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现代主义时代下的消费文化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消费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消费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消费的关系在当今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文化消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以及文化消费的内涵。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复杂且多元的思潮,它兴起于 20 世纪后半叶,对传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提出了挑战。

后现代主义拒绝宏大叙事,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它质疑权威,消解中心,主张打破传统的界限和规则。

文化消费则是指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获取、使用和享受。

这包括了书籍、电影、音乐、艺术展览、旅游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产品。

后现代主义对文化消费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消费观念的转变上。

传统的文化消费往往注重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深度和意义。

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使得消费者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文化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或欣赏艺术,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满足个人情感、欲望和兴趣的方式。

消费者更加追求个性化和独特的文化体验,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文化产品,而是积极参与到文化的创造和解读中。

在产品选择方面,后现代主义促使文化消费市场更加多元化和碎片化。

以往占据主流的单一、统一的文化产品逐渐被多样化、小众化的产品所取代。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类型、风格和主题的文化产品。

比如,在音乐领域,除了主流的流行音乐,各种小众的音乐类型如独立音乐、电子音乐等也拥有了自己的受众群体。

电影市场上,除了商业大片,独立电影和艺术电影也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间。

后现代主义还影响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方式。

为了迎合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和独特体验的需求,文化生产者不断创新,推出各种新奇、独特的产品。

营销手段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强调与消费者的互动和参与。

例如,一些电影在宣传时会通过社交媒体与观众互动,根据观众的反馈调整宣传策略;一些音乐专辑的发行会采用限量版、特别版等形式,吸引消费者购买。

然而,后现代主义与文化消费的关系并非全是积极的。

一方面,过度追求个性化和碎片化可能导致文化消费的肤浅化和表面化。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一、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得发展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风靡全球。

对于后现代主义得定义,哈桑、罗蒂、利奥塔德等分别从艺术、哲学、资本主义发展等角度进行了概括,不可否认,种种言说对后现代概念清理有着不同得助力。

后现代主义就是一个复杂且争论颇多得问题,但就后现代主义思潮得某些特征,如反传统、反本质、非主流、反理性、多元化等等在一定范围内却已形成某种共识。

近年来,后现代主义精神已渗透到哲学、美学、文艺学、社会学等理论研究领域与戏剧、电影、电视、广告等文化产品得制作及人们得日常生活之中,经济学与市场营销领域也开始研究经济及消费生活中出现得后现代现象。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后现代主要就是指一个以信息、传媒等为主导得新时代、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得影响下,消费环境发生了极其深刻得变化。

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使得人们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物质丰盈了,人们不再为衣食住行发愁,新技术可以让人们有更多得时间用来休闲、娱乐,消费占据了人们生活中比较重要得部分,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一股强烈得消费主义热潮正在社会中涌动。

但就是消费不再或主要不再就是一种物质行为、纯粹得经济行为,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符号与象征性消费之类得文化行为。

正如托夫勒所预言得,消费社会已经到来。

这就是一个生活同质化与多元化并存得社会,感官享受取代了理性反思,人们满足得源泉与社会理想行为得标准不再就是工作劳动本身,而就是她们得生活方式。

实质上,这种消费社会就就是所谓得后现代主义社会。

在后现代社会里,人类在物质与文化生产、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得消费理念、消费方式与消费行为则就是通常意义上得后现代消费文化。

在消费社会中,后现代主义正影响着人们经历一场文化变迁,这种文化变迁正在改变着人们得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得思维意识,正因为如此,后现代主义影响下得消费文化才吸引了更多公众得兴趣、二、后现代主义影响下得消费文化得特征1消费得符号化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生产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得日常生活需要,而且出现不同程度得过剩现象。

浅析后现代主义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通用)

浅析后现代主义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通用)

浅析后现代主义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通用)【摘要】后现代社会是一个从商品社会到影像社会的过程,从日益增长的商品化和产品化到被后现代理论所描述的关键现象,内爆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新形式的思想、文化、技术与生活的出现,后现代文化开始初现,后现代话语已在全世界流行,与后现代有关的争议到处皆是,后现代转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

【关键词】后现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一、初识后现代大众文化对于后工业社会大众文化的特点,杰姆逊的概括是五种差异的消失:一是内部和外部的差异;二是本质和形象的差异;三是弗洛伊德无意识和显意识的差异;四是存在主义真实性和非真实性的差异;五是能指和所指的差异。

二、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消费文化的特征对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理解与研究,必须置于消费文化的发展之中,后现代大众文化从消费文化中吸收了生活的审美呈现方面的许多特征。

1、消费的符号化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生产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现象。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人们开始追求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即商品作为符号,能够提供声望和表达消费者的特征。

法国社会理论家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消费社会从根本上意味这消费游离与生产过程,在此基础上,物的实用性消退,非实用性浮出水面。

由于被消费物已经在实用功能的意义上全面满足了人的需求和欲望,整个资本主义的消费开始由物的有用性消费过度到物的符号性消费,符号价值代替了使用价值。

”后现代消费社会已经从商品形式占主导地位进入到符号形式为主的时代。

2、消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后现代消费文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

消费主义的盛行使人们把追求和占有物质,追求享受作为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和规范,人变得越来越现实,变得越来越功利。

这种生活方式使人们生活在时尚与流行之中,娱乐、消遣、休闲、消费具有新的生活价值,寻求更新更好的消费成为人们新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目标,人们关心的只是“消费时的情感快乐及梦想与欲望等问题。

