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摘要:本论文以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主要依据,通过对中国代表性作家的翻译、文学作品的翻译、应用型文章的翻译等实例的分析,指出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目的,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了翻译方法的选择。

这对翻译策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初步接触翻译的学者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目的论文学作品应用型文章翻译策略自翻译活动开始以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讨论和研究翻译。

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1970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在德国出现。

“目的论”是文本翻译过程的第一个标准,也是功能主义者的主要理论。

与传统的“等值观”不同,翻译目的论的翻译是基于对原文的分析,目的是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强调并选择最佳翻译策略,而不是译文是对等的还是完美的。

译者需要能够为特定的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

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介绍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的翻译方法。

我们还认为,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的预期目的。

一、翻译目的论1970年代,德国的汉斯威默(Hansweimer)建立了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基本理论。

他指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言语交流是有目的和有意图的活动。

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原语言作者的意图和他们所采用的话语形式并不完全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上述习惯。

从目标语言读者的角度,根据翻译的预期目的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

该理论包含三个法则。

1.目的法则,翻译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过程。

2.一致性法则。

在目标语言的文化和使用译文的交流环境中,译文对于接收者来说必须是可理解,可读且有意义的。

3.忠诚法则。

通常被称为忠于原作者。

其中,目的法则是最高标准。

一致性法则和忠诚法则都服从目的法则。

实际上,总的来说,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翻译者的翻译目标通常包括翻译的一致性和对原文的忠诚度。

即,目的法则与一致性法则和忠诚法则是一致的。

如果目的法则与忠诚法则相冲突,也就是说,如果翻译人员的翻译目的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某些差异,则以目的法则为准。

从“达旨”翻译看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天演论》译本为例

从“达旨”翻译看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天演论》译本为例

2019年4月第35卷第4期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Apr.2019Vol.35No.4*四川省英语写作大数据成都理工大学协同研究中心资助刘青青/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阎黎明/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4000)。

从“达旨”翻译看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天演论》译本为例刘青青,阎黎明摘要: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了“达旨”翻译,并在译本中采用“词语颠倒增减”“以中国古书故事代之”“略为解释”“列为后案”等翻译手段,充分地体现其翻译思想,即重视对西方先进科学思想的学习、强烈的爱国主张、强调表达原文精神。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达旨”翻译;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19)04-0047-04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

作为翻译家的严复,关注西方科学著作,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社会通诠》等名著。

《天演论》是严复最早的翻译作品,给当时混沌的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让更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及“自强保种”的重要性,也让更多民众行动起来改变中国当时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

由此可见,《天演论》的确是一本成功的译作,这与严复采取的翻译手段——“达旨”翻译息息相关。

谈起“达旨”翻译,严复自己认为这种翻译方式“实非正法”,劝诫大家不要效仿他,但正是这种“非正法”的翻译方式才让《天演论》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那为什么其所谓不正确的翻译方式反而能取得成功呢?这是因为严复所采取的“达旨”翻译背后蕴含其独特的翻译思想,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本文将分析研究“达旨”翻译的概念及其提出的背景,结合“达旨”翻译手段在《天演论》译本中的体现,更深入地了解严复的翻译思想。

一、“达旨”翻译概论及产生背景1896年,严复开始翻译《天演论》。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在中国翻译史上,严复的译著和评论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严译<天演论>,在近代史上都留下了不可抹去的一笔.论述严复和严复<天演论>的文献很多,着眼点不过两个:一是把严复作为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来论述他的进化论观点和他对西方学术的传播;二是把他作为翻译家来谈论他的译文和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严复所译<天演论>找出其翻译思想与当代某些中西翻译理论的共通之处,这对我们继承发扬前辈译论成果、促进我国翻译理论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李颖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刊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2008 ""(36) 分类号:H159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翻译。

浅谈进化论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影响

浅谈进化论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影响

浅谈进化论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影响摘要: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传入中国之后,由严复、维新派加以宣传后,对传统主义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对近代中国的新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进化论中所表现出的竞争思想——“优胜劣汰”和它所带来的全新的价值观——平等、自由。

