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之常见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之常见表现手法
返回
8、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 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 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 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 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 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因此蜡烛 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形 象(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而含蓄(运用眼 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念奴娇·赤壁怀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轼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 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 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 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 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雨霖铃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 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 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 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 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返回
9、联想和想象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 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 艺术表现力。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 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 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返回
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 情寓于写景之中。莺歌燕舞,欢乐明快的景色,容 易引起喜悦的感情;秋霜冷雨,萧瑟阴晦的景色, 容易引起孤寂忧伤的感情。如白朴《天净沙.春》 春风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拢,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曲中描写的景色是明快的,它所触发的情感是 喜悦的、愉快的。 而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描写的景是萧瑟的,它所引发的感情是孤寂的、 凄凉的、是深深的断肠人的离愁

【】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鉴赏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鉴赏课件
诗句化情思为景物。欣赏时要抓住景物特 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蛙声十里出山泉 踏花归去马蹄香 间关莺语花底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 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 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 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 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
抒托 情物 的言 区志 别与
借 景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 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 乐、悲伤等感情。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通过的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
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 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4)有限为实,无为虚 (5)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古诗词鉴赏:8种抒情手法(附例句+练习)

古诗词鉴赏:8种抒情手法(附例句+练习)

几种常见抒情手法抒情手法指的是抒发情感的方法,大致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感。

#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①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

③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

借景抒情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

借景抒情,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具体可分为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

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借碧蓝的天空和茫茫的江水,抒发了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情谊。

寓情于景常常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人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着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即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如:欧阳修的《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诗中枝上的橘,欲抽芽的笋,都隐含一种新兴的萌发的希望,虽暂时受到压抑仍保持昂扬的胸襟。

这正是欧阳修这种政治家的远见,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着上温暖鲜明的色彩,读之使人精神振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一、诗歌的手法诗歌手法一共分为三类: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和描写角度。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用典、通感、双关、借代、叠词、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角度:白描、渲染、衬托、动静、感官、方位、对比、虚实、细节。

(一)修辞手法1、比喻: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事物的特点或者化抽象为具体。

作用: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例句1: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例句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拟人: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特点,如神态动作和心理。

作用:富有人情味。

例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3、夸张:夸张除了可以夸大还可以缩小。

作用:突出特征,营造气势。

例句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例句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4、用典:包括化用古人、事件、诗句。

作用: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情感含蓄。

常见典故:桃源闻鸡5、通感:五感相互转换,多为化视觉为嗅觉、化听觉为视觉。

作用:形象生动。

例句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例句2: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6、双关:一个词语有两个含义,多出现在炼字题里面,一般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自然事物。

作用:深化内涵。

例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7、借代:借代包括以特征、部分、具体、专名、官职来代指事物,常见不常考,是理解诗句的关键。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8、叠词:两个一样的字连用。

作用:形象生动、拟声准确或突出情感。

例句1: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例句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例句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阶段练习: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3、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二)抒情手法1、直抒胸臆:诗句直接抒情。

例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
19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
19托物言志
20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20 借史抒情
2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 托物言志 ③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古抒怀、咏史抒怀)
④借典抒情
本文档后面有精心整理的常用PPT编辑图标,以提高工作效率
常见提问方式:
1、说说下面的诗歌采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2、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分析下面的诗歌。 3、有人认为某诗在表达情感上体现了曲折通幽的
11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11借景抒情(乐景写乐情)
12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3残灯无焰影幢幢,12此借夕景闻抒君情谪(九江乐。景垂写死哀病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13借景抒情(哀景写哀情)
14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景象与现在的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的鲜明对比, 告诫当朝统治者要吸取六朝因纵情作乐、奢 靡浮华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寄托了吊古伤今的
感慨。
课外练习6 读诗歌,分析诗歌的抒情技巧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参考答案:本诗的抒情方式为怀古伤今。以今昔对比的 手法着重渲染昔日的繁华,而衬托出今日的凄凉, 以此表达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感慨。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常用的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常用的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常用的表现手法0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0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0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0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0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诗歌鉴赏_抒情手法