费瑟斯通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理论

费瑟斯通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理论
费瑟斯通后现代主义消费文 化理论
2023-11-05
目录
• 后现代主义概述 •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 • 费瑟斯通的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理论 •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社会影响 •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未来趋势 •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案例分析
01
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
01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化 思潮,强调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和反思,主张对知识和真理的 重新定义。
06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案 例分析
案例一:时尚产业的消费文化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时尚产业是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典型代表,它通过不 断推出新的潮流和风格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时尚产业利用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对潮流的渴望, 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往往具有短 暂的寿命和快速的变化,这使得消费者不断追求新的潮 流,从而形成了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
在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中,企业需要更加注重提供服务体验,
建立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情感联系。
借助社交媒体等数字化渠道进行营销
02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企业需要借助社交媒体等数字化渠道
进行营销,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化的需求,企业需要开展定制化营销,
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消费者对商品符号价 值的追求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注重商品或 服务的符号价值,消费者更关注 商品或服务所代表的社会地位、 身份和品味。
消费者参与和创意消 费
在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影响下 ,消费者更愿意参与产品的设计 和制作过程,同时也更倾向于通 过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赋予商品 更多的个性化意义。
对企业营销策略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未来趋势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新媒体对消费文化的影响探析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新媒体对消费文化的影响探析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新媒体对消费文化的影响探析作者:周源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18期摘要以后现代主义下的消费文化为切口,分析当符号的消费意义大于物的消费意义后,新媒体是如何进行消费文化的构建和传播,同时探讨了在后现代主义对概念和界限消解的语境下,新媒体对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路径、传播特点以及传播效果。

关键词消费文化;后现代主义;新媒体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8-0066-021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1)消费文化。

消费主义文化最早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五六十年代在西欧、日本等国发展起来。

消费文化是在消费活动中产生的,具有某种意义和价值符号的消费因素的总和[1]。

消费的符号代表着社会通用的价值和规范。

消费中呈现出的符号价值体系,就是消费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2)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

在后现代主义消费社会,文化主体渐渐被大众文化所占据,消费时代随之应运而生。

在费瑟斯通看来,这个时期的消费在使用价值上的功能逐渐削减,纯粹的功能意义也不再是人们消费的主体对象[2]。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消费者自身的意志已经不是决定消费的主体,社会对消费赋予的意义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其表现形式也是各种各样。

消费的重心逐渐由消费品的使用价值移步到消费符号和背后的象征意义上。

3)新媒体语境下的消费文化。

在后现代消费理念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已不是最重要的,商品被赋予的符号意义和表征更为消费者所追逐。

这是和现代的消费主义注重物品实用性的观念大相径庭的。

布尔迪厄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人们的炫耀性消费发生了转向,对消费的追求更注重精神层面,彰显个人性格符号。

与此同时,这种过渡奢侈、挥霍无度的消费也造成严重的浪费和对资源环境的大肆破坏[3]。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不但是传递信息的一种介质,更能批量产出自带象征意义的符号产品。

在新媒体的渲染下,拟态环境也被这些赋予了意义的产品所营造,消费者们被虚拟的体验所影响,媒体慢慢地掌握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同时为了迎合消费者会生产更多产品。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消费文化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消费文化
辑之下营运的全球 性财 务市场 统治 的话 。后 现代 的 概念 更多 地
的原因。 【 照此看来 , ”4 美感距 离说 其实就扮演 了使 社会差别 与社 会等级合 法化 的功 能 , 并进而维护和巩 固了现存 的统治秩序 。 而后 现代 主义奉 行 的恰恰 就是对 于现 代主 义这 种 中心 与权 威等级的颠覆 和解构 。因此 , 应运 而生 的 消费文 化 , 日常生 活 其
受 即消费文化 的特 点 显然 就是 伴 随后 现 代 主义 的特 征 而来 的 。 “ 归纳后现代主义 的特 征 , 文化 的角 度 比从 社会 的角 度简 单 要 从
康德就说 , 一个关 于 美的判 断 , “ 只要 里面掺 杂极少 的利 害计较 ,
就会是很偏私的 , 而不是纯 粹的鉴赏 判断。 口 这 一观点后 来遭到 ” 了布尔迪厄的批判 。布尔迪厄认为 , 这是 资产阶级 根据 自己的文 化 习性从而将 自己与下 层 的劳动人 民划 分开来 的一 个依 据 。他 说 :对低级 、 “ 粗鄙 、 俗 、 庸 奴性 的— —一句话 , 自然 享乐 活 动的拒 斥( 这构成 了文化 的神圣 领域 ) 意味着对那些人——他 们欣赏崇 ,
作者简介 : 文九( 93一) 女 , 17 , 湖南衡 阳人 , 师, 讲 博士 , 究方向为新闻理论 与媒介文化 。 研
1 9世纪 , 尼采提出“ 上帝之死 ” 的概念 , 即是指 超验 领域不 再 主义 的基础是工业化大生产 以及 资本的福特 式积 累, 它的轴 心原
成 为人类 的价值 源 泉 , 为现 代性 表征 的主 体性 正 在 兴起 。但 作
消费文化就 是在这样 一种 语境 之 下得 以诞生 。经 历过 现代
既定的统治结 构的揭露 和批 判。具体 而言 , 以消费文 化为代表 的

现代社会思想建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社会思想建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社会思想建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摘要】现代社会思想建构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展现出新的特征。

文章从消费文化的兴起与影响入手,探讨了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及特征,并具体分析了《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内容。

通过分析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揭示了消费主义对现代社会思想建构的重要影响。

文章总结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思想建构,探讨了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启示。

这些讨论有助于深入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思想形态,为思想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消费文化,后现代主义,现代社会,思想建构,兴起,影响,概念,特征,研究内容,关系,消费主义,影响,发展,思想意义,启示。

1. 引言1.1 现代社会思想建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今现代社会,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已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消费文化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也深刻影响到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思想潮流,挑战了传统的理性主义和现代主义观念,强调个体主义、多元化和文化相对论。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这一主题的研究,旨在探讨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思想建构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消费文化的兴起与影响,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思想变革。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十分复杂多样,二者相互交织、互相影响。

消费主义在现代社会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

消费主义也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引发了人们对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反思与挑战。

2. 正文2.1 消费文化的兴起与影响消费文化的兴起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消费不再只是满足物质需求,更多地体现了个性化和审美化的追求。

从简单的生存消费到精神消费的转变,消费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重构的电影文化 后现代语境下的消费文化

重构的电影文化 后现代语境下的消费文化

重构的电影文化后现代语境下的消费文化从时间上来说,后现代文化思潮大致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逐渐在其它地区和国家出现;从时序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之后。

哈维在解读后现代理论时,强调:“后现代理论需要面对的是它的思想根源——20世纪后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转化。

”1并指出,晚期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转变,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存在的基础,如果说现代主义的基础是资本的福特式积累2,其轴心原则是功能理性,调节方式是秩序和纪律、节俭和勤奋,在文化上则体现为对“元叙事”和基础理论的强调;后现代状态则是一种随着从福特主义向弹性积累3的组织转变,以及经济动力变化而发生的社会转变,是由时-空压缩4引起的世界巨变所呈现的一种社会状态。

