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旁神经阻滞并发症--全脊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于不可避免的全脊麻要进行合理治疗,避免更为严重的后果发生。一 旦确诊为全脊麻,在处理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维持呼吸系统稳定,立刻进行面罩辅助正压通气,必要时气管插管 进行人工呼吸。 (2)维持循环稳定,及时扩容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 持血压。 (3)心脏骤停多继发于呼吸抑制,按照复苏处理。
全脊麻的预防
椎旁间隙内主要的神经分布: ▪ TPVS中有脊神经(肋间神经)及其背侧支交通支和交感神经干。 ▪ 脊神经包括的肋间神经为T1~T11及T12的肋下神经。 ▪ 脊神经后支支配脊柱旁肌肉和皮肤,前支向前延续为肋间神经。
全脊麻的预防
▪ 操作者在应用传统的盲穿法即阻力消失法时,由于具有一定的盲 目性,易误入血管、损伤神经,发生气胸及全脊麻等不良反应。 Lonnqvist等对367例患者的研究显示,这些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为 10.1%。因此,操作者不仅要对解剖标志熟悉,还应该明确进针 角度及深度。
全脊麻的处理方法
(4)保护脑细胞,防治脑缺氧、脑水肿。 (5)积极对症处理,改善通气,防止二氧化碳蓄积,维持电解质 酸碱平衡。 (6)安全实施神经阻滞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提前发现患者异常表 现,如神志淡漠、呼之不应,氧饱和度降低,血压下降等特征,以 给抢救赢得时间。
小结
▪ TPVB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可减少术后胸部手术的疼痛,降低 恶心呕吐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并且也可为疱疹性 疼痛、肋骨骨折等提供镇痛。随着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降 低了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但仍有全脊麻的个案报道。全脊麻一旦 发生,将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在操作前备好 抢救物品,住院医师需要在高年资医师指导下进行穿刺,规范操 作,选择个人最熟悉的方法。
▪ TPVB最早由Sellheim提出并应用于胸部手术,穿刺者多根据患者体表 解剖标志进行盲穿,导致并发症相对较多,效果也并不确切,使其在临 床上推广受限。近年来,随着ERAS及舒适化医疗的快速发展,全身麻 醉复合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在临床的应用日趋广泛。全身麻醉复合神经 阻滞较单纯全身麻醉而言,其在镇痛药物及麻醉药用量、术后恶心呕吐 发生率、住院时长及费用、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单纯全身麻醉,为 患者的围术期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而且,随着可视化技术的进步,超 声引导下TPVB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胸部手术的围术期镇痛。
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并发症
▪ Piccioni等及Jouve等曾报道过全脊麻病例,发生全脊麻的患者约在3~ 6 h完全恢复,不遗留后遗症,但可能对患者心理造成一定影响。
▪ 在胸科手术中实施椎旁神经阻滞并置管也会发生全脊麻,Lekhak等分 析可能是导管尖端刺破突出椎间孔的硬膜囊所致。
▪ 另外Calenda等报道,外科医师可视下实施连续椎旁神经阻滞,但针尖 未定位,注射罗哌卡因后患者出现四肢麻痹,持续90 min,最后影像 学证实导管位于蛛网膜下腔。
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并发症
▪ 同硬膜外阻滞相似,TPVB的并发症包括局麻药中毒、刺破胸膜或 肺脏、神经根损伤、高平面阻滞甚至全脊麻等。目前,由于我国 医院医疗水平不均衡及超声仪器的缺乏,且操作人员缺乏严格的 培训,所以TPVB的并发症并不在少数,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全脊麻, 若未及时发现,可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生命。
全脊麻发生的原因
▪ 在超声引导下行平面外进针时,由于不能辨别针尖位置,可能出现 进针过深而穿透硬膜囊误入蛛网膜下腔,也会发生全脊麻。
