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2
论语宪问篇全文及译文
论语宪问篇全文及译文篇一1、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能够为仁矣?”子曰:“能够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向孔子请教什么是耻辱。
孔子说:“国家上轨道,才能够做官,领俸禄;国家不上轨道而做官领俸禄就是耻辱。
”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婪这四种毛病都能免除,能够算是行仁吗?”孔子说:“能够算是困难的事,至于是否行仁,我还不能确定。
”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读书人了。
”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译文:孔子说:“国家上轨道,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不上轨道,行为正直,言语要谦虚谨慎。
”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能说出有价值的话,说出有价值的话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行仁的人一定有勇气,勇敢的人却不一定行仁。
”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译文:南宫适向孔子问道:“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
禹和稷都亲自下地耕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
”孔子没有回答。
南宫适出去以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多么尊重道德!”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而做不到择善固执的例子是有的,但是,从来没有小人会择善固执的。
”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译文:孔子说:“爱护一个人能不让他劳苦吗?真诚对待他能不给他规劝吗?”8、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文:孔子说:“郑国发表的政令,都是由裨谌起草,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改,子产作润色加工而成。
”9、或问子产。
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
《论语》全文翻译完整版(二十篇)
目录《论语》——学而------------------------------------------------------------------ 2《论语》——为政---------------------------------------------------------------- 14 《论语》——八佾---------------------------------------------------------------- 25 《论语》——里仁---------------------------------------------------------------- 37 《论语》——公冶长------------------------------------------------------------- 45 《论语》——雍也---------------------------------------------------------------- 57 《论语》——述而---------------------------------------------------------------- 70 《论语》——泰伯---------------------------------------------------------------- 84 《论语》——子罕---------------------------------------------------------------- 94 《论语》——乡党--------------------------------------------------------------- 105 《论语》——先进--------------------------------------------------------------- 115 《论语》——颜渊--------------------------------------------------------------- 127 《论语》——子路--------------------------------------------------------------- 137 《论语》——宪问--------------------------------------------------------------- 148 《论语》——卫灵公------------------------------------------------------------ 163 《论语》——季氏--------------------------------------------------------------- 175 《论语》——阳货--------------------------------------------------------------- 182 《论语》——微子--------------------------------------------------------------- 190 《论语》——子张--------------------------------------------------------------- 195 《论语》——尧曰--------------------------------------------------------------- 203《论语》——学而【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注音版(3)
[转载]《论语》注音版(3)第十四章论语宪问篇xiàn wèn chǐzǐyuēbāngyǒu dàogǔbāngwúdàogǔchǐyě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
邦无道,谷,耻也。
kèfáyuàn yùbùxíng yānkěyǐwéirényǐzǐyuēkěyǐwéi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子曰:可以为nán yǐrén zéwúbùzhī yě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zǐyuēshìér huáijūbùzúyǐwéishìyǐ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zǐyuēbāng yǒudào wēi yánwēixíng bāng wúdàowēi xíng yánxùn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
zǐyuēyǒudézhě bìyǒu yányǒu yán zhěbúbìyǒudérén zhě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bìyǒuyǒng yǒng zhěbúbìyǒu rén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nán gōng shìwèn yúkǒngzǐyuēyìshàn shèào dàng zhōujùbùdé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qísǐrányǔjì gōngjiàéryǒu tiān xiàfūzǐbùdánángōng shì其死然。
《论语》阅读附答案(集合6篇)
《论语》阅读附答案(集合6篇)《论语》阅读附答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罔 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填写完整。
(写在原文上)【小题4】选文中的有些词句现在已成为成语保留了下来,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答案【小题1】(1)生气、发怒。
(2)真诚、诚实。
(3)迷惑。
(4)凋谢【小题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小题3】人不知而不愠其不善者而改之【小题4】温故知新见贤思齐【小题5】略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愠”,动词,生气、发怒。
浅谈《论语》之君子人格
