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吴二医诸痛验案精讲(下)
中医医案学()(精)
第二十一页,共82页。
4.叶氏补脾胃(píwèi)分脾阳胃阴之说
《临证指南医案(yī àn)》
❖ 华岫云为其脾胃门作按语云:“纳食主胃,运化主 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 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 后世医家由此总结出脾六喜六恶:喜燥恶湿,喜温 恶寒,喜升恶降,喜甘恶苦,喜运恶滞,喜补恶攻, 而胃则反之。这完全是从叶氏医案的学习中得出(dé chū)的结论。
❖ 若上下交损,下虚上盛当取诸中焦。 ❖ 如某案:“神送。”
第六页,共82页。
1.叶氏治虚损(xū sǔn)从三焦 立论
《临证指南医案(yī àn)》
❖ 若下焦虚损,又当补下兼治其中。分填补精血,补益精气, 滋阴清热,益火生土等不同治法。叶氏善用血肉(xuèròu) 有情之品填补精血。
第二十五页,共82页。
❖ 《洄溪医案》属追忆式医案,全书以治验教人认识医学 (yīxué),掌握医学(yīxué)的理论,掌握正确的治学方法,故 可以将《洄溪医案》看作是一部通过医案进行医学(yīxué)思 想、医学(yīxué)规范、治学方法教育的通俗读物。
❖ 徐氏医案重在说理,故具体的诊疗细节往往略而不详。案中 仅载治法、方名或主药数味,此为特点。
海而下,其不致崩决淋漓者,任脉为之担任,带脉(dài mài)
为之约束,维、跷脉为之拥护,督脉以总督统摄,月事方
能按期而行。故云“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而脏腑之血,
皆归冲脉。
第十四页,共82页。
3.叶氏调经(tiáojīng)带用调补奇经 之法
《临证指南医案(yī àn)》
❖叶氏调理奇经八脉总不离补气养血,补益肝肾, 调理脾胃。 ❖叶氏非侈言八脉理论而脱离实际治疗(zhìliáo)者, 他倡言调补奇经,完全是以临床为依据的。
叶柏教授运用古方治疗腹痛病验案二则
・36・Proceeding of Clinical Medicine,Jan.2021,Vol30No.1叶柏教授运用古方治疗腹痛病验案二则王怡,刘增巍,吴嘉绮,叶柏(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腹痛在早期古代文献中仅是对症状的一种描述,直至《诸病源候论》中作为独立的病名出现。
《症因脉治》中记载“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曰腹痛”1,这一定义沿用至今。
腹痛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严重者可影响工作生活,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可有效改善病情。
叶柏教授受聘于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科,全国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叶师从医30余载,熟读中医古籍、擅于经方化裁。
曾拜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为师,习得真传。
笔者有幸随其抄方,有所体会,现总结叶柏教授治疗腹痛病验案二则,以供同仁品鉴。
1临床资料案一:女,5岁,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结肠息肉术后患者,2019年11月19日初诊。
主症:左下腹痛,饮冷胃痛;无胃胀,无反酸;面色无华,乏力,大便不成形,日二行;舌淡、暗紫,苔薄,脉细。
中医诊断:腹痛病(寒凝血虚证)。
案二:男,6岁,因“上腹痛间歇性发作1年,加重3个月”于2019年11月12日入住江苏省中医院。
入院后经口小肠镜示:小肠溃疡、狭窄,性质待定;反流性食管炎A级。
经肛小肠镜示:回肠多发溃疡伴狭窄;结肠息肉。
2019年11月18日诉:上腹部阵发性绞痛,偶有恶心呕吐感,纳差,乏力,消瘦。
近1年体质量逐渐下降达20kg,无恶寒发热,无反酸,无暧气,无胸闷心慌,夜寐差,大便不成形,日行一次,无黏液脓血,尿中有泡沫,夜尿频。
舌红有裂纹、苔少,脉细涩。
中医诊断:腹痛病(阴虚血瘀证)。
2治疗方法案一疗法:温经散寒,养血止痛。
遣方:当归四逆汤化裁。
用药:炒当归10g,生白芍15g,桂枝5 g,细辛3g,炙甘草5g,大枣10g,乌药10g,制香附10g,小茴香3g,失笑散10g,炒苡仁30g,苏梗10 g,沉香曲3g。
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46、【...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46、【...【方药】附子一枚(炮)(9克) 半夏半升(9克) 甘草一两(3克).大枣十枚(3枚)粳米半升(15克)【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十)【解说】附子粳米汤主治脾胃虚寒,水湿内停之肠鸣腹痛之证。
