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第三章
04026设计美学第三章《文化整合论》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设计美学》教材版本:李砚祖、王明旨主编;徐恒醇著课后题:第三章文化整合论简答题:一、何谓文化,为什么说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是决定设计质量的关键?二、何谓文化整合?设计为什么能将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内涵包容在自身之内?三、何谓生态设计,它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作用?四、为什么说市场效应具有二重性?它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什么?五、如何统一设计的文化取向和市场取向,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课后题参考答案:第三章文化整合论一、答: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样式系统,它是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从事自我创造和发展的成果。
1.设计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体现出特定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俗。
2.产品的设计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涉及了科技文化与整个人文文化的联系。
3.产品设计是以当代文明的技术因素来满足人们生活和文化需要。
4.产品设计也是人的生活方式的设计,必然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心理。
5.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味是决定产品的适用性、工艺性和审美表现力,这三个方面决定了设计的质量。
二、答: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样式的系统,它与自然相区分,具有不同形态的特质。
(1)文化整合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综合的过程。
它是通过设计师的主体创造性实现的。
从创造思维的特征上看,设计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2)在设计构思的过程中,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科学知识、设计师的概括能力以及符号语言等理性的东西。
总是与形象的、感性的东西交织在一起;(3)从设计的专业和知识领域看,产品设计是结构和造型的一体化,是工程设计与工业设计的结合。
前者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后者还涉及艺术造型能力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4)高技术或复杂产品的设计,必然是依靠集体力量完成的,由设计任务相关专家组成的集体,才是这种设计的主体;设计的文化整合原理,不仅体现在结构设计和造型的一体化;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的统一上,而是体现在这一系列工作背后的知识和文化的相互关联上。
建筑美学,第三章
空间感——曲折渗透
密斯凡德罗巴塞罗那展馆
Archite ctural aesthet ics
第三章:造型审美要素
1、概念:锐化、钝化和柔化是目前设计造型的三个流行趋势。 锐化指对形 体轮廓、边缘、棱角进行尖锐化处理,增强其边沿的清晰度和视觉冲击力。 钝化指对形体倒角、抛光、过渡创造泯没棱角、外表混沌苍茫的造型特征。 柔化指在量不变的情况下对体块实行弹性变形,形成流畅、灵动的造型。 2、实质:钝感和锐度体现了现代设计美学的两个极端,钝感隐喻了现代人 追求和谐、自然、统一、圆融的理念,锐度反映了人类当下的处境,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的对立、矛盾、冲突、不可调和的一面。 3、形态语义:锐化——冲突、对立、进取、挑衅、刻薄、尖锐、扩张等
1.比例: (1).概念:比例是形式美的法则之一,比例是指部分与部分、或部 分与整体之间的数量比率关系,即形体相互之间的度量关系,在建 筑审美活动中,比例实质上是对象形式与人的心理经验之间的一种 契合。 (2)类型:整体与整体、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 (3)方法规律: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总结了很多美的比例关 系,如黄金分割,根号数列比、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费勃拉齐数 列等。
3.语义:厚重、稳定、博大、坚实,浑厚、硬朗、丰满、膨胀、孕育等
4、表现方式:通常情况下,色彩深的物体量感重,反之量感轻;质感粗 的物体量感重,反之量感轻;表面没有尖锐棱角的量感强,反之量感弱; 方中带园的物体轮廓量感重,纯方纯圆轮廓物体量感小;形态饱满(轮廓 线外凸)物体量感强,形态内凹量感弱。。
中国古典建筑
1.比例与尺 度 中国古典建筑
Archite ctural aesthet ics
第三章:造型审美要素
2.尺度
(1).概念:所谓尺度,是比例所采用的基本单位,指形态与人的使
《设计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122851课程名称:设计美学/Aesthetics of Design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大学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设计美学的原理及相关理论知识,充分领悟设计美学独到的精神内涵,提升设计鉴赏能力,从而为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创作。
