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和谐校园构建

合集下载

科学发展观的和谐校园建设论文

科学发展观的和谐校园建设论文

科学发展观的和谐校园建设论文摘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内容,努力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不断健全构建和谐校园的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一、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通过近几年的扩招,高校自身的某些问题较以往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诸如收费、教学质量、大学城建设、毕业生就业等问题甚至成为一段时间的社会热点问题。

对于高校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正视,不能回避,只有敢于正视,才能敢于解决。

在今天,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以下三点尤其重要。

一是要树立首要的发展观。

所谓首要的发展观,就是必须高度重视物质基础在高校的基础性作用。

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的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来说,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对于高校,怎样来理解这个问题呢?高校当然不能片面强调物质第一,经济第一,但也不能忽视物质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为什么“孔雀东南飞”?为什么一些条件差的高校的教师要往条件好的高校流动?为什么几乎每一所高校都在向自己的主管部门或所在地方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原因可能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物质条件问题。

所以,高校在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环,否则不但“大师”难求,而且难留,甚至连一般的教师人心都不稳。

二是要树立协调的发展观。

所谓协调的发展观,就是一定要在发展中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不能跛脚。

要注重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调,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的协调,队伍建设的协调,师生之间的协调,规模与质量之间的协调,等等,这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主要内容。

但遗憾的是,现在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是很好地把握了这些内容,而是往往只注重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而忽视了其他的方面,给和谐发展留下矛盾和隐患。

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校园

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校园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坚 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校园
坚 持 科 学发 展 观 构 建 和 谐 校 园
祝 安
(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杭 州 3o o ) 1o 3
【 摘
要 】 构建和谐校 园是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 观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 “ 是科 学发展 观的本质核心 。 以人 为本” “ 也是 现代教 育的基本
部分人先富起来 到如今以 , 以人 为本 为核心提出科学发展观和社会 化、 净化、 美化的校 园生态环境。这些不同的校园有各 自的特色和特点 , 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强调 改革共识 , 这其中改变 、 进步 的不 总体来看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 , 是统一与和谐的大学校园。这些特色之 仅仅是理论 , 更是一个国家 、 个民族整体 实力的 提升 , 一 是一 个政党综 间是相互联系 、 相互作用 的, 同关注人——教育——环 境的和谐 与平 共

营造全员学习的氛 围。人文校园体现人文内涵、 人文品质 , 使师生感受到 学校的人文关怀、 文化品味。创新校 园是以思维的创新、 观念的创新促进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从 17 年到 20 年改革开放走过 3 个 年头。从最初的 “ 98 08 0 鼓励 一 制度的创新、 工作的创新 , 提升学校 的核心竞争力。生态校园是 实现绿
依法治校 是构建和谐大学校 园的基础和保障。现代大学要依据各项
持 0 年温家宝总理在《 。2 7 O 政府 工作 报告》 中再次 向全国人 民郑重承诺 法律法规来从事校园活动、 进行学校 事务的治理 、 学校制度的安排 以及学 要让全体 ^ 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胡锦涛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完整定义 校与外界关系的处理, 要规范管理 , 建立高效的学校管理制度体 系。 和阐释了“ 科学发展观 指出 , 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 保

