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辨证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是通过对疾病的病因和病机进行系统分析,以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病机分析、六经辨证、病因辨证等内容。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一、望、闻、问、切四诊法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方法。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目赤、舌苔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因病机;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等症状来进行初步诊断;问诊是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病史,进一步掌握病因病机;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进一步确定病因病机。
这四种诊法相互结合,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分析提供必要的资料。
二、病机分析病机分析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环节。
病机分析是指通过病因的影响,导致人体失调,从而产生疾病的机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因素。
通过对这些病因的分析,可以确定患者具体的病机,为中医治疗提供依据。
三、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学认为,人体经络系统是人体内外联系的桥梁,与脏腑组织相互联系,协调人体生理功能。
病变导致经络失调,进而影响脏腑功能,最终发展为疾病。
通过对六经辨证的分析,可以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病因辨证病因辨证是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中的关键环节。
病因辨证是指通过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将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包括外感、饮食不当等,内因主要包括情志、饮食等。
通过对病因的辨析,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因,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结语: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病机分析、六经辨证和病因辨证等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辨证论治从病因到治疗的综合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从病因到治疗的综合分析在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侧重于从病因入手,综合分析疾病的发病机理,通过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来调节整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病因、辨证、治疗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病因的重要性在中医理论中,病因被认为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中医强调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因此,准确把握疾病的病因对于做出正确的辨证论治至关重要。
病因的多样性使得中医着重于辨证,即通过观察症状、问诊和望诊等方法,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具体原因。
二、辨证的精髓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它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等信息来对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
中医辨证着重于总结和归纳疾病的共性表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病机、病位和病情。
通过辨证,中医医师可以了解疾病的本质,确定治疗的方向。
中医辨证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望诊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搏等来判断体内阴阳的平衡状况;闻诊则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声等来获取疾病的信息;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切诊则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疾病的病机、病位。
三、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的目的是通过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治疗的原则包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刺激人体自身调节功能等。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即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根据病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中药组合来治疗。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的流动,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和自愈能力。
推拿则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手法来调整气血运行,促进疾病康复。
