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理论背后深层假设

合集下载

【催眠原理】催眠的详细介绍

【催眠原理】催眠的详细介绍

【催眠原理】催眠的详细介绍什么是催眠--------------------------------------------------------------------------------所谓「催眠」,可能有人会认为就是使人睡着,然后控制他人的技术,这绝对是误解。

催眠不是控制他人的能力,而是把控制的能力交给他自己。

催眠是一种利用语言暗示和身体动作来改变人们心理和生理状态的技术。

催眠是心理学的一种,也是一种行为科学。

催眠被应用在精神医学,是心理治疗中最有效果的治疗方法,其已成为全世界医师和心理学者的研究学科,是很实用的技术,也是科学技能。

催眠对平时无法控制的潜意识场非常有帮助。

五官的感觉会变得敏锐,注意力、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会提高数倍。

“潜意识的力量是意识力量的3万倍多,”美国潜在专家伯恩·特蕾西说而催眠正是运用了潜意识巨大的潜能,才能产生对人身心方面的诸多帮助。

只要你相信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可以对你的身心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你就不能忽视你的潜力。

如果你认为自己做不到,结果会和你预期的一样。

从现在起,你要舍弃以往的负面态度,你必须对自己的一切结果负责,积极正面思考,戒除坏习惯,释放自己的潜能,并主动克服挫折与困难,这些积极的思考及做法,都可以唤醒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

也许有些人会深入研究催眠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为什么起作用?这不是用几句话就能完成的。

如果你真的想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听更多的理论解释是没有用的。

你应该跳出理性思维模式,让更深层次的、也许不合逻辑的、非理性的、无法察觉的内在潜力发挥作用。

对于人类思想的力量,哲学家、医师、教士、科学家,不同领域的专家各有不同的看法,而对于人类思想力量的运作,我们的了解只是微乎其微。

--------------------------------------------------------------------------------催眠是什么状态所谓催眠就是利用语言暗示来改变被试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催眠理论中的几个学说论文

催眠理论中的几个学说论文

催眠理论中的几个学说论文•相关推荐催眠理论中的几个学说论文1、新离解性学说新离解性学说(NeodissociationTheory)的重要提倡者是希尔加德(1973a,1973b,1974)。

它事实上是对风行于本世纪初期的离解学说(dissociationtheory)的修改。

希尔加德指出,每个人都具备一系列认知系统,它们按级别排列著。

催眠术存在使各个系统相互离解的作用。

这样,被催眠的人可以报告说他们感受不到疼痛;但另一方面,也还有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hiddenobserver)的认知系统在起作用,因此他们又可报告说自己感受到了疼痛。

依照他的见解,在催眠过程中,通过恰当的指令,催眠师可能和隐蔽视察者获得接洽。

例如其指令可以是这样的:“当我将手放在你肩膀上时,我即能够与你体内隐蔽著的、仍在履行感知任务的系统对话;而当我将手拿开时,这一隐蔽系统又会从正在与我对话的部分再暗藏起来.”催眠师也可以在催眠进程实现之后,通过指令让受术者说出其隐藏察看者在催眠过程中的感想。

由此看来,当受术者被催眠时,受影响的只是局部认知体系,而其它则未有波及。

所以,当一个受水者仅仅休会到含混的放松感时,被影响的就只是极少数较初级的认知系统;而一旦呈现上肢飘浮感或痛觉消散,这就涉及到了更多的系统。

咱们尚不清晰一个人有多少从知系统;甚至也不晓得提这样的问题是否有任何意思。

塔特(970,1972)用自陈量表对催眠深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有些受术者可以区别出20多个催眠深度。

可以推想,在演讲中如何使用手势,人们具有多少认知系统,以及能够分辨多少认知系统,这些都可能因人而异。

催眠深度和认知系统之间的关联如如何?虽然我们可以揣测它们可能是正性相关。

但这一问题现在尚无肯定谜底。

不过,二者所包含的都不可能是互相分离的、不同级别的层次。

而有可能是按顺序排列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档次。

希尔加德的学说与把催眠状态看作是一种变换意识状态的说法并不矛盾。

催眠的原理及讲解

催眠的原理及讲解

催眠的原理及讲解
催眠是一种用于改变一个人意识状态的技术。

它可以帮助人们进入一种放松和专注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人们更容易接受建议和改变行为。

以下是催眠的原理及讲解:
1. 专注与深度放松:催眠通过帮助人们进入一种放松和专注的状态来起作用。

这个状态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沉思或专注注意力的状态,与正常清醒和睡眠之间存在一种中间状态。

2. 改变意识状态:在催眠状态下,人们的意识状态发生了改变。

他们变得更加敏感,并更加容易接受和响应建议。

3. 建议的接受性增强:在催眠状态下,人们更容易接受建议。

这些建议可以通过语言、肢体动作或其他形式传达。

例如,一个人在催眠状态下可以被告知他们将感到放松、自信或快乐,并且他们很可能体验到这些感觉。

4. 打开潜意识:催眠使人们更容易访问和影响他们的潜意识。

潜意识是我们大脑中存储的一切经验、信念和欲望的集合。

通过催眠,人们可以在潜意识层面上接受新的信念和行为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催眠本身并不具有神奇的力量,也不可能让一个人失去自我控制或违背自己的价值观。

