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西方历史观与历史人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历史人物评价中唯物史观的运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历史人物评价中唯物史观的运用
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
是物质的,都是由物质作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
因此,在人类历史中,
社会发展的根源和动力也是物质的。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开始使用唯物史观,通过对历史人物所处的物质环境、历史背景、社会地位等方面进行
分析,来评价他们的意义和贡献,也有可能得出不同于传统价值观的结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在历史人物评价中唯物
史观的运用,从而了解当时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在历史人物评
价中唯物史观的运用,探讨该运用对于当时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及评价中的优缺点。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变化。
(2)唯物史观在历史人物评价中的运用。
(3)历史人物评价中唯物史观的优缺点及影响。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念,并分析其中的变化。
(2)实证研究法:选取当时的一些历史人物,对他们的评价进行分析,探讨唯物史观在评价中的运用。
(3)逻辑分析法:对研究结果进行逻辑分析,归纳总结出历史人物评价中唯物史观的优缺点及影响。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能够深入探讨时代变革对于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对于加深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促进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同时,本研究还能够对于今后历史人物评价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专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千古一帝”秦始皇(一)主要功绩1.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1)条件:时代趋势,国力基础,重用人才,个人条件。
(2)过程:从公元前231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2.政治制度: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度,推行郡县制,颁行秦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经济文化措施:按田征税,土地私有合法化,移民垦荒,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修建驰道,统一车轨,促进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4.开拓疆土:北击匈奴,移民实边,修筑长城,征伐岭南,修筑灵渠,设三郡,扩大疆域。
(二)功过评述1.统一中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多项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政权巩固和国家统一。
3.过分尊崇法家,焚书坑儒、严刑凤峻法、滥用民力,广建宫殿,陵墓,专制暴虐,制定各种残酷的刑罚、赋敛严重,使秦朝短暂而亡。
4.总评:尽管暴政对秦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秦始皇实现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是对中华民族贡献巨大的杰出历史人物。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者唐太宗(一)主要功绩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心存百姓;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兼听纳谏;开明开放,兼容并包。
(2)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贞观之治的内容(1)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重视法制,颁行《唐律》,肃清吏治,化重为轻(2)经济:延用均田制,完善租庸调制,经济迅速恢复发展(3)民族关系: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册封、会盟、和亲、设置都护府等。
(4)文教: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5)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存百姓(二)功过评述1.开启“贞观之治”的局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初步基础2.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和唐政权友好关系,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迈入鼎盛时期。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一、名词解释1、希罗多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他是西方古典史学的代表人物,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其传世之作《历史》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历史叙述体,开创了西方社会文化史的先河。
2、修昔底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
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共8卷,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典范,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3、色诺芬古希腊历史学家、军事家。
他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主要历史作品有《希腊史》和《长征记》,《师门回忆录》等。
其作品可读性强,是古代史学的上乘之作。
《长征记》是西方第一部军事理论名著,具有很高史料价值。
4、修辞学派由于伊索克拉特斯的影响,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史学出现了“修辞学派”。
该派的主要历史学家有埃福罗斯和特奥波姆波斯。
“修辞学派”注重练字造句,只求文字之动人,而不关心史事之正确,因过分强调修辞常常因词误义,有悖于史学的严谨作风与求真精神。
5、高卢战记古罗马执政官凯撒编撰的历史著作。
《高卢战记》记录恺撒领兵在高卢地区征服日耳曼民族的战事回忆录,它是生动的战争实录,也是一部古老的战争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该书反映了恺撒高超的写作技巧。
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
该书在西方广为流传影响很深。
6、塔西佗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