关键词:中国进化论思想达尔文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物种起源和发展学说的创始人。

他一生中最著名的成果就是提出了“进化论”,而进化论也被称为是19世纪最伟大的三个自然科学发现之一。

进化论在戊戌前后进入中国,主宰了一直到五四前后的中国思想界,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潮。

近代中国的进化论是把理论提升为世界观,这就表明了它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所结合,它的意义也就有了新的理解。

世界观的改变无非是新的世界观取代了旧的,这个取代是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沟通的统一。

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就是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沟通。

1.进化论的简要概述想要正确地讨论达尔文进化论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影响,那么首先就要先正确地理解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的生物进化论,和后期在《人类的由来》里的道德进化论。

1.1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思想常被概括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准确的概括应是“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

“生物进化论”的基本内容:生物的进化不是由其内部特性决定的,而是由外在的自然选择决定的,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因;在生物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而在自然界的生存斗争中,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不利的变异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和生物的进化。

这就是说,是自然选择最终影响了生物演变的历程。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一种自然进化论。

在这里,所谓“自然”是指,不借助外来的能力或智慧,也就是不需要神或外来智慧的设计,乃是借助自然选择。

1.2达尔文的“道德进化论”思想根据达尔文的观点,不仅人具有道德感、良心,一切具有社会性的动物都存在道德感、良心。

正如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所说:“不论何种动物,只要在天赋上有一些显著的社会性本能,包括父慈子孝的感情内,而同时,又只要一些理智的能力有了足够的发展,或接近于足够的发展,就会取得一种道德感,也就是良心。

斯宾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之间的关系

斯宾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之间的关系

斯宾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之间的关系从进化的哲学观念到科学进化论进化论,旧曰演化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动中的观念,与之相对应的是物种不变论。

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以详实的材料、生动的言语和严密的逻辑,对进化这一传统命题做出了新的诠释。

他认为,进化的机制在于大自然对生物后天差异性的选择,即在世世代代的生存斗争中,大自然倾向于使那些有益的变异得到保留,而使那些有害的变异遭到淘汰。

达尔文将这一解释概括为自然选择。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排斥一切涉嫌目的论、进步论的主观因素,代之以更为客观的科学精神和极具说服力的科学论证,为进化从一种抽象的哲学观念升华为彻底唯物的科学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此,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和精髓。

斯宾塞的进化观奠定了其社会进化学说的基础。

早在1850年以前,斯宾塞便在思考进化的问题,其社会进化思想在开山之作社会静力学中已初现端倪。

斯宾塞对进化的思考源自他宏大的哲学构想。

涉猎生物进化问题,正是要为他的社会动力学奠定基础。

从时间上判断,斯宾塞对社会动力的研究,要早于物种起源的问世,因而它不可能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

真正对斯宾塞进化观的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 乃是19世纪初的拉马克进化论。

华莱士写道: 显然,斯宾塞的生物学思想完全基于拉马克学说,强调获得性征的遗传。

他们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两人对进化、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三大概念的不同理解上。

首先,达尔文与斯宾塞对进化本身的理解有着天壤之别。

斯宾塞坚信进化即进步的法则,认为从低等生物到作为最高生物形式的人类之间构成了一个线性的、呈不断上升趋势的、向前发展的必然过程。

这种必然进步观遭到达尔文的坚决反击。

他驳斥道: 我不相信任何一成不变的法则我不相信有什么必然发展的法则。

达尔文甚至不愿使用进化这个被斯宾塞赋予方向性和目的论色彩的术语,他通常用变异的遗传来描述生物个体毫无方向和目的的演变。

达尔文的进化实为分支的演化,呈树状,而拉马克斯宾塞式的进化乃是线性的进步或发展。

从目的论看严复翻译中的_不忠_卢静

从目的论看严复翻译中的_不忠_卢静

2009.5摘要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在中国翻译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不少学者认为严复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都没有恪守这一标准。

尤其是在“信”方面,严复自己都没有做到。

本文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出发,分析了严复翻译的目的,重新评价了严复的翻译。

关键词严复不忠实目的论说到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信、达、雅”这个翻译标准。

虽说“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时期,支谦就在《法句经序》中提出,但严复确实将其作为“译事楷模”(即标准)的第一人。

