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课件第14课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合集下载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学习课件(共5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③善用叠字。
这些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 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 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 既加强了描摹的效果,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④本文还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
所谓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 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 象。
②词语的准确生动,尤其善用动词。
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 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泻”字也很平常,但与“静 静地”相配合,生动地写出了月光像流水一般地缓缓倾泻, 绝无声响,幽静幽美。
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 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 情意。它们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经营的,却很有表现力。
文章哪些段落在直接描写荷塘月色?其他段落分别描写什么?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 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 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
流畅的特点。
荷 塘 月朱 色自
清
标题解读: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 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 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荷塘月色》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时的朱自清,思想处于苦闷中:一方面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出现了政
治力量对立的形势,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
中;另一方面有家庭生活的负累,“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
他在致S君的一封信里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舟在无边的
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种种因素让他“颇不宁静”,
语文(必修·上册 RJ)
返回导航
第七单元 大美品自然 清韵悟哲思
语文(必修·上册 RJ)
知人论世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 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平明 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 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 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 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
返回导航
第七单元 大美品自然 清韵悟哲思
语文(必修·上册 RJ)
文学常识 1.通感:“通感”又叫“移觉”,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 语言使感觉转移,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互相沟通,使难以 名状、难以言传的感受变得具体可感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两种类型: (1)形容的通感。如“甜甜的笑声”,“甜甜”是味觉,“笑声”是 听觉,味觉和听觉相通,表现笑声的甜美。通感主要是各种感官产生的 感觉的转移,凭借已有的审美经验,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意地接纳感 官的转移,从而创造出新奇的意境。如: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杜 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以“湿”字形容钟 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字运用了通感的修辞 手法,实现了触觉与听觉的相互沟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课件第14课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 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 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 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
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
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
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任务设计 1.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
凉”呢? 知人不易,论世更难。既要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及心境,又要了解创作背景。 答案 (1)社会环境黑暗。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 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 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 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
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
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的分类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
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
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
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任务设计 1.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
凉”呢? 知人不易,论世更难。既要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及心境,又要了解创作背景。 答案 (1)社会环境黑暗。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 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 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 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
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
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的分类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共42张ppt)
清华大学的知识分子吴晗等人看透了美国的险恶用心,组织清华学 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的面 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瘦弱,经常呕吐,急需补充营
相关事迹
养。拒领救济粉会让朱自清和八个孩子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 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签名之举是 正确的。我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1.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处于苦闷彷徨 中。 2.诗人顾念家中妻儿,又忧心国家政局,二者难以两全。 3.诗人身处异乡北平,处于政治风暴中心,他惦念故乡江南, 那个自古可以偏安苟活、适宜避世之所。 4.日美对文人的拉拢,例如 “救济粮”。
合作探讨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 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 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 的文字?
文章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 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 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 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 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小结:借景抒情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 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 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 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 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 色”。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3):夜赏缘起 第二部分(4-6):漫步荷塘 第三部分(7-10):联想回到现实
相关事迹
养。拒领救济粉会让朱自清和八个孩子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 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签名之举是 正确的。我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1.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处于苦闷彷徨 中。 2.诗人顾念家中妻儿,又忧心国家政局,二者难以两全。 3.诗人身处异乡北平,处于政治风暴中心,他惦念故乡江南, 那个自古可以偏安苟活、适宜避世之所。 4.日美对文人的拉拢,例如 “救济粮”。
合作探讨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 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 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 的文字?