主要著作有《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历史》和《编年史》,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
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因而透露出浓厚悲观主义情绪。
但其作品至今是研究古代罗马历史的权威史料,影响深远。
7、普鲁塔克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史学家,生平著述丰富,代表作《希腊罗马名人传》深刻反映了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印记,不仅在史学上开西方史学中的历史传记体之先河,而且影响后世甚巨。
西方史学史期末温习资料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一、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
他西方史学的创建者,其传世之作《历史》是西方史学第一部名不虚传的历史高作,首先创建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文体,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式撰述历史,而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二、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身世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
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列举:1.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希罗多德《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长征记》《希腊史》2.两种撰史模式,两种撰史风格:政治军事史社会文化史富丽平实三、简答1.简析希罗多德的史学贡献。
希罗多德贡献(史学思想):一、在西方史学上开创了一种编史传统--社会文化史;二、创建了一种编纂方式--历史叙述体;3、已经初步运用了历史批判方式,对史料进行辨别、批判;4、治史视野宽广。
评价:长处:希罗多德是西方历史学上的奠基人,在西方史学上开辟了一个新时期,开西方历史叙述体之先河,这种编史题材通过俢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取得了完善与发展,至今仍被西方史学界奉为正宗,成为编纂历史的通用文体。
他在东方历史学已有功效的基础上,注重去伪存真,比较各家异同,去除不可信的部份,最先采用历史批判的方式,从而为西方史学界的发展开创了新东西。
希罗多德把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结合,从此希腊人及其后人知道如何写作历史高作,并形成了希罗多德的风格:广采博收、文笔优美。
缺点:一、在治史方面有着强烈的亲雅典的政治立场,尝试他在研究历史时不免偏袒一方,有时不免出现违背历史事实的现象;二、天命史观使得他的作品出现神示、梦兆、幻觉、占卜之类的东西,从而使作品的真实性大打折扣;3、希罗多德“史话家”的兴趣,使他热衷于逸闻趣事,从而客观上造成了他的作品枝节蔓生、结构庞杂、阅读困难。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徐学强整体史观亦称全球史观,它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对西欧中心论的批判不断深入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历史观或者说史学流派。
它是着重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的宏观史观。
整体历史观(全球历史观)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其基本观点可概述如下:1.从全局(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历史的发展都受到其它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影响,也同时影响着其它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
2.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按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基本理念划分人类历史发展的时期。
3.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
只讲纵向发展,不讲横向发展以及横向发展对纵向发展的影响,就无法说明民族历史或地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过程。
根据以上观点我将世界近现代史作以下概述:一、世界潮流中的西方政治现代化历程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⑴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进行了“光荣革命”,1689年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用一系列的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这一制度一直为英国沿用,并不断得到完善。
英国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效仿。
⑵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制⑶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经过反复斗争,到1870年才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一直实行共和制。
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⑷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沙皇专制君主政体,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才建立起苏维埃人民政权。
(5)日本: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掌权后重新实行君主专制政体,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近代天皇制;1945年后在驻日美军的干预下确立了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现代天皇制。
(6)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后,实行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7)德国、日本、意大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起法西斯统治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道路①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道路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实际上的保证。
立足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立足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唯物史观是一种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观,强调物质条件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是立足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起到的作用和所处的历史条件来进行的。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基于他们对于社会变革的贡献。