二、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美学的产生和发展、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掌握设计美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重点掌握和领会设计本体的美学特征,设计作为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特点;3、重点掌握和领会设计审美心理、设计的形式美;4、重点掌握中外设计思想的历史沿革及其最新发展背后的美学动力;5、重点掌握和领会设计审美欣赏和批评的基本规律,培养和提高设计艺术的审美能力;6、掌握设计文化与审美的关系、设计形态语义学与审美、技术美学等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中外设计美学观的历史回顾(8学时)1.1 中国古代器物审美观知识点:设计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中国古代各时期代表性的器物审美观。
1.2 国外设计美学研究的不同视角知识点:国外各阶段的代表性设计美学观念,及其背后的文化、经济、政治的内驱力。
重点和难点:设计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第二章产品(4学时)2.1 产品是设计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知识点:产品的定义;设计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2.2 产品的形态构成知识点:产品的自然形态、人工形态、技术形态、艺术形态、形式自由度。
重点和难点:产品的技术规定性与形式自由度,自然形态的情感内涵与功能启示。
第三章设计审美范畴(10学时)3.1 形式美知识点:形式与形式美的概念;人的形式感的形成;形式因素的表现性和情感意蕴。
重点和难点:形式因素的表现性和情感意蕴。
3.2 技术美知识点:技术作为人的劳动形态;技术美的深远意义;范例剖析。
现代设计美学
技术美、艺术美和生活美的融合: 设计美的特性
一、技术美及其特点 二、艺术美及其特点 三、生活美及其特点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技术美及其特点
• 技术美是人类活动的精神结晶,它是工业 时代的产物。在这里,美是与功能联系在 一起的,是以有用性为前提的。 • 特点:
设计美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 背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时设计的 本质所在。在这其中,为人造物事首要的, 按照美的规律则必须以不干扰物的有效性 为原则。18世纪下半时期,随着蒸汽机的 发明,工业革命的发生。工业技术飞速发 展,整个社会处于重大的变革之中。 • 原因: 一:工业革命对产品设计带来新影响 二:设计从制造业中脱离为独立行业
设计审美价值的评判标准
• 产品在实践中的功能合理性
(一)实用功能 (二)认知功能
• 产品形态合符有意味形式
(一)形态与其形式内容相适宜 (二)多样的形式合符不同消费层的需求
在生活中发现美:设计美的构成要素
一、功能美:最本质的审美要素 二、材料美:最基础的审美要素 三、形态美:最直观的审美要素
设计美的构成要素
多元性 社会性 功利性 文化性 形象性
艺术美及其特点
• 艺术美,是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具体 地说,所谓艺术美,就是以感性形式具体体现了 人的生命意义、抒发了人的生命情感与活力的艺 术形象及其创造活动的根本特性。 • 特点 :
艺术美是艺术家的创造性成果 艺术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美具有非物质实用性 艺术美具有永久性
美学追索:设计美学学科定位的思考
一、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 二、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
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
设计美学第三章设计美的性质(下)
14
15
16
17
18
设 计 美 学 | 第 一 章 设计学的研究范围
3 小结1、粘液质 2、胆汁质 3、抑郁质 4、多血 质。 (其中,粘液质和胆汁质是一种理智型的审美气质,抑郁质和多血质是一 种情感型的审美气质,在短时间内情绪波动较大。) * 设计美学理论有三个时代特征,即经济特征、机制特征、社会特征。 * (在例举出21种设计美学审美学说中,例举出六种你认可的设计美学审 美学说)表理论、朦胧论、幻觉论、精神分析论、体验论、移情论、现象 学论、折衷论、完形心理学美学论、自然主义美学论、实用主义美学论、 新自然主义美学论、主观论、距离说、梦幻说、自由说、功利说、名权论、 符号论、美在于比例和谐论、客观论。
5
设 计 美 学 | 第 一 章 设计学的研究范围
1 “技术”的概念
对“技术”概念的几种不同的理解
1. “能力说 2. “运用”说 3. “劳动手段说 4. “过程”说
6
设 计 美 学 | 第 一 章 设计学的研究范围
1 “技术”的概念
对“技术”概念的进一步规定
第一、技术是指在工业生产的条件 下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所从事的有 明确功利目的的活动。 第二,技术作为人与物在能量、信 息交换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它的根 本目的是制作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 要的产品。
3
设 计 美 学 | 第 三 章 设计美的性质(下) 教学重点 技术美的特性以及技术理性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难点 技术理性与人情味如何协调?