相反,催眠是一种与被催眠者合作的过程,需要他们的自
愿合作和参与。

总而言之,催眠通过帮助人们进入放松和专注的状态,增强他们对建议的接受性,并打开他们的潜意识,从而帮助他们达到心理治疗和个人发展的目标。

催眠分析报告

催眠分析报告

催眠分析报告引言催眠分析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催眠师与被催眠者之间的合作,使被催眠者进入一种放松、专注和易于建立沟通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被催眠者可以更容易地接受正面的建议和改变不良习惯。

本文将介绍催眠分析的原理、应用领域和效果评估。

催眠分析的原理催眠分析是基于催眠的概念和理论开发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催眠的目标是通过改变被催眠者的意识状态来实现心理治疗的目的。

催眠分析的原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放松状态:在催眠分析过程中,被催眠者会进入一种松弛和放松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意识活动减少,对外界的注意力集中在催眠师的引导上。

2.意识改变:催眠分析通过改变被催眠者的意识状态,使其更容易接受催眠师的建议。

在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的潜意识更容易接受积极的建议,并改变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3.潜意识开放:催眠分析通过打开被催眠者的潜意识,帮助被催眠者探索和解决内心深层的问题。

在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可以更容易地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和感受,并通过催眠师的引导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

催眠分析的应用领域催眠分析在各种心理治疗领域中都有应用。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心理疾病治疗催眠分析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

通过催眠分析,可以帮助患者探索和解决内心深层的问题,并提供积极的建议和观点,以改变其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 辅助学习和记忆催眠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通过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和注意力,催眠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记忆和理解知识。

3. 运动和表演技能提高催眠分析可用于提高运动员和表演者的技能水平。

通过催眠分析,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解决焦虑和压力,并提供积极的建议和指导,以提高他们在比赛或演出中的表现。

4. 疼痛管理催眠分析可以用于缓解慢性疼痛和其他类型的疼痛。

通过催眠分析,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知和不适感,并提供舒适和放松的体验。

催眠分析的效果评估对于催眠分析的效果评估主要是通过临床研究和患者反馈来进行的。

【催眠原理】米尔顿催眠模式

【催眠原理】米尔顿催眠模式

【催眠原理】米尔顿催眠模式含糊性:当一个句子、片语或字词蕴涵着超过一种以上的可能含义时,就产生了含糊性。

含糊性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可能导致一点轻微的误解及方向迷惑,这有利于变动的心理状态。

平常的交谈中,交代清楚的陈述有很高的评价。

在催眠状态下,相反的反而是真的。

任何一点含糊性可能就让听者在内心里用不只一种方法来处理一个讯息。

这需要当事人能主动参与开发讯息蕴涵的意义,这就增加了发现对他合适的意义的可能性。

还有,可能会有一个或更多的意义将存留在他的潜意识。

在这个附录中,前述的四种模式(名词化、非特定的动词、非特定的参考索引及删减),都具有增加讯息里头含糊性的功能。

a同音的含糊。

听起来相似但字义不同的字词,会产生同音的含糊。

b 造句法的含糊(Syntactic ambiguity)造句上含糊的典型例子是“正在催眠中的催眠师可是要具备技巧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是催眠师施催眠术需要高度技巧,也可以是要让催眠师入神需要技巧。

c 范围的含糊(Scope ambiguity)尺度的含糊性发生在应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的程度的大小不清楚时。

“我们将和这些迷人的男士们和女士们去”,可以说成“我们将和迷人的男士们和女士们去”(也许女士们并不算迷人),或是“和我们去的男士及女士们都是很迷人的。

”“我不知道你将多快就了解到你正舒服地坐在这,倾听着我的声音。

而且你将很快地进入深层入神状态,快得一如你的内在潜意识所需。

”这并不清楚“了解”这动词是否意味着了解整句内容所指的,还是在“而且”之前的那部分。

如果“了解”意指全句,其假设前提就是用在“了解”一词之后的都在内。

d连结的含糊(Punctuation ambiguity)。

在两个共同一个词的句子中,将其句尾及句首放在一起用可产生这类含糊性。

“Your coat looks like it is made of goose down deeply into trance.”(你的外套看起来是用被深深催眠的鹅的毛做的)。

动力催眠原理解析

动力催眠原理解析

动力催眠原理解析动力催眠原理解析引言:动力催眠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在帮助人们改变行为模式、消除负面情绪和提升自我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利用催眠状态下的放松和专注来激发个体的潜意识力量,并引导其实现积极的变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动力催眠的原理,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分析其机制,并分享我对这一概念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认知方面的原理1.潜意识与意识的作用:催眠状态下,人们的潜意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而意识则相对较弱。

这种状态使得个体更容易接受和内化催眠师引导的积极建议和想法。

潜意识通过变换个体的信念和价值观,改善其对自身问题的认知,从而帮助其塑造积极的心态。

2.目标设定与意向性思维:动力催眠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帮助个体激发内在动力,增强其对目标的意向性思维。

在催眠状态下,人们对目标的思考更为集中和深入,从而更容易集中精力、采取有效行动,并克服内外部的阻力。

二、情绪方面的原理1.情感调节与情绪重构:动力催眠在情感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通过引导个体回忆、重新体验和重构过去的情绪经历,帮助其解决心理创伤、消除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

通过调节情绪,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提升自信心和积极性。

2.心理压力缓解与放松:催眠状态下,人们的身心得到深度的放松,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放松状态有助于恢复身心平衡,提升注意力和集中力,进而为个体提供动力和能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行为方面的原理1.行为改变与自我激励:动力催眠通过与个体的潜意识沟通,帮助其发现自身问题的根源,并指导其调整行为模式。