中药熏蒸则是通过将药物熏蒸在患者周围的空气中,让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进入患者体内,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总结:通过病因、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中医辨证论治是一门复杂而又精细的学问。
3 第三讲:络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

心络: 心络:急性心梗介入治疗后无复流
(微血管损伤) 微血管损伤)
脉络 脑络: 脑络:急性脑梗死
(脉络瘀塞气络失养、津血互换障碍水肿、代谢废物 蓄积、脉络损伤继发性出血)
21
五、络息成积
络息成积是邪气稽留络脉,络脉瘀阻或瘀塞,瘀血与痰浊 凝聚成形的病变。 《内经》又说:“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 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内经》 此论明确指出积证是凝血不散与津液涩渗而形成,津血在 络脉末端互渗互换,津血凝滞显然属于络脉病变而致。
10
久瘀入络
久瘀入络系指血瘀日久入络,常因气郁血凝或气虚运血无力 虚而留滞,久瘀导致络脉瘀阻 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曰:“五劳虚极 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 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 中补虚,大黄蜇虫丸主之”,因五劳七伤,日久导致干血内 积,瘀阻络脉,阻碍气血生化。久瘀入络的典型病证
络虚不荣
络中气血 阴阳不足 虚而不荣
络阴虚 络阳虚
28
第三节 络病辨证
络病辨证与传统辨证方法的关系 传统中医辨证
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是运用中医脏腑、经络、 气血理论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收集的症状与 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病名、病因、证候诊断,为确 立治法方药提供客观依据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出脏腑辨证和六经辨证。 随着清代温病学派的崛起,又形成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 和三焦辨证。此外又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内容
15
三、易积成形
病邪在气分阶段主要是功能失调, 病邪在气分阶段主要是功能失调,气分延及血 络则由功能性病变发展为器质性损害。 络则由功能性病变发展为器质性损害。久病影响 气血津液正常的输布渗灌,津凝为痰,血滞为瘀, 气血津液正常的输布渗灌,津凝为痰,血滞为瘀, 导致络脉瘀阻,或结聚成形而为癥积, 导致络脉瘀阻,或结聚成形而为癥积,形成临床 诊查明显易见的有形病变。 诊查明显易见的有形病变。
中医辩证内容有什么

中医辩证内容有什么中医除了八纲辨证之外,还有一些别的辨证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在长期的行医、治病救人的实践中总结而出的,对现代医学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这些辨证方法之间还有很紧密的联系,其中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属于外感病辨证;而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属于杂病辨证。
(1)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治疗外感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根据外感疾病在发生过程中的表现,把证候以阴阳为纲分成三阴三阳六部分,三阴分别为太阴病症、少阴病症和厥阴病症,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而三阳分别为太阳病症、阳明病症和少阳病症,以六的病变为基础。
其中,太阳病症包括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阳明病症包括阳明病经证和阳明病腑证,少阳病症包括手少阳三焦证和足少阳胆证;太阴病症包括手太阴肺证和足太阴脾证,少阴病症包括手少阴心证和足少阴肾证,厥阴病症包括手厥阴心包证和足厥阴肝证。
(2)病因辨证病因辨证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它通过分析病人的病情特点和症状,来推断疾病发生的原因。
它把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分为四个方面,即七情、六淫、外伤和饮食劳逸。
其中,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它主要是通过引起阴阳气血的变化来导致疾病;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外伤包括金刃、虫兽、跌扑所伤;饮食劳逸指的是饮食、劳逸和房事所伤。
(3)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用于对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把疾病分为四种证候,每种证候都表示温热病在发展过程中由浅人深、由轻到重的一个阶段,还表示不同的病变部位。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卫分病症,病在皮毛和肺;气分病症,病在胃肠、胆、胸;营分病症,病在包络或心;血分病症,病在肝肾。
(4)三焦辨证三焦辨证也是关于温热疾病辨证的方法,它包括温病的三个部位,即上、中、下三焦病症。
上焦病症的临床表现为身热自汗、口渴、不渴而咳、神魂颠倒、邪入心包等,中焦病症的临床表现为口干咽燥、便秘、腹胀、面红耳赤、小便不利、舌苔黄黑等,下焦病症的临床表现为神倦、口干、舌燥、耳聋、手足蠕动等。
病因辨证学习课件

病因辨证,是在中医学基础理论,尤其是中医病因学的指导下,对 病人的症状、体征、病史等进行辨别、分析、判断、综合,以确定病人 具体病因的思维过程和辨证方法,也称为“审证求因”。它可看作是八 纲辨证在病因方面的深化和具体化。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病因。从病因的来源和发病的病位看,病因 可分为外感、内伤和其它三大类。
18年
8
【辨证要点】
确定本证的基本依据是恶寒肢冷、局部冷痛而喜 暖、苔白滑。实寒证寒从外入,起病突然,恶寒 而得温不解,疼痛较剧,脉紧有力;虚寒证阳气 衰弱,寒从内生,起病徐缓,畏寒而得温可解, 疼痛较轻,脉弱无力。
9
18年
(三)暑淫证候
