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2014年版)
脑性瘫痪健康宣教
脑性瘫痪健康宣教(一)脑性瘫痪的定义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又称大脑性瘫痪、脑瘫,是指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的一个月内,由于大脑尚未发育成熟,而受到损害或损伤引起的以运动障碍和姿势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严重病例还伴有智力低下,抽蓄及视、听或语言功能障碍。
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二)脑瘫的病因1、出生前:基因异常,染色体异常;母孕期受病毒感染、一氧化碳中毒或妊娠中毒症、胎盘异常等致胎儿期脑形成异常、脑损伤。
2、出生时:分娩过程不顺利,有早产、产时窒息、脐带绕颈、外伤史等均可致脑损伤。
3、出生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脑病、头部外伤、心跳停止;新生儿期呼吸障碍、惊厥;高胆红素血症(核黄胆)、新生儿低血糖症;脑血管病。
常见的危险因素:为早产与低出生体重、脑缺血缺氧、产伤、先天发育异常、核黄疸和先天性感染。
(三)常见脑性瘫痪的典型临床症状1、痉挛型:发病率高,占全部病人的60%-70%。
病变波及锥体束系统。
患儿表现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
2、手足徐动型:约占脑瘫患儿的20%,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运动时,不自主、不协调及无效的运动增多。
3、强直型:此型很少见,由于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异常僵硬,活动减少。
主要为椎体外系症状,使其四肢做被动运动时,主动肌与被动肌有持续的阻力,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腱反射不亢进,常伴有严重智力低下。
4、共济失调性:表现为小脑症状,步态不稳,摇晃,走路时两足间距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
5、震颤型:表现为四肢震颤,多为静止震颤。
6、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四肢呈软瘫状,自主运动很少,本性常为婴幼儿脑瘫的暂时阶段,以后大多数转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
仰卧位时四肢呈外旋位,状似仰翻的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
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
• (一)语言障碍 • 大多数孤独症患儿就诊的首要原因 • 语言发育落后、倒退或停滞 • 缺乏交流性质 • 难以听懂、无意义语言、重复刻板语言、
模仿言语、鹦鹉语言或是自言自语 • 不会使用人称代词“你、我、他”
• (二)社会交往障碍
• 交往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
• 常常独自玩耍,对父母的多数指令常常充 耳不闻
• 孤独症谱系障碍( ASD) 是一组以社会交 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狭隘兴 趣与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性疾 病,以往称为广泛性发育障碍。
• ASD包括孤独症(autism)、阿斯伯格综合 征(AS)、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 (POD-NOS) 。
• ASD概念的提出导致了发病率、病因学、诊 断、治疗和预后认识的重大变化。
• 对某些视觉图像的恐惧,或是用特殊方式 注视某些物品;
• 不喜欢被人拥抱; • 常见痛觉迟钝;
• 本体感觉异常:喜欢长时间坐车或摇晃, 特别惧怕乘坐电梯。
• 反复转圈、嗅味、玩弄开关键、来回奔走、 排列玩具和积木、双手舞动
• (四)智力异常
• 50%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50%智力正常或 超常
• 高功能孤独症(HFA):智力正常(韦氏智 力测试>70)和超常的孤独症。
• 音乐艺术能力、机械记忆数字、时刻表、 车牌、标志、日历计算等方面有突出表现
• (五)感知觉异常 • 对某些声音特别恐惧或喜好;
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2014年版)
1.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
必备条件 2.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 3.反射发育异常
4.肌张力及肌力异常
参考条件
1.引起脑性瘫痪的病因学证据 2.头颅影像学佐证(磁共振、CT、B超)
脑性瘫痪的病因学诊断策略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性瘫痪的病因学诊断策略专家共识(完整版)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报道的患病率为0.15%~0.40%[1,2,3]。
临床中发现,脑瘫被普遍作为"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的"伞式"诊断,其中不乏一些原因不明的疾病。
尽管早产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被公认为脑瘫的病因,但多达1/3的脑瘫患儿缺乏传统高危因素、存在潜在某些神经系统遗传病或代谢病,对这部分患儿需要积极查找、识别和确定病因,避免因延误诊断而造成的不适当管理和不利后果。
