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ppt

合集下载

《夜上受降城闻笛》ppt课件

《夜上受降城闻笛》ppt课件

返回
写作背景
•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 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 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 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原文注释

• • • •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 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 夜上受降城闻笛 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 回乐峰前沙似雪, 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 受降城下月如霜。 部的投降。 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 不知何处吹芦管, 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 一夜征人尽望乡。 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 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 外”。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诗句理解
• 一夜征人尽望乡: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 “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 “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 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 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整体赏析
•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山峰、沙地、高城、 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 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视觉、 听觉与感觉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 界。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诗作, 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 哀愁​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 (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 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 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 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 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 礼部尚书致仕。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 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 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 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 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优质教学课件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知识备查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
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 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 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 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 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整体感知
再见
回乐烽前沙似雪,
山峰名。在回
乐县(今宁夏 受降城外月如霜。
灵武西南)。 一作“城上”,一作“城下”。
赏析:这两句描写了边 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 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 立着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 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 ,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 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 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犹如秋霜。
精读细研
笛子。
不知何处吹芦管,
全。
一夜征人尽望乡。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赏析:后两句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咽 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 :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 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 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 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 夜,他们披衣而起,忧郁的目 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 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xiáng
夜上受降城闻笛
fēng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zhēng
精读细研
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 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夜上受降城闻笛
烽火台名。在 西受降城附近。
李益
一说,当作 “回乐峰”,

夜上受降城闻笛PPT

夜上受降城闻笛PPT

翻译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 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 样的环境特点?(2分)
❖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 (3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 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主要 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 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他擅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 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 集》二卷。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2分)
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 的思乡之情、满心的哀愁。(2分, 意思对即可给分)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 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 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 感基调;
❖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 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 情。
❖①比喻,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 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 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
❖ 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 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 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 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 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 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4分,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 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 分)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运用了怎样的艺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巧?(5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课件(共22张PPT)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课件(共22张PPT)

诗中把”沙“比喻成“雪”,把“月光”比喻成“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第一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种寒冷、凄清的环境特点(第二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渲染征人心境的孤独凄凉(第三条)。情景交融,自然地引发思乡之情(第四条)。
诗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05
译文
4
3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2
1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
06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不知何处吹芦管,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和将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共15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共15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受降城外月如霜。 灵州治所,在今
宁夏回族自治区 灵武县西南。
不知何处吹芦管,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一夜征人尽望乡。
初 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
受降城外/月如霜。白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惹得出征的将士整夜都在

《关山月》
(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初 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 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 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 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 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 到两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 诗多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 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 历史意义。
(宋 辛弃疾《西江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 苏轼《水调歌头》)
品 读
正面抒情 巧设角度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 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 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 少征人的思乡愁?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 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夜上受降城闻笛PPT课件

夜上受降城闻笛PPT课件

边塞夜景:大漠似雪 月色如霜
“雪”“霜”——比喻 生动描写了月 色的明亮、清冷,使人凄神寒骨。
写景的作用——用边塞月夜寒气逼人的
景物,渲染征人孤寂凄凉的心境和深沉忧郁
的思乡之情。- 景中寓情。
4Hale Waihona Puke • 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映衬出夜 景的空寥寂寞
-
5
-
6
小结
•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 名作。
夜上受降城闻笛
-
1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
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
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
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
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
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
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
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
2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 回乐烽前/沙似雪,
• 受降城外/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3。
朗读思考
1.诗的1、2句描写了边塞月夜怎样的景色? “雪”和“霜”好在哪里?分析写景的作用
•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 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 乡的典型环境,所要抒发的感情蕴 含在对景物和征人情态的描写之中。
• 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
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
-
7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

• 一夜征人尽望乡。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
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
外”。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返回
翻译诗文
• 回乐峰前的沙地惨白得像雪, • 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秋霜一样。 • 不知何处吹起那茫茫的芦管, •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返回
作者简介
• 作者2: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 人。初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 遭到牵连。少年时代的卢纶,家境并不好,父亲去世 较早,他本人又多病,生活并不美好,有好些时间是 在舅舅家度过的。卢纶一生如此不得意,只是因为权 贵的推荐,才当了很短时期的官,可以说是得利于社 交。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 他年轻时因避乱寓居各地,有些诗篇也反映了战乱后 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但他在从军生活 中所写的诗,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词句理解
• 不知何处吹芦管: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 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 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 “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 句:“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目录
• 写作背景 • 作者简介 • 原文注释 • 翻译诗文 • 整体赏析 • 词句理解 • 其他评价 • 对读诗歌 • 思考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件(2024)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件(2024)