试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和谐校园建设

试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和谐校园建设

要培养能够适应变化 的、知道如何学习 的、个性充分发展 的人 Ⅻ,就要在教育工作 中坚持 以人为本 。高校学生 工作必须 彻底摒 弃 “ 以工作 为 中心 ” “ 以教师 为 中心 ” 的观念 ,树立 “ 以学生为中心” “ 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 。以学生为主 ,就 是要创造条件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意识到 自 身的价值 ,成为具有积极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 的社会主体 ;以
转变 。但 由于传统 教育的影响 ,旧的教育思想 、内容 、方 法 、 工作机制仍 随处可见 。高等教育要 冲出旧传统走 向现代 化 ,必 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 的学生工作体制 。 目前 高 校学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所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教育和管
理 ,建设 和谐 校 园 ,形 成 以人 为 本 、全 面 、协 调 、 可持 续 发 展
的高校学生工作新局面。 ( )现 阶段 高 校工 作 现 状分 析 。 二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 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和谐 的校 园 ,便很 难说 是真正 的和谐社会 。 目前 ,我 国对于高校 和谐校 园建设 高 度重视 ,也已取得 了明显效果 ,但却普遍存在I 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 ,重硬件 ,轻软件 。往往将资金重点投 向加强校 园硬 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 、改善办学硬条件 、提高教职工 的物质待 遇等方面 ,而在加强师生思 想政治教 育 、关心校 园弱势群 体 、
精神、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有利于优秀人才聚结现有全面素 质的优势 ,实现新 的科学突破和科学创新” 旧 因此 ,学校在 。 实施 素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 的个性发展,给学生留出 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开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发 展的教育 活动 ,并通过加强学校 、家庭和社会的合作 ,全面地 开展结合实际的个性化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充分 泼挥 其潜能, 使每—, 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范文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范文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范文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文明和谐校园首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观与文明和谐校园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平衡等方面,建设和谐社会。

而文明和谐校园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以人为本,追求全面的平衡和协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增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思想指导和价值追求。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与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路径是一致的。

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基础,以民主法治为保障。

这与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路径相吻合,我们要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重构建民主法治的学校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与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方法是一致的。

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我们在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学校的管理中,要兼顾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校的内外环境和文化建设,以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

最后,科学发展观的实施与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实践相互促进。

科学发展观的实施需要进行创新和制度机制的建设,这也是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需要。

我们要对学校的管理进行创新,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管理制度,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目标。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与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密切关系,它们在核心价值观、理念、原则和方法上是一致的。

构建文明和谐校园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而科学发展观的实施也需要通过构建文明和谐校园来实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校中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温床,让师生之间形成和谐、和睦的关系,推动学校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浅析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和谐校园建设

浅析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和谐校园建设


地, 和谐校 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 的 和谐 发 展 必 然 对 社会 有序 发 展 起 到 不 可 替代 的 示 范作用 , 建设和谐校 园体现了高校 自身发展所追求 的 目标与方 向, 同时最直接地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 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 因此要牢 固树立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 , 妥善解决高等学校在改革发展 的机遇 期 和关键期 面临的各种 困难 和问题 ,理顺各 种关 系, 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校通过发挥 自身 优势为社会发展储备丰厚资源 , 高素质创新人才和 先进科研创新成果必然带动社会经济效益 的增长。 建设和谐校 园,是推动高校各项事业健康 、 有

序发展的重要举措 。 建设和谐校 园就是要从广大师 生 的根 本 利 益 出发 , 协调好管理与教学 、 科 研 之 间 的关系 , 平衡好 内部与外部的关 系 , 各个方 面相互 适应 , 兼容有序 , 各项工作形成合力 , 以协调发展带 动 全 面提 升 , 推 动学 校朝 着 既定 目标快 速前 进 。 建 设 和 谐 校 园 对 高 校 的 发 展 有 着 十 分 重 要 的 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 , 建设 和谐校 园是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 ,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教育现代化水 平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具 有 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 推动实施素质教 育, 实现教育事业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 , 确保 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 坚持 发展 要义 , 推 动 和 谐 校 园 建 设 稳 步 向前
作者简介 : 喻 林林( 1 9 7 9 一 ) , 女, 辽宁鞍 山人 , 沈阳音 乐学 院教
师, 硕 士研 究 生 。
的规律 。建设和谐校 园就是促使校园在和谐 中发 展。发展是第一要义 , 有发展才能凝 聚力量 , 有发展 才能把握新的机遇 ,有发展才能化解各类矛盾 , 有

树立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构建和谐校园

树立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构建和谐校园

树立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构建和谐校园树立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构建和谐校园作为一名学生,通过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针,我深刻认识到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面科学的发展观,旨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中国。