作为“信、达、雅”这翻译标准的创始人,很多学者认为严复本人在翻译实践中就没有恪守这一标准。

尤其是在“信”这一方面,严复没有做好“忠实”于原文。

本文主要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严复翻译中的“信”。

1严复眼中的“信、达、雅”以及其内在关系严复早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便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那“信、达、雅”所谓何物呢?1.1“信”和“达”的理解所谓“信”即做到“意义不倍于文本”。

也就是要做到对于原文的忠实。

至于具体是哪些方面的忠实,是词汇,内容还是风格方面的忠实呢?严复并未明确提出。

相比之下,对“达”这一方面,严复却谈论颇多。

“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不同的学者对“达”有着不同的阐释。

很多人把“达”理解为“通顺、畅达”,也有人理解为“明白、易懂”。

卞之琳认为,“达”是指译文畅达,其包含了相当于内容,语言和风格等三方面。

茅盾认为“达”即译文能使别人看懂。

马谷城认为“信、达、雅”的要求,大体上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正确,通顺,易懂”六字标准。

王佐良认为“达”是指尽量运用他们所习见的表达方式。

周煦良认为“达”就是使译文能使人看得懂。

林语堂先生也把“达”看成是通顺的标准。

沈苏儒认为“达”,就是通达、明达,就是把原文的内容(意义、信息、精神、风格等)在译文中很好的表达出来,使译文的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原意。

传统与现代之间——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出发点

传统与现代之间——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出发点

传统与现代之间——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出发点作者:李兵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7期摘要:在近代最早把这一“变”的思想加以现代化、系统化和哲学化并得到广泛传播的是严复,严复的天演哲学是真正从启蒙的高度打开了中国人的思想界域,但无可否认的是,严复和他的《天演论》都无法完全摆脱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从而使得其具有了从传统到现代之间浓厚的过渡性。

本文力图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出发点入手来分析其所具有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性质。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传统与现代【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7-0060-02“变亦变,不变亦变”,这是一条谁也无法抗拒的历史规律,在中国近代,这条规律尤为昭目,认识到“变”的必然性,并以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指导,是一切进步的中国人的共同特征。

探求中国的变革路径并对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先驱者,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真正脊梁。

而在近代最早把这一“变”的思想加以现代化、系统化和哲学化并得到广泛传播的是严复,他在《天演论》的开篇中就提出:“虽然,天运变矣,而又不变者行乎其中。

不变惟何?是名天演。

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

此万物莫不然,而于有生之类为尤著。

”。

1严复的天演哲学是真正从启蒙的高度打开了中国人的思想界域,它像一阵春风吹过神州大地,陷入荒芜的思想开始逐步返青。

但无可否认的是,严复和他的《天演论》都无法完全摆脱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从而使得其具有了从传统到现代之间浓厚的过渡性。

本文力图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出发点入手来分析其所具有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性质。

严复找到了西方近代的进化论思想,并把它发展成了自己的“天演”学说。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对于“思想”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的极度强调,严复认同的是斯宾塞的哲学体系,并把它加以为我所用的诠释,他认为西方思想的先进是导致中国和现代西方不同的首要因素,进化论思想就是其中之一。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4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4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4一、名词解释1.万木草堂:答:万木草堂是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设立万木草堂,兼授中学和西学。

学生每日要写札记,隔日有体操,每月初一、十五练习演说,逢假期出门游历,显然引进了近代西方的教学方法,造就了一批维新运动的骨干。

2.《天演论》:答:《天演论》是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首次把进化论的思想传播到中国,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

对整个中国知识界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激励爱国志士奋发图强,在历史上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

3.晏阳初论平民教育的四大教育:答:晏阳初论平民教育的四大教育是晏阳初针对中国农村“愚、穷、弱、私”四大顽症设计了“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攻穷,以卫生教育攻弱,以公民教育攻私。

4.洪仁玕“三宝”之说:答:洪仁玕“三宝”之说是洪仁玕在《资政新编》中提出“三宝”之说,主张以宗教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学艺术作为教育内容。