通过建立积极行为的替代模式,并强化与之相关的自我激励机制,个体能够逐步改变消极行为,并建立起自我驱动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心理预设与自我实现:动力催眠通过帮助个体制定明确的心理预设,创造积极的内部对话。

这些预设可以激发个体内在的自我实现机制,增强其对目标实现的自信和动力。

个体内部自我对话的积极性和丰富性,直接影响着其行为的倾向和绩效。

催眠的流派

催眠的流派

催眠的流派狭义的催眠定义是:催眠师以建议与暗示为主要方法,引导受术者由日常的清醒状态进入并逐渐深入意识与潜意识的沟通状态的过程。

所以催眠过程是一个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因此就存在着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以下内容引自《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催眠传统上被看做是催眠师与受试者之间的一种社会性互动过程,其目的是使受试者产生一种特殊的“催眠”状态。

在此种状态下,通常假设受试者的行为和体验与其清醒状态下有所不同。

虽然大多数催眠从业者都认同此假设,但是他们对催眠关系的具体本质却持有不同见解。

为了澄清这些理解上的差异,应首先区分下列三个催眠派别:独裁派、标准派与合作派。

1.11.1.独裁派对本流派最极端的描述是:某个具有“特殊”心理能力(如“催眠眼”、“坚强意志”)的“强大力量”个体(催眠师),促使另一个人(被催眠者)进入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即非常容易接受催眠师“暗示”的一种状态。

这些暗示可以“强迫”受试者做出各种行为(从学狗叫到戒烟),而这些行为都是患者在清醒状态下不愿意或者无法做到的。

此派别的观点中充满了“意识在物质之上”、“失去控制”、“植入暗示”和“感受性”等概念,这些概念本身也部分地被书籍、电影和民间传说所“灌输”,并通常受到外行的广泛认可,而且许多运用催眠技术的治疗师也暗中对这些概念深信不疑。

独裁派的理论格外受到舞台催眠的青睐。

这些被催眠的人通常伙同一群朋友出席夜晚俱乐部的表演,他们都是自愿上台,催眠师首先发起一段简短急促(5至10分钟)的诱导性语言,然后发出命令性的指令使这些受试者做出不寻常的,而且往往是令人发笑的行为,比如掉了一只鞋、像动物一样的动作,或者开始脱衣舞表演。

当跟随催眠师回到他们的桌子旁时,这些受试者会得到那些深深着迷的朋友们的一阵欢呼和奉承。

在这种意义上,舞台催眠与一瓶酒精的作用相类似:正常情况下被限制的人们此时可以狂野地表演,然后将责任推给某个人(催眠师)或者某种东西(这种催眠状态),而不是他们自己。

催眠疗法(理论介绍)

催眠疗法(理论介绍)

催眠与冥想----暗示与心理治疗用心理暗示治病—揭开催眠术的神秘面纱提起催眠术,不少人会感到神秘莫测,其实,这主要是人们对这种现象不甚了解,加上有些人将催眠术吹得神乎其神的关系。

其实,催眠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

当一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一活动时,由于精神的高度集中,以致对外周环境的事物一无所知。

这种销魂状态就属于催眠的一种形式。

当然,作为起治疗作用的催眠术并不是像母亲为婴儿催眠那样使被催眠者入睡,而是使他们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

这样,被催眠者与催眠师之间仍然保持着联系,使被催眠者按照催眠师的指令去做,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催眠的过程中,催眠师用语言不断地对被催眠者进行暗示。

如果被催眠者与催眠师密切合作,相信这些暗示性语言,转而就会用这些语言暗示自己,变成自我暗示,从而慢慢地就进入了催眠状态。

因此,从本质上说,所有的催眠都是建立在自我暗示的基础上,均属于自我催眠。

催眠术自古以来就被用于治疗疾病、减轻疼痛。

人类社会先有巫后有医。

巫师经常运用催眠术的技巧来消除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和彷徨所产生的焦虑,并增强安全感。

十八世纪维也纳医生麦斯默创造了一种轰动欧洲的“磁气”疗法,让磁铁里的“磁气”流过病人身体而治愈了许许多多病人。

后来才知道,这根本不是磁气的作用,而是暗示所起的作用。

同样,某些气功也是通过这种心理作用而达到治病的效果的。

大凡练功者在练功之前对气功必然有所相信,相信此种功法的效力。

这其实是自我暗示的第一步。

练功之时,练功者在气功师反复不断的言语暗示下,心里也不断地默念“要进入状态”,也就是不断地给自己施加暗示,有意地使自己进入气功状态,于是乎或快或慢地进入了催眠状态,产生了飘飘然的感觉。

在这种催眠状态下,暗示性更高了,产生了“我的病好多了”或者“我的病完全好了”的信念。

那种盼望治愈的愿望,此时此刻似乎变成了现实,收功之后自然感到格外的轻松舒适。

在这种催眠状态下,不少病人将平时憋闷在心里、没有机会和条件发泄的情绪,通过喊叫哭闹或狂奔乱跳,得以尽情地抒发排遣。

心理学研究表明:催眠进入潜意识可以追溯你的前世!

心理学研究表明:催眠进入潜意识可以追溯你的前世!