脾胃阳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改走肠中,则见肠鸣;寒滞气机,则腹痛。
《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若寒气上逆犯胃,则呕吐,《素问·举痛论》所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即为此义。
总为阳虚寒盛,饮阻气逆之证,故治用附子粳米汤以温阳散寒,降气化饮。
方中附子温阳散寒,半夏降逆化饮,甘草、大枣、粳米以补益脾胃。
若寒甚者,加蜀椒、干姜效佳。
【运用】一、腹痛呕吐赵守真医案:彭君德初夜半来谓:“家母晚餐后腹内痛,呕吐不止。
煎服姜艾汤,呕痛未少减,且加剧焉,请处方治。
”吾思年老腹痛而呕,多属虚寒所致,处以砂半理中汤。
黎明彭君仓卒入,谓服药后腹痛呕吐如故,四肢且厥,势甚危迫,恳速往。
同去其家,见伊母呻吟床第,辗转不宁,呕吐时作,痰涎遍地,唇白面惨,四肢微厥,神疲懒言,舌质白胖,按脉沉而紧。
伊谓:“腹中雷鸣剧痛,胸膈逆满,呕吐不止尿清长”。
凭证而论,则为腹中寒气奔迫,上攻胸胁,胃中停水,逆而作呕,阴盛阳衰之候。
《金匮》叙列证治更切:“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尤在泾对此亦有精辟之论述:“下焦浊阴之气,不特肆于阴部,而且逆于阳位,中虚而堤防撤矣。
故以附子补阳驱阴,半夏降逆止呕,而尤赖粳米、甘、枣,培令土厚而使敛阴气也。
”其阐明病理,译释方药,更令人有明确之认识。
彭母之病恰切附子粳米汤,可以无疑矣!但尚恐该汤力过薄弱,再加干姜,茯苓之温中利水以宏其用。
痛症验案5则
活动。 痛症 是 临床常 见的病 症 , 严 重影 响患者 的躯 体和 社会 功能 , 甚至无 法进 行正 常 的工 作 与生活 。 笔者 在 中
医临床工 作 中 , 对痛症 的治 疗每 每获得 较满 意疗 效 。 现
1 2 g , 当归 1 5 g , 熟 地黄 1 5 g , 黄精 1 5 g , 代赭 石 3 0 g ( 先 煎) , 煅 瓦楞 子 3 0 g ( 先煎) 。7剂 , 水煎 服 , 日1 剂, 去 滓
取汁 , 分 两次 温服 。 嘱注意饮 食调 理 , 勿食辛 辣 刺激性 及 冰冷食 物 。6月 2 2日 2诊 : 服上 方后 。 除呃 逆 外 , 诸 症 好转 , 考 虑 方 证相 符 , 药达 病所 , 上 方加 丁 香 9 g , 柿 蒂 l 2 g , 续 服 7剂 。 6月 2 9日 3 诊: 诸 症 已除 , 无 不适 , 考 虑病程 日久 , 加 之形体 偏瘦 , 去 丁香 , 嘱续 服 7剂 , 巩 固疗效 。 。 按: 中年 女性 , 疲倦懒言 , 喜温 喜 按 , 食 后 痛缓 , 脉
_
2 胃 痛
,
性 疼痛 2月余 。 加重 3 d ” 。既往 胃溃 疡病史 。刻 下 : 疲
倦、 乏力 , 心前 区阵发性 疼痛 , 持续 时 间约 3 0 s , 伴有 1 : 3
患某 。 女性 , 4 5岁 。初诊 : 2 0 1 4年 6月 1 5日 , 形 体 偏瘦 , 面色 少华 , 主诉 “ 胃脘 痛 2年 余 , 加重 l 周” 。刻
疼痛 是患者 的 主观感 受 ,是 一种 复杂 的生理 心理
பைடு நூலகம்
医案六则
远:差错很大。
息:脉息。
辟:闭阻。 宛:通‚郁‛,郁 结。
爲陰石柔齊治之;中寒,即爲陽石 剛齊治之。‛臣意曰:‚公所論遠 矣。扁鵲雖言若是,然必審診,起 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 表裏、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 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論曰: ‘陽疾處內、陰形應外者,不加悍 藥及鑱石。’夫悍藥入中,則邪氣 辟矣,而宛氣愈深。診法曰:‘二 陰應外、一陽接內者,不可以剛 藥。’剛藥入則動陽,陰病益衰, 陽病益著,邪氣流行,爲重困於俞, 返回主页 忿發
返回主页
返回
建中汤:即小建中汤(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 有建中补脾,调和气血之功。 加当归、黄芪成 ‚当归补血汤‛ ,有补气 生血之功效。
返回主页
返回
梁武帝萧衍(464-549年): 南朝梁的建立者。公元502-549年在位。曾任 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 重用士族,大建佛寺,并三次舍身同泰寺。公元 547年接受东魏大将侯景的归降。后二年景引兵渡 江,攻破都城,他饥饿而死。长于文学,精乐律, 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通‛;又制长短不同的笛 十二支以应十二律,并善书法。
注重介绍临证心得经验古代医案医案六则翻译医古文医案六则医古文翻译医案六则医案六则原文医案六则重点句子翻译医案六则医案六则重点句子金水六君煎医案柴松岩医案10则吴南京医案一则医案六则译文医古文医案六则翻译论语六则论语六则原文论语六则翻译论语六则阅读答案论语六则教案医案六则案六则六则则?返回主页医家传记医家论著医话方书本草历代医案其他文史著作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现存最早的医案专集
返回主页