文章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 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 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 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 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小结:借景抒情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 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 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 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 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 色”。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3):夜赏缘起 第二部分(4-6):漫步荷塘 第三部分(7-10):联想回到现实
情景交融——《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分写(3—12段)
记叙
(3)秋晨小院
(4)秋槐落蕊
(5)秋蝉残鸣
(6-10)秋雨话凉
(11)秋果奇景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议论(12)赞美北国之秋
总写(13—14段)
(13)南国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
(14)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向往
品味
赞美
眷恋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表现出月光的朦胧淡雅,引人入胜。“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笼”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画”,仿佛有只无形的手在画纸上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细腻清闲落寞
以声衬静融情于景
“衰弱”“残声”“啼唱”
以声衬静 对比
冷落悲凉
“静”“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嘶叫
“静”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清”“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悲凉”“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言有尽而意无穷
荷波
荷波
闪电
比喻
(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月光如薄雾似花叶如黑影杨柳如光影似
水 纱 梦 斑驳 画 曲
画面特点
“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并且用“静静”两字加以修饰,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幽静之美。“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记叙
(3)秋晨小院
(4)秋槐落蕊
(5)秋蝉残鸣
(6-10)秋雨话凉
(11)秋果奇景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议论(12)赞美北国之秋
总写(13—14段)
(13)南国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
(14)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向往
品味
赞美
眷恋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表现出月光的朦胧淡雅,引人入胜。“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笼”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画”,仿佛有只无形的手在画纸上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细腻清闲落寞
以声衬静融情于景
“衰弱”“残声”“啼唱”
以声衬静 对比
冷落悲凉
“静”“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嘶叫
“静”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清”“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悲凉”“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言有尽而意无穷
荷波
荷波
闪电
比喻
(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月光如薄雾似花叶如黑影杨柳如光影似
水 纱 梦 斑驳 画 曲
画面特点
“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并且用“静静”两字加以修饰,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幽静之美。“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共35张PPT)
中和之美
教师小结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 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画 面 是——美丽的 气 氛 是——宁静的 格 调 是——雅致的
清、静、凉 美、静、雅
合作探究
两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是怎 样变化的?
合作探究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 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 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 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 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 于1934,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他本身是浙江 人,在达到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他的心里,对于 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分析景和情的关系,领会比喻及通感的 艺术效果。 3.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揣摩作者借此表 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意义,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 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描摹及联想的作用,培养对文本的 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激发想象和联想,体会两篇文中所描写 的景物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品中的感情线索,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
作家介绍
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 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 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 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 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 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籍贯浙 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教授、 民主战士。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课件
形象地写出荷花盛开和含苞欲放时的柔美姿态。 • 写荷花运用比喻(博喻)。把荷花比作明珠突出其
月下的光华、明亮之美;比作星星,突出其多而明 丽;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现其纤尘不染的高洁。 • 优雅美、朦胧美、灵动美
示例
• 《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图。 • 作者描写荷叶,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田田”写 出了荷叶茂密相连的样子;“亭亭”写出荷叶的风姿秀丽、 临风摇曳的姿态。 • 运用比喻,把荷叶比喻成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地写出 荷叶轻盈的形态美、动态美。 • 运用动词“出”,写出叶子高高伸出水面的特点。 • 整幅画面呈现出朦胧、优雅、灵动之美,表达了作者 对荷叶的喜爱之情和看到月下荷塘时的愉悦之情。
思考提示:景物 特点 手法(修辞、写景角度、用词、句式等)感情
作答要求:品读文句,具体分析,规范表述。
参考格式:《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的
。作者通过描写
(景物),运用
(手法),写出了
(特点),表达了作
者
(感情)。
以小组为单位充分交流、研讨,小组成员积极发言,互 相补充,组长做好记录,形成完备答案。
请以“感悟心灵的风景”为话题, 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文段。
方心灵的荷塘,收获一份自然的诗意。
读《故都的秋》,有清、有静、有悲凉,有秋 天的诗意,有生命的衰亡,有独特的审美,有情致 的深邃。
读《荷塘月色》,有画,有诗,有意境,有清 新优雅,有灵动和谐,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 声。
散文之美,美在景真,美在情浓,美在值得我们 用生命去品味。
检-学以致用
“一年四季皆是景,春夏秋冬各不 同。”叩问内心,有没有一片风景触 动你的心弦?