心理学研究表明:催眠进入潜意识可以追溯你的前世!科学的方向是让我们更了解这个世界,让我们能够认识世界的真实的一面,虽然人类在自然界中依然显得渺小和幼稚,但是我们在努力的朝这个方向进步。

也许今天的我们会嘲笑地心说、日心说等等是多么的愚蠢可笑,但是今天我们的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前辈们的学术基础上的,甚至是推翻他们的成果才有了今天。

我们也不能说今天所有的成果都是绝对正确的,因为科学依然在进步,随时可能推翻今天的认知,这就是科学最让人着迷的地方。

所以请大家一起接受科学的精神而不是对科学的迷信,因为你迷信的可能随时被推翻。

所以打开自己的心扉接受今天的研究成果,如果你对它不满意那么请你升级它,带领大家走的更远!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到潜意识研究的层面,在潜意识部分我们才仅仅了解一点点,但是绝大多数的吃瓜群众还是从来没有接触这部分的信息,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当然你没有必要一定相信,但是你可以先了解一下。

魏斯博士说:「轮回概念讲的是人皆有前世,此观念是让我进入更高层次领悟的大门。

」人类在物质世界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在意识领域的发展之门还刚刚开启。

人类梦境、灵魂、轮回转世等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神秘领域。

媒体时有报导关于在梦境中、或催眠中得知自己前世的故事。

全球最受欢迎的回溯治疗专家布莱恩?魏斯博士(BrianL.Weiss)表示,一些真实的梦境可能是前世的记忆。

而有4个迹象或特征可以说明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前世。

布莱恩?魏斯博士是畅销书《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前世疗法》和《奇蹟,正在发生》的作者,在后一本书里,他提供另一个视角,透过85位体验者的亲身经历,将来回于前世与今生的故事记录下来。

书中分享的经验,也为前世今生添了见证。

据《赫芬顿邮报》报导,魏斯博士表示,一个人的恐高症、或看见一双陌生、但却觉得熟悉的眼睛,都可能是前世因素造成的。

他还列出4种拥有前世的迹象或特征。

人类梦境、灵魂、轮回转世等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神秘领域。

人被催眠之后,只能乖乖听话吗?别被影视剧骗了

人被催眠之后,只能乖乖听话吗?别被影视剧骗了

人被催眠之后,只能乖乖听话吗?别被影视剧骗了根据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给出的定义,“催眠术”(hypnosis)是专业人士或研究人员在治疗某人时暗示他经历感觉、知觉、思想或行为变化的过程。

催眠常被用来治疗一些心理疾病,如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失眠、饮食障碍等。

而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催眠的效果在于其激发了被催眠者与暗示事件(suggested events,例如产生对物体的幻觉)相一致的大脑区域(例如视觉处理区域)。

“催眠术”也常存在于各种流行文化——尤其是影视作品中。

在这些作品中所表现的“催眠术”通常十分神奇:比如在电影《惊天魔盗团》中,魔术师可以利用催眠术操纵人的潜意识,引导催眠对象做出特定的行为;《催眠大师》中,心理医生通过催眠让患者进入了一种特殊状态,使其在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中来回穿梭;《逃出绝命镇》中,催眠师能通过催眠术禁锢一个人的思想,从而剥夺被催眠者对身体的控制权,等等。

当然,这些神奇效果更多是流行文化对催眠术的艺术加工,与现实中医学上使用的催眠疗法相比存在很多差距。

而这种差距一方面给催眠铺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另一方面也让大众对催眠产生了诸多误解。

对“催眠”的误解史蒂文·杰伊·林恩(Steven Jay Lynn)是一位催眠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学的心理学教授。

他相信催眠术有着很多有益的临床应用,但是关于它的谬论限制了其潜力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最近,林恩和两位同事在BJPsych Advance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通过科学证据来调和针对催眠术的谬见与误解》(Reconciling myths and misconceptions about hypnosis with scientific evidence)的评论性文章,他们在文中阐述了有关催眠术特点及实践的若干错误观点和误解,这些谬论很常见并在流行文化中广泛流传。

催眠是什么原理

催眠是什么原理

催眠是什么原理催眠是一种通过特定方法使人进入一种特殊状态的心理现象。

在催眠状态下,人的意识和注意力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得人更容易接受建议或 suggestion。

催眠并不是一种神秘的力量,而是一种通过特定技术和方法实现的心理现象。

那么,催眠究竟是通过什么原理实现的呢?首先,催眠是通过调整大脑的活动状态来实现的。

在催眠状态下,大脑的α波会增加,β波会减少,这种大脑波的变化会导致人的意识和注意力发生改变。

这也是为什么在催眠状态下,人会更容易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更容易接受外界的建议。

其次,催眠是通过调整人的心理状态来实现的。

在催眠状态下,人的心理会变得更加敏感,更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

这种心理状态的改变会使人更容易接受催眠师的建议,从而实现对特定行为或情绪的调控。

此外,催眠还涉及到人的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互动。

在催眠状态下,人的潜意识会更容易被唤起,更容易接受外界的暗示。

这也是为什么在催眠状态下,人会更容易接受一些平时难以接受的想法或建议。

总的来说,催眠是通过调整大脑的活动状态、调整人的心理状态以及利用人的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

虽然催眠并不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但它确实可以对人的行为和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然,催眠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也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在实际应用中,催眠可以被用来帮助人们调整情绪、改变不良习惯、缓解压力等。

同时,催眠也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用来帮助一些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患者。

但需要注意的是,催眠并非万能的,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综上所述,催眠是一种通过调整大脑的活动状态、调整人的心理状态以及利用人的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心理现象。

它可以对人的行为和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也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催眠是什么原理,以及催眠的一些基本知识。

催眠疗法的原理与应用

催眠疗法的原理与应用

催眠疗法的原理与应用一、引言催眠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近年来在心理学、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催眠的神秘性和有效性,使其被许多人视为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潜在手段。