由于转变过程中伴随着相当程度的通货膨胀,以及混沌无序的社会状态,因此多表现在表现为去中心性、瞬间变异性、差异性以及不确定性和多元性等特征。

哈维以政治—经济关系入手去解读后现代主义现象,而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也未从“后现代”本身,而是用“一种具有反思性的观点”5,从消费文化的视角来探索后现代主义,解释“人们之所以能够肯定地接受后现代概念以及后现代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形象出现之可能的那些条件。

”6并认为,后现代的理念中“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层次分明的差异消除了,人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的繁杂之中。

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谑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艺术生活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还有,仅存的一个假设,艺术不过是重复。

”7据此推断,后现代大致有以下三个特征:被复制的艺术:艺术品在印刷术、木刻术、铜版、石刻等物质媒介的推动下,尤其是在摄影术和电影发明以后,就能像生产其它商品一样,不断地复制出来。

复制的艺术品进入大众领域,大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触眼即是的景观,也就有了艺术品被展示的可能性。

后现代消费文化特征下的品牌消费

后现代消费文化特征下的品牌消费

后现代消费文化特征下的品牌消费“我们置身于品牌景观世界中”,人类学家约翰?谢利如是说:商场里,目光被“阿迪达斯”、“耐克”或者更为高端的“LOUIS VUITTON”、“GUCCI”所吸引;吃饭时,会寻觅“麦当劳”、“肯德基”;购房时,会有“万科”、“绿地”等开发商品牌供消费者权衡;买车时,“宝马”、“奔驰”、“玛莎拉蒂”……品牌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周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流动的品牌目录。

品牌如此之盛行,以至于许多组织都采取品牌这种方法和语言来宣传自己,从社会名流到娱乐明星,从企业家到政客,从城市到国家,均将自己视为品牌进行包装和经营,品牌以如此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当今世界的方方面面。

一、品牌也是一种符号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的文化总是体现为各式符号,“从美学的角度上说文化是一种表意实践,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传递构成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人类的这种知性特征,使卡西尔在其著作《人论》中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将符号认为是形式与内容所构成的二元关系,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品牌符号同样包括“能指”和“所指”:能指――品牌具象符号,如名称、标志,以及名称的语言编码和标志的图形编码;所指――品牌抽象符号,如产品质量优劣、服务周到与否、形象风格如何等。

是消费者在与品牌接触过程中,所感知的一切主观感受的总和,具有象征意义。

“符号之所以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向人们传达某种意义。

而通过象征符号体系,人们得以实现表达和沟通。

象征符号迎合了人们情感和精神的需要,其力量是理性的语言永远无法比拟的。

”品牌由具象符号和抽象符号组成,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抽象符号通过具象符号得以表达,而具象符号最终又指回其抽象符号,即品牌的内涵。

一言以蔽之,我们可以给予”品牌”这一概念,更有概括力、包涵力的界定:品牌是由识别符号系统、实体产品或服务以及附加价值三位一体的消费交流的符号。

二、品牌是消费交流的符号1.识别符号系统。

欧美品牌文化视角中的西方后现代消费文化理论

欧美品牌文化视角中的西方后现代消费文化理论

从后现代 主义 的理论 来源 及其特 征会 发现 ,后现代 主
义 试 图 消 除 艺 术 和 日常 生 活 之 间 的 界 限 , 消 除 高 压 文 化 和 大 宗 通 俗 文 化 之 间 明 确 的 分 野 , 总 体 性 的 风格 混 杂 以 及 戏 谑 式 的 符 码 混 合 。 后 现 代 主 义 理 论 具 有 这 些 一 般 特 征 :强 调平 等化 、铲除符 号等级 、强调个 性化 。
后 现代 主义 发 展 时 期 下 的欧 美 品 牌 文 化
品牌文 化 ( B r a n d C u l t u r e ) , 是 指 蕴 含 在 物 质 商 品 之 外 的深刻 文 化 内涵 。在2 0 世 纪6 O 年 代 后 期 , 随 着 后 现 代 主 义 发 展 成 一 股 强 大 的 思 潮 , 从 本 质 上 说 , 文 化 内 涵 是 品 牌 文 化 的 核 心 ,其 中 也 包 括 价 值 内 涵 和 情 感 内 涵 ; 具 体 说 来 , 精 神 高 度 所 凝 炼 出 的 品 牌 价 值 观 、 生 活 方 式 、 审 美 理 念 、 时 尚 品 位 、情 感 依 托 、个 性 化 特 征 等 方 面 形 成 品 牌 之 问 区 分 的依 据 。 正 因 为 通 过 实 现 物 质 商 品 使 用 价 值 和 品
2 O 世 纪6 0 年代后。 后现 代 主义 发 展 成一 股 强 大 的潮 流
关 于 后 现 代 的 起 源 , 观 点 各 异 ,它 是 一种 难 以从 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上 精 准 定 论 的 概 念 , 因 为 后 现 代 主 要 理 论 家 均 反 对 以 各 种 约 定成 俗 的形 式来 界 定或 者 规 范其 主 义 。直至 2 O 世纪 6 O 年代 ,后现代 主义 ( P o s t m o d e r n i s m ) 发 展 成 一 股 强 大 的 潮流 ,正式登上 历史 的舞 台,8 O 年 代 达 到 鼎 盛 , 是 西 方 学 术界 的热 点和 主流 。后现 代 主义 的理 论来 源 有 : ( 1 ) 反 对总 体性 ,反 形而 上学 ; ( 2 )维 特 根 斯 坦 的 后 期 语 言 哲 学; ( 3 )尼采 的非理性 主义和 非道德主 义观 点: ( 4 )海 德 格 尔对 两方 哲 学 的激 烈 批 判 及 其 关 于 “ 存 在 ”、 “ 语言 ” 的学说 ; ( 5 )解 释 学 的发 展 对 传 统 哲 学 的 冲 击 ; ( 6 )法 兰 克 福 学 派 、存 在 主 义 以及 文 本 主 义 的 影 响 。纵 观 这 些 后

后现代消费: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及其发生.

