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论语》题,宪问篇第十四
【十四】论语宪问篇
【十四】论语宪问篇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章1宪xiàn 问wèn 耻chǐ,子 ( zǐ ) 曰yuē:邦 ( bāng ) 有yǒu 道dào ,谷g ǔ。
邦 ( bāng ) 无w ú 道dào ,谷g ǔ,耻 ( chǐ ) 也y ě。
克 ( kè ) 、伐f á 、怨yuàn 、欲y ù 不b ù 行xíng 焉yān ,可k ě 以y ǐ 为wéi 仁rén 矣y ǐ。
子 ( zǐ ) 曰yuē :可k ě 以y ǐ 为wéi 难nán 矣y ǐ ,仁rén 则z é 吾w ú 不b ù 知zhī也y ě。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章2子z ǐ 曰yuē :士shì 而ér 怀huái 居j ū ,不b ù 足z ú 以y ǐ 为wéi 士shì 矣y ǐ。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章3子z ǐ 曰yuē :邦bāng 有yǒu 道dào ,危wēi 言yán 、危wēi 行xíng ;邦bāng 无w ú 道dào ,危wēi 行xíng 、言yán 逊xùn 。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章4子z ǐ 曰yuē :有yǒu 德d é 者zhě 必b ì 有yǒu 言yán ,有yǒu 