从减轻焦虑、缓解疼痛到改善睡眠质量,催眠疗法展现出了独特的价值。

本文将深入探讨催眠疗法的原理及其多种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神秘而迷人的领域。

二、催眠的定义与历史催眠最早是由奥地利医生弗朗茨·安东·梅斯梅尔(Franz Anton Mesmer)提出的,其理论基于“动物磁力”的概念,而这一理论虽未获得科学认可,但却揭开了催眠研究的序幕。

19世纪,英国医生詹姆斯·布雷德(James Braid)首次使用“催眠”这一术语,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随后的发展中,多个心理学家对催眠进行了不断探索,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利用催眠来帮助患者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

三、催眠的原理1. 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催眠疗法的核心在于对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关系的理解。

在清醒状态下,人们通常都处于一个高度自主的意识状态。

而在催眠状态下,个体会进入一种放松和专注的状态,意识水平降低,使潜意识得以更为明显地显现。

这种状态允许个体更加开放地接受建议,同时也更容易回忆起被压抑或遗忘的记忆。

2. 吸引与集中注意力通过特定的方法,如语言引导、冥想或呼吸控制,治疗师可以帮助受试者迅速进入催眠状态。

在此过程中,个体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周围环境的干扰减少。

这种集中注意力的状态能够使个体更加深入地探索内心世界,并对外部建议呈现更高的敏感性和可接受性。

3. 放松反应人们在施加催眠时,通常会经历显著的放松反应。

这种放松不仅限于精神上的放松,身体也会表现出相应反应,例如心率减慢、肌肉松弛等。

放松反应能够促进身心健康,使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焦虑,对治疗具有一定帮助。

4. 建立暗示在催眠过程中,治疗师可以通过暗示来引导个体进行特定感受或行为。

【催眠原理】催眠后暗示

【催眠原理】催眠后暗示

【催眠原理】催眠后暗示人们对催眠的相关印象有一大部分来自催眠后暗示【posthypnoticsuggestion】,我们以一般的社会现象来与之比较,事实上人们很正常的就依据别人所言而有所行动。

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对催眠后默示处决的感知进行了主观描述。

这些现象是基于大脑中两个子系统之间因果关系的联系。

建议你一些练习来发觉在正常的情况之下,脑中两种次系统之间建立这样的因果关系的联结是多么的容易,因此你可以与z如同前面一章所叙述{在初步诱导之后做同样的事情相互比较其容易度。

事实上学习是一个用来描述两个系统之间因果关系的术语。

我要求你们注意哪种情况最容易学习。

我认为集中注意力是最好的。

但是由于脑中包含了太多的次系统的这个事实,使得此一方式变得复杂了,我们认为每种的次系统都能单独的被引发而激活,为了探查此一现象,我们练习的目标集中于保持只有一种次系统的注意z此情况为联结于手指{,而在这个同时意识的注意则消退。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讨论和你们将探索通常被称为“后催眠暗示”的现象。

你可能已经对这类事情有所了解。

催眠师告诉对象,当她吹口哨时,她将随时立正。

5分钟后,当物体不自觉时,催眠师吹口哨并立正。

一般而言;我认为为了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最好先以一种较宽广的情况来看看这类事件。

让我们假设你在某人的屋内,她们已出去5分钟,当她们出去前对你说:『请你在电话铃响时,帮我接听一下,好吗?』,若是她们还没有回来,而这时电话的铃声响了,会发生什么事?我想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强烈反对,你自然会拿起电话回复。

就像他给你的建议一样,你可能想花一些时间思考如何回答。

也有可能你的心正徘徊在某些事情上,比如阅读、看电视等,但当你回电话时,你却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没有任何想法!此种剧情是如此的自然,根本就毫无痕迹,但是与下列比较看看。

催眠师引起对象的注意,如前章所说的诱导,催眠师以一种单调的声音说:“现在,当电话铃响时,你立即接听。

催眠相关介绍

催眠相关介绍

催眠术是一门古老而又神秘的科学。

如果以布雷德18世纪 40 年代初发表的《神经睡眠学说》为催眠术科学的起点话 ,那么要比冯特创立科学心理学还早了三十多年。

早期的催眠术与巫术、宗教仪式附和在一起 ,因而常常不被人们理解。

虽然布雷德的学说到现在还存在许多问题 ,但是当时他却能从生理学角度来解释催眠 ,并使它有了一定的科学根基 ,在心理学界长存下来。

一、催眠状态中的神秘现象发生在催眠状态中的神秘现象 ,是催眠术持续引起心理学家、医学家研究兴趣的直接原因 ,在此 ,我们仅举出几例有代表性的催眠现象 ,以飨读者。

1.人桥效应:处在催眠状态中的弱女子 ,在接受催眠施术者的暗示之后 ,身体逐渐僵硬。

将其头、脚置于两把椅子之上 ,催眠受术者躺在这两个支点上却不会掉落下来。

随着暗示韧性的增强 ,即使受术者身上承受了一个人的重量 ,也不知不觉 ,没有任何反应。

想想这真的可谓是耸人听闻 ,匪夷所思的事了。

2.医学用途:早在麻醉药尚未被发现之前 ,有些医生就想到了运用催眠技巧让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 ,从而让其在进行手术时 ,受术者完全感受不到疼痛 ,就好似躺在手术台上的并非患者本人 ! 值得注意的一点 ,催眠术不像麻醉剂那样有诸多副作用 ,对人体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害。

