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后现代视角下的知识观的比较浅析
现代与后现代视角下的知识观的比较浅析

现代与后现代视角下的知识观的比较浅析摘要:资讯时代人类知识形态发生了改变。
现代知识观把知识看做具有某种基础的、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真理或观念。
但随之而起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呈现出与现代主义知识观迥然不同的风貌,从知识的性质、思维的范围、学习知识的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
可是它并非是完全摒弃了现代的知识观,而是对其在一定程度上的继承与超越,可是后现代知识观同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然而在两者之间思考谁最应该成为主导地位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关键词:现代;后现代;知识观;比较一、现代知识观及其特征关于现代知识的性质有很多表述,其中“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常被人们认为是现代知识观的三个基本特征。
如此,人所面对的只能是“非精神化”、“非个人化”的知识。
“知识具有一种非人格性和公共可传达性”。
这种知识观认为,对认识主体来说,知识是学习的客观对象,是独立于学习者之外的,与学习者的认知方式与经验无关。
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功利性占有,知识本身被当做是一种目的,而人的情感、体验被忽视了,知识成了统治人的工具。
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全面的,甚至是畸形的。
二、知识观的转变——从现代到后现代知识观的演变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知识观的转变为导向的认识。
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思维的变革利奥塔认为:现代知识诉诸元叙事,而后现代知识反对元叙事,提倡异质性、多元性和不断革新,且这种异质、多元与创新构成后现代社会与文化的特征。
由此看来,对于异质与多元的知识我们不可能诉诸理性,而应该是理解,理解成为后现代性和后现代知识的核心。
知识不再是理性获得的真理,而是理解的社会文化"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理性求得的是一致性,理解求得的是多元性。
理性是人把自己从对象中解放出来,不受对象的羁绊,并在这个过程中,人成为主体。
教育的现代与后现代之辩

教育的现代与后现代之辩在教育领域,现代与后现代之辩是一种常见的话题。
现代教育是指人们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的教育,它强调对于知识的传递和学生的知识储备。
而后现代教育则强调对于学生自我认知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把学生视为知识的生产者和创造者。
两种教育方式的优缺点及其影响是值得探讨的。
现代教育,如其名称所示,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产物。
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使工业化生产和科技的进步成为了主导因素。
因此,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工业化社会需求的人才,即传递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知识储备被看作是最基础的素质,考试和分数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学生往往被视为一个被填充知识的容器,他们被要求记住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真正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然而,现代教育方式也存在缺点。
首先,这种教育方式逐渐培养出生产线式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使得学生更加倾向于“机械式”的记忆和学习,而忽视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现代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匮乏性,仅在教育过程中考虑传递知识,而没有关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和未来发展的热情,而这恰恰是当今社会所需求的。
与现代教育不同的是,后现代教育更注重于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
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学生被看作是知识的创造者和生产者,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以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和事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后现代教育侧重于将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考、创新、实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这种教育思想更加注重传授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在复杂的环境中的决策和执行都能有高水平的表现。
后现代教育的确有其优势,因为它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认知,使得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学习掌握自己的个性和特性,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此外,后现代教育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渐成为思想独立的人,能够独立思考,创造和发现新的知识。
从现代知识观到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

从现代知识观到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作者:侯前伟赵丹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16期摘要后现代知识观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之后,与现代知识观的对立和斗争构成了影响课程的重要推动力,而课程评价在知识观转变的过程中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包括多元化的评价,关注过程,关注个体。
