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71

合集下载

曲黎敏教授s所讲《黄帝内经》学习笔记

曲黎敏教授s所讲《黄帝内经》学习笔记
东 木 西 金
生发 收敛
北 水
收藏
菊花 得秋冬二期, 补肺 肾。8
以妄为常 许多都是妄 。
上网。懒惰
名的欲望,老想让别人说自己好。 这种人一定会肝郁。
习性造病。
中国文化没有遗传这个词,还怕你是不肖子孙。
不孝顺。 所谓遗传 因为生活习性太一样了,生活习惯 情知 教育 。
不去胡来。
肝主握 握不住了 都是肝藏出问题了 握固 固住自己的魄 说明他的肝气特别足。囟门 突突的 。
人死了 撒手而去,说明肝魂散了。
"未知牝牡之合而逡做,精之至也",小鸡鸡硬,精气特别足。
小孩子整天哭,嗓子不哑 和之至也,哀而不伤。
最初的经典都是以对话的方式来的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6
亥时 21-23点三焦经当令。 焦 上边是个小鸟 下边是 小火。
上焦 心肺
中焦 脾胃
下焦 肝肾
肾里是真火 思春时 下巴颏子长痤疮。
亥 《说文截字》 一字开始,亥字结尾。
22点是做爱最佳时间,心包 喜悦出焉。身心不二
易经六十四卦后 阳就不能创造新的东西了 生命进入下一个轮回。
曲黎敏教授s所讲《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18
出处
/forum/viewthread.php?tid=69668&extra=page%3D1&page=1
曲黎敏教授s所讲《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18
作者:行之唯艰
曲黎敏教授s所讲《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18
人有次序叫 人伦 水有次序叫水论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阕阴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中医之源。

它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总结和创新,集医学、哲学、文化于一体。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领悟到了许多医学和生活方面的智慧。

下面我将就其中的几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首先,《黄帝内经》中提出了“防则无病,治则已病”的观点。

这意味着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预防疾病,而不是等到病情已经发展到不可逆转的程度再进行治疗。

这对于我们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

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休息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疾病情况,采用针对性的中医调理方法,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其次,《黄帝内经》主张“上工伐木,其日则治,其夜则寝。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适度的劳动可以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同时也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过度劳累会给身体带来伤害,容易导致精神疲劳和各种健康问题。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的时间,使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水平。

在工作期间,注意保持好的工作姿势,避免长时间疲劳,做到工作与休息的平衡。

另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病因的重要性。

它认为病的发生与人体的环境、气候、饮食、情绪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

在生活中,正确的饮食、恰当的情绪调节和适宜的运动方式都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

同时,了解自身的体质和疾病的病因,有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中医调理方法。

通过调理气血、阴阳平衡,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四时调理的原则。

根据自然界四季的变化,合理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

春天是阳气渐长的季节,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夏天气温高,宜食用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薏米、绿豆等;秋天是收获的时候,适合吃一些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谷物、坚果等;冬天气候寒冷,可以适当增加热量的摄入,如瘦肉、花生、核桃等。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75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75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75《素问.脉要精微论》(第二段,四诊决生死法,之二、望色)第二个小自然段,讲望色(及眼睛)的问题。