由此可见 ,如若合适运用催眠术 ,对医学界、对病人都有莫大的好处。

3.破案手段: “海德堡事件”是一个运用催眠术成功破案的著名案例。

有人报案说其妻被人控制 ,产生各种疾病 ,并因此敲诈大笔金钱 ,警局将这个案子交给了法医负责。

根据报案人所提供的信息 ,简直毫无线索。

经过仔细地对被害人的检查 ,认定她没有丝毫精神病的症状。

由此 ,法医推测有人运用催眠使被害人忘记一切。

于是 ,法医对其进行多次的催眠 ,获得了有关罪犯的信息。

而在此时 ,恰有一位诈骗犯被捕 ,其相貌、年龄、体型等都与此受害者的描述及其相似。

最后 ,通过指证 ,罪犯终于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

二、催眠与暗示从催眠科学概念的提出直至今天 ,有关催眠术的学说有数百种之多 ,如念动说、暗示说、新离解性学说、条件反射学说等等。

催眠理论研究

催眠理论研究

(一)催眠生理学这是以巴甫洛夫为代表的条件反射的理论,把重点放在脑的生理机制上。

一、催眠是一种条件反射催眠是一种条件反射。

这种学说受到许多当代研究者的支持。

巴甫洛夫在研究催眠抑制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催眠时相的问题。

人类的催眠时相,当然比动物复杂得多。

撒透尔(Sailer,1944)曾指出:“催眠基本上与条件反射有关,有些人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建立“迷睡”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可以给予在唤醒后去执行的行为的口头嘱咐——所谓“催眠后暗示”。

巴甫洛夫研究所在人的催眠状态时高级神经活动研究中发现,通过催眠中的语言暗示,可以系统地改变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即消除一种反射可以同时发生另一种反射的消除);也可以单独地消除一种反射;并且脑电活动也有相应变化。

二、催眠是一种神经生理学表现催眠是由于大脑皮层的生理学改变引起的。

艾斯塔脖罗克认为,催眠是由于神经突触脱离,而神经冲动直接进入少量的通道中去而引起的。

催眠对中枢神经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交通关系,尤其是丘脑下部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

海登贝(Heldenbaln,1906)认为,催眠是脑的神经节细胞的抑制。

沃柏格(Wolberg,1948)认为,抑制扩散到皮层的高级部位可以解释部分催眠现象。

杨(Young,1941)主张催眠是一种神经功能抑制而另一些处于兴奋。

麦独孤(Medougal,1926)则提出,催眠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能量转移到血管运动系统。

科比与莫格林(Kubie,Mergolin,1944)主张催眠是由于中枢有一个兴奋灶而为其他抑制区所包围着。

艾斯塔勃罗克(Estabrooks,1943)认为催眠是由于突触脱离,而神经冲动直接进入少量的一通道中去。

巴甫洛夫认为,催眠是由于重复单调的刺激使大脑的抑制扩散所致。

巴塔莱特(Bartlett,1968)假设催眠的作用机制是新皮层与皮层下区的整合增加,皮层下区较正常有更大程度的激活。

罗伯茨(Roberts,1960,1963)强调催眠的引起是由于脑干网状结构及特异地感觉、错觉及协调的神经通路之间的阻断。

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概念深层假设深层假设它是精神分析的关键概念,同时也是弗洛伊德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这种观念认为几乎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无意识得发生的。

依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心理被分成两个层次,表层是知觉意识,又个人意识到得心理活动组成,这个意识范围是有限的。

在知觉意识下的潜意识,由所有的心理活动(记忆、愿望、恐惧等)组成,这部分往往不为人察觉。

弗洛伊德相信我们忘记的事物没有从头脑中消失,他们只是进入了潜意识。

而且,该事物的大部分不是被动忘记的,而是主动忘记的,由意识所推动——一种称为压抑的过程——因为这些内容困扰着我们。

当心理控制松懈的时候,这些被潜意识压抑的事物就可能进入我们的意识,例如当我们进入催眠状态,或当我们做梦的时候。

但是在我们清醒的时候,潜意识中的内容被牢牢的排除在我们的意识之外。

同时,重要的是,这些潜意识中的事物在决定我们的行为方面总是扮演着某种角色。

当我们选择一种职业而不是另一种,或者当我们同某人结婚而不是另一个的时候,我们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告诉自己的那些理由,也是由于我们过去经历中的事件所决定的,这些事件现在一被我们忘怀——这是一个既迷人又让人烦忧的观点。

解析的必要性如果弗洛伊德关于我们行为的起源埋藏在我们心理深处的观点正确的,那么心理学不能将自己仅限于观察表层行为,它必须进行解析,揭示隐藏在心灵的内部动机。

解析式弗洛伊德的主要工具。

在所有的人类行为中——行动、梦想、幽默、艺术品——他看到两层意义:明显的内涵或表层意义,潜在的内涵或真实的、潜意识的意义。

他的理论著作和他的疗法的目的是通过分析揭示潜在的内容:导致人们去做他们所作事情的潜意识力量。

结构假设:本我、自我、超我在提出深层假设之后的几年,弗洛伊德创立了第二个心理模式,及所谓的结构假设。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自弗洛伊德开始,心理动力学的特性是,它关注心理动力的相互作用。

结构假设描述的就是这种相互作用。

简单的说,它声称心理可以被分成三股主要的力量(本我、自我、超我),并且这些力量不断的相互作用,经常是抵触的。

【催眠原理】附:米尔顿语言模式

【催眠原理】附:米尔顿语言模式

【催眠原理】附:米尔顿语言模式催眠语言模型:米尔顿模式米尔顿.艾瑞克森在催眠时,通常都会很体系地使用语言,而且是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为之。