教材版本:部编版必修上册 学段学科:高一语文 年级学期:高一上学期 课 名:《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 授课老师: 学 校:
月下的光华、明亮之美;比作星星,突出其多而明 丽;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现其纤尘不染的高洁。 • 优雅美、朦胧美、灵动美
示例
• 《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图。 • 作者描写荷叶,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田田”写 出了荷叶茂密相连的样子;“亭亭”写出荷叶的风姿秀丽、 临风摇曳的姿态。 • 运用比喻,把荷叶比喻成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地写出 荷叶轻盈的形态美、动态美。 • 运用动词“出”,写出叶子高高伸出水面的特点。 • 整幅画面呈现出朦胧、优雅、灵动之美,表达了作者 对荷叶的喜爱之情和看到月下荷塘时的愉悦之情。
思考提示:景物 特点 手法(修辞、写景角度、用词、句式等)感情
作答要求:品读文句,具体分析,规范表述。
参考格式:《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的
。作者通过描写
(景物),运用
(手法),写出了
(特点),表达了作
者
(感情)。
以小组为单位充分交流、研讨,小组成员积极发言,互 相补充,组长做好记录,形成完备答案。
请以“感悟心灵的风景”为话题, 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文段。
方心灵的荷塘,收获一份自然的诗意。
读《故都的秋》,有清、有静、有悲凉,有秋 天的诗意,有生命的衰亡,有独特的审美,有情致 的深邃。
读《荷塘月色》,有画,有诗,有意境,有清 新优雅,有灵动和谐,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 声。
散文之美,美在景真,美在情浓,美在值得我们 用生命去品味。
检-学以致用
“一年四季皆是景,春夏秋冬各不 同。”叩问内心,有没有一片风景触 动你的心弦?
教材版本:部编版必修上册 学段学科:高一语文 年级学期:高一上学期 课 名:《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 授课老师: 学 校: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共36张ppt)
这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把握抒情散文语言的表达特点,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
熟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 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
①写荷叶用了比喻。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不仅写出了荷叶自然舒展 的形态美,而且赋予了荷叶勃勃的生机,
②写荷花用了拟人,博喻。“袅娜”,写出了荷花的轻柔优美,“明 珠,星星,美人”,三个比喻构成博喻,把盛开的和含苞待放的白花比作 明珠星星美人,从姿态和光华、气质上写出荷花之美。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
诗人
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 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 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散文家 学者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爱国知识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分子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 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 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 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 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 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 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 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 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把握抒情散文语言的表达特点,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
熟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 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
①写荷叶用了比喻。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不仅写出了荷叶自然舒展 的形态美,而且赋予了荷叶勃勃的生机,
②写荷花用了拟人,博喻。“袅娜”,写出了荷花的轻柔优美,“明 珠,星星,美人”,三个比喻构成博喻,把盛开的和含苞待放的白花比作 明珠星星美人,从姿态和光华、气质上写出荷花之美。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
诗人
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 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 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散文家 学者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爱国知识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分子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 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 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 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 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 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 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 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 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共35张PPT).ppt
语文统编版 高一年级 必修一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1
新知导入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却把自己 的感情富于其中,于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 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 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学习散 文单元,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文本研读
朗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思考问题: 1、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理清结构。 2、两篇文章中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请大家标画出以上重点信息,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诵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理清结构。
(1-2)向往故都的秋
作家介绍
宁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 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
作家介绍
主要作品有: 《雪朝》(诗集) 1922, 《踪迹》(诗与散文) 1924, 《背影》(散文集) 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 1934。 散文名篇 《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 《荷塘月色》( 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写作背景
本文写与 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 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 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 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 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 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新知导入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却把自己 的感情富于其中,于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 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 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学习散 文单元,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文本研读
朗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思考问题: 1、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理清结构。 2、两篇文章中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请大家标画出以上重点信息,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诵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理清结构。
(1-2)向往故都的秋
作家介绍
宁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 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
作家介绍
主要作品有: 《雪朝》(诗集) 1922, 《踪迹》(诗与散文) 1924, 《背影》(散文集) 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 1934。 散文名篇 《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 《荷塘月色》( 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写作背景
本文写与 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 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 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 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 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 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共27张ppt)
写景方法1: 选择精妙生动的字词(炼字)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 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 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 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 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 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简约而恰当的空间组合,给荷塘月色增添了一种 飘渺幽静的美好风味。
文章哪些段落在直接描写荷塘月色?