4
设 计 美 学 | 第 一 章 设计学的研究范围
1 “技术”的概念
“技术”一词的来源
“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 “techne”与”logos”的组合。 “techne”指:“工艺、技 能”, ”logos”指“词、讲话”。技 术(technelogos)的意思就是对造型 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论述。
第3章产品形态设计美学法则
第3章 产品形态设计美学法则
对比与调和 节奏与韵律 对称与均衡 比例与尺度 过渡与呼应 统一与变化
三、产品形态设计美学法则
3.1 对比与调和
3.1.1 形体的对比与调和 在产品形态设计中,产品形体的对比与调和主要表现在形状的大小、长短、粗细、曲直
、凹凸、高矮、厚薄,方向的水平、垂直、倾斜,位置的高低、远近、上下、左右,形态的 黑白、轻重、动静、虚实、软硬,数量的多少,排列的疏密等诸多方面的对立因素上。
三、产品形态设计美学法则
3.3.2 均衡
均衡主要是指上下、左右、前后等双方在布局上的等质。均衡是自然界里一切物体 都必须遵循的一条力学法则,均衡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的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在产 品形态设计中的均衡,是指以产品某一点或线为支点,使产品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的实际 重量和心理重量对等,从而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
体的统一与变化
分来充当载体,而有的产品则需要虚体来辅助其功能实现,所以在产品外观构成中就有虚实之分。
三、产品形态设计美学法则
3.1.4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色彩对于产品设计的作用不容小觑。在设计中,利用色块或色带将各部分贯穿或统一起 来,是使产品形象相互呼应的一种常用的手法。色彩对人们的感官和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功能、价格和外观形态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普遍选择中意的颜色。
三、产品形态设计美学法则
3.4.1.2 整数比 把1:2,2:3,或1:2:3……这样由整数形成的比例叫整数比。这是一种容易被人理解的 数 列关系,具有文静而整齐的明快感,在建筑设计、家具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应用广泛, 实用价值较高。 3.4.1.3 几何分析比 几何分析比在比例分析研究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我 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原始体形,如正方形、正三角形、 圆、球、立方体等形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形体周边 的“比率”和位置不能加以任何改变,只能按比例放大或 缩小,否则就丧失了这种形状的特性。如圆,无论其面积 大小,其圆周和直径的比例永远是π。
《设计美学》复习要点
《设计美学》复习要点《设计美学》第一章复习要点主要概念部分:形态: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人工形态:是指人工制作物这一形态,它是由天然形态的物质材料经过人的有目的的加工而成。
结构:是指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
产品结构的特点:层次性、有序性、稳定性。
结构的有序性:是指产品结构要使各种材料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即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组成。
结构的稳定性:是指产品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无论处于静态或动态过程中,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结构的层次性:是指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它的结构可能包含零件、组件、部件等不同隶属程度的组合关系。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它是以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定势:是行为的准备状态,主要由过去的经验和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念所决定。
完形质:由知觉结构所形成的事物特性,如曲调,风格等.形式自由度:产品形式在设计创造中的变化范围.技术规定性:物质产品生产所依据的制作要求.意境:由产品实体与空间,形象与意义作用于人所产生的精神境界.一、填空题1、形体学的研究首先出现在(生物学)领域,生物形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结构形态)的科学。
生物形态学通过(对动植物的机体结构及其外部形状关系)来了解它们的不同类型和特征。
2、形态是(指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系的外在特征)可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3、产品的结构一般具有(层次性)(有序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4、决定产品形成的因素包括产品的(材料)(结构)(实用功能)(认知功能)。
5、(对象性)是人的活动的根本特点,也是人的审美活动的特点。
6、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是由(由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的整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7、视觉的恒常性是指(在视网膜成像不断变化过程中,我们的知觉映像却保持不变)8、完形质是指(由知觉结构所形成的事物特征<如曲调、风格>)9、完形心理学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开创的。
设计美学第三章重点
