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论语讲记宪问第十四
「有言者不必有德。」
「有言者不必有德」,人就在「言行」二字,聽人說話、看人的行動,但是為什麼不說心?禮記說:「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這是指「言、行、心」三者,普通只說言行,因為言行在外,人都能見到。佛家說身口意,意業自己知道,他人沒有表現出來,如何當證據?無法說。為了讓人容易懂,所以只說言行,這是一點。又在社會上,言行護得住就好了,若是在意上責備人,那世上少有完人,這是誅心之論。所以只講言行,不講意,這合乎古人的恕道。
「邦無道,危行言孫。」
邦無道,國家無道時。危行,所做也須守住規矩。言孫,不能說正話。孫,遜也,須謙遜,說話謙和,如有人大談跳舞好,你可以說我未學過,說不會就行了,不與他同流合污,言語婉轉的推開。若能犧牲自己而改造社會就可以說,若無補於事,留著有用之身為國家做事,如殷有三仁,箕子逃,微子佯狂,為了留得有用的身子。
邦有道,國家上軌道。危言危行,危,正也。危有多種解釋,普通有「厲、高、正」三種說法。作「厲」是正顏厲色,望之儼然,不可侵犯。「高」是高不可及的樣子。「正」是正襟危坐。在此採取「正」的解釋。
论语宪问第十四
论语宪问第十四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详情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石门:地名。
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
”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不是指明知道做不到而偏要去做,而是指不求结果只求过程,不论结果如何只管自己努力。
一,明知不是自己作品,却盗用商标,假用他人的名声写自己的作品黄梨洲「明儒学案」序云:「唐之韩、柳,宋之欧、苏,元之虞集、姚燧,其文皆非有明一代所能及。
」还有,古籍的散失,自明代近,是明人不知爱惜文化,元代却是保管得很好的。
如果还有人说元代不重视汉文化,请看朱彝尊的话:………元之平金也①,杨中书惟中于军前收伊洛诸书,载送燕都,及平宋,王承旨构首请辇送三馆图籍。
至元中,又徙平阳经籍所于京师。
且括江南诸郡书板,又遣使杭州,悉取在官书籍板刻至大都………考唐宋元藏书,皆极其慎重,献书有责,储书有库,勘书有人,曝书有会。
至明,以百万卷秘书,顾责之典籍一官守视,其人皆赀生,不知爱重。
而又设科专尚帖括,四子书易诗第宗朱子,书遵蔡氏,春秋用胡氏,论语宪问礼主陈氏,爱博者窥大全而止,不敢旁及诸家。
秘省所藏,土苴视之,盗之,百年之后,无完书矣。
迨万历乙巳………校理遗籍,惟地志仅存,亦皆嘉隆后书,初非旧本。
经典散失,寥寥无几………(曝书亭集卷四十四文渊阁书目跋)。
再说纯文学方面,小说名著「水浒」与「三国演义」,论语宪问皆始作於元朝。
元曲的光芒万丈,更是不争的事实。
《论语》注音版(3)
[转载]《论语》注音版(3)第十四章论语宪问篇xiàn wèn chǐzǐyuēbāngyǒu dàogǔbāngwúdàogǔchǐyě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
邦无道,谷,耻也。
kèfáyuàn yùbùxíng yānkěyǐwéirényǐzǐyuēkěyǐwéi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子曰:可以为nán yǐrén zéwúbùzhī yě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zǐyuēshìér huáijūbùzúyǐwéishìyǐ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zǐyuēbāng yǒudào wēi yánwēixíng bāng wúdàowēi xíng yánxùn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
zǐyuēyǒudézhě bìyǒu yányǒu yán zhěbúbìyǒudérén zhě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bìyǒuyǒng yǒng zhěbúbìyǒu rén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nán gōng shìwèn yúkǒngzǐyuēyìshàn shèào dàng zhōujùbùdé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qísǐrányǔjì gōngjiàéryǒu tiān xiàfūzǐbùdánángōng shì其死然。
一起学《论语》14.36宪问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起学《论语》14.36宪问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起学《论语》14.36宪问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有人问到孔子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呢?”孔子说:“那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是用直道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释词】或:有人。
以德报怨:以,用。
德,恩惠之德。
以德报怨,容易让人虚伪,容易让人隐忍。
钱穆:“既以德报所怨,则人之有德于我者,又将何以为报?岂怨亲平等,我心一无分别于其间?此非大伪,即是至忍,否则是浮薄无性情之真。
”怨:怨恨。
何如:怎么样。
何以报德:对于所怨,如果用德来回报,那么对于恩德,又用什么来回报呢?以直报怨:居心正直,公平无私,回报其所应当回报的,不以德报怨,也不以怨报怨。
朱子:“不以私害公,不以曲胜直,当报则报,不当则止。
”钱穆:“我虽于彼有私怨,我以公平之直道报之,不因怨而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是即直。
君子无所往而不以直道行,何为于所怨者而特曲加以私厚?”伊藤仁斋:“是非邪正,各随其实,不增不减,曰‘直’,以此待所怨者可矣。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论酬恩报怨之法也。
或人之意,欲人犯而不校,故问孔子。
孔子答言,若报怨既用其德,若受人恩惠之德,不知何以报之也。
故陈其正法,言当以直道报雠怨,以恩德报德也。
蔡节曰:以直报怨云者,亦曰报其所当报者尔。
郑汝谐曰:有德不报,非义也;以德报怨,非诚也。
朱子曰: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于其所德者,则必以德报之,不可忘也。
或人之言,可谓厚矣。
然以圣人之言观之,则见其出于有意之私,而怨德之报皆不得其平也。
必如夫子之言,然后二者之报各得其所。
然怨有不雠,而德无不报,则又未尝不厚也。
