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

合集下载

什么是基因工程

什么是基因工程

什么是基因工程
一、什么是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是一种技术,它可以改变物质基础的构造,使其形成新的基因组合,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生物。

基因工程可以
让完全不同的物种合成出新物种,或者将不同物种的基因强行混合,
成功地让一些被认为在自然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新物种出现。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人工合成、改造、替换或者删除染色体的基因,在生物体的内部,精心操控它们来改变特质。

比如,可以用基因工程
在生物体内引入新基因,从而改变它们的某些性状,从而形成新物种、新性状或新能力。

同样,也能改变基因中某种成分,形成新物种。

三、基因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
(1)改性个体:基因工程可以调整体内基因水平,以便让体内特定的
特质性状得到发挥。

(2)编辑特质:基因工程可以根据所需改变,精确定位到特定的基因
的特定位点,再改变基因位置,最终让细胞发生变化。

(3)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改变患有基因性疾病的患者的基因的技术,以改善疾病情况。

(4)转基因:转基因技术指的是将一种物种中的基因流入到另一种物
种中,从而改变或添加某种性质,如抗病性等。

四、基因工程的好处与弊端
(1)好处:基因工程可以帮助改变鉴定动物和植物的性能,用来生产
食物、药物、精馏植物等产品,帮助解决营养、病症,使物种在极端
环境发展。

(2)弊端:大量的基因重组可能引发不可预料的问题,产生致命的疾病,甚至影响人类基因。

有时,新基因对导入到一个物种中的其他生
命细胞产生负面影响。

什么是基因工程

什么是基因工程

什么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改变生命的未来引言:人类一直在不断探索、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力量,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和向前迈进。

基因工程作为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为人类带来许多福祉和进步。

本文将深入探讨什么是基因工程,它的原理和应用,以及相关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一、基因工程的定义和原理: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是一种利用重组DNA技术改变生物基因组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三个步骤:选取目标基因、将目标基因导入目标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使导入基因能够在生物体中正常表达。

基因工程的原理主要包括DNA分子的切割、连接和重组。

科学家通过具有特定功能的限制酶将DNA切割成片段,然后将这些片段重新组合,以获得具有所需特性的DNA序列。

最后,将重组的DNA导入目标生物体中,通过细胞的自然复制过程使其在细胞和整个生物体中被表达。

二、基因工程的应用:1. 农业领域:基因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改良农作物,使其具有抗虫、抗病、耐旱等特性,提高产量和抗逆性,有力地支持全球粮食安全。

例如,转基因玉米可以抵抗玉米螟的侵袭,转基因水稻可以抗盐碱、耐旱。

2. 医学领域:基因工程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正逐渐发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体内,用于治疗一些遗传病、免疫系统疾病和癌症等疾病。

例如,基因工程药物可以治疗某些带有缺陷基因的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和囊性纤维化等。

3. 环境保护:基因工程还可以用于环境保护。

通过改良某些细菌或植物的基因,可以使其具有降解有害化学物质的能力,从而清理油污和其他污染物。

基因工程在生物修复、环境治理中的潜力巨大,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伦理道德问题:虽然基因工程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涉及一些伦理和道德问题需要慎重考虑。

1. 遗传多样性:转基因作物的广泛种植可能导致农作物遗传多样性的丧失,降低农作物的抵抗能力。

我们应该保留自然界的遗传资源,同时加强监管和管理,确保基因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基因工程

什么是基因工程

什么是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来实现对其性状的改变的技术和方法。

这包括插入、删除或修改基因,以产生具有特定性状或功能的生物体。

基因工程可以应用于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各个领域。

主要的基因工程技术和方法包括:
1. 基因克隆:将感兴趣的基因从一个生物体中复制并插入到另一个生物体中。

这包括DNA的复制、切割和连接等操作,常用于制造重组蛋白、疫苗等。

2. 重组DNA技术:制造重组DNA,即将来自不同来源的DNA 片段组合在一起。

这包括PCR(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酶切割、DNA 连接酶等技术。

3. 基因编辑:利用特定的酶(如CRISPR-Cas9系统)精确地修改生物体的基因。

这使得科学家能够精准地添加、删除或替换基因序列,以改变目标生物体的性状。

4. 转基因:将外源基因导入到一个生物体中,使其表达这个基因。

转基因技术在植物、动物等领域广泛应用,以改善农作物产量、提高抗病性、研究基础科学等。

5. 合成生物学: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体,以实现特定的功能。

这包括人工合成基因、合成生物通路等。

应用基因工程的领域包括医学、农业、环境保护、工业等,其应用范围涉及疾病治疗、农作物改良、生物能源生产等方面。

然而,基因工程也引发了一些伦理、安全和法规方面的讨论和关注。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

作用: 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利用载体在受体细胞内,对外源基因 进行大量复制。




条件: 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 具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 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 如抗菌素的抗性基因、产物具有颜色反应的基 因等。 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DNA诊断

DNA点杂交 寡聚核苷酸探针杂交分析法

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 限制性内切酶谱分析法 DNA限制性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LFP) 分析
2.基因诊断

基因诊断: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方法来分 析受检者的某一特定基因的结构(DNA水平) 或功能(RNA水平)是否异常,以此来对相应 的疾病进行诊断。是病因的诊断。
基因诊断的原理
DNA诊断----检测相关基因的结构及其 表达功能是否正常。 RNA诊断----对表达产物mRNA的质 和量进行分析。
基因工程为人类开辟新的食物来源。 1)鸡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和酵母菌中表达获得 成功。这表明,未来能用发酵罐培养的大肠杆菌 或酵母菌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卵清蛋白。 2)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从微生物中获得人们所需 要的糖类、脂肪和维生素等产品。