学校也明确提出构建和谐校园,倡导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扎实的基础知识和高素质的综合能力的现代人才。

在多年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首先,树立科学发展观需要体现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学校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考试成绩和升学压力而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发展。

而科学发展观提倡的是全人发展,既要注重学术成绩,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例如我自己,虽然学习紧张,但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拓宽了视野,而且培养了兴趣爱好。

因此,学生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全人发展水平。

第二,树立科学发展观需要表达中心思想。

当我们面临问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而不是动辄想到将问题推给外界。

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强调改革创新。

而改革创新是我们解决问题和发展的基础。

在校园里,学生们应该注重实践,并尝试创新,多去尝试,多去尝试解决问题,去寻找自身的方法。

可以看到,只有真正表达出这样的中心思想,在校园里才有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第三,突出重点,也格外重要。

树立科学发展观,我们需要关注重点领域的问题。

例如学校互动平台出现观点分歧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引导观点分歧的话题形成有益、有建设性的讨论,从而增强了课堂和校园的和谐。

而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东西方的区别。

多关注当地的体制、环境和社会发展等,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方式。

第四,思辨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科学发展观提倡全面科学,在思考问题时应该具有批判意识,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发现问题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校园的构建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校园的构建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校园的构建彭树成(张家界市永定区天门中学湖南省张家界市 427000)[摘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校园的构建,要以理念为先导,制度为保障,师生关系为核心,学校环境为基础,家校关系为纽带。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校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主题的重要内容,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富有世界眼光和时代特点的战略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就要深入把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关系。

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在当前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认清困难,发现问题,理顺各种关系,推动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和谐校园,理念是先导和谐思想,古已有之。

和谐,从字面上来说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和谐社会,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

概括地说,就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很小的子系统,和谐校园建设应遵循和谐社会的普遍规则,同时又有她的特殊性。

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既要遵循其共性,又要注重其特殊性;既要弘扬传统,又要敢于创新。

二、建和谐校园,制度是保障和谐校园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民主法治维护学校安全稳定,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

那么学校一切管理制度便至关重要。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规范作用。

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中,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完善领导体制,创新工作机制,以制度建设、机制完善保障和谐。

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

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

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元素,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所谓和谐校园,就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为此,谈谈我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初浅看法。

一、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把人置于教育和学校管理中心,人是出发点,也是归宿,以尊重人、解放人为终极目标;是人格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首先,它改变了学校管理中对人的看法,重视人的因素;其次,加强了对人的行为的调查研究;第三是提出了在工作中实现“民主”和“自主”的原则,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以及相互理解与尊重,倡导教师参与管理的各个方面。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这里的“人”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教职工,人是学校管理的主体,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与创造意识,使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在热点、难点问题上,严格遵循民主管理程序,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对一些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和需求,学校要实事求是,共同分析原因,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管理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

二、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

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没有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是枯燥的,毫无生气的。

和谐校园将十分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的丰富体验,学生在此有没有发现乐此不疲的活动项目,有没有找到废寝忘食爱读的书,这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元化评价,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展现个性和特长的舞台。

运动场上那矫健的身影,书画室里挥毫泼墨的身姿,排练厅里嘹亮的歌声和飞旋的舞步,无不体现学生们除学习以外的个人价值。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

要求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

确立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对于学院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

这就不仅要求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要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匹配和谐发展,而且要求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谐利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的相互衔接和谐结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互动教学相长,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使和谐社会成为由和谐的人组成的社会,也使和谐的人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大学应有大爱,大学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

构建和谐校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级和年级。

应组织学生认真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政治思想工作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加强了日常行为管理和社团活动的管理,积极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体育等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学习心得: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

学习心得: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

学习心得: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学习心得: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学习体会学习心得: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党团材料学习校园材料和谐构建心得科学党团发展观胡总书记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入党的建设。

