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性质2【公开课教案】(含反思)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在完成《平行线的性质》这一部分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
以下是我的反思内容:一、教学内容与过程在教学内容方面,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地介绍了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同时,我采用了实物模型、PPT演示等辅助教学工具,使抽象的几何概念变得生动有趣。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效果与反思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满意。
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有了清晰的认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学生在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时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巩固。
此外,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改进措施与展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计划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练习:设计更多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个性化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
3.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加强引导,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展望未来,我希望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同时,我也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同行们交流经验,共同进步。
平行线的性质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反思1.12.23.3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能够更清晰深刻的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反思2017-09-01 03:01:19 | #1楼《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本节课成功之处: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平行线判断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通过创设一个疑问:能不能通过两直线平行,来得到同位角相等呢,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
2、整个课最突出的环节是平行线性质的得到过程,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白纸,三角板,在上课时学生通过自主画图进行探索,得到猜想,再通过验证发现的。
即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结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
在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交流与合作。
3、在教学中,设计了知识的拓展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平行性质的理解。
4、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到难,由简单的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到平行线性质两步或三步运用,学生容易接受。
重点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区别运用存在问题。
平行线的性质反思2017-09-01 03:02:31 | #2楼《平行线的性质》课后反思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它的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本,所以加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及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数学_平行线的性质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 7.6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第2课时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的运用“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判定两直线平行或者两角之间关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重、难点1、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的应用2 难点: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学习过程通过简单的口答题目,使学生们迅速地回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为这节课的难点突破做铺垫。
例题的处理可以放手给学生们讨论处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可以很顺利的解决。
一、复习回顾:1、已知:如图,∵∠1=∠2,∴∥()∵∠3= ,∴ c ∥d ()∵∠3+ =180°∴∥()2、已知:如图,AB∥CD,BE∥FH,∠B=60°∵AB∥CD∴∠B= ()∵BE∥FH∴∠1= ()∵∥∴∠2+∠3=180°()二、例题解析例1:如图:(1)若∠1=∠2,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根据是什么?(2)若∠2=∠M,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根据是什么?(3)若∠2+∠3=180°,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根据是什么?小结:怎么判断两线平行?你是怎么想的?练习1:如图,∠1=105°,∠2=75°,你能判断a∥b吗?例2难度有所增加,适时的引导学生们考虑条件的用法,能得到的结论是什么?问题中的两线怎样说明平行关系?例3和练习2通过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应用,由条件得到两线平行,再由两线平行得到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得度数。
例2:如图,AB∥CD,如果∠1=∠2,那么EF与AB平行吗?说说你的理由。
例3:如图,已知直线a ∥b, c ∥d,∠1=107°,求∠2、∠3的度数练习2:如图,AE∥CD,若∠1=37°,∠D=54°,求∠2和∠BAE的度数。
教师引导通过课堂检测的题目,让每个课堂小测试1、如图,已知直线AB∥CD,∠1=50°,则∠2=2、如图,已知AD∥BC,则()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并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
《平行线的性质(2)》课堂实录教案练习反思建议整体规划(宋老师)
登陆21世纪教育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8课时 5.3.1 平行线的性质(2)
一、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是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初中数学几何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对比、辨析,设计时按照“复习引入——对比辨析——归纳概括——应用提高”的思路进行,逐步渗透应用意识。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对相应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学中要注重几何语言、表达式的规范性。
教学中采用逐步引导、小组讨论、互相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二、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辨析、归纳:学生已经学习过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在此基础上经历对比、辨析的过程,准确认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联系以及熟练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来解决问题。