后现代消费: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及其发生.

后现代消费: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及其发生[ 08-08-10 09:46:00 ] 作者:钟一彪编辑:凌月仙仙摘要:青少年娱乐亚文化的实质是后现代的消费文化,以“解构”传统和权威为目标。

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具有向反文化转化的可能,但更多的是反映了青少年崇尚公平、重视参与的行动取向,凸显了当代青少年强烈的主体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困惑与迷茫。

关键词: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后现代消费一、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文化”来形容艺术的高雅与精致,比如,认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是“有文化”的,而追求流行音乐则被说成“没文化”。

但是,文化在社会学意义上往往被定义为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在文化的整体社会层面上,青少年娱乐活动只能被称为“亚文化”。

所谓亚文化,是不同于主文化的仅为社会上一部分人所接受或成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作为一种亚文化,青少年娱乐文化表现出几个重要的特征:空间分布的群体共享性。

青少年娱乐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须为青少年所共享,所以又被称之为“潮”,即表明了这种文化现象的涉及面之广。

只是一个人所喜欢的东西,最多只能被称作兴趣爱好,只有具备一定数量的共同爱好者,才能表现为一定的文化现象。

青少年娱乐亚文化为青少年群体所共享,因为他们具有生理上的类似性,都具有青少年的基本需求。

所以,当一种娱乐形式在一些青少年中产生时,借助现代发达媒体的传播,很容易就被其他青少年所学习和模仿。

时间分布的流行性。

尽管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可以为群体所共享,但是,不同个人接触到这种亚文化的机会并不完全一样,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也有所差异,所以就单个青少年而言,对娱乐亚文化就有可能具有不同的体验方式并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反应。

而这种差异性却增强了青少年群体交流的渴求,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来表达,从而希望自己的与众不同引起他人的共鸣。