而这些特征的背后恰恰是后现代知识观文化性,境遇性和价值性的体现。
关键词课程评价后现代知识观现代知识观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知识观的转变是教育改革最直接的动因。
对知识性质、价值和本质的观念转变了,必然会导致课程的转变。
而课程评价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明显的体现着课程的价值观取向。
因此也必将因知识观的转变而产生巨大的改变。
本文主要讨论从现代知识观到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对课程评价产生的影响。
1 现代知识观与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二十世纪中叶兴起的后现代思潮打破了科学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后现代知识观在对现代知识观的质疑、反思、批判之下产生,重新诠释了知识的特征。
1.1 从客观性到文化性所谓客观性,是指知识能够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与客观事实“相符合”,而未达到这种标准的认识结果就不能称为知识。
这也是现代知识观下判定一种经验陈述是否为客观知识的标准。
而后现代知识观则认为知识的性质受到其所在历史阶段或文化传统的制约,并且同特定的历史文化体系中的生活方式、人生信仰、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都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它是“文化的”,而非“客观的”,是“文化限域”的而非“超越文化”的。
这种理解否定了现代知识观下知识存在的方式,将原本确定“坚硬”的知识,变成了带有主观色彩的,多维度的知识。
1.2 从普遍性到境遇性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因其客观性而理所应当地超越社会和个人的限制,应该被全部人类所接纳。
这种普遍性使知识成为价值无涉的纯粹真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文化如何变迁,历史如何发展,知识都能够一直存在。
而后现代知识观却认为,任何知识都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时间、空间、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乃至语言符号的影响之下,其表述的方式要受到整个语言或符号体系的影响,其存在的价值要由整个文化体系给予相应的承认,不存在脱离特定境域的知识、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
现代知识观学习心得

现代知识观学习心得篇一:价值观学习心得价值观学习心得--敬业一、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
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
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二、敬业(一)敬业的内涵所谓敬业,就是敬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千方百计地把自己承担的各项任务完成好。
敬业精神是国家公务员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每一个公务员在从事本职工作的时候,所表现出的明确坚定的目标、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忘我投入的志趣。
敬业精神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个人品质,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
敬业精神也是当今时代每一个公民、尤其是国家公务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敬业奉献”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国家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其中第5项是“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第7项是“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这些要求所体现的,也是敬业精神。
本人认为,敬业精神的基本内涵有以下几点:1、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发自内心的敬畏之情。
敬畏之心,是人的内心中对某种事物的一种崇敬和神圣的情感,这种神圣性,是出于人类本性的一种精神需求,是人类信仰的本质要素和合理内核。
没有神圣和世俗的区别,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任何现实的信仰。
古人说:“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是什么?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是:1、哲学上现代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2、思想上现代主义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后现代主义则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以人为本。
3、方法上现代主义遵循物性的绝对作用,标准化,一体化,产业化和高效率、高技术。
后现代主义则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
4、设计语言上现代主义遵循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无用的装饰就是犯罪”(洛斯语);后现代主义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和“少令人生厌”(less is bore)。
后现代主义风格特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代主义风格引领设计潮流已近一个世纪。
从威廉·莫里斯为“红屋”设计的家具、到麦金托什设计的直背餐椅、从赖特的“流水山庄”、到格罗皮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
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
然而,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
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2、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3、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现代主义知识观