自负:自恃。
委顿:疲乏困顿。 曩:先前。 室:妻子。
負清暑良劑。孟秋痢大作,初三晝 夜下百許次,紅白相雜,絕無渣滓, 腹脹悶,絞痛不可言。或謂宜下以 大黃,先生弗顧也,竟用參、术、 薑、桂漸愈。猶白積不止,服感應 丸而痊。後少嘗蟹螯,復瀉下委頓, 仍服八味湯及補劑中重加薑、桂而 愈。夫一身歷一歲間耳,黃連苦茗, 曩不輟口,而今病以純熱瘥。向非 先生,或投大黃涼藥下之,不知竟 作何狀。又病室孕時,喘逆不眠, 用逍遙散立安,又患便
产后胁痛验案三则
术、 白茯 苓 、 皮各 1 g 炙 甘草 、 丹 2, 柴胡 、 当归各 6 , 白 g炒
芍 l g 小青 皮 5 。5 , 日 1 , , O g 剂 每 剂 水煎 服 。6月 1 6日 二诊 : 服前 方 后胁 胀 痛 减 轻 , 症 均 有 好 转 , 经 诸 尚感 口
产 后 出现左 胁刺 痛 , 色 微 紫 , 露 少 , 黯 夹 块 。舌 脸 恶 色 色 稍青 , 弦 涩 。证 属 产后 血 瘀 阻络 所 致 。治 宜化 瘀 脉 活血 , 用延胡 索散 合生化 汤加减 : 方 当归 、 延胡 索各 9 , g
血者 , 当求 之肝 肾 。 方 中用熟 地 人 肾 , 水 补 阴 , ” 壮 白芍 入肝 , 阴益 血 , 味 为 补 血 之 主药 ; 敛 二 当归 、 芎 辛 香 川
潘 某某 , , 1岁 。1 9 女 3 9 8年 2月 6日初 诊 。患 者 产后两 胁肋 隐 隐作 痛 , 累后 更 剧 , 面色 萎 黄 , 劳 伴 头晕
耳呜 , 怯惊 恐 , 露 较 多 。舌淡 、 白 , 细 而虚 。此 心 恶 苔 脉
为产 时失 血 过 多 , 阴血 不 足 , 脉 失 养 。治 宜 补 血 养 经 营, 方用 四物 汤加 味 : 当归 9 ,i 、 香 附各 6 , g JJ 制 芎 g 大熟
内金 以宽 中调 气 、 食 化 积 , 其 脾 得 运 健 。纵 观 全 消 使
方, 辨证 恰 当 , 方 严 谨 , 使 脾 运 得 健 , 郁 得 解 , 组 终 肝 肝 脾 协调 , 诸症全 消 , 而获 良效 。
3 血 瘀 胁 痛 胡 某 某 , , 1 。 19 女 3 岁 9 8年 1 1月 6 日初 诊 。患 者
《续名医类案》胁痛
《续名医类案》胁痛胁痛窦材治一妇人脾气虚,致积气留于胁下,两肋常如流水,多服草神丹而愈。
(原批∶脾虚致积,当用温行;水流胁下,当行温化。
)王海藏治一妇人,先病恶寒,手足冷,全不发热,脉八至,两胁微痛。
治者从少阳治之。
阳在内伏于骨髓,阴在外致使发寒,治当不从内外,从乎中治也。
宜以小柴胡调之,倍加姜、枣。
许学士云∶沈存中良方,顷在建阳,医者王琪言∶诸气惟膀胱胁下痛最难治,惟神丸能治之。
熙宁中,予病项骨痛,诸医皆作风治之,数月不瘥,乃流入于背膂,又两臂牵痛甚苦。
忆琪语有证,乃令服之,一服而瘥。
再发,又一服立效。
方用木香、胡椒各二钱五分,巴豆十枚去皮心膜研,干蝎七枚。
上四味共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麻子大,用朱砂为衣。
每服五丸,视诸经痛,用引送下。
心膈痛,柿蒂灯心汤下;腹痛,柿蒂煨姜汤下;血痛,炒姜醋汤下;肾气胁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汤调槟榔末一钱下;气噎,木香汤下;宿食不消,茶酒任下。
朱丹溪治一妇人,脾疼带胁痛,口微干,问已多年。
时尚秋,用二陈汤加川芎、干葛、青皮、木通,下芦荟丸二十粒。
张宅张郎气痛,起自右胁,时作时止,脉沉而弦,小便时有赤色,吞酸,喜呕出食,此湿痰在脾肺间,而肝气乘之。
小柴胡汤去黄芩加川芎、白术、木通、白芍、滑石、生姜,煎汤下保和丸三十五粒。
一妇人气晕,两胁胸背皆痛,口干,用青皮、半夏各一钱,白术、黄芩、川芎各三钱,木通二钱五分,陈皮、桔梗各二钱,甘草炙半钱。
上分六帖,煎热服。
又胁下有食积一条扛起,加吴茱萸、炒黄连。
孙文垣治徐三泉子,每午发热,直至天明,夜热更甚,右胁胀痛,咳嗽则疼痛,坐卧俱疼。
医以疟治罔效,已二十余日。
后医谓虚,投以参、术,痛益增。
诊之,左弦大,右滑大搏指。
经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据脉肝胆之火,为痰所凝,必勉强作文,过思不决,木火之性,不得通达,郁而为痛。
夜甚者,肝邪也。
初治当通调肝气,一剂可瘳。
误以为疟,燥动其火,补以参、术,闭塞其气。
经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吴光烈老师验案四则
吳光烈老師驗案四則吳光烈老師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老中醫,他雖年近九旬,仍堅持每天上午為病人服務。
他精通經典醫方,博學多思,臨床遣方用藥靈活善變,尤其對疑難雜症有獨到的經驗。
筆者有幸隨師學習,親聆教誨,受益匪淺,現整理驗案四則以饗同道。
1、偏頭風(偏頭痛)林某,女,32歲,工人。
2008年10月15日初診。
患者左側面頰部劇烈疼痛,連及左目和左上齒,陣發性疼痛,發作頻繁,痛如刀割,痛時伴流淚、流涎,晝夜不安。
曾在當地鄉村醫生就診,口服去痛片、顱痛定,注射安痛定等均無效,來院求治于吳老。
患者表情極為痛苦,左側面部不能觸摸,皮膚粗糙,色素沉著。
舌質淡紅、苔黃膩,脈浮弦。
證屬風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