《设计美学》第三章纲要一、名词解释:1、文化整合P92文化整合:是指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2、文化P112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样式系统,它是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从事自我创造和发展的成果。
3、文化价值P112文化价值:是指某一事物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最高的文化价值在于实现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境界,以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
4、生态系统P120生态系统: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系统。
5、设计P120设计:一种综合性策划和形式创造活动,作为生产的前提,它以观念的构思形成产品的表象。
6、时尚P109时尚: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所形成的社会流行倾向。
7、市场机制P120市场机制:依据商品交换原则形成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
了解:期待世界:是构成读者希望接受和理解的文学作品的条件系统。
集体无意识:是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心理倾向,它是先天的非个人的心理机制。
个体无意识:是以一种情结表现出来的原型。
文化模式:是指文化类型特定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的特征。
文化生态系统:将各种文化形态依其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密切程度的连接而构成的系统。
文化进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以社会化的组织形式通过文化的传承和积累而实现,具有质的飞跃。
大设计:从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中去规划和安排各项具体的设计任务。
生活方式:是指除物质生产和交换外,人们日常社会生活采取的各种形式。
边际效用:是指有无某一种商品在效用上的差别。
消费定势:是消费者依据过去的经验或习惯性选择来购买商品的现象。
二、简答题1.何谓文化,为什么说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味是决定设计质量的关键?P93答: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样式系统,它是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从事自我创造和发展的成果。
A.设计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体现出特定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俗。
B.产品的设计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涉及了科技文化与整个人文文化的联系。
设计美学第3章
自然材质
人造材质
二、质地要素
1、质地:就自然物而言,指物的自然本质、底 色。如软硬、松紧、粗细、滞滑、冷暖、厚薄、 轻重、刚柔、丽素、钝锋、圆润和尖锐、透明和 不透明、有光泽和无光泽等等。是构成设计形式
美的重要因素。
A、自然质地:未经人工雕琢的材质。如翡翠、 紫檀等的质地。 B、人造质地:是在自然物的基础上,设计师在
计的成果的结构、材料、技术和功利性要符合大多数人的使用要求,体
现善的价值。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3、这是艺术设计最基本的审美要素。
功能美适用性的要素
1、这是设计功能美的内在本质之一,是产品生命力所固有的价值体现。
设计是为人的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必然体现对人类社会有用、有益处, 有价值。基本法则和存在的本质意义。 2、合理选材。熟悉各种材料的应用范围、性能特点,按照功能的需要 合理选用。 3、因材施技。根据材料特点选择适当、有效、方便的技术加工。 4、结构合理。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组合和配置要合理。
功能美是设计审美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
功能美的形式及对功能美的再认识
一个具有美感形式的设计,必定有着良好的结构和合理的功能表达。设 计产品的最终完成是依靠有许多不同的形式结构系统支撑完成的。一个 完美的结构完全能表现出合理的功能美形式,一个外表难看的结构表明
它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欠缺。
• 产品结构的特性是功能目的构成外在的形式,不以任何装饰手法掩盖 其功能结构,从而充分体现出结构的巧妙、简捷和独到之美。
充分认识、把握材料的内在品质和设计功能因素
的基础上,运用工艺加工技术生产出来的,体现 了人与自然的合一,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合一。如 人造板、人造革等等。
三、 肌理要素:
《设计美学第三章》PPT课件-53页精品文档
(1)产品结构的层次性
层次性,指的是任何一种产品的结构都有若干不同的层次, 而每一个层次的结构又有它自身赖以组成的材料。
(2)产品结构的有序性
有序性,指的是任何产品的结构都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的统一。
(3)产品结构的稳定性
稳定性,指的是产品作为有序的整体,无论属于一种静态 结构或动态结构,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够保持一 种平衡的状态。
3.13 现代设计对材料的不同理解,形成不同的设计风格
新材料发展的三个阶段:1.对传统材料的模拟; 2.对传统材料的超越; 3.树立起自己独特的个性质感。
一、保留传统材料的本色,追求自然质朴的美; 设计风格:清新自然、“反璞归真”; 代表产品:原木家具;
二、新材料对传统材料的模拟。 人造革——真皮 仿真丝——真丝 晴纶绒线——羊毛绒线 玻璃——钻石 仿动物皮毛——真动物皮毛
思考并讨论:两种不同材质的特点及优劣之处?