(三)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基因工程在环保方面有什么应用?
1)用于环境监测。 2)用于被污染环境的净化。

基因治疗就是把基因直接导入人体或先导入人的 细胞然后再输入人体,让这种基因达到治疗目的。 首先是治疗基因的选择。

生物学知识点 基因工程

生物学知识点 基因工程

生物学知识点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对基因的操作和改造,以达到改良生物体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技术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与原理基因工程是指通过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人为的操作和改造,以达到改良生物体的目的的一门学科。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剪接、克隆、转移等操作,从而实现对生物体特性的调控和改变。

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是基因重组技术,即将不同生物体的基因进行重组,形成新的基因组合,然后将其导入目标生物体中,使其表达出新的特性。

基因重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DNA提取:从生物体中提取出含有目标基因的DNA片段。

2. 基因剪接:利用限制酶将目标基因与载体DNA进行剪接,形成重组DNA。

3. 转化:将重组DNA导入到宿主细胞中,使其表达出目标基因。

4. 选择与筛选:通过选择性培养基或标记基因等方法,筛选出带有目标基因的转基因细胞或生物体。

5. 鉴定与分析:对转基因细胞或生物体进行鉴定和分析,确认其是否成功表达目标基因。

二、基因工程的应用领域1. 农业领域:基因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良农作物的抗病性、耐逆性和产量等性状,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例如,转基因水稻可以提高抗虫性和耐盐碱性,转基因玉米可以提高抗除草剂和杂草的能力。

2. 医学领域:基因工程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基因治疗和基因诊断。

基因治疗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的基因导入到患者体内,以治疗遗传性疾病或其他疾病。

基因诊断是指通过对患者的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以确定患者是否携带某种疾病的遗传基因。

3. 环境保护领域:基因工程可以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和生物修复。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造微生物,使其具有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从而实现对环境污染物的清除和修复。

4. 工业领域:基因工程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生物制药和生物能源。

基因工程名词解释

基因工程名词解释

基因工程名词解释1.基因工程:指将一种或多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或基因组提取出来,或者人工合成的基因,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密的设计,经过体外加工重组,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受体)的细胞内,使之能在受体细胞遗传并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技术。

2.复制子:DNA复制时从一个DNA复制起点开始最终由这个起点起始的复制叉完成的片段。

DNA中发生复制的独立单位称为复制子。

3.半保留复制:即DNA复制时亲代DNA的两条链解开,每条链作为新链的模板,从而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每一个子代DNA分子包含一条亲代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

4.一个单位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合适的温度和缓冲液中,在50ul反应体系中,1h完全降解1ug底物DNA所需要的酶量。

5.星号活性:指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位点测定时,当改变测定条件时,有些酶的识别位点也随之改变,可能切割一些与特异识别序列相类似序列的现象。

6.一个韦氏单位:指在37度,20分钟内催化1nmol 32P从磷酸根置换到y,B-32P-ATP所需要的酶量。

7.载体:指基因工程中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运载工具”。

8.质粒的不亲和性:也称不相容性,是指在没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两种不同质粒不能够在同一个宿主细胞系中稳定地共存的现象。

9.多克隆位点(MCS):指载体上人工合成的含有紧密排列的多种限制性和酸内切酶酶切位点的DNA片段。

10.阅读框架:指RNA或DNA中,一组连续且不重复的3核苷酸密码子11.T-DNA:能转移到植物细胞内的DNA片段质粒拷贝数:是指生长在标准的培养基下每个细菌细胞中所含有的质粒DNA分子的数目。

12.探针:是指经放射性或非放射性等物质标记的已知或特定的DNA或RNA序列。

13.DNA的变性:通过加热或变性作用可使DNA双螺旋的氢键断裂,双链解离,形成单链DNA。

14.DNA复性:解除变性条件之后,变性的单链可以重新结合起来,形成双链。

15.平台效应:是指PCR循环的后期,合成的产物到达0.3~1pmol的水平,由于产物积累,使原来以指数增加的速率变成平坦曲线,扩曾产物不在循环次数而明显上升。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是指将一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受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稳定遗传并表达出新产物或新性状的DNA体外操作程序,也称为分子克隆技术。

(供体基因、受体细胞、载体是重组DNA技术的三大基本元件。

)2、同尾酶:识别的靶序列也各不相同,但切割DNA后,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这一类限制酶特称为同尾酶。

这两个相同的粘性末端称为配伍未端。

3、同裂酶:有一些来源不同的限制酶识别的是同样的核苷酸靶子序列,这类酶特称为同裂酶。

同裂酶的切点位置可相同或不同。

4、1酶活性单位(U):某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最适反应条件下,60 min内完全切割1μg λDNA所需的酶活性5、星号(*)活性:如果改变反应条件就会影响酶的专一性和切割效率,称星号(*)活性。

6、停滞效应:PCR中后期,随着目的DNA扩展产物逐渐积累,酶的催化反应趋于饱和,DNA扩增产物的增加减慢,进入相对稳定状态,即为停滞效应,又称平台期。

7、PCR扩增引物:是指与待扩增互补的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短片段,其长度通常在15~30个核苷酸之间。