治宜祛風通絡、活血止痛。
處方:川芎20克,當歸12克,丹參15克,白芍15克,柴胡9克,白芷9克,全蠍9克,地龍6克,蜈蚣2條,細辛6克,羌活9克,防風6克,甘草6克,地鱉蟲6克。
水煎服,每日1劑。
服藥3劑後,疼痛大減,精神好轉,飲食增加,繼服5劑,疼痛消失,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按:本病屬中醫偏頭風、偏頭痛範圍。
根據中醫風善行而數變,頭為諸陽之會,為髓海所在,五臟六腑之氣皆會於此之理論。
故外感時邪,臟腑內傷,均可發生頭痛。
吳老認為:由於風邪內容,瘀阻血脈,脈絡受阻,造成不通則痛。
方中重用川芎,取其辛溫上行祛風止痛、活血化瘀之效;細辛、白芷、羌活、防風、柴胡散風止痛,直達病所;柴胡既和解少陽又作引經之用;丹參、白芍、當歸行氣調經;全蠍、蜈蚣、地鱉蟲、地龍辛溫,走竄之力最速,可搜風通絡、散瘀止痛,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氣血凝聚之處皆可用之;甘草解毒,又可調和諸藥。
全方共奏祛風通絡、活血止痛之功,故取得良好結果。
2、遺尿陳某,男,35歲,工人。
2008年5月5日初診。
患遺尿已一年餘,屢治未效。
近期來每隔2-3夜均出現遺尿現象,白天一切正常。
食欲尚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
證屬腎氣不足,治宜溫補腎元,收斂固澀。
處方:附子9克、黨參15克、五味子9克(打)、肉桂3克(另沖)、山茱萸9克、金櫻肉15克、益智仁9克、補骨脂9克、內金9克、尿紙灰3克(沖服)。
腹痛门(凡十五案)
七、腹痛门(凡十五案)【腹痛总论】腹痛之证,有虚痛,有实痛,有内伤而痛,有外感而痛,证虽不一,不外虚实,实者易治,虚者难医,此尽人而知也。
然此外有因邪祟而痛者;有延绵终年累月,时疼时止者;有发于仓猝,一疼即毙者;有因气滞而疼者;有因血瘀而致痛者。
种种不一,无不由于内伤外感之所致。
余行医四十年来,惟治腹疼,所遵书并无一定,皆审其病源,因势而调治之。
如内伤七情虚也,治宜补中带调,外感六淫实也,治宜去邪固本;至于为邪所祟,外邪乘虚而入也,治宜逐邪,有多年不愈者,虚中挟实,攻补兼施;气血郁结者,确系实证,开瘀行滞,若仓猝暴发,药所不能及,非是阴阳闭绝,即属性阴阳暴脱,此系天命之安排,良医无如何者也。
总之,腹疼诸症,或外感,或内伤,因虚因实,诊脉用药,罔不即廖。
可见行医一道,当使一团活泼之气,常存于胸中,能如此,则终身运用无穷矣。
【医案】【案一】邑北十二里寨贾某,年三十余,在田耕作,偶经大雨,身冷衣薄,受寒腹疼。
初不为意,日久重甚,饮食渐减,面黄肌瘦,三月未愈,始迎余治疗。
六脉浮中沉皆无,推筋着骨,指下劲硬,似有若无,知是沉寒痼疾,非大热药不可。
遂用祛寒温里汤,服一帖减半,二帖痊愈。
祛寒温里汤炮姜30克,油桂15克,附子24克,吴茱萸15克,花椒10克,破故纸15克,水煎服。
按:《素问?举痛论篇》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又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是案因冒雨受寒腹痛,久之成“沉寒痼疾”。
翟氏诊脉真切,遣药处方精当,故投药而病廖矣。
【案二】官林寨村刘开业者,年三十余,患腹疼证二年余,百治无效。
请余诊疗,面黄肌瘦,腹大如盆。
诊其脉,乱无统绪,古书云:“乱无统绪者,虫积也。
”彼云:“饥时疼甚,饱时略减。
”此虫积无疑也。
余用杀虫汤,辰时服下,午时腹疼更甚,余命速服二煎,至戌时,大便解下蛔虫近千条,腹痛消去七八分。
隔日又投一剂,又下百余条,服第三剂虫尽无也。
辨证止痛验案3则
醒 而 渐 收 . 阳气 蒸 于 阴 分而 作 。 本 例 盗 汗 证 , 由 起 润 燥 ; 叶 、 翘 、 栀 f 心 除 烦 ; 蛎 安 神 敛 竹 连 山 _清 牡 木 车 再 于 高 热 伤津 , 阴虚 阳亢 , 迫津 外 , 睡 之 后 。 入 阳气 汗 : 通 、 前 草 利 水 引 热 从 小 便 去 : 以 焦 黄 柏 行 于 阴分 。 津 本 不 足 , 气 更 偏 亢 , 足 之 阴 被 退 虚 热 : 谷 麦 芽 健 脾 消 食 化 积 。诸 药 合 用 。 伍 阴 阳 不 炒 配 相对 亢 盛 之 阳驱 逐外 出而 为 汗 汗 过 多 . 之 高 合 理 . 获佳 效 加 故
热耗 津 。 伤 于 内 。 内热 更 炽 , 口干 喜 冷 饮 . 津 致 故 小
便 短 少 而黄 , 便 干 结 ; 颈 、 心 汗 尤 多 , 大 头 背 为上 焦 热 邪 循 阳经 上 蒸 所 致 : 为胸 中 之 府 . 肺 居 于 胸 背 心 中 。 肺 阴虚 内 热 蒸 津外 出 。 为 背 心 汗 治 当 补 心 发 阴 , 阴津 自藏 而 不 致外 泄 作 汗 。方 中沙参 、 冬 、 令 麦 石 斛 养 阴清 肺 、 胃生 津 ; 益 知母 、 花 粉 滋 阴 清 热 天
1 足 痛
当 归 lg 赤 白芍 ( )O , O, 各 lg 桂枝 6 , 甘 草 3 , g炙 g 细辛 3 ,g 独 g川 O, O, O,
足痛 一 症 , 位 包 括 足 趾 、 关 节 、 跟 、 心 活 1 g 病 趾 足 足 0 ,鸡血 藤 lg O 。5剂 ,水煎 ,每 日2次 ,每 次 等部 位 一 般认 为足 趾 、 关 节痛 多 为 实证 或 虚 实 10 1两餐前 温服 趾 5m .