他把宗教道德教育视为“上宝”,将西方的先进制度和科学技术称为“中宝”,把诗画美术,作为培养新人的“下宝”。

5.山海工学团:答:山海工学团是1932年9月,陶行知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

山海工学团包括有青年工学团、儿童工学团、妇女工学团等。

山海工学团的教学活动完全体现了陶行知的办学思想。

抗日战争爆发后,山海工学团的试验停止。

6.《新教育大纲》:答:《新教育大纲》是杨贤江的主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他用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教育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本质,论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有关“教育与劳动的结合”等观点。

对中国革命的教育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二、简答题7.简述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及其意义。

答:魏源比较清楚地意识到西方在工艺技术方面确实有许多先进于中国之处,正是依靠这些先进技术武装,才能入侵中国。

在《海国图志》序言中明确指出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只有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才能富国强兵,抵御侵略。

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影响

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影响

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影响严复最著名的译作是《天演论》。

《天演论》英文书名直译应为《进化论与伦理学》。

作者赫胥黎是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朋友,也是达尔文学说的忠诚拥护者。

《天演论》分导言和正文两个部分,正文是赫胥黎1893年在一次学术讲座上的讲稿,导言是1894年他在讲稿付印前添写的,较正文还长些。

《天演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万古不变,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原因在于"物竞天择","物竞"就是生存竞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不过人类文明愈发展,适于生存的人们就愈是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

进化论学说的基础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奠定的,赫胥黎坚持并发挥了这一思想。

严复译述《天演论》不是纯粹直译,而是有评论,有发挥。

他将《天演论》导论分为18篇、正文分为17篇,分别冠以篇名,并对其中28篇加了按语。

他在阐述进化论的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向人们提出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警告。

严复在按语中指出,植物、动物中都不乏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例子,人类亦然。

人类竞争其胜负不在人数之多寡,而在其种其力之强弱。

面对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严复尖锐指出,中国再也不能不看实际地妄自尊大,一味大弹"夷夏轩轾"(轩轾xuan zhi本义:中国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老调,弄得不好,就会亡国灭种。

《天演论》告诉人们亡国灭种的威胁,但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悲观主义,它启示人们,中国目前虽弱,但仍有挽救的办法,这就是强力竞争,通过努力,改变目前弱者的地位,变为强者。

《天演论》于1896年译成,……他说,达尔文的书,在欧美两洲,几乎家置一编,妇孺皆知,其学说最要有二,一曰物竟,一日天择。

此外,严复还把《天演论》译稿给梁启超等人看过。

因此,《天演论》正式出版虽在1898年,但其物竞天择的理论在此以前早已在思想界传开。

《天演论》翻译研究

《天演论》翻译研究

《天演论》翻译研究引言严复是中国翻译界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信达雅‛长期以来认为是翻译的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和‚金科玉律‛。

然而也有人对严复提出批评,认为他自己的译文就不‚信达雅‛。

其实,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英国文艺批评家理查兹谈翻译时说过: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一种活动。

翻译涉及很多因素对,于翻译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文本上,要把翻译放到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研究。

一.文化翻译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几个世纪里,翻译学者仅仅是从语言的角度研究翻译。

直到1976年,在比利时勒芬学术会议的召开宣告了翻译研究学派的成立,在其后的20多年里,翻译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该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重大突破,由苏珊&#8226;巴斯内特和安德烈&#8226;勒菲弗尔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在1990年出版。

他们在研究翻译时关注更为广泛的历史、文化问题,比如翻译文本的选择、译者在文本选择过程中的作用、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文本在译入语系统中的接受情况。

玛丽?斯内尔?C霍恩比把这种翻译由文本转向文化和政治的研究,称之为‚文化转向‛,最终形成了文化学派。

勒菲弗尔提出了翻译的四个层面,在翻译过程中,语言层面会出现问题。

‚但是,在话语体系、诗学和意识形态层面也会出现问题‛(Lefevere 1992:87)。

‚勒菲弗尔最初只是把意识形态定义为‘世界观’,但他也赞同弗德雷克&#8226;詹姆逊对意识形态的看法,即‘指导人们行为的形式、惯例和信念的体系’‛(Hermans 2004: 126)。