可以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一、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强调夯实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中的许多不和谐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经济发展还不充分有密切联系。

只有经济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各方面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使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安定、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而为实现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强调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又突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必须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构建和谐校园_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_

树立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构建和谐校园_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_

树立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构建和谐校园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部署,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和谐的社会。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学校如同一个小社会,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无疑也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

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才有可能在学校教职工内部形成团结、和谐、进取的氛围,使每个人心情舒畅,群体具有凝聚力,学校面貌也才可能蒸蒸日上;反之,就会出现人心涣散,纠纷丛生,磨擦不断,矛盾四起,宝贵的时间、精力都在内耗中丧失,不仅工作效益低下,学校管理目标难以实现,甚至还会危及学校的生存。

因此,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是教职工队伍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社会为什么要构建和谐校园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

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

学校是由学生、教师、领导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

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

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

和谐校园是校园人际关系和谐。

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

科学发展观心得:学科学发展观 创建和谐校园

科学发展观心得:学科学发展观 创建和谐校园

校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立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应该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首先,优美的校园环境和纯朴的校风是和谐的根本。

校园的自然环境应是和谐优美的。

一个净化了的环境,会使人的心灵美化,并激起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

所以,一个和谐的校园首先应该拥有优美和谐的环境和纯朴的校风。

联系我们的工作,我认为树立良好的校风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利于学校发展。

校风是学校文化在学校物质和精神领域的投影。

它主要是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于师生之中。

它是师生共同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具体标志,良好的校风对于师生的心理和行为具有促进力和约束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保障作用。

好的校风一旦形成,就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会成为一所学校无声的命令和无形的纪律。

因此,对校风的作用和功能决不能轻视和低估。

我认为:一、良好的校风可以这样来表述:和谐、进取、求实、创新。

1、和谐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是一个单位不断发展的基本保证。

领导与领导、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都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关心。

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群策群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才能有利于个人和集体的不断发展。

2、进取是我们发展与成才的桥梁。

进取,要求人们不懈地努力,锲而不舍,奋发图强。

作为学校,从校长到一线教师,都要掌握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前沿知识,通过勤奋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通过在工作中应用知识,发挥自己的能力,不断为自己、为学校确定层层递增的目标,始终保持一颗上进心、追求更好的理念。

3、求实是发展的前提。

求实,就是追求事物的客观真理。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身。

其次,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本质要求。

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确立学校事业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有效途径-最新年文档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有效途径-最新年文档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有效途径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靠什么发展等问题做出的科学解答,它是新时期社会建设的总方针和总原则,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以科学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反过来和谐社会又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民办高校作为社会子系统之一,要实现和谐局面,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在校园各项建设中的统领作用。

一、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理论性背景分析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人们突破了在认知领域的种种主客观限制获得的对于社会发展的客观、科学的认识。

它包括以下三层内涵:一是全面的发展,二是协调的发展,三是可持续的发展。

在这三层内涵中,发展是作为第一要义存在的,要实现发展必须把握好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要把那些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人民群众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体,要把他们的根本利益看做是发展的价值诉求目标,要理解人、尊重人,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

可以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社会的和谐是作为人之集合体的整体的和谐,是科学统筹的和谐,是社会整体内部各个部分和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其系统内各部分的和谐。

尤其是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的民办高等院校,它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发展历史短、法律地位不明确、过分注重效益等造成了学校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定位不准、师资力量较弱、管理较为松散等问题,形成了投入与产出、常规与创新、学术与行政、教学与科研、基础与特色等民办高校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特有的矛盾,从而使民办高校的发展陷入“瓶颈”。

因此如何创建高水平的和谐民办高校就成为当下各高校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一个切实行动。

二、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实践性背景分析首先,构建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提出的现实性课题,是实现民办高校自身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民办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是极其显著的。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校园建设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校园建设

OCCUPATION2011 3106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校园建设文/陈立新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新局面的重大任务。