痛证古今名家验案全析
痛证古今名家验案全析哎呀,说到痛证,真是个老话题了!古往今来,名家们可都在这上面绞尽脑汁。
你知道,痛证就是那种让人肚子疼、头疼的证据,唉,想起来就让人头大。
说实话,哪个医师敢说自己完全懂痛证呢?哈哈,真是个令人头疼的事儿。
咱们先从古代说起吧。
古代的名医,那可都是个个身怀绝技,嘴里总是叨叨个不停。
比如说,有位名医叫华佗,他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传说他甚至能开膛破肚,把人的痛苦都一并解决掉。
华佗的痛证理论可是广为流传哦,他的“麻沸散”简直是神药,听说能让人麻醉得连疼痛都忘记了。
这种神奇的药方让不少病人感激得直掉泪,真的是“药到病除”啊!你要是当时在现场,肯定能听到一堆“谢谢华佗”的感叹声。
说完古代名医,咱们得聊聊现代的情况了。
现代医学发展得那叫一个飞速,真是应接不暇。
痛证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科学化了。
许多医生像侦探一样,分析各种症状,做各种检查。
他们用的仪器可比古代强多了,CT、MRI样样齐全,简直就是在和痛苦斗智斗勇。
有个医生朋友跟我说,现在疼痛就像是个小偷,趁你不注意就溜进来了。
所以,他们的工作就是把这小偷抓出来,彻底解决问题。
痛证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问题,心理上的痛苦也不能忽视。
很多人因为焦虑、抑郁,导致身体也出现各种疼痛。
心理医生就像是心灵的按摩师,帮你舒缓压力、释放负担。
这一来,身体也跟着轻松不少。
听说,有个病人找了心理医生,结果没多久就能像“换了个人”一样,连疼痛都减轻了。
心情好,疼痛自然就少,真是“心病还需心药医”啊。
聊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这不就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吗?”对,就是这个意思!痛证的分析从古至今一直在变,但无论如何,最终的目标都是让患者痛苦减轻。
你想想,要是医生们只会古代的方法,那现在的病人可就惨了,哎呦,谁还愿意忍受那种折磨啊!还有一些名家,他们的案例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有个医生专门研究腰痛,结果他发现,很多人其实只是坐姿不正,长时间窝在沙发上。
于是,他开了个“坐姿课堂”,教大家怎么正确坐着,结果腰痛问题居然改善了不少。
【伤寒名医验案:小陷胸汤】
【伤寒名医验案:小陷胸汤】小陷胸汤一、胃脘痛刘渡舟医案:孙某某,女,58岁。
胃脘作痛,按之则痛甚,其疼痛之处向外鼓起一包,大如鸡子,濡软不硬。
患者恐为癌变,急到医院作x光钡餐透视,因需排队等候,心急如火,乃请中医治疗。
切其脉弦滑有力,舌苔白中带滑。
问其饮食、二使,皆为正常。
辨为痰热内凝,脉络淤滞之证。
为疏小陷胸汤:糖栝蒌30克.黄连9)2,半夏10克。
共服3剂,大便解下许多黄包粘液,胃院之痛立止遂消,病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95)按语:刘老认为:①栝蒌实在本方起主要作用,其量宜大,并且先煎;②服本方后,大便泻下黄色粘涎,乃是痰涎下出的现象;②本分可用于治疗急性胃炎、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肺炎等属痰热凝结者。
若兼见少阳证胸胁苦满者,可与小柴胡汤合方,效如桴鼓。
二、发热孙一奎医案:徐某,每日午发热,直至天明,夜热更甚,右胁胀痛,咳嗽吊痛,坐卧俱痛,脉尺弦大,右滑大博指,此肝胆之火为痰所凝,郁而为疼,夜甚者,肝邪实也。
乃以小陷胸汤为主。
栝蒌30克,黄连9克,半夏6克,前胡、青皮各3克,水煎饮夜服当归芦荟丸微下之,夜半痛止热退,两帖全安。
(《赤水玄珠》)按语:本案为小结胸证波及胸胁,在临床上往往见到发热症状。
本案病机除痰热内陷外.尚有肝火郁滞一环,以右胁胀痛,脉弦大为凭,故在小陷胸汤清泄痰热的同时,加前胡、青皮并配服当归龙荟九以疏泄肝火。
服之使痰热得清,郁火得泄,则发热自除。
三、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刘强区案:赵某某,男,52岁。
素有高血压史,近年来时觉胸闷憋气,并时隐隐作痛,初以为长期伏案写作所致肋间神经痛未得重视。
近几日突觉疼痛加剧,其痛如过电向肩背放射。
1979年10月6日来我院急诊治疗,经西医心电图检查,为不正常心电图,s—T段有改变,诊为“冠心病、心绞痛”。
经西药治疗疼痛虽时能缓解,但不能完全控制,后根据患者要求,邀中医会诊。
诊见,患者主诉眩晕、胸闷憋气胸痛时作。
脉沉弦滑.舌质暗红,苔黄腻。
症状为腹痛古方病案
腹痛丹溪治一人,六月投渊取鱼,至秋深雨凉,半夜小腹痛甚,大汗,脉沉弦细实,重取如循刀责责然。
与大承气汤加桂二服,微利痛止。
仍连日于申酉时复痛,坚硬不可近。
每与前药,得微利,痛暂止。
于前药加桃仁泥,下紫黑血升余,痛亦止。
脉虽稍减,而责责然犹在。
又以前药加川附子,下大便五行,有紫黑血如破絮者二升有余。
又伤食,于酉时复痛,在脐腹间,脉和。
与小建中汤,一服而愈。
震按:小腹痛甚,大汗,脉如循刀责责,昧者必认为真脏脉矣。
否则认其病因是寒,惟用桂、附耳。
丹溪连以温药下之,殊不可及。
最难者痛止复作,不改前方,陡加桃仁,迨瘀下痛止,仍不改前方,又加附子。
至愈后伤食复痛,忽变前方而用建中。
总由指下认得真,故攻补毫无疑惑也。
下条虞案受寒为重,又误于寒下,故先投温补及艾灸,而后进温下之药,与前案稍别。
然皆确切不移,彼此难换,若认脉不清,必至两误。
虞天民治一人,壮年寒月,入水网鱼,饥食冷粥,腹大痛,二昼夜不止。
医用大黄丸、大承气,下粪水而痛愈甚。
诊其六脉沉伏而实,面青黑色。
虞曰:此大寒证,及下焦有燥矢作痛。
先与丁附治中汤一帖,又灸气海穴二十一壮,痛减半。
继以巴豆、沉香、木香作丸如绿豆大,生姜汁送下五粒,下五七次而愈。