【doc】后现代主义社会下的消费文化

【doc】后现代主义社会下的消费文化

后现代主义社会下的消费文化CULTURALFlELDOFVISION文化广角现代主义是一股形成于2O世纪6O年代,盛/口行于2O世纪80年代,至今仍然有着广泛影响的西方思潮.在经济方面,"后现代"指的是一个以信息,传媒等为主导的新时代;在文化方面,"后现代"指的是一种反理性主义,反中心,反主体性的哲学思潮,它从根基上拆除了一切带有总体性倾向的终极希望;在艺术方面,"后现代"主要指2O世纪7O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前卫艺术运动,其在艺术上的主要特中国家来说,不管他们何时以有竞争力的价格生产某种产品,都会被指责为倾销."纯粹的经济学理论在现实面前总是显得那样的难堪,那样的无奈.霸道外贸的思想不仅使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拉大,而且使世界充满了恐惧和不安.要想打破它,显然不能靠说教和乞求,唯一的只有实力.多边的抗衡机制应是当前可行的办法,但合纵很难对付连横已是历史的结果.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霸道外贸依然存在互利,否则任何贸易都将只能通过抢劫来完成了.但也正是这种互利的存在,往往容易掩盖或者部分掩盖国际贸易中那巨大的不公平性.任何分析必须是动态的.东西贸易随着亚历山大的铁蹄不断扩大,拿破仑皇帝的大陆封锁对贸易的打击终于瓦解了他庞大的帝国,把法兰西推入了波旁皇室的怀抱.贸易是人民的需要,任何人都不能阻止它的发生和发展.这种公平性也民主与科学DEMOCRACY&SCIENCE 就存在于此.无可否认,霸道外贸用强力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人们的交流不断扩大,使世界在曲折中走向进步.固中国也曾有耀人的武力.郑和下西洋,宝船六十余艘,官兵二万七千,还有马船,粮船,座船,战船等许多船只.但考察文献未见过郑和屯兵异域或进行经济上的巧取豪夺,就连郑和使团在各国进行商品交易的过程中,都未曾有过强买强卖的现象.这同欧洲中世纪以海盗面目出现的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东方和非洲国家进行侵略,掠夺的卑劣行径有着天壤之别.中国的王道外贸在和平中带来了互利互荣,是中华文化精彩的一页.今天,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也只能通过文化的外贸完成国家的原始积累.这是历史的渊源,心态的继承,也是现实的必然.我们只能通过产品的质量和技术的先进去取得贸易额的增长.有一种误解,认为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是所谓儒家文化的结果,其实这只是特殊地域特殊时间的特殊果实罢了.中国之大,地域之广,只能自强不息.王道外贸的重要特点就是自己有较为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这只有在不断的发展中取得.王道外贸应是一种好的趋势,相互以优势吸引对方,做到优势互补,完成外贸理论的理想状态.王道外贸取胜的是贸易本身的交易物,而不是贸易行为以外的强权.它的实力是科技的进步而不是武力.它将促进竞争向良性的方面发展,推动世界的共同繁荣.世界一体化是由许多单个独立的"一"组成的,每个独立的"一"也会有自己独特的外贸思想.但无论如何,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必将使两种贸易文化在对抗中交融.但愿最终将是王道外贸取代霸道外贸.■53角是:反对现代主义的贵族意识和拯救晴结,强调术的平民化和生活化,反对创作的正典化或经典,追求艺术语言的异质性或矛盾性并存.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一种后现代的个体观.那种为个体不必对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以及张个性自由的观点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与现主体相比,后现代个体是一些更加自我放纵的生.他们更加积极地构筑自己的社会生活,他们喜幻想和幽默,他们向往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他寻求转瞬即逝的经验,体验和感动,他们不喜欢古不变的真理,他们怀疑忠贞不渝的爱情.他们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满足.他们的婚姻观念,家观念,宗教观念,民族观念都更加淡薄.在后现代体看来,现代社会对主体的要求是强制性的,即体必须具有亲密,奉献,利他和互惠的精神,它实上是使主体处于一种受压抑或受压制状态.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繁盛,后现代主义征的消费文化也慢慢形成.一般认为,消费社会就是信息社会,高科技社,这是一个生活同质化与多元化并存的社会,感享受取代了理f生反思,人们满足的源泉和社会理行为的标准不再是工作劳动本身,而是他们的E活方式".物质丰盈,思想平面化,艺术化为生,有些人因此宣称艺术终结了,意识形态终结了,史也终结了.实质上,这种消费社会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社会.在后现代社会里,空余时间所占比重越来越,休闲,享乐等消费需求则成为主导的发展动力;费不再是或主要不再是一种物质行为,纯粹的经:行为,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符号消费和征性消费之类的文化行为.人们的购买行为,消5;fCULTURALFlELDOFVlS10N费行为不是为了产品的实用即使用价值而去的,看中的是其形式与品牌,品牌因之成了一种经济和人的声望的象征.在后现代消费社会里,文化艺术可以拿来消费,文化亦难免逃脱被消费的命运,文化变成了一种商品;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快感和满足感以及体现身份和参与意识,一切商品消费又都可以美其名日"文化",在文化的氛围里捕捉快乐时光.文化在这里成为了一个动感十足的花瓶.令人头晕目眩的商业中心被装扮为后现代的文化中心,掩盖其下的是欲望的流动.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一般认为文化中的现代主义是大工业生产时期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而后现代主义是信息时代跨国资本主义的产物.当今西方社会已普遍进入高消费时代,发达的商品经济使社会形成了新的"商品拜物教".商品的文化性及文化的商品性成为高消费时代的特征.后现代主义文化把艺术包装成商品,作为纯粹审美消费的实物提供给观众,并且,后现代通过合成的方式使高雅艺术与商业文化之间的界限难以界定.西方影视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决定了后现代主义所呈现的一些特征.如好莱坞运用高科技手段呈现的仿真,时空错位,真实的幻像等,内容上的复制性,无创意等,形式上的感官性及过度夸张的享乐性等.电视替代了人们的眼睛成为观察世界的窗口,影视艺术文化以强有力的垄断性符号削弱了其它文化的传播,也深刻影响了其它艺术的表达方式.另外一方面,身处于这些世界金融与信息交流中心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生产的专家们,不间断地将他们所拥有的大量的符号资源加工成有鲜明风格, 有品味的文化商品投入到消费市场.这些文化商品对那些新型的中产阶级人群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西方这一人群的数量大量增长,这些曾经被称作"雅皮士"的人的生活目标就是对新体验,新价值,新用语的无止境追求.他们作为后现代文化的媒介人,使得后现代文化得以迅速传播.综上所述,由于当代西方国家消费文化的高度发达,导致了文化的市场化,因而使类似于现代主义个f生化的自主特征的艺术难以存活.加之新型中产DEMOCRACY&SCIENCE民主与科学CULTURALFIELDoFVISIoN阶级所奉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原则,生活的现实必然导致后现代主义文化呈现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之间界限的消失,文化与消费间的联系将会变得更加紧密而又复杂.我国的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达程度虽然不及欧美,但是近年来,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和地区,对文化消费的热情正逐渐显现出来.商品及商品文化无疑也已繁荣了,文化与商业联姻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电视及计算机网上娱乐,已成为一部分中国百姓重要的日常生活,这些都是足以滋生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征兆.如今我们已是wTO的一员.在我们的经济融人世界大家庭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也不会无动于衷.在消费与文化间,后现代找到了载体——商品,这个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东西,使得人与文化通过商品的润滑而变得空前紧密起来.具有后现代主义商品化特征的文化虽然大致上看远离了崇高——这引起了扞卫传统与经典的人士的愤怒与恐慌,但它确确实实更贴近了现实.大众呼唤的有时仅仅是愉悦,甚至是煽情,还有眼泪.仍以影视艺术文化为例,冯小刚每年一部的贺岁片给喜欢过年热闹的人们增添了新的热闹.虽然我们都知道他的电影基本属于杜撰,它们无非是由一连串的文化广角削瘦而高贵的秦王把手中的利剑抛出了一道美仑美奂的弧线时,谁都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这既不是历史,也不是现实,但是人们却惊异于它的美,为它的美而喝彩.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文化,人们消费常常仅是为了获得一种愉悦和一种满足,他们在选择商品的过程中更注重个人的享受和满足,更为看重商品的象征意义和内涵价值而不是商品的实用性,他们对物品所含超现实意义的喜爱胜过他们对这种物品的喜爱.他们不再被动地充当商业营销活动的对象,不再受别人的影响,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个性自由行动,根据自己的个性需要去获取商品.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有其合理性及必然性的一面,如它所倡导的"美的回归",艺术的愉悦性及商品化特征,以及文化的综合性与多元性等等.这些特点是与时代的发展有机相联的,但是它鼓吹套话与噱头组成,渲染的甚至都是一些无意义的浮浅的东西.这里面的确没有崇高的目的,只有平头百姓的生活琐事,但它们博得了老百姓的开怀大笑,还有毫不吝啬的眼泪和票房,它们挑动了一些人被压抑的亢奋和遗失了的兴致.再如张艺谋的《英雄》.尽管这部电影可能在构思上颇费了一番心思,主题似乎也有些新意,但最终还是脱不了那两个字:"套话".张艺谋并不在乎自己的作品是"套话",他的图谋就是要让国人,让世人饱尝一顿视觉大餐,让观众获得一次视觉上的高度愉悦,这种愉悦包含了西方式的快感和东方式的美感.当民主与科学DEMOCRACY&SCIENCE消费文化的无意义,无深度,过分强调其感官美,戏谑及调侃性等,对推动文化艺术向更高一个层面发展应是无益的.另外,它自动放弃了人类对文化艺术发展主动的把握及理性的探寻与追求,使其处于无政府的,自我蔓延的状态,这也有悖于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律.当然,后现代消费文化尽管来势凶猛,但它不是洪水猛兽.我们应当因势利导地推动一个具有当下流行艺术特征,有后现代消费文化特点的商品消费潮流的出现.这个潮流应该是市场的,时尚的, 它可以满足部分后现代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它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潮流也应该是动态的,非专业化的,商业性的,大众趣味的,而不是仅仅针对高雅艺术存在的.这个潮流将为后现代主义消费社会中的人们带来更多追求个性解放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可以满足个性需要的艺术商品享受.这个潮流,就是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潮流,也是后现代主义消费社会发展的方向.■55。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现代社会中,消费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还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