8、linker:是指用化学方法合成的一段由8~12个核苷酸组成,具有一个或数个限制酶识别位点的平末端的双链寡核苷酸片段。

9、衔接头:它是一类人工合成的一头具有某种限制酶切的粘性末端另一头为平末端的特殊的双链寡核苷酸短片段。

10、粘性末端:因酶切位点在两条DNA单链上不同(对称),酶切后形成得具有互补碱基的单链末端结构。

酶切后产生两个粘性末端很容易通过互补碱基的配对而重新连接起来。

11、平末端:因酶切位点在两条DNA单链上相同,酶切后形成的平齐的末端结构,这种末端不易重新连接起来。

12、基因克隆载体:通过不同途径将承载的外源DNA片段(基因)带入受体细胞且能在其中维持的DNA分子。

也称DNA克隆载体。

13、cos位点:λDNA两端各有12bp的粘性末端,粘性末端形成的书暗恋区域称为~~14、受体细胞:又称为宿主细胞或寄主细胞(host cell)等,从实验技术上讲是能摄取外源DNA并使其稳定维持的细胞;从实验目的上讲是有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的细胞。

基因工程的名词解释

基因工程的名词解释

基因工程的名词解释
基因工程是一种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改变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技术,包括利用DNA分子作为工具来切割、重组、连接和修饰DNA分子,从而改变生物的性状和功能。

在基因工程中,通常会使用一些特定的工具和技术来操作DNA分子。

这些工具和技术包括: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Taq酶、文库筛选等;DNA片段的制备,如扩增、剪切、合成等;DNA连接技术,如基因连接酶、基因转化技术等;以及基因转化材料,如植物、细菌、酵母等。

基因工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生物医学研究、农业改良、食品加工、药物开发等。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基因工程可以用于治疗疾病、开发新药物和改变生物体的性状。

在农业改良中,基因工程可以用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降低生产成本等。

在食品加工中,基因工程可以用于改变食品的口感、味道和营养价值等。

除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外,基因工程还采用了一些现代技术手段,如基因芯片、基因组学、蛋白质结构预测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基因工程的研究和应用更加高效和精准。

基因工程也有一些伦理和法律问题需要解决,如基因隐私、基因歧视、遗传信息保护等。

因此,在基因工程的研究和应用中,需要遵循伦理和法律规定,确保其安全性和合法性。

基因工程名词解释

基因工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Gene Engineering基因工程:在体外把核酸分子(DNA的分离、合成)插入载体分子,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重组DNA),引入原先没有这类分子的受体细胞内,稳定地复制表达繁殖,培育符合人们需要的新品种(品系),生产人类急需的药品、食品、工业品等。

2.HGP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

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

3.Gene Therapy 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取代突变基因,补充缺失基因或关闭异常基因,达到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因诊断:是利用重组DNA 技术作为工具,直接从DNA水平监测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基因缺陷。

Vector载体:是把外源DNA(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使之传代、扩增或表达的工具。

plasmid质粒:是生物细胞内固有的、能独立于宿主染色体而自主复制、并被稳定遗传的一类核酸分子。

shuttle vector穿梭载体:是指含有两个亲缘关系不同的复制子,能在两种不同的生物中复制的。

质粒不相容性;同种的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种质粒不能同时稳定地保持在一个细胞内的现象,称为质粒不相容性.multiple cloning sites,MCS多克隆位点:DNA载体序列上人工合成的一段序列,含有多个限制内切酶识别位点。

能为外源DNA提供多种可插入的位置或插入方案。

α-互补:LacZ’基因的互补:lacZ基因上缺失近操纵基因区段的突变体与带有完整的近操纵基因区段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突变体之间实现互补。

粘性末端:指DNA分子的两端具有彼此互补的一段突出的单链部分, 这一小段单链部分和同一分子的另一端或其它分子末端的单链部分如果互补的话,则能通过互补碱基之间的配对, 形成双链。

并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 使同一DNA分子的两端连接成环状,或使两个分子连成一大的线状分子。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的概念基因工程是一种利用基因技术改变生物体遗传特征的技术手段。

基因工程包括对基因的分离、克隆、修饰和转移等步骤,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来获得特定的性状或功能。

基因工程可以在不同的生物体中引入外来基因,实现基因的重组、修改和转移,从而改变其遗传特征并赋予其新的性状。

基因工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农业、医学、生物工业等领域。

在农业领域,基因工程可以用于改良作物,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性,使其更适应恶劣的环境条件。

通过异种基因转移,可以使作物具有抗虫、抗病、抗逆境等性状,提高作物的品质和经济效益。

在医学领域,基因工程可以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

通过基因修饰和转移,可以校正异常基因或增加缺失的基因,从而纠正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生产蛋白质药物、基因疫苗和基因诊断试剂,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此外,基因工程还可以用于生物工业,如生产酶、药物和生物农药等。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菌株特性,使其具有高效、高产的产物合成能力。

这对于提高生物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工程的发展离不开基因技术的进步。

现代基因工程技术主要包括DNA重组技术、基因克隆技术、基因表达技术和基因转导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使得基因工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然而,基因工程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挑战。

一方面,基因工程技术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如基因突变、基因污染等。

另一方面,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也引发了伦理和道德方面的争议,如人类基因编辑是否合乎伦理规范等。

综上所述,基因工程作为一种利用基因技术来改变生物体遗传特征的技术手段,在农业、医学、生物工业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基因工程有望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但也需要在应用中严格控制和规范,以确保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基因工程定义