三、与前两种对立的设计风格:“舍弃质感,只重形式”。
设计思想:反设计的传统,反对现代设计和国际主义风格, 强调大众文化价值。
设计风格:摒弃材料的真实质感,色彩浓烈,轮廓分明, 充满活力。
代表产品:
孟菲斯小组的作品
3.2 结构要素
结构:是指物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方式。
(3)平面构成:通过点、线、面、色彩的对比变化形成 平面结构,发挥其特殊作用。
特点:使产品最后具有完整的形式,来满足人们传达 信息和审美的要求。
蒙德里安的油画
红蓝椅 1918年 G.T.里特维尔德
3.22 结构的表现形式 任何产品结构的美都是具体的。 A. 裸露结构表现法; B. 隐藏结构表现法。
系。 3. 用美学的观点和思考方式来理解设计美的构成要素。
设计美学重点
第一章什么是设计美学1·设计活动是艺术活动的延伸,其目的是加强产品的美学品质2·艺术表现方式演化经历了3种形态:最早是声音的表现方式,其次是图像的表现方式,现今为文字的表现方式。
3·艺术的产生:1) 模仿说2)劳动说3)游戏说4)巫术说4·艺术的存在方式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第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品中,存在于艺术品蕴含的以意象为主的精神性中。
第二,艺术现实地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审美经验里。
第三,艺术整体存在于艺术创作→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5·什么是审美心理学: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
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按照这种广义的理解,审美心理学还要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
第二章设计的发展过程1·人类为什么需要设计·为自己生存而设计·为他人生存而设计·为共同发展而设计2·创造分为哪几个阶段·心理准备阶段——创意产生的萌芽期·构思酝酿阶段——决定设计思路的走向和方案出台·思路的明朗阶段——由想象到实施、由模糊到清晰的阶段·方案验证阶段——设计成果初步完成之后而进行的一个整体检查工作第三章设计美的产生与存在1美是来源于客观,不依靠人的意志而存在,是一种主观赐予,是人的意志体现两个着眼点:一是着眼于这种活动的过程,依照客观情况去评价,看其是否能够真实地按照客观情况进行了设计和构思,凡是依照客观实际设计的产品就是美的;二是着眼于这种活动的结果,从所设计产品的实际效果入手,看其是否能给使用者带来实际利益,凡是用着方便,能够给人带来实际利益的产品就是美的2社会美的特点·社会内容见长·人造胜于自然·具有相对稳对性3自然美在设计中的体现与类型体现:首先,设计师所选择的材料应来源于自然其次,设计水平仍然是决定产品美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类型:首先,使用类其次,以物比德类再次,娱情畅神类4艺术美的特点·指向感情·很强的创造性·是纯精神的第六讲形式美及规律1、形式美的历史发展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理形式”;柏拉图——“理式”;亚里士多德——“质料与形式”;罗马诗人贺拉——“合理与合式”;这四种概念成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四种形式概念,也深深影响了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
《设计美学》资料五篇
《设计美学》资料五篇第一篇:《设计美学》资料第一章绪论设计美学是现代设计学、美学与艺术学学科交叉发展而来一门新兴学科。
它们各自的研究对象、范围有交叉的地方,也有明显不同之处。
设计学与艺术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设计学注重对实用的要求,所以设计学的研究离不开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的内容,而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艺术。
设计美学与传统的美学也有显著不同,传统美学也叫艺术哲学,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因此,研究设计美学,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美学理论或艺术学的研究方法。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设计美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明晰这些对象和内容,掌握设计美学发展规律,对设计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纵观中西设计史的发展,可以发现审美观念和物质生活发展的相互推动关系以及中西设计美学取向的不同。
下面两张图片表现的是东西哲人的生活场景,竹林七贤在竹林中讨论问题,而苏格拉底在雅典学院的规则建筑下争论哲理。
中国与自然合而为一与西方理性的对比,在这种偶然的生活场景中,也可以看出两种思维明显的不同。
中国设计讲究天人合一的精神气质和喻物予形的形象特征。
无论是陶器、玉器还是家具的设计都与中国哲学中的“和”的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器物的设计造型不但要求合乎材料的特点,还要求合乎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多重的和谐。
西方设计美学则讲究合乎科学的理性,注重科学实证,对设计的形式和功能进行追索,并不断在二者的动态演变中推动设计向前发展。
西方设计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对功能和形式的侧重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的设计审美取向。
可见,西方设计美学思潮就是在形式与功能的动态交替过程中一步步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审美文化现象。
1.1 设计美学概念追索及学科定位设计美学是一门应用美学,其产生与设计学科的确立有着密切关系。
设计美学的产生、发展与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
从广义上讲,只要能给人以美感、具有使用功能的造型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设计”。
与艺术不同的是,设计中所谓美感与使用功能,不只是由设计师来感受与判断,还要由生产者、消费者来判断。
设计美学PPT演示课件
8
自然美
社会美
艺术美
9
三.什么是艺术
1. 我们考察设计史,可以认为,设计始终属于艺术的范畴。无论是中 国还是西方,古代一般都“技”、“艺”不分。可以说设计或者等同 于艺术,或者属于艺术之列。
10
11
四.艺术学与美学的关系
1.美学研究美(或审美)的问题,艺术学则研究艺术。 2.艺术学是一门专门研究艺术实践、艺术现象、艺术规律和艺术价值的具
体科学,它既可能是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也可能针对艺术品作文本分 析和某种动态调查,也可能是对“艺术”本身作的历史考察和定性或定 量分析。 3.美学则有所不同,虽然它也要研究艺术,但主要是围绕着该“艺术品” 是否“美”,是否调动起人们的“审美”情感来展开。
所谓自然的人化,是指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使外在自然打上人的“烙印” 而“人化”;内在自然的人化是指人本身的情感、需求、感知以至器官的人 化。 2.动物界有审美现象,但动物却没有审美活动,没有审美感知。究其原因在于 动物没有社会实践,没有社会性。 3.因为人类有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中介,所以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同构说,自然形 式与人的身心结构发生同构反应,便产生了审美感受。 4.外在自然事物的性能和形式,既不是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是美的存在,就 具有审美性质;也不是由于主体感知到它,才能成为美;也不只是它们与人 的生物生理存在有同构对应关系而成为美;而是由于它们跟人类的客观物质
第三个回答“使每件东西恰当的就是美”,反驳“要煮蔬菜, 美人与汤罐,金汤勺与木汤勺,哪个更恰当,更美?”