诗歌鉴赏_抒情手法

诗歌抒情手法 规范答题:
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简析这种抒情手法在塑造 形象和表达情感中作用。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 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 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其中当然 也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
诗句三、四两句写诗人听到折柳曲的 笛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
5、以景结情
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
止,转为写景,以写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方法。 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 的意境,从而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
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技 巧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1、借景抒情 正-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 (寓)情入景 、情景交融反-以景衬情
2、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间接抒情 3、借事抒情
4、借古抒情 借古讽(喻、鉴、伤)今
5、借典抒情
整体安排: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层层深入
开头部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总领全诗
引出下文(铺垫下文、埋下伏笔)
4 结构技巧
中间部分:承上启下(过渡) 前后照应
结尾部分: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照应
2018年诗歌情感复习
诗歌抒情手法
“诗缘情而绮靡” ——陆机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1、情与景

正-----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

(寓)情入景 、情景交融 反---以景衬情


2、情与物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用典抒情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用典抒情课件
•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上阕前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描述了奠枕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宏伟气势。
• B.登楼远眺,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
• C.借用李德裕在滁州建怀嵩楼而最终回到故乡的典故,暗示自己的心境,含蓄深沉。
• D.这首词思路层次分明,步步深入,风格豪放,表现出作者胸有天下的襟怀气度。
记载:向秀与嵇康友善,嵇康因不满司马氏代魏而被杀。后来向秀
经过嵇康的故居,听到邻人吹笛,不胜感慨,于是作了一篇《思旧
赋》。后句引用了一个《述异记》中的传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
遇到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一局棋末终,手中斧柄已腐烂
了。回到乡里,世上已过百年,同年代的人都已死去。本来山上碰
见的是两位仙人。诗人引用这两个故事,一方面表示对已故的旧友
柳宗元等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被贬二十三年归来后,
看到事物变迁,内心所产生的隔世之感。
• 4.前人诗文
• 典故按来源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事典就是上文提到的引用历史 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语典就是在诗词中引用前人所写的 诗文。如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 吟至今。”这节诗的前两句直接援引《诗经·郑风·子衿》中“青青子 衿,悠悠我心,纵不我往,子宁不嗣音”中的前两句,表达了曹操 对贤才的思慕和礼遇之情。
• 辛弃疾在词中多次用典,“立刻琵琶关塞黑” 引用了昭君出塞的 史实。“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引用了陈皇后失宠,被贬居长门宫, 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的史事。“看燕燕,送归妾”用了庄姜送戴 妫归陈的史事。“将军百战身名裂”引用李陵典故。汉武帝时名将李 陵,身经百战,后因寡不敌众,势穷无援而降,导致身败名裂。辛 弃疾在词中还引用荆轲的典故,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出使秦国,临 去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易水萧萧西风冷” 这句词文正是从中化用而来。五个悲剧故事,倾诉了人间生离死别 的无限痛苦,暗讽南宋朝廷对敌妥协,寄寓自己壮志难酬的愁苦。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一)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

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

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诗歌鉴赏常用的30种表现手法解析

诗歌鉴赏常用的30种表现手法解析

诗歌鉴赏常用的30种表现手法解析诗歌鉴赏有什么多种表现手法,大家都知道多少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推荐一些诗歌鉴赏常用的30种表现手法,希望大家有用哦。

诗歌鉴赏常用的30种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示例: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

”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一)常用手法: 1.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通感、反复、夸张、设问、反问、 对偶、顶真、互文等。
2.描写手法:包括联想、想象、白描、象征、烘托、悬念、对比、衬托、托物言 志、借古讽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以小见大、正面描写与侧面描 写结合、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
附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写景状物时可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 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从而使描写景物生 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达情意更别致隽永。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对比:更加突出诗人的情感。 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有趣。 设问: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 化主题,令人寻味。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辛弃疾“想当年,金 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 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3.表达技法 (1)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 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是用环境、气氛或其他条件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 的思想感情。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2)渲染。原是中国画中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的一种技法。后成为文学创 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 烘托,以创造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3)象征。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 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 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4)抑扬手法。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 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抑扬手法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5)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 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 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影,同样具有这种艺 术效果。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境界,所谓“以小 景传大景之情”。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手法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手法

劣,但此处的哀景是为反衬作者杀敌报国的豪情的。

严酷的环境没有让他消沉,反而意气风发,愿意以身许国,杀敌建功。

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壮志豪情力透纸背这种方法能使诗歌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可以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借景抒情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把情与景分开写。

可以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

也可以把景和情穿插起来写。

另一种是把景和情糅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种写法不必添加任何词语,我们就可以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看出人物(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触景生情,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