【基本概念】 外感暑邪引起的证候统称为暑 淫证候,简称暑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汗多头昏,烦渴喜 冷饮,神疲气短,肢倦乏力,胸闷懒言,食少呕 恶,小便短黄灼热,舌红苔黄少津,脉虚数;或 壮热昏仆,神昏谵语,面红气粗,头痛项强,四 肢抽搐,舌绛干燥,脉细滑数。暑邪挟湿者,兼 见湿邪停滞之象。
(一)风淫证候
【基本概念】 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统称为风淫证候, 亦称为外风证。 【临床表现】 恶风,微发热,汗出,头痛,鼻塞流涕, 喷嚏,咽喉干痒或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缓;或皮肤瘙 痒、瘾疹、局部麻木;或咳呛、气喘、胸部胀闷;或口 眼喎斜、颈项强直、口噤、抽搐、角弓反张、震颤、蠕 动等。此外,风邪还可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疼痛、突然面 睑浮肿等症状。
18年
5
【辨证要点】
外风证的辨证要点为恶风、汗出、喉痒、脉浮, 或瘙痒瘾疹,或肢体异常运动,以及症状出没无 常、变化迅速等临床特点。
6
18年
(二)寒淫证候
【基本概念】 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统称为寒 淫证候,亦称为外寒证。 【临床表现】 恶寒重而发热轻,头身疼痛或肢 体拘急,无汗,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而润,脉浮 紧等;或恶寒肢冷,胸、腹、腰、背冷痛而喜温, 神静蜷卧,咳喘痰白量多而易咯出,呕吐清涎, 泄泻清稀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面色苍白或青 灰,舌淡紫苔白滑,脉弦紧或沉迟。
中医辨证施治湿热寒邪血瘀等病因辨证与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湿热寒邪血瘀等病因辨证与治疗中医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世界所瞩目的宝贵财富。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非常注重辨证施治,即通过准确辨别病因和病机,以及患者体质的差异,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本文将聚焦于中医辨证施治湿热寒邪血瘀等病因辨证与治疗方面的要点。
一、湿热病因辨证与治疗湿热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病因,由于湿邪和热邪侵袭人体而引发。
湿热一般表现为体内湿气聚积、热邪上升,导致症状如热痛、疮疡不溃等。
治疗湿热主要从清热、利湿、化痰等方面入手。
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黄芩、苦参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等功效。
二、寒邪病因辨证与治疗寒邪是指外界寒冷的气候因素侵袭人体所致的疾病。
寒邪入侵后会使人体阳气不足,导致症状如寒痛、寒凝、经络不通等。
治疗寒邪要从温阳、祛寒、活血通络的角度出发。
常用的药物有附子、肉桂、熟地黄等,具有温中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
三、血瘀病因辨证与治疗血瘀是指机体血液循环障碍,血流缓慢或瘀滞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血瘀的治疗需要通过活血化瘀、祛瘀通络来改善血流状况。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当归、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施治湿热寒邪血瘀等病因辨证与治疗是中医临床中的重要环节。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进行准确的辨证施治。
通过中医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机体康复。
因此,加强对中医辨证施治的研究和推广,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注:本文中的用药仅为示例,具体用药需根据医生的诊断与判断来决定。
中医药治疗需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
)。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这些理论的探究与应用,让中医成为现代医学领域独具特色的学科之一。
病因病机是指疾病的起因和发展机制,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与现代医学根本不同,中医认为人体内外的环境、情绪、遗传等均可引起疾病,但其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脏腑功能障碍等身体失调状态。
因此中医治疗强调的是从根本上治疗疾病,通过调节体内的各种生理指标来达到治疗效果。
举个例子:经期不调,中医认为是气血失调、经络淤滞所致,因此可以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从调节体内的气血流动入手,治疗经期不调。
在辨证论治中,中医强调的是因病施治、因人制宜。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体内表现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望、闻、问、切。
望就是观察,从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判断患者身体的状况。
闻则是听,从患者的声音、气味等方面了解其情况。
问是询问,通过与患者交谈深入了解其病情。
切则是诊脉,观察患者脉搏、血压等生理指标。
通过这些方法,中医能够精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征,采用针灸、按摩、中药等方式进行调理,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认为药食同源,一些常见食物中具有调节身体的作用,例如红枣、姜、蒜等。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医生还会对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等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身体的保护和调理。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理论是不断完善和修正的,中医界的传承者们不断挖掘中药的性能和用法,并将现代科学的成果,如病理、生理、生化学等,应用到中医理论中,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的需求。