【原文】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精明”,是指的眼睛。

“五色”,主要是看面色,面部的颜色。

当然这个颜色,我刚才说了是色泽,青赤黄白黑之外,还有一个润泽与否。

这都是“气之华”,是五脏之荣华外在的表现。

“气”,是五脏之气,五脏之荣华的表现。

下面是讲的正常和不正常的面色,其实就是讲的五色,青赤黄白黑五色。

五色根据人的不同,有的偏黄的,有的偏白,有的偏黑的,其实都没什么关系,对健康来说都影响不大,不见得说黑的就健康,白的就不健康。

但是关键是,不论你是何种颜色,面部必须是润泽,而不能枯槁无华。

润泽明亮,那就是正常的现象,就是脏气、气血津液充足的表现。

而枯槁晦暗,那就是正气大衰的表现,都是这样的。

所以“赤欲如白裹朱,”- 这个“白”其实是“帛”,白色的丝织品。

“赤欲如白裹朱”,这个人的面色如果是红色的,正常的就应当是好象用白色的绸子,丝织品包裹着朱砂一样,红润的那么一种面色,所谓白里透红,这是好的现象。

“不欲如赭;”- 就不能像赭石,我们中药的赭石那样,红而干,没有一点润泽,甚至红得又红又黑又紫,但是很枯槁无华,那样的话,就是属于气血津液大衰了。

“白欲如鹅羽,”- 如果面色是白的,正常的现象,好的现象是像“鹅羽”,鹅的羽毛那样,光亮的、明润的。

“不欲如盐;”- 就不像吃的那个咸盐那样,枯的,枯白色。

同样,“青欲如苍壁之泽,”-“苍壁”就是玉,碧玉,碧玉是明润的、光亮的,虽然是青的,但是很光亮。

学习黄帝内经笔记

学习黄帝内经笔记

读经典,需要细心地思维经典字里行间透发的深刻内涵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学习经典,没有经过深入思维经典真义,仍会我是我,经典是经典,不能将经典化为自己的认知,人的思维力极为强大,程颢有言“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化中,通过深入思维,精思深思经典真义,才能将经典化为己有,对于经典的学习,很多重要内容都需要记忆背诵,如果仅是觉得意思明了,不加以背诵,适逢用时往往难以想起,若是熟记熟背,心中常常思维,往往原来不明了的地方在某一时刻豁然贯通了,若到用时,也会灵光闪现,自然涌出了,学习《黄帝内经》时,对于每一篇的篇题也都需要重视。

篇题也体现出重要的内涵第一篇《上古天真论》这里提出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上古天真?二、为什么是上古天真论放在素问的第一篇?虽然现行的素问版本篇章顺序我们不知道是否经过王冰调整,但即便是经过调整,也是经过缜密的思考后进行调整的,有其必然的道理在三、这一篇讲了上古圣人如何养生,圣人如何教下,以及真人至人寿敝天地,人年老有子无子的问题,却没怎么讲人生病治病的问题, 为什么作为医书,首篇介绍的不是疾病、不是治病,而是修道、生子的问题?这是传递了什么样的讯息?要了解这些问题,还真的需要“慎思之,明辨之”先看上古天真。

“上古天真”是指的在宇宙开辟之初的那一股真元之气,真元之气,这是我们中医的说法,如果用现代语言解说,就是宇宙化生的最初的那一股能量,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中讲:“鬼臾区曰:臣稽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

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太虚本来辽阔无边无际,无有一物(物指物质),但太虚中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能量,由太虚中汇聚起最初的元气,万物都由这股元气开始化生,直至“品物咸章”,不同品类的事物都彰显出来了,真是“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这也正如《易经•彖传》所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书名:《黄帝内经》作者: (唐)王冰注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译者: 王冰注解出版年: 2003-11页数: 316正文:上卷―――素问篇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原文: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译文:古人知道宇宙之道在教育普通人时,总是在说,对于虚邪贼风等致病的因素,我们应该及时避开,精神应守于内,这样真气跟随身体,精神平和内守,就不会生病。

所以要志向不要过高,而减少欲望,内心安宁没有恐惧,身体不要过于疲惫,气会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已的愿望。

人们不论吃什么食物都感觉很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足,大家喜欢各自的习俗,不社会地位高低都不羡慕他人,民风淳朴。

所以任何不当的嗜好都不会引起他们的注目,任何邪淫的事都不能迷惑心智,无论愚笨、聪明、有能力、没有能力的都不惧怕任何事物,因而合于宇宙之道。

所以能到百岁动作不衰老,用其修身养性的德性让他没有任何危险和损耗。

读书笔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一般称为外邪,我们人生病,十有八九都是从心而病,心情不好,免疫力下降让外邪有了入侵的可能性。