2.分层递进,循环上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是由低到高,逐步提升,题目的设计从单一知识点的直接运用,逐渐到多个知识点的灵活运用,给学生设计必要的台阶,使其一步步向前,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3.注重交流探究,自主归纳。
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三、教学随笔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研究数学,并与学生一起做数学,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思,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21世纪教育网精品资料·第 1 页(共 1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符号语言:∵AB∥CD(已知)
∴∠2+∠3=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复习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时为辨析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埋下伏笔。
让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规律的习惯
在学习了简单推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已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待解决的问题,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2、已知,如图,直线a∥b,c、d都是截线,
∠1=80°,∠5=70°,则∠2=°,
∠3=°,∠4=°。
3、如图,一个梯形∠A=50°,求∠B=°
例题讲解
例1:已知,如图,AE∥BC,∠B=∠C
求证:∠1 =∠2
证明:∵AE∥BC(已知)
∴∠1 =∠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C(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一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述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符号语言:∵AB∥CD(已知)
∴∠1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活动三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2、以例题的形式引出性质2
例1、已知:如图,AB∥CD,
求证:∠1=∠2
证明:∵AB∥CD(已知)
∴∠1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2(对顶角相等)
∴∠1=∠2(等量代换)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述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符号语言:∵AB∥CD(已知)
∴∠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教学难点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性质的推导过程。
上海教育版数学七下《平行线的性质》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A C EBD F 13.5(5)平行线的性质梅山一中丁金华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理解平行线判定和性质的区别;进一步了解说理的叙述方式和表达方式。
2、让学生在探索思路、小结归纳的过程中,发展基础性逻辑思维的能力,形成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理性思维精神的领悟。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说理的分析方法和说理过程的表述规范,进一步学会平行线判定和性质的初步综合应用。
难点:理解平行线判定和性质的区别;有条理的说理表达。
教学方法(多媒体)引导、启发、探究、归纳教学过程1.问题讨论(情景引入)活动一:想一想师:本节课探讨如何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图,要说明BD//AE ,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并说明添加的依据。
请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出示问题:如果DF//AC,请在图中找出相等的角或互补的角,说出依据。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师: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区别是什么?生: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的关系推出平行关系,平行线的性质是由平行推出角的关系。
教师板书【设计意图】通过想一想活动,给学生创设一个思考的平台,让学生在寻找角的关系中回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利用这一设问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发散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321A B C D E F c b a 2121D C B A 点评:要判定两直线平行,可以寻找角的关系,如一对同位角相等,一对内错角相等或一对同旁内角互补。
依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由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出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
2.新课探索活动二:温故知新(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内容是什么?(ppt 表格展示)(2)平行线的性质是什么?注意与判定方法的区别。
(ppt 表格展示)【设计意图】由上面的讨论引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再通过提问复习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活动三:说理填空:(1)已知∠2=∠DFC,所以_________( )第(1)~(5)题图(2)因为AB//DF ,所以∠2+_____=180度()(3)因为AC//DE ,所以∠C=_____() (4)因为_____= ∠DFC,所以AB//FD( )第(6)题 (5)因为AB//DF ,所以∠2=_______( )(6)如图,∠1=∠2,则∠C+∠D=_______(7)因为a//b, ∠1: ∠2=4:5则∠1=______ 第(7)题图【设计意图】本练习是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或性质进行说理的基础性训练,既是关于判定和性质的复习,又是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题的铺垫。
(2024年)平行线的性质公开课教案
通过平行线的性质,可以推导出 梯形的面积公式。
2024/3/26
17
其他几何图形中平行线应用
在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线段与三角形的两边平行,则这条线段与三角形的第三边成 比例。
在圆中,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2024/3/26
在多边形中,如果一条线段与多边形的两边平行,则这条线段将多边形分成面积相 等的两部分。
3
课程背景与意义
2024/3/26
01
平行线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 对于理解几何图形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有重要意义。
02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有助于学生建立 空间观念,提高几何思维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024/3/26
2024/3/26
20
三角形高与平行线关系
2024/3/26
定义与性质
三角形的高是从一个顶点垂直到对边或对边的延长线的线段。高 与对应的底边垂直,因此与底边上的任何平行线也垂直。
判定方法
通过证明线段与三角形的一边垂直,并且经过三角形的另一个顶点。
应用举例
利用三角形高与平行线的关系解决角度、距离等问题。
何证明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2
06
平行线在解决实际问 题中应用举例
2024/3/26
23
测量问题中平行线应用
利用平行线测量距离
在无法直接测量两点间距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构造平行线,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 质来间接测量。
平行线在角度测量中的应用
通过构造平行线和利用同位角、内错角等性质,可以方便地测量某些难以直接测量 的角度。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与反思)