又一妇年五十余,小腹有块作痛二月余。
一医作死血治,与四物加桃仁等药,不效。
又以五灵脂、延胡索、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丸服,又不效。
其六脉沉伏,两尺脉绝无。
虞曰:乃结粪在下焦作痛耳,非死血也。
用金城稻,烧灰淋浓汁一盏服之。
过一时许,与枳实导滞丸一百粒催之,下黑粪如梅核者碗许,痛遂止。
后以生血润肠之药十数帖,调理平安。
震按:尺脉沉实,则为下焦结粪,今两尺绝无而断结粪,又见取脉之巧,非出一途。
若死血则脉必涩,前已历载多案矣。
汪石山治一人,年五十余,瘦黑理疏。
忽腹痛,午后愈甚。
医治以快气之药,痛益加,乃曰:午后血行于阴分,加痛者,血滞于阴也。
四物加乳、没服之,亦不减。
汪诊之,脉浮细而结,或五七至一止,或十四五至一止。
叶利群膏方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复发验案二则
中医文献杂志叶利群膏方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复发验案二则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杭州,310053) 黄钟威叶利群摘要:印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盆腔黏连、痛经、性交痛等,严重影响现代 女性的身心健康。
近年来,预防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复发已成为妇科领域研究的一大难点。
中医将该病归入“癥 瘕”范畴。
叶利群撞用青方调治癥瘕,认为“瘀”乃形成癥瘕的病理基础,肝失疏泄乃发病的重要机制,肾虚乃发病 根本,治疗上尤应重视调理肝肾。
关键词: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复发青方肝肾为本验案中图分类号:R271.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737(2021)02-0073-04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varian endometrial cyS t,OEC)是异位的子宫内膜侵及卵巢皮质,在卵 巢皮质内生长,随着月经周期激素的变化反复出血 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m,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盆腔黏连、痛经、性交痛等,长期 不愈者可出现不孕及慢性盆腔痛[2],严重影响患者 生活质量及生育功能。
目前,西医治疗0E C主要根 据患者性激素水平、囊肿大小、位置等情况进行综 合治疗,对于囊肿较大甚至影响到患者卵巢储备功 能的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仍有一定的复发率[3]。
据Koga等[4]报道,接受保守性手术治疗的 患者有11%~32%会在术后1~5年内复发。
近年 来,由于本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以及手术、西医学 治疗的局限性,预防0E C复发已成为妇科领域研究 的一大难点,诸多专家、学者把目光转移到中医药 治疗上来。
叶利群,主任中医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 授、硕士生导师,宁波市中青年名中医,从事妇科临床工作20余年。
叶利群认为,肾为元阴元阳之所 处,肝为藏血之脏,女子以肝肾为本、以血为用。
本 病所形成的结节、包块是肝肾受损、冲任不固,部分 经血不循常道而逆行,以致“离经之血”积蓄体内而 成瘀血所致。
名医类案卷八痛风,历节作痛
名医类案卷八痛风,历节作痛唐甄权治一人患风,手不得引弓,诸医莫能疗。
权曰:但将弓箭向垛,一针可以射矣,针其肩髃一穴,立时愈。
贞观中,权年一百三岁,太宗幸其家,访以药性,因授朝散大夫,踢几杖衣服,所著《脉经》、《针方》、《明堂人形图》各一卷。
《旧唐书》《南史》:解叔谦,雁门人,母有风疾,夜于庭中,稽颡祈告。
闻空中云:得丁公藤,治即瘥。
访医及《本草》皆无。
至宜都山,见一翁伐木,云:是丁公藤疗风。
乃拜泣求得之,及渍酒法。
受毕,失翁所在,母疾遂愈。
《本草》张杲尝病两臂痛,服诸药不效。
一医教取桑枝一小升,细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尽,无时服,数剂寻愈。
《本事方》东垣治一人,时冬忽有风气暴至,六脉弦甚,按之洪大有力,其症手孪急,大便秘涩,面赤热。
此风寒始至于身也,四肢者,脾也,以风寒之邪伤之,而搐而孪痹,乃风淫末疾而寒在外也。
(此外有寒邪,若内有流饮则肿。
今不肿,湿热乘肠胃,故便秘面赤。
)《内经》曰:寒则筋孪,正谓此也。
素饮酒,内有实热,乘于肠胃之间,故大便秘涩,而面赤热,内则手足阳明受邪,外则足太阴脾经受风寒之邪。
用桂枝二钱,甘草一钱,以却其寒邪而缓其急缩,黄柏二钱,苦寒滑以泻实润燥,急救肾水,升麻、葛根各一钱,以升阳气行手阳明之经,不令遏绝,桂枝辛热,入手阳明之经为引,用润燥,复以甘草专补脾气,使不受风寒之邪而退贼邪,专益肺经也,佐以人参补气,当归和血润燥,作一贴,水煎服,令暖房中,摩搓其手,遂安。
丹溪治一老人,性急作劳,两腿痛甚。
此兼虚症,宜温补,与四物汤加桃仁、陈皮、牛膝、生甘草,入生姜研,潜行散,热饮,(潜行散:黄柏酒浸为末,入汤药调服。
)三四十帖而安。
(虚。
)一妇,性急味厚,痛风挛缩数月。
此挟痰与气,当和血疏气导痰,以潜行散,入生甘草、牛膝、炒枳壳、通草、桃仁、姜汁,煎服半年而安。
(痰。
)一少年患血痢,用涩药取效,至痛风叫号。