刘宗周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自是称物平施,天理人情之至。
直则忘怨不较,不枉道以伸情,亦不匿情以市德;德则无德不报,于天理之中,伸人情之至。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注音诵读版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注音诵读版宪xiàn问wèn篇piān第dì十shí四sì宪xiàn问wèn耻chǐ。
子zǐ曰yuē:“邦bāng有yǒu道dào,谷yù;邦bāng无wú道dào,谷yù,耻chǐ也yě。
”“克kè、伐fá、怨yuàn、欲yù不行bùxíng焉yān,可以kěyǐ为wéi仁rén矣yǐ?”子zǐ曰yuē:“可kě以yǐ为wéi难nán矣yǐ,仁rén则zé吾wú不bù知zhī也yě。
”子zǐ曰yuē:“士shì而ér怀huái居jū,不bù足zú以yǐ为wéi士shì矣yǐ。
”子zǐ曰yuē:“邦bāng有yǒu道dào,危wēi言yán危wēi行háng;邦bāng无wú道dào,危wēi行háng言yán孙sūn。
”子zǐ曰yuē:“有yǒu德dé者zhě必bì有yǒu言yán,有yǒu 言yán者zhě不bú必bì有yǒu德dé。
仁rén者zhě必bì有yǒu勇yǒng,勇yǒng者zhě不bú必bì有yǒu仁rén。
”南nán宫gōng适shì问wèn于yú孔kǒng子zǐ曰yuē:“羿yì善shàn射shè,奡ào荡dàng舟zhōu,俱jù不bù得dé其qí死sǐ然rán。
论语宪问第十四
论语宪问第十四【本篇引语】本篇共计44篇。
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原文】14•1 宪(1)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2);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3)、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1)宪:姓原名宪,孔子的学生。
(2)谷:这里指做官者的俸禄。
(3)伐:自夸。
【译文】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
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
”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评析】在《述而》篇第13章里,孔子谈到过有关“耻”的问题,本章又提到“耻”的问题。
孔子在这里认为,做官的人应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忠,无论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照样拿俸禄的人,就是无耻。
在本章第二个层次中,孔子又谈到“仁”的题。
仁的标准很高,孔子在这里认为脱除了“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的人难能可贵,但究竟合不合“仁”,他说就不得而知。
显然,“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14•2 子曰:“士而怀居(1),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1)怀居:怀,思念,留恋。
居,家居。
指留恋家居的安逸生活。
【译文】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原文】14•3 子曰:“邦有道,危(1)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2)。
”【注释】(1)危:直,正直。
(2)孙:同“逊”。
【译文】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评析】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但国家无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
一起学《论语》14.2宪问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一起学《论语》14.2宪问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一起学《论语》14.2宪问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原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白话】(原宪又问:)“好胜、夸耀、怨恨、贪欲,不让它行于外,能算得上是仁了吧?”孔子说:“可以算得上是难得啊,若说仁我就不知道了。
”【释词】克:好胜、好胜人。
朱子:“此亦原宪以其所能而问也。
”伐:自矜、自我夸耀。
怨:忿恨。
欲:贪欲。
胡宏:“克伐因己所有而生,怨欲因己所无而生。
”不行:内心自我制之,使之不行于外。
为仁矣:为,是。
矣,一说是“乎”。
难:可以称之为难,只是还不够仁的境界。
按:此四者,只是自我遏制它们不使之外行,虽不发作,然而病根犹在,未能上达于仁。
【先贤精义】包咸曰:四者行之难,未足以为仁。
郑汝谐曰:克,胜心也;伐,矜心也;怨,忿心也;欲,贪心也:四者皆为仁之病也。
能知其为病而不行,固亦难矣,然仁之本体则未之见也。
陈祥道曰:胜人之谓克,自贤之谓伐,怨生于所求,欲生于所好。
四者出于情,而害于性。
众人纵之而不能止之,学者止之而不能去之。
去之可以为仁,止之则可以为义而已。
唐文治曰:四者之病虽不同,无非气质用事。
张栻曰:克伐怨欲不行,亦可谓能制其私欲者矣。
然克伐怨欲之根,犹在也。
若夫仁者之心,则克伐怨欲无自而萌焉。
故制之于流,未若澄之于源也。
欲进于是,其惟克己乎?戴溪曰:四者不行,犹未绝其本。
谓之用力则可,谓之仁则未也。
夫克伐怨欲不行,犹有以用其力;意必固我既绝,无所用吾力矣。
故曰克己复礼为仁,虽克己而未至于复礼,未可以为仁也。
《论语集注》曰:有是四者而能制之,使不得行,可谓难矣。
仁则天理浑然,自无四者之累,不行不足以言之也。
克去己私以复乎礼,则私欲不留,而天理之本然者得矣。
若但制而不行,则是未有拔去病根之意,而容其潜藏隐伏于胸中也。
岂克己求仁之谓哉?学者察于二者之间,则其所以求仁之功,益亲切而无渗漏矣。
【论语宪问第十四】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论语宪问第十四】论语·宪问篇第十四14.1 宪问耻①。
子曰:“邦有道,谷②;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③?”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①宪:原宪,孔子的学生。
②谷:做官者的俸禄,此处指做官。
③伐:自夸。
原宪问什么是耻辱。
孔子说:“政治清明,领薪水做官;政治不清明,做官,就是耻辱。
”“好胜、自夸、怨恨、贪欲没有了,可以是仁吧?”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若说是仁,那我不知道。