▪ 在肺切除患者关胸前实施肋间神经阻滞,可有效减少术后疼痛,降 低术后肺部感染,但Sury等在实施时发生了高位神经阻滞,可能的 原因包括:
▪ 针尖穿刺硬膜囊,误入神经组织,在神经束内或束外扩散; ▪ 出现逆向轴突运输及简单扩散引起全脊麻。
全脊麻的预防
(4)水平面-平面内进针。该方法是由Shibata和Nishiwaki在 2009年首先提出,特点是易操作、成功率高。它是将超声探头放于 肋间进行扫描,然后将探头放置两肋之间,在胸膜与肋间内膜之间 的楔形低回声即为椎旁间隙,针尖针干显示清楚,且进针角度平, 穿刺胸膜的风险低。
全脊麻的处理方法
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并发症
▪ Naja等在研究神经阻滞并发症及失败率时,对620例成人及42例儿童施 行胸部及腰部椎旁阻滞,结果显示:
▪ 误入血管发生率为6.8% ▪ 低血压发生率4.0% ▪ 血肿发生率2.4% ▪ 刺破胸膜发生率0.8% ▪ 气胸发生率0.5% ▪ 硬膜外或鞘内扩散发生率可达1%。
全脊麻的预防
▪ Simpson等将此方法用于乳腺癌手术的患者并取得良好效果。该 方法进针时针尖针干可实时显示,超声下横突之间间距窄,操作 困难,进针路径长,从而引起患者不适,但引起全脊麻的几率较 平面外小。
全脊麻的预防
(3)水平面-平面外进针。此方法由Marhofer等在2010年首先 提出,探头横向放置,平行于肋间,针尖平行于脊柱,超声引导下 进针。此方法虽然可以避免针尖朝向椎间孔及脊髓,但穿透胸膜的 风险较大。超声引导下操作时横突、胸膜、肋骨、韧带显示较清楚, 但针尖显示不清,不易追踪,横突间距小,操作不便。
胸椎旁神经 阻滞并发症-全脊麻
副标题
前言
▪ 术后加速康复(ERAS)的发展及多模式镇痛理念的推广促使胸椎 旁神经阻滞(TPVB)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胸部手术。尽管相较 于胸段硬膜外阻滞具有很多的优势,但TPVB所致的并发症仍不能 小觑,尤其是全脊麻,隐匿性更高,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简述
谢谢观看
全脊麻的预防
▪ 超声引导下TPVB主要包括:
(1)矢状面-平面外进针。这种方法最早由Hara等在2009年提出。即 将超声探头放在平行于棘突、距中线2~4 cm处,采取平面外入路,进针 方向与脊柱约呈15°,操作时以横突及胸膜作为标志,可测量深度,避免 进针过深。当局麻药在间隙内扩散时,胸膜随之向下移动。该方法是在传 统椎旁神经阻滞的基础上,利用超声可视化优势进行操作,虽然在超声辅 助下进针,但不能动态观察针尖所在位置,对于操作不熟悉者容易发生穿 透胸膜、误入血管甚至蛛网膜下腔。
全脊麻发生的原因
在行TPVB时,发生全脊麻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三点: ▪ 患者解剖异常; ▪ 操作不规范; ▪ 人为原因(操作者经验欠佳)。
全脊麻的预防
▪ 从导致全脊麻的原因入手,为减少全脊麻的发生,重点在于预防。 ▪ 操作者应非常熟悉椎旁间隙的解剖结构,其位于胸椎两侧,在横
截面上是一个三角形的间隙,底边是椎体的后外侧缘、椎间盘、 椎间孔及节突,前外界为壁层胸膜,后界为肋横突上韧带。由于 其解剖的特殊性,穿刺空间狭小,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
全脊麻的预防
▪ Albi-Feldzer等采用此方法在对乳腺癌患者实施椎旁阻滞时就发 生了全脊麻。由于该方法不能动态观察针尖位置,特别对于初学 者,容易进针过深,通过椎间孔进入蛛网膜下腔,或刺入硬脑膜 的突出部分,而且超声下矢状面胸膜显影欠佳,肋骨和横突不易 区分,极易刺破胸膜。
全脊麻的预防
(2)矢状面-平面内进针: 超声探头位置与平面外进针相似,而针的方向平行于脊柱,由尾端 向头端在超声实时引导下穿刺。这种方法在超声实时引导时需要锐 角通过两相邻的横突,随着进针的深入,有时会无法明确针头位置, 增加盲目性,虽然有局限,但仍有其优势:可实时观察到针尖位置 变化,穿刺针平行于脊柱,不朝向脊髓,可减少神经根损伤和全脊 麻的风险。
全脊麻发生的原因
▪ 根据目前所发表的发生全脊麻的案例结合临床操作中的穿刺方式,导致 全脊麻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患者的硬脊膜囊通过椎间孔突出到椎旁间隙中,针尖穿刺过深到达 椎间孔,可能刺穿硬脊膜囊。 (2)操作者穿刺误入神经组织,在神经束内或束外扩散。Hale Waihona Puke Baidu(3)注药前抽吸试验不正确。 (4)一次性注入全部药物。 (5)其他包括逆向轴突运输及简单扩散引起全脊麻。
全脊麻的预防
▪ 关于皮肤至椎旁间隙的距离,Naja等研究显示,皮肤至胸椎旁间隙的平 均深度为55 mm,上段(T1~T3)和下段(T9~T12)皮肤至间隙的距离 比中段(T4~T8)的距离大。