点拨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学表达形式,一直流传至今。王 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就是诗词中的意象,情语就 是诗词中的感情。因此,想要把握住一首诗,一曲词我们首先就要 抓住意象,唯有抓住意象我们才能进入诗歌,体会到诗歌的美。
知识拓展
意:诗人主观情感(情意) 象:诗中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物象) 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情意+物象=意象
比较鉴赏
2、“唐诗有声,音韵传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上受降城闻笛》两诗都借声传情,请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夜上受降城闻笛》均借声传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子规啼”开篇,子规哀鸣,寓含对友人贬谪的同情 与不舍,而“我寄愁心与明月”则借明月传递无声关怀,虽无直接声音,却营造出深情 氛围。
比较鉴赏
3、《春夜洛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两诗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 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与《夜上受降城闻笛》均借夜间“闻笛”抒发思乡情。
李白在《春夜》中,以“暗飞声”描绘笛音,悠扬中透着淡淡哀愁,随 春风弥漫洛城,引发“折柳”联想,间接抒发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情感 含蓄而悠长。
《峨眉山月歌》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 念和牵挂。
合作探究
5.作者思乡却为什么要写月?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是不同的诗人因为他们不同的人 生境遇赋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并借它传情达意。月在诗 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寄托着各种各 样的感情。
寄托于月亮的感情主要有: 1.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2.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3.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旷达的情怀。 4.以月蕴含时空的永恒。

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ppt

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ppt

中小学精品课件
10
主旨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全诗将诗情、 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 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 旨,令人玩味不已。
中小学精品课件
11
中小学精品课件
3
讲授新课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中小学精品课件
4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中小学精品课件
5
翻译诗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惨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秋霜一样。 •不知何处吹起那茫茫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中小学精品课件
6
写作背景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 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 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 一部的投降。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中小学精品课件
7
词句理解
•不知何处吹芦管: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 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更动乡愁。 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 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 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
中小学精品课件
8
词句理解 •一夜征人尽望乡: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 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 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 “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中小学精品课件
9
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赏析
•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山峰、沙地、高城、月色, 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 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视觉、听觉与感觉美熔于一炉, 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 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 愁之情。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共2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共2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合作探究
•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诗作,简要 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一感情的。
• 诗的前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 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思乡之情的典型环境。在万籁俱寂的夜里, 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的望乡之情。“一夜 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行为展现其心 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 初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后官至幽州营田副使、 检校吏部员外郎,迁官检校考功郎中,加御史中丞,改右散骑常 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
创作背景
• 建中元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 宁,在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
感谢聆听
原文翻译
•受降城外的月光皎皎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 知:知道。 •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原文翻译
•不知道哪里呜呜呜吹奏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征人:戍边的将士。 • 尽:全。 • 望:眺望。
原文翻译
•撩拨得征人一夜都眺望着故乡
合作探究
• 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3.精读全诗,剖析写作特色
标 4.总结和归纳全诗表达的思想内涵
5.合作探究,巩固提升
作者简介
• 李益(746年—829年), 字君虞,陇西狄道(今甘 肃临洮)人,后迁河南洛 阳,唐代诗人。
• 李益以边塞诗作出名,擅 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 其作品有《江南曲》、 《从军北征》等。
生平经历
• 李益出身陇西李氏姑臧房。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 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

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

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了凄凉的芦管,惹得出 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贰 诗句赏析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两句诗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诗人将沙比作雪,将月光比作冰霜, 描绘出一幅独特的边塞月夜图,寓情于景,借 寒气袭人的景物 , 渲染受降城之夜 的 空寂 凄 清 , 烘 托 心境的愁惨凄凉。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 受到置身边塞的孤独,为结尾思乡情愫 的生发 做铺垫。
贰 诗句赏析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结尾两句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结尾两句由视觉转向听觉,由眼前之景引向心中之 情,在万籁俱寂中,忽然的芦笛声彻底唤醒了戍边 战士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 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 和“尽望”又道出戍边战士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肆Fra bibliotek城 闻 笛
夜 上 受 降
李 益
壹 字词释义
回乐烽①前沙似雪,受降城②外月如霜。 ①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 ②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 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犹如深秋白霜。
壹 字词释义
不知何处吹芦管①,一夜征人②尽③望乡。 ①芦管:笛子。 ②征人:戍边的将士。 ③尽:全。