这些模式在理查·班得勒和约翰·葛瑞得着的《米尔顿·艾瑞克森催眠技巧的模式》的第一卷中已描写过。

使用“米尔顿模式”(Milton-Model)是让催眠沟通效率化的必要前提,而且这所有的诱导例子都使用这些语言模式。

很多读者会因为读了这书里充斥了诱导的例子,在潜意识里就学会了催眠,这个附录里,将会更明确地阐明这些模式,这样你就可以一次练习一种,有利于你有系统地将你的行动和这些模式合并。

反向后设模式通常米尔顿模式都被称为反向后设模式。

反向后设模式在班得勒和葛瑞得所写的《神气的结构》(The Struchure of Magic)一书里已经有很具体的描述,而里面的附录有十二页很棒的纲要,是蕾丝丽·卡门朗·班得勒所写的《他们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They Live Happily Ever After)。

后设模式是一组可以更完整解释经验的语言模式。

相反的,米尔顿模式则供给使用者“技巧性含糊”的方法。

技巧性的含糊让说话者的陈述听来很详尽,而且还广泛到可以用来模仿听者的经验,跟神奇的是,无论什么样的陈述都可以这样做。

后设模式可以恢复任何句子删减(deleted)的详细资料;米尔顿模式则提供了建构几乎所有的星系资料被删减的句子的方法。

这需要听者从他们自己独立的内在经验,开始填满被删减的部分。

米尔顿可分为三大类:A会集资料,B语义学的三项发展,还有C说话者模式的限制。

A收集资料这个大类为米尔顿模式的一部分,称为“资料删减”(Deleting Information)。

这是催眠目标的三个大类里最有用的,以下是四个帮助种别。

(一)名词化:名词化是在那些句子里以名词形式呈现的字眼,但你却碰不到、感到不到或听不到它们。

名词的一项测试就是“你可以把它放在手推车里吗?”如果有一个字眼是名词,而不能被放在手推车里,那它就是一个名词化的字眼。

催眠的原理

催眠的原理

催眠与静心从前有一段时间,催眠被认为是走向静心的门,但是中古世纪的基督教将巫术和催眠一并谴责,那个谴责的余波至今仍然存在,甚至连那些本身不是基督徒的人也在不知不觉当中受到了基督教观念的影响。

基督教为什么要反对催眠?你听了之后一定会感到很惊讶,因为它直接把你引导到静心,使得教士和教堂都变得不需要,甚至连神也不需要,这就是问题之所在。

如果静心能够在世界上成功,将不再会有任何宗教,简单的理由是:你将能够直接跟存在和你自己接触。

为什么要经过中介或各种代理人的手?他们除了懂得一些知识和受过一些待人处世的技巧训练之外,其实什么也不懂。

他们所做的并不是属于宗教性的事,他们所做的是数字的政治手腕:将尽可能多的人聚集到你的教会,那变成了你的力量和你的权力。

催眠对教士的职位构成危险,而基督教从一开始就是以教士为基础。

耶稣并没有宣称他自己是成道的,在他之后的基督徒也没有一个宣称他自己是成道的。

他只宣称了一件荒谬的事:他是上帝唯一的儿子。

上帝是一个假设,而假设并不象印度人一样一直生孩子,假设是不生育的,它们什么都不生……基督教从来不想要你直接去跟存在接触,你必须经由教士、教皇或那个儿子,然后才能跟上帝接触。

在你跟上帝之间有很多中介者,没有人知道是谁在说谎……当然,你永远没有办法发现,因为你跟上帝并没有任何直通的线路。

教士跟教皇有直通的线路,教皇跟耶稣有直通的线路,耶稣跟上帝有直通的线路,而那个号码并没有印在电话簿上面。

催眠曾经是进入静心之门,它一直都是进入静心之门。

一旦一个人进入了静心的世界,他就会变得非常清晰,他就会变得很有力量,有很多生命力会在他里面产生,使得他不再需要任何天父。

他不再需要任何教士为他祈祷,他本身就变成了祈祷!不是对任何上帝祈祷,而只是一种祈祷的心境,一种对整体的感激。

基督教绝对需要谴责催眠,谴责它是由魔鬼所创造出来的。

基于同样的理由,巫术也被残暴地摧毁,有无数的女人活活地被烧死,因为她们也在做同样的事。

催眠是什么原理

催眠是什么原理

催眠是什么原理
催眠的原理是通过诱导人进入一种放松、集中、易于被建议的状态,从而提高人对指令、建议或想象的接受度和反应能力。

这种状态被称为催眠状态,其特征是意识与外界事物相对隔绝,同时保持清醒与放松。

在催眠过程中,催眠师通常会使用重复性语言、想象、深呼吸等手法来帮助被催眠者放松和集中注意力。

催眠的工作原理涉及到人类大脑的认知和感知机制,尤其是与意识相关的脑区活动。

催眠可以通过干扰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处理方式,改变人的意识状态。

科学研究表明,催眠可以引起大脑中的一些特定区域的活动变化,如前额叶皮层和扣带回等区域,这些区域与语言理解、决策制定和自我意识等功能相关。

具体来说,催眠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达到影响意识的效果:
1. 关注导向:催眠通过引导被催眠者关注催眠师的指令、语言和幻想等,使其对外界刺激的关注集中在特定的任务上,从而降低对其他环境刺激的敏感度和反应性。

2. 认知变化:催眠可以改变被催眠者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方式。

在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可能更容易接受新的信念、想法和建议,并对这些信息做出调整和改变。