基因工程定义

基因工程定义基因工程是一种人类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对基因进行人为干预、改造和调控的科学技术。

其目的是通过对生物体DNA序列的直接操作,以达到改变生物性状、增强生物功能、提高生产效率等目的。

基因工程可以应用于农业、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被广泛认为是21世纪最具前景和潜力的科学技术之一。

一、基因工程的背景和历史1.1 基因发现20世纪初期,孟德尔遗传学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机制并未被完全揭示。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分子结构,并提出了“双螺旋模型”,揭示了遗传信息在DNA中的存储方式。

1.2 基因工程起源1972年,美国科学家保罗·伯格首次成功地将外源DNA导入细菌中,并使其在宿主细胞内繁殖。

这标志着基因工程技术正式诞生。

二、基因工程技术原理2.1 基本原理基因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步骤:DNA分离、DNA重组和DNA转化。

其中,DNA分离是指将目标生物的DNA从细胞中提取出来;DNA重组是指将所需的基因片段插入到载体DNA中,形成重组DNA;DNA 转化是指将重组后的DNA导入宿主细胞中。

2.2 基因工程技术分类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分为两类:直接改变基因序列和间接改变基因表达。

直接改变基因序列包括基因敲除、点突变、插入和替换等技术,可以精确地修改目标基因序列。

间接改变基因表达包括RNA干扰、CRISPR/Cas9等技术,可以通过调控目标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来实现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三、应用领域3.1 农业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抗虫、抗病、耐旱、耐盐等方面。

通过对植物进行遗传改造,可以增强其抗性和适应性,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2 医学在医学领域,基因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方面。

通过对人类基因进行修饰和调控,可以有效地治疗遗传性疾病和癌症等重大疾病。

3.3 环境保护基因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生物降解、污染物检测和生态修复等方面。

基因工程概念

基因工程概念

基因工程概念一、前言基因工程是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在生物学、医学、农业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基因工程的定义、历史、技术原理、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基因工程的定义基因工程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生物体中的基因进行人为改造和调控,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技术。

它可以通过改变DNA序列,实现对生物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调整和修复。

三、基因工程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开始尝试通过重组DNA技术来改变生物体内部结构和功能。

1972年,保罗·伯格首次成功地将两个不同来源的DNA片段合并成一个新的DNA分子。

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基因工程时代。

此后,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基因工程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基因工程的技术原理1. DNA分离:从生物体中提取出需要进行改造或调控的DNA片段。

2. DNA剪切: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将需要操作的DNA片段剪切成特定的长度和形状。

3. DNA连接:将不同来源的DNA片段通过连接酶进行拼接,并形成新的DNA分子。

4. DNA转染:将新合成的DNA分子送入目标细胞中,使其被细胞吸收并嵌入到细胞核内。

5. DNA复制:通过PCR等技术手段对嵌入到目标细胞中的DNA分子进行复制,以实现基因工程目的。

五、基因工程的应用领域1. 医学领域: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癌症等疾病。

例如,利用CRISPR-Cas9技术可以精准地修复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的错误或缺陷。

2. 农业领域: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改良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抗逆性能。

例如,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增强植物对虫害和草害的抵抗力。

3. 工业领域: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生产高效能、低成本、环保型生物制品。

例如,利用酵母菌等微生物进行大规模发酵生产乙醇、乳酸、维生素等化学品和生物制品。

4. 环保领域: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修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变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基因工程精选全文完整版

基因工程精选全文完整版
成mRNA,并最终以蛋白质的形式 在宿主细胞中表达 原核表达载体:有两类
– 可直接表达不含任何原核序列的外源 蛋白(原核表达载体)
– 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进行表达(原核基 因融合表达载体)
表达载体
真核表达载体含有:
– 原核基因序列 – 真核转录单位
真核表达载体:有两类
– 不带病毒复制子 – 带病毒复制子
质粒(plasmid)
存在于细菌等细胞质中 双链环状DNA分子 大约 1-200 Kb 具有自主复制和转录能力 不能独立存活 在子细胞中保持恒定的拷贝数 并表达其遗传信息
质粒(plasmid)
在细胞内的复制分两种类型
严密控制型
松弛控制型
(stringent control) (relaxed control)
基因工程操作流程
基因重组示意图
基因工程上游技术基本过程
选择载体 获得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重组 重组载体的转化 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
载体(vector)
质粒(plasmid) 噬菌体(phage) 病毒(virus)
载体的条件
分子小( 10 Kb) 有限制酶酶切位点 可自主复制 有足够的copy数 带筛选的标志
法将允许克隆人体器官
法国总理若斯潘(2000年9月28日) 表示:
– 法国政府将允许对人体器官克隆技术 进行用于医疗目的的研究
基因工程技术
上游技术(upstream)
– 重组子的构建 – 工程菌的构建及高效表达
下游技术(downstream)
– 工程菌大规模发酵最佳参数的确定 – 新型生物反应器的研制 – 高效分离介质及装置的开发 – 分离纯化的优化控制 – 生物反应器等一系列仪器、仪表的设计制造 – 超滤、反渗透技术的应用

基因工程的概述

基因工程的概述

基因工程的概述定义:狭义的基因工程仅指用体外重组DNA技术去获得新的重组基因;广义的基因工程则指按人们意愿设计,通过改造基因或基因组而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