现代主义知识观现代主义知识观是以现代主义为背景的一个知识观,它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流行,并在整个20世纪持续影响着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现代主义知识观是一个充满矛盾、叛逆和批判精神的知识观,它信仰着人类的自由和智能,试图透过现象探究本质,创新和突破已有的知识桎梏,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现代主义知识观的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把人类的自由和智能置于主导地位,强调知识的自由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现代主义认为,人类的智能可以创造无限的可能性,而知识本身也应该是开放、自由和创造性的。
它并不否认传统知识的价值,但要求对传统知识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重新审视,以便确立新的知识体系。
第二,强调科技和工业的进步对知识的影响。
在现代主义知识观中,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成为驱动知识创新的主要力量。
它认为,人类的知识积累和创新应该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起推进,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
第三,特别注重理性和科学方法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性。
现代主义知识观强调从实证和科学方法出发,基于现实和真实的事实,进行研究和分析。
同时,该知识观也承认了理性的限度和局限性,因此也包含了后现代主义对理性批判的元素。
第四,对现象的反思和批判思想是现代主义知识观的重要特征。
它通过对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根源,试图找到未来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第五,对个体和社会的关系高度关注。
现代主义知识观重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承认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和有自由意志的存在。
因此,它反对国家和权力的过度干预,主张个体的自由与集体的权利之间进行平衡与调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现代主义知识观在20世纪取得了很大成功,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文学领域,现代主义通过挑战传统文学规则,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在哲学领域,现代主义强调理性、实证和反思的方法,推动了哲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在建筑和艺术领域,现代主义强调科技与工业的进步为建筑和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崇简约、功能和实验性。
教育的现代与后现代之辩

教育的现代与后现代之辩教育的现代与后现代之辩摘要:后现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达在反理性主义教育之上,教育自从神坛走下来后,就受到了理性的束缚,理性主义成为现代教育最好的哲学注解。
现代和后现代之辩成为人们理解教育的一种新的途径。
教育的重新理解和建构受到人们的关注,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观点给人们理解教育以极大的启发。
关键词:教育;现代;后现代主义;反理性主义一、教育是什么:后现代的质疑从我国来看,现代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教育领域中的权威主义。
具体来说就是过于认同教师的知识权威和人格权威,过分强调知识的“神话”。
其次是教育领域中的功利主义行为盛行。
社会上的文凭主义异化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升学主义的外表繁荣回应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精神——学而优那么仕。
精英主义教育理念的代价是以牺牲群众教育为前提。
传统的教育体制及目标要求又促成了精英主义教育的开展。
如《比拟教育研究》20xx年第7期就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后现代主义对于“完人”教育的批判》。
该文作者就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目的的理解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后现代主义学者吉鲁提出了教育目的要从优势文化决定的解释中解放出来,肯定个人经验及其代表的特定文化。
古鲁希望通过改造教育造就一批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这种公民能够认清优势文化的独霸性,并向它们挑战,进而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认识跨越文化边际。
现代主义教育的“完人”主张试图建立一种标准化的“完人”模式来规定人的开展,将人的开展理解为对“完人”这一标准无限的接近,这样培养的人事实上是没有差异的标准化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传统教育中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事实上是“完人”教育目的观的反映,将学生的开展理解为到达这种“完人”的目标,显然它忽视了人的开展的差异性,忽视了个体与个体的不同的多样特性。
这种“完人”教育无视教育开展的时代特点和空间地域不平衡特点,用一种“完人”的规格来塑造不同时代、地域的人是不可能、不现实的。
从人类的教育开展来看,现代性的学校教育自文艺复兴以来,在其开展的历史长河当中,除了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工具理性外,历史上的传统和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对峙就开始了。
论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作文

论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作文《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那些事儿》
嘿呀,咱今儿个来唠唠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哈。
就说我上次去看艺术展览那件事儿吧。
我走进那个现代主义艺术展厅,哇,满眼都是那种特别规整的、几何形状的画作,线条笔直笔直的,色彩也很单纯浓烈。
就好比一幅画,就是一个大大的红色方块在那,可显眼了,看着特别有冲击力。
然后再瞧那些雕塑作品,也是那种很有秩序感的,仿佛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一丝不苟的。