近年来快速进展的神经科学和遗传学为脑瘫患儿提供了精确诊断、精准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机会[4]。
大量文献报道,高达30%的脑瘫患儿存在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或单基因变异,但由于研究的样本量小、验证性研究少以及受遗传异质性的影响,有些变异的致病性还很难得出明确结论[5,6]。
一些临床管理指南并不推荐将遗传学检测作为脑瘫的常规性检测项目[7],有关脑瘫病因学诊断方面还缺乏一致性的可操作流程。
我国脑瘫防治工作尚在初级阶段,康复机构复杂多样,人员资质和诊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脑瘫的临床规范化诊断及病因研究流程上存在较多问题。
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自2018年6月成立专家组,参考近10年来有关脑瘫病因学、遗传和代谢组学技术进展、脑瘫诊断与鉴别诊断等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历经8个月的时间讨论并提出中国脑瘫的病因学诊断策略专家共识,以期规范脑瘫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思路及相关医疗行为,避免漏诊和误诊,指导脑瘫和类脑瘫疾病的科学规范管理、预后评估及遗传咨询。
一、脑瘫的定义、分型及临床诊断信息脑瘫是一组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非进行性损伤所引起的持续存在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导致活动受限,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沟通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8]。
常见疾病康复知识复习题库
《常见疾病康复》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小儿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及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
2、联合反应:表现为当患肢无随意运动时,由于健肢的运动引起患肢的肌肉收缩。
3、姿势反射:体位改变引起的四肢屈肌、伸肌的张力按一定模式改变。
4、肩手综合征:是指在原发病恢复期间,病侧上肢的手突然浮肿、疼痛及病侧肩疼痛,使手的运动功能受限制。
5、引导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使运动功能障碍的儿童得到包括运动、言语、智能、社交、情感及个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克服身体的运动障碍及由此而引发的其他问题。
6、脊髓休克:脊髓受外力打击后,损伤平面下立即发生的完全性迟缓性瘫痪。
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
7、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退变,纤维环撕裂,髓核向后突出压迫脊髓、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出现的综合征。
8、手功能位:即最有利于发挥手的功能的位置,腕关节背伸20-25°,尺偏10°,拇指充分外展,MP屈30-45°,PIP屈60-80°,DIP屈10-15°。
9、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小儿仰卧位,使小儿头部转向一侧,可见颜面侧上下肢伸直,后头侧上下肢屈曲。
正常小儿2~3个月消失,过早消失或持续不消失,均属于异常。
10、脊髓震荡:指暂时性和可逆性脊髓或马尾神经生理功能丧失,一般认为并没有机械性的压迫,也没有解剖上的损害。
11、联合反应:是指偏瘫患者用力使身体的一部分肌肉收缩时,可以诱发其他部位的肌肉收缩。
12、颈椎病: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颈椎骨性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者称为颈椎病。
脑瘫确诊评估标准
脑瘫确诊评估标准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为了准确诊断和评估脑瘫患者,医生通常会进行一系列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肌肉骨骼检查、血液生化检查、脑脊液检查和基因检测。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家属关于患者的病史,包括分娩史、生长发育史、疾病史等。
同时,医生还会了解患者的症状,如运动障碍、姿势异常、智力发育落后等。
2.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的测量。
同时,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肌肉力量、肌张力、姿势和运动模式,以确定脑瘫的类型和程度。
3.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患者脑部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如MRI和CT等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脑部的病变情况,如脑萎缩、脑室扩大、脑部钙化等。
4.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如脑电图(EEG)和肌电图(EMG)等。
这些检查可以检测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收缩情况,帮助医生确定脑瘫的原因和程度。