5.3平行线的性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5.3.1平行线的性质【知识与技能】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2.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或计算.【过程与方法】1.经历猜想、实践、探究不难得到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前节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证明或计算.2.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或计算.【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或计算.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可将上述问题细化:1.如图,直线a∥b,直线a,b被直线c所截.(1)请填表:(2)如果a与b不平行,∠1与∠2还有以上关系吗?(3)通过(1)(2)的探究,你能得到什么结论?2.如图,直线a∥b,则∠3与∠2相等吗?为什么?∠3与∠4互补吗?思考1.你能根据以上探究,归纳出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定理吗?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相应的判定定理是怎样的关系?【归纳结论】1.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相应的判定定理的已知部分和结论部分正好相反,它们是互逆关系.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已知AB∥CD,AD∥BC,∠A与∠C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为什么?2.已知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M,N,MP平分∠EMA,NQ平分∠MNC,那么MP∥NQ,为什么?3.将两张矩形纸片如图所示摆放,使其中一张矩形纸片的一个顶点恰好落在另一张矩形纸片的一条边上,则∠1+∠2=_____.第3题图第4题图4.如图,已知AB∥DE,∠ABC=80°,∠CDE=140°,则∠CD=_____.5.(江西中考)一大门的栏杆如图所示,BA垂直于地面AE于A,CD平行于地面AE,则∠ABC+∠BCD=_____度.【教学说明】题1、2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题3、4可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有困难时,教师给予提示指导,如何作辅助线.题5与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拓展思维.【答案】1.解:∠A=∠C,理由如下:AB∥CD,∠A与∠D为同旁内角,即∠A+∠D=180°;AD∥BC,∠D与∠C为同旁内角,即∠D+∠C=180°.所以∠A+∠D=∠D+∠C,即∠A∠C.2.解:AB∥CD,∠EMA与∠MNC为同位角,即∠EMA=∠MNC.MP平分∠EMA,NQ平分∠MNC,则∠EMP=12∠EMA,∠MNQ=12∠MNC.所以∠EMP=∠MNQ,则MP∥NQ.3.90°解析:如图,经点F作AB的平行线,则∠1与∠3,∠2与∠4为内错角.据平行线的性质得∠1=∠3,∠2=∠4,所以∠1+∠2=∠3+∠4=∠EFH=90°.4.40°解析:如图,过点作GH∥DE.所以∠DCH+∠CD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因为∠CDE=140°(已知),所以∠DCH=180°-∠CDE=40°.又因为AB∥DE(已知),所以AB∥GH(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所以∠ABC=∠CH(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ABC=80°(已知),所以∠BCH=80°(等量代换).所以∠BCD=∠BCH-∠DCH=40°.5.270解析:如图,过B作BG∥CD,则∠CBG+∠BCD=180°,∠ABG=90°,于是可得∠ABC+∠BCD=90°+180°=270°.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在有关图形的计算和推理中,常见一类“折线”“拐角”型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经过拐点作平行线,沟通已知角和未知角的联系,从而化“未知”为“可知”,这种方法应熟练掌握,如“”“”“”型要引起注意.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5.3”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①对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②尽量锻炼学生使用规范性的几何语言.不足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配合和默契程度有待加强.【素材积累】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
《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反思引言在数学教学中,平行线的性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是学习几何学的基础,还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平行线的性质》这一内容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和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背景知识在开始讲授平行线的性质之前,学生应具备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直线、角度、等于角、全等三角形等概念。
通过复习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进一步将其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学目标在教授平行线的性质时,可以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定义,能够准确描述平行关系;2.掌握平行线与角度的关系,能够利用平行线性质求解相关问题;3.了解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与概念引入教学开始时,可以利用一些例子和实物来引入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对平行线有个直观的认识。
例如,可以用两张纸条展示平行线的概念,或者利用几个直角三角形来说明平行线与角度之间的关系。
平行线的定义在引入概念之后,需要向学生明确平行线的定义。
可以通过几何图形来展示平行线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平行线的定义。
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即平行线上的任意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及其证明接下来,需要介绍平行线的性质以及相应的证明方法。
这些性质包括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图形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性质的含义。
对于性质的证明,可以采用逆否命题的方法。
通过假设某个角不满足平行线的性质,然后利用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得出矛盾结论,从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这种证明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应用实例在讲解完平行线的性质和证明方法后,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从几何题库中选择,或者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关。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数学_平行线的性质(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2)》教学设计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夯实基础活动内容:通过以下问题带领学生复习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
问题1: 平行线的性质有哪几条?问题2: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有哪几个?你现在一共有几个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问题3:在应用二者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活动目的: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这三个问题,再次复习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回顾总结已有的知识,从而为本节课进行几何推理做好铺垫。