等我去到后现代主义展厅的时候,哎呀妈呀,可把我惊着了。
那里面的作品简直是五花八门,啥样的都有。
有幅画,上面乱糟糟地画了一堆东西,什么颜色都有,各种图案重叠在一起,都不知道画家到底想说啥。
还有个雕塑,是用各种奇怪的材料拼起来的,歪歪扭扭的,跟现代主义展厅里的那种规整简直是天壤之别。
现代主义呢,就像是一个特别严谨的老师,凡事都有规矩,都得按他说的来。
而后现代主义呢,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才不管那些规矩呢,想咋玩就咋玩。
这就是我亲身体验到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呀。
咱也不是什么专家,就是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实实在在地说出来。
下次你们要是有机会去看这样的展览,估计也能跟我有一样的感受呢!嘿嘿。
文学流派知识:探究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文学流派知识:探究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与联系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文学发展的两个主要流派,在风格、思想、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究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和联系。
1.历史背景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和美国,是一种对现代社会和工业化进程的反思,主张以个体的视角和感受来表现作品,强调个体的自我表达、内心体验和精神深度,是一种反对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方式。
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思潮,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和继承。
后现代主义文学把重点放在了语言和叙事结构上,并且强调了对历史、权力、性别、身份和多元文化等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2.特征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在表现的形式和主题上营造出迷离模糊、神秘、压抑的气氛,使用流线型结构、意象和象征手法等来表达内心感受,还注重自我意识的超越和精神的深度。
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更加注重结构和形式的创新,强调游戏和荒诞,通过反讽、讽刺、模仿、重组等手法来呈现出对固有意义和传统价值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是对历史、权力和身份问题的关注和探索,还有对多元文化和异质性的关注。
3.主题现代主义文学所追求的主题是对工业化进程、战争和人类文明繁荣背后的精神虚无感和寂寞感的反思,表现出人类在现代社会的无助和迷惘。
例如,卡夫卡的《城堡》就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它表达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的城堡式体制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则更多地关注当代生活中的权力、身份和文化多样性问题,这些问题让现代社会的福利体系和政治制度变得愈加复杂。
并且,后现代主义作品中也包含了对现代性的批评和对科技、媒体等现代产物的反思。
托马斯·品钦的《浪漫史》便是一部可以代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作品,它通过自我解构和对人类形成和约束的机制的破解来表现人类自由的最高追求。
4.受众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精神深度,因此,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受众相对比较窄。
现代知识观与后现代知识观

现代知识观与后现代知识观后现代知识观是建立在现代知识观批判基础上的。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现代主义对客观性和确定性的追求,导致了知识的权威化和等级化;对理性片面理解和滥用,导致了对科学知识的迷信和绝望。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一、从静态、稳定的知识观到动态、生成的知识观。
后现代主义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在人们过去经验的影响下被创造出来和被理解的,因此,知识知识不可能是完全“中立的”、“价值无涉”的;所有的知识都是人们在某一阶段的“认识成果”,它需要得到不断的检验,在将来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更新,因此,知识不可能完全是“确定的”.后现代主义视知识为不断生成与建构的“文本”,知识的本质是生成的。
二、从普遍的知识观到情境的知识观。
现代知识的普遍性建立在“普遍的可证实性”与“普遍的可接纳性”两个概念之上。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代替这种“普遍性”的是“情境性”。
情性的知识观提醒我们从对事物的本质追求中走出来,关注其复杂多样的现象,任何知识知识只是把握认识对象性质与关系的假设,永远有待进一步修正与完善,而唯有通过长期的亲身实践,才会领悟到这些情景性知识的存在和本质的内涵。
三、由积累性知识观到批判性知识观积累性与批判性是描述知识增长方式和机制的。
积累性是现代知识增长的方式,批判性是后现代知识增长的方式;前者的道路是唯一的,后者的道路是多样的。
后现代主义主张知识不是积累起来的,而是批判的结果。
知识的状态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及文化进入后现代时代他们所处的社会现实,要求教师和儿童对现有的知识和社会现实提出疑义,问题,进行批判性思维。
四、从公共性知识观到个体性知识观。
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既是是公众的又是个人的,它既离不开个体的交往实践活动,也离不开个体的个性人格特征。
因此,知识的公共性是相对的,个体性是绝对的。
一切都必须通过个体知识的作用表现出来,所以,个体知识在知识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是社会学和哲学领域中常被讨论的两个概念。
1. 现代性:现代性是指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形态。
现代性的核心特征包括理性主义、科学技术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民主政治、个体自由和社会分工。
现代性强调个人自主性和理性思维,追求普遍真理和普遍价值。