再后来勒弗维尔将其定义为‚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接受的观念,其中包括观点和态度,并且读者和译者通过它来解读文本‛(Bassnett&Lefevere 2001:48)。

勒弗维尔认为诗学是人们对于文学的看法,或者在某个社会中文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看法。

在20世纪80年代,赫曼斯编辑了《对文学的操纵》,他指出‚从译入语的角度,所有翻译为了特定的目的,都包含了对原文本的某种程度的操纵‛(Hermans 11)。

从翻译规范看严复《天演论》的语际改写

从翻译规范看严复《天演论》的语际改写

从翻译规范看严复《天演论》的语际改写摘要:《天演论》是严复先生引介西方社会思想的第一部译作,其社会意义深远,在中国翻译界也颇有影响。

译者在特殊文化背景下选择了该书,并采取了“达旨”的策略,对原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写,并添加了大量的按语。

为了说明这一翻译现象,本文将用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分析译者在翻译中的语际改写,从而更系统地认识《天演论》翻译过程中的规范制约。

《天演论》是严复先生引介西方社会思想的第一部译作,其社会意义深远。

该著作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

这是一本宣扬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小册子。

它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讲进化论,后半部分讲伦理学,严复选译了部分导言和讲稿的前半部分。

严复翻译此书不尽依原文,而是有选择地意译,甚或借题发挥,译作的风格也继承了桐城派的古雅。

这样一部成功的译作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的翻译规范为我们研究译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视角,本文将从这一视角研究《天演论》译本中的翻译现象及其成功的原因。

一、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概述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是翻译研究向社会文化层面延伸的必然产物,它跳出了以往语言学研究的对等理论,以更宽的视角来阐述各种翻译现象。

图里继承了伊塔玛·伊文-佐哈尔(itama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模式。

在多元系统理论中,翻译被放置在整个目的语文化中进行研究,其中翻译选材、策略选择等问题在此框架下可以得到更有效的论证。

实际上,翻译活动从来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它受到目的语文化系统的限制和影响。

图里的理论就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研究译者的翻译活动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他发展了三类翻译规范,分别是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前两者是翻译前期的主要制约因素,后者是译者在翻译过程受到的影响。

根据他的理论,预备规范是指译者如何选择文本,而初始规范影响译者的总体翻译策略,从而决定其译本的特征。

严复译《天演论》“体合”思想溯源

严复译《天演论》“体合”思想溯源

严复译《天演论》“体合”思想溯源作者:朱星星来源:《人文杂志》2019年第11期内容提要严复在《天演论》中介绍了斯宾塞的体合思想,它是理解《天演论》的关键。

本文从严复追溯到斯宾塞,发现严复翻译的体合思想来自于斯宾塞的适应理论,这一理论最初源于生物学领域的拉马克机制。

斯宾塞将体合理论结合个人主义和进化论建构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斯宾塞的体合理论有效地解决了赫胥黎在《进化与伦理》一书中面对的人口压力與群己矛盾这两个难题,从而使严复在斯宾塞和赫胥黎之间坚定地选择斯宾塞。

关键词体合适应理论斯宾塞拉马克机制[中图分类号]K251;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11—0115—08《天演论》的出版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对于该书的主旨,百余年来国人往往简单地认为它只是介绍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而不深究其背后的学理。

严复说“赫胥黎氏是书大指,以物竞为乱源,而人治终穷于过庶。

”这句话道破了赫胥黎在该书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及其困境。

赫胥黎在《进化与伦理》中,设想了一片初辟的殖民地。

殖民者为了应对外部的威胁,内部必须团结,因此公正的法律制度建立了起来,社会内部的生存斗争便被排除出去。

然而随着外部敌人的消失,人口增长快于食物增长,社会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社会成员之间的生存斗争又要上演,原先建立起来的秩序被破坏,社会也就从内部瓦解了。