历史人物的作用是相对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而言的,他们的言行和行为往往与社会的历史进程相呼应。
对于唯物史观来说,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需要看他们对于社会变革的促进或推动作用。
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他们推动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巩固,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立和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现代史上,像列宁、毛泽东等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考虑他们的局限性和局限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历史人物是有局限性的,他们不能摆脱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应该也看到他们的局限性和局限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举个例子,尽管拿破仑在推动法国革命和建立抵抗外国侵略的军事力量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也为法国带来了长期战争和不稳定的政治局势,最终导致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衰落。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看到他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评价的变化。
历史评价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如此。
历史人物的地位和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倾向和角度。
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历史评价的变化和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价会有所不同。
立足于唯物史观的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应该考虑他们对于社会变革的贡献、他们的局限性和局限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他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评价的变化。
只有综合考量以上几个方面,才能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谈谈世界近代史上具有影响的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谈谈世界近代史上具有影响的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世界近代史是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
通过学习、梳理,下面简单阐述一下在世界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一、人物乔治·华盛顿:美国首任总统,美国独立战争大陆军总司令。
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1783带领美国获得独立,1787年制定《1787宪法》,被尊称为美国国父。
拿破仑:法兰西帝国缔造者,卓越的军事家,野心勃勃的政治家。
颁布了《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但对外战争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848年起草发表了《共产党员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方向。
玻利瓦尔:19世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最杰出的领袖之一。
他领导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等地的独立战争,是南美共和制度的奠基者,被称作“南美的解放者”。
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建了微积分,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为“牛顿三定律”。
达尔文:英国科学家,发表科学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代表作《人间喜剧》。
贝多芬:德国伟大的的作曲家,也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热情歌颂者,代表作《英雄交响曲》。
此外还有爱因斯坦、托尔斯泰、居里夫人、伏尔泰等科学和思想的著名传播者。
二、历史事件新航路的开辟: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8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1498年)、哥伦布第一次到达美洲(149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开始(1519年)。
新航路是一条殖民掠夺之路,又是一条世界市场联系之路,还是一条人类文明交流之路。
英国革命:(1640—1688年),克伦威尔把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英国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第十一讲20世纪的东西方文化
(5)、苏联史学 苏联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十月革命后 占据主导地位。30年代,苏联史学界已普遍确 认整个世界历史的过程按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合乎 规律地更替。史学工作者即着手对本国和世界史 的各个时期和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专题研 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史学随着苏共二 十大对斯大林个人迷信的批判,开始重新探讨史 学中存在的问题。本国史研究的中心转到苏联社 会史和党史方面。同时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列 宁主义史、世界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史、各 社会主义国家史、“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 和 发展史、民族解放运动史。
阿图尔· 叔本华及其著作
弗里德里希· 威尔海姆· 尼采(1844—— 1900)是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 他认为,贪得无厌的权力意志是万物的本 原。它不仅是有意识活动的人本质,也是一切自 然事物的过程和内容。人生的目的在于发挥权 力,扩张自我。尼采提出了超人哲学。他说, “超人”就是人类中的“精英”、“天才”。尼 采认为超 人在不同地方和不同时代都有过。他把人类历史 描绘成强者和弱者,以及这两者之间的永恒斗 争。尼采鼓吹战争,宣扬雅利安人种是欧洲的新 种族,赞扬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尼采的权力意志 论和超人哲学是反科学的、反民主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它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后来又成为法西 斯专政的理论根据。