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

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

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主题
诗歌主题为思乡之情,通过描绘受降 城的景象和笛声,表达了戍边将士对 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思想内涵
诗歌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强调了和平的重要性,以及对家园、 亲人的深深眷恋。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修辞手法
诗歌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如“月如霜”比喻清冷的景象,“闻笛声”拟人化笛声为思乡之情等 。
在唐代,受降城曾是重要的军 事重镇,用于防御外族入侵。
明朝时期,受降城逐渐失去了 军事意义,但仍然是重要的商 贸集散地。
受降城的文化意义
受降城是中华文明与西域文明交流的 重要见证。
受降城的历史和文化对于研究古代中 国历史、文化和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曾经是多种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汇 的地方,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创作过程
观察与体验
李益在漫步时,注意到了城市的建筑 、市民的生活以及城市的氛围。他深 入体验城市的文化和历史,思考着这 座城市所经历的沧桑和未来的发展。
情感与思考
在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中,李益感受到 了城市的繁华与孤独、历史与未来、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这些情感和思考 促使他创作了《夜上受降城闻笛》。
诗歌的艺术特点
整首诗歌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诗人通过描绘城市的夜晚景象,表达
了自己对城市的情感和思考。这种结构使得诗歌主题鲜明,易于理解和
记忆。
05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赏析和解读
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意象
诗歌中出现的“受降城”、“笛声”等元素,构建了一个独 特的场景和氛围,传达出苍茫、寂寥、思乡等情感。
象征意义
受降城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象征着边疆的军事重地。而 笛声作为音乐的载体,则象征着思乡之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共26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共26张PPT)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 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1.诗中表现出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哪句?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沙似雪”“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一个环境? 荒寒凄冷
3.此诗被推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
诗句简要分析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 乡”,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4.试分析本诗的艺术特点。
李益的塞下三曲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塞下曲其一)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塞下曲其二)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 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 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登长城(一题作塞下曲)
1.诗中表现出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哪句? 2.“沙似雪”“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一个环境? 3.此诗被推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 句简要分析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试分析本诗的艺术特点。
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 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 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 不尽。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诗歌 2.阅读李益的《春夜闻笛》并比 较这两首诗之间的不同
感谢观看
有关月亮的诗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夜上受降城闻笛》ppt课件

《夜上受降城闻笛》ppt课件
17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 佳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 (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 的哀愁之情。
18
14
3、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 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 的夜间景象。
【2】运用了四种艺术技巧:①诗 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 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 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修辞的运用; 15
3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4
注释
【1】受降城:唐高宗神龙三年 张仁愿所筑,以防突厥,共有中、 东、西三城。贞观二十年,唐大宗 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故称灵州城为“受降城”。
【2】回乐烽:烽火台名,当在 回乐县境内。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 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 凄冷的环境氛围。
9
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 画面?
•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课 本夜晚登城远眺,······凄神寒骨。
10
3.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 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 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 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 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
5
【3】芦管:即指题中之“笛”。 【4】征人:戍边的将士。 【5】尽:全。
6
翻译诗句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 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 夜间) 月下景色,凄凉萧瑟。
后两句: (抒情) 静夜闻笛,征人思乡。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ppt优质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ppt优质课件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 回乐峰前/沙似雪, • 受降城外/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
•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 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 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 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故 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 近。
•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降 乐•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 城 烽 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
外 前 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
月 如
沙 似
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 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霜雪
。,
•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 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 (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 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 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 和边塞诗著称。
重和急切。
望芦 乡管 。,
赏析
•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 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 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 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 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 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夜上受降城闻笛PPT教学课件

夜上受降城闻笛PPT教学课件

2020/1You For Watching
2020/12/10
4
2020/12/10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1
诗歌情感: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 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 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2020/12/10
2
诗歌情感:
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 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 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 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 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 诗人偏说它"如霜"。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 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 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 情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全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诗歌开篇以回乐烽前的沙地和受降城外的月色为背景,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和凄冷氛围。'沙似雪'和'月如霜'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漠的荒寒和月光的凄冷,为后文征人的思乡之情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通过芦管声的引入,进一步勾起了征人的乡愁。诗歌将景声而引发的浓烈思乡之情,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