赫胥黎没有找到解决人口过剩问题的办法,然而斯宾塞认为,在面临人口压力时,人类会化压力为动力,努力运用自身的才智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一过程就是人类进化的过程;而且,人类智力越进化,生育能力越退化,最终会达到生育率与死亡率的平衡,因此人口并不会指数级无限制地增长,人口过剩的威胁会随着人类的进化逐渐消解。

这一结论是人类在面对环境的挑战时,能够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环境的需要,这即是体合理论,它实际上造成了严复及斯宾塞与赫胥黎在进化论上的根本分歧,从而也就成为了理解严复思想的关键。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知识点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知识点
第6课戊戌变法时间:1898年6月-9月
(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1、代表人物: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资产阶级改良派)
2、揭开序幕: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运动的发展:①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是中国西学之第一人,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②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4、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①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②内容:经济:发展农工商业。

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

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废除无用的官职。

文化教育:创办报刊,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③作用: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但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④失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谭嗣同就义前,留下一首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5、失败原因:①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②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力量强大;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

6、性质: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从目的论视角看严复翻译——以“信、达、雅”标准下的《天演论》为例

从目的论视角看严复翻译——以“信、达、雅”标准下的《天演论》为例

校园英语 / 从目的论视角看严复翻译——以“信、达、雅”标准下的《天演论》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洋【摘要】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结合“信、达、雅”翻译原则,来评析严复对《天演论》的翻译。

目的论始于20世纪的德国,旨在纠正之前过分注重语言层面的语码转换,而忽视目标语文化的翻译现象。

该理论主要包括三大原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

笔者将通过目的论的三大理论,结合“信(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译文通顺流畅)、雅(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理论分析和赏评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从而得知该译本中的得失。

希望通过本文,可以让大家对严复的《天演论》能有一个更加客观和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严复翻译 目的论 信 达 雅《天演论》一、引言“中国翻译第一人”严复处于翻译活动相对活跃的晚清时期。

作为这一时期西学传播与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总结出了翻译的三标准——信、达、雅。

研究严复的翻译,首先要将其置于清末的社会大背景下。

那一时期翻译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翻译的内容大多为社会科学,相比而言,文学作品译入较少。

2.译作的主要作用是实用,而非理论研究,重思想而轻语言,重内容而轻形式。

这样的翻译原则与标准与德国的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不谋而合。

以译入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为衡量翻译的主要标准。

从《天演论》译作的影响和接受度来看,这不失为一部优秀的译作。

严复本身所总结的“信、达、雅”三大翻译原则也是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

然而,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严复的译作以及他所提出的三大翻译理论也受到了很多的批判与质疑。

我们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译作的影响与读者效应来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进行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基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译文分析1.功能主义目的论(1)功能主义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核心内容,该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成为了广受欢迎的翻译理论。

20世纪70年代至今,功能主义目的论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从翻译规范看严复《天演论》的语际改写

从翻译规范看严复《天演论》的语际改写

从翻译规范看严复《天演论》的语际改写
程磊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城市》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天演论》是严复先生引介西方社会思想的第一部译作,其社会意义深远,在中国翻译界也颇有影响。

译者在特殊文化背景下选择了该书,并采取了“达旨”的策略,对原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写,并添加了大量的按语。

为了说明这一翻译现象,本文将用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分析译者在翻译中的语际改写,从而更系统地认识《天演论》翻译过程中的规范制约。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程磊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改写视域下翻译对社会演进的塑造力作用——以严复译著《天演论》为例 [J], 裴等华
2.从翻译规范视角解析鲁迅译作的语际改写 [J], 鲁兴冉
3.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J], 焦飏
4.从《天演论》看严复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之相悖成因 [J],
5.从\"达旨\"翻译看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天演论》译本为例 [J], 刘青青;阎黎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严复的教育思想

严复的教育思想

在复法运动中,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的维新派思想家。

他不仅著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戊戌变法后,他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说及自然科学著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化。

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

”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

“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

严复要求维新变法,却又主张“惟不可期之以聚。

”“除而不骤”的具体办法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总之,“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

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

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曰锢智慧”、“其二曰坏心术”、“其三曰滋游手”。

严复主张多办学校,他曾论述西洋各国重视教育,对“民不读书,罪其父母”的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赏。