消费文化的盛行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浪费、环境污染、社会分化等。

法国社会学家让-保尔·鲍德里亚通过其“消费主义”的理论,对当下的消费文化进行了深刻的解析和批判。

本文将以鲍德里亚的观点为依据,探讨当下消费文化盛行所带来的现实社会问题。

鲍德里亚认为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阶段,消费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动力。

人们通过消费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来获取满足感和幸福感。

这种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态度却导致了消费主义的盛行。

在当下社会,人们越来越追求名牌、奢侈品等高档消费品,这种消费行为不仅滋生了浪费和虚荣,还引发了社会的分化和不平等。

鲍德里亚认为,现代消费文化的盛行导致了虚假的“消费幸福”。

人们通过购买昂贵的商品、参与时尚的消费活动来体验幸福感,但这种幸福感是建立在物质层面的,是暂时的、虚假的。

随着消费品的更新换代和变迁,人们的幸福感也会随之消失。

消费文化的盛行也导致了社会的分化。

那些无法参与高档消费的人,会因为财力不足而感到自卑和排斥,进而加大了社会的不公平和分化现象。

消费文化的盛行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人们为了追求名牌、时尚品牌,频繁地购买商品,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生产商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过度开采资源和排放污染物,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剧了环境危机。

鲍德里亚指出,当下的消费文化盛行已经超出了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而是转变成了一种不断追求和扩大自己的欲望,从而引发了社会的浪费和环境危机。

鲍德里亚还强调了消费文化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他指出,消费文化的盛行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趋向于表面化和虚荣化,追求物质的快速满足和精神的空虚,从而导致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贫乏和空洞。

人们的社交关系逐渐退化成为一种表面的社交,而非真正的情感交流。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网络文化消费 终稿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网络文化消费  终稿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网络文化消费——以微博为例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文化转型。

大众文化热潮兴起、后现代主义思潮涌入、消费主义盛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恰恰在这个时候在中国兴起并迅速发展。

网络本身的技术特点使其迅速与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消费主义融合。

在倡导和传播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的同时,网络媒介也完成了自身的消费主义文化变异——网络成为欲望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媒介和手段。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化消费在大众传播媒介的推动下,产生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开始在我国出现并不断扩散。

大众传播媒介是消费主义的倡导者、传播者和推动者。

消费文化成了媒介文化的重要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文化就是一种消费文化,反之亦然。

消费文化和媒介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此密切以至于这两个概念有时可以互换。

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思潮相互纠缠、相互表征,并且最终都可以划入消费文化的范畴中。

这样,一个以消费文化为内核的文化集合作用于网络媒介,加上网络媒介本身的技术特点和优势,使消费主义在网络媒介这个虚拟世界肆意狂欢。

在对消费主义的倡导、传播和推动过程中,网络媒介在信息内容、报道手段、信息传播主体形象的选择上表现出了消费主义倾向,同时也通过娱乐、时尚甚至低俗的内容追求自身信息的“可消费性”,从而完成了其自身的消费主义文化变异。

这使得网络媒介在传播手段、传播内容、传播取向等方面必将体现出包括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内的消费文化的某些特征。

文化消费并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与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等社会文化思潮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一种“文化拼盘”。

1、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之后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

后现代主义是对启蒙运动以后西方世界确立的以人文主义、理性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主义的质疑、否定和批判。

浅析后现代主义时代下的消费文化

浅析后现代主义时代下的消费文化

浅析后现代主义时代下的消费文化摘要:“后现代”是一个以信息、传媒为主导的时代。

宣扬反权力、反神圣、反主流、反英雄化,强调颠覆性和解构性,否定一切事物的终极价值。

后现代消费文化的表现可以概括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即艺术生活化、生活审美化。

消费文化的影响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可以看到后现代足以带给人们的经验体验,同时消费文化中的大众沉浸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

因此针对上述现象,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我们应该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互利、共生、共赢的关系下构建和谐消费文化。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后现代主义坚持本体论意义的多元论与方法论,它完全摒弃了对事物确定性的追求。

从社会经济范畴来看,“后现代”是一个以信息、传媒为主导的时代。

从文化范畴来看,“后现代”的基本策略就是反权力、反神圣、反主流、反英雄化,强调颠覆性和解构性,否定一切事物的终极价值。

从时序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之后。

是工业化大生产以及资本的福特式积累,它的轴心原则是功能理性,调节方式是秩序和纪律、节俭和勤奋,在文化上则体现为对“元叙事”和基础理论的强调。

当现代主义的基础福特式的积累遭遇了危机,通货膨胀扩大到相当程度,社会就会呈现出混沌无序的状态。

①在后现代主义阶段,以大众传媒为中介所培养起来的不再是“组织人”的观念而是“个体”偏好的思想,是个人的欲望的复苏,感觉的复活。

“后现代”提倡“新前卫文化艺术”,强调平民化、生活化,反对正典化、经典化,宣告“艺术之死”。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这幅最杰出的半身肖像画中女主人公“神秘的微笑”,引起了无数观众的神思遐想。

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熏染下,有人将这幅油画临摹下来,在蒙娜丽莎嘴上添一道胡须,再加上一个刺眼的标题:《瞧,这个婊子》,一幅后现代主义的美术作品就诞生了。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

2019年-第5讲_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PPT精选文档

2019年-第5讲_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PPT精选文档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影响标志性商品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为了获得地位性商品、为获得表明步入了上流社会的 商品而展开的斗争,使得新商品的生产率不断提高。然而 ,这反而使得人们通过标志性商品获得上层社会地位的意 义,只具有相对性了。
不断供应新的、时髦的商品,或者下层群体借用标志上层 社会的商品,便产生了一种“犬兔”越野追逐式的游戏。
此观点关注消费时的情感快乐、梦想以及欲望。
一、消费的生产理论
消费文化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为前提。
古典经济学观点:
个人通过购买商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从 而使消费者成了所有产品的目的。
新马克思主义观点:
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告及其它媒介宣传把 大众“培养”成为消费者,就成了极为必 要的事情。
第二类社会:
存在着不断变化的商品供应,它给人一种完全商品 交换和任何人都可能得到某种商品的假象;但在这样的社 会中,有关合法品味、分类原则、等级制度与行为得体等 方面的知识却受到了限制。
当过去稳定的身份系统受到来自商品数量与商品可获得性大量涌现的 威胁时,它指示着什么样的群体能够消费什么样的商品,穿戴何种式 样的服饰。
生命过程中时间使用的差异,与一个人的阶级地位有关。 上层消费者,必须终生投资于文化与符号资本,并且为了维持消费活 动而投入比下层多得多的时间。 我们在消费实践中对时间的使用,与我们的阶级惯习相一致,所以它 为我们提供了阶级地位的确切观念。
布迪厄的消费文化理论:
品味、消费偏好和生活方式实践,与具体的职业和阶层密切相关。
当代西方社会属于第二类社会,是一个永远变化的商品洪 流,使得解读商品持有者的地位和级别的问题变得更为复 杂。
在此情形下,品味、独特敏锐的判断力、知识和文化资本 变得尤为重要,有了它们,才会使特殊的群体或不同类别 的人群,去恰当地理解和分类新商品,并懂得如何去运用 它们。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和谐消费文化构建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和谐消费文化构建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和谐消费文化构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在反思、解构、超越现代性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上产生的,创造性、整体有机论、思维的多元性是其理论的主要特征。