阿诺德· 汤因比 (1889-1975)
(2)、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 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以新的自然科学和 新的哲学观念为基础,对19世纪西方占统治地位 的实证主义史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意大利的克 罗齐认为,历史研究的目的不是复制和再现过 去,而是回答和解决现实生活所提出的多种理论 问题。英国的科林伍德则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 史的口号,认为历史不是孤立的、个别事件的集 合,而是无始无终的过程,研究历史是要透过事 件的表象去辨析出其中的思想来。批判、分析的 历史学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助于人们思想的澄 清和认识的深化。历史哲学从思辨到分析的转 变,使史学与哲学之间建立了一种更为密切的关 系,但同时,它也使历史似乎成了艺术和哲学一 类的东西,使它丧失了科学的地位。
中外历史观的比较与分析
中外历史观的比较与分析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记载和解释不仅仅关乎过去的真相,更关乎着当今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中外历史观的比较与分析中,我们既可以从大的角度考察历史对于不同文化的影响,也可以从具体事件和人物的角度来阐述各自的不同见解。
一、历史对于文化的塑造不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不同文化的塑造作用不尽相同。
以中国为例,众所周知,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
从夏朝开始,逐渐演化出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如儒家、道家、佛教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影响了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思想影响最大。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礼仪、人伦、诚信等传统美德,其盛行时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中国,儒家思想虽然已经不再是主流,但是其对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人格塑造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而在海外,儒家思想也通行了一段时间,尤其是在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其影响力更是深远。
相对于中国,西方的文化历史相对较短。
但是西方文化的发展却是非常迅速的。
从古希腊罗马文明开始,逐渐演化出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民主主义等等。
这些文化现象不仅影响了欧洲的文明进程,同时启示了各个国家在各自的发展中需要尊重人权、民主自由和宽容。
在当今的世界,西方文化已经成为全球的主流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比较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角度来看,中外历史观的差异更加明显,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处理历史事件和人物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思考方式也各有不同。
以二战为例,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是正义力量的一方。
中国人民进行了持久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在西方国家的历史教科书中,《二战》主要讲述的是欧洲和北非的战争,对于亚洲和中国的战争给予的关注程度明显不足。
其实,这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民的意义更加深远,而西方国家忽略掉这段历史的重要性,也反映出了中外历史观中的明显差异。
中西方史学史
卷1二、名词解释1、李维古罗马学家,流传下来仅《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并残缺不齐。
共142卷。
但其陷入了历史循环论,对某些史料缺乏分析批判,影响史实可靠性。
尽管如此还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失为研究罗马早期及共和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2、陈寿西晋著名的史学家,他在晋朝担任史官多年,撰写了纪传体断代史的《三国志》,共65卷。
他的《三国志》妥善的处置了魏蜀吴三国的关系,又善于通过委婉隐讳的表达方式来贯彻史家表达方式,叙事简洁,从而充分表现出了陈寿的史才。
陈寿的《三国志》是我国研究三国历史十分重要的资料,由于材料限制陈寿的《三国志》其内容不够充实,甚至有脱漏的地方。
3、《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作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由本纪、世家、表、书、列传等五部分组成,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上起传说中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郑樵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通志》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
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郑樵的主要史学思想有“会通”、“求是”和“创新”。
他在历史文献学上有很多建树,他对金石文献和图谱文献给予充分重视,在文献注释方面也有不少独到见解。
5、《文献通考》是我国元朝时期著名的史学家马端临撰写一部规模更大的典制体通史,全书共348卷,分24考,和《通典》、《通志》合称“三通”。
记载了上古传说时代至南宋宁宗嘉定末年。
全书有“文”、“献”、“考”三种。
“文”是文献网罗与考订,“献”是指前人之议论,“考”主要是马端临的按语。
《文献通考》材料较《通典》详实,体例较《通志》严谨,于宋代制度尤为详备,因而是政书中最有价值之作。
6、《左传》是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的史学家左丘明所作,他用编年记事的方法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七年的历史。
《左传》重视交代历史的原委经过,它重视战争活动的记录,该书文辞优美,生动形象,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是我们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的重要资料。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一、填空1、第一位拉丁史家老加图,第一部拉丁史作《起源》。
P672、第一部基督教史著《编年史》,作者是朱利乌斯·阿非利卡努斯。
P1013、孟德斯鸠的规律论和环境决定论,代表作是《罗马盛衰原因论》和《论法的精神》。
4、伏尔泰的历史批判与文化史研究,代表作《历史哲学》《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即《风俗论》)(近代文化史的先驱)。