因为中国民之愚智悬殊,自然不能胜过人家。

基于这种思想,严复对办学校是积极的。

他除亲自总理北洋水师学堂长达二十年外,还帮助别人办过学校,如天津俄文馆、北京通艺学堂等。

严复要求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来普及教育,以“开民智”。

他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提出中国的学校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即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

小学堂吸收16岁以前的儿童入学;中学堂吸收16岁至21岁文理通顺、有小学基础的青年入学;大学堂学习三、四年,然后升入专门学堂进行分科的专业学习。

从严复翻译《天演论》谈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的开题报告

从严复翻译《天演论》谈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的开题报告

从严复翻译《天演论》谈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天演论》是英国哲学家斯宾诺莎的代表作品,被誉为西方现代哲学的里程碑之一。

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它对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它也成为了翻译工作者关注的对象,为全球读者所共享。

从严复是中国翻译界的巨匠,因其翻译的英文文学名著而享有盛名。

他的翻译风格以“信、达、雅”为特点,追求忠实于原文,传递源文本的精神内核。

从他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到翻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这样的主体性可以通过翻译人的语言、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和译者的个人理解等方面来体现。

本文将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过程中,探究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翻译文化的研究,深入探究从严复在翻译《天演论》过程中的主体性表现。

具体目的为:1.分析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天演论》中的表现形式。

2.探究从严复的翻译思路和翻译风格以及其与翻译中的主体性的关系。

3.分析从严复的翻译对中国哲学研究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及思路1.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

翻译是一个跨文化传播的过程,翻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体现在翻译语言、文化背景、审美观念、思维方式、心理因素等多个层面。

通过分析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过程,深入挖掘其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形式。

2.探究从严复的翻译思路和翻译风格以及其与主体性的关系。

在翻译文化中,翻译者的个人背景和经验是主体性的来源。

从严复作为一位中国翻译家,他的背景和经验对其翻译风格和翻译效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探究他的思路和翻译风格,以及和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严复的翻译之道和其翻译成果。

3.从严复翻译对中国哲学研究的影响。

作为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哲学著作,《天演论》对于中国哲学的传播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从严复翻译这一伟大的工程不仅是语言跨越的艰难,更是文化认同差异的难度。

深入剖析《天演论》翻译的质量和理解层面,可以揭示从严复对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宾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之间的关系从进化的哲学观念到科学进化论进化论,旧曰演化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动中的观念,与之相对应的是物种不变论。

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以详实的材料、生动的言语和严密的逻辑,对进化这一传统命题做出了新的诠释。

他认为,进化的机制在于大自然对生物后天差异性的选择,即在世世代代的生存斗争中,大自然倾向于使那些有益的变异得到保留,而使那些有害的变异遭到淘汰。

达尔文将这一解释概括为自然选择。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排斥一切涉嫌目的论、进步论的主观因素,代之以更为客观的科学精神和极具说服力的科学论证,为进化从一种抽象的哲学观念升华为彻底唯物的科学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此,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和精髓。

斯宾塞的进化观奠定了其社会进化学说的基础。

早在1850年以前,斯宾塞便在思考进化的问题,其社会进化思想在开山之作社会静力学中已初现端倪。

斯宾塞对进化的思考源自他宏大的哲学构想。

涉猎生物进化问题,正是要为他的社会动力学奠定基础。

从时间上判断,斯宾塞对社会动力的研究,要早于物种起源的问世,因而它不可能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

真正对斯宾塞进化观的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 乃是19世纪初的拉马克进化论。

华莱士写道: 显然,斯宾塞的生物学思想完全基于拉马克学说,强调获得性征的遗传。

他们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两人对进化、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三大概念的不同理解上。