108现代交际·2019年5期作者简介:王伊妮,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浅谈《论语》之君子人格王伊妮(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摘要:《论语》中出现最多、谈论最多的就是君子,孔子一直关注着君子人格的问题,君子人格是他理想的人格标准。
在《论语》中,小人与君子相对,孔子处处推崇君子人格,其君子人格观在今天对我们为人处世和修身养性仍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关键词:《论语》 孔子 君子 君子人格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5-0108-02“君子”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典籍,《易经》《诗经》《尚书》中多次出现“君子”一词。
《周易》:“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1]《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尚书》:“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3]这时候主要从政治角度定义君子,孔子具体说明了“君子”一词,君子人格是孔子理想的人格标准。
仁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依据:仁为君子,不仁则为小人。
根据孔子的人格标准,小人与君子相对立,西周时期,君子、小人是等级身份的泛称:前者指贵族统治者,后者指被统治的平民和奴隶。
春秋时期,“高岸为谷,深谷为陵”[2],面对此时君子与小人的变化,孔子把二者的等级身份对立转化为人格的对立,将君子作为理想人格。
一、《论语》中的君子《论语》在论述君子中开始和结束,开篇《学而》篇中提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末篇《尧曰》中说:“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4]《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了107次,其中孔子自己提到了91次,三个孔子的弟子提到了13次,“问君子”出现了3次,共出现在51章中。
《论语》中的“君子”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没有真实的形象和行为的,是一种君子人格符号,如《论语•述而》中:“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第二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但孔子并没有说出此人为何有道德,如《论语•宪问》中:“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第三种是在政治上有崇高道德的人,如《论语•公冶长》中:“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第四种人是与小人形成鲜明对比的人,认为君子是一种人格,其中君子是高尚的,而小人是低下的,如《论语•卫灵公》中:“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翻译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
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一起学《论语》14.2宪问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一起学《论语》14.2宪问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一起学《论语》14.2宪问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原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白话】(原宪又问:)“好胜、夸耀、怨恨、贪欲,不让它行于外,能算得上是仁了吧?”孔子说:“可以算得上是难得啊,若说仁我就不知道了。
”【释词】克:好胜、好胜人。
朱子:“此亦原宪以其所能而问也。
”伐:自矜、自我夸耀。
怨:忿恨。
欲:贪欲。
胡宏:“克伐因己所有而生,怨欲因己所无而生。
”不行:内心自我制之,使之不行于外。
为仁矣:为,是。
矣,一说是“乎”。
难:可以称之为难,只是还不够仁的境界。
按:此四者,只是自我遏制它们不使之外行,虽不发作,然而病根犹在,未能上达于仁。
【先贤精义】包咸曰:四者行之难,未足以为仁。
郑汝谐曰:克,胜心也;伐,矜心也;怨,忿心也;欲,贪心也:四者皆为仁之病也。
能知其为病而不行,固亦难矣,然仁之本体则未之见也。
陈祥道曰:胜人之谓克,自贤之谓伐,怨生于所求,欲生于所好。
四者出于情,而害于性。
众人纵之而不能止之,学者止之而不能去之。
去之可以为仁,止之则可以为义而已。
唐文治曰:四者之病虽不同,无非气质用事。
张栻曰:克伐怨欲不行,亦可谓能制其私欲者矣。
然克伐怨欲之根,犹在也。
若夫仁者之心,则克伐怨欲无自而萌焉。
故制之于流,未若澄之于源也。
欲进于是,其惟克己乎?戴溪曰:四者不行,犹未绝其本。
谓之用力则可,谓之仁则未也。
夫克伐怨欲不行,犹有以用其力;意必固我既绝,无所用吾力矣。
故曰克己复礼为仁,虽克己而未至于复礼,未可以为仁也。
《论语集注》曰:有是四者而能制之,使不得行,可谓难矣。
仁则天理浑然,自无四者之累,不行不足以言之也。
克去己私以复乎礼,则私欲不留,而天理之本然者得矣。
若但制而不行,则是未有拔去病根之意,而容其潜藏隐伏于胸中也。
岂克己求仁之谓哉?学者察于二者之间,则其所以求仁之功,益亲切而无渗漏矣。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部语录体散⽂集,主要记载孔⼦及其弟⼦的⾔⾏,是由孔⼦弟⼦及再传弟⼦记录编纂⽽成。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课⽂原⽂ 1、⼦⽈:“君⼦⾷⽆求饱,居⽆求安。
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 2、⼦⽈:“⼈⽽不仁,如礼何!⼈⽽不仁,如乐何!”《⼋佾》 3、⼦⽈:“朝闻道,⼣死可矣。
”《⾥仁》 4、⼦⽈:“君⼦喻于义,⼩⼈喻于利。
”《⾥仁》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仁》 6、⼦⽈:“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
”《雍也》 7、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譬如为⼭,未成⼀篑,⽌,吾⽌也。
譬如平地,虽覆⼀篑,进,吾往也。
”《⼦罕》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罕》 10、颜渊问仁。
⼦⽈:“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11、⼦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卫灵公》 12、⼦⽈:“⼩⼦,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之名。
”《阳货》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教案 【学习⽬标】 ⼀、了解作者孔⼦及《论语》,全⾯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翻译⽂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标⼆ 难点:⽬标三、⽬标⼀的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 《论语》是⼀部涉及⼈类⽣活诸多⽅⾯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的⾔⾏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论不⼀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名著阅读《论语》专题练习--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名著阅读《论语》专题练习统编版高三总复习《论语》练习1. 【202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案】(1)“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天生就聪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创作的人)。
(2)途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增广见闻,择善而从;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
启示:学习孔子,掌握多种技艺,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
