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师生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相互关怀被苏霍姆林斯基视为师生关系应有的主要品质。为达到相互关怀的境界,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具体而言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并努力提升爱的能力,成为一个自身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的人,一个心灵与理智和谐的人,一个善于深入学生心灵的人,一个乐观、平等待人的人,以“爱生情”赢得学生“向师心”。

关键词:师生观相互关怀苏霍姆林斯基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础。本文试就师生观这一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师生观进行论述,从而启示我们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那么,怎样的师生关系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认同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教师和儿童之间永远保持和谐的、富于人情的、相互关怀照顾的关系”⑴并指出“关怀别人……是师生相互关系应有的主要品质”。⑵师生的相互关怀,是联结心灵的极细的红线,依靠它,可以使师生心理相容、心灵互相接纳,进而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心连心的感觉,善于看到别人的内心,是使你保持健康的永不枯竭的源泉”⑶;而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关怀是学生上进心的源泉”⑷。

师生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师生能否达到相互关怀的境界,教师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首先,学生是个性独特的人。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中,每一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每个学生不是班级记事薄上的一行字和一个号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独特的人的世界。⑸这种独特性体现在学生的精神生活各个领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⑹,“如果这40个学生使你感到一模一样、单调乏味,如果你要费力才能记住他们的面貌和名字,如果儿童的每一双小眼镜对你不意味着某种深具个性的东西,如果从花园深处某个地方传来儿童响亮的声音,你不知道是谁在喊叫,喊声说明什么,那么……你得再三考虑,然后决定是否当一名教师。”。⑺其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始终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认为学生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⑻他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学生,坚信学生自己的心中也有着想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愿望。当然,在现实世界确有问题学生存在。对此,苏霍姆林斯基予以理性分析,指出学生并不是先天就成为这个样子,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种种不良的影响,心灵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所造成的。他深信,儿童心灵中不好的东西总有一天会被根除,眼睛中闪耀出高尚的精神美的光辉。他说:“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有一条原则:不管儿童心灵里的邪恶有多么可怕,在这扭曲的心灵里应当看到的首先是人——期待着帮助和根治邪恶的人。我听到的不是邪恶的狂叫,而是人的美德的呼号,这种美德在儿童身上是存在的,它是无法

摧毁的。”⑼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教学也有自己很多独到的见解。以评价为例,他就强调在评价中不急于打不及格,而应为学生的发展留下必要的空间,不

能过早地把儿童定位在某一个固定的点上。

二、提升爱的能力,以“爱生情”赢得“向师心”

在师生关系中,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向师心”。“要想使教师与儿童永远保持相互关怀照顾的关系,教师就必须做一个有智慧、热爱儿童、保护儿童的人”。(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⑾然而,在生活中很多教师也知道师爱的重要,但由于缺乏爱的能力,有些表现为暴君式的爱,而有些又是母鸡式的爱。这种本能的爱,它不但不能赢得学生的“向师心”,且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有爱的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素养。

首先,丰富自身精神世界,增强个性魅力。

人是精神的力量。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在教师爱学生和学生爱教师这一概念里的内涵,始于一个人在别人的精神财富,而首先是思想财富面前的敬佩和高尚”。⑿精神的空虚永远也激发不出真正的爱,也不会给这种爱提供生存的养料。如果教师对思想不尊重,学生便用不尊重教师来回报。⒀教师没有自己的个性,在学生的心里没播种什么,只会贻害于人。这就要求教师在传导到学生意识里去的思想中表现出自我,要使学生的心接触到的不是冷冰冰的道理,而是教师充满激情的活生生的个性。而这取决于教师的一般修养、博学和科学视野的广度。形象地说,教师播下的火种,不只是用打火石临时打出来的,而是在他思想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燃烧着的,惟有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才能实现心心相通。⒁即教师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精神财富的人,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吸引学生。

其次,心灵和理智和谐,赢得学生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与学生和谐相处,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应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做到心灵和理智的和谐。“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如果只抱冷漠无情的理性态度,对发生的一切都进行非常仔细的斟酌,惟恐各种可能的规定遵守得欠准确,就会引起儿童对老师的戒备和不信任态度。过于重理性,而轻感情的教师,儿童不仅不喜欢,而且在他面前绝不会吐露自己的心思。”⒂要具备心灵和理智和谐的能力,“必须深入儿童的心灵,仔细研究他们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们是怎样看待世界的,他们周围的人对他们有什么影响。”⒃)即教师要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要在深入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他们, 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应当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内心冲动,不要屈服于自发的情绪。在对学生的错误、冒失,一句话,不正确的行为需作处理时,这一点尤为重要。”⒄

再次,守住乐观的心境,平等待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只有差异, 没有差生”。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相处中始终拥有乐观的心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平等待人,需要教师相信学生。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指出:“不要让不信任人、怀疑人的种子在自己的心中芽生长。不信任人,不管它在开始时多么微不足道,却能发展成我想称之为不友善态度的可怕癌症”。⒅不信任是一副玄妙的眼镜,它的镜片会使学生的优点缩小到极微小的程度,因而看不见,以致掩盖人性最美好的一面。久而久之,好端端的学生就成了所谓的差生,人为的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造成了事实上地位的不平等。这是一种尖锐的刺,刺伤了师生双方的心灵,拉大师生的心理距离。

平等待人,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创造者的眼光对待学生,给学生创设平等的发展舞台。在帕夫雷什中学,他长期观察记载了一位叫费佳的学生。他最大的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是对乘法表的迅速遗忘,完全类似许多所谓的“差生”。苏霍姆林斯基为他专门编了一本习题集;专门配备了二套小丛书,有近300本小书和小册子。到五年级,费佳的成绩赶上来了,能和其他学生解同样的算术题。正是这名“差生”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⒆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抽象的学生可以对之机械地搬用一切教育和教学规律……教育和教学的艺术和技艺,是发挥每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在学习上予以个别对待”,⒇从而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平等待人,更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性。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不因学生性别、相貌、成绩等方面的差别而歧视他(她),使每个学生都有向上进取的机会。任何时候都不要责备他们头脑迟钝,不可用“两分生”讥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损伤他们的自豪感。教师如果居高临下,虽然有时可以较快的“解决”一些事情,但实际上,学生更内在的真实感受得不到宣泄,更深层的矛盾得不到表露和解决,结果必然只是在表面上消除了一些现象,而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并易导致师生的隔阂甚至对立,使师生双方都感受到挫败。所谓“教成人,结成冤”的现象,往往也是由此产生的。尊重学生人格平等,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由此使心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

综上所述,苏霍姆林斯基所倡行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关怀的爱,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对学生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要真正实现这种相互关怀的关系,教师需成为一个自身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的人,一个心灵与理智和谐的人,一个善于深入学生心灵的人,一个乐观、平等待人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