5.肌肉骨骼检查肌肉骨骼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肌肉和骨骼状况,如肌肉活检和骨密度等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检测患者的肌肉和骨骼病变情况,如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等。
6.血液生化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液成分和代谢情况,如血糖、血脂、肝功能等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和代谢情况,以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7.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脑部炎症和感染情况,如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等指标的检测。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可能性。
8.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某些遗传缺陷或变异。
虽然基因检测不是所有病例的必要检查,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总之,脑瘫确诊评估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肌肉骨骼检查、血液生化检查、脑脊液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
脑性瘫痪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名词解释脑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发生在胎儿或婴儿时期,对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造成持久性的障碍。
以下是对脑性瘫痪相关的几个专业名词的解释。
1.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脑性瘫痪是指一组影响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慢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姿势和运动障碍。
这种疾病通常起源于大脑受损,可能是在胎儿期、婴幼儿时期或者在婴儿期内出生后不久发生的。
脑性瘫痪患者的症状可以从轻微的肌肉活动异常到严重的运动和智力功能受限。
2. 瘫痪(Paralysis)瘫痪是指某个身体部位或身体的一侧失去运动能力。
在脑性瘫痪中,瘫痪通常是因为大脑的运动控制中心受到损伤,导致相关的运动神经元受到影响,进而引起肌肉控制和协调障碍,而不是由于神经或肌肉本身的问题。
3. 痉挛(Spasticity)痉挛是脑性瘫痪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指的是肌肉强直和痉挛。
由于大脑的运动控制中心受损,导致神经传递的异常增加,使得肌肉过度收缩和痉挛。
这会导致肢体僵硬、运动不灵活以及一些协调运动的障碍。
4. 非痉挛性(非强直性)运动障碍(Non-Spastic Movement Disorders)非痉挛性运动障碍包括脑性瘫痪以外的其他类型的运动障碍,如扭曲痉挛、不自主运动、震颤等。
这些运动异常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而非仅仅是运动控制中心的损害。
5. 步态障碍(Gait Disturbances)步态障碍指的是脑性瘫痪患者在行走过程中的异常姿势和动作。
由于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的损害,脑性瘫痪患者的步态可能表现为步态异常、脚趾拖地或交叉步(Crossover Gait)等问题。
步态障碍在脑性瘫痪中十分常见,因为大脑的运动控制中心对于协调复杂的身体动作特别重要。
总之,脑性瘫痪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会影响患者的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
痉挛、瘫痪、非痉挛性运动障碍和步态障碍是脑性瘫痪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和专业术语。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
2、理化因素:放射线、过量吸烟、酗酒、有机汞、CO。
3、孕母患病及用药:母重度贫血、糖尿病、妊毒症、 服用不适宜的药物(激素等)。
4、胚胎期脑发育异常、前置胎盘、胎盘老化、早剥、
羊水混浊。
㈡、围产期因素(33%)
1、早产儿:约有20~25%患儿出生体重<2500克,包括 早产、小样儿、多胎、胎龄愈小发病者愈多,出生体重在 1500克以下的极小未成熟儿及胎龄在32周以下者发生CP的 危险性最大。
出生前半年 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出生后半年 体重(KG)=出生体重+6*0.7+(月
龄—6)*0.5 2岁以上 体重(KG)=年龄*2+8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10%,低于15%
小儿运动发育
头尾发育规律 近端到远端的规律 总体运动到分离运动的规律 由反射向随意运动发育的规律 由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发育的规律 连续不断地发育规律
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人体肌肉和肌群一直存在着持续的肌张力活动。正常情况 下,肌张力的变化是有限度的,否则人体就丧失了运动的 可能性。脑瘫者肌张力机制受到损伤。患儿由于反应过激 或过迟而表现出肌张力过高或过低的状态。这便决定了对 患儿肌张力评估的重要性。 肌张力的异常又对关节活动度 发生影响。肌张力增高时,对关节活动产生较大的抵抗感。 肢体摆动幅度小,关节伸屈受限,反之,肌张力降低时, 活动关节无抵抗等,肢体摆动幅度大,关节屈伸过度,此 外,可通过以下关节活动度,间接了解肌张力的情况。