2.【2020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致,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材料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材料三)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认为“刑”是一个音误字(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信,小人怀惠”。
(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
(2)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请结合上面二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
【答案】(1)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为政以德、建立有道的社会)才是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根本。
(2)认同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如材料一所讲,孔子反对惩罚性的行为,“怀刑”同前面的“怀德”也对应不上。
真正心里想的是“刑”的是小人,而不是君子。
而“怀信”就符合君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君子更关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而不是想着用刑罚来整顿百姓。
《论语》精选60则
《论语》精选60则一、学而篇10则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译文]孔子说:“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我并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2. 有子曰:“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译文]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说:“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3)[译文]孔子说:“满口是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
这种人,心里是很少有仁德的。
(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从多个方面检查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情尽到自己心力了吗?与朋与交往有不真诚的地方吗?老师传给我的学业还有没有熟悉的吗?”5.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面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对待友人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尊重友爱,说话谨慎,守信用;对众人又广泛的爱,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些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好了,还有余力,就去学习经典文化,不断提高自己。
”6.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过则勿惮改。
”(1.8)[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即使读书,也不会扎实。
做人重要的是讲求忠诚,守信用。
不结交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
犯了错误就不要怕改正。
”7.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1.12)[译文]有子说:“人际间礼的应用,以做到和谐为可贵。
……小事大事都依着这个原则去办。
”8.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宪问篇》全文
论语:《宪问篇》全文【导语】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
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论语》全文带拼音注释
正:动词,匡正,端正。
【大意】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向有
道德的人看齐,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zǐnggòyuēpínérwúchǎnfùérwújiāohérúzǐyuēkě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bùhàofànshàngérhàozuòluànzhěwèi zhyīǒuyějūnzǐwùběn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běnlìérdàoshēngxiàotìyězhěqíwéirénzhīběnyú
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
chǐrǔyěyīnbùshīqíqīnyìkězōngyě
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释】近:符合,接近。
复:实践,实行。
远:用作动词,使⋯⋯远离。
因:依靠,凭借。
宗:可靠,尊奉。
【大意】有子说:“约定符合义,说出来的话才能去实践、兑现。恭敬要合于礼,这样就能避免耻辱。
上级,却爱造反,这种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情,基础树立了,‘道’就产生了。孝顺
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道’的基础吧。”
zǐyuēqiǎo yálìnngsèxiǎnyǐrén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巧言令色:以好话和做出来的和善面色来讨好别人。
鲜(xiǎn):少。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得和颜悦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gǒngzhī
拱之。
2024年北京市各区高三语文一、二模试卷《论语》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2024年北京市各区高三语文一、二模试卷《论语》阅读题一、海淀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及链接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10分)①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②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已以安百姓。
修已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链接材料:[1]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孔安国语)[2]为人者,凭誉以显扬;为己者,因心以会道。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后汉书》)[3]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4]孔门不薄为人之学,惟必以为己之学树其本,未有不能为己而能为人者。
(钱穆《论语新解》)(1)根据链接材料中的[1][2],用自己的话解释①中“为己”和“为人”的意思。
(4分)(2)有些学者对“为人”作出了新的诠释,认为“为人”与“为已”未必截然对立。
请根据②和链接材料中的[3][4],谈谈你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6分)二、朝阳一模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10分)①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②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③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上》)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李充的解读是“爱之不能不劳心”,苏轼的解读是“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
