军官、党政官员开始享受一些优待,诸如专家有较高的工资,干部在房租、旅行等方面享受各种减免优待,其子女享有免费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优先权。
当时这一做法仅仅是一种暂时的照顾政策,还不具有特权的性质。
斯大林时期苏共逐渐形成了一套复杂的特权制度,各级官员都有自己的一套特权。
30年代初期开始,专供少数人使用的内部食堂、商店、医院和休养所在国家机构中逐步建立起来。
社会贫富差距逐步拉大。
1934年,苏联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差距是30倍。
而到了1953年,苏联部长级的工资是11000卢布到14000卢布,而最低工资为250卢布,相差44倍至56倍。
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失败原因:(一).在党的建设中,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
(二).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毫无根据地进行镇压,这一切导致的后果是,斯大林(他虽然是个自相矛盾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是杰出的)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就没有出现过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作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
(三).没有从创造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出发,通过解决苏联社会产生并日益激化的矛盾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使50—70年代进行的改革归于失败。
而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客观上又导致了社会主义基础的瓦解、资本主义的复辟、苏联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解体。
(四). 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实不懂得也不想懂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超越尚未完成的新社会建设的发展阶段而仓促前进。
教训:1.认清发展方向。
2.注重发展经济。
努力改善民生做到以人为本3.搞好党的建设。
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绷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健全领导体制。
第二,加强反腐倡廉力度,创建优良党风,不断完善党群关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鱼溅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隋美酮洋众疾苦,多为群众很能够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嗵9]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证党永不蜕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苏共得出的经验教训
从苏共得出的经验教训
苏共的经验教训包括:
1. 统治集团脱离群众:苏共在斯大林时期的高层领导集团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隔阂,导致统治集团脱离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是苏共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2. 独裁的政治体制:苏共采取了极权主义的政治体制,压制了政治多元化和民主制度的发展,导致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制衡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严重。
3. 经济计划的失误:苏共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计划失误和资源浪费问题,导致经济效率低下、贫富差距悬殊、物质短缺等问题。
4. 对外扩张的代价:苏共在冷战时期采取了强硬的对外政策,导致军备竞赛和军事干预的代价巨大,同时也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国内经济实力。
5. 对民族问题的处理不当:苏共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存在着偏见和错误,导致了民族矛盾和民族主义的抬头,加剧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这些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政治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吸取。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但它的影响还在历史地显现。
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
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的。
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不可否认,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是保证了苏联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近似中世纪的国家”的野蛮俄国。
沿着这条道路一步步地向着现代化迈进。
二是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但就长期来看,它的形成是在否定了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回过渡的办法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而试图用激进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
二.苏联模式的特征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民主集中制的破坏:苏共败亡的深层根源
V0 . 6 12 No 2, 0 6 . 20
民主 集 中制 的破 坏 : 共败 亡 的 深 层 根 源 苏
的最深层根源。
战斗命令制 , 干部 委 任制 。列 宁一 方面强 调集 中 , 另一
方面也注意防止权 力集 中到少 数 人手 中。他十分 注重 党的集体领 导 , 允许 党内批评 和争论 。而且列 宁还 以身
无 产阶级政党按 照 民主集 中制原 则来 组建 并 开展
活动 , 是马克思列 宁主义 政党学 说 的重 要 内容 。 是无 也 产阶级政党 的突 出特 征 。民主集 中制首 先是 由列 宁提 出来的。为 了防 止党 内 出现 官僚 主 义的 集 中制 和出现 无政府主义的所谓 民主 , 列宁提 出 : 我们主 张民主集 中 “ 制”2。民主集中制原 则是 民主 和集 中的有 机统 一体 , [ ]
梅定祥
( 湖北师范学院 人事处, 湖北 黄石 4 50 ) 30 2
( 摘
要] 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 的深层根 源是 民主集 中制遭到破坏 。列 宁提 出的 民主与 集 中的辩证统一
原则 , 到斯大林 时期片面强调 集中, 再到 戈尔巴乔夫 时期 片 面强调 民主 , 终导 致亡 党亡 国。这 一深刻教 最 训值得执政 的 中国共产 党汲取。