收握拳不会抓握。 6、经常有惊厥发作。
脑瘫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1、痉挛型:主要损伤部位在锥体系,各型中发病率 最高,占70%。特别是肌张力↑,肢体活动受限,肢体被 动运动时抵抗力大且僵硬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2岁 后巴氏症(+)。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手指屈曲 呈握拳状,拇指内收,紧握掌心中,下肢以伸肌、内收肌 张力↑,大腿外展困难,扶站时双足下垂、内翻、足尖着 地足跟不能踩平;走路时踮足剪刀样步态,痉挛症状常在 用力,激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减轻;重者出现肌腱孪缩, 关节畸形,损害部位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束。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概述]小儿脑瘫是小儿脑性瘫痪的简称,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操作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属中医五迟、五软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足、胎育不良,以致精血空虚、脑髓失养,则脑与肢体发育不全、功能障碍。
或因大病损伤脑髓或产时脑部受损,通过经络而累及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致产生脑瘫的种种证候。
[临床表现]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即使同一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一样。
虽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脑瘫小儿一般都有以下表现: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如患儿抬头、翻身、坐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
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不对称,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或联合反应和不自主动作等。
2.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低下或高低变化不定。
常有异常的姿势反射。
3.合并症:脑瘫小儿常同时存在其他一些疾患,常见为癫痫、智力低下、行为及感知觉障碍等。
[体征及检查]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时置小儿仰卧位,头居中,上下肢伸展,然后将小儿头转向一侧。
阳性反射表现为小儿头部转向一侧的上、下肢伸展,另一侧上、下肢屈曲。
正常婴儿4-6个月以前出现阳性反应属正常,6个月后仍有为病理性。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时,将小儿从俯卧位抱起,将其头颈尽量前屈和后伸。
阳性反射表现为:当将小儿头屈曲时,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当将小儿头伸展时,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正常婴儿6个月左右转为阴性。
3.握持反射置婴儿仰卧或坐位,检查者将食指或小棒从小儿手掌尺侧方向伸入其手中并按压其手掌,阳性反射表现为小儿手指迅速屈曲、紧握。
正常小儿出生后3-4个月转为阴性,逐渐被有意识的抓握动作替代。
4.交叉伸展反射检查时,置小儿仰卧,头放正,检查者一手将其下肢伸直,另一手按压或叩打该侧足底。
阳性反射表现为另侧下肢先屈曲、内收,然后伸展。
正常婴儿2个月内呈阳性反射。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又称大脑性瘫痪、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
基本与小儿脑瘫同义。
病变常损伤锥体束和锥体外系。
该病与脑缺氧、感染、外伤和出血有直接关系,如妊娠早期患风疹、带状疱疹或弓形虫病,妊娠中、晚期的严重感染、严重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理性难产等可导致新生儿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原因1.中枢性脑性瘫痪是中枢性损害,也就是说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而且病变在脑部。
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的范畴。
2.发育性脑性瘫痪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
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
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因为它不是作用在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是成熟的脑组织上,不符合发育性的特点。
从受孕到婴儿期内的胎儿和新生儿及婴儿的脑组织是处在发育中的脑组织,在这一时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