当我们清心寡欲,无欲无求时,因为欲望少需要小,人生目标容易达成,心内容易满足和拥有幸福感,从而免疫力好,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生病的可能性小。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这段文字的核心是,志闲而少欲,想想现在的人,物质丰富的情况下,让欲望也在不停的扩张,欲望多了,人往往会心神不宁,为钱奔忙,心主神明,心乱了,气乱,气散。

身体的问题就一点点的出现了。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曲黎敏黄帝内经讲座(最全面的整理笔记)

曲黎敏黄帝内经讲座(最全面的整理笔记)

曲黎敏讲座1曲黎敏曲黎敏:女,山东人,1964年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医史人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哲学与文化。

著有《易道气功养生》、《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有《中医学形成的文化背景》、《五运六气与流行病相关问题研究》、《中医抗击瘟疫史》、《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中医学?人的学说》等30余篇。

一、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和意义1.《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唯一一本以帝王命名的书。

(1)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

(2)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3)圣人为什么重医药圣人为什么重医药《黄帝内经》实际上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它几乎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古代文化当中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那么圣人为什么重医药,这个圣字又怎么讲呢?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够掌握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

如果既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够使别人听从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所以这个是圣人重医药的第一条。

第二条是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古代文化认为天下即人身,那么古代的天字是这样写的,人的头顶上面是天,所以在古文里又叫做天、颠、顶,天下即人身,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人体是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边,是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

它自己本身有一个和谐的机制,这也是中国古代为什么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一个原因。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说的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有变,人的本性是没有变的。

所以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那么比如说国学里边《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实际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

打一个比方说,假如我们的肝火太盛的话,(肝)木生(心)火,那么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如果肾精不足的话,我们思维就不够,就是思维力就不够。

打一个比方,如果是你端着这个酒杯的手都在抖的话,那么你这个控制手的能力都没有,控制水杯的能力都没有,你怎么能控制全局?你的身体本身出问题了,你做事的行为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养生心得《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对中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是仅存的集战国以前医学的大成之作。

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中医宝库浩如烟海,而它们都根植于《黄帝内经》。

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在2000 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大多集中于治病的层面,而《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被束之高阁。

《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观,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探讨和阐述了阴阳五行规律与人体的必然联系,理清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得出“阴阳五行规律是生人、养人之本”的结论,阐述了人要遵循阴阳五行的规律,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告诉了人们生活劳作应遵从的规矩,这些是我们健康生活的瑰宝。

健康长寿是古今中外人类美好的理想。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一个人能不能健康长寿,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60%取决于生活方式。

这其中的60%就是你的养生保健方式对健康长寿的影响。

在当前现代医学大力倡导积极控制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为主,早期干预的主流下,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

我们作为中医医生重新精读成书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卷一》有关养生防病学说,获益匪浅。

一、养生的重要原则:生活有一定规律。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本段条文提出人的自然寿命为百岁,能否达到这一寿限,关键在于能否坚持养生,养生者皆度百岁,不养生者,半百而衰,把顺应自然规律,调摄精神,节制情欲,保养元气,抗御外邪,节制饮食,劳逸适度,做为养生的重要原则。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1《黄帝内经》与《易经》、《山海经》并称中国古代的三大奇书,给后人留下了团团迷雾,至今仍神秘莫测。

纵观中国古代医学史,从无解剖学这门学科。

《黄帝内经》不但清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而且对人体生理学、人体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等学科做了精辟描述。

《黄帝内经》的很多论述,人们至今只知道其结果是正确的,当代人类科学还不能做出科学解释。

因此,有人认为《黄帝内经》与《易经》一样,其著述者有着比现代人更加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是大圣大智之人。