4-6段
一、感知荷塘月色
这三段有几个描写镜头?有哪些景物? 分别表现了荷塘月色怎样的特点?
圈点勾画关键字词 用四字格短语进行概括
一、感知荷塘月色
镜头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景物
特点
荷叶似裙、荷花圣洁、 风姿绰约
荷香缕缕、流水脉脉
幽静淡远
月光如水、薄雾似纱、 花叶若梦、黑影斑驳、
打
忆采莲
破
宁
静
获得宁静
荷塘月色 (心中圣地)
寻
求 煤屑路
宁
静
人生就是个圆, 你以为出去了, 其实一直在里 面。
作业布置:
后疫情时代,同学们被居家三个星期,对朱 自清而言,独处的妙处是“一个人享用这无边 的荷香月色”。对你而言,“独处的妙处”是 什么呢?请用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将其表现出 来,并在其中正确地使用比喻和通感两种手法。
写景方法2:
(1) 比喻、拟人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 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 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 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写景方法2:
(2) 通感
利用感官间的相似性,实现感官之间的转移,新奇性而生 动性
14.1《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为了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 角度选取了哪些平常景物进行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 入微地展开描写。秋声(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扫帚声、衰 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秋色(清): 碧空、蓝朵、青布、淡绿微黄,都是冷色调,作者描绘出一幅 幅冷色调的画面。秋味(悲凉):疏疏落落、落寞、衰弱、凉风、 微叹、清秋,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
《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由于国民党的威胁等原 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并在杭州居住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 “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 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引自郁达夫 《住所的话》)在这期间,郁达夫花了很多时间游山玩水,在一 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3.词义辨析 (1)幽僻 偏僻 辨析: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偏远”之意。“幽僻”指昏暗而 僻静。“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 例句:①我的家乡在农村,那儿虽是一个闭塞的小山沟,但一 走上满是落叶的 幽僻 小道,我就感觉格外亲切。 ②电商让大凉山腹地不再 偏僻 ,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山村, 乡亲们也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便利。
②《荷塘月色》主要运用叠词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抒情性, 使文辞的音节匀称整齐。本文共运用了“日日”“渐渐”等叠词, 使文章柔美、舒缓、流畅。
2.“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 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 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含义:我心甘情愿地欲以生命为代价,换得故都 的秋的常在!
(2)不能自已 不由自主 辨析:两者都有“不能控制自己”的意思,但使用的范围略有 不同。“不能自已”,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多用在“激动” 的场合。“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使用的范 围较广,可用在高兴时,也可用在悲伤时。 例句:失散多年的儿子终于回家了,老母亲激动得① 不能 自已 ,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依然会② 不由自主 地浑身战 栗。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件44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2】
活动二 他如何画北平之秋?3.“清、静、悲凉”是故都之秋的特点,但是这三
个词比较抽象,属于感觉一类的词语。郁达夫采用五幅秋景图,组合成《故都的秋》的巨幅 画面。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表。4.用一个比喻句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有同学说: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也有同学说:“《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 落寞。”请你也写两个这样的句子,组成一首诗,为插画配文。
活动二 鉴赏醇厚语言,经典永流传
3.在宣传板上,设置“经典永流传”版块。先摘录下面两位名家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然后赏析《荷塘月 色》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1)作者描写“月光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的主要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课文第5段写景长于炼字。请结合相关句子,品味下列动词的表达效果。 4.文章使用了博喻和通感两种特别手法,请分析下列句子中这两种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5.本文善用叠字,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 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是郁达夫的挚友,他 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 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 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
郁达夫则说:“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传的色 彩。”
《故都的秋》就是带有作家心境的“妙文”, 现在我们要为这篇“妙文”制作一期以插画为主的 板报进行宣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品析其妙处。
活动一 分析“悲凉”的原因
1.绘制其画,需要画其韵;懂得其韵,就需要熟悉其人。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 请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分析。
活动二 作者如何评北平之秋?