(1)分别说明李、苏两种解读对①中“劳”的词义的理解。
(2分)(2)在李、苏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4分)(3)下面材料中,触龙的观点与李、苏哪种解读相符?请加以解说。
(4分)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
左师触龙说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七年级下册课外《论语》背诵
七年级下册课外《论语》及翻译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宪问》【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2.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3.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宪问》【译文】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4.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宪问》【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做到。
”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宪问》【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6.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宪问》【译文】孔子说:“说话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话就是很困难的了。
”7.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宪问》【译文】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8.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9.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
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1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宪问》【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11.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宪问》【译文】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12.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宪问》【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宪问篇》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原文全称为《论语宪问下,关公问程伯约》。
一般的解释认为,《宪问下》也叫《宪书下》,宋代著名儒学家孔穗先认为,此书记载的是子思宣布讲解宪问书的内容。
《宪问下》全文共五千多字,是一部介绍子思和伯玉之间辩论的著作,凝练和精彩。
本文对《论语宪问篇》原文及其翻译进行深入分析:一、《论语宪问篇》原文《论语宪问篇》原文为“子曰:‘宪,审而不诛;听,闻而不蔽。
允辩与仪,远于施诸礼仪,则孰若忠慈?’”,该原文的意思是:子思说:“宪,审查而不乱治;听取,听取而不盲目拒绝。
宽恕辩解,远胜于封礼仪式实施,何者比得上忠诚和慈爱呢?”二、《论语宪问篇》翻译《论语宪问篇》的翻译为“Confucius said, 'Investigation should be conducted without punishment; listening should be done without obstruction. Forgiveness and acceptance instead of formality; Who can compare to loyalty and love?”,翻译的意思是:孔子说:“考察应当而不必以惩罚;聆听应当而不必以阻挠手段。
宽恕而不必以内外形式;谁又能与忠诚与爱相比?”三、综观《论语宪问篇》从《论语宪问篇》原文及翻译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强调要求政府官员和领导人要忠诚而且有公正的心,宽恕民众,审慎听取他们的建议,以及要结束中央官僚主义等新武器,实现以公平和公正对待人民的政治理念。
《论语宪问篇》以其新颖的思想引发了许多儒家学派和读者们的广泛思考。
其实,无论从思想角度还是从历史角度,《论语宪问篇》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论语 宪问篇注解和解读
论语宪问篇注解和解读《论语·宪问篇》是《论语》中的一篇,全篇共有十章,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和思想交流。
本篇主要集中讨论了宪法的重要性以及君主如何执政的问题。
第一章中,孔子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敢问从。
”这是一个关于家庭伦理关系的问题,孔子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应该维持适当的尊卑关系。
在第二章中,孔子描述了他对宪法的看法。
他认为,宪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正义的重要工具。
他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予,罔从我者其由予。
”这句话意味着如果国家法律不明确,混乱无序的话,就只能由孔子自己来制定法律。
第三章,孔子告诫学生们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
他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希望学生们能够保持端正的心态,专注于自己的学问。
第四章中,孔子谈到了如何选择官员。
他认为,官员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才能。
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进也,是退也。
”这句话意味着官员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来选择合适的职位。
在第五章,孔子谈到了君主如何执政。
他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句话意味着君主应该依靠智者的建议来制定政策,而不是听从于无知的人。
第六章中,孔子谈到了如何使国家变得强大。
他认为改革教育制度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他说:“民无信不立。
”这句话意味着只有通过教育培养人民的道德品质,才能使国家更加稳定。
在第七章中,孔子谈到了君主和臣子的关系。
他说:“德行苟进,君子以为义。
”这句话意味着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只有君子才能担任重要的政治职位。
第八章中,孔子讨论了如何对待敌人。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对他人做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情。
这是一个关于道德原则的问题。
在第九章中,孔子强调了君主应该守正道的重要性。
他说:“如之何,如之何!”这句话意味着君主应该具备正确的判断力和决策力。
在最后一章,孔子以一个故事来结束这篇文章。
他讲述了一个丧父之子怎样坚守君子之道的故事。
《论语》中被人误解的10句话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乐 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我 们现在所翻译的,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说 什么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 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真相:这句其实是互文见义。其实原意是:“仁智者乐山 水,仁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寿。”多少人还在洋洋 得意:我喜欢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咯?