2. 后现代性: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后现代性认为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和科学技术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社会分化、制度性的不公正和环境破坏等。
后现代性强调多元性、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强调相对主义和文化相对论,认为没有普遍的真理和价值。
两者之间的区别可以总结为:
- 现代性强调普遍性、理性和科学,后现代性强调多元性、相对主义和文化差异。
- 现代性追求普遍真理和普遍价值,后现代性认为真理和价值是相对的。
- 现代性强调个体自由和个人权利,后现代性强调集体权利和社会正义。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讨论一直是社会学和哲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对于理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比较

Q: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比较A:定义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
那种认为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的观念,之所以不能成立,乃是因为,不管以什么样的风格术语来界定现代主义,人们发现两者其实难于区分,或者,后者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
人们早已指出哈桑关于现代主义的那些区别性特征(如“不确定性”、“内在性”等等),根本不能成立。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西方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一个设计运动流派,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形成于美国,很快波及到欧洲及日本,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理论基础,并由建筑领域扩散到其他的设计领域尤其是工业设计领域。
根据各种描述、争论的文章来看,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其中包括了各种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念、流派、风格特征,似乎是一个大杂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它们都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到后工业时代的必然产物,都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中产生出来的,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或修正。
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
现代主义是现代工业发展、现代社会成熟的理论成果;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或曰信息社会发展形成的思想结晶。
现代主义或现代派运动一词现在被固定作为一种国际倾向的综合名称,这种国际倾向出现于19世纪末期西方的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绘画、建筑和其他艺术领域,后来影响到20世纪大多数艺术的特征。
一般认为这种倾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或战后不久达到了顶峰,至于它是否仍存在或者是否已经开始了一个随后的风格的时代,则仍不能肯定。
因此,F·克莫德(FrankKermode)提出了“对现代主义两个阶段之间有益的粗略区分”,即古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前者是早期的发展,后者则是超现实主义的和后超现实主义的发展。
其他一些人,特别是在美国,例如I·哈桑(IhabHassan),L·非德勒(LeslieFiedler)等,则主张有一种鲜明的区别,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的风格,一种合唱式的、综合的乡村艺术,即“后文化”时代的产物,在这里它强调从任意艺术、反艺术、反文学、自我破坏艺术和新小说等方面来论述艺术的发展。
现代、后现代科学与世界观

现代、后现代科学与世界观通过对科学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现代科学与世界观伴随着一系列技术发展而变化,这些变化使得人们对科学、社会、政治和文化越来越重视。
现代科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哥白尼的“日心说”,他提出了令世界震惊的观点,即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绕着太阳运行。
这一观点使人们受到极大的震动,因为它否定了传统的宇宙观,即以地球为宇宙的中心。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
随着新发现和新理论的出现,现代科学越来越发展。
费曼和爱因斯坦分别提出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对宇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又如爱因斯坦的有穷性理论,即宇宙是有穷的,它的历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并最终终结。
这一理论极大地改变了古典宇宙观,即宇宙是永恒的、不可改变的。
现代科学发展的另一个特征是它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知,从机械和绝对的认识转为更加细腻、动态且复杂的认识。
当前,质能守恒定律和物理因果定律被认为是宇宙运行的基础,并且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宇宙是一个系统,它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人类的行为也会对宇宙产生影响,即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此外,现代科学对宗教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古代,宗教扮演着宇宙的统治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完整的观点。
但是,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宗教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许多原本被认为是神秘的观点,如星辰运行、外太空、原子结构等,都被科学解释了,立足于自然世界,而不是抽象的宗教理论。