活动的注意事项:有了上节课的基础,相信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较清晰的表述,但问题2的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加以总结,把“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这一个判定方法加进来,一些同学会想不到,教师注意加以引导。
第二环节:层层递进,推理论证 活动内容: 问题1:如图2.3—1,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1)当∠1=∠2时,你能结合图形用推理的方式来说明a ∥b吗?(2)若∠2+∠3=180°呢?问题2: 如图2.3—2 :(1)若 ∠1 = ∠2,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根据是什么?(2)若∠2 = ∠M ,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根据是什么? (3)若 ∠2 +∠3 =180° ,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根据是 什么?问题3:如图2.3—3, AB ∥CD ,如果 ∠1 =∠2,那么 EF 与 AB 平行吗?说说 你的理由.活动目的:设计问题1,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推理的方法来说明理由,渗透运用学过的定义、定理公理进行推理的意识。
问题2是课本54页的例1,由于有了第一题的铺垫,学生的探究方向就会比较明确。
而问题3是课本54页的例2,比问题2多了一步推理,三个问题层层递进,但目的均是培养学生利用a b c1 32 2.3-12.3—2 2.3—3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的能力。
活动的注意事项:因为问题1是前面学过的基本图形,所以学生能够较快地完成。
但问题2线条较多,,有些同学就容易被困扰。
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从分析角的关系入手,以便从复杂图形中剥离出基本图形。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是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之后来进行学习的。
因此,在引入环节,就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从复习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入手,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究。
本节课着重突出了平行线性质的探究过程。
通过学生自主测量,猜想、验证,让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了教学活动,充分挖掘知识内涵,引导学生体会平行线性质与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密切联系。
需要注意的地方:
(1)对两直线不平行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关系的探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有助于区分性质与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有必要加强。
(2)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不要由老师的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思考。
(3)本课设计的内容较为丰富,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与教学反思
5.3 平行线的性质5.3.1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重点)2.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证明.(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窗户内窗的两条竖直的边是平行的,在推动过程中,两条竖直的边与窗户外框形成的两个角∠1、∠2有什么数量关系?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平行线的性质如图,AB∥CD,BE∥DF,∠B=65°,求∠D的度数.解析: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性质可求出结论.解:∵AB∥CD,∴∠BED=∠B=65°.∵BE∥FD,∴∠BED+∠D=180°,∴∠D=180°-∠BED=180°-65°=115°.方法总结:已知平行线求角度,应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再结合已知条件进行转化.探究点二:平行线与角平分线的综合运用如图,DB∥FG∥EC,∠ACE=36°,AP平分∠BAC,∠PAG=12°,求∠ABD的度数.解析:先利用GF∥CE,易求∠CAG,而∠PAG=12°,可求得∠PAC=48°.由AP是∠BAC的角平分线,可求得∠BAP=48°,从而可求得∠BAG=∠BAP+∠PAG=48°+12°=60°,即可求得∠ABD的度数.解:∵FG∥EC,∴∠CAG=∠ACE=36°.∴∠PAC=∠CAG+∠PAG=36°+12°=48°.∵AP平分∠BAC,∴∠BAP=∠PAC=48°.∵DB∥FG,∴∠ABD=∠BAG=∠BAP+∠PAG=48°+12°=60°.方法总结:(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出角之间的相等或互补关系,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以得出角之间的倍分关系;(2)求角的度数,可把一个角转化为一个与它相等的角或转化为已知角的差.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的探究应用如图,已知∠ABC.请你再画一个∠DEF,使DE∥AB,EF∥BC,且DE交BC边与点P.探究:∠ABC与∠DE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析: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解答即可.解:∠ABC与∠DEF的数量关系是相等或互补.理由如下:如图①,因为DE ∥AB,所以∠ABC=∠DPC.又因为EF∥BC,所以∠DEF∠DPC,所以∠ABC=∠DEF.如图②,因为DE∥AB,所以∠ABC+∠DPB=180°.又因为EF∥BC,所以∠DEF =∠DPB,所以∠ABC+∠DEF=180°.故∠ABC与∠DEF的数量关系是相等或互补.方法总结:画出满足条件的图形时,必须注意分情况讨论,即把所有满足条件的图形都要作出来.三、板书设计错误!错误!错误!平行线的性质是几何证明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基本的推理格式的书写,培养学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生勇于尝试.在课堂上,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学数学【素材积累】1、2019年,文野31岁那年,买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
《平行线的性质(2)》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2)》教学反思
上个星期在我校召开了一场有关于高效课堂的研讨会,应区教研室要求,我上了一节示范课。
本节课我选择了一节有关于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课。
我理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教师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正确引导和数
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
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说一说,利用课本例题1对平行线判定的方法进行复习,增加了自己提问同伴回答的环节,提高了对本例题的要求,从方法、观察图形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第二环节,应用知识——做一做,利用课本中的例3对平行线的性质进行复习,增加了求任意夹角的环节,为进一步的两到三步证明奠定基础。
第三环节,总结方法——辨一辨,总结方法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图像,明确每个图像中角与线的位置关系。
第四环节,深化提高——想一想,尝试用两步证明去解决一道关于命题的证明,让学生从中体验逻辑推理,一题多解,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第五环节,层层递进——考一考,对学生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在书写过程中体会证明的逻辑关系,对学生的书写格式加以规范。
反思:能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能够参与到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效果较好。
需要改进的方面:在第一环节中的讨论应更具有多样性,给出例1的图形后应该将这道题目彻底放开,学生通过观察图像,自然得出由角相等得到线平行,或者由线平行得到角相等。
老师应将学生回答的问题在黑板上板书并按性质和判定两类分开,按这样的方式比之前的设计应该更好一些。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1. 教学背景