”这章讨论了什么是耻,什么是仁?孔子引以为耻的就是那种左右逢源,见风使舵,贪财好利而缺乏原则的人。
而对于“仁”,仅仅去掉“好胜”、“自夸”、“怨恨”、“贪欲”四种行为还不够,尽管一个人去除这四种行为已经很难了,但还说不上是真正的“仁”。
可见“仁”在孔子心目中乃是最高的道德修养标准。
《左传》记载了公子重耳的流亡故事,说他在齐国安居下来,论语宪问有妻妾,有家财,便不思复国了。
他的老婆姜氏便对他说:“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故事的意义与本章相同。
晋文公享受着荣华富贵,美人相拥,而全然忘记了他的复国大业,将一行跟随他征战的随从忘之脑后,此时的晋文公真的是被短暂的安乐冲昏了头脑。
所以姜氏以自杀的行为劝重耳男儿当有抱负,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只是留恋安逸而失去了远大的志向,那么就算读了万卷书,也不见得能做出什么光辉的业绩。
孔子说:“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政治黑暗,行为正直,言语谨慎。
”这也就是乱世之中保命安身之意,与道家相同。
可见孔子虽然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却不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赤膊上阵,蛮干一场。
人在年轻的时候多不能懂得这个道理,以为这就是软弱、怯懦,而不知那种一时逞强的“刚强”之人,常常是不会持久的。
学会“审时度势”,也并非坏事。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必然有好言语;有好言语的人,不一定有道德。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
《论语》宪问篇第⼗四:时然后⾔,乐然后笑,义然后取【原⽂】14.13 ⼦问公叔⽂⼦于公明贾⽈:“信乎?夫⼦不⾔,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以告者过也。
夫⼦时然后⾔,⼈不厌其⾔;乐然后笑,⼈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不厌其取。
”⼦⽈:“其然?岂其然乎?”孔⼦向公明贾问到公叔⽂⼦,说:“是真的吗?他⽼先⽣不⾔语、不笑、不取钱财?”公明贾回答说:“那是告诉你的⼈说错了。
他⽼⼈家是到该说话时再说话,别⼈不讨厌他的话;⾼兴了才笑,别⼈不厌烦他的笑;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不厌恶他的取。
”孔⼦说道:“是这样的吗?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注释】公叔⽂⼦:卫国的⼤夫。
公明贾.卫国⼈,姓公明,名贾。
以:此。
【解读】恰到好处在这⾥,孔⼦通过和公明贾讨论公叔⽂⼦的处世之道,提出了凡事都要恰到好处的观点。
据公明贾所说,公叔⽂⼦很了不起,他能做到“时然后⾔”、“乐然后笑”、“义然后取”,⽤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该说话的时候就说话,⼼⾥感到快乐的时候就笑,付出之后才收取⾃⼰应得的⼀份。
也就是说,不论说话做事,公叔⽂⼦都能做到恰到好处,因⽽所有的⼈都对其“不厌”。
他这样做,不仅为赢得了好声名,还赢得了好⼈缘。
恰到好处,其本质是⼀种中庸思想。
所谓中庸,是对⼀切事物不偏不倚地对待,并加以包容、合理地利⽤。
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之中,⽆论它的本质是什么,都含有⼀定的必然性意义,我们对此必须有所察觉,有所领悟,对其进⾏恰如其分地选择,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做出适宜的⾏动。
在具体的运⽤过程中,则是指注重适度原则,不偏不倚,⽆过⽆不及,不厚此薄彼,在微妙的关系空间中寻求⼀种包含⼤智慧的平衡。
中庸思想之所以历来为⼈所认同和称道,其原因正在于此。
从本章的的讨论来看,公叔⽂⼦的中庸之道主要体现在对时机的把握上。
“时然后⾔”、“乐然后笑”、“义然后取”,讲的都是有关时机的选择。
其中,头⼀条讲的是说话时机的选择。
说话是我们与⼈交流的最主要⽅式,对说话艺术的把握,某种程度上能决定我们的成败。
论语宪问第十四章阅读心得
论语宪问第十四章阅读心得论语宪问第十四章阅读心得(精选5篇)历史最能检验一个人,一部作品,一个国家的成就。
中华千年文化,《论语》一书在长河之中洗尽铅华,焕发光荣,深深扎根于中华儿女灵魂之中。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论语宪问第十四章阅读心得,盼望能给大家带来关心。
论语宪问第十四章阅读心得篇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兴奋吗?志同道合的伴侣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欢快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
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学问,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孔子一生喜爱学习,并且乐此不疲,一向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浅显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欢快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悄悄地记住学到的学问,努力学习而不满意。
第三,是要用心致志,知难而进。
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索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索相结合,不能偏废。
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需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
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论语宪问篇第十四1、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
邦无道,谷,耻也。
”【译文】原宪问什么是可耻的。
孔子说:“国家有道,固当出仕食禄。
国家无道,仍是出仕食禄,那是可耻呀。
”2、“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
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与贪欲,这四者都能制之使不行,可算得仁吗?”孔子说:“可算难了。