而受孕以前及婴儿期以后的脑损伤不能称为脑性瘫痪,因为受孕之前的问题,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神经疾患,应与脑性瘫痪进行鉴别。
婴儿期以后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应冠以某疾病的名称,如脑炎后遗症等,而不应该诊断为脑性瘫痪。
3.非进行性脑性瘫痪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
此点可与脑炎、脑瘤等疾病相鉴别。
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与脑性瘫痪也是难以区别的。
此外,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很多脑性瘫痪患儿,当确诊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治疗或治疗不当,这些患儿的症状愈来愈明显。
脑性瘫痪的鉴别诊断
动就有减少,到几个月后发现时易与脑性瘫痪的单肢瘫 混淆。
若表现为不完全瘫痪时应与脑性瘫痪的偏瘫或单瘫 相鉴别。臂丛神经麻痹是末梢性瘫,以肌张力低,被动 性亢进,肌力低下为其特征,易于与中枢性瘫痪的偏瘫、 单瘫鉴别。
八、Rett综合征
Rett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发育的疾病,属于精 神医学的广泛发育障碍范畴。其特点是,临床上呈进行 性智力减退,孤独症行为,手的失用,刻板动作及共济 失调等,一般是只有女孩患病。
常。此期持续6~24个月。
第三期:去脑强直体征,对外周反应极少,颈强直,
肌张力增高。
脑脊液检查:蛋白质量可达150~200mg/dl。病人尿 中脑硫脂含量增多,血中芳基硫酸酯酶A的活性降低。
五、Canavan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属嗜苏丹脑白质营养不 良(sudanophilic leukodystrophy),多在婴儿的3~ 6个月时起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运动、智力发育落后、 肌张力显著减低,但逐渐出现肢体受触碰后的伸展性强 直痉挛,有巨颅和失明等症状。
精神迟滞与脑性瘫痪在相同病因情况下两者患病率有明
显差异的有五项,其余六项相同。
2002年在全国第七届小儿脑性瘫痪学术研讨会上,
经与会代表讨论认为,由于许多此类患儿经治疗可以成
为正常儿,所以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应命名为精神运动发 育落后。 目前我国此类患儿逐渐增多,与国外报道相同。 目前,有许多此类患儿被诊断为脑性瘫痪,虽然两者 治疗方案基本相同,但其中一部分精神发育迟滞儿经治 疗可以与正常儿无疑,所以过早下脑性瘫痪的结论会增
与脑性瘫痪鉴别的要点是不要把这类患儿关节的挛
缩误认为是肌肉痉挛。同时,应检查血生化的改变。
脑瘫的诊断及评定ppt课件
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
• (二)痉挛型双瘫(spastic diplegia) 症状同痉挛型四肢瘫,主要表现为双下肢 痉挛及功能障碍重于双上肢。
• (三)痉挛型偏瘫(spastic hemiplegia) 症状同痉挛型四肢瘫,表现在一侧肢体。
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
• (四)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 以锥体外系受损 为主,主要包括舞蹈性手足徐动和肌张力障碍; 该型最明显特征是非对称性姿势,头部和四肢出 现不随意运动,即进行某种动作时常夹杂许多多 余动作,四肢、头部不停 地晃动,难以自我控制。 该型肌张力可高可低,可随年龄改变。腱反射正 常、锥体外系征TLR(+)、ATNR(+)。静止时 肌张力 低下,随意运动时增强,对刺激敏感,表 情奇特,挤眉弄眼,颈部不稳定,构音与发音障 碍,流涎、摄食困难,婴儿期多表现为肌张 力低 下
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和分级
• (五)共济失调型(ataxia) 以小脑受损为主,以及 锥体系、锥体外系损伤。主要特点是由于运动感 觉和平衡感觉障碍造成 不协调运动。为获得平衡, 两脚左右分离较远,步态蹒跚,方向性差。运动 笨拙、不协调,可有意向性震颤及眼球震颤,平 衡障 碍、站立时重心在足跟部、基底宽、醉汉步 态、身体僵硬。肌张力可偏低、运动速度慢、头 部活动少、分离动作差。闭目难立征 (+)、指 鼻试验(+)、腱反射正常。
• (一)脑电图(EEG) 合并有癫痫发作时进行EEG检查,EEG背景波可帮助判断脑 发育情况。
• (二)肌电图 区分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瘫痪,特别是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还是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具有鉴别意义
• (三)脑干听、视觉诱发电位 疑有听觉损害者,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 疑有视觉损害者,行脑干视觉诱发电位检查。
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
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1脑性瘫痪的定义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解释:脑性瘫痪是一组症候群,可由不同原因和疾病导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持续存在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及活动受限。
脑性瘫痪是由于发育中的脑(胎儿或婴幼儿期)非进行性损伤所致,其临床表现可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应排除一过性障碍或进行性疾病。