本次教学内容是关于平行线的性质,旨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2.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 平行线的定义;
-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 平行线的性质,如平行线之间的对应角相等等。
3. 教学过程
3.1 导入和激发兴趣
通过提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平行线的思考,激发研究兴趣。
3.2 知识讲授
简明扼要地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结合几个具体的示例进行说明。
3.3 练和巩固
设计一些练题,让学生通过练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3.4 总结和归纳
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4.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简洁明了的教学语言和具体的示例,让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练题的设置也有助于巩固学
生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然而,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在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
法时,可能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规律,导致学生在解题中
犯错的可能性较大。
下次教学中,我将更注重启发式教学,提供更
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来判定平行线。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
时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初中数学:5.3.1《平行线的性质》优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优质教案及教学反思《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是平面几何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研究几何图形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基础,也是学习简单的逻辑推理的素材,是证明角相等、研究角的关系的重要依据.平行线的性质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平移等知识奠定基础.图形的性质是研究图形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它和图形的判定是几何中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平行线的性质是学生对图形性质的第一次系统研究,对今后学习其他图形性质有“示范”的作用.教材由平行线的判定引入对平行线性质的研究,既渗透了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之间的互逆关系,又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平行线的三条性质都是需要证明的,但是为了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性质1是通过操作确认的方式得出的,然后在性质1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推理得到性质2和性质3,体现了由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渗透了简单推理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构建起学习几何的“基本套路”,实现对逻辑思维的培养,体现数学在培养良好思维品质方面的价值.因此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二、学生学情分析xxx中学是xxx市示范性中学,我的授课班级数学基础较好,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但是,学生初次接触图形的性质,对于平行线的性质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都是陌生的,所以,本节课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来构建平行线性质的研究过程.作为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章节,对于性质2和性质3的论证,学生可以做到“说理”,但把推理过程从逻辑上叙述清楚存在困难,所以,我先让学生进行自学,然后小组内讨论,讨论之后,小组内派代表来进行展示,我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做有针对性的纠正指导。
对于证明过程的严密化,对于刚刚接触平面几何的初一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推理过程符合逻辑的前提下,对于学生在证明过程中使用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来进行表述的方式不作限制,更多关注学生对证明本身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平行线性质推理过程的严谨表达.三、教学目标分析(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2)经历平行线性质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平行线性质的方法,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和创造.(3)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四、教学策略分析(1)在学习课标、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把平行线的性质这部分内容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即本节课得到平行线的性质,第二课时了解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2)本节课采取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和验证全过程.(3)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平行线性质的研究思路.(4)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了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剪刀、图形计算器等学习用品,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方法来验证性质1成为可能,在推理性质2和性质3的过程中,从说理到说清理再到书写推理过程,为学生搭建“台阶”,提供展示的机会.(5)依据学生课上实际表现、课后完成作业及目标检测的情况,进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五、教学过程1. 学前准备、温故知新问题1上节课,学习了哪些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你认为这三个判定方法中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2)在这三种条件下,都可以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反过来,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下,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关系呢?师生活动:学生代表回答,如出现错误或不完整,请其他学生修正或补充.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并引入探究课题,有意识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为后面类比研究平行线判定的过程来构建平行线性质的研究过程做好铺垫.2. 探索思考、合作研讨类比研究平行线判定的思路,首先来研究两条直线平行时,同位角的数量关系.问题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位角会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师生活动:学生首先对结论进行猜想,然后独立探究,学生代表演示、说明.(1)猜想:在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条件下,同位角有什么关系?(相等)(2)你能验证你的猜想吗?说明: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准确标记角;能否准确找出同位角,a bc1 2a bc1 23能否正确使用工具比较角的大小.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使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3)你能与同学交流一下你的验证方法吗?