▪ 其中,BMI对上段和下段的深度有影响,但中段没有影响,可以依据这 一距离进行操作。然而,随着超声可视化在临床的应用,现在已较少应 用这种方法。目前临床上更多的是应用超声引导下行TPVB。这不仅要 求操作者熟悉超声技术,也要具备在超声下分辨组织结构的能力。
(1)维持呼吸系统稳定,立刻进行面罩辅助正压通气,必要时气管插管 进行人工呼吸。 (2)维持循环稳定,及时扩容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 持血压。 (3)心脏骤停多继发于呼吸抑制,按照复苏处理。
全脊麻的预防
椎旁间隙内主要的神经分布: ▪ TPVS中有脊神经(肋间神经)及其背侧支交通支和交感神经干。 ▪ 脊神经包括的肋间神经为T1~T11及T12的肋下神经。 ▪ 脊神经后支支配脊柱旁肌肉和皮肤,前支向前延续为肋间神经。
全脊麻的预防
▪ 操作者在应用传统的盲穿法即阻力消失法时,由于具有一定的盲 目性,易误入血管、损伤神经,发生气胸及全脊麻等不良反应。 Lonnqvist等对367例患者的研究显示,这些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为 10.1%。因此,操作者不仅要对解剖标志熟悉,还应该明确进针 角度及深度。
全脊麻的处理方法
(4)保护脑细胞,防治脑缺氧、脑水肿。 (5)积极对症处理,改善通气,防止二氧化碳蓄积,维持电解质 酸碱平衡。 (6)安全实施神经阻滞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提前发现患者异常表 现,如神志淡漠、呼之不应,氧饱和度降低,血压下降等特征,以 给抢救赢得时间。
小结
▪ TPVB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可减少术后胸部手术的疼痛,降低 恶心呕吐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并且也可为疱疹性 疼痛、肋骨骨折等提供镇痛。随着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降 低了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但仍有全脊麻的个案报道。全脊麻一旦 发生,将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在操作前备好 抢救物品,住院医师需要在高年资医师指导下进行穿刺,规范操 作,选择个人最熟悉的方法。
▪ TPVB最早由Sellheim提出并应用于胸部手术,穿刺者多根据患者体表 解剖标志进行盲穿,导致并发症相对较多,效果也并不确切,使其在临 床上推广受限。近年来,随着ERAS及舒适化医疗的快速发展,全身麻 醉复合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在临床的应用日趋广泛。全身麻醉复合神经 阻滞较单纯全身麻醉而言,其在镇痛药物及麻醉药用量、术后恶心呕吐 发生率、住院时长及费用、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单纯全身麻醉,为 患者的围术期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而且,随着可视化技术的进步,超 声引导下TPVB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胸部手术的围术期镇痛。
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并发症
▪ Piccioni等及Jouve等曾报道过全脊麻病例,发生全脊麻的患者约在3~ 6 h完全恢复,不遗留后遗症,但可能对患者心理造成一定影响。
▪ 在胸科手术中实施椎旁神经阻滞并置管也会发生全脊麻,Lekhak等分 析可能是导管尖端刺破突出椎间孔的硬膜囊所致。
▪ 另外Calenda等报道,外科医师可视下实施连续椎旁神经阻滞,但针尖 未定位,注射罗哌卡因后患者出现四肢麻痹,持续90 min,最后影像 学证实导管位于蛛网膜下腔。
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并发症
▪ 同硬膜外阻滞相似,TPVB的并发症包括局麻药中毒、刺破胸膜或 肺脏、神经根损伤、高平面阻滞甚至全脊麻等。目前,由于我国 医院医疗水平不均衡及超声仪器的缺乏,且操作人员缺乏严格的 培训,所以TPVB的并发症并不在少数,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全脊麻, 若未及时发现,可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生命。
全脊麻发生的原因
▪ 在超声引导下行平面外进针时,由于不能辨别针尖位置,可能出现 进针过深而穿透硬膜囊误入蛛网膜下腔,也会发生全脊麻。
▪ 在肺切除患者关胸前实施肋间神经阻滞,可有效减少术后疼痛,降 低术后肺部感染,但Sury等在实施时发生了高位神经阻滞,可能的 原因包括:
▪ 针尖穿刺硬膜囊,误入神经组织,在神经束内或束外扩散; ▪ 出现逆向轴突运输及简单扩散引起全脊麻。