此恶血入经络也,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久则必成枯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 瑭 胃 脘 痛 验 案
肝厥犯胃,浊阴上攻,万不能出通阳泄浊法外,
但分轻重耳。前三方之所以不大效者,病重药
轻故也,兹重用之。
川椒炭15g、高良姜15g、枳实9g、厚朴9g、
姜半夏15g、乌药9g、淡吴萸15g、黄连3g、
两头尖(9g,拣净两头圆)、降香末9g。 用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分六次服。二帖。
胃痛、呕吐(或干呕)、胃脘胀痛、
大便不调、脉细弦。
烦躁、面赤、汗出、胸痞。
辛酸两和厥阴体用,仍参通补阳明之阳,
俾浊少上潜,痛有缓期。
肝气犯胃胃脘痛用药特点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辛酸两和厥阴体用:
延胡索、香附、川楝子、乌药、吴茱萸、
厚朴、郁金、白芍药、降香。 通补阳明之阳:
半夏、茯苓、陈皮、人参、枳壳(枳实)、
叶吴二医胃脘痛验案精讲
主讲教师:王蕾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
阳明乃十二经脉之长,
天 士 痛 证 验 案
其作痛之因甚多。
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
为患最易。虚邪、贼邪之乘 机窃发,其间消长不一。 即所处之地,
属冲要之处,
事务繁忙。
是病,其要何在?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初病在经,久痛入络。 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气治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姚,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老年气衰, 病发日重,乃邪正势不两立也。今纳物呕吐甚 多,味带酸苦。脉得左大右小。盖肝木必侮胃 土,胃阳虚,完谷而出。且呃逆沃以热汤不减, 其胃气掀腾如沸,不嗜汤饮,饮浊弥留脘底。 用药之理,远柔用刚。嘉言谓能变胃而不受胃 变。开得上关,再商治法。 紫金丹含化一丸,日三次。
阴邪之势,
其来必速。
郁火之患,
由渐而剧也。
何谓“嘈辣”?
《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卷七》
妇人胃中嘈辣,甚则热痛,后患
齿疼,此胃中痰火也。 用二陈加芩、连,下越鞠丸而瘳。
治胃痛之方,大段亦不外此。
但痛必有外邪内积,不宜轻 补,而用人参甚多;痛久则
必热,而用姜附甚多。俱为
太过。
病证分类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肝胃不和
肝气犯胃胃脘痛验案(2-2)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又,痛缓,夜深复炽,前后心
胸板掣。脉左数。病在血络中。 金铃子、延胡、桃仁、归须、
郁金、白蔻仁。
肝气犯胃胃脘痛验案(1-1)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某,胁痛入脘,呕吐黄浊水液。因惊
动肝,肝风震起犯胃。平昔液衰,难
用刚燥,议养胃汁以熄风方。
人参、茯苓、半夏、广皮白、麦冬、
二十九日,《金匮》谓胞宫累及阳明,则治在胞宫; 阳明累及胞宫,则治在阳明。兹肝厥既克阳明,又 累胞宫,必以厥阴为主,而阳明胞宫两护之。 制香附9g、淡吴萸6g、半夏15g、萆薢6g、川楝子 9g、艾炭4.5g、小茴香9g、乌药(6g,炒)、栀子 9g、桂枝9g、杜仲炭6g。 水五杯,煎取两杯,分二次服。
胃阳虚,营血不足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通补阳明法
当归、炙甘草、煨姜、
南枣肉、白芍药
胃阳虚,气滞血瘀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通补阳明法
延胡索、桃仁
厚朴、草果
胃阳虚,痰湿阻滞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通补阳明法
半夏、茯苓
阿魏丸
胃阳虚,阴浊凝聚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通补阳明法
代赭石、吴茱萸、川椒、
胃阳虚
营血不足 气滞血瘀 痰湿阻滞
肝气犯胃
肝阳犯胃
肝火犯胃
阴浊凝聚
血络瘀痹
吴瑭胃脘痛验案精讲
《吴鞠通医案· 胃脘痛· 尹氏案》1-1
吴 瑭 胃 脘 痛 验 案
甲子十月廿九日,尹氏,二十一岁。 脉双弦而细,肝厥犯胃,以开朗心地为要紧,无 使久而成患也。 半夏18g、青皮4.5g、生姜(三片)、橘皮4.5g、 淡吴萸6g、乌药6g、川椒(6g,炒黑)、郁金 6g、川楝皮6g、降香末9g。 水五杯,煮取两杯,分二次服。三帖。
痰瘀阻络《临证指南医案· 胃脘痛· 姚案》21
痰瘀阻络《临证指南医案· 胃脘痛· 姚案》22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又,议以辛润苦滑,通胸中之阳,开涤 浊涎结聚。古人谓通则不痛。胸中部位 最高,治在气分。 鲜薤白去白衣三钱、瓜蒌实三钱炒焦、 熟半夏三钱、茯苓三钱、川桂枝一钱、 生姜汁四分调入。
痰瘀阻络《临证指南医案· 胃脘痛· 姚案》
血络瘀痹(缓攻法)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秦,久有胃痛,更加劳力, 致络中血瘀,经气逆。 其患总在络脉中痹窒耳。 医药或攻里、或攻表,臵病不理, 宜乎无效。形瘦清减,用缓逐其瘀一法。 蜣螂虫炙一两、蛰虫一两、五灵脂炒一两、 桃仁二两、川桂枝尖生五钱、蜀漆炒黑三钱。 用老韭根白捣汁泛丸,每服二钱,滚水下。