04026 设计美学 第3章
美学设计代码:04026精讲课包包老师设计课程代码:04026课程名称:《设计美学》教材名称:《艺术设计与美学》主编:刘子川版次:2011年1月第1版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何谓现代设计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010203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0405当代语境中的中国设计当代设计美学的批判目录概述设 计 观 念 与 美 学 思 想美学批判重点美学设 计第一节 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第二节 现代设计的后现代转向第三节 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多元设计第三章后工业经济时代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第三章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第一节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技术变革下的后工业经济时代后现代社会的总场景后现代主义艺术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第二节后现代转向前期的探索与实践第三节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多元化设计后现代转向前期的探索与实践从现代设计到后现代设计新时代的特征——信息化社会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多元化探索第三章第一节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29 技术变革下的后工业经济时代后工业经济时代(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内容及其背景【了解】1.全新的“信息社会”时代2.现代电子革命3.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探测4.生物工程5.材料、工艺、计算机及宽带网技术的发展6.各地方富有特色的小报7.光纤,技术和图像传播技术的发展8.网络的全球化30 后现代主义总场景2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用“后现代”标志西方新兴工业城市工人阶级的产生及非西方民族和文化的崛起。
1“后现代主义”【2101单选】一词最早出现于菲德里柯·德·奥尼斯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
3哈桑和费德勒在肯定意义上使用了“后现代主义”一词。
30 后现代主义总场景(一)从现代科学观走向后现代科学观01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揭开了现代科技革命的序幕;02形成了具有机械论、科学论、二元论、还原论和人类中心主义论等特征的现代主义世界观;0405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亨利•庞加莱的混沌理论、量子理论共同构成现今物理学的三大支柱。
设计美学导论(知识点)
知识点第一章导论:设计美学概论环境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环境”的涵义范畴不仅有生态、景观意义上的,也有政治、经济文化意义上的。
所以环境设计亦是一宽泛的概念,小到室内家具及摆设,大到室外各种建筑及其周围的环境设计,以及对人类的生活空间所进行的综合规划也属于环境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
视觉传达包括"视觉符号"和"传达"这两个基本概念,所谓"视觉符号",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类的视觉器官--眼睛所能看到的、并且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的符号。
所谓传达,是指信息发送者利用符号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是个体内的传达,也可能是个体之间的传达。
室内环境设计运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与经济能力,根据对象所处的特定环境,对内部空间进行创造与组织,形成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的内部环境,满足各部门的物质功能需要与精神功能需要。
即在建筑环境中为了实现某些功能而进行的内部空间的创造和组织,而且这种室内空间的设计必须把功能、技术、经济要素与人文、美学、心理等因素完美地结合起来。
设计美学的发展态势1.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精品化2.大众化、普及化、多元化、系统化3.人文化、理想化、象征化、抽象化4.功能化、功利化、适用化、物质化第二章设计美学的审美学说艺术设计的真实性是指艺术设计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
艺术设计的倾向性是指艺术设计师的社会思想、美学观念、生活经历、内在情感在设计中的体现。
艺术设计的倾向性是建立在艺术设计真实性的基础上,包含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美感是指美的事物在欣赏者头脑中所引起的一种主观情感。
艺术设计作品的美感,是艺术美在观众头脑中的反映。
优秀设计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为形式美)映入观者的头脑后,使观者在情感上引起一种强烈的反响,是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美学》第三章讲义主要概念:期待世界:是构成读者希望接受和理解的文学作品的条件系统。
集体无意识:是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心理倾向,它是先天的非个人的心理机制。
个体无意识:是以一种情结表现出来的原型。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样式系统,它是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从事自我创造和发展的成果。
文化模式:是指文化类型特定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的特征。
文化生态系统:将各种文化形态依其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密切程度的连接而构成的系统。
文化进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以社会化的组织形式通过文化的传承和积累而实现,具有质的飞跃。
文化整合:是指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生态系统: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系统。
设计:一种综合性策划和形式创造活动,作为生产的前提,它以观念的构思形成产品的表象。
大设计:从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中去规划和安排各项具体的设计任务。
生活方式:是指除物质生产和交换外,人们日常社会生活采取的各种形式。