《黄帝内经》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要数其阴阳五行学说,他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也对世界现代科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至今沿用的预测学,除来自《易经》外,很大部分均来自《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一直是阴阳五行学说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鼻祖,也是一部预测学的书,他告诉人们顺应自然法则,如何养生和避免灾祸。

“从金木水火土的衰旺生克,可以推知疾病的轻重,治疗的成败,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的险夷,死生的日期”。

如肝主春木之气,如果一个人日干为甲乙,肝必旺盛,一生就不会患肝上的毛病。

若病在肝脏,到夏天就会痊愈;如果夏天好不了,到秋天就会加重;如果不死,冬天病情就会呈执持状态;次年春天,肝逢春木本气,病情就会缓解,如此循环往复。

《黄帝内经》“上穷天纪,下极地理,选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天地万物无所不包,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气象、兵法、社会、历法、阴阳等各个学科,其中的医学理论迄今才被西方医学论及,而且比西方医学更加高明。

《黄帝内经》是大圣大智之人的著作。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说法颇多。

黄帝内经笔记

黄帝内经笔记

曲黎敏《黄帝内经》笔记上次王姐推荐给我的曲黎敏讲《黄帝内经》,我花了两天的时间用心看了,收获颇多,当时记了一些笔记,不是很全,也许就是我现在这个水平所能看到的东西,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没有太多条理性,也没有什么发挥,只是把曲老师所讲的我能听明白的记下来,目的一有两个:第一是复习,第二是分享。

天下即人身。

天人合一。

上医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人的身体结构及其功能决定命运。

有诸内必形之诸外。

从医入道,道以医显。

常见词语与身体的关系:魄力:魄为肺神。

肺气足则神足。

力为肾精的外显。

所谓魄力其实是人的身体决定的。

精神:精为肾精,神为心之神。

精神说的是心肾相交的能力。

胆识:胆主决断,有无胆识说的是胆气足不足的问题。

意志:脾的精为意,脾主运化,志为肾精,意志讲的是脾肾相交的能力。

聪明: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所以聪明讲的是肝肾相交的能力。

所以人的状态与本身身体有极大的联系。

人身难得,真理难闻,中国难生。

道者,百姓日用而不知。

修身修心为正道。

天地自然感悟,因天之序即为养生。

五行相象:东:青龙,木,肝,春,青,风,酸,魂,泪,眼,主生发,怒,仁南:朱雀,火,心,夏,赤,热,苦,神,汗,舌,主生长,发散,喜,礼西:白虎,金,肺,秋,白,燥,辛,魄,涕,鼻,主收敛,悲,义北:玄武,水,肾,冬,黑,寒,咸,志,唾,耳,主收藏,恐,智中:土,长夏,脾,黄,湿,甘,意,涎,口,主运化(开花到结果),忧思,信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顺其自然,因天之序。

健康长寿靠自己:积累精气,吃好睡好,身体病症都是自作自受。

皮毛:肺气,主肃降与宣发肉:脾主肉血:心主血骨:肾主骨筋:肝主筋此为每个手指头皆可看出你身体健康的原理。

十二时辰养生:子时:23-1,胆经当令,养胆气,胆为决断之官,一阳初生,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