若说仁,那我就不知呀!”3、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一个士,若系恋于他家室乡里之安,那就够不上一士了。
”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译文】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
仁义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仁义。
6、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鏖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7、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不具备仁德的人有啊,但是没有小人而具备仁德的。
8、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9、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文】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10、或问子产。
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
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
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11、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恨,很难;富贵却不骄傲,倒容易做到。
”12、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译文】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越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一起学《论语》14.46宪问篇——原壤夷俟
一起学《论语》14.46宪问篇——原壤夷俟一起学《论语》14.46宪问篇——原壤夷俟【原文】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白话】原壤伸着两腿坐在地上等着孔子。
孔子说:“年少的时候不谦逊友爱,长大后没有什么可以称述的,这么老了不死还这样违礼,这是贼害别人啊。
”孔子用手杖敲打他的小腿。
【释词】原壤:孔子的老朋友。
《礼记·檀弓》:“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
”夷俟:夷,屁股直接坐在地上,伸展着两腿,像簸箕那样。
因为这是“夷俗”,所以称此为“夷”,是无礼的表现。
俟,等待。
钱穆:“古人两膝着地而坐于足,与跪相似;但跪者直身,臀不着踝。
夷即蹲踞,古时东方夷俗坐如此,故谓‘夷’。
”孙弟:孙,同“逊”,谦逊。
弟,同“悌”,友爱兄弟。
《正义》:“(不孙弟)事长上不恭顺也。
”无述:无所称述。
《正义》:“言无德为人所称述也。
”唐文治:“无德故无称。
”钱穆:“人在幼年,当知逊悌。
既长,当有所称述以教导后进。
”老而不死:为老不尊,败坏社会礼俗,无益于世,则是偷生。
贼:贼害,即其之所为有害于社会世道。
《正义》:“原壤放恣无礼,时人或竞效之,将为世道害也。
”叩:击打。
郑汝谐:“叩其胫,使敛其夷踞之状也。
”胫:小腿。
陈祥道:“以杖叩胫,责之而已。
所谓故者,无失其为故也。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记孔子责原壤之辞。
朱子曰:以其自幼至长,无一善状,而久生于世,徒足以败常乱俗,则是贼而已矣。
孔子既责之,而因以所曳之杖,微击其胫,若使勿蹲踞然。
陈祥道曰:无述则无所取,贼则有所害。
庄子曰:“人而无以先人,是人之谓陈人。
”曾子曰:“少称不弟焉,耻也;壮称无德焉,辱也;老称无礼焉,罪也。
”荀子曰:“少而不学,长无能也。
”此无述之谓也。
《论语后案》曰:夫子言坏礼伤数,生不如死,责之深矣。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圣人恶人无礼也。
圣人于败坏礼教之人深恶而痛责之,亦维持世道之一端也。
一起学《论语》14.37宪问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一起学《论语》14.37宪问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一起学《论语》14.37宪问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原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白话】孔子说:“没有人能知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能知夫子呢?”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备别人,向下处用功学习,从而能通达向上。
知道我的,大概只有天了。
”【释词】莫我知:即“莫知我”。
李炳南:“这是孔子感叹没有知己者。
”何为:为什么。
不怨天,不尤人:尤,怨、怨尤。
马融:“孔子不用于世而不怨天,人不知己亦不尤人。
”钱穆:“孔子道不行于世而不怨天,知天命有穷通;人不己知而不非人,知人事有厄,亦皆由天命。
”下学而上达:下学,向下处学习,此处专指学于人道;下学先从不怨尤开始。
上达,通达向上,此处专指达于知天命、通达天道。
孔安国:“下学人事,上知天命。
”《后案》:“所学通于天也。
”钱穆:“于下学中求知人道,又知人道之原本于天。
由此上达,而知道之由于天命,又知道之穷通之莫非由于天命,于是而明及天人之际,一以贯之。
天人之际,即此上下之间。
天命我以行道,又命我以道之穷,是皆天。
”知我者其天乎: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故曰唯天知己。
钱穆:“孔子之学先由于知人,此即‘下学’;渐达而至于知天,此谓‘上达’。
学至于知天,乃叹惟天为知我。
”张横渠:“笃于其在己者而已,人虽曰不我知,而天则知之也。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孔子自明其志也。
孔子言己不用于世而不怨天,人不知己亦不非人也。
下学人事,上知天命,时有否泰,故用有行藏,是以不怨天尤人也。
唯天知己志也。
朱子曰: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
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无以甚异于人而致其知也。
然深味其语意,则见其中自有人不及知而天独知之之妙。
程子曰:下学上达,意在言表。
又曰:学者须守下学上达之语,乃学之要。