脑性瘫痪可同时伴有一种或多种其他功能障碍或合并症,最常见的有智力障碍、癫痫、语言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吞咽障碍和行为异常等,也可发生继发性肌肉萎缩、挛缩和骨、关节的变形或脱位等损伤。
2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为4项必备条件及2项参考条件。
2.1 必备条件 (1)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2)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3)反射发育异常;(4)肌张力及肌力异常。
2.2 参考条件 (1)引起脑性瘫痪的病因学依据;(2)头颅影像学佐证(磁共振、CT、B超)。
解释:脑性瘫痪的诊断应满足4项必备条件,2项参考条件有利于寻找病因及佐证,为非必备条件。
脑性瘫痪的异常运动模式是持续存在的,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反射发育异常说明脑损伤发生于发育中的脑,是脑性瘫痪的特征。
出生前至新生儿期的病因引起脑性瘫痪其临床症状大多发生于生后18个月前,新生儿期以后及婴幼儿期脑损伤(缺氧、外伤、中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引起的脑性瘫痪症状与脑损伤发生的时间相关。
3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建议按运动障碍类型及瘫痪部位进行分型,按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分级。
3.1 按运动障碍类型及瘫痪部位分型(6型) 痉挛型四肢瘫(spastic quadriplegia);痉挛型双瘫(spastic diplegia);痉挛型偏瘫(spastic hemiplegia);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共济失调型(ataxic);混合型(mixed)。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指南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指南一、脑瘫的基本概念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残疾。
(一).脑瘫的定义脑瘫是指患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大脑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了损伤,而出现的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由于受损害的一般是控制肌肉和身体运动部分的大脑,所以患儿以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但如果影响到大脑的其他部分,可能同时出现智力、语言、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问题。
大脑的损伤是无法完全治愈的,但经过康复训练,患儿的功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甚至达到完全独立的生活能力。
(二).脑瘫发生的原因1.遗传因素:家族中曾有脑瘫、智力低下、先天畸形患者,染色体异常;2.妊娠时因素:母亲怀孕时有宫内感染、妊娠中毒症、一氧化碳中毒、受过量X线辐射等;3.分娩时因素: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4.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惊厥、颅内出血、核黄疸、新生儿感染等。
以上因素可能造成大脑发育不全或颅脑损伤,产生脑性瘫痪;而大脑缺血缺氧,是导致新生儿大脑损伤的关键环节。
(三).脑瘫主要表现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1)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到了一定的年龄,却不出现应有的运动能力和表现;2)运动模式异常:运动时非常缓慢、动作不协调、不能控制的怪异表情和动作。
3)姿势异常:全身僵硬或特别松软,4个月以后两侧身体不对称、头偏向一侧,四肢屈曲或伸直僵硬,双手不能拿到身体的中线,双手握拳、拇指内收,双腿并拢或交叉、脚尖朝下;坐位时上身屈曲或仰头向后,站立时下肢屈曲、脚尖着地。
有的孩子则无法维持稳定的姿势,身体扭曲变动。
4)姿势变化减少:经常处于某种固定的姿势,很难自己调整。
伴随表现5)感觉障碍:孩子可能伴随有视觉、听觉、触觉等障碍;6)智力障碍:约占60-70%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7)癫痫:约占40%8)进食和吞咽障碍:可出现咀嚼吸吮困难、吞咽障碍,致营养吸收障碍等问题。
9)语言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失语,因构音障碍表现为口吃、发音不清或完全不能发音。
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和干预
临床表现有运动功能障碍、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
诊 断 程 序
1、首先排除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性或退行性异常 2、进行临床分类,根据瘫痪部位分为四肢瘫、偏瘫、双瘫,或共济失调等。 3、检查是否合并智力低下、视力听力障碍、语言和言语障碍、吞咽功能障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21/5/152021/5/152021/5/152021/5/155/15/2021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2021/5/152021/5/152021/5/15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1年5月 2021/5/152021/5/152021/5/155/15/2021