总之,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理论是中医医生进行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不同于现代医学只注重对症治疗,中医则是通过调节人体内在环境来治疗疾病,赢得了许多患者的信任和拥护。
虽然中医的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不同,但它的治疗效果已经被广泛验证,并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接受。
病因辨证习题

病因辨证习题一、单选题1、风邪致病的特点是()A、伤人阳气B、不易速去C、游走不定D、炎热升散2、以下哪个是伤湿的症状()A、身重而痛B、手足拘急C、肢体麻木D、咳嗽少痰3、以下哪个症状不属火邪致病()A、衄血B、斑疹C、痈脓D、瘙痒4、伤暑的脉象是()A、浮数B、濡数C、洪数D、细数5、恶闻食臭,嗳腐吞酸,是()A、劳逸所伤B、饮食所伤C、七情所伤D、房室所伤二、多选题1、寒邪致病的特点有()A、清冷B、凝滞C、粘滞D、收引E、阻碍气血运行2、以下哪些不是燥邪致病的症状()A、干咳B、咽干C、头痛D、收引E、四肢懈怠3、疫疠致病的特点是()A、生风动血B、发病急剧C、易伤津液D、证情凶险E、具有传染性4、以下对七情的描述正确的是()A、喜伤心B、悲伤肾C、恐伤肺D、思伤脾E、怒伤肝三、问答题1、试述七情证候的种类及其临床表现。
七情证候分为喜伤、怒伤、忧伤、思伤、悲伤、恐伤、惊伤七种。
临床表现如下:喜伤:心神不安,或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怒伤:肝气逆,甚者血苑于上而致神昏暴厥。
忧伤: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欲不佳。
思伤:健忘,怔忡,睡眠不佳,形体消瘦。
悲伤:面色惨淡,神气不足。
恐伤:怵惕不安,常欲闭户独处,如恐人将捕之。
惊伤:情绪不宁,甚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2、饮食所伤的临床表现如何?伤在胃,可见胃痛,恶闻食臭,食欲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苔厚腻,脉滑有力。
伤在肠,可见腹痛,泄泻。
误食毒物,可见呕吐恶心或吐泻交作,腹痛如绞。
.气血津液辨证习题一、填空题1、气虚证是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2、气滞疼痛的特征为胀痛,窜痛,攻痛。
3、血病常见证候可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
4、血瘀证的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
5、气滞血瘀证以病程较长和肝经部位出现疼痛痞块为审证要点。
6、水肿有阴水和阳水之分7、阳水水肿特点是头面浮肿,一般从眼睑开始,继而遍及全身。
8、阴水水肿特点是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其治疗理念和方法与西医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医的理论中,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核心概念,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病因病机的概念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病因引起的病机变化所致。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可以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外因则是指环境因素,如寒邪、暑邪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包括病理变化的过程、临床表现的特点等。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诊、脉诊等,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再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相应的治疗。
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察,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的关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密切相关的。
病因病机的理论为辨证论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而辨证论治则是根据病因病机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中,辨证论治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感冒这一常见病,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如果是风寒感冒,可以采用解表祛寒的方法,如使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果是风热感冒,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苦寒清热的药物。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概念,我们来分析一个实际案例。
小明因感冒引起的咳嗽已经持续了几天。
他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喉咙痛、鼻塞和流涕。
他的舌头上有一层白苔,脉搏偏快。
根据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病因:小明感冒的病因是风寒外袭;2. 病机:风寒邪气入侵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碍了肺脾的正常功能;3. 辨证:小明的证候类型属于风寒感冒,表现为咳嗽、喉咙痛等症状,舌苔白、脉搏偏快;4. 治疗:针对小明的病因病机和辨证结果,建议使用解表祛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服用柴胡疏肝散等中药。
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因分型的治疗策略

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因分型的治疗策略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治疗方法,是通过辨别病因、辨别病机、辨别病位、辨别病势、辨别病变等进行全面分析,进而确定治疗策略和方案。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辨证主要从"辨证求因、辨证求证、辨证求治"三个方面进行。