除此之外,现代科学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科学发展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使得贫富差距大幅度缩小。
此外,科学还对社会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更多人参与到政治进程中来,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化和自由化。
总之,现代科学与世界观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
它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知,改变了宗教和社会结构,也使得社会政治发生了变化。
它不仅提升了人类科学研究的水平,更提升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水平。
后现代课程观

专题七
后现代课程观
主要框架
一、主要思想基础 二、主要观点介绍 三、后现代课程观与现代课程观的比较 四、书目推荐
西方思想史的三大范式
以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与天文学作为组织框架,西方 思想史可划分为三个大范式:
1、前现代:有记载的西方历史—17、18世纪的科技 革命(平衡或相称在内的宇宙和谐观); 2、现代:始于17世纪末(封闭、自足且简单的);
(三)对传统的“权威观”提 出了挑战, 重新构建师生关系
1、教师不再是外在于学习情境的“指挥者”, 而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和学生作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索有关 知识的领域的过程中:相互对话, 互相合作; 教师的权威并没有被削弱和抛弃, 而是得以重 新建构,其作用主要在于促使学习主体去主 动探究、自主学习、自我实现;
(六)把“评价”定义为 “转变性协调”
现代主义所盛行的评价几乎总是与等级相联
系的。评价的目的是“区分”:区别胜利者 和失败者; 后现代主义评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区分”, 而在于“成为共同情境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 协调过程。”显然, 这样的评价不仅仅具有筛 选的功能, 而且更具有激励与改进的功能。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社会学比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社会学比较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是我们现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在社会学理论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现代社会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强调了理性、科学、技术、进步等等的价值观念。
后现代社会或许也能够被理解为现代社会的衍生物,这一个时代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也是对于现代化进程和现代理性的批判性反思。
本文的目的便是通过社会学的角度来深入分析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概念,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
首先,我们需要来探究下什么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现代性最早可以被追溯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这一时期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开始对于以往传统秩序与神权说明的质疑,并且更加强调人类自由、平等、互助、实用等等。
可以说现代性是建立在理性和科学之上,注重进步和自由的文化体系。
在西方文化发展历程中,现代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作为全球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特征,它发展起来的特点是集中在个人主义、自由、合理化、标准化、规划和集中化方面。
相对于现代性,后现代性则是一种更加具有批判精神、反反复复和反复反正的思想体系,是人们反思现代性的成果。
它是在二战后逐渐兴起的,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极其复杂的。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会在各个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危机和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者就开始对“现代性”的合理性产生了质疑。
后现代性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主义,认为不同的文化具有独特的知识、价值和立场,抨击了现代性的普遍主义和标准化趋向。
在后现代性的视角下,一切经验都是多样和相对的,而非一切皆是被框定的。
强调个体、族群和社会空间的权力,反对中央集权和控制。
后现代性被认为是反对现代性的一种新的思潮,它抨击了现代性的侵略性、标准化和线性的理论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分析一下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社会学比较。
首先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现代性的社会结构是基于工业化的意识形态发展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社会,在西方社会中形成了以“工业”和“行政管理”为中心的社会结构。
浅论知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兼谈现代与后现代知识观

识 的“ 发现” 即知识具 有确 定性 这种 确定 性的知 识观 首先 ,
在 自然科学领 域被 深信 不疑 。 自然科 学 以它精确 的实 验 、 严 密 的逻辑一直被 堪称 知识 的典 范 , 因而 自然 知识 被等 同 于具
有绝对确定性 的必然真理 。这种 确定性的知识观 继而 由 自然 科学蔓延至社会 科学 , 们往往 按 照 自然科学 的模式 探 寻和 人
系, 才能真正理解事实 。因为 专家是 知识 的权 威 , 他们 的 理解
和贬低“ 个体知 识” “ 及 个体经 验” 由于 知识 的确 定性 , 。 个体 对 于教材的制订 必然 望而 却步 , 为那 是 国家机关 或权威 人 认 士所 做的 、 常人 高不 可攀 的事情 。这种 确定性 的知 识 观反 平 映在教学 过程 中, 则容易把教育过 程纯粹 看作 知识 灌输过 程。
识具有确定性这种观 念也是确定 无疑 的。
这种确定性 的知 识观反 映在课 程设 置 上 , 则课 程 内容必
然是具有确定性 的知识 , 因而 , 科学知识 ” “ 被认为是 最有价值