5、卢梭论私有制、阶级与国家的起源,代表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6、近代历史哲学之父:维科,代表作《新科学》。
7、英格兰史学之父:比德,《英格兰教会史》8、唯物史观的创立者:卡尔.马克思,恩格斯9、埃及学的创立者:商坡良(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系统精解》10、康德:德国理性主义大家,星云学说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是《纯粹理性批判》《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人类起源臆测》11、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12、科林伍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的观念》13、克罗齐:历史就是思想。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14、普罗科匹乌斯:《查士丁尼战争史》拜占庭的基督教史学15、理想主义史学:启蒙时代;人本主义:文艺复兴16、年鉴学派的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标志是1929年《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创办。
a、费弗尔的代表作:《土地与人类的演进:历史地理学导论》《一种命运:马丁.路德》《16世纪的不信神问题—拉伯雷的宗教》b、布洛赫的代表作《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历史学家的技艺》c、布罗代尔的代表作《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纪的物质世界和经济资本主义》d、勒华—拉杜里的代表作《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二、名词解释1、爱德华•吉本:(1737—1794年)是启蒙时代英国理性主义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是《罗马帝国衰亡史》,其史学成就是:(1)视野广阔,具有历史连续发展的概念。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
1、古典史学:称古希腊古罗马史学,追溯神话与史诗的前希罗多德时代到公元5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大约有1千多年。
史学代表有希罗多德、俢昔底德、波里比阿,形成了对后世颇具影响的史学传统。
2、中世纪史学:从5世纪到14世纪初的文艺复兴运动被称为中世纪史学。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结束。
特点:古典史学传统中断,基督教神学史观大放光芒,但这种神学史观严重禁锢了西方史学的发展,西方史学在这一时期显得迟缓与落后。
3、近代史学:14世纪到19世纪,特点:史学流派众多,史学家辈出,史学后备军强大,史学研究基础坚实,史学研究手段更新。
考古学诞生,于是西方史学独立,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学派:兰克学派。
4、现当代史学:20世纪初到至今,西方的现当代史学,新史学思想萌芽,20世纪50年代成形,至今中西史学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发展。
代表学派:年鉴学派。
5、奥古斯丁:(公元354年-430年),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上帝之城》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全书共二十二卷,历十四年才完成。
该书发展并确立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反对异端学说,维护基督教神学体系,构建了神学体系的基础。
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为以后的中世纪史学定下基调。
6、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
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29—45)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46-68)即布罗代尔时代,转型(68年之后)。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7、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
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三)第三阶段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经过社会史大论战
之后,发展非常迅速,到抗战时期,已 经成为最有影响的一支史学队伍。
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并没有停止摩擦。
政治斗争也反映到史学领域里来,史学 界成为政治斗争的重要阵地。
(三)第三阶段
20世纪中国历史学在第三阶段呈现多元化发 展势态,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各种史观,在 史学领域都有基地。史学理论的繁荣和史学 史学科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 基本完成。由于战争的原因,史学分成三大 区域,各个区域均有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 以其完备的理论形态,求真和致用相结合的 学风,积极参与抗战和革命斗争,队伍日益 壮大,成为迅速壮大的一个学派,为新中国 史学发展到更高阶段,奠定了基础。
(三)第三阶段
国统区汇聚了许多逃亡的大学教授,很多大 学和研究所也迁到后方。在战时兵荒马乱的 形势下,史学界依然坚持学术研究。他们坚 信,只要史学存在,就有民族精神在,就能 够将侵略者赶出去。 在理论方面,历史理论日益发达。民生史观 (孙中山、戴季陶)、文化形态史观(雷海宗、 林同济)、生机史观(朱谦之)、英雄史观 (刘掞黎、陈诠)、政治史观(周荫棠)、 道德史观(谢幼伟)、函变史观(张君劢) 等等都纷纷呈现。
(四)第四阶段
后五十年,我们也可以把它划分几个小段:
1950—1966年,即建国后十七年一段;
1966—1976年,“文革”十年一段;
1976(1978)—20世纪末是一段。 (历史主义史学思潮与教条主义史学思潮的矛 盾斗争、“文革”十年史学遭到严重破坏、 拨乱反正时期的史学、史学理论热和外国史 学理论的大量引进、唯物史观与发扬民族特 色的结合、跨学科研究和多元化趋势)
陈垣(1880—1971)
“大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大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大历史观”是20世纪延续至今的历史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将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通过揭示历史的全貌和发展规律来探究历史的本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大历史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
具体来看,“大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侧重于某一时期或某一事件的教学,导致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不足,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内在联系认识不清。