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基础必须是社会各个层面的和谐。

学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加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潮流中,充分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

一、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1.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树立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的中国,解决一切问题靠发展。

牢固树立科可以学发展观,对建设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发展好我们国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样,可以提高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工作以及其他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2.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就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入理解。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

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全面指引党和国家发展,一定要深刻地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3.构建和谐校园,能够增强校园创造活力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力源泉和动力,也是社会进步和协调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条件。

为了使学校每个成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切实保证和充分发挥,要求学校保护和尊重好广大教师的创造精神,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体差异。

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广泛征求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合理化建议,发挥创造才能、支持创造活动、肯定创造成果,有效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二、科学发展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1.科学发展观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思想指导和基础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

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构建和谐校园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坚持社会发展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的教育社会氛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取决于教育、科学。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科教兴国,首先要国兴科教。

大力发展教育,必须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需要构建和谐的教育社会氛围。

《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的事,家庭、社会各全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二、坚持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构建和谐的教师工作氛围。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校的工作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要坚持教师为本,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教师工作氛围。

要将柔性的人文建设与刚性的制度管理相结合,用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美好前景凝聚教师人心3、用行政人员的人格力量感染教师三、坚持培育人才学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学生成长氛围。

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用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校园

用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校园

用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校园摘要: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不仅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未来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校园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不仅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未来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构建和谐校园,总的来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应从师德、学识、行为等方面下功夫。

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就是要把教师和学生看着平等意义上的人,也就是师生是价值平等的主体,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的关系。

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信心。

学生有没有创造潜能?他们愿不愿意实现自己的潜能?这就依靠教师信任、相信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去感知,去思考,去想象。

二是平等。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带着社会赋予与职业本身俱来的特权,凌驾于学生之上,凭者自己的主观愿望,任意塑造学生,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

现代教育中应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应以学生利益为重,尊重学生的尊严、观点和意见,不能歧视和忽视任何学生,做到平等相待。

三是民主。

平等是以民主为基础和前提的,民主是平等的具体表现。

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民主,遇事多沟通,多协调,反对专断和独裁。

对学生持宽容态度,不歧视,不厌弃,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

二、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学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作为学校领导,一定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研究人的不同需求,从人的需要出发,主动了解和掌握教师的个性和愿望,并尽力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要求。

从管理的角度看,教师是被动的,但从工作的角度看,又是主动的。

他们可以选择积极配合,也可以选择消极懈怠,所以学校要尊重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论文】坚持科学发展观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教学论文】坚持科学发展观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中心内容。

所谓和谐校园,就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可见,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

我作为校长负有管理、引导、教育的职责,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和作法。

第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工作,构建和谐校园,学校的定位必须准确。

我认为西街小学——这所百年老校最为可贵的是积存下来的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她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品格。

所以,我的管理思路概括起来就是“师德为首,质量为本,进取为荣,和谐为贵”,不断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充分挖掘这个群体的潜能,使师生员工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教学主体。

我们把学校定位在“艺术见长,全面发展”上,通过书香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人文校园的创建来构建和谐校园。

以“责任铸名校,细节定成败”的新教育理念,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08年,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被评为“陕西省平安校园”,但我认为,我们的工作,还需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动员全校力量,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工作,增强学校自防、自卫、自治、自救能力,运用各种手段,落实各项措施,积极创建安静、整洁、稳定的校园,让全体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更加舒心愉悦。

第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工作,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以师为本,就是要用满腔的热情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我着重抓好以师爱为核心的师德风范工作,提出用爱与责任铸就师魂的理念。

我们以讲理论,比干劲,讲大局,比贡献,讲团结,比进步为口号,大力开展评优树模活动,极大的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

试析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和谐校园

试析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和谐校园

试析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和谐校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构建和谐校园也就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确立科学发展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理念和办学方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高等院校解决教育、管理、服务面临的新问题、出现的新情况和新趋势必然要求。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对于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