老而不死,是为贼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很多不愿赡养老人的不 孝子女会说出这种话来,也有人用这种话去形容一些精明 奸诈的老人。那么,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
真相:此句原话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 是为贼。”大意是说:“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 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 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用网友们的话来表 示就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论语》中被人 误解的10句话
孔丘本人,少时做过仓库管理员,放过牛羊,充 当过吹鼓手,他的理想是恢复尧、舜、文、武时 期的礼乐,绝对是一个有志青年。一直以来,这 位有志青年的很多名言因名气过盛、解读过多而 常为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孔 老夫子还在世的话,他老人家一定有种淡淡忧伤。
父母在,不远游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 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 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对孔 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 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 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 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 出奋斗。
《论语》拼音版
论语序说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
其先宋人。
父叔梁纥,母颜氏。
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及长,为委吏,料量平;为司职吏,畜蕃息。
适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
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齐,鲁乱。
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
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
孔子遂行,反乎鲁。
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
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
十年辛丑,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地。
十二年癸卯,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
孟氏不肯堕成,围之不克。
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闻国政。
三月,鲁国大治。
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
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行。
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
适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
既解,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
去适宋,司马桓魋欲杀之。
又去,适陈,主司城贞子家。
居三岁而反于卫,灵公不能用。
晋赵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
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
灵公问陈,不对而行,复如陈。
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
孔子如蔡及叶。
楚昭王将以书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
又反乎卫,时灵公已卒,卫君辄欲得孔子为政。
而冉求为季氏将,与齐战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
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书传礼记。
删诗正乐,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
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
明年辛酉,子路死于卫。
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上。
弟子皆服心丧三年而去,惟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鲤,字伯鱼,先卒。
论语_宪问文言文翻译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居于自己的位置,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自身品行端正,不用下令,人们也会自觉遵守;如果一个人自身品行不正,即使下令,人们也不会遵守。
”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说:“政治,就是端正。
你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说:“君子的品德就像风,小人的品德就像草。
风吹过草地,草必然倒下。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自身品行端正,不用下令,人们也会自觉遵守;如果一个人自身品行不正,即使下令,人们也不会遵守。
”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道德来引导人们,用礼制来规范人们,使人们有羞耻之心,并且能够自我约束。
”子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孔子说:“有仁德的人,爱人;有智慧的人,了解人。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孔子说:“不要担心财富少,而要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要担心贫穷,而要担心生活不安定。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经常忧愁。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助长别人的恶行。
小人则相反。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就会产生。
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吧!”子曰:“有教无类,道不孤矣。
”孔子说:“有教无类,道德就不会孤立了。
”以上是对《论语·宪问》的文言文翻译,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关于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七年级下册课外《论语》背诵
七年级下册课外论语及翻译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2.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3.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译文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4.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做到;”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宪问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6.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宪问译文孔子说:“说话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话就是很困难的了;”7.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译文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8.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9.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1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11.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译文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12.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13. 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14.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15.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16.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17.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译文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18.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19.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译文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20.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