而“大历史观”则强调历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通过将历史看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来启发学生对历史的整体认识,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运用“大历史观”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建立起历史的观念和历史思维,使他们能够运用历史知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和看法。
通过历史思维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历史素养,提高历史素养。
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枯燥乏味,学生对历史知识缺乏兴趣。
而“大历史观”能够通过讲解历史故事、展示历史图片、介绍历史遗迹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大历史观”教学理念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是一个重要问题。
以下将以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大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效果:案例一:以“丝绸之路”为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丝绸之路”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简单地介绍“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起止时间和作用等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枯燥和乏味。
而在“大历史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到繁荣再到衰落整个历史过程的维度去分析和理解。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人物简介
• 参与各种历史研究和学术活动
1924年至1946年担任伦敦大学历史教授
• 创立伦敦大学历史研究所
• 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历史学家
• 对英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汤因比的主要成就和荣誉
01
1921年出版《历史研究》
• 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革新
•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
04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的历史影响与遗产
汤因比对英国历史学的影响及其在学术界的地位
汤因比对英国历史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革新
•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
• 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历史学家
汤因比在学术界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
汤因比认为历史发展是由文明形态的演变推动的
• 提出了一种历史形态理论
• 将历史划分为多个文明形态
汤因比的历史形态理论对全球史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为全球史观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
• 对后世历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汤因比的历史形态理论对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产生了革新
•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历史研究方法
• 对后世历史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英国历史学家人物
简介
01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的生平与背景
汤因比的出生和家庭背景
01
1889年出生于英国伦敦
• 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是一位音乐家
• 汤因比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
02
西方的历史观念
后现代主义
一 后先代主义的兴起
时序上,后现代主义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艺术和文学的 评论,60年代则在思想与哲学原地发荣滋长,70年代以降,便席卷 社会科学,而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史学则殿其后,方受波及。
社会背景上,20世纪历史事实表明:启蒙理性和技术至上的观念, 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伴随着启蒙理性的宏大叙事则掩盖 了西方及世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两次世界大战,自然环境恶化, 能源危机,核武器威胁,这些因素使人们产生了对未来无法知晓的 困惑,这种不确定心理使人们无法完全相信历史进步的观念。他们 期望历史学家能够对人类的前途提出令人信服的展望,使人能看到 过去与现在以及将来的联系,找出立身处事的方法,故此,新的后 现代主义取代现代主义成了必然。
内容简介 《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在》力求简练、 概括地勾画西方历史学的演变。同中国史学的源远流 长相仿,西方史学自古代希腊以来,也有几千年的演 变发展过程,具有自成体系的悠久传统。这一传统经 过不断改造、更新,自19世纪以降逐渐成为世界史学 史中重要的一支,对其他国家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譬如,20世纪初年的梁启超、胡适、顾颉刚、 傅斯年等人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改造,就直接受到了西 方史学家的启发。
代表著作,有海登· 怀特的《元史学:19世 纪欧洲的历史想像》 1973年发表,是后现代主义 的先声“对真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安克斯密特 《历史书写与后现代主义》第一个明确把后现代 主义与历史学相联系起来讨论的文章。
二 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后现代主义是衍发性的概念,“后现代主义” 旨在颠覆或取代“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是对历史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质疑。整体而言,后 现代主义乃反启蒙运动,特别是启蒙运动象征的 理性与进步。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1、希罗多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他创造了叙述历史的新方法。
对于历史事件,时而诉诸神的意志和命运,时而认为取决于个别人物的才能,也有时借助于对历史或地理情况的分析。
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2、修昔底德:古希腊历史学家。
他约出生于公元前460年,他生活在雅典的极盛时期。
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思想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求实的精神,理智的批判态度。