临床表现
运动
脑瘫
智能 知觉 精神行为
精神发育迟滞 知觉障碍 精神行为异常
癫痫
癫痫
粗大及精细的神经肌肉协调 运动障碍 理解力、学习能力低下 神经原性的视力、听力障碍 注意力涣散、触觉等感觉功 能障碍等 惊厥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5/152021/5/15Saturday, May 15, 2021
热2天以上。 28、新生儿期出现持续低血糖:新生儿不进食时间
大于/等于12小时。 29、新生儿期出现青紫、呼吸差、吸吮差、反应差。 30、多胎。 31、大运动发育落后3个月者。
总之,引起脑瘫的病因不是单一的,危险 因素很多。对于足月脑瘫患儿,胎儿期的 因素在危险因素中占主要地位;而对于早 产脑瘫患儿,出生时和新生儿期因素则具 有重要地位。此外,不同类型脑瘫的危险 因素不尽一致。过去普遍认为出生时和新 生儿期有关因素是脑瘫的主要病因,现在 也强调胎儿期因素的重要性。
脑 性 瘫 痪
三、脑瘫病理变化
脑瘫病理变化可表现为脑弥漫性病变,大脑皮 质神经细胞性坏死、神经细胞减少、胶质细胞 增生、脑萎缩、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室管膜 下出血、脑室内白质软化、脑白质丧失,脑软 化囊腔形成,脑积水,各种脑畸形。 人脑病变部位与功能障碍相关,大脑皮质及锥 体束受损主要表现为痉挛性瘫痪;手足徐动型 主要病变在椎体外系基底核,共济失调型病主 要病变在小脑。
4、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
肌张力是指在安静状态下肌肉的张力度。通 过触摸、被动屈伸、摆动、旋转肢体以了解 肌张力情况。脑瘫小儿不同年龄及不同类型 肌张力表现有所不同,痉挛型脑瘫在新生儿 期大多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增高, 少数表现肌张力增高。手足徐动型1岁以内往 往无肌张力增高,随年龄增长而肌张力增高。
脑性瘫痪
景谷县妇幼保健院 马琳
一、定义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月内发育时期各种原因 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 中枢性障碍及姿势异常。伴有或不伴有智力低下、 癫痫、语言障碍、行为异常等。在脊髓灰质炎控制 以后,脑瘫成为引起 小儿残疾的主要疾病。是小儿 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发育。近几 年统计脑瘫的发生率达20‰—30‰。男孩多于女孩, 男女之比为1.13:1—1.57:1。脑瘫属中枢性,其病因 发生在脑的生长发育期,脑损伤为非进行性的,临 床症状一般在婴儿时期即出现。
伸手、抓取、握住、放松、指点、 拍打、叩锤、挤压、托起等,以二 指摘、三指拿、四指 抓等 (1)电疗 (2)湿热疗法 (3) (3)水疗; 5、音语疗法; 6、手术治疗; 7、肉毒素局部疗法。 2012年2月16日
谢谢大家!
2、作业疗法:
①上肢和手动功能训练:上肢和手 动训练是作业疗法中的重要内容之 一。
脑瘫 知识的介绍
本月专题脑性瘫痪一:脑性瘫痪定义❝脑性瘫痪是指患儿在出生前或出生后1个月内大脑受到非进行性损伤,导致的以运动或姿势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小儿脑瘫是儿童时期伤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及特效的治疗方法。
二:发病及发病机制❝脑性瘫痪的病因较为复杂,许多患儿甚至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其发病与产前产时产后短期内诸多因素关系密切。
❝国内报道以早产,低出生体重和产时缺氧窒息,产后黄疸等较为常见三:临床表现❝由于不同的病因,类型,受累部位和程度,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主要症状有;❝肌张力异常增高与痉挛❝不随意运动和共济失调:患肢不自主运动,常见为手足徐动,手指常过伸或分开。
❝智力低下及情绪障碍:患儿智力受损轻者常以情绪障碍为主,如易惊,胆小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受损严重者常面无表情,反应迟钝,对简单的指令也不能执行,讲话不清❝其他:可伴有视听功能障碍,吞咽困难,流涎,牙齿发育不良,斜视,。
少数表现为肌张力低下,此患儿常合并小头围,关节活动范围增大,但膝反射亢进。
四:脑瘫的分类❝按临床表现将脑瘫分为5种类型:❝ 1.痉挛型脑瘫是最典型和最常见的类型。
主要表现为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 2.迟缓型脑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低下,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 3.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多有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
患儿表现为手足远端出现不间断的不自主运动,成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
常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 4.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运动发育迟缓。
❝ 5.混合型兼具上述各型某些特点。
五:脑瘫的治疗❝迄今既无有效的病因学治疗也不可能治愈,但可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去帮助患儿获得最大程度的功能改善,发挥其代偿潜能,改善自理能力。
❝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