这个时候需要睡觉。

胆为少阳。

失眠的原因:1、心肾不交。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念书笔记——养身摄生1.《黄帝内经·素问·上古无邪论》我们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无邪论》中的第一篇就看到了黄帝对关于工资何年过半百而衰的疑问:“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掉之耶?”尔后岐伯答复他说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法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算,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放之于当代,我们亦可问为什么我们不克不及尽终天算,为什么半百而衰?而岐伯的答复也是相符现今社会生计情况的,那就是人们不遵守阴阳四时和正常生涯的纪律,妄想一时之享乐,而耗散了精气神.而若何“度百岁而不衰”岐伯又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澹泊虚无,真气从之,精力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低不相慕,其平易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克不及劳其目,淫邪不克不及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人体按照正常的“生.长.壮.老”心理纪律来说,老是会有年轻的一天,但是假如我们可以师法上古之人保持无邪,老而能全形,延缓精气衰竭,不就能老而不衰了么.而上古之人中又分“真人者”.“至人者”.“圣人者”和“圣人者”,相对而言,本身更崇尚“圣人者”的养发展寿之道:“处寰宇之和,从八风之理,通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不雅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不思惟之患;以恬愉为务”于是能“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力不散,亦可以百数”.人本来就是要处于世俗之间的,我们是无法达到”成仙登仙“的境界的,但是我们可以经由过程修炼本身的心性,使得自身活着俗中保持身心均衡,心稳固,则神稳固,神稳固章形气相合,不被世俗的“劳”困住身,也不被世俗的“患”困住心,思惟是游离于寰宇的,又有什么能困住本身的身呢,也天然不会被病痛所困扰.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整篇在阐述要适应四时来保养,但本质照样在强保摄生的总原则,即防病必需要遵守“阴阳”的升沉变动.因为阴阳才是万物之基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本质照样阴阳的变更纪律.同时由适应季候纪律总结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逝世;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知道何为生,何为逝世,何为逆,我们就可以根据人体和天然的纪律来预防,进而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如许的预防思惟不管在当时照样现今都是很有意义的,并且值得我们持续发扬.比之于现代医学,或者说西方医学,都是在研讨若何治病,而黄帝内经的这种思惟倒是在强调若何不致病,这才是人类医学的最高境界.3.《素问·朝气通天论》此篇其实是在揭示人体之气和气象是相通的,如:“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寰宇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气象.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这其实也是“整体不雅”哲学思惟的表现,因为人不是自力消失的,是和寰宇共存的,虽不克不及说能长久得和寰宇共存,但是人的消失,是和寰宇互相感应的.同时也描写人体的卫气.营气.阴气.阳气和五藏之气的功效,如“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如是则表里折衷,邪不克不及害,耳目愚蠢,气立如故”并以此来解释人体健康的一个尺度,就是阴阳折衷,即“阴平阳秘,精力乃治”.在阐述人体五藏之气“肝心脾肺肾”和对应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之间的接洽,又道出了“长有天命”,就要“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这也是对健康的身材状况的一种描写.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篇阐述内容丰硕,详尽地描写了人体的阴阳五藏六腑气血脉象应合于寰宇之阴阳四时五气.研讨摄生之法,不管是以药食,照样以形体活动,最症结的照样要达到“调摄阴阳”的目标,而本篇中就有相干的描写,对于后世养身摄生是很有启示意义的,如在黄帝问岐伯若何调摄阴阳时,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愚蠢矣;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晦气,下虚上实,涕零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缺少,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愚蠢,身材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工资无为主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限,与寰宇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这段话其实就是根据《上古无邪论》里关于人的发展壮老的心理理论所延长出来的,女子月事以时下,以七为纪,须眉精气溢泻,以八为纪,控制了如许一个纪律,我们就可以知道何时会衰,何时会损,文中还特殊提出“年四十”.“年五十”.“年六十”这几个时光点人体的变更,就是在告知我们要在响应的年纪在那些轻易虚损的方面进行填补,就能达到“有余”,然后我们就能“身材轻强”,进而达到即使年迈也可以身材再度强健,本来就很强健的则调摄得更好的目标.5.《灵枢经·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向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摄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经》是以阐述针刺之法为主的医学经典,这段话就取自个中,虽是岐伯在解释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但现实是在阐述五藏之神对于人体意志思虑智等精力心理活动的感化,同时也说清楚明了精力活动和心理活动也能“节阴阳而调刚柔”.6.《灵兰秘典论》“故主明则下安,以此摄生则寿,殁世不殆,认为世界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摄生则殃,认为世界者,其宗大危.”这里的“主”就是“心,强调了心主神明的功效,对换摄其他器官起决议性感化.细心不雅察,就能发明内经中谈及摄生真理的同时,也谈判论若何治国,如该段结尾处就论及:“认为世界者,其宗大危.”意思就是同理的话,运用到治理国度时,君主不明,那么国度的基本就会受到威逼,就会产生骚乱,苍生就不克不及安定.又如“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尔后药之,乱已成尔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既是在说“治未病”的预防思惟,也是在说治理国度的症结在于预防战乱.这是因为圣人认为治理国度和治理人体健康的道理是相通的,都是要遵守万事万物产生和产生的纪律的,所以这也启示我们是否可以从治理学的角度,融入治理学的一些理论和原则来摄生,以达到优化对人体的治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摄生看作是在优化对性命健康的治理,而内经里就供给了许多不合的治理门路,就像档案分类一样,有按照四时或骨气等时光纪律来治理人体的,或按照脏腑以及对应经络来进行计划治理的,亦有按照体质的阴阳虚实湿燥来治理的,但究其本质,照样法于阴阳,和于法术.。