其中,辨证求因即是要根据具体的病因对疾病进行分析和判断,归纳出病因类型,再结合个体的体质特点进行辨证分型,以便正确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首先,根据病因分型,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一环。
病因分型是指将疾病的病因按照标准进行归纳和分类。
在中医学里,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外因主要是指感邪,比如风、寒、暑、湿等,而内因则是指体质、情志、饮食等内部因素。
在治疗时,根据病因分型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感冒引起的寒邪传入肺部,可以通过辛散发散的疗法来驱逐寒邪,恢复肺部的正常功能。
其次,根据病因分型制定治疗策略,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一环。
治疗策略是指根据具体的病情和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学中,治疗策略可以大致分为四类:攻、温、利、补。
攻的治疗策略是指通过辛热的药物或针灸等手段,直接攻击病灶,消除病因,达到治疗的效果。
温的治疗策略是指通过温热的药物或温灸等手段,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活血化瘀,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利的治疗策略是指通过通利的药物或针灸等手段,促进排泄代谢产物,消除邪气,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补的治疗策略是指通过滋补的药物或针灸等手段,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的病情和病因,可以综合运用这四类治疗策略,提高治疗的效果。
最后,根据病因分型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实施一环。
治疗方案是指根据具体的病情和病因的分析结果,制定用药、针灸、推拿等具体治疗手段的方案。
在中医学中,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病变等多个因素,并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以便达到治疗的效果。
病因辨证

鉴别
“伤寒”与“中寒”的区别
13
伤寒证、中寒证
伤寒证 ——指寒邪外袭于肤表,阻遏卫阳, 阳气抗邪于外所表现的表实寒证 。 又称外 寒证、表寒证、寒邪束表证、
太阳表实 证、太阳伤寒证等。 中寒证 ——指寒邪直接内侵脏腑、气血,遏制
及损伤阳气,阻滞脏腑气机和血液 运行所表现的里实寒证 。 又称内寒证、里寒证等。
点
11
临床表现
寒袭肤表 阻遏卫阳 内侵脏腑 遏伤阳气 ↓ ↓ 寒邪客肺 寒滞胃肠
→ 恶寒、身疼、无汗,脉 浮紧
→ 畏寒、肢冷、便溏尿清 、冷痛、拘急面白、苔 白,脉沉
→伤寒证 →中寒证
→ 咳喘、咯痰稀白 → 腹痛、腹泻、呕吐
12
辨证要点
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可查,以寒冷 症状为主要表现
治则
有干燥不润的证候特点
28
概念
火淫证候 外感火热病邪引起的证候
热盛─壮热、口渴、面目红赤、烦燥、
临
谵妄、 狂越、脉洪数。
床 津伤─口渴冷饮、便秘、尿黄。
表 动风─抽搐、角可反张。
现 动血─咳血、吐血、衄血、斑疹
火邪壅滞局部─疮痈红肿高凸。
29
火、热、温邪
火、热、温邪的性质同类,仅有轻重、缓急等程度之别。
21
湿淫证
外湿侵袭 ——外湿 脾失健运——内湿
内外合邪而为病
湿为阴邪,具有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粘滞 缠绵,重浊趋下等致病特点。
22
湿邪还可与风、暑、痰、毒等邪气合并为病,而为风湿 证、暑湿证、水湿证、痰湿证、湿毒证,以及湿遏卫表 证、湿痰犯头证等,各自可有不同的证候表现。
[辩证依据]起病较缓而缠绵,以困重、酸楚、痞闷、腻浊 等为证候特点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精选ppt课件最新
9
第二节 内伤七情辨证
1、含义:通过辨证以确定患者情志内伤的具体病因和病机。
2、致病特点:
(1)以气机紊乱为特征。 (2)不同情志过激所引起的气血失调的倾向不同。 (3)引起精神症状及身心失调性疾病。 (4)病证的发作、轻重与患者的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3、临床表现:不同情志的过激所引起的病机和证候不同。
伤暑 病机:暑热内盛,耗气伤津。 冒暑 病机:暑热湿邪侵袭肺卫。 中暑 病机:暑热内闭心神,引动
肝风。 4、辨证要点: 夏暑当令,气候火热热盛气阴 两伤并重。
精选ppt课件最新
5
(四)湿淫证候
1、含义:
湿邪包括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一种呈弥漫状态的病理性 物质,由湿邪所致的证候,即为湿证,其中感受外界湿邪者为外湿证或称湿淫证, 而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者为内湿证。
外燥证: 多发于秋季,以皮肤、孔窍干燥或干咳为辨证要点。 内燥证:多见于温热病后期,以全身津液亏损为主。
精选ppt课件最新
7
(六)火<热>淫证候
1、含义:凡外感火(热)邪所引起的证候称火(热)淫证候。 2、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热邪内盛充斥于外→壮热喜冷。 (2)火热上炎——面红目赤。 (3)热扰心神——烦躁,神昏瞻语。 (4)热盛伤津——口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精积与虫积辨证
—、食积辨证:
1、含义:通过辨证以确定食积的病因与病机。 2、致病特点:
①导致胃的通降失和 ②食积不化产生异常气味 ③饮食久停,可进而损伤脾等
3、临床表现: 食滞胃脘证和食滞肠道证的症状表现。
4、辨证要点: 以脘腹胀满或痛、嗳腐吞酸、纳呆厌食,排便臭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寒淫证候
概念 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
寒客肌表─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临
床
痛、脉浮紧
表 寒客脉经络气血─冷痛,得温痛减
现 寒客脏腑─腹痛、呕吐或腹痛泻泄,腹
胀,纳呆
病因辨证
寒淫证候
辨证要点 恶寒肢冷,局部冷痛而喜暖,苔白滑
治则 疏散寒邪 鉴别
“伤寒”与“中寒”的区别
病因辨证
暑淫证候
概念 外感暑邪引起的证候
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有何关系?