在这五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应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而和谐的人是由和谐的校园孕育出来的。

所以,创建和谐校园至关重要。

二、和谐校园的特征和谐校园是一个符合人性规律与教育规律构筑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应当具有科学、民主、人文、开放四大特征。

科学是和谐校园之基石,民主是和谐校园之根本,人文是和谐校园之灵魂,“开放”是和谐校园之源泉。

现代教育关注社会生活的变革,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打破单一的课程观、禁锢的教材观、机械的学习观,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有机结合与多维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激发,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三、建设和谐校园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通常将新校区选址在市郊,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高等院校在教育、管理中薄弱环节逐步暴露出来,高等院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学校管理分区化及设备管理物业化等的发展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加上学生对学校的要求比较高,学校在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疏漏极易激发学生的不满足情绪。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和谐。

近年来高校老师中存在一些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的情况,只管完成教学、科研任务,不管学生学得怎样,教与学之间缺乏教学交流的“教”与“学”的不和谐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和谐校园构建发表时间:2011-11-15T10:37:28.530Z 来源:《高教探索》2011年5期作者:法玉琦[导读] 大学的管理,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差异性,做到“心中有人”。

法玉琦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与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的讲话中对青年一代提出了殷切期望,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四位一体的新要求,显示出党和国家对青年及教育的高度重视。

为完成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光荣使命,建设和谐的育人环境非常必要。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了几点心得,以资讨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校园;构建;思考体会收稿日期:2011-05-15作者简介:法玉琦,男,南阳师范学院人事处综合科长、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河南南阳/473061)一、尊重个性,包容差异;准确定位,共创和谐1、尊重差异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大学的管理,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差异性,做到“心中有人”。

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治学环境,学校也才能形成宽松、和谐的氛围,教授们才能够安心、舒畅地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从而潜移默化至每个学员,辐射到社会。

尊重差异的理念同样也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教育,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强调共性过多,个性过少,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性格的塑造,现在提倡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其特征就在于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做到了这一点学生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升华,创新人才才有可能培养出来。

北大倡导“兼容并包”[],包容本身就含有尊重差异的意思。

唐·韩愈在《进学解》、宋·朱熹在《己酉拟上封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都说“兼收并蓄”[]。

在大学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科固有的规律,充分重视由于学科特点以及发展水平不同所产生的差异,从而制定出不同学科的发展规划、建设模式以及评价标准。

管理的统一是十分必要的,但统一管理的政策不仅涵盖共性,更需要包容差异,是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

否则,遇到具体问题就不能具体分析,忽视了差异性就容易产生“一刀切”的不良后果。

2、准确定位是共创校园和谐的基础高校贯彻“以人为本”,首先应引导组织成员确立准确的定位,明确定位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

为师者,应该“传道、授业、解惑”[],在学生面前,老师应该既是传授知识的“经师”,又是教导做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师”。

教学科研永远是第一位的,行政工作必须从属、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要引导行政管理人员保持一种对学术的尊崇之情,善待学生、尊重教师,尽自己最大努力为他们服务。

人人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共同构建校内的和谐气氛。

这种“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不仅是教授、学者之间相互尊重,教师、管理人员内部相互尊重,而且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也要相互尊重,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更要相互尊重。

要使人们认识到,大学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外部环境,和谐的整体正是由每一个“互为补充环境”的个体共同营造的,有赖于其中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

只有形成这样一种氛围,才能有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内工作环境,有了这种环境,才能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二、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实现和谐校园主体构建1、准确处理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关系,实现学校管理的和谐实现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和谐,首先要努力营造出公开透明的民主氛围,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

要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等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人翁精神。

二要尊重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学校的重大决策和关系师生利益的问题要充分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要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鼓励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并把这些意见和建议作为决策和部署工作的重要依据,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最大限度地符合师生的根本利益。