诗人本无所谓情感,或者本无强烈的情感,却因身在一定的环境中,或因景的秀丽而欢喜,或因景的萧瑟而忧愁。

这种情是由景激发的,是景决定了情。

如因鸟语花香而怡然,因狂风暴雨而忧伤。

又如:①“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是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自然是触景生情。

②“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是一位姓秦的游人游西湖时面对岳飞墓很自然地产生的情感。

③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写的是作者一天之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清秋季节,独自泛舟,上西楼,见回雁。

但其中也有其所生之情:“谁寄”锦书,自然是无人寄锦书,表达的是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以及盼望其锦书而望断天涯的愁苦之情。

下阕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以花落水流之景喻人生、爱情、离别的无可奈何之感,从而触动作者所有情思。

往后五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转为完全的抒情,最后三句尤其精巧别致,在全篇景物描写的烘托下,只觉其愁思在眉头心间流动荡漾,有了更大的艺术吸引力。

(3)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在结尾处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点仍是主流,即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篇1:直抒胸臆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

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篇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1)借景抒情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2)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3)借古讽今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

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推荐3篇)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推荐3篇)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第1篇【关键词】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近几年常见的表现手法: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下面就其中的几点发表粗浅的见解。

(3)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xxx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

又如xxx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4)抑扬。

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如“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xxx《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5)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xxx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xxx。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也叫直抒胸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景与情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寓情于景指先抒情,后写景。

借景抒情指先写景,后抒情。

乐景与哀景情景交融,我们只需要记住: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哀景、乐景、愁景?1、以乐写乐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析】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

“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独有钟情——乐景2、以哀写哀例一《小重山》(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

小楼愁倚画阑东。

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翠绡和泪暗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析】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

例二《清平乐》(晏殊)金风细细,叶叶梧桐附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之
抒情手法
“汝果要学诗 先懂诗家语”
这首诗歌运用了何种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
抒情手法
间接抒情
一、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 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 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其中当然也流露着对权 贵的蔑视。
3、叙事抒情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 指诗人就某件事抒发情感或发表议论,抒发自己的
感慨。 1、《 秋思》张 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无 穷。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歧王斋里寻常见,崔九 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练 习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通过写景来抒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通过用典来抒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直接抒情
间接 抒情
万变不离其宗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 法)。 2、这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试分 析本诗抒情的特色。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是否协调?
20 借史抒情
• (2011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 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 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 【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 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解析

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解析

描写手法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 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昔日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枕 还酹江月。 请分析本诗中烘托手法的运用
答案
• 烘托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周瑜这个人物 的刻画上,由“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英雄 豪杰”最终集中到周瑜一人,从正面烘托 映衬周瑜的优秀;此外,由“谈笑间樯橹 灰飞烟灭”来映衬周瑜的军事才能,和周 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 相呼映衬,都能烘托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 的地位之高。
答案
• 作者运用融情入景的手法把杨柳、风、残 月这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 幅鲜明的图画,这样一幅凄清的图画更能 勾起离人对往事的回忆,言外之意无穷。 这幅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酒 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 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酒醒之后,这 句诗把作者一腔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 •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 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 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这 两句倍受人称道?
答案
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把一腔愁情喻为“一
江春水”,使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形象地
其它常见的典故 • 南山捷径、龙城飞将、 陶朱、 南冠 • 茱萸、、折腰、、七夕、蟾宫、 青鸟
使至塞上 王维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 胡天。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 燕然。
注:燕然:本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过境 内,因为东 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 石记功,所以后来一“燕 然勒石“作为保卫祖国、 立功边疆的代称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手法解析】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二、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借景抒情(前景后情、后景前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

2、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
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点仍是主流,即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篇1:直抒胸臆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

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篇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借景抒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

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用典抒情
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

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
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诗用了如下典故:
①孙仲谋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表达了收复失地的理想。

②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北伐的决心。

③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诗人将今昔对照,内心沉痛。

前三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主战派的期望,还借此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进行讽刺和谴责。

④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

⑤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诗歌鉴赏常用典故篇3:古典诗歌常用典故
1.东篱
语出东晋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2.寒食
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该节由此而来。

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红豆
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豆”,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问鼎
春秋时,楚庄王伐陆浑戎,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

周定王使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

今常用以比喻谋求夺取。

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5.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

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唐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