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二章)
于良春《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导 言第一篇 社会生产过程第一章 社会生产与再生产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形式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市场与资源配置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篇 社会经济制度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演变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及其发展完善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篇 社会经济运行第八章 微观经济运行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第九章 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与宏观调控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 国民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篇 社会经济发展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二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地区布局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篇 国际经济关系第十三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关系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导 言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认识并把握经济规律。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现代“经济”一词包含的意思(1)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
(2)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
(3)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各部门的总称,即指包括再生产各部门的总体。
(4)节约、节省。
(5)个人或家庭的收支状况等。
2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在西方的普遍使用①“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蒙克莱田提出的。
他在1615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2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导论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主管条件——人)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主要是:劳动工具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
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一章:经济学概述1.1 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生产、分配和消费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活动、价值观念、经济制度等。
1.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人们面临选择: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人们需要在不同的选择之间做出决策。
•成本与效益的权衡:人们在做出决策时,需要权衡其所付出的成本与所获得的效益。
•刺激与反应:人们对经济激励做出反应,激励可以是经济奖励或经济惩罚。
1.3 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包括国民经济总体规模、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决策行为,包括个人、家庭、企业等。
1.4 经济学的应用和意义•指导经济政策:经济学研究结果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
•分析经济现象: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分析各种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失业等。
第二章:供求关系与市场2.1 供求关系的基本概念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上,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变化会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
2.2 市场与市场机制市场是买卖商品和服务的场所,市场机制是指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的自由竞争来调节市场。
2.3 市场均衡与调节机制市场均衡是指供给量和需求量达到平衡状态的情况。
市场调节机制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实现市场均衡。
2.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需要政府干预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3.1 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总价值,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3.2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持续上涨导致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通货紧缩则是指价格持续下降导致货币实际购买力上升。
3.3 失业与就业失业是指劳动力中有能力和愿意工作的人没有工作机会,就业则是指劳动力中有能力和愿意工作的人有工作机会。
3.4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经济周期则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商品和货币学习笔记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商品和货币学习笔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二章商品与货币本章主要内容本章阐述关于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商品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和货币形式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中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货币理论和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一、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1. 自然经济及其特点a.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在自然经济中,生产者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的消费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
C.自然经济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原始社会是完全的自然经济。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在当今世界,自然经济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一些国家和地区。
2. 商品经济(1)商品:直接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商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a.有用物品;b.劳动产品;c.满足他人或社会消费需要的产品;d.必须通过有代价的交换方式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及货币流通的统称,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 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2.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1)三次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产生(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2)简单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和出卖商品的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
它存在于多种社会形态中,但从未处于支配地位。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处于此阶段)(3)发达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阶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入此阶段)3.商品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商品经济并不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经济形式,它是同人类社会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高程度发展,商品经济最终会消亡。
政治经济学笔记(绝对经典 亲自整理)
政治经济学参考书〔理论经济学各专业〕:1.?政治经济学?逄锦聚洪银兴高等教育出版社2.?政治经济学热点与难点争喊?逄锦聚高等教育出版社应用经济学各专业能够不瞧上面两本书注重:原理及其表达方法〔文字组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理解三个全然咨询题:1.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关系〔都属于理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要紧任务。
3.怎么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知识要点:1.商品的二因素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价值形式的开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实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
重点:1.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2.什么原因讲劳动的二重性学讲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提示:〔1〕劳动的二重性学讲解释了商品的二重性,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根底。
〔2〕从劳动二重性动身,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根底上,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而提出了资本的有机构成学讲。
〔4〕在前面三点的根底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积存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3.从开展的角度对制造价值的劳动的新熟悉。
4.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什么作用?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也能够结合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来理解。
提示:〔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全然规律,市场机制是这一规律的作用形式。
〔2〕价值规律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决定、实现与社会必要劳动时刻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市场机制只是是表现这种关系的外在形式。
考虑题:1.劳动价值论有何现实意义?提示:劳动价值论的全然动身点:资源如何配置和财宝如何分配。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二章)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二章商品和货币“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2.1 商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什么从商品开始1、逻辑起点(现象与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关系都是商品关系2、历史起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商品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一、商品的二因素1、什么是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A、商品的使用价值(自然属性)➢“物的有用性成为使用价值”➢是用于满足别人需要的社会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来满足别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作为使用价值,商品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C、商品的价值(社会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或抽象劳动。