如用重组DNA技术,将外源基因转入大肠杆菌中表达,使大肠杆菌能够生产人所需要的产品;将外源基因转入动物,构建具有新遗传特性的转基因动物;用基因敲除手段,获得有遗传缺陷的动物等。

基因工程又被称为基因拼接技术或者DNA重组技术,可分为微生物基因工程、动物基因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三种生物转基因技术。

其主要特点是通过人工转移的方式,将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外一个受体细胞中,并使该转移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从而获得全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产物。

基因工程技术为遗传物质研究和医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动物基因工程技术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对动物基因进行编辑和改造,以达到揭示基因功能和利用基因治疗疾病等目的。

常见的动物基因工程技术包括基因敲除、基因敲入、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等。

通过使用基因编辑工具精确地切割和删除目标基因的特定区域,使该基因在动物个体中的表达缺失,可以揭示该基因在特定生理过程中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基因治疗能够通过修复或替换患有遗传性疾病的动物个体的缺陷基因来达到治疗和预防遗传疾病的目的。

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修复猫头鹰视网膜变性等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从而改善视力。

微生物具有结构简单、迅速繁殖的特性,在其繁殖发展中应用生物基因工程技术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将外源基因转入微生物中表达,使微生物能够生产人所需要的产品,如抗体和药用蛋白质等。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的重组亚单位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及基因疫苗,有利于打破传统疫苗的局限性。

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在特定环境下,植物组织或者细胞能够生长出完整的植株。

所以,可以将药物基因组合到植物细胞内,通过分别培养,得到具有药物基因的植株。

植物独特的稳定遗传特性为医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充足而良好的条件。

目前,借助植物基因工程制造的药物有纯化的血清蛋白、干扰素与脑啡肽等。

基因工程名词解释

基因工程名词解释

基因工程:对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在体外进行剪切、组合和拼接,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然后通过载体转入微生物、植物或动物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并便所需要的基因在细胞中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或组建成新的生物类型。

细胞工程:包括细胞融合、细胞大规模培养以及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

酶工程:包括酶的生产应用、酶和细胞的固定化以及酶的分子修饰技术。

就是在一定的生物反应器中,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的技术。

发酵(微生物)工程:包括菌种选育、菌体生产利用、代谢产物的生产利用以及微生物机能的利用技术。

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的特定性状,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有用物质或直接应用于工业生产的一种技术体系。

蛋白质工程:它是通过对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合理设计,再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改变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达到改变基因产物―蛋白质的目的,生产出具有更高生物活性或全新的、具有独特活性的蛋白质。

生化工程:包括生物反应器设计制造、传感器的研制以及产物的分离提取和精制技术。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原称遗传工程。

从狭义上讲,基因工程是指将一种或多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受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遗传并表达出新的性状。

因此,供体、受体和载体称为基因工程的三大要素。

广义的基因工程定义为 DNA重组技术的产业化设计与应用,包括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两大组成部分。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是一类能在特异位点上催化双链DNA分子的断裂,产生相应的限制性片段的核酸水解酶。

几乎存在于任何一种原核细菌中。

同位酶:一部分酶识别相同的序列,但切点不同,这些酶称为同位酶同裂酶:识别位点与切割位点均相同的不同来源的酶称为同裂酶同尾酶(Isocandamers):识别位点不同,但切出的 DNA 片段具有相同的末端序列,这些酶称为同尾酶。

什么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什么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什么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基因工程也是我们要学习的一门知识。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基因工程相关知识,仅供大家参考!基因工程的介绍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基因工程的特征1)跨物种性外源基因到另一种不同的生物细胞内进行繁殖。

2)无性扩增外源DNA在宿主细胞内可大量扩增和高水平表达。

基因工程的优点基因工程最突出的优点是打破了常规育种难以突破的物种之问的界限,可以使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甚至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遗传信息进行重组和转移。

人的基因可以转移到大肠杆菌中表达,细菌的基因可以转移到植物中表达。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工具(1)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2)载体: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Ti质粒、人工染色体1.提取目的基因获取目的基因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一步。

如植物的抗病(抗病毒抗细菌)基因,种子的贮藏蛋白的基因,以及人的胰岛素基因干扰素基因等,都是目的基因。

要从浩瀚的“基因海洋”中获得特定的目的基因,是十分不易的。

科学家们经过不懈地探索,想出了许多办法,其中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供体细胞的DNA中直接分离基因;另一条是人工合成基因。

直接分离基因最常用的方法是“鸟枪法”,又叫“散弹射击法”。

鸟枪法的具体做法是:用限制酶将供体细胞中的DNA切成许多片段,将这些片段分别载入运载体,然后通过运载体分别转入不同的受体细胞,让供体细胞提供的DNA(即外源DNA)的所有片段分别在各个受体细胞中大量复制(在遗传学中叫做扩增,如使用PCR技术),从中找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再用一定的方法把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分离出来。

什么是基因工程

什么是基因工程

什么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也称为基因改造、基因操作或遗传改良,是指人工干预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以改变其基因组和基因表达方式的技术。

通过基因工程,科学家可以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删减、组合和重新排列,以实现特定的目标,包括改良农作物、生产药物、治疗疾病等。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利用DNA分子的特性进行操作。

DNA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由一系列碱基序列组成。

基因工程的过程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步骤:1. 基因分离:科学家首先需要从生物体中选择目标基因,对其进行分离和纯化。