2.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为什么要在第12段中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填写下表。 3.本文在评价“故都的秋”时,语言上特别见功力。文中有许多整齐的语句,有工整、雅致之 美,读起来有音韵之美,抒情味浓厚。这些语句可以直接作为搭配文字修饰画面。请赏析下列 语句。 (1)“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试从句式角度 进行品味)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试加以分析) (3)“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 的零头。”(试鉴赏这句话)
个词比较抽象,属于感觉一类的词语。郁达夫采用五幅秋景图,组合成《故都的秋》的巨幅 画面。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表。4.用一个比喻句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有同学说: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也有同学说:“《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 落寞。”请你也写两个这样的句子,组成一首诗,为插画配文。
活动二 鉴赏醇厚语言,经典永流传
3.在宣传板上,设置“经典永流传”版块。先摘录下面两位名家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然后赏析《荷塘月 色》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1)作者描写“月光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的主要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课文第5段写景长于炼字。请结合相关句子,品味下列动词的表达效果。 4.文章使用了博喻和通感两种特别手法,请分析下列句子中这两种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5.本文善用叠字,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 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是郁达夫的挚友,他 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 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 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
郁达夫则说:“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传的色 彩。”
《故都的秋》就是带有作家心境的“妙文”, 现在我们要为这篇“妙文”制作一期以插画为主的 板报进行宣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品析其妙处。
活动一 分析“悲凉”的原因
1.绘制其画,需要画其韵;懂得其韵,就需要熟悉其人。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 请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分析。
活动二 作者如何评北平之秋?
2.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为什么要在第12段中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填写下表。 3.本文在评价“故都的秋”时,语言上特别见功力。文中有许多整齐的语句,有工整、雅致之 美,读起来有音韵之美,抒情味浓厚。这些语句可以直接作为搭配文字修饰画面。请赏析下列 语句。 (1)“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试从句式角度 进行品味)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试加以分析) (3)“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 的零头。”(试鉴赏这句话)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复习课件25张
写景抒情类散文中的其他人物景物的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一 般说来,在文章的开头起到引题、对比、烘托或衬托的作用。用 在文章中间部分会起到对比、反衬等作用。无论起到什么作用一 定和文章的主体事物及文章的主题紧密相连。 04理顺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结构
写景抒情类散文的线索一般是作者的行踪或思想感情的变化。 把握好文章的线索对我们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非常有好处。将作 者的行踪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截断,就可以划 分出文章的层次来。对理解文章非常有益。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作 者感情的脉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 诗词,有景语、情语之说,不知一切景语 皆情语也。
3.议论说理散文:议论说理散文就是既具有形散神聚的散 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它往往蕴含深邃 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任务二
比较阅读《故都的秋》的秋景图和《荷塘月 色》月下荷塘图,填写表格。
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小路 荷叶 荷花 荷香 杨柳
分别加上 整体概括景 语言特色 修饰语 物特点
朱自清散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 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动人 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 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任务一
散文的特征 1.基本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指散 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内容上的特征: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 ,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3.形式上的特征: ①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②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③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④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写景抒情类散文的线索一般是作者的行踪或思想感情的变化。 把握好文章的线索对我们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非常有好处。将作 者的行踪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截断,就可以划 分出文章的层次来。对理解文章非常有益。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作 者感情的脉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 诗词,有景语、情语之说,不知一切景语 皆情语也。
3.议论说理散文:议论说理散文就是既具有形散神聚的散 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它往往蕴含深邃 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任务二
比较阅读《故都的秋》的秋景图和《荷塘月 色》月下荷塘图,填写表格。
