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那个星期天(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那个星期天

文本分析

本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但母亲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最后愿望落空的故事。一开始母亲爽快地答应小男孩出去玩时,小男孩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文章在表现小男孩丰富而敏感的情感世界的同时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持家务的辛劳,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对慈母的感激之情。课文的写作特色鲜明,即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作者在文中不仅通过对小男孩内心独白的描写直接揭示其心理变化,而且借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来间接展现小男孩的内心世界。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应把引导学生梳理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情感的体验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要重视朗读,以读为主线,通过诵读体味,感受小男孩希望落空后的失望与无奈。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明媚、吓唬、沉郁、缥缈、急遽、依偎”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味“我”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

3.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4.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辩证地理解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的辛劳。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明

确文章的中心内

容,体会“我”的

心理变化过程。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

现人物心理的写法,感受“我”的失

望与无奈;辩证地理解母亲的形象,

体会母亲的辛劳。

2课时1.会写“媚、砖、蚁”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明媚、念叨、停顿、晃动、

休止、惊惶、依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初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盼》,引出本课内容。

导语: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题为《盼》的文章,文中主要写了一个小女孩急切地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她“盼”的过程吗?(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复述小女孩“盼”的过程——当小女孩的妈妈给她买了一件特别的雨衣后,小女孩便天天盼着下雨。有一天,终于下雨了,小女孩又想方设法说服妈妈让自己穿上雨衣到雨中去玩耍,却被妈妈一而再地拒绝。虽然希望落空,但小女孩仍没有放弃希望,她盼望天不要把雨下完,等第二天再下,第二天小女孩终于如愿以偿地穿上雨衣去上学。)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为了一件事而苦苦盼望的经历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讲了一个小男孩在星期天盼着妈妈带自己出去玩的经历,我们一起去文中看看吧。

2.板书课题,引起思考。

思考示例: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比如: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星期天?那个星期天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取这样一个题目?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1969年在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北京。1979年发表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从此走上文坛。其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

2.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3.教师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

(1)生字过关:读、写。

媚砖蚁叨绊绞耽揉绽搓惶吻偎

◆需要注意的字音:

“砖”都是翘舌音,“搓”是平舌音;“绊”“耽”“绽”“吻”是前鼻音,“惶”是后鼻音。

◆区别形近字:

媚(妩媚)蚁(蚂蚁)绊(牵绊)耽(耽误)

眉(眉毛)议(会议)拌(搅拌)沈(沈阳)

绽(绽放)搓(揉搓)惶(惶恐)偎(依偎)

锭(钢锭)磋(切磋)煌(辉煌)喂(喂养)

(2)词语过关:读、记、写。

明媚蚁穴翻箱倒柜念叨停顿晃动碰倒

原谅耽搁绽开一声不吭缥缈惆怅休止

时光惊惶亲吻依偎挽回消逝

◆根据词意,填词语。

①(景物)鲜明可爱。(明媚)

②拖延时间。(耽搁)

③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缥缈)

④伤感,失意。(惆怅)

⑤亲热地挨着,紧靠着。(依偎)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星期天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放松休息的日子,究竟在那个星期天里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一直记忆犹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去文中找答案吧!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示例: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理清思路,梳理文章内容。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预设: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

午”“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我看看天,还不晚”“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

(2)思考: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我”的心情。)

预设:“我”的心情变化是本文的线索,也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时间推移母亲的承诺母亲的行为“我”的言行“我”的心情

早晨

答应带我出

去;去,当然去;

等一会儿,等一

会儿再走;等等,

买完菜,买完菜

就去

买菜

起床,刷牙,

吃饭;站在街门

口,藏在大门后;

跳房子;用树枝拨

弄蚁穴;翻看一本

画报

上午

好啦好啦,

没看我正忙呢吗

翻箱倒柜

整个上午我

就跟在母亲腿底

下午

下午,睡醒

午觉再去;下午,

准去洗衣服

我把午觉睡

过了头

黄昏

洗完衣服就

我一声不吭;

不出声地流泪

教师小结: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由盼望到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变化。

3.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详细描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爽约下,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