一起学《论语》14.3宪问篇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一起学《论语》14.3宪问篇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一起学《论语》14.3宪问篇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原文】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白话】孔子说:“作为一个士,却留恋于安逸的乡土,不值得把他当作是士了。
”【释词】士:熟习于学并且有德行道艺之人。
居:乡土、家室,同时也暗含有“安逸”的意思。
朱子:“居谓意所便安处。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士当志于道,不求安居。
而怀安其居,则非士也。
檗山黄氏曰:士志于道而已,居非所怀也。
钱穆曰:士当厉志修行以为世用,专怀居室居乡之安,斯不足以为士矣。
张栻曰:怀居者志不立,其何以为士乎?戴溪曰:士而怀居,百事不成,已非士人矣。
唐文治曰:怀者,每念不舍之义。
怀居,谓如求田问舍,所谓“小人怀土”是也。
其志卑而品下,岂足以为士乎?此与“耻恶衣恶食”章义相发明。
刘宗周曰:士人立志不坚,一切外物动得,居不能累人,只心溺于此,乃为累耳。
噫!自一身而外,其居耶?抑寄耶?为士者,合下勘破始得;于此勘不破,说甚学,说甚士!辅广曰:于意所便安者恋恋不忘,则于义所当为者必不能知所徙矣。
陈祥道曰:士之所尚在于志,志之所尚在于道。
士而怀居,则非志于道者也,故不足以为士。
盖物生于陵者,安于陵;生于水者,安于水。
众人不异乎物,则怀土而已;士则异于众人,其可怀居哉?孔子曰:“君子居无求安。
”《传》曰:“晏安酖毒,不可怀也。
”古之君子所以安土乐天,不累于物。
视九夷如中国,不以为陋;视陋巷如广厦,不以为忧。
不过充是志而已。
《四书反身录》曰:士若在身心上打点、世道上留心,自不屑区区躭怀于居处。
一有系恋,则心为所累,害道匪浅。
居天下之广,居则随遇而安,必不萦念于居处,以至饮食衣服之类。
凡常人意所便安处,举无以动其中,斯胸无一点尘,不愧为士。
【本章参考书目】《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大义》《癸巳论语解》《论语新解》《石鼓论语答问》《论语全解》《论语学案》《论语会笺》《四书反身录》。
论语注音
第十四章论语宪问篇xiàn wèn chǐ zǐ yuē bāng yǒu dào gǔ bāng wú dào gǔ chǐyě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
邦无道,谷,耻也。
kè fá yuàn yù bùxíng yān kě yǐ wéi rén yǐzǐyuē kěyǐ wéi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子曰:可以为nán yǐ rén zé wú bùzhī yě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zǐ yuē shì ér huái jū bù zúyǐ wéi shìyǐ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zǐyuē bāng yǒu dào wēi yán wēi xíng bāng wú dào wēi xíng yán xùn 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
zǐyuēyǒu dézhě bìyǒu yán yǒu yán zhě bú bìyǒu dé rén zhě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bìyǒu yǒng yǒng zhě bú bìyǒu rén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nán gōng shì wèn yúkǒng zǐ yuē yì shàn shè ào dàng zhōu jù bù dé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qísǐ rán yǔ jìgōng jià ér yǒu tiān xiàfū zǐ bù dá nán gōng shì其死然。
一起学《论语》14.47宪问篇——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一起学《论语》14.47宪问篇——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一起学《论语》14.47宪问篇——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原文】阙党童子将命。
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
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白话】阙党的一个少年在礼仪场合为宾主传达辞命。
有人谈到他,就问孔子说:“他能获得长进吧?”孔子说:“我看到他坐在大人的席位上,看到他和前辈长者并列前行。
这不是求取上进的人啊,是想着速成的人啊。
”【释词】阙党:即曲阜阙里,是孔子所居之地。
《水经注》:“孔庙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故名阙里。
”童子:年少者、未成人者。
朱子:“童子,未冠者之称。
礼,童子当隅坐随行。
”将命:在礼仪场合传达宾主之辞命。
按:至于是孔子使之,还是乡人使之将命,则不知也。
或:有的人。
之:代指童子。
益:长进。
与:同“欤”。
位:指大人所坐的席位,童子无位。
钱穆:“古礼,童子当隅坐,无席位。
此童子不知让,乃与成人长者并居于位。
”先生:谓先己而生,即长辈、成人。
并行:指童子与先生并列而行,可见其毫无谦逊之意。
按:居位并行,此是用成人之礼也,童子不当用,“长幼有序”是最基本的伦常。
陈祥道:“居位则不逊,并行则不弟。
”求益:求取长进。
速成:不靠自己修身长进,而是走捷径,想速成。
孔子说:“欲速则不达。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戒人当行少长之礼也。
《礼》童子隅坐无位,成人乃有位,今见此童子,其居于成人之位;《礼》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今见此童子,其与先生成人者并行,不差在后,违谦越礼,故知欲速成人者,非求益也。
唐文治曰:盖童子欲表异于众,所以失礼耳。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圣人教小子之道也。
盖圣人之教固贵敏求,尤忌凌躐,学者宜知所从事矣。
刘宗周曰:童子少而不学,恃其聪明才知,俨然以成人自命,而无求益之心,惟取必于速成而已。
古人八岁而入小学,则教以洒扫应对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十五而入大学,则教以大学之道,修己治人之方。
《论语》全文带拼音注释
正:动词,匡正,端正。
【大意】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向有