全脊麻的预防
(4)水平面-平面内进针。该方法是由Shibata和Nishiwaki在 2009年首先提出,特点是易操作、成功率高。它是将超声探头放于 肋间进行扫描,然后将探头放置两肋之间,在胸膜与肋间内膜之间 的楔形低回声即为椎旁间隙,针尖针干显示清楚,且进针角度平, 穿刺胸膜的风险低。
全脊麻的处理方法
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并发症
▪ Naja等在研究神经阻滞并发症及失败率时,对620例成人及42例儿童施 行胸部及腰部椎旁阻滞,结果显示:
▪ 误入血管发生率为6.8% ▪ 低血压发生率4.0% ▪ 血肿发生率2.4% ▪ 刺破胸膜发生率0.8% ▪ 气胸发生率0.5% ▪ 硬膜外或鞘内扩散发生率可达1%。
全脊麻的预防
▪ Simpson等将此方法用于乳腺癌手术的患者并取得良好效果。该 方法进针时针尖针干可实时显示,超声下横突之间间距窄,操作 困难,进针路径长,从而引起患者不适,但引起全脊麻的几率较 平面外小。
全脊麻的预防
(3)水平面-平面外进针。此方法由Marhofer等在2010年首先 提出,探头横向放置,平行于肋间,针尖平行于脊柱,超声引导下 进针。此方法虽然可以避免针尖朝向椎间孔及脊髓,但穿透胸膜的 风险较大。超声引导下操作时横突、胸膜、肋骨、韧带显示较清楚, 但针尖显示不清,不易追踪,横突间距小,操作不便。
胸椎旁神经 阻滞并发症-全脊麻
副标题
前言
▪ 术后加速康复(ERAS)的发展及多模式镇痛理念的推广促使胸椎 旁神经阻滞(TPVB)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胸部手术。尽管相较 于胸段硬膜外阻滞具有很多的优势,但TPVB所致的并发症仍不能 小觑,尤其是全脊麻,隐匿性更高,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简述
谢谢观看
全脊麻的预防
▪ 超声引导下TPVB主要包括:
(1)矢状面-平面外进针。这种方法最早由Hara等在2009年提出。即 将超声探头放在平行于棘突、距中线2~4 cm处,采取平面外入路,进针 方向与脊柱约呈15°,操作时以横突及胸膜作为标志,可测量深度,避免 进针过深。当局麻药在间隙内扩散时,胸膜随之向下移动。该方法是在传 统椎旁神经阻滞的基础上,利用超声可视化优势进行操作,虽然在超声辅 助下进针,但不能动态观察针尖所在位置,对于操作不熟悉者容易发生穿 透胸膜、误入血管甚至蛛网膜下腔。
全脊麻发生的原因
在行TPVB时,发生全脊麻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三点: ▪ 患者解剖异常; ▪ 操作不规范; ▪ 人为原因(操作者经验欠佳)。
全脊麻的预防
▪ 从导致全脊麻的原因入手,为减少全脊麻的发生,重点在于预防。 ▪ 操作者应非常熟悉椎旁间隙的解剖结构,其位于胸椎两侧,在横
截面上是一个三角形的间隙,底边是椎体的后外侧缘、椎间盘、 椎间孔及节突,前外界为壁层胸膜,后界为肋横突上韧带。由于 其解剖的特殊性,穿刺空间狭小,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
全脊麻的预防
▪ Albi-Feldzer等采用此方法在对乳腺癌患者实施椎旁阻滞时就发 生了全脊麻。由于该方法不能动态观察针尖位置,特别对于初学 者,容易进针过深,通过椎间孔进入蛛网膜下腔,或刺入硬脑膜 的突出部分,而且超声下矢状面胸膜显影欠佳,肋骨和横突不易 区分,极易刺破胸膜。
全脊麻的预防
(2)矢状面-平面内进针: 超声探头位置与平面外进针相似,而针的方向平行于脊柱,由尾端 向头端在超声实时引导下穿刺。这种方法在超声实时引导时需要锐 角通过两相邻的横突,随着进针的深入,有时会无法明确针头位置, 增加盲目性,虽然有局限,但仍有其优势:可实时观察到针尖位置 变化,穿刺针平行于脊柱,不朝向脊髓,可减少神经根损伤和全脊 麻的风险。
全脊麻发生的原因
▪ 根据目前所发表的发生全脊麻的案例结合临床操作中的穿刺方式,导致 全脊麻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患者的硬脊膜囊通过椎间孔突出到椎旁间隙中,针尖穿刺过深到达 椎间孔,可能刺穿硬脊膜囊。 (2)操作者穿刺误入神经组织,在神经束内或束外扩散。Hale Waihona Puke Baidu(3)注药前抽吸试验不正确。 (4)一次性注入全部药物。 (5)其他包括逆向轴突运输及简单扩散引起全脊麻。
全脊麻的预防
▪ 关于皮肤至椎旁间隙的距离,Naja等研究显示,皮肤至胸椎旁间隙的平 均深度为55 mm,上段(T1~T3)和下段(T9~T12)皮肤至间隙的距离 比中段(T4~T8)的距离大。
▪ 其中,BMI对上段和下段的深度有影响,但中段没有影响,可以依据这 一距离进行操作。然而,随着超声可视化在临床的应用,现在已较少应 用这种方法。目前临床上更多的是应用超声引导下行TPVB。这不仅要 求操作者熟悉超声技术,也要具备在超声下分辨组织结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