3. 想象力引导:催眠常常借助想象活动,例如引导被催眠者想象自己处于某种情境或经历某种感觉。

这种想象可以进一步加强被催眠者对指令和建议的接受度,促使其产生与实际情境相
似的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催眠并非奇迹般的疗法,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和效果可能有所不同。

此外,催眠过程中的建议不能与被催眠者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相违背,否则可能会引发潜意识的抗拒和自我保护反应。

因此,在进行催眠治疗时,建议通过专业催眠师的指导,并在恰当的环境下进行。

性催眠的基本原理

性催眠的基本原理

性催眠的基本原理
首先,我需要明确一点:性催眠并不是被广泛认可的医学或心理学实践。

因此,我无法为您提供关于性催眠的详细信息或建议。

我将尽力回答您的问题,但请注意,我的回答仅供参考。

性催眠是一种假设可以通过催眠来增强性体验的做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催眠师的建议和引导来改变被催眠者的感知和认知,从而影响其性体验。

这种做法的效果和安全性存在争议,因为催眠的效果和反应因人而异,并且可能存在潜在的心理风险和副作用。

总的来说,性催眠的原理涉及通过催眠师的指导来改变被催眠者的意识和认知,从而增强其性体验。

这种做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争议,因此在考虑使用性催眠时,请务必寻求专业的医学或心理学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催眠理论背后深层假设
(1)一切催眠的实质是自我催眠;
(2)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
(3)催眠是一个沟通意念的体验过程;
(4)人人都可进入催眠状态:催眠感受性通学习和体验是可以不断提高的;
(5)心身一体,相互协调;在潜意识状态下,身心一体表现的淋漓尽致……
(6)催眠能够在很多情境下被体验:简单描述-下催眠的特征,,我们会据此发现它在很多情境中都发生过。

它常在文化过渡仪式(cultural transition rituals)中发生。

例如,最近我结婚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体验到的就很像催眠。

某些运动员和艺术家们都曾说起过这种体验,他们放任自己的感觉,置身于这种“心畅”中。

那些深深被音乐或舞蹈节奏吸引的人们也体验过类似的感觉。

我们还可以在那些沉浸在书中的读者,以及被电视节目紧紧吸引着的孩子们身上发现它,他们根本听不到我们的呼唤。

我们在做白日梦的学生、极度抑郁的客户、回忆过去的老人身上也都能观察到它。

简而言之,催眠现象可在很多情境下发生。

(7)多种方式可导致催眠发生
它们包括:有节律的和重复的运动(跳舞、跑动、摇动、呼吸锻炼等);吟唱(沉思、祈祷、集体仪式、集会或运动会时的赞美诗、抑郁时不停的自言自语等);注意力集中(于颂歌、催眠师的声音、
图像、意念、电视等);肌肉紧张性平衡(通过放松过程、按摩、酒精或安定类药物、韵律活动等)。

这些彼此相连的方法都倾向于减少不连续的、无节律的有意识的活动,形成更加统一的体验模式。

由于肌肉紧张的转变,自我他人之间强烈的界限感消散了,使得生物节律同步化、心理过程单一化。

(8)催眠状态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催眠经验不能与人的正常功能模式相分离。

正如我们将在下一章进行广泛讨论的那样,它们既不怪异,也不是人为的。

它们与我们每个人通常体验到的过程非常相似,就如同阅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坠入爱河、做白日梦。

通常情况下,催眠状态的不同之处是出于特定的目的,经验性的参与被加以强化,并且被延长一段时间。

正如艾瑞克森这样说道:催眠状态下根本不会出现你在日常清醒状态下所无法做出的行为。

催眠的优势在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出现的行为可以被控制、引导和拉长,或许健忘症就是最佳例子。

如果要求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忘掉某些事项,这在你们平日的清醒状态下很难做到。

但是有多少次把你介绍给某个人,告诉你这个人的名字,你重复着他的名字与他握手,并决心记住这个名字,而当你刚刚放开他的手的时候却忘掉了他叫什么名字?不论你的意愿如何,在平时的清醒状态中瞬间遗忘就是这么容易发生,在催眠状态下也是如此。

因此,利用催眠只是要求人们在一个特定时间并且在一个特定的时段内,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功能。

你要求人们以他们之前不知道的方式去运用他们经验中的知识和能力,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真的不知道我们到底能
做什么。

(9)在生物学意义上,催眠是必要的
人类学家指出,其实催眠在各种文化中都存在;历史学者指出催眠仪式已经具有好几个世纪的历史,催眠能够在不同的文化中长存,说明它是人类重要的生物学现象。

这种观点的含义之一是,不论你是否喜欢,催眠终将发生。

我们都需要机会释放心中痛苦、全身心沉浸在深层的共有环境中,以及听从我们的深层自我。

我们需要周期性地弱化意识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纠错规则,而去体验一种新的、没有偏差的整体感(正如我给来访者所说的那样,如果你不让自己位于前门,怎么牢固的门锁都不能保证后门的安全)。

实际上,我见到过许多症状的形成都是因为通向自我尊重的催眠状态之路被堵住了,或者是被个体或社会所否定了。

(10)催眠能提升自尊也能降低自尊。

每一次催眠体验,其价值大小要看它发生时所处的情境。

提升自尊性催眠倾向于比较温和、有节奏并具连续性;降低自尊性催眠倾向于较为强烈、无节奏及强硬。

随着时间流逝,提升自尊性催眠的内容会有所变化,因为整合在发生,新的格式塔(整体)在形成;降低自尊性催眠倾向于重复,且无整合(只会更加猛烈)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