一般通过PCR技术、限制酶切剪和电泳等方法,将目标基因从整个基因组中提取出来。

2. 基因复制:接下来,将分离得到的目标基因进行复制,使其得到足够数量的拷贝。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PCR技术或者克隆等方法进行。

3. 基因修饰:为了使目标基因在新的宿主生物体中能够正常表达,科学家可能需要对其进行一些修饰。

这包括在基因中插入特定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以及进行DNA序列的修饰和优化。

4. 基因导入:经过修饰后的目标基因需要被导入到宿主生物体中。

这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例如基因枪、化学转化、电穿孔和冷冻法等。

5. 基因表达:一旦目标基因成功导入宿主生物体,科学家会利用生物体的代谢和复制系统,使其在宿主中得以表达。

不同的宿主生物体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细菌可通过表达蛋白来生产药物,植物可以通过表达特定基因来改良农作物。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农业领域,基因工程可以用于改良作物的抗病性、耐旱性和营养价值,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医学领域,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应用于制造重组蛋白药物,例如重组人胰岛素和重组人生长激素。

此外,基因工程还被用于研究基因功能、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尽管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医学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其也存在一些伦理和安全问题。

例如,基因工程可能导致基因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基因改良农作物可能引发环境问题;基因编辑技术可能涉及到人类胚胎的修改,引发伦理问题。

什么是基因工程

 什么是基因工程

1.什么是基因工程的定义和概念?基因工程是一门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操作和改变的科学领域。

它涉及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或者对目标生物体的内源基因进行修改,以实现特定的目标。

基因工程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来增强其特定性状,或者为人类社会的需要创造新的生物体。

这种改变可以包括插入、删除或修改基因序列,以改变生物体的特征、功能或表达。

基因工程的概念基于对基因的理解和技术的发展。

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功能。

通过基因工程,科学家可以精确操作基因,使得生物体具有特定的性状或功能。

基因工程在农业、医学、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农业上,基因工程可以改良作物,使其具有抗病虫害、耐逆性和提高产量等性状。

在医学上,基因工程可以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生产重组蛋白药物以及开发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领域。

在工业上,基因工程可以用于生产生物燃料、酶和其他生物化学品。

然而,基因工程也引发了一些伦理和安全问题,例如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影响,以及基因编辑的道德和法律考量。

因此,基因工程的发展需要平衡科学发展、社会需求和伦理原则之间的关系。

总之,基因工程是一门重要的科学领域,它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来实现特定目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影响。

2.基因工程的历史和发展背景是什么?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

以下是基因工程的历史和发展背景的概述:发现DNA结构和基因的本质:在20世纪的早期,科学家们开始对生物遗传的本质进行研究。

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西斯∙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揭示了基因的分子组成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这一发现奠定了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

重组DNA技术的出现:1972年,保罗∙伯戈和斯坦利∙科恩等科学家首次成功地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并将来自不同来源的DNA片段重新组合,形成了重组DNA技术的基础。

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

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

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一、基因工程的定义基因工程,又称为遗传工程,是一门通过人工操作来改变生物遗传物质的科学。

它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对DNA的精确剪切、拼接和重组,实现对生物遗传特性的改造和优化。

基因工程在生物医学、农业、工业和环保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基因工程的历史背景基因工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科学家们开始探索DNA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随着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发现和DNA体外重组技术的建立,基因工程开始得以实现。

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伯格(Paul Berg)等人成功实现了第一次DNA体外重组实验,标志着基因工程的诞生。

三、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1.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工程的第一步是获取所需的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获得,如从生物体内直接分离、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或者通过化学合成等方法。

2.载体的构建:获取目的基因后,需要构建一个载体,以便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载体通常是一种质粒或病毒,经过改造后能够携带外源基因并稳定表达。

3.基因的转移: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是基因工程的另一个关键步骤。

常用的转移方法包括转化、转导、显微注射和基因枪等。

4.重组与筛选:在目的基因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后,需要通过重组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

随后,通过特定的筛选方法,如抗性筛选、Southern印迹杂交等,从众多的受体细胞中选育出含有目的基因的克隆。

5.表达与鉴定:最后,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化学分析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和表征。

这一步对于验证基因工程的成功实施以及评估目的基因的功能至关重要。

四、基因工程的应用领域1.生物医学:在生物医学领域,基因工程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重组蛋白药物、抗体药物和细胞治疗等;同时,基因工程也为遗传病和传染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有力工具。

2.农业领域: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涉及作物改良、病虫害防治和产量提高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工程生物技术是近 10 多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技术、新技术,具有十分明显 的社会高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所有的生物技术领域中,农业生物技术,特别 是有关作物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同医药生物技术一样被认为是最有现实意义的技术,将在下一世纪出现的“绿色革命”及“医药革命”中发挥巨大 的作用,而这两种生物技术都是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

基因工程自其诞生至今已有十多年历史了,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技术路 线。

这主要包括目的基因的取得,目的基因与表达性载体的重组,重组体对 寄主细胞的转化及目的基因的表达,表达产物的纯化与生物活性测定。

在农业生物技术中,植物基因工程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人们 成功地获得了抗虫、抗病毒、抗除草剂等转基因植物,并已开始了大田实验。

人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开始根据意愿来改造植物的一些性状,从而获得高 产、稳产、优质和抗逆性强的品种了。