苏联共产党是列 宁亲手 缔造 的新型无 产阶级 政党 , 历史长达 9 余 年 , o 执政 7 余年 , 0 拥有党员 10 多万 , 50 她 建立的苏联社会主义被誉 为是“ 类努力 的英 雄史诗传 人 奇 ” 。然而就是 这样 一个 “ 大 ” … 伟 的党 为何 在 一夜 之
苏联模式弊端失败原因及教训
苏联模式是指用高度集中的国家管理体制来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模式的基本特点是过度集权。
一、政治体制方面:1党在国家的全部活动中处于绝对领导地位,党的所有活动取决于党的领导层的制定和认可,党的最高领导人拥有最终决定权。
2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人事等级管理制度,对各行各业的所有管理者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下一级领导是由上一级领导提名、审核、批准和委派。
3设置具有特殊地位的专政机构,对公检法机关实行统一领导。
4设置权力有限的监督机构,不能有效实行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
二、经济方面:1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统一指挥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
2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任命各级经济体的管理者,对经济运转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三、思想文化方面:1对文化、教育、宣传等部门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由上级任命各部门各单产品位的大小管理者。
2实行公共舆论一律,领导人之声是真理的唯一标准,把不同声音视为异端,轻者批判重者沦为阶下囚。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基本弊端是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破坏了健全民主制的建立,使社会缺少了民主、自由、法制、人权。
其具体表现有:1过度集权的整治管理体制必然破坏民主制和产生个人专权。
对领导者的权力缺乏有效监督,为领导者的意志凌驾于机构、集体之上提供方便。
它不能起制约领导人权力的作用;党和国家的监督机构和专政机构成了完成领导意图的机关,干部任命制造就了一批听命的管理者。
2过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最终对物质生产起遏止作用,因为它阻碍了管理者、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指令性计划经济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让经济运转脱离了市场经济轨道,使国民经济缺乏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共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一、原因
1.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的长期积累,是苏共衰败的历史原因
1936年,用苏联宪法的形式确立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在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确立下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联合各个加盟共和国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对奠定反法谣斯战争的胜利的精神和物质基础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一模式所隐含的缺陷,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迸一步暴露出来,这对苏共本身和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 改革的失误是导致苏共衰败、丧失执政地位的直接原因
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苏联模式的积弊是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历史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严重失误,诱发了苏联社会潜伏的种种矛盾,使苏联社会陷入全面的危机,最终导致苏联丧失执政地位和苏联的解体,则是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现实、直接原因。
3. 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共衰败的外部原因
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主要原因是内因。
但是,外因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西方对苏联实施的和平演变战略以及东欧剧变对苏联的冲击是苏联丧失执政地位的外部原因。
和平演变战略,是帝国主义国家制定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以经济、科技、军事优势为后盾,扩大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接触和交流,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演变,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的全局性的战略任务。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剧变是苏共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只注重两种制度和平相处的一面,而不抓阶级斗争,最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加速和平演变的结果。
4. 苏共自身的蜕化变质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执政党——苏共蜕化变质、理论僵化、政治堕落,从本质上讲,苏共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目的、严重脱离人民群众、造成社会生产力严重落后于当代发展水平所致。
这一切都反映在苏联背离时代潮流、背离社会主义本质的保守落后的社会体制甚至对外战略上。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苏联的对外战略成了左右国内发展战略的杠杆,严重地危害了苏联的国家利益。
用“三个代表”思想衡量苏共丧失政权和垮台的原因,则是以严重畸型化的落后经济取代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以僵化的教条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取代了代表苏联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官僚特权阶层的利益取代了代表苏联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实,最终导致苏共自身垮台、苏联解体的恶果。
苏联成为社会
主义运动史上的反面教材,绝不是偶然的。
二、教训
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 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
3.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
4. 坚持不懈地开展反“和平演变”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