时尚: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所形成的社会流行倾向。
市场机制:依据商品交换原则形成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
边际效用:是指有无某一种商品在效用上的差别。
消费定势:是消费者依据过去的经验或习惯性选择来购买商品的现象。
1为什么说实用功能是产品的最基本的功能?答:1 因为人的物质需要的产生是先于精神的需要,人要生存,就要解决吃、穿、住的问题,就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所以产品首先就是用来满足人的某种物质需要。
2就产品与人相互作用的发生学过程而言,产品的实用功能是各种精神功能产生的根源,从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看,产品先是取得了实用功能,以后才逐渐产生出认知的和审美的功能。
2 文化概念的界定答: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考查,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其原意是对土地的耕耘和植物的栽培,后来引申为对人心身的教养。
文化实质上就是“人化”,文化是人的创造物,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任何文化活动都是人的活动,从而也是为着人的活动,所以人不仅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的目的,文化的发展总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为基础。
由此,也使文化成了人类特有的生存样式。
人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工具结构使文化得以保存和积累。
作为实践手段的工具,不仅传递着人类的实践经验,规范着主体的活动方式,而且塑造着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
总之,文化体现了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进行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成果和过程。
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有助于人的发展,人们所追求的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境界,便是文化的理想和终结价值所在。
3 文化形态的构成及其特征是什么?答:文化形态的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将文化划分为器物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器物文化是指物质层面的文化,它是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内容,它集中反映出人和自然的关系,使人们在改造和利用自然对象的过程中取得的文化成果。
行为文化即制度层面的文化,它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中以及人的生活方式上。
观念文化是指精神层面上的文化,是在前两种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它是以价值观或文化价值体系为中心,包括理论观念、文化理想、文学艺术、宗教、伦理道德等。
也有人将文化分为第一类文化和第二类文化,第一类文化包括器物文化和智能文化。
前者是指工具、机器、设备以及各种器物为主的物质形态的东西,后者是指以科学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智力的和精神形态的东西。
两种文化类型都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生活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第二类文化包括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
是指在认识、调整、控制和改造社会环境中所取得的成果。
4 如何实现文化的进化与传承?答: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从事文化创造,文化的进化也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联系中实现的。
这是因为:1 无论是精神生产或物质生产,都需要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配合,这就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2 人们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只有通过传播和交流才能为人们普遍享用。
这种文化成果也成为加强社会联系的一种媒介,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
社会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来积累和保存各种文化成果的,并一代代传递下去。
文化在这种积累中取得愈来愈大的发展功能,文化的社会联系越广、越紧密,文化进化的历史背景其内涵越丰富越深刻,那么文化的发展也就越快。
人既是文化的主体,又是社会的成员,因此文化的传承,一方面要通过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来进行,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这种传承又相对于独立与个人而具有有机体的性质。
5.为什么说设计是多种文化的整合?答:要了解设计的文化整合原理,不妨从一般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开始,社会需求决定了要设计和要生产什么产品。
然而设计的可行性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水准。
一个设计师必须对当前的技术水准有一个概括的把握,也就是说,他一方面还要了解科技发展的动向,另一方面还要了解显示对技术的接受程度。
在此基础上,他才能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中选择设计的目标。
社会需求总是受社会政治的、经济和文化状况所制约。
在这里,已经体现出设计是科技要素与社会要素的一种综合,不论是技术水准或市场需求都受到实际接受程度的影响。
文化整合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综合的过程,它是通过设计师的主体创造性实现的。
从产品与消费者和环境的关系上看,产品设计包含了三个方面的综合:其一是产品自身属性的综合;其二是有消费者本性所构成的属性综合;其三是与产品在特定环境中发挥作用的条件相关的属性综合。
在设计构思过程中,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科学知识、设计师的概括能力以及符号语言等理性的东西,总是与形象的、激情的、直觉的、无意识的、感性的东西交织在一起的。
设计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多方案性,并且它缺乏一种明确的评价标准。
从设计的专业和知识领域看,产品设计是结构与造型的一体化,是工程设计与工业设计的结合。