首先,达尔文与斯宾塞对进化本身的理解有着天壤之别。

斯宾塞坚信进化即进步的法则,认为从低等生物到作为最高生物形式的人类之间构成了一个线性的、呈不断上升趋势的、向前发展的必然过程。

这种必然进步观遭到达尔文的坚决反击。

他驳斥道: 我不相信任何一成不变的法则我不相信有什么必然发展的法则。

达尔文甚至不愿使用进化这个被斯宾塞赋予方向性和目的论色彩的术语,他通常用变异的遗传来描述生物个体毫无方向和目的的演变。

达尔文的进化实为分支的演化,呈树状,而拉马克斯宾塞式的进化乃是线性的进步或发展。

其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不同于斯宾塞的适者生存。

斯宾塞将“适者”直接与人类社会的“强者”等同起来,进化乃是伴随着强者的生存和壮大的必然过程。

这一名为“适者生存”、实为“强者生存”的强者哲学。

在达尔文看来,“适者”是指那些能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并非一定是所谓的“强者”。

强弱只是相对而言,对自然的适应或者说自然选择才是生物进化的永恒法则。

最后, 达尔文与斯宾塞对“生存斗争”的理解相去甚远。

在达尔文那里,“生存斗争”是生物为适应自然必须做出永无休止的努力,它以及进化本身都是一种普遍的、永恒的、无所不在的现象。

斯宾塞将“生存斗争”视为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走向完美所必然经历的残酷过程。

随着社会进化至完美境界,进化及生存斗争的历史使命就此终结。

与达尔文相比,
斯宾塞对生存斗争的理解显然带有目的论、方向论的主观色彩。

尽管达尔文进化论与斯宾塞学说在进化观上存在如此巨大的分歧,但这并不妨碍前者对后者产生一定影响。

达尔文进化论在当时所产生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应很大,以至于斯宾塞与大多数人一样, 不得不正视达尔文学说给他们的固有观念和现实生活带来的冲击。

不过,斯宾塞在吸收达尔文学说时,并没有放弃他坚信不疑的拉马克主义,反而通过有限、批判地吸收“自然选择”来强化自己对拉马克进化论的信仰。

综上所述,斯宾塞社会进化学说既不可能源自达尔文进化论,也不可能在其
要旨上受到后者的影响。

尽管达尔文进化论间接促进了斯宾塞学说的改进和普及, 但二者在基本进化观上的巨大分歧是不能因为这种影响的存在加以否认的。

生物进化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一般认为以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为起点,但其实在达尔文之前已经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进化论。

在其后的100多年中,随着现代生物学的进展,生物进化论在《物种起源》的基础上被不断完善,修正了达尔文的一些学说。

“适者生存”的说法源自严复,严复翻译并总结了托马斯·赫胥黎的大量著作,合并并改译为《天演论》在清末造成很大影响。

达尔文《物种起源》——赫胥黎——严复《天演论》,作者不是同一人。

斯宾塞在哲学层面提出进化论的学说,在达尔文之前,他把进化论应用到社会学之中,代表作有《社会静力学》等,被认为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主张在社会中削弱或压制“劣等人种”。

严复,受亚当·斯密、孟德斯鸠和斯宾塞等人的影响很深。

由于其留学的英国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故乡,所以严复有很多机会接受进化论思想的熏陶。

《天演论》是从赫胥黎的《进化论和伦理学及其他》译出来的。

严复翻译《天演论》的主要功绩是:
他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进化论
的产生过程和基本论点。

他告诉读者,《物种起源》中要数《物竞》和《天择》两篇最重要。

物竞,就是生存斗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

生物就是通过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而进化的,人类也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严复认为,达尔文进化学说同哥白尼学说一样,在科学史上引起了一场大革命。

他还介绍了进化论在西方使人们一新耳目、更革心思、受到各界人士重视的盛况。

严复对达尔文学说的推崇和介绍,对中国人民了解达尔文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它的伟大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严复毕竟是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他的社会观是唯心主义的。

当他翻译《天演论》的时侯,西方正盛行一股歪曲达尔文进化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反动思潮,斯宾塞在这股反动思潮中最早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反科学地把生
物学的规律搬到人类社会中去,用动植物的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们之间的关系,替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和侵略政策辩护。

曾经积极宣传和捍卫达尔文进化论的赫胥黎等人也被卷了进去。

严复不但没有看出赫胥黎《进化论和伦理学及其他》中的唯心主义成分,而且在按语中多次用斯宾塞的观点来解释和补充赫胥黎的观点,使《天演论》也带上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