✧重点理解①“一般的人类劳动”--交换价值背后的秘密②“凝结在商品中”--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D、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内容与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重点: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案例分析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墨。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二、劳动二重性1、具体劳动使用价值(1)概念:具体形态下的劳动,以不同的目的、对象、手段、结果相区别(2)特点:A)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B)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范畴C)其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2、抽象劳动价值(1)概念: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体力在生产中的耗费。
(2)特点:A)抽象劳动是客观存在的B)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的范畴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区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A具体劳动存在质的区别抽象劳动只有量的区别B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一切劳动的共同内容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各种劳动的不同形式C具体劳动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4、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阐明了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怎样形成价值。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docx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家是拥有资本并能不断剥削工人的使用价值的人,是不是任何有货币的人都叫资本家?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任何一个资木家在开始他的剥削活动时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用这些货币来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这叫做原始资本,资本和货币的区别是什么?1、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当货币作为一般流通手段时,货币流通公式:W-G-W (运动目的是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 ■当货币在执行资本职能时,资本流通公式:G—W—G、(运动目的是更多的货币) 这两种流通在形式上有明显的区别:■(1)顺序不同。
它们在买和卖的顺序上是相反的,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3)在整个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的内容是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合占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
在质上没有区别,但是量有区别,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大于付出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
究竟什么是资木?■资木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应该是:G—W—G'。
G' =G+AG,即原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
这个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
可见,资本流通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实现了价值增殖,正是这种增殖,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木流通公式G-W-G z,概括了产业资木、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所以是资木的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G-W-G '适用于产业、商业、借贷资本,是资本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有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匕①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②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二章
— 8—
一、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生产发生交互关系的经济形式,在人类之初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形成。
(二)自然经济
1.自然经济的含义
与自然分工相适应的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
村社、奴隶主庄园、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自然分工为基础,主要与较低
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结合成一个自然经济单位从事生产,维持基本的生存需 要,其劳动互换也是直接进行的。
— 9—
一、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2.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方式,具有共同的一般特征, 使它与商品经济区别开来。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③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 27 —
二、劳动的二重性 (一)具体劳动
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由于劳动的目的、工具、对象、方法和成果各不相同,其具体形式也不相同。 这种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叫做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由于具体劳动具有多样性,因而商品的使用
人类需要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生存资料的需要 享受资料的需要
发展资料的需要
— 6—
一、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分工或劳动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企业或单位内部在劳 动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工种间的个别分工。不同形式的分工,是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个人显然不能依靠自己的独立 活动满足自身的全部需要,而必须借助于他人的劳 动和产品,于是便产生了分工。
政治经济学第2章
第2章:商品和价值第1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一:概念1、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2、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3、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
4、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
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具体劳动是根据劳动的目的、对象、操作方法、劳动资料和劳动结果来区分的。
5、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二:零星知识点1、无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都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的。
商品是商品经济的细胞,商品的内在矛盾包含了商品经济矛盾的胚芽;2、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不会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它的使用价值也不同。
同一种商品可以兼有多种自然属性,具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的量就是有用物品的数量,对这种数量的计量,是由物品的性质、用途和社会约定俗成决定的,如布匹用“尺”来计量,钢材用“吨”来计量等等;3、商品多方面的使用价值,是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被人们认识的。
例如煤炭,过去只把它用作燃料,现在则可以用作化工原料,用来制作燃料、药品、合成纤维等等;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离开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体,交换价值就无法存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之间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例如,1只羊换2把斧头,这只羊的交换价值就是2把斧头;同样,2把斧头换1只羊,2把斧头的交换价值就是1只羊。
5、由于一种商品在市场上可以和多种商品以各自不同的数量比例相交换,因此,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交换价值。
《政治经济学》笔记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就使用价值本身来说,它的用途、性质等并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④商品经济具有开放性。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商品生产者之问的经济联系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日益紧密,其范围也不断扩大。
(4)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①简单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它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的。
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和价值
①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3)两者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性范畴。而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第2章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2章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流通总公式(1)资本流通公式G(货币)——W(商品)——G (更多货币)。
这个公式表明,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将商品出卖,换回更多的货币。
(2)商品流通公式W(商品)——G(货币)——W(商品)。
这个公式表明,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3)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异同①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相同点两种流通都有卖和买两阶段,都是买和卖两阶段的统一,都有卖者、买者和既卖又买三种当事人。
②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不同点a.交换目的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出卖自己的商品,是为了换回自己需要的另一种商品,即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在资本流通中,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货币在质上没有区别。
但是,在资本流通中最初付出的货币和经过流通收回的货币,是两个不同的量,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大于付出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
b.交换内容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它的内容是不同的商品即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