三要坚持教学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行政事务都要围绕教学科研工作展开。

要注意吸纳学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术权威,防止行政权力压倒学术权力。

四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在管理工作中要让师生的才能和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努力营造师生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的校园氛围。

2、妥善处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间的关系,实现学校发展的和谐实施“教学为本,学术领先”战略,妥善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一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实施差异化管理。

根据学科的特点及教师的精力和能力状况不同,合理确定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给老师们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思考问题,使他们既能教好学又能做好研究。

二是探索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通过正确处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关系,解决好研究成果“质”和“量”的关系问题,坚决摒弃以数量论英雄的评价方式,避免因定量高而导致质量低,杜绝学术低水平重复。

三是研究教学、科研一体化的评价模式,实现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互通、置换,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促进科研多出成果、多出精品。

把科研引入教学,通过科研提高教学水平。

在高等学校中,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从来都是有机的统一体。

德国柏林大学校长威廉·洪堡在19世纪初就提出了“教学与研究相统一”、“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原则。

德国著名哲学家斯贝尔斯亦主张“教学要以研究成果为内容,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老师。

”[]科学研究和教学不能分离。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

大学教师参与科研,能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诸多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亦能发现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

要正确处理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关系,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围绕教学搞研究,搞好研究促教学”的原则,注重科学研究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结合,在确保教学工作基础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之中,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带领学生从事研究工作,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既要克服重教学、轻科研的倾向,也要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正确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做到“双管齐下,齐头并进”。

要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必须做到:①加强研究方法的学习,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促进学术交流。

②追踪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动态,与此同时鼓励教师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投身于沸腾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③提倡教师和学生组成科研团队,相互激荡,相互提高,就专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科研攻关,形成系列成果。

④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科学研究。

教学是一门艺术,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不等于必然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

只有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把教学内容的探讨和教学方法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既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沿性,又做到把抽象的专业理论具体化和条理化,把专业课程讲得活泼通透、出神入化、引人入胜。

3、有机协调社会服务与丰富教学内容的关系,实现学与教的和谐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投入到沸腾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在实践中思考、实践中追求、实践中创造。

这不仅是因为教育要服务社会、依靠社会、联系社会、接受社会的实践检验,而且教师在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可以不断开阔视野,学习新工艺和新技能,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而更好地反哺教学。

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亦强调:“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科学发展观提出:“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要遵循“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用人单位,不仅要善于选择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关的重大难题进行科技攻关,求得突破,而且要进入经济主战场,善于把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变潜在的生产力为现实的生产力,以解决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通过向企业提供包括技术、培训、咨询、信息、管理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把高校的科研课题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目的。

4、恰当处理做人与做学问的关系,实现自身发展的和谐做人与做学问,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做学问,属于文化知识要求范畴;做人,属于思想修养、道德要求范畴。

做人是前提,是基础,是动力,是人的全面素质的灵魂。

做学问是对做人的全面检阅,正所谓:“德不优者,不能怀远”[],“非志无以成学”[]。

做人与做学问的关系也可理解为德与才的关系,人才含义的本身就包含有德的要素。

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和使用客观上也遵循了这一标准。

很难设想,一个有才无德之人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重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老老实实的做人之道,体现在工作中就是踏踏实实的优良作风,体现在学术研究中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为人师者,只有诚实正直、堂堂正正地做人,才能干出有利于国家民族、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大事,才能做出有益于黎民苍生和社会进步的真学问,也才有可能在青年学生中真正产生人格魅力。

品行不端、学风不正者,虽然也可能暂时取得某些功利,但人格的局限、道德的缺陷决定了其事业、其学问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最终将会遭到时代的淘汰。

作为一名当代的高校教师,不仅要学会做学问,更要学会做人。

具体说来,就是不仅要具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更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专业洞察力;不仅要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坚韧不拔,乐于奉献,更应具有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懂得竞争,更懂得合作,能够容人容事,善于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调动多方面的知识,领导创新团队在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为人类科学事业发展和祖国兴旺发达做出巨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