道德的人看齐,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zǐnggòyuēpínérwúchǎnfùérwújiāohérúzǐyuēkě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bùhàofànshàngérhàozuòluànzhěwèi zhyīǒuyějūnzǐwùběn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běnlìérdàoshēngxiàotìyězhěqíwéirénzhīběnyú
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
chǐrǔyěyīnbùshīqíqīnyìkězōngyě
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释】近:符合,接近。
复:实践,实行。
远:用作动词,使⋯⋯远离。
因:依靠,凭借。
宗:可靠,尊奉。
【大意】有子说:“约定符合义,说出来的话才能去实践、兑现。恭敬要合于礼,这样就能避免耻辱。
上级,却爱造反,这种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情,基础树立了,‘道’就产生了。孝顺
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道’的基础吧。”
zǐyuēqiǎo yálìnngsèxiǎnyǐrén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巧言令色:以好话和做出来的和善面色来讨好别人。
鲜(xiǎn):少。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得和颜悦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gǒngzhī
拱之。
徐醒民研读论语讲义宪问篇(14)
第十四篇宪问篇第182讲。
第一章经文: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这一章有两段。
第一段讲耻,第二段讲仁。
宪问。
宪就是原宪。
上面的雍也篇里提到的,原宪是为宰。
宪为名,号子思。
他问孔子问耻。
学论语在称呼方面我们要了解。
我们称呼朋友要讲朋友的字或号。
但是对于长者自己称呼不能够称呼字,比如我对长者和社会上的善人。
不能够称呼我,或者字号来称呼,要用自己的名字。
这里原宪,宪是他的名字,他就对孔子称呼他的名字。
他问耻,孔子答复他。
邦有道。
谷,邦无道,谷,耻也。
有人把他注解为,有道和无道拿俸禄都是耻辱的事情。
这个讲法和我们正在研究的文法,虽然可以讲的通,但是是不是孔子的原意呢?所以我们老师选择的讲法。
邦有道,谷,就是一句话。
国家有道,你做事拿俸禄,就比如你做公务员,那适当的工资,是没有什么耻辱的。
所以孔子说,邦有道,你拿俸禄是应当的。
但是下面讲的是邦无道。
无道之君你也去做事情。
一是国家无道了,你所办的事情,无非是迎合无道之君的所好。
无道之君不会为群众考虑的。
所以他就是为了搜刮民财,这样的办事情,你拿的俸禄就是拿民间的财,你就是耻辱的。
这样讲是比较符合文法的。
这样讲比较好的,所以我们的老师让我们研究好文章的章法。
他老人家曾经举例子。
比如说唐朝人作诗。
往往想改一个字,要一两年,要下功夫的,所以能够想好一个字也是非常重要的,诗眼就是这个意思。
古人作诗作文。
人家要指出来那个字不对的。
这章书。
我们就要这样讲法学习。
后面这一段。
克伐怨欲不行。
这一章黄侃和刘宝南都把这个和前面的定位一章。
这里面讲的是仁。
他们的注解都是和前面一块讲的。
他们这样讲,是有根据的,在史记里面,提到原宪。
克伐怨欲不行也。
上面加上子思曰:司马迁引用的时候,就有子思曰。
现在就讲,克伐怨欲。
克是什么呢?就是不要好胜过人家,拿自己的长处跟人家比,认为胜过人家。
古人注解就是好胜。
伐,就是自己宣扬自己的好处,叫伐善。
《论语》题,宪问篇第十四
宪问篇第十四【本篇引语】?本篇共计44篇。
其中着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评析】?在《述而》篇第13章里,孔子谈到过有关“耻”的问题,本章又提到“耻”的问题。
孔子在这里认为,做官的人应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忠,无论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照样拿俸禄的人,就是无耻。
在本章第二个层次中,孔子●14·2 子曰:“士而怀居(1),不足以为士矣。
”●士:读书人须有志向(士心为志),安逸的生活不是不好,而是不宜留恋。
〖章旨〗孔子以为士人应该有高远的志向,许汜“士而怀居”啊!14·3 子曰:“邦有道,危(1)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2)。
”●危:正直。
正直的言行在社会上自然显得严肃而高峻。
本章所指出的差异在于说话,至于行为则须一贯。
[正襟危.坐]14·”?●粗随处可见。
〖章旨〗孔子比较处贫富之难易,勉人当善其所处。
〖析论〗孔子认为:虽然贫穷却无怨气,很难做到;虽然富有却不骄傲,比较容易做到。
这是因为贫穷者难免困于饥寒,所以有怨,若能无怨,诚属不易;而富贵者衣食丰足,富贵是其乐”,孔子赞美其“贤”,便是因为颜渊做到了“难”能之事,安贫乐道,而无所怨尤的缘故。
14·12 子路问成人(1)。
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勇、艺”四项条件,再加上礼乐教化,才可称为成人。
各有一偏则不够理想,由此可见其难。
【评析】?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
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
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14·死,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5),如其仁。
”?●公子纠:齐襄公无道,其弟公子纠与小白分别逃往鲁国与莒(jǔ)国。
召忽与管仲追随公子纠,鲍叔牙追随小白,襄公死后,小白先入齐国,成为齐桓公。
一起学《论语》14.13宪问篇——子路问成人
一起学《论语》14.13宪问篇——子路问成人一起学《论语》14.13宪问篇——子路问成人【原文】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白话】子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成德之人。
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的智、孟公绰那样的不贪欲、卞庄子那样的勇、冉求那样的才艺,再增加上礼乐的修养,也可以算作是成德之人了。
”又说:“现在的成德之人又何必一定要这样呢?看到利的时候能够想到义,看到危难的时候能够不惜牺牲生命,平日的约定隔了很久也没有忘记,也可以算作是成德之人了。
”【释词】成人:完人、全人,即“成德之人”。
臧武仲:鲁大夫臧孙纥(hé)。
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力能刺虎,勇猛闻于他国。