中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3篇)

中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医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在阅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我深感中医的博大精深,现将读书笔记及感悟分享如下。

二、读书笔记摘抄1.《黄帝内经》(1)阴阳五行:中医认为,世界万物都由阴阳五行构成,阴阳代表事物的对立统一,五行代表事物的生克制化。

(2)脏腑经络:人体脏腑经络是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功能正常,经络通畅,人体才能健康。

(3)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因素有关,病机包括邪正盛衰、气血津液失调等。

(4)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论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2.《伤寒论》(1)六经辨证:伤寒论提出六经辨证,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2)方剂应用:伤寒论中记载了许多著名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3)温病学派:伤寒论为温病学派奠定了基础,温病学派认为,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一类疾病。

3.《金匮要略》(1)杂病辨证:金匮要略对杂病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许多杂病的辨证方法。

(2)方剂应用:金匮要略记载了许多杂病的方剂,如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3)养生保健:金匮要略强调养生保健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养生方法,如调养情志、饮食调养等。

三、感悟1.中医注重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不谋而合。

2.中医注重预防保健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注重预防保健。

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志等,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与现代医学的“预防为主”理念相一致。

3.中医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丰富多样,如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具有独特的疗效。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华医学宝库”,被传颂至今。

自《黄帝内经》问世以来,几千年的时间,它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健康养生之道,成为全国医学教育的经典教材之一。

它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医学知识,在我的学习生涯中,读《黄帝内经》对我有极大的益处。

下面是我的《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一、《黄帝内经》概述《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版本《素问》归纳整理成文于汉朝初年。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总结,是中医理论的瑰宝。

它在古代医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内容广泛而深刻,包括人体构造、功能、病因、病理、治疗等方面。

二、《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黄帝内经》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道家、儒家、墨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张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相互依存,人体结构与天地阴阳相应,律动变化。

它推崇内圣外王,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皆和的境界。

三、《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主要是指通过调理身体以达到健康的目的。

它强调“先天之本,后天之根”,也就是说先天基础的健康程度对后天身体的健康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养生之道也就是通过后天的锻炼、饮食、保健等方面来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

四、《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华医学宝库,主张用自然的方法调理身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它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方面对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以解释疾病的机理。

《黄帝内经》强调阴阳观念,认为健康和疾病是对立的相对概念,而阴阳调和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

五、我的收获在我接触《黄帝内经》这部书之前,我对中医的认识非常肤浅。

但是通过阅读《黄帝内经》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中医的哲学思想和医学理论。

它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我个人生活中,它对我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我感到身体不适的时候,我会进行中医调理,通过改变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工作方式使身体更加健康。

内经读书笔记

内经读书笔记

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读书笔记5篇1今天看《黄帝内经》,发现我几十年以来皮带一直系错了地方。