向动物体转移外源基因并使之在动物 体内表达能够有效地克服物种之间固有的生殖隔离,实现动物物种之间,或 动物和植物及微生物之间遗传物质的交换。

因此,动物基因工程对于深入研 究基因结构、功能及其表达调控,对于培育高产、优质和抗逆动物品种,对 于开发动物体作为活的生物反应器生产珍稀蛋白质等方面,均有巨大应用潜 力;而基因工程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在于能利用生物体生产基因工程药物,为 人类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医学基础。

一、基因转移方法1.向动物体内转入外源基因这一方法的尝试是从 70 年代中期开始的,到 80 年代,科学家们已经相 继建立了多项转基因技术。

(1)显微注射法 这种方法是 1981 年由美国科学家戈登(Gordon)等人首 先实验成功的。

他们将小鼠的受精卵取出来,在显微镜下将胸苷激酶基因用 玻璃微管送入受精卵的雄原核,然后立刻输入假孕母鼠的输卵管中,使其在 子宫内着床,最终发育成转基因小鼠。

在此后约一年多时间内,人的珠蛋白 基因和胰岛素基因也被转入了小鼠。

随后,生产转基因小鼠的经验迅速地被 移植到生产转基因家畜上。

到1985 年,哈默(Hammer)等人首先报道用显微 注射法生产出转基因兔、羊和猪。

显微注射虽然是有效的方法,但转基因动 物生产仍是一项困难的技术,即使具备了良好的设备和训练有素的技术人 员,注射和移植一百个小鼠胚胎,仅能获得五只转基因小鼠。

家畜的胚胎细 胞核不易看清,不能直接注射,必须先作离心处理后才能注射,这样,生产 转基因个体的机率又下降了一个数量级。

鱼类和两栖类的卵是多黄卵,在显 微镜下不易辨认原核,有些科学家采用基因注入卵母细胞核的方法,因为卵 母细胞核大些,可以在显微镜下看见,基因可以注入卵母细胞核中,让卵母 细胞体外成就并受精,最终受精卵发育成小鱼。

(2)动物病毒载体法 与显微注射法相反,动物病毒逆转录病毒对细胞染色体的整合是按照已经了解的机制准确地结合到被传染细胞的基因组中,往 往只有一个单一的病毒拷贝插入到已知的染色体位点上,不易引起寄主基因 组大规模的重排,只会在整合位点上的很短的一段寄主 DNA 序列上产生重 排。

把小鼠胚胎在子宫着床前浸泡在浓的病毒原液中,或是把它们与产生病 毒的单层细胞一起培养,即可达到转基因的效果。

目前,这种方法主要应用 于转基因牛和转基因鸡的生产。

转基因牛生产成本太高,不适宜使用大量注 射和移植受精卵的方法生产。

鸡蛋中的胚胎已经是多细胞胚胎,不适宜用显 微注射法。

到目前为止,美国科学家已用 RSV 载体生产出转基因牛,用 RV 载体生产出转基因鸡。

但这个方法的缺点是对所转移的基因的大小有一定的 限制,同时转移的基因在动物体内表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完满解决。

(3)电转移法 电转移法是将生殖细胞或体细胞置于电场内,同时加入待转移的外源基因,在电场作用下外源基因导入细胞内。

近年来,利用电转移 器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鼠卵中等研究都取得了成功。

这种方法操作比较简单, 效果较好,但不易普及,因为电转移器较昂贵。

(4)胚胎干细胞法 胚胎干细胞是从胚泡中将内细胞团取出在体外培养建 立的,在培养过程中保持了它的正常核型,胚胎干细胞注入寄主胚泡后,能 掺入胚胎,并参与嵌合体动物的生殖系。

利用动物病毒载体法等方法可以将 外源基因导入胚胎干细胞,选出带有目的基因的细胞克隆,然后导入小鼠胚 胎,这就为创造特定的预知转基因动物开拓了一条新途径。

(5)精子载体法 这项工作始于意大利,意大利科学家首先利用小鼠精子 作为载体,使精子与 CAT(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混合,待精子头部吸收 CAT 基因后,用该精子使小鼠卵体外受精,之后移入雌鼠体内。

在出生的 30%小鼠中检出了 CAT 基因。

该方法在青蛙和海胆的实验中也得到了成功。

我 国在这方面进展比较大,自 1989 年以来,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湖北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和新疆畜科院等单位合作,在家兔、猪、 羊和牛等动物上进行了大量试验,目前已获得了转基因家兔、猪和绵羊。

转 基因效率达到 3%,略高于显微注射的效率。

另外,我国用鱼精子作载体, 把外源人生长激素基因经鲤鱼精子导入鱼卵,表达率为 50%,高表达幼苗生 长速度为不表达幼苗的 2 倍。

我国还成功地进行了用鸡精子导入病毒基因的 实验。

应该说,我国在精子载体法转移基因的研究中,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6)定位整合技术 转基因动物技术上的最大缺点是盲目性:导入的外源 基因对受体细胞基因组的插入是随机的。

因此,实现外源基因的定位整合技 术(Sitedirected Integration ofGene)以及同期建立的小鼠胚胎多能干细 胞系(ES 细胞系)的体外培养方法,为基因定位整合进而为哺乳动物种系改 造开拓了充满希望的前景。

其大意是利用DNA 体内同源重组的原理,将外源 基因稳定地插入特定的位点,再经适当的筛选,从而得到既定的转化细胞。

这一技术不仅在动物育种上,而且在缺陷基因的修复上(遗传性疾病与恶性肿瘤)以及生命科学的理论研究上,都将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2.向植物体内转移外源基因开展此项研究最早是在 1985 年,之所以比动物转基因晚,除了研究热点 以外,主要是因为植物细胞外有一层细胞壁,这层细胞壁给转基因带来了很 大的不便。