(2)从人事活动的角度出发,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3)认识到经济因素的重要性。
(4)开创“范例历史学”先河,追求史学垂训功能。
3、斯宾格勒: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历史形态学的开创人。
代表作《西方的没落》(1918)体现着一战的创伤与反省,他否定了近代西方的历史观,批判了近代西方的历史哲学;反对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解释和研究历史,主张内在地去领悟历史。
他的文化形态史观包括:历史和文化是有机体,文化的同时代性,历史的有机性和宿命是与生俱来的。
4、汤因比: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思辨主义历史哲学家,文化形态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代表作《历史研究》,提出了历史研究的单位,文明的数量,文明的可比性,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文明生长的尺度,文明衰落的原因,文明的解体等。
并且对西方文明的前景进行了分析,献身于寻求摆脱西方社会困境的人生道路。
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
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
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是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2、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
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列举:1.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希罗多德《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长征记》《希腊史》2.两种撰史模式,两种撰史风格:政治军事史社会文化史华丽平实三、简答1.简析希罗多德的史学贡献。
希罗多德贡献(史学思想):1、在西方史学上开创了一种编史传统--社会文化史;2、创立了一种编纂方法--历史叙述体;3、已经初步运用了历史批判方法,对史料进行鉴别、批判;4、治史视野宽广。
评价:优点:希罗多德是西方历史学上的奠基人,在西方史学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开西方历史叙述体之先河,这种编史题材经过俢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得到了完善与发展,至今仍被西方史学界奉为正宗,成为编纂历史的通用体裁。
他在东方历史学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去伪存真,比较各家异同,去除不可信的部分,最早采用历史批判的方法,从而为西方史学界的发展开创了新东西。
希罗多德把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结合,从此希腊人及其后人懂得如何写作历史著作,并形成了希罗多德的风格:广采博收、文笔优美。
缺点:1、在治史方面有着强烈的亲雅典的政治立场,尝试他在研究历史时不免偏袒一方,有时难免出现违背历史事实的现象;2、天命史观使得他的作品出现神示、梦兆、幻觉、占卜之类的东西,从而使作品的真实性大打折扣;3、希罗多德“史话家”的兴趣,使他热衷于逸闻趣事,从而客观上造成了他的作品枝节蔓生、结构庞杂、阅读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西方历史观与历史人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文明、全球史观历史人物:梁启超:新史学着眼于从理论上批判"旧史"。
作者自称"新史氏",倡言"史界革命"。
指出:"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
"他说的"历史",按其意,当是历史撰述,亦即史家撰述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
历史撰述是"叙述进化之现象",这实际上是指出了"新史学"之历史撰述的性质。
以此为前提,作者给历史学确定了一个内涵,就是:"进化者,往而不返者也,进化无极者也。
凡学问之属于此类者,谓之历史学。
"质而言之,历史学当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考察和叙述种种进化现象,这就是"新史学"的本质。
梁启超具体指出"中国之旧史"有"四蔽","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缘此四蔽,复生二病",一是"能铺叙而不能别裁",二是"能因袭而不能创作";"合此六弊",又有三"恶果",即"难读"、"难别择"、"无感触"。
梁启超虽也慷慨地把司马迁、杜佑、郑樵、司马光、袁枢、黄宗羲奉为中国史学上的"六君子",但认为其余史家多碌碌无为,"因人成事",《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的"家谱",是"地球上空前绝后之一大相斫书",所有的本纪、列传只是"无数之墓志铭"的"乱堆错落","汗牛充栋之史书,皆如蜡人院之偶像"等等,其所否定,可谓淋漓尽致,颇有不容分辩之势。
胡适:这个观点是胡先生在五·四时期提出来的,并对中国的文史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新文化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大胆假设”是要人们打破旧有观念的束缚,挣破旧有思想的牢笼,大胆创新,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或解决的可能;“小心求证”即是要求人们不能停在假设或可能的路上,而要进行证明,小心的证明则是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在证明过程中不能捏造事实,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改变事实,更不能用道听途说的东西去充当事实,而是要尊重事实,尊重证据,不能有半点马虎,千万要“小心”。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正是求新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的结合。
虽这一观点在六十年代遭到大陆学者的严厉批判,说是唯心主义,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但这在实际求知和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我们现在的很多做法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采用这种观点。
顾颉刚:顾颉刚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从20世纪20年代起即从事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献典籍的研究和辨伪工作。
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
顾颉刚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周代时最古的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朝有三皇,汉代以后有盘古,古史系统的形成,主要出于战国到西汉的儒家之手。
他以疑古辨伪的态度考察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指出孔子的“正乐”与社会上没有关系,批评梁启超把孔子说得太完美;断定六经决非孔子“托古”的著作,六经没有太大的信史价值,也无哲理和政论的价值;否定了儒家利用六经(尤其是利用《尚书》)编成的整个古史系统。
又提出,必须打破中国古代民族只有一个、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以及古史人化、古代是黄金时代等观念。