艺:才艺、才能。
文:增加、增添。
礼乐:礼乐修养。
按:礼主敬,乐主和。
文之以礼乐,就是在智、廉、勇、艺四者的基础上,再增添以礼乐也。
钱穆:“就孔子本章所举,前三项似分近知仁勇三德,德能必兼备,故学者必培其智,修其德,养其勇,而习于艺,而复加以礼乐之文,始可以为成人。
”亦可以:也可以算作。
曰:既答而复言也,或者是“移时复语”。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现在达不到更高的标准,于是退而求其次。
钱穆:“‘何必然’,乃孔子感慨语。
世风日下,人才日降,稍能自拔于流俗,即不复苛责,故亦可谓之成人。
”授命:能够交出生命,即能够牺牲自己的生命。
久要:久,长时间。
要,同“约”,即约定。
檗(bò)山黄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信义不渝也。
”平生之言:平日所说的约定之言。
钱穆:“自言利之风遍天下,偷生之徒满海内,反复狙诈不知羞耻者比比皆是。
如上述亦已是成人,虽孔子降格言之,然学者千万莫看轻此一等,正当从此下工夫,此乃做一完人之起码条件。
”【先贤精义】程子曰:知之明,信之笃,行之果,天下之达德也。
若孔子所谓成人,亦不出此三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论语宪问篇第十四1、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
邦无道,谷,耻也。
”【译文】原宪问什么是可耻的。
孔子说:“国家有道,固当出仕食禄。
国家无道,仍是出仕食禄,那是可耻呀。
”2、“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
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与贪欲,这四者都能制之使不行,可算得仁吗?”孔子说:“可算难了。
若说仁,那我就不知呀!”3、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一个士,若系恋于他家室乡里之安,那就够不上一士了。
”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译文】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
仁义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仁义。
6、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鏖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7、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不具备仁德的人有啊,但是没有小人而具备仁德的。
8、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9、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文】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10、或问子产。
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
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
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11、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恨,很难;富贵却不骄傲,倒容易做到。
”12、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译文】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越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13、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请教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
孔子说:“明智像臧武仲,淡泊无欲像公绰,勇敢像卞庄子,多才多艺像冉求,再用礼乐来加以文饰,也可以算是最理想的人了。
”稍后又说:“现在所谓理想的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看到利益就想该不该得,遇到危险愿意牺牲生命,长期处于穷困也不忘记平生期许自己的话,也可以算是理想的人了。
”14、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
岂其然乎!”【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
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
”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15、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鲁君在鲁国替臧氏立后代,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我不相信。
”16、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17、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
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
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18、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
”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
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19、公叔文子之臣大夫撰,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译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说:“(他死后)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20、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砣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译文】孔子谈到卫灵公种种偏差的作为。
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他还不败亡?”孔子说:“他有仲叔圉负责外交,祝鮀掌管祭祀,王孙贾统帅军队。