老人家说,“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原来腰带扎住的一圈,正好是带脉,带脉对十四条经脉有收紧的作用,约束经脉之间的联系。

经络通于脏腑,脏腑关乎情志,收不住带脉,精神无法沉入丹田。

现在人的裤子,裤腰越来越低。

而且女人们根本没有裤带,就是有的也仅仅为了好看而已。

穿这样的裤子,当人坐下的时候,呼吸会显得短促无力。

气只能送到胸膛,达不到丹田。

常常追求的悠闲自得舒服自在,其实是因为气的涣散导致得力不从心。

2人过四十气变虚,阳气由下往上欺。

气的运行方向应该是有下往上的。

气的运行方向开始发生了改变,这是人开始走向衰老的开始。

《黄帝内经》讲,捏脊可以把气降下来。

另讲,“脊”是通“积”的。

“捏脊”其实是“捏积”。

还讲,古人讲“息者为积”。

气血运行的过程,因内感七情,外感六淫,必然造成气血瘀滞。

气血瘀滞最多的地方就是脊背。

3《黄帝内经》未见捏积的手法。

晋代葛洪《肘后方》讲:“拈起脊骨皮,深取疼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后人阐释,脊背是人体阳气运行的最重要通道。

脊背正中是督脉,总督全身阳气。

捏脊可以疏通全身气血。

忽然明白,为什么常常都会在不经意间、下意识的去捶捶背,掐掐背,揉揉背,拍拍背,撞撞背。

忽然明白为什么前几天在整骨的诊所,正骨的师傅建议我的骨头整好后每天学学撞树老头老太们,每天也去撞撞树。

也明白了瘦的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脊椎一直不好,影响了气血的运行,导致脾胃失和。

4“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这句话在以前肯定读不懂。

不管怎么理解,从字面到内涵,都会读到别处去。

前天看武国忠先生讲了一个掌故,说宋美龄106岁的养生秘笈,她的晚年每天要做四个小时的按摩,而且她不会让按摩师用按摩车按摩棒等高科技的东西,必须要人去按摩。

而且也不去讲究手法穴位的准确度。

通经络、活气血的真正力量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能量交流和传递。

读《黄帝内经》笔记

读《黄帝内经》笔记

读《黄帝内经》笔记霍志光珍藏版《黄帝内经》,是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出版。

2011年3月第一版,2011年6月第二次印刷。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药文献,博大精深,它全面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华古代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都是在学习、研究《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成就和发展了自己的事业,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医药遗产。

所以《黄帝内经》是中国的医学瑰宝。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内容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

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脏腑经络、病理病机、诊法、针灸等方面,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分析。

由于其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长期以来,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与中国古的哲学、天文、地理等科学密切相关,是一部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黄帝内经》由于内容艰涩难懂,出版社约请了权威的中医专家,以权威版本为基础,对《黄帝内经》进行了筛选,保留了原著中具有普遍性、实用性的章节,并将原文深奥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进行阐述,使抽象概念形像化,复杂问题具体化,并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等各个方面,阐释了疾病的病因、病机,确立了疾病的诊治之法和日常的养生之道。

买到一本好书,等于请到一位好老师。

我准备在学习的过程中,摘取书中精要,有所领悟,随时记录。

想到那里,记到那里,不拘形式。

宇宙分阴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简而言之,都是由阴和阳两部分组成。

天是阳,地是阴;男人是阳,女人是阴。

天地之气有阴阳之分,人体之气,亦有阴阳之分。

人是天地阴阳之气交感的产物,禀天地之气而生,依四时之法而成,是物质世界有规律运动的结果。

人是万物之灵,自然界有了人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只能群居;为了避寒,钻木取火,实行巢居和洞居;学会狩猎,学会农耕;建造住屋,饲养家畜,织布穿衣。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范文5篇(最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范文5篇(最新)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1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之後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