对一个成熟、实用性强的植物转基因系统,它应该具备以下条件:获得转基因植株的效率高;重复性要好;设备要简单,易于操作;由转化至获得 转基因植株的时间相对较短;无基因型的依赖性,即方法的适用范围广,能 在同一个植物种的许多基因型上成功,特别是在优良的栽培品种上成功。

近年来,植物转基因的方法不断有所创新,大体可分为三类。

(1)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 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可以使范围很广的 双子叶植物(前者)、也可使部分裸子植物分别形成冠瘿瘤和发状根(hairy root)。

近年已有一些证据显示根癌农杆菌的 Ti 质粒也可向一些单子叶植物(如石万柏、百合、薯蓣等)转移外源基因并表达。

野生型根癌农杆菌的 Ti质粒由于携带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合成有关的基因,使转化的细胞产生过 量的植物激素而形成肿瘤。

利用这种野生型农杆菌作为基因载体,常使转化 的细胞丧失分化能力。

利用野生型农杆菌进行转化时,所形成的肿瘤或发状 根本身即是一种天然的选择标记,在无激素的培养基上就可以获得转化细胞 系。

由于发根农杆菌感染后形成的发状根在很多情况下可诱导再生形成植 株,以及发状根本身的单细胞起源,近年利用发根农杆菌进行转化的工作也 已受到不少重视。

根据所用植物材料的不同,常用的农杆菌转化方法大致可 分如下三类:①整株感染——用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野生型农杆菌感染植物的受伤部 位,将得到的肿瘤或发状根切下,置于含羧苄青霉素的无激素培养基上培养 并杀菌,这是获得转化细胞系的最简便的方法。

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实验周期 短、操作简便,但在用根癌农杆菌转化形成肿瘤组织时,常混有未转化的正 常细胞,即形成的是嵌合体。

②叶圆片法——该方法用打孔器取得叶圆片或用解剖刀将叶切成小块, 在过夜培养的农杆菌菌液中浸几秒钟到几分钟后,用滤纸吸干后在培养基上 共培养 2~3 天,再转移到含抗菌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并杀菌,再由获得的 转化细胞诱导形成再生植株。

这一方法已广泛用于多种植物的转化。

其他各种外植体,包括茎切段、叶柄、胚轴等以及悬浮培养的细胞均可用类似的方 法进行转化。

例如,在拟南芥上发展起来的利用根切段和萌发种子的转化技 术,已表明有很高的转化频率。

③原生质体和农杆菌共培养法——将处于再生壁时期的原生质体(在原 生质体群体中通常已可见部分已开始第一次分裂)与根癌农杆菌共培养 36~48 小时,分离洗涤去菌后培养在含抗菌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即可得到转化的细 胞克隆。

与上面两种方法比较,此法得到的转化体一般不会是嵌合体。

利用 这一方法已使多种烟草属植物、矮牵牛、龙葵、胡萝卜等植物的细胞转化, 并获得转基因植物。

共培养法同样适用于发根农杆菌 Ri 质粒的 T-DNA 转移。

在共培养过程中,新形成的细胞壁和一些二价阳离子为农杆菌的附着和转化 所必需。

当由胡萝卜悬浮培养细胞刚分离的原生质体与发根农杆菌混合时并 不形成转化细胞团,发现如果将此混合物放置 2 小时后进行二次电脉冲处 理,则可明显提高转化频率。

(2)以原生质体或细胞作为受体的直接基因转移 直接基因转移,是指经 特殊处理后直接将 DNA 转移到植物细胞或原生质体中导致细胞转化的技术。

常用的 DNA 直接转化技术可分为化学和物理方法两大类。

①利用特定的化合物诱导的 DNA 直接转移——在利用原生质体作为受体 进行外源基因导入的研究中,已发现一些化合物有助于原生质体摄取外源 DNA,包括 PEG(聚乙二醇)、PLO(聚-L-鸟氨酸)、磷酸钙等。

聚乙二醇法 是将原生质体悬浮于含有 DNA 的介质中,用分子量为4000~6000 的 PEG 在 pH8~9 下促进 DNA 的摄取,从而使细胞转化。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 PEG 诱导的 转化,如加入 DNA 和 PEG 的次序,是否加入了携带 DNA(carrier DNA),导 入的 DNA 的形式如何,加入的 PEG 的最终浓度多少等。

用经同步化处理后的 烟草叶肉原生质体,已发现在细胞周期的 S 期或 M 期时的转化频率明显高于 其他时期,在用 PEG 处理前用低剂量的 X 射线或紫外线处理原生质体,可使 抗性细胞团增加 2~7 倍,而不影响细胞团的形成和植株再生,这可能是因多 辐射使更多的细胞有效地整合外源基因。

其他一些因素,如保温处理的时间, 在加入 DNA 之前对原生质体的热休克处理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至今,利用 PEG 法已使多种重要的禾谷类作物,如水稻、高粱、小麦的原生质体获得了基因植物。

②利用物理方法诱导的 DNA 直接转移——这类方法的原理是基于许多物 理因素均可通过对细胞膜的影响,促进外源 DNA 分子进入细胞,或通过机械 损伤后直接将外源 DNA 导入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