前者是以技术科学为基础的,后者还涉及艺术造型能力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
设计的文化整合原理,不仅体现在结构设计和造型的一体化,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的统一上,而且还体现在这一系列工作背后的知识和文化的相互关联上。
这就是说,要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设计的最终目标。
设计是推动生产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的手段。
因此全面提高设计师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觉,是实现设计文化整合的根本保证。
6 生态设计对社会可持续设计有什么作用?答:生态设计涉及一切生产或生活领域,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生态设计在与实现无废料或少废料的封闭循环式生产工艺,以便通过物质或能量的多层次的分级利用既节约资源和运输成本,有减少废弃物以保护环境。
城市环境的生态设计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环境效益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拥挤成为都市生活的一大特征,交通的拥挤,不仅堵塞车流的行进,而且造成事故的多发。
城市绿地和园林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的重要途径,不同的植物群落具有除尘杀菌,吸毒抗污、消除噪音、改善小气候和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功能。
城市环境的生态设计,首先表现在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景观的统筹规划上,树木是城市造林的手段,为建筑物、街道和广场提供造型的多样性,它可以转化尺度,引导视线、分割空间的作用,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在设计住宅和室内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到人对环境的各方面要求,其中包括:防护和安全性、稳定性、独立性等,保持视听和大气的清洁,给人以舒适感和温馨感。
产品的生态设计,可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拒绝华而不实和过分铺张浪费的过度包装,注重环境效益和真正的生活质量。
科学技术社会应用的人文化趋向,使生态设计观念进一步渗透到城市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领域,形成了对这些设计的一种导向和组织管理模式,以便为人的未来生活方式勾画蓝图。
7 生活方式是怎样形成的?对时尚的产生有何影响?答:生活方式的形成是社会条件与自然条件、物质状况和精神状况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生产方式具有主导的作用。
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是通过无数个人的生活样式实现的。
这种生活样式的选择不仅与个人的生理特点和生物需要相关,而且也受本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和生活理念的支配。
生活方式的实现有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
要开展健身活动就要有相应的器材和场地,物质条件的丰富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多样性。
任何生活方式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秩序表现出来的,形成特定的生活节奏韵律和审美情调。
中国式的茶馆、外国式的咖啡厅都各有不同的生活内容和情趣。
同时在商品的选择上,往往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和价值取向。
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某种社会流行的倾向,即时尚。
它是人们当下的一种生活崇尚和趣味性追求。
它反映了人们趋时的一种变化。
例如:在服饰方面流行色的产生,服装款式的更替,家具样式的变迁等。
特别表现在物质消费方式,闲暇活动方式以及人们交往和节庆方式的改变上。
8 时尚的美学特征是什么?答:时尚往往是通过一定形式的审美激发作用而兴起的,它具有一定的新异性和趋时性,适应于人们的某种潜在需求。
时尚的流行,说明它具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成为众多人群一种自发性的追求。
时尚流行的范围视其影响力和需求而不同,流行时间的长短也各异,如牛仔服的流行具有长盛不衰的势头,它已经从一种时尚的流行而转化为习惯,而时装的流行则具有周期性,它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以维持新鲜感和吸引力的。
造成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在时尚演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心理,一种是求新求异、喜新厌旧,以满足自我表现或自我实现的需要。
另一种心理动机是从众,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压力下产生的顺应行为,它表现为一种被动的社会认同。
时尚的形成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有关。
一种新观念和新思想,必须通过具体的生活形式才能转化为一种时尚,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作为依托。
总之,时尚是一种生活之流,它是作为社会文化心理的折射,曲折地反映出人们的各种需求和趣味。
正确运用流行的心理机制,通过示范和暗示作用可以实现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引导,对于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具有重要意义。
9.为什么说市场效应具有二重性?它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什么?答: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商品作为一种设计成果,它是在文化进化过程中整合的产物,因此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同时商品作为物质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又要服从于市场机制。
要认识市场市场效应存在的二重性,就要从文化价值与商品价值概念的分析入手。
商品的价值是由价格来体现的,商品的价格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可发挥多种积极的功能。
首先,价格具有传导市场信息的作用,人们可以从价格的变化中看出商品相对稀缺的程度。
其二,价格可以发挥调整资源配置的作用。
价格的变动直接引起供给和需求、生产和消费的变化。
其三,价格起着控制成本、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从而使生产企业提高生产率,降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