这些观点今天看来虽不尽正确,但在当时却具有反封建、反对经学偶像的意义。
陈寅恪:“求真实、供鉴戒”之史学思想,其根柢亦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吸收外来之学,要有自由之思想;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应有独立精神。
可见…吸收‟与…不忘‟两方面正是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体现。
史诗互证。
最渊源最有见识最能用材料之人。
黄仁宇:“大历史观”,代表作,《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大历史》。
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
对于“大历史观”,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两种切入历史的取径:一种系以宏观历史之思,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即“把握”是宏观的,研究仍是微观的。
另一种强调从较长的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
在黄仁宇“大历史”的范畴内,分析因果关系及其历史的合理性是主要的,对其他细端末节,不过分重视,甚至每个历史人物的贤愚得失,都认作次要。
对此,他解释说:“纵使事实之衍化对我们个人不能如意,或者在短时看来为荒谬不合理,可是把这些情事前后连贯,又从超过人身经验的角度看去,则它们有其意义。
”他比喻大历史如同天文望远镜望太空,以几个世纪几个朝代进行比较归纳研究。
如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和增税的认识。
由于封建国家向全部编户齐民提出财政上的要求,基于这种财政上的考虑,中央政府就竭尽其力扶植无数的小自耕农。
一到土地兼并盛行,政府的财源被阻塞,就引起政局不稳甚至朝代倾覆,而小自耕农更是入不敷出,痛苦万状。
增税也总是让百姓怨声载道。
因此,从古至今,反对兼并和增税之声,不绝于耳,均视其为祸源。
降低税收、与民休息也总是作为历史上治世的一个重要特征。
但有了数千年历史的纵深,黄仁宇指出:“既不兼并由私人组织,又不增税让政府组织,只好让所有服务性质的事业都没有人做。
其平等的悲剧,也就是长时期有系统地在历史上制造全面贫困。
”黄仁宇“大历史”还有突出一点即是强调地理因素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
:“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
”又如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气候不利的时候,“马背上的剽窃者就不由自主地打算袭取种田人,后者通常有半年的积蓄。
”也因此造成了“中国的农民和塞外的牧民连亘了两千多年的斗争记录”。
我们在说他们是安定生活的迫害者时也应当看到他们同时是自然环境的受害者。
这些都是在“大历史”视野下研究长期历史因果关系的典范。
至于“十五英寸的同雨量线”,“数目字管理”,“潜水艇夹面包型的社会结构”等新名词以及他对某些历史现象的重新定位和解释,则为我们在“大历史”下如何研究提供了借鉴。
斯宾格勒:德意志,《西方的没落》。
历史是他称之为文化的各个自给自足的个体单位之一一相继。
每个文化各有其自己的特性;每个文化的存在都是为了把这种特性表现在它的生命和发展的每个细节之中。
每个文化都和所有其他的文化类似,具有着相同的生命周期,类似于有机体的生命。
它以原始社会的野蛮状态开始;接着发展出来政治组织、艺术和科学,等等,起先是一种生硬的古代形式,然后怒放为古典时期,再后冷凝为衰落,最后沦入一种新型的野蛮状态,这时一切事物都被商品化了和庸俗化了,而它的生命便就此结束。
从这种衰落的状况中,再没有任何新事物诞生出来;那种文化是死去了,它的创造力是耗竭了。
此外,不仅形态的循环是固定的,而且它所需的时间也是固定的:因此,如果我们现在,比如说,能够测出我们在我们自己的文化周期上是站在哪一点,我们就能准确地预告它的将来形态将会是什么。
汤因比:文明史观,《历史研究》。
汤因比属于文化形态学派,他用以分析世界历史的基本单位是文明。
他把所有文明看成是平行的,同时代的。
为了说明这一道理,他向人们展示了一幅20世纪从外层空间拍摄的地球的照片。
站在这种宏观的时空角度来观察地球,任何人的历史视野都会随之改变。
在这样一个视角之下,他把人类文明开始的时间与人类出现的时间进行了对比。
他发现,较高级的宗教中最年长的距今只有2500年的历史,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也只有5000年的历史。
而古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从人类的祖先最早出现,至今已经有了50万年,或者是200万年的历史。
拿2500年或5000年与50万年这两个数字相比,前者是微不足道的。
既然如此,人类社会先后出现的各种文明在时间上的差异就可以忽略不计。
他不但认为所有的文明都是同时代的,而且文明是多元的;文明的发展是平行的、反复的和循环的,他反对一元单线的历史发展观,也反对文明的发展最终有个尽头的说法。
他把所有文明的发展看成是在最近才开始的竞相向前发展的一场实验。
从本质上说,它们既没有先后之分,也没有高低之分。
汤因比也不同意文明由环境所决定的说法,他发现,在世界上一些自然环境相同的地区,却没有产生出相同文明。
他认为,文明的起源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取决于多种原因,是多种事物相互关联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为此,他提出了“挑战说”。
他认为,文明的类型是由外界对人产生刺激,也就是外界对人的挑战和人的应战所做出反映的结果。
他发现,世界历史上的许多优秀文明,并不是发生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而是恶劣的地区。
当然,自然环境也不能太恶劣,以至于使人类无法生存和繁衍。
在这些艰苦的地区,正是由于那里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和卓越的创造精神,才使那里出现了优秀的文明。
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对于文明的产生虽然有影响,但是文明一旦出现,主要是人的能动性决定着文明的成长。
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人对过去的把握与理解,反映了当代人现实的认知需求和发展需求。
反之,一切当代史也是历史,现实世界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演进,很快就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其含义说:我们所谓的历史是存在于我们的当前,没有当前的生命,也就没有过去的历史而言。
所谓当代是指他构成我们当前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历史是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也是当前的,绝不是死了的过去。
历史还是以当前的现实生活作为参照。
这意味着,过去只有和当前的视域相重合的时候,才为人所理解。
一个法国民法典体系丝毫不知的人,绝不能真正懂得罗马法学上的成就。
法国年鉴学派:《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创始人马克·布洛克。
提倡对历史学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广泛应用历史学方法以外的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方法和比较方法,并注意开拓史料的来源,更注重心态史和分析社会文化的心理。
布罗代尔,他认为历史可区分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认为历史学家更重要的是研究长时段的发展,而不是仅去对短时段的政治军事等事件作详细研究,而要从数十年的中时段的周期波动的探讨中,进一步找出百年甚至数百年以上长时段中,整个文明的发展趋势以及延续于其中的基本社会经济文化等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