师生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如果出现操作或表达不规范的地方教师给与指正.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1)度量法:用量角器进行测量或使用图形计算器进行验证. (2)叠合法:通过剪纸、拼图进行比较.(4)如果改变截线的位置,你发现的结论还成立吗?说明:学生小组合作,制定方案,进行说明. 学生可能作出多个图形,分别通过度量验证,也可能使用图形计算器的相关功能让截线运动起来,发现同位角不变的数量关系.(5)你能结合图形,表达你得到的结论吗?如果ba//,那么∠1= ∠2 .(6)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达这个结论吗?(性质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验证猜想的探究过程得到性质1,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由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下一步推理性质2,性质3及今后进一步学习推理打下基础.3.简单推理,得出性质问题3在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条件下,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说明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呢?(1)你能用性质1和其他相关知识说明理由吗?师生活动:学生展示推理过程(学生可能使用邻补角或对顶角的关系推导内错角的关系)学生之间进行点评,指出问题或互相作补充.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2)你能写出推理过程吗?师生活动:学生代表做板演. 根据板演情况,师生共同做修改或补充.在此更多关注推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不过多强调格式,多给学生鼓励.(3)类比性质1,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达出上述结论吗?(性质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4)你能用符号语言表达性质2吗?如果ba//,那么32∠=∠.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逐步构建研究思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从a bc1234“说点儿理”向“说清理”过渡.问题4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下,我们研究了同位角和内错角,那么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你能由性质1推出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吗?文字语言:性质3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符号语言:如果ba//, 那么︒=∠+∠18043.师生活动:学生展示推理过程.设计意图: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从而能进行简单的推理.4.巩固新知,归纳总结问题5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
七年级数学下册5.3《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5.3平行线性质(二)[教学目标]1.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件表达能力2. 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3. 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命题等概念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3.完成下面填空已知:BE 是AB 的延长线,AD//BC ,AB//CD ,若ο100=∠D 则EBC A C ∠∠∠,,4.b c b a ⊥⊥,那么a ,c 的位置关系如何?二.新课1.例1,已知a//c,,b a ⊥直线b 与c 垂直吗?为什么?例2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οο115,100=∠=∠B A ,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2.实践 与探究(1)学生操作: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做成一张55⨯个格子的方格纸。
观察并思考:做出的方格纸的一部分,线段2211,C B C B …55C B 都与两条平行线5251,C A B A 垂直吗?它们的长度相等吗?教师给出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定义: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长度叫做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问题:AB//CD ,在CD 上任取一点E ,作,AB EF ⊥垂足F ,问EF 是否垂直DC ?垂线段EF 是平行线AB 、CD 的距离吗?结论: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而不随垂线段的位置而改变3.命题和它的构成下列语句,分析语句的特点(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2)对顶角相等(3)等式两边同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4)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这些句子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1)命题的组成: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项,结论是由已知项推出的事项 (2)形式: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四.作业课本P25。
2023年《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学反思(精选8篇)
2023年《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学反思(精选8篇)《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学反思篇1回顾《平行线的性质》这节课的教学,收获颇多,缺憾不少,真的须要静下心来反思一下。
这节课的重点是平行线性质的探究,难点是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我通过复习“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引出课题,让学生大胆地猜想,结合三线八角,辨识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为接下来性质的探究和应用打下铺垫。
“义务教化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让学生亲身经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说明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使思维实力、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因此,我让学生动手画三线八角,通过测量,剪剪拼拼,验证某一对同位角是否相等,让学生体会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接着,通过量和算的方法,另外两特性质也易验证。
这时,定理的猜想和实证还停留在感性相识,从数学学问的逻辑性和连续性考虑,我让学生利用性质1去说明性质2和性质3,刚好总结性质和符号语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驾驭学问,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师生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如要真正驾驭平行线的性质必定先要学会它的应用,在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例题:干脆应用型;先判定后应用型;判定性质混合型。
干脆应用型侧重学生符号语言的规范表达,困难类型的例题侧重对学生证明思路和方法上的引导,这两方面都是几何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我先从一个简洁的图形动身,对图形和条件作肯定的变更,考察学生对学问的理解和驾驭。
同时,数学学习离不开练习和反馈,小结完成后进行目标检测,检查学生学问驾驭状况。
从总体设计上,我觉得教学环节基本合理,重点难点突出,课标要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观,但课堂教学恒久是“缺憾的艺术”,在本课教学中我感觉有两个地方值得推敲:一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一般话不够标准。
这是今后要避开和改正的,加强教学语言的备课。
还要多听课,取长补短。
《平行线的性质(2)》视频课堂实录+课件+教案+练习+反思+建议+整体规划-2.doc