在资本流通中,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
c.运动的界限不同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是先买后卖;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d.体现的生产关系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是充当商品流通媒介的一般等价物;而货币变成资本就是一般等价物充当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表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二章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二章)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
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3)所以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3、劳动过程有哪些简单要素?(如何理解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1)人们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所以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基本、最有普遍适用性的要素,任何劳动产品都是这三个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有这三个基本生产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2)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劳动过程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步加入某些新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
4、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1)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商品和货币•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四章:资本循环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分割•第六章: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第七章: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第八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第一章:导论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四、政治经济学学习的方法五、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六、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经济活动,大约进行了200多万年,从经济实践基础上萌发一定的经济观点,到形成一些经济思想和某些经济理论,也经历了两千多年时间,而从理论上概括、阐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经济运动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
中国古书经济:经国济世,经邦济民。
古希腊(色诺芬)经济:家庭管理。
现代含义1、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
2、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总称。
3、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4、节约(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
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出版了一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以后《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于工场手工业和产业革命时期,初创人:威廉.配第;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完成者:大卫.李嘉图。
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力图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优越于封建生产关系,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作了一定的科学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因素,但其必然带有一定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2、庸俗政治经济学是专门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法国的萨伊,英国的马尔萨斯。
政治经济学(程恩富[第四版])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笔记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商品与货币社会分工的存在和深化,及不同利益主体的存在,是商品经济存在的一般条件。
一,商品(一).商品的两个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1.使用价值(1).定义: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
不同的商品其使用价值也不相同。
(2).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1不管在什么社会形态下,使用价值都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物质内容。
是存在于一切社会的永恒范畴。
○2它不是直接供生产者自身消费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别人或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是通过市场交换的形式向别人提供消费的(如佃户向地主交租,其中的粮食不是商品)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及价值。
(1).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即是在市场中交换)同其他商品交换的属性,也即是一种使用价值向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例如:10斤米与3尺布交换,3尺布就是10斤米的交换价值。
一种商品可以同许多种不同的商品交换,因此,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交换价值。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包含在一切商品中的同质的东西,并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
不同的使用价值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市场进行交换,说明在不同商品中包含着某种同质的东西,一切商品,无论使用价值差别有多大,其生产的具体形式怎样不同,他们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果,并将其转移到产品中去,),生产完成时,这些劳动就都物化凝结在商品中了。
(3).其他几种认为决定商品交换的观点○1效用决定论:即是认为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效用)。
不足:量的比较需要以质的相同作为前提,显然此观点是片面的。
○2供求决定论:即是商品的交换价值由市场的工序关系决定。
不足:当市场的供求一致时,这种观点就不能解释了。
○3知识价值论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1)正是由于一切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所以需要交换;也正是由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同质的,因而能够比较,并能按照一定量的比例进行交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第二章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⑴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不雅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属性。
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劳动的私人性又往往使商品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发生矛盾。
⑵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罗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价值规律为什么自发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答:商品生产者改进了生产技术,改善了生产经营办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可按照社会价值销售商品,就可获得较多盈利;反之,就会收入较少,不能盈利,甚至亏本。
所以,商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办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格机制作用。
答:价格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多方面的调节作用。
它可以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标的目的及规模,即调节资源的配置,并可以调节商品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标的目的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办理,从而起着鞭策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4、怎样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答: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不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5、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必然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答:货币流通规律就是必然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1.物质资料生产及其三要素(1)概念:物质资料生产就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造劳动对象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Pm2.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1)生产的目的——消费(2)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不断进行,周而复始,故称再生产(3)四环节之间的关系: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反之,分配、交换、消费也决定着生产(4)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
包含两个因素:劳动者和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是其作用的对象。
3.社会生产力的两个方面(1)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两方面的关系A.其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B.其二:人与人的关系。
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称经济关系狭义: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体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4.经济规律(1)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经济规律。
(2)三种类型:a.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规律b.在几个社会阶段中期作用的规律c.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规律(3)基本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阶段起主导作用的规律。
决定着社会生产的实质。
(4)各种经济规律由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着,形成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1.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用来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效用、有用性)。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生产力范畴。