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和谐、消费与自然系统的和谐、消费与社会系统的和谐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阈下和谐消费文化构建的基本内容。

批判性地反思当前的符号消费文化,构建和谐消费文化,对于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标签: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谐消费文化;社会系统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当时在后现代主义内部,形成了两个派系: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这两个学派在一些重大思想领域往往意见相左,以福柯、利奥塔和德里达等为代表的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秉持解构、非中心化、非同一性、多元共生、否定权威等怀疑、批判、剔除的理念,力图摧毁现代世界中存在的理性主义和本质主义;而以科布、格立芬、罗蒂、霍伊等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则承继了欧洲大陆反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价值观的立场,在反省、批判和超越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意识到现代性的局限性,提倡一种不断更新、多元思维、自我突破创造精神,它注重为现代社会寻找出路,主张通过对现代世界的各种假设和概念进行修正来建构一种后现代世界观,它试图通过创造性的全新运动,以有意义的方式拯救支离破碎的世界秩序,建立一种与现代秩序有天壤之别的后现代世界。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科学的、道德的、美学的和宗教的直觉的新体系。

它并不反对科学本身,而是反对那种只允许现代自然科学数据参与建构我们世界观的科学主义”[1]。

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1.创造性后现代出现之际也就是确定性或客观性的观念被放弃之时,“上帝的退隐”,世界的和自然的“祛魅”,使“我们逐渐从精神价值中脱离出来,以及对于我们与自然界关系的宇宙式解释的怀疑”[2],此时,一切都被置于流变不定的状态中,任何一种语言都成了对其他语言的阐释。

消费文化变迁对青年旅游消费的影响——基于后现代主义视角

消费文化变迁对青年旅游消费的影响——基于后现代主义视角

2019年2月下半月刊消费文化变迁对青年旅游消费的影响——基于后现代主义视角栾海英当代青年旅游者已经成为主导旅游消费的中坚力量。

他们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经历了社会文化巨变,身处颇具争议的后现代消费社会。

社会文化的变迁使得青年群体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等都发生了变化。

作为拉动消费的主力军,青年群体的消费文化和消费习惯将对未来的旅游消费产生不可忽略的引导作用。

所以探究消费文化的变迁对青年旅游消费的影响,有助于揭示青年群体的消费方式演变的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也能够为以后旅游营销人员制定有效策略提供参考。

一、当代青年及其消费潜力(一)青年群体的成长背景青年一词的年龄界定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规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14~34岁的人定义为青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将15~34岁的人定义为青年。

中国当下的青年群体主要由“80后”和“90后”组成,他们成长于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和历史巨变中,在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成长。

青年群体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于较好的物质环境中,他们普遍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新媒体环境的浸染。

我国青年群体的成长具有深刻的时代性,他们既是中国的一个特色产物,又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龄人有明显的共性。

因此,研究当代青年的消费特征,需要在社会转型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来了解和厘清中国当代青年消费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的青年群体经历了经济迅速发展、多元文化涌入和全球一体化等社会巨变,形成了新颖、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必定会对其旅游消费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我国青年群体人口数量十分庞大,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但目前学术界对旅游消费文化变迁研究尚不深入和系统,实证研究稍显不足。

(二)青年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青年消费观念是对社会的一种投资,由于青年对新事物接受得比较快,所以每一种崭新的大众消费观念最早几乎都是由青年首先尝试的,因此,青年消费观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社会的消费潮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后现代主义时代下的消费文化
摘要:“后现代”是一个以信息、传媒为主导的时代。

宣扬反权力、反神圣、反主流、反英雄化,强调颠覆性和解构性,否定一切事物的终极价值。

后现代消费文化的表现可以概括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即艺术生活化、生活审美化。

消费文化的影响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可以看到后现代足以带给人们的经验体验,同时消费文化中的大众沉浸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

因此针对上述现象,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我们应该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互利、共生、共赢的关系下构建和谐消费文化。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
后现代主义坚持本体论意义的多元论与方法论,它完全摒弃了对事物确定性的追求。

从社会经济范畴来看,“后现代”是一个以信息、传媒为主导的时代。

从文化范畴来看,“后现代”的基本策略就是反权力、反神圣、反主流、反英雄化,强调颠覆性和解构性,否定一切事物的终极价值。

从时序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之后。

是工业化大生产以及资本的福特式积累,它的轴心原则是功能理性,调节方式是秩序和纪律、节俭和勤奋,在文化上则体现为对“元叙事”和基础理论的强调。

当现代主义的基础福特式的积累遭遇了危机,通货膨胀扩大到相当程度,社会就会呈现出混沌无序的状态。


在后现代主义阶段,以大众传媒为中介所培养起来的不再是“组织人”的观念而是“个体”偏好的思想,是个人的欲望的复苏,感觉的复活。

“后现代”提倡“新前卫文化艺术”,强调平民化、生活化,反对正典化、经典化,宣告“艺术之死”。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这幅最杰出的半身肖像画中女主人公“神秘的微笑”,引起了无数观众的神思遐想。

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熏染下,有人将这幅油画临摹下来,在蒙娜丽莎嘴上添一道胡须,再加上一个刺眼的标题:《瞧,这个婊子》,一幅后现代主义的美术作品就诞生了。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