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小路 荷叶 荷花 荷香 杨柳
分别加上 整体概括景 语言特色 修饰语 物特点
朱自清散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 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动人 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 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任务一
散文的特征 1.基本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指散 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内容上的特征: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 ,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3.形式上的特征: ①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②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③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④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以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的图案为线索,人生每一片段都同镰 刀锤头相关,形散神聚。 (2)顺叙,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思路自然流畅。 (3)详略得当,详细叙述了我少年看火车和中年当兵的经历,重点突出。 (4)采用分总结构,分写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结尾以全科人的身份进行 总结,结构清楚。 (5)结尾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任务四 :总结体悟,谈谈收获
任务三 :拓展迁移,综合提升
活动2:完成模拟试题 巩固构思特色
请简要分析本文结构构思特色。(6分)
任务三 :拓展迁移,综合提升
活动2:完成模拟试题 巩固构思特色
请简要分析本文结构构思特色。(6分)
(1)线索清楚:文章以时间和地点的交化为行文线索,贯穿全篇。 (2)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内容由城子的历史底蕴,写到城子的新 时代内涵,再到城子文化内涵对人的精神浸润,彰显城子的生命力, 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3)结尾写抗日英雄张冲,卒章显志,表明城子文化浸润了世世代代的 城子人,影响深远。
独自出家门(第1段)
明线:作者的游颇踪不
联 俗 与想 暇,采 想在莲中思暗旧乡线:失去作者的情《感荷塘月色》
(踱回家 中)。(第 7-10)段
暂得
寻 找 踱步于小煤屑路
(第2、3段)
观赏荷塘月色和荷塘四 周美景(第4-6段)
任务二:文本赏读,建构体系
活动1:分析两篇文章在整体结构上的构思特色
探究散文结构构思特色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复习
【复习目标】
1.通过研读分析课文,理解并总结散文结构构 思特色。
2.通过理解答题角度,结合具体文本准确分析 散文结构构思特色。
任务四 :总结体悟,谈谈收获
任务三 :拓展迁移,综合提升
活动2:完成模拟试题 巩固构思特色
请简要分析本文结构构思特色。(6分)
任务三 :拓展迁移,综合提升
活动2:完成模拟试题 巩固构思特色
请简要分析本文结构构思特色。(6分)
(1)线索清楚:文章以时间和地点的交化为行文线索,贯穿全篇。 (2)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内容由城子的历史底蕴,写到城子的新 时代内涵,再到城子文化内涵对人的精神浸润,彰显城子的生命力, 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3)结尾写抗日英雄张冲,卒章显志,表明城子文化浸润了世世代代的 城子人,影响深远。
独自出家门(第1段)
明线:作者的游颇踪不
联 俗 与想 暇,采 想在莲中思暗旧乡线:失去作者的情《感荷塘月色》
(踱回家 中)。(第 7-10)段
暂得
寻 找 踱步于小煤屑路
(第2、3段)
观赏荷塘月色和荷塘四 周美景(第4-6段)
任务二:文本赏读,建构体系
活动1:分析两篇文章在整体结构上的构思特色
探究散文结构构思特色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复习
【复习目标】
1.通过研读分析课文,理解并总结散文结构构 思特色。
2.通过理解答题角度,结合具体文本准确分析 散文结构构思特色。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4课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 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 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 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 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 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画面
语句(意境)品析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
极柔软的触觉”(这是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 秋槐
在树影下……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环境
的悲凉,也有心的悲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这本身就是一 秋蝉
种悲凉)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都市闲人的对答(这 秋雨
里有环境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秋枣 秋天的枣子颗儿“淡绿微黄”(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2.朗读《荷塘月色》,仿照下面的示例,找出文中写到的
其他景物并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及表现的情感。
景物
特点
情感心理
小煤屑路
幽僻、寂寞
荷塘四面的树 木
没有月光的晚上,路上阴森森的
心里颇不宁静
荷叶
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 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 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 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 ‘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 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件4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提示: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结 尾
学习目标
1 了解郁达夫、朱自清的生平 经历,梳理文脉,整体感知 文章内容。
3 把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 4 感受两篇文章的写景之美、 文辞之美。
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层 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
学习重点
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学习难点
深层理解作者独特的情感和审美心理。
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 么呢?他曾经对夫人陈竹隐说:“我只是在行