血之当然也。
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
自痹,而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 对待必然之理。
饱食痛甚,得食痛缓
于此有宜补、不宜补之分焉。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若素虚之体,时就烦劳,水谷之精微不
足以供其消磨,而营气日虚,脉络枯涩, 求助于食者,甘温填补等法,所宜频进也。
若有形之滞堵塞其中,容纳早已无权,
白蔻仁、干姜、生姜。
肝气犯胃胃脘痛用药特点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兼有气郁化热:
栀子、黄连、香豉。 蒲黄、桃仁、当归须。 杏仁、栝楼皮、枇杷叶、桔梗、苏梗。
兼有气滞血瘀:
兼有肺气不降:
肝气犯胃胃脘痛验案(2-1)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王氏,气逆填胸阻咽,脘痹而痛。病由肝 脏厥气,乘胃入膈,致阳明经脉失和。周 身掣痛,夜甚昼缓者,戌亥至阴,为肝旺 时候也。此症多从惊恐嗔郁所致。失治变 为昏厥。 半夏、姜汁、金铃子、延胡、杏仁、瓜蒌 皮、香豉、白蔻。
《吴鞠通医案· 胃脘痛· 王氏案》2-2
吴 瑭 胃 脘 痛 验 案
初六日,重刚劫浊阴,业已见效,当小其制。
川椒炭9g、高良姜9g、乌药6g、姜半夏9g、 枳实6g、青皮6g、橘皮4.5g、厚朴6g。
用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分三次服。二帖。
叶桂胃脘痛验案精讲
肝气犯胃
症状表现: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川乌
胃阳虚,阴浊凝聚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张四八,阳微浊凝。胃下疼。 炒黑川椒(去目)3g、炮黑川乌9g、
炮黑川附子9g、炮淡干姜4.5g。
叶案胁痛评介
主讲教师:王蕾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
仲景旋覆花汤,河间金铃子散,及先生辛
天 士 胁 痛 验 案
温通络、甘缓理虚、温柔通补、辛泄宣瘀 等法,皆治肝著胁痛之剂。可谓曲尽病情, 诸法异备矣。然其症有虚有实,有寒有热, 不可概论。苟能因此扩充,再加详审,则 临症自有据矣。
血络瘀痹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数年痛必入络,治在血中之气。
桃仁、蒲黄、五灵脂、当归、桂
枝、香附、延胡索、川楝子,等。
血络瘀痹(轻法)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席,经几年宿病,病必在络。 痛非虚症,因久延,体质气馁, 遇食物不适,或情怀郁勃。 痰因气滞,气阻血瘀, 诸脉逆乱,频吐污浊而大便反秘。 医见呕吐、肢冷,认为虚脱, 以理中加附子温里护阳。 夫阳气皆属无形,况乎病发有因,决非阳微欲脱。
《吴鞠通医案· 胃脘痛· 车案》1-1
吴 瑭 胃 脘 痛 验 案
车,脉沉弦而紧,呕而不渴,肢逆且麻,
浊阴上攻,厥阴克阳明所致,急宜温之。
乌药9g、半夏15g、淡吴萸15g、川椒炭9g、
厚朴9g、干姜9g、荜茇6g、小枳实9g、青
皮6g。
头煎两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吴鞠通医案· 胃脘痛· 王氏案》2-1
得助而为实实,攻之逐之等剂,又不可缓 也。
叶桂胃脘痛治法原则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寒温两法,从乎喜暖喜凉。 滋燥之殊,询其便涩便滑。
叶桂胃脘痛治法原则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饮停必吞酸 食滞当嗳腐
厥气乃散漫无形 瘀伤则定而有象
营气两虚者,不离乎嘈辣动悸。
肝阳冲克者,定然烦渴而呕逆。 蛔虫动扰,当频痛而吐沫。 痰湿壅塞,必善吐而脉滑。
《吴鞠通医案· 胃脘痛· 伊氏案》2-1
吴 瑭 胃 脘 痛 验 案
制香附9g、乌药6g、半夏15g、艾炭9g、 郁金6g、黄芩炭3g、小茴香6g、血余炭 (本人之发更佳,9g)、青皮2.4g、五灵 脂4.5g。
水五杯,煎取两杯,分二次服。二帖大效。
《吴鞠通医案· 胃脘痛· 伊氏案》2-2
吴 瑭 胃 脘 痛 验 案
血络瘀痹(轻法)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忆当年病来,宛是肝病,凡疏通气血皆效。 其病之未得全好,由乎性情食物居多。 夏季专以太阴、阳明通剂。 今痛处在脘,久则瘀浊复聚。 宜淡味薄味清养。 初三竹沥泛丸仍用。早上另立通瘀方法。 苏木、人参、郁金、桃仁、归尾、柏子仁、 琥珀、茺蔚、红枣肉丸,早服二钱。
——邹时乘
叶案腹痛导读
主讲教师:王蕾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
辨治要点
天 士 腹 痛 验 案
实证: 气滞、湿热中阻、瘀血
虚证:
中焦脾胃阳虚
谢谢聆听!
金铃子、延胡、黑山栀、淡豆豉炒香。
肝火犯胃
天 士 胃 脘 痛 验 案
朱氏,苦寒辛痛。 川连、土瓜蒌皮、白芥子、茯苓、炒半夏、姜汁、 橘红、竹茹。 又,肝厥胃痛,兼有痰饮。只因误用芪、术、人参, 固守中焦,痰气阻闭,致痛结痞胀。 更医但知理气使降,不知气闭热自内生,是不中窾。 前方专以苦寒辛通为法,已得效验。况酸味亦属火化。 议河间法。 金铃子、延胡、川连、黑山栀、橘红、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