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

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来反映其规律。

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

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

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

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

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

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

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章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章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章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

精选黄帝内经读书笔记范文

精选黄帝内经读书笔记范文

精选黄帝内经读书笔记范文《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精选黄帝内经读书笔记范文,希望大家喜欢!篇一:精选黄帝内经读书笔记范文《黄帝内经》一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当然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

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

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在读过《黄帝内经》后,我结合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综合分析了一下,发现自己没能做到《黄帝内经》所提及到的理念。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

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现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这些都是背离阴阳之道的,而且平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在读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才发现对精神的调节以及对情绪的控制对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出现很严重的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71
诊法概述
看教材215页,第六章诊法
诊法,也就是诊断疾病的原则和方法。

通过诊法,来收集病情、病史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

这个就成了诊断了,又诊又断,就是诊病和断病。

((诊法)以此了解致病的原因,分析疾病的性质,掌握病轻的变化,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中医的诊法,从《内经》里头,其实已经提到了四个方面。

就是所说的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比如我们过去讲过的,
《举痛论》提到过的话,“视而可见,扪而可得,言而可知”。

《阴阳应象大论》里面所说的,“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那一段。

“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其所苦”。

我们也学过了。

所以在《内经》里头,分别谈到了四诊的问题。

* 《内经》当中的望诊,
@ 主要是望五色,望面部的颜色。

@ 也望形体的形态,身体的形态。

(@ 对眼、舌等官窍的观察也有一定记述。


* 切诊以切脉为主,
@ 而切脉的部位,在《内经》里头,一句话,全身的动脉都曾经当切脉的部位使用过。

@ 但是在《内经》的时候,已经重点突出了寸口脉所谓气口,又叫寸口。

已经突出了寸口脉的重要性。

虽然全身的各处动脉,凡是有动脉跳动的地方,比如我们上面讲
水肿病的时候,说人迎脉动。

这就是脉动。

这都作切脉使用过。

但是最强调的还是切寸口脉。

@ 在切诊当中还有按诊,按腹部,水肿起和不起,这都是属于按诊一类;按这个包块是硬还是软,推动它移动不移动?这都是属于诊断,属于按诊一类。

或者叫切诊一类。

切,就是切按。

* 至于听音声,辨别病人的状态,发的声音如何,是高还是低?声音是重浊,还是尖锐?这都有诊断意义。

* 在问诊方面,
有些是必须问,
@ 病人出生地在哪?
@ 年龄有多大了?
@ 哪天得的病?
有的时候不问是不知道的。

你不能说一看我就知道他准是哪天出生,大慨没这个本事。

病例上应该记出生、年龄、月份、日,都有重要性。

@ 生活在什么环境下,南方人,北方人,和哪个地区人,单凭看,有时候看不出来。

所以有些个必须要问。

@ 还有经过哪个医生治了。

@ 做过什么检查?
@ 吃过什么药了?
这些个是需要问的。

@ 再有他的背景情况,社会背景,生活背景,各个方面。

这些都与疾病有关的问题。

是需要问的。

* 当然,《内经》强调了望闻问切四诊,其实《内经》更强调了四诊合参的问题。

所以在诊法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强调要四诊合参,结合起来分析疾病。

《内经》当中有关诊法的记载是非常的丰富,主要集中讨论诊法的篇章,咱们教材提出来的是
@《素问》部分有《阴阳别论》《移精变气论》《玉版论要》《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三部九候论》《通评虚实论》《大奇论》《着至教论》《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征四失论》《阴阳类论》《方盛衰论》。

@《灵枢》部分的《邪气脏腑病形》《师传》《五阅五使》《外揣》《禁服》《五色》《论疾诊尺》等篇。

这样论述的诊法的集中在这些篇。

当然其他一些篇里头,也有有关诊法方面的论述,那么我们教材里头,就重点的选了若干篇作为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