月,郁达夫千里迢迢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 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
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生活”“还是暂
的秋》。
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
平仄(zè) 鲈鱼(lú) 踱着(duó) 斑驳(bān)(bó) 乍看(zhà)
活动二:整体感知
1.结合本篇课文后的学习提示,浏览《故都的秋》,把握作者郁达夫在文中主要 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
围绕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 点,写故都的秋味的浓烈、酣畅,表达对故 都的秋的眷恋、热爱之情。
2.概括《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
殉难的战士”
作者作品
中短篇小说:《沉沦》(他 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本白话短篇小说 集)、《春风沉醉的晚上》 散文集:《达夫游记》《屐 痕处处》《达夫日记》《达 夫散文集》《闲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释义] ①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
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②混混沌沌: 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也指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
一片,不分明。 ③疏疏落探究
一、识作者
*荷塘月色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生于江苏东 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 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③”,考 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伴读] ③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先生有深意。
。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①颓.废( tuí)
④橄.榄.( gǎn lǎn )
⑦混.沌.( hùn dùn )
2.识字形
①凋惆((
diāo chóu
) )
凋零 惆怅
③缘椽((
yuán chuán
) )
缘分 椽笔
②落蕊.( ruǐ ) ⑤譬.如( pì ) ⑧潭柘.寺( zhè)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4.积成语 [语境呈现]
①唐子西曾说“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叶知秋至,生命仿佛已然 到了暮年,失去了盛夏之年的勃勃生机,一切的变化只是为了迎合冬日的沉寂。
②午餐后容易犯困,如果午后不休息,整个下午都混.混.沌.沌.,没精神。 ③拐进小树林,有一条被人踩出的小径,透过疏.疏.落.落.的树枝,两间水泥房子逐渐显 现,清晰。
③平仄.( zè ) ⑥驯.鸽( xùn )
②槐愧((
huái kuì
) 槐树 ) 愧疚
④歧岐((
qí qí
) 歧韵 ) 岐山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3.辨词义 (1)十足·实足 [辨词] 十足:十分充足,与之搭配的词语可以是“信心、干劲、神气”等,也可以 是表示某种身份、想法的词语。 实足:实际上足够、确实足够。常跟年龄或数量词搭配。 [选词] ①但我自己叫了一碗烩馍,这是种含有_十__足__的西北风味的饭食。 ②对于所有种族和民族而言,心脏年龄与_实__足__年龄之间都有差异,其中差异最大 的是美国黑人。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三、明文体 散文
(一)概说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 最自由的文体,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散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 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揭示其社会意义。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 、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 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2.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
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
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
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 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 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 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二)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 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 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 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 ,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② [伴读] ②“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散文之“神”便是引领读者的那条 脉络。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2)清闲·悠闲 [辨词] 清闲:指清静闲暇,侧重无事做,有闲空。悠闲:指闲适自得,侧重心态上 怡然自得,了无牵挂。 [选词] ①淑娟与母亲同居西院,虽然冷静,倒喜_清__闲__。——清·李渔《风筝误》 ②这位老相公,不知是送儿子孙子进场的?事外之人,好不_悠__闲__自在。——《警世 通言》
第七单元
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
14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故都的秋 一、识作者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①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22年与郭 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 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 追认为革命烈士。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
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
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的分类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等。
[伴读] ①郁达夫曾说自己是“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 尚未完的悲剧”,但知识、不服输的气节和亲人的疼爱 ,偏让这出悲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出了波澜壮阔 的一生。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二、知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