在马克思的时代,消费主要表现为对生理的需求和满足,对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消
①王倩,《浅析后现代主义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四川外语学院。

费,而在后现代主义社会里,由于后现代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省,是无主体、无中心、无权威对于秩序、权威的颠覆和消解,是对既定的统治结构的揭露和批判。

当一个人的消费不仅仅只是使用价值的需要,而是对附着在商品上的符号意义的迎合,消费就成为人们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的途径,这是进入“后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也是进入消费社会的标志之一。


后现代消费文化的思想与表现
据研究表明,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经初次显露了消费文化的发展迹象:广告、电影业、时尚和化妆品生产、交相传阅的大众小报、杂志和拥有无数观众的体育运动,使得众多的新品位、新秉性、新体验和新理想广泛传播开来。

后现代主义的消费主要表现为对物的购买和消费,体现为一种“符号消费”。

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仅是其使用价值,还消费商品的形象,并从这种消费中获得后现代主义的情感体验。

后现代主义所关注的大众文化、形式与称号、影像、无秩序、生活的审美呈现等等,也是消费文化的特征,这种消费文化体现着梦想、欲望和离奇的幻想。

②简单的一个例子,如可口可乐饮料瓶上印着“享受可乐”——enjoy cockle,提倡为了达到“享受”的目的,可以不断地制造消费、超前消费、负债消费、寅吃卯粮。

充分显示了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理念是“享受”。

后现代消费文化的表现可以概括为“日常生活审美化”。

一方面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是把一些生活方面的东西用艺术化的手段来表达。

通过将生活中的庸常事物用审美的方式加以呈现,消解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

艺术家们希望打碎艺术的光环、让艺术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之上,艺术作品的对象成为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之物,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在当下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行为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理所当然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行为艺术往往出忽我们意料,甚至远远超越了我们对常态生活的理解,猛烈地撞击着我们感官和精神的承受极限。

一名韩裔美籍的美女摄影师米鲁·金在纽约举办“The Pig That Therefore I Am”自拍摄影展,照片中她裸体躺在猪圈里,任凭猪只靠近甚至紧贴彼此肌肤,米鲁-金想透过自拍,探索人类与动物之间相似之处,并批判人类自以为比动物优越。

再如,2012年6月23日的峨眉山大型行为艺术秀,专业模特身着一身白衣,吸引了大众对峨眉山的关注,此次行为艺术秀,
①李娟,《迈克•费瑟斯通后现代消费文化思想研究》,兰州大学,2011年5月。

②文九,《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消费文化》,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26卷第6期。

通过艺术与旅游的结合,体现出佛教所说“万事万物自“空”而来,从而滋养出自然,又孕育出山水人灵”。

展现了一个既有古老文化又现代时尚元素的新峨眉山形象,并深刻表达了“慢生活”的深层意义。

另一方面表现为艺术生活化:指搞艺术的人要把所创造的艺术品结合到生活中去艺术作品富于生活气息,接近于生活。

如奥体中心的“水立方”就是艺术生活化,它即是艺术品,又是实用品。

流行出现的“商品美学”,即商品的外观设计、包装、广告等,可以说后现代消费文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

消费主义的盛行使人们把追求和占有物质,追求享受作为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和规范,人变得越来越现实,变得越来越功利。

这种生活方式使人们生活在时尚与流行之中,娱乐、消遣、休闲、消费具有新的生活价值,寻求更新更好的消费成为人们新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目标,人们关心的只是消费时的情感快乐及梦想与欲望等问题。

消费生活延伸了现实世界的浪漫情调,把追求崇高信仰的幸福感,变成了具体的消费中的快感,变成新的无数个体验中的幸福。

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反思
在进行日常生活审美化时,消费主义对文化的影响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可以看到后现代足以带给人们的经验体验,不能忽视了沉溺于消费文化中的大众沉浸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社会问题:凸显文化的娱乐功能却淡化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文化向商业化妥协,文化中最宝贵的东西常常就被扼杀了。

比如学术著作、严肃读物的学术价值弱化、审美平面化、一些“文化节日”泛滥成灾,像豆腐节、板栗节、裤子节这类“人造节日”层出不穷。

由于追求短暂,即时性的审美趣味使消费文化全然摒弃了对深度意义、永恒价值、理性蕴涵的追求。

在大众文化中,由于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仅是其使用价值,而主要是消费它们的形象,即从形象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

因此,影像就替代了使用价值,成为使用价值的代用品。

非连续、逻辑和时间关系模糊的电视镜头就可以拼接成一则广告,情感诉求和深度意义难觅踪影。

如“尖叫”饮料广告,一个年轻英俊的青年阔步走出地铁青年在迪吧狂舞;青年在篮球场扣篮后满头大汗地喝着“尖叫”饮料;画外音:“随时放松自己”。

显然,这则广告镜
头就是碎片的移动组合,充满了断裂感和非连续性,广告的深度意义消失,有的只是浅显的平面意义。

后现代消费文化因之也沦落为一种“引用”文化,一种平淡或缺乏深度感的文化。

如对于政治权利、公民权利,公共领域中的重大问题视而不见。

这种“对消费者创造性的过于乐观导致忽视社会结构对于消费者的控制,对观众快感的赞美导致对于最肤浅的文化产品的随意肯定”。


在符号化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应该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互利、共生、共赢的关系下构建和谐消费文化。

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保持目的合理性与过程合理性的统一,关注人类生存状况和人类未来。

参考文献:
[1] 文九,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消费文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26卷第6期.
[2] 祝杨军、毛先荣,后现代语境中的生态消费[J],社会观察,20l1.1.
[3] 郑艳,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和谐消费文化构建[J],陕西泾阳县云阳中学.
[4]党丽萍、田建伟,论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对休闲体育发展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年9月,第16卷第9期.
[5] 陈漱渝,消费主义·国学热·后现代主义——对当前几种文化现象的思考[J],武陵学刊,2011年7月,第36卷第4期.
[6]李娟,迈克·费瑟斯通后现代消费文化思想研究[J],兰州大学,2011.5.
[7]王倩,浅析后现代主义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J],四川外语学院.
①郑艳,《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和谐消费文化构建》,陕西泾阳县云阳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