• 疲劳是身体发给你的求救 信号,“过劳死” 是在疲 劳综合征的基础上发展、 恶化的结果。
• “过劳死”主要“青睐” 三种人:有事业心的人— —特别是“工作狂”;有 钱人——特别是只知消费 不知保养的人;有遗传早 亡血统又自以为健康的 人——特别是男性。
病因辨证
《内经》 病生于阳,生于阴
夫邪之生,或生于阴,生于阳,其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 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素问•宝命全形论》)
宋. 陈无择 三因学说
六淫侵袭为外因
情志所伤为内因
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为不内 外因
病因辨证
根据来源和发病部位
外感 内伤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
刺痛或发痒、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肿大及触痛、头 部重压感等; • 3)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丧失、说话困难、注意 力不集中、理解力差及睡眠障碍等。 • 前提是排除其他疾病,具备这样3条基本特征。
那么这就是——
• “最好的运筹学家偏 偏没筹划好自己的 人生”
• 浙大36岁博导因过 度疲劳病逝
哪些人易患疲劳综合征?
身热、烦渴、舌红、脉浮数。
辨证要点 秋多,干燥,津枯液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兼有头面,颈部红肿疼痛,咽喉剧痛,为大头瘟。
兼有发热,咽喉红肿糜烂疼痛,全身遍布猩红色皮疹,为烂喉痧。
兼有咽喉肿痛,复盖白膜,咳声嘶哑,状如犬吠,吞咽,呼吸困难,为疫喉。
若病初恶寒发热,继而阵阵痉咳不止,咳剧则面色青紫,涕泪俱出,呕吐,咳止时伴有鸳鸯样叫声,多见于小儿,为疫咳,又称为“顿咳”、“顿呛”、“百日咳”。
【证候分析】喜为心之志,过喜,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而见精神恍惚,思维不集中,重者神明失主,致神志错乱,语无论次,举止异常。
怒为肝之志,怒则气上,大怒可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而致两胁胀痛,胸闷,善叹息,或见急躁易怒。肝气横逆,克犯脾胃,胃失和降则致呃逆、呕吐;脾气不升则见腹胀泄泻。
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气血并走于上,故致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甚至气血蒙蔽清窍,而突然昏厥,血随气妄行,则见呕血。
【证候分析】凉燥多因深秋气候转凉,燥邪与寒邪合而致病。燥寒袭于肺卫,故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等类似外感风寒表证的现象,又见咳嗽、鼻塞、咽痒舌干,脉象浮等肺燥的证候。温燥则是秋初气候尚热,炎暑未消气候干燥,燥热迫于肺里,灼伤津液,故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等类似风热表证的现象,又见干咳、痰粘量少,皮肤及咽干燥,口渴心烦等燥热伤津的症状。舌干苔黄,脉浮而数,均为燥热之证。
一、六淫、疫疠证候
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来的致病邪气。六淫的致病特点:一是与季节和居住环境有关,如夏季炎热,患暑病的人多;久居潮湿之地,易感受湿邪;二是六淫属外邪,多经口鼻、皮毛侵入人体,病初常见表证;三是六淫常相合致病,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又常常相互影响或转化。
疫疠为自然界一种特殊的病邪,其致病具有传染性强,并迅速蔓延流行的特点。
第四章 辨证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中医学中的“症”、“证”、“病”的概念是不同的,但三者之间又有着密切联系。所谓“症”,是指疾病的单个症状,以及舌象、脉象等体征。如发热、畏寒、口苦、胸闷、便溏、苔黄、脉弦等。“证”,是指证候,即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若干症状的概括。例如,感冒病人有风寒证、风热证的不同,所谓“风寒证”是以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状的概括。它表示疾病在这一阶段的病因是感受风寒之邪,病位在表,病性属寒,邪正力量的对比处于邪盛正未衰的局面等。由此可见,症是疾病的现象,证则反映疾病的本质,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特点与规律概括。辨证是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一系列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病变部位、性质和邪正盛衰,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而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和特征,来确定疾病名的过程则称为辨病。