第8课时 5.3平行线的性质(2)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一、知识梳理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有哪几种方法吗?⑴平行线的定义:⑵平行线的传递性:⑶平行线的判定公理:⑷平行线的判定定理1:⑸平行线的判定定理2:⑹平行线的判定推论: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还知道两条直线平行有哪些性质吗?⑴根据平行线的定义:⑵平行线的性质公理:⑶平行线的性质定理1:⑷平行线的性质定理2:⑸平行线间的距离.二、针对练习:1.如图1,若∠1=∠2,那么_____∥______,根据___ __.若a∥b,•那么∠3=_____,根据___ __.(图1) (图2) (图3) (图4)2.如图2,∵∠1=∠2,∴_______∥_______,根据___ _____.∴∠B=______,根据___ _____.3.如图3,若AB∥CD,那么________=•_______;•若∠1=•∠2,•那么_____•∥_____;若BC∥AD,那么_______=_______;若∠A+∠ABC=180°,那么______∥_____4.如图4,•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如果第一次拐的角是136°,那么第二次拐的角是度,根据___ .5.如图所示,已知∠1=72°,∠2=108°,∠3=69°,求∠4的度数.6.如图,直线DE 经过点A ,DE ∥BC ,∠B=44°,∠C=85°.⑴求∠DAB 的度数;⑵求∠EAC 的度数;⑶求∠BAC 的度数;⑷通过这道题你能说明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三、检测练习:1.如图1,直线a ,b 相交于点O ,若∠1=40°,•则∠2 等于_______.图1 图2 图3 图42.如图2,直线a∥b,∠1=123°30′,则∠2=______.3.如图3,已知a∥b,∠1=70°,∠2=40°,则∠3=_____.4.如图4,AB∥CD,∠E=40°,∠C=65°,则∠EAB 的度数为( )A .65° B.75° C .105° D.115°图5 图6 图75.如图5,直线L 1与L 2相交于点O ,OM⊥L 1,若α=44°,则β为(• )A .56° B.46° C.45° D.44°6.如图6,AB∥CD,直线PQ 分别交AB ,CD 于点E ,F ,FG•是∠EFD 的平分线,交AB 于点G ,若∠FEG =40°,那么∠FGB 等于( )A .80° B.100° C.110° D.120°7.如图7,已知∠1=∠2=∠3=55°,则∠4的度数为( )A .55° B.75° C.105° D.125°8.如图,已知∠1+∠2=180°,∠3=∠B ,试判断∠AED 与∠C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A D EB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 平行线的性质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活动内容: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B是130°,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说明:这是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出∠C的度数,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活动目的:通过对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出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比较熟悉,因此,在学生回忆起这些知识后,能很快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环节:探索与应用活动内容:①画出直线AB的平行线CD,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同位角的关系是怎样的?②平行公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a∥b(已知),∴∠1=∠2(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对顶角相等),∴∠2=∠3(等量代换).师:由此我们又得到了平行线有怎样的性质呢?学生活动: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给出板书: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推导同旁内角是互补的.并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三条性质.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师生共同订正推导过程并写出第三条性质,形成正确板书.∵a∥b(已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4=180°(邻补角定义)∴∠2+∠4=180°(等量代换)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在今后我们经常要用到它们去解决、论述一些问题,所需要知道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才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即它们的符号语言分别为:∵a∥b,∴∠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a∥b(已知),∴∠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b(已知),∴∠2+∠4=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板书在三条性质对应位置上)活动目的:通过对平行线性质的探索,使学生对证明的步骤、格式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认识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效果:在前面复习引入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此时学生已能够进行推理,在这里教师不必包办代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环节:课堂练习①已知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1)若∠1=110°,可以知道∠2是多少度吗?为什么?(2)若∠1=110°,可以知道∠3是多少度吗?为什么?(3)若∠1=110°,可以知道∠4是多少度吗,为什么?②变式训练:如图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知量得∠A=115°,∠D=100°,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解:∵AD∥BC(梯形定义),∴∠A+∠B=180°.∠C+∠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180°-∠A=180°-115°=65°.∴∠C=180°-∠D=180°-100°=80°.③变式练习:如图,已知直线DE经过点A,DE∥BC,∠B=44°,∠C=57°(1)∠DAB等于多少度?为什么?(2)∠EA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3)∠BAC、∠BAC+∠B+∠C各等于多少度?④如图,A、B、C、D在同一直线上,AD∥EF.(1)∠E=78°时,∠1、∠2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2)∠F=58°时,∠3、∠4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活动目的:通过学生对证明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更认识到数学严密性与证明的必要性,做到每一步都有根有据。
教学效果:在教师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独立完成,把理由写成推理格式.对于学习困难一点的同学允许他们相互之间讨论后,再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程.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给予肯定,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第四环节:课堂反思与小结①归纳两直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②总结证明的一般思路及步骤活动目的: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一对互逆定理,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总结出证明题的一般思路及步骤。
教学效果:应让学生积极讨论,说出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由角的关系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已知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能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在有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不同,总结证明的一般步骤,养成严谨的推理习惯.课后练习:课本的习题6.4第1,2,3题教学反思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要学好证明,必须学会语言的表达和运用,初学几何证明题时,学生对于几何语言不甚清楚,几何语言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老师有必要强调:将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相结合是学好证明的基本功,画图时按要求将符合题意的图形画出来。
