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军山唱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皮二六)
师爷说话言太差,
不由黄忠怒气发。
一十三岁习弓马,
威名镇守在长沙。
自从归顺了皇叔爷的驾,
匹马单刀我取过了巫峡。
斩关夺寨功劳大,
军师爷不信在功劳簿上查一查。
亦非是黄忠夸大话。
(快板)
铁胎宝弓手中拿,
满满搭上朱红扣,
帐下儿郎个个夸。
二次忙用这两膀的力,
人有精神力又加。
三次开弓秋月样,
(散板)
再与师爷把话答。


[西皮流水]夏侯渊武艺果然好,
可算将中一英豪。
将身且坐莲花宝,
[西皮摇板]营外因何闹吵吵。
(白)且住,老夫正在营中无计可施,夏侯渊这封书信来的是刚刚的凑巧。明日午时三刻与老夫走马换将。那时间先叫他放出我国陈式,然后再放他侄男夏侯尚。老夫习就百步穿杨,将他侄男射死,那夏侯渊必不甘休。那时老夫杀一阵败一阵,杀一阵败一阵,败至在旷野荒郊,习关公拖刀之计将他斩下马来。夏侯渊我的儿,你不来便罢,你若来时,中老夫拖刀之计也!
[西皮流水]这一封书信来的巧,
助我黄忠成功劳。
站立在营门三军叫,
大小儿郎听根苗:
头通鼓、战饭造;
二通鼓、紧战袍;
三通鼓、刀出鞘;
四通鼓、把锋交。
上前个个俱有赏,
退后项上吃一刀。
就此与爷我归营号,
[西皮散板]到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











《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建安廿年,即公元215年,曹操平汉中,并派大将夏侯渊、张郃等留守,驻兵定军山和天荡山各隘口。刘备趁曹操立足未定,同年率将进兵汉中,老将黄忠打败了驻守天荡山的张郃后,又奋勇取定军山,经法正指点,夺得定军山以西的挡箭牌山的山头,踞高临下,直取夏侯渊,夏措手不及,被黄忠腰斩,从而夺得了定军山。





百年京剧——定军山

烂文一篇,大家随便看看吧。
百年京剧——定军山 1905年的一天,琉璃厂丰泰照相馆附近的一个广场上,老远就能看见临时支着一块白布,有些人在拍照。一位老艺人,扎着一身黄靠,手拿一把金刀,耍了一个《定军山》里的大刀花下场。旁边站着不多的几个人。有个大块头,在一旁忙着照料一切。仅仅几分钟,就拍完一小卷胶片…… 也许当时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小小的举动在中国的历史上会留下什么印记,这却是中国电影的滥觞一笔。谭鑫培是湖北武昌人,自幼随父亲谭志道来到了北京,谭志道是汉剧的老旦演员,嗓音细而高亢,被人送了个"叫天子"的外号。本意是指他的声音虽高亮却不甚入耳。不料

想数十年后,却成了"响遏行云"的意思。谭鑫培也因此被人称为“小叫天”。《定军山》还有一个名字叫"一战成功",谭鑫培十分喜欢这出戏,每年春节之后"开箱"的时候一定要唱这出《定军山》,因为这出戏的主演是从"青龙门"(下场门)出来的,预示一年的好光景。 艺人的职业是世代相传的,谭鑫培幼年就被送进了金奎科班学戏,先学过武丑,又学过武生,最后学的老生。出科后就在永胜班担任配角。当时正是京剧的雏形时期,身怀绝技的名角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一个刚刚出科的年轻演员很难一帆风顺的开始自己的艺术历程。而此时,谭志道也已经病故,母老妻又娇,谭鑫培一时生活陷入窘境。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只能搭野台班子在京东一带活动,几经磨练和刻苦的学习,1870年再回北京,入三庆班,得到程长庚的赏识,常为之配戏,仔细揣摩其唱腔,动作。最终得以师事程长庚,程长庚生前曾有言:"吾身后此子必享盛名"。程长庚预言没有错,曾有人言,一个演员如果在台上混得连名字都没有了,那么他就登峰造极了。在京剧二百多年的舞台上,只有两个人做到了一提起"大老板"就能让别人知道是他。一个是开山祖师爷程长庚,一个便是他的徒弟谭鑫培。慈禧太后是一个十足的戏迷,原有的升平署演戏太监早已经满足不了她的戏瘾,于是便炮制出了"内廷供奉"这个名堂,一大批名角由此成了经常出入宫廷的御用演员。 1890年,谭鑫培被选入升平署为民籍教习,充当内廷供奉,先后选为供奉的还有孙菊仙、汪桂芬、杨月楼、王楞仙、陈德霖、余玉琴、王瑶卿等,谭鑫培的演唱技术精湛,深受慈禧的赏识,赐四品服。还有了贵族王爷为了求谭鑫培多演一剧而下跪的佳话。谭鑫培在别人眼里也成了能让"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名士,世人都以"谭贝勒"呼之。事实上,其中的甘苦也只有他自己知道。有一次在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演出,数九寒天,天气冷得能冻住油彩。慈禧兀自坐在暖阁中要看谭鑫培的《定军山》。谭鑫培无奈,将狐皮大衣穿在里面,外面扎上硬靠,好在宫中行头都很肥大,谭鑫培又天生癯瘦,在台上仍然要起霸、开打,虽然艺高人胆大,也确实苦不堪言。 1900年后,谭鑫培在首都舞台独享盛名,有"有书皆作垿,无腔不学谭"的口谚。狄楚青曾作一诗云:"太平歌舞寻常事,几处风飐几色旗,国自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这首诗意在讽刺清王朝,而从另一面也可看出谭鑫培影响之大。后来人们称谭为“伶界大王”,梁启超

作诗题为:“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 成了名的谭鑫培也不再什么戏都演了,大量
的武戏都被"挂"了起来。他那个时代的生角演员都以文能唱《探母》,武能唱《长坂坡》为荣。谭鑫培还以《恶虎村》的黄天霸这一典型的武生形象被著名画家沈容圃画在《同光十三绝》画卷上广为流传。但是自从谭鑫培进宫演戏,因为慈禧看戏是不顾演员的死活的,武戏演员尤为辛苦,所以谭鑫培在进宫呈报会演的剧目时,便将《挑华车》、《长坂坡》等大块头的武戏全部略去了。由于在太后面前不演这些戏,在外面的营业演出中也就只好放弃了。但是,由于杨小楼的父亲,谭鑫培的盟兄弟杨月楼(《同光十三绝》里扮演杨延辉的演员)生前有托孤之举,所以谭鑫培在指导义子杨小楼的武戏时下了很大的功夫。谭鑫培的艺术折服了北京四九城的观众,当时在票友中有贵俊卿、言菊朋等五人号称"五坛(谭)",为票友中学谭鑫培最有成就的五个人。言菊朋学谭鑫培已经学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谭鑫培闻鼻烟,为了干净,每次上台前都洗洗鼻孔,言菊朋从来不闻鼻烟,可是每次上台之前也打盆水洗鼻子,因而被人讥讽为"言五子",就是“低网子、矮靴子、小个子、洗鼻子、装孙子。” 世人都认为《李陵碑》是谭鑫培的杰作之一,可实际上,谭鑫培最不喜欢唱的就是《李陵碑》,因为杨继业有八个儿子两个女儿,偏偏谭鑫培也是八个儿子两个女儿,杨继业最后落得卸甲丢盔,碰碑而死,一家人也七零八落。所以谭鑫培十分不喜欢这个戏。

【作者: 五马江儿水】【访问统计:261】【2005年04月4日 星期一 14:52】【注册】【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