的知识 , 这样 的知识 也具 有了一种不言 而喻 的知识 霸权 , 排斥
1 .还原原 则。持这种观 点的人认 为 , 知识 的理解 最具 对 权威 的是专家。在对 知识进 行理解 时 , 个人 必须 忠实 于 专家 的意见 , 只有 和专 家 的思 想 观念 相一 致 , 用专 家 的 逻辑 体 运
的“ 中间 ” 述 描
关键词 : 识 ; 识观 ; 定性 : 知 知 确 不确 定 性 中 图分 类 号 :0 3 B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7—18 ( 06 0 0 4 10 67 20 )9~ 0 0—0 3
现代与后现代:浅析二者之区别与联系

现代与后现代:浅析二者之区别与联系作者:廖青山曲智孟子涵赵鹏飞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7期摘; 要:在文化史研究中,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历来有两种对立的看法。
一种是断裂论,认为这两种不同时代的文化之间有一种内在逻辑的断裂,所以我们可以做出明确的历史分期。
另一种是连续论,虽然这是发展在不同阶段的两种文化,而且他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其中存在着某种连续性,所以,任何简单的分期划分都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现代艺术非常复杂,在现代艺术之前有古典艺术、新古典艺术和浪漫主义艺术,而且这三个艺术流派背后的审美意识都能够寻找到一个根本的原因来解释其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到了现代艺术这里,情况发生了变化。
从艺术史分期来看,现代主义跟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一样,是艺术发展中众多流派之一,但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形式却是非常多元的,其又不像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那样,一直保持一种艺术风格。
现代艺术有很多表达形式,比如立体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维也纳分离派、未来派,我们都可以称其为是现代主义艺术,俄罗斯抽象艺术、包豪斯、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都是现代艺术中的一份子,还有,每一个小流派的艺术形式都不同但是它们都被囊括在现代主义之中,这就说明现代主义具备一个总体性的标准,使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统一了起来。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后现代作为一个问题出现。
在西方,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
像激进主义和新保守主義,关注的是他们之间的断裂和对立,区别和差异,把他们看成是完全不同的历史阶段。
而另一些温和的后现代主义者,他们偏重的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千丝万缕的历史传承关系,即后现代主义出自于现代主义,这个传承关系的内在连接点就是现代性并未终结。
在我国,80年代末,我们国家兴起了后现代热,很多的翻译和研究,几乎异口同声的认为后现代就是现代的终结,开始反现代。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种倾向是有问题的,至少可以说是不全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与后现代视角下的知识观的比较浅析
发表时间:2019-10-15T10:02:15.04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7期作者:龚蕊
[导读] 可是它并非是完全摒弃了现代的知识观,而是对其在一定程度上的继承与超越,可是后现代知识观同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然而在两者之间思考谁最应该成为主导地位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云南商务信息工程学校云南昆明 677000
摘要:资讯时代人类知识形态发生了改变。
现代知识观把知识看做具有某种基础的、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真理或观念。
但随之而起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呈现出与现代主义知识观迥然不同的风貌,从知识的性质、思维的范围、学习知识的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
可是它并非是完全摒弃了现代的知识观,而是对其在一定程度上的继承与超越,可是后现代知识观同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然而在两者之间思考谁最应该成为主导地位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关键词:现代;后现代;知识观;比较
一、现代知识观及其特征
关于现代知识的性质有很多表述,其中“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常被人们认为是现代知识观的三个基本特征。
如此,人所面对的只能是“非精神化”、“非个人化”的知识。
“知识具有一种非人格性和公共可传达性”。
这种知识观认为,对认识主体来说,知识是学习的客观对象,是独立于学习者之外的,与学习者的认知方式与经验无关。
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功利性占有,知识本身被当做是一种目的,而人的情感、体验被忽视了,知识成了统治人的工具。
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全面的,甚至是畸形的。
二、知识观的转变——从现代到后现代
知识观的演变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知识观的转变为导向的认识。
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思维的变革
利奥塔认为:现代知识诉诸元叙事,而后现代知识反对元叙事,提倡异质性、多元性和不断革新,且这种异质、多元与创新构成后现代社会与文化的特征。
由此看来,对于异质与多元的知识我们不可能诉诸理性,而应该是理解,理解成为后现代性和后现代知识的核心。
知识不再是理性获得的真理,而是理解的社会文化"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理性求得的是一致性,理解求得的是多元性。
理性是人把自己从对象中解放出来,不受对象的羁绊,并在这个过程中,人成为主体。
理解是把自己置于对象一边,承认对象的存在。
海德格尔把世界描绘为图像,图像的意义恰如在“对某物了如指掌”、“我们去了解某物”等习语中所蕴涵的“人把存在者带来,存在者本身像我们所了解的情形那样摆着,站立在我们自身面前,于是我们持久地在自身面前拥有如此这般摆置的东西。
(二)知识性质的转变
1.向多元观转变
1.1知识的社会化、境域化和个人化