但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所画图形的多种情况;(2)能根据题意画出简单的图形,掌握“题”与“图”的对应关系,一般图形不要画成特殊图形,否则就意味着人为增加了已知条件,反之,特殊图形也不要画成一般图形,这两种做法都没有真实的表达题意;(3)图形力求准确,便于观察,有利于解题。
7.3 平行线的判定第一环节:情景引入活动内容:回顾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师:前面我们探索过直线平行的条件.大家来想一想: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呢?生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生2: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生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师:很好.这些判定方法都是我们经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得到的.上节课我们谈到了要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除公理、定义外,其他真命题都需要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是定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公理.那其他的三个真命题如何证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活动目的: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为下一步顺利地引出新课埋下伏笔.教学效果:由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教师通过对话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很快地回忆起这些知识.第二环节: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证明活动内容:①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师:这是一个文字证明题,需要先把命题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所以根据题意,可以把这个文字证明题转化为下列形式:如图,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与∠2互补,求证:a ∥b.如何证明这个题呢?我们来分析分析.师生分析:要证明直线a与b平行,可以想到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来证明.这时从图中可以知道:∠1与∠3是同位角,所以只需证明∠1=∠3,则a与b即平行.因为从图中可知∠2与∠3组成一个平角,即∠2+∠3=180°,所以:∠3=180°-∠2.又因为已知条件中有∠2与∠1互补,即:∠2+∠1=180°,所以∠1=180°-∠2,因此由等量代换可以知道:∠1=∠3.师:好.下面我们来书写推理过程,大家口述,老师来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说明:符号“∵”读作“因为”,“∴”读作“所以”)证明:∵∠1与∠2互补(已知)∴∠1+∠2=180°(互补定义)∴∠1=180°-∠2(等式的性质)∵∠3+∠2=180°(平角定义)∴∠3=180°-∠2(等式的性质)∴∠1=∠3(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样我们经过推理的过程证明了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把这个真命题称为: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这一定理可简单地写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注意:(1)已给的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以后都可以作为依据.用来证明新定理.(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在初学证明时,要求把根据写在每一步推理后面的括号内.②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师:小明用下面的方法作出了平行线,你认为他的作法对吗?为什么?(见相关动画)生:我认为他的作法对.他的作法可用上图来表示:∠CFE=45°,∠BEF=45°.因为∠BEF 与∠FEA组成一个平角,所以∠FEA=180°-∠BEF=180°-45°=135°.而∠CFE与∠FEA是同旁内角.且这两个角的和为180°,因此可知:CD∥AB.师:很好.从图中可知:∠CFE与∠FEB是内错角.因此可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下面我们来用规范的语言书写这个真命题的证明过程.师生分析: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求证:a∥b证明:∵∠1=∠2(已知)∠1+∠3=180°(平角定义)∴∠2+∠3=180°(等量代换)∴∠2与∠3互补(互补的定义)∴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样我们就又得到了直线平行的另一个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借助“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公理,你还能证明哪些熟悉的结论呢?生1:已知,如图,直线a⊥c,b⊥c.求证:a∥b.证明:∵a⊥c,b⊥c(已知)∴∠1=90°∠2=90°(垂直的定义)∴∠1=∠2(等量代换)∴b∥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生2:由此可以得到:“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师:同学们讨论得真棒.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熟悉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活动目的: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平行线判定的证明,使学生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推导出的另两个判定定理,并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格式.教学效果:由于学生有了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对几何证明题的格式有所了解,今天的学习只不过是将原来的零散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学生的认识更提高一步.第三环节:反馈练习活动内容:课本第231页的随堂练习第一题活动目的: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让教师能对学生的状况进行分析,以便调整前进.教学效果:由于此题只是简单地运用到平行线的判定的三个定理(公理),因此,学生都能很快完成此题.第四环节:学生反思与课堂小结活动内容:①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同学们来归纳一下完成下表:②由角的大小关系来证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再一次体现了“数”与“形”的关系;而应用这些公理、定理时,必须能在图形中准确地识别出有关的角.③注意:证明语言的规范化.推理过程要有依据.活动目的:通过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归纳,使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升华,再一次体会证明格式的严谨,体会到数学的严密性.教学效果:学生充分认识到证明步骤的严密性,对平行线判定的三个定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后作业:课本第232页习题6.4第1,2,3题思考题:课本第233页习题6.4第4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做)教学反思平行线是众多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主要借助角来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即通过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否,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些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平行线之间的关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