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交换时量的比例关系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3)交换价值是形式,价值是内容(4)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两者的统一对立——两者之间存在着决裂:商品生产者无法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2.劳动二重性使商品有二因素(1)具体劳动: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使用不同的生产资料,采取不同的形式,生产不同商品的过程,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关系抽象劳动:抛开各种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
2.1 商品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什么从商品开始
1、逻辑起点(现象与本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关系都是商品关系
2、历史起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
商品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一、商品的二因素
1、什么是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
A、商品的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物的有用性成为使用价值”
➢是用于满足别人需要的社会使用价值
➢是通过交换来满足别人需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商品的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有质的差别;
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
C、商品的价值(社会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或抽象劳动。
✧重点理解
①“一般的人类劳动”--交换价值背后的秘密
②“凝结在商品中”--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D、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内容与形式)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重点: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
商品
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
●案例分析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墨。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二、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使用价值
(1)概念:具体形态下的劳动,以不同的目的、对象、手段、结果相区别
(2)特点:
A)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
B)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C)其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2、抽象劳动价值
(1)概念: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体力在生产中的耗费。
(2)特点:
A)抽象劳动是客观存在的
B)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区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
A具体劳动存在质的区别
抽象劳动只有量的区别
B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一切劳动的共同内容
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各种劳动的不同形式
C具体劳动是永恒范畴
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
4、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阐明了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怎样形成价值。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剩余价值理论。
三、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什么是价值量
(2)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劳动时间来计算
(3)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4)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2、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1)简单劳动:事先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的、每个体魄健全的人都能进行的劳动(2)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的、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3)社会必要劳动量是按简单劳动量来决定
(4)在同样的时间内,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
(5)复杂劳动、简单劳动的相对性
3、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1)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力):劳动的生产能力或效率
(2)衡量方法:
A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B 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3)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①劳动者的熟练程度
②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序
③劳动组织是否合理
④生产设备的组合和效能
⑤生产对象的状况以及自然条件
……
※(4)劳动生产率变化与商品价值总量及单位价值量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社会分工--------社会劳动
2、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私人劳动
3、私人劳动---交换---社会劳动
※4、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各种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基础
[补充]: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转变成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2 货币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价值形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从单个商品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在它和别的商品相互交换时才能表现出来。
所谓商品价值形式,指的就是这种表现形式。
2、价值形式的发展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等价形式
[补充]价值形式的三个特点:
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B、具体劳动成为抽样劳动的表现形式
C、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2)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
25公斤谷物
1把斧子
一只绵羊 2件上衣
6分黄金
……
(3)一般的等价形式
25公斤谷物
1把斧子
2件上衣一只绵羊
6毫克黄金
……
(4)货币价值形式
25公斤谷物
1把斧子
2件上衣 6毫克黄金
1只绵羊
……
[问题讨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的含义
✧这是因为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经存在的,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
以金银不可能天然就是货币;
✧但由于金和银具有质地均匀、体积小、价值大、便于分割、便于携带、便于储藏等这些
自然特性,使它们天然具有充当货币材料的特点,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
(1)货币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它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2)货币的本质: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
(3)在货币价值形式下,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2、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基本职能
①概念: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就是价值尺度的职能
②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
③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问题讨论]:决定价格的因素
价值
价格货币价值
供求
④价格标准:货币要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它本身也必须以固定的计量标准作为标准这种由统一规定的,用以衡量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就叫做价格标准
(2)流通手段——基本职能
①概念: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使用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起着媒介商品交换的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
③铸币: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额面价值的金属货币就是铸币
注:铸币一般是由国家铸造,作为法定的货币来流通
④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可以是实际上的
⑤纸币: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注: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四川流通,发行于北宋(960—1127)
(3)贮藏手段: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货币的这种性质,引起了人们贮藏货币的欲望,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人们贮藏就是贮藏手段的职能
(4)支付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赊帐买卖,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来偿还债款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货币跃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过程,就是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
三、货币的流通
1、概念: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不断地从买者手里转移到卖者手里,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就是货币流通
2、纸币流通规律
(1)取决的因素:
✧待售商品的总量
✧商品的价格水平
✧货币的流通速度
(2)公式:
商品价值总额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
通速度(次数)
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
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如果国家发行的纸币和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相适应,那么纸币就能完全代表金属货币量正常流通,物价就可保持稳定;如果纸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可能有一部分商品因缺少流通手段而不能流通;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量再多也只能代表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
所以,就会发生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
(2)通货紧缩是指,在市场流通中收缩货币供应量或者减少纸币发行量,使之少于市场上媒介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以减轻纸币贬值的程度,或使纸币升值,使得市场上的商品的价格下降,从而提高货币购买力。
2.3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内容: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受供求影响的结果)
价格
从长期看:
∑(价格)=∑(价值)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源的宏观调控
➢价值规律刺激生产企业提高生产率
➢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第二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