能够如此,怎么会败亡?”21、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译文】孔子说:“说话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话就是很困难的了。
”22、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绝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译文】陈成子杀了齐简公。
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
”哀公说:“你去报告那三位大夫吧。
”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讨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23、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文】子路问事君之道。
先生说:“要不欺他,又能犯其颜色而直谏。
”24、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25、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26、遽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译文】蘧伯玉派使者拜访孔子,孔子和使者同坐并问道:“你们先生做什么?”使者回答说:“我们先生想减少自己的过错,但是还没有做到。
”使者出去后,孔子说:“好使者!好使者!”2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
”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28、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曾子说:“君子所思虑的不超出自己的工作岗位。
”29、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30、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31、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译文】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
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3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先生说:“不要愁别人不知我,只愁我自己的不能。
”33、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译文】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34、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译文】微生亩告诉孔子说:“你为什么是忙碌不安的样子呢?这样做不是卖弄口才吗?”孔子说:“不敢卖弄口才,是忧虑人们顽固不化啊。
”35、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36、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怎样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37、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译文】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老师呢?”孔子说:“不怨恨天,不责怪人,广泛学习世间的知识,进而领悟深奥的道理。
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38、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译文】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
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
”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
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39、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
”【译文】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
”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40、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译文】子路在石门过夜。
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
”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41、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铿铿乎。
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就是了。
(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
”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
”42、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陰,三年不言。
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
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译文】子张说:“【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
'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是高宗,古人都是这样。
国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听命于冢宰三年。
”43、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喜好礼,那么百姓就容易指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