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佛的渊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与佛的渊源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茶一人生。沏一壶茶,于氤氲馨香中,或品道之清玄,以茗饮求空灵虚静;或品儒之中庸,用一份乐感态度去积极入世;或品佛之禅理,青灯孤寂,明心见性。其意境,其价值,虽各具特色,但带着茶,携着一缕茶香,却皆有和谐、平静之意蕴,尤以禅茶一味之息息相通著闻于世。与喧嚣烦躁的今日,弃一份纷扰,寻一份感悟,品一杯茶,读一段佛,用一种清心去思索佛与茶的渊源。

据唐人所著<<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悟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晚间不食不睡,又能驱赶睡神,遂僧人饮茶成风。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僧人种茶、采茶、饮茶的记载,茶圣陆羽的好友、著名诗僧皎然极爱茶,他曾作诗曰“九月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诗中道出了僧人与茶的特殊关系。

只是众所周知,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茶文化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乃释迦牟尼创立。那么两者之间何以形成如此紧密的关系,茶与佛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下面请允许我一一谈起:

中国是茶之故乡,无论原产地、最早发现茶的用途、饮茶、人工种茶和制茶,都是从中国开始。《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古代“荼”与“茶”字通,是说神农氏为考察对人有用的植物亲尝百草,以致多次中毒,得到荼方自解救,传说的时代固不可当信史,但《神农本草经》从战国开始写作,到汉代正式成书,这则记载说明,起码在战国之前人们对茶已相当熟悉。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但若论其源起,还要追溯到汉代。我国饮茶最早起于西南产茶盛地,饮茶的正式记载见于汉代,据《华阳国志》记载“自西汉至晋,两百年间,涪陵、什邡、南安(今剑阁)、武阳(今彭山)皆出名茶”。茶在这一时期被大量饮用,值得注意的是,最早开始喜好饮茶的大多是文化人。司马相如曾做《凡将篇》讲茶药理;扬雄作《方言》有从文字语言角度谈茶;而在我国西南地区,有许多诸葛亮与茶的传说。饮茶为文人所好,这对茶来说真是在人间找到了最好的知己,如司马相如、扬雄、孔明之类,以文学家、

学问家、政治家的气质来看茶,喝起来自然别是一番滋味。这就为茶走向文化领域打下了基础。

中国的茶文化,它从一开始出现就不同凡响,它是一种典型的“中介文化”,既它既不像思想、观念、文学、艺术、法律、制度等全属于精神范畴,也不像物质生产那样完全以物质形式来出现,而是以物质为载体,或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明显的精神内容。因为茶在中国,被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容,产生精神和社会功用。中国人饮茶,经常是将饮茶艺术化,不仅追求美的享受,还要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饮茶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的思想的自洁、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宾等,便都属于这个范畴。其实,茶文化产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积极入市的思想开始的,有人说,西方人性格像酒,火热、兴奋,但也容易偏执、暴躁、走向极端;中国人性格像茶,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理智的看待世界,在社会生活中,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奢侈之风,便是明显佐证:

我国两汉崇尚节俭,西汉初,皇帝还乘牛车,东汉国家已富,但人际交往和道德标准,仍崇尚孝养、友爱、清洁、守正,世人皆以简朴为美德。而到魏晋南北朝时尚大变,此时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的故事:

“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安既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陆纳反对侄子摆酒请客,用茶水招待谢安并非吝啬,亦非清稿简慢,而是要表示提倡清操节俭.

与陆纳同时代的桓温也主张以茶代酒,常以俭朴示人:“每宴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饮茶已进入了精神领域,以茶代酒,以茶养廉,茶渐渐以清心、陶情著称,从此点来看,有着与佛的相通。

到了唐代,我国茶的生产进一步扩大,饮茶风尚从南方扩大到不产茶的北方,

中国的茶文化在繁盛的唐朝形成。而在唐王朝的茶文化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即茶圣陆羽。

陆羽(783年--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於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

陆羽无心仕宦,富贵,生平不畏权贵,一生所交者多诗人、隐士、高贤,且与僧人也有不解之缘。他自幼为智积禅师收养,壮年后与僧人皎然结为好友。皎然不仅是中唐著名学僧,也是著名诗僧。皎然的是多处提到与陆羽的友谊,并描绘其共同采茶、制茶、品茶的情景。所以,陆羽的茶文化思想吸收了众多佛家原理。

而此时,茶文化在唐的形成,与此时佛教的大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佛教属于彼岸的东西,作为一种外来思想,其与茶的完美融合,是有着特殊的原因以及漫长的过程的。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但由于语言翻译的困难,中国人初与佛教见面,还以为是与道教神仙差不多的东西。佛教本身,因为初来异国,立脚未稳,也乐于人们如此模糊看待,作为“外来户”的谋生之道。魏晋时期,佛教经典日增,出现了以《般若》为主的义理思想,即先验的智慧,这一点成为后来佛教茶理中的重要内容。此时,僧人以开始饮茶,但只不过是作为养生和清思助谈的手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佛教仍未摆脱对中国原生文化的依附状态。两晋时期,玄风占上风,佛教便攀附玄学,那时,僧人乐于与道士及文人名流相交际,文人与道士皆爱饮茶,于是僧人们也开始饮茶。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以独立的面貌出现。此时的人们,发现外国的佛与中国神仙道士的不同,于是,佛教开始了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的争夺地位的战争。由于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对深沉的儒家文化一时难以领会,而佛教又宣扬人间祸福不过是因果报应,这辈子受苦是因为前世的修行不够。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是很有用的百姓麻醉剂。所以不仅北朝,历代帝王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发展。禅宗的出现,使佛理与茶文化有了结合。

禅,意为坐禅、静虑。禅宗主张以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