后现代主义者发现的境域化和个人化,境域化一方面是指任何知识的合法性都依赖于它所产生和运用的文本;另一方面指知识是变化的、流动的,而非永恒和唯一的。
个人化是说人是通过与时间的对话、交流来认识世界、拥有世界的,知识是个体创造的、发明的,而不是发现的。
1.2知识的开放性、内在性和创造性
知识的开放性表现在它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知识是认识者和认识对象相互作用的产物,它随着过程的发展会不断修正和变化,所以它是流动和开放的。
内在性是指知识不是外在于认识活动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内在于人与认识对象的交往和对话之中,不断变化的。
2.知识向有机观转变
现代主义者认为我们所处的自然是简单的,分离的,所以人试图用自己的能力去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当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恶化的时候,才知道要保护和改善自然。
而后现代认为自然是复杂和有机的,人和自然是整合的,是共生的。
知识必然也是整合和有机的。
2.1知识是知者与被知者的有机整体
知识不再仅仅是人脑被动映现自然界的表象,不再是与知者无关的某种实在的,而是知者存在状态的某种呈现。
2.2知识与世界是有机的
知识一旦出现,就是知者对世界的体验,这种体验中已经包含了世界及对世界的情感,从而也就影响了世界的存在。
2.3知识与知识有有机的
知识与知识之间不再界限分明,而是可以进行对话,并且在对话中生成新的知识。
2.4知识中的现在、过去和未来是有机的
在后现代知识中,由于知识是生成的而非给定的,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在里面蕴藏着一定的过去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更主要的是体现出当下的境域。
三、后现代知识观的特征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科学并不是一种客观性的知识,而是一种较为主观性的、相对性的知识。
后现代知识观的主要特征是:
(一)从绝对知识观到相对知识观——知识观的理解性。
即知识具有理解性,它并不是绝对客观的。
(二)从普遍知识观到境域知识观——知识的情境性。
即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纯粹知识,所有的知识具有局部的、不确定的或者境域的特性。
(三)从既定知识观到流动知识观——知识的创造性。
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给人不断创造的“起点”。
(四)从精英知识观到大众知识观——知识的多样性。
后现代知识观不仅重视社会性的知识,也重视个人性的知识,不仅重视显性的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也关注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隐性知识。
四、后现代对现代知识观的继承与超越
(一)继承
后现代知识观对现代知识观的继承是普遍的,不仅在发展中出现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中较多的吸收了现代主义中的因素,在早期的以否定性面目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也有继承性一面。
主要表现在:他们把某些现代主义思想家的观点作为他们的理论来源,发展了西方哲学家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
如德里达等后现代学者都承认、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人的思想是他们的理论来源。
(二)超越
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和假设,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动态认识。
1.知识的属性:从外在性到属人性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知识不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知识具有属人性,需要个人的感悟和理解,真正将人从知识的权威中解放出来,从而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中寻求人的“自由精神”,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2.知识的获得:从接受式到批判式
后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价值的多维性。
知识体现着人类的道德理想、批判态度、自由探索的勇气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蕴涵着丰富的发展人的智慧的积极因素。
“由科学而达至修养”是科学、是知识的题中应有之义,惟有精神的力量可以使人成为人。
知识的学习必须指向“人的生成”。
正如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所指出:知识不应该只关心真理问题,还应该关心正义、幸福和美。
五、后现代知识观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一)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形成的后现代知识观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其本质否定科学知识、真理具有相对客观性、确定性。
这就决定了后现代知识观不能作为我国的主导知识观出现。
(二)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思潮,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人们还感到很困惑。
(三)另一个局限性来自于当今的时代特征。
大多数学者承认,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是构成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然而,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所以追求效率是无法避免的。
后现代一直对发展人文教育方向很重视,在这里,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就发生了冲突、
参考文献:
[1]弗林斯.舍勒的心灵[M].张志平,张任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 何丽丽. 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与人文课程.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卷第4期2006年12月:92
[3] 李云鹏.后现代知识观对现代知识观的超越[J].2008年第10期
[4] 翟楠.知识与知识观及其演变的教育意涵[J].教育学报.第4卷第1期2008.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