(四)湿淫证候
湿证,是指感受湿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湿性重着,粘滞,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故其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
【临术表现】伤湿,则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冒湿,则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弱,湿伤关节,则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临床实践证明,情志所伤,能够影响内脏的功能,这是肯定的,至于具体伤哪一内脏,引起何种气机变化,并不一定象上面所说的那样机械,只有详细审察病情,才能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临床表现】喜伤,可见精神恍惚,思维不集中,甚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脉缓;怒伤,则见头晕或胀痛,面红目赤,口苦,胸闷,善叹息,急躁易怒,两胁胀满或窜痛,或呃逆,呕吐,腹胀,泄泻,其则呕血,昏厥,脉弦;思伤,可见头晕目眩,健忘心悸,倦怠,失眠多梦,食少,消瘦,腹胀便溏,舌淡,脉缓;忧伤,则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脉涩;悲伤,见面色惨淡,时时吁叹饮泣,精神萎靡不振,脉弱;恐伤,少腹胀满,遗精滑精,二便失禁;惊伤,则情绪不安,表情惶恐,心悸失眠,甚至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六)火淫征候
火证,是指广义火热病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火热之邪,其性燔灼急迫,为病常见全身或局部有显著热象,容易耗伤阴津,使筋脉失于滋润而动风,,亦可迫血妄行而出血。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面红目赤,心烦,汗出,或烦躁谵妄,衄血,吐血,斑疹,或躁扰发狂,或见痈脓,舌质红绛,脉象洪数或细数。
【证候分析】火热之邪侵入气分,则见壮热、口渴、面红目赤、脉洪数。若邪气在气分不解,进入营血,耗血动血,逼血妄行,则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火热壅盛,心肝受灼,则躁扰发狂。火毒壅于血肉之间,积聚不散,则肉腐血败而见痈脓。舌红绛,脉数,是火热深入营血之征候。
兼有腹痛,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时时欲泻,为疫毒痢。
【证候分析】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或内伏膜原,表里分传,故病初即见恶寒发热俱重,疫毒迅速弥漫三焦,则致壮热,头身疼痛。瘟疫疠邪上攻,则见面红,舌红绛。若移浊疫邪上蒸于舌面,可致苔白如积粉,面色垢滞。热盛迫津外泄,故汗出量多。热扰神明,则见烦燥,重者神昏谵语。热极生风,筋脉拘急,可见四肢抽搐。
情志致病有三个特点:一是由耳目所闻,直接影响脏腑气机,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不和,阴阳失调。如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悲则气消,思则气结,喜则气缓。二是与个人性格、生活环境有关。如性格急躁者,易被怒伤;而性格孤僻者,常被忧思所伤。三是不同的情志变化,所影响的内脏也不同。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三)暑淫证候
暑证,是指夏季感受暑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暑性炎热升散,故为病必见热象,最易耗气伤津,且暑多挟湿,常与湿邪相混成病。
【临床表现】伤暑,感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象虚数。中暑,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气急,甚或昏迷惊厥,舌降干燥,脉濡数。
【证候分析】伤暑,为感受暑,湿之邪,汗出过多,耗伤津气所致。暑性炎热,蒸腾津液,则恶热,汗多而口渴,尿黄;暑病汗多,气随汗泄,故疲乏而脉虚数;暑挟湿邪,湿泛上焦,故苔白或黄。至于中暑,则是人在夏令烈日之下劳动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明,因而卒然昏倒。暑热之热,灼气伤津,故发热,口渴,汗出,气急;暑热扶湿,蒙蔽清窍,内陷心色,则神昏;暑热伤津耗气,肝风内动,阳气不达四肢,则惊厥;暑热炽甚,营阴受灼,舌绛干燥,脉濡数。
恐则气下,极度恐骇,可使肾之精气下劫,肾气不固,则遗精,滑精,二便失禁,下焦气机不畅,而见少腹胀满。惊则气机逆乱,心神不能安藏,则情绪不安,表情惶恐,心悸失眠,重者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三、饮食、劳逸证候
饮食、劳逸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但不知调节,也能成为致病因素。
(一)饮食所伤证
饮食所伤证,是指饮食不节而致脾、胃肠功能紊乱的一类病证。
(七)疫疠证候
疫疠又名温病。是指由感染瘟疫病毒而引起的传染性病证。疫疠致病的一个特点是有一定的传染源和传染途径。其传染源有二:一是自然环境,即通过空气传染;二是人与人互相传染,即通过接触传染,其传染途径是通过呼吸道与消化道。疫疠致病的另一特点是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临床表现】病初恶寒发热俱重,继之壮热,头身疼痛,面红或垢滞,口渴引饮,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舌红绛,苔黄厚干燥或苔白如积粉,脉数有力。
(一)风淫证候
风证,是指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的一类病证。因风为百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缓,或肢体颜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或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或皮肤瘙痒。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伤人卫气,使腠理开合失常,故见发热恶风、头痛、汗出。风邪犯肺,肝气失宣,故见咳嗽、鼻塞流涕。脉浮缓、苔薄白,为风邪犯卫之证候。风邪侵袭经络,经气阻滞不通则见麻木,口眼歪斜,强直,抽搐。风邪搏于皮肤,故见皮肤瘙痒。
若内有伏痰,又感疫疠之邪,疫毒与痰互结,深伏于肺,致肺失清肃,肺气上逆,而见阵发性痉咳不止。咳剧则气机逆乱,可出现面色青紫涕泪俱出,呕吐等症。若饮食不洁,湿热疫毒侵袭胃肠,阻滞气机,灼伤气血,致腹痛,时时欲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二、七情证候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当精神刺激超越了病人自身的调节能力时,便可发生疾病。七情征候均见于内伤杂病。
【证候分析】伤湿,是湿邪犯表,发于多雨季节外感病初期,亦称表湿证。湿性重着粘滞,阴碍气机,清阳失宣,故见头胀而痛,胸前作闷,体倦,身重而痛等症状。湿邪与卫气相争,故发热,汗出而热不退。湿为阴邪,不伤津液,故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是湿邪为患之征。
冒湿则是冒犯雾露,或感受湿邪,阳气被遏所致,湿在头部,清阳被困,则头重如裹。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太过,可使脾气耗伤,心血亏虚。脾气虚则运化失健,则见食少,腹胀便溏。心血不足以养心,致心悸,失眠多梦。形体不得气血濡养,则清瘦,倦怠,头晕目眩,健忘,舌淡脉缓。
忧愁日久不解,耗伤脏腑之气,故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过度悲哀,则使气消,故见面色惨淡,时时吁叹饮泣,精神萎靡不振。
第一节 病因辩证
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属于何种因素所致的一种辨证方法。
病因辨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四个方面,其中六淫、疫疠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七情为内伤性病因,常使气机失调而致病。饮食劳逸则是通过影响脏腑功能,使人生病。外伤属于人体受到外力损害出现的病变。
湿邪弥漫全身,阳气不得敷布,则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弱,亦为湿邪困遏之征。湿邪侵入关节,气血不畅,故酸痛,湿性重滞,故感受重着,临床称之为“着痹”。
(五)燥淫证候
燥证,是指感受燥邪所致的一类病证。燥性干燥,容易伤津液,临床有凉燥与温燥之分。
【临床表现】凉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咳嗽,喉痒,鼻塞,舌白而干,脉象浮,温燥,身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心烦,干咳痰少,甚或痰中带血,皮肤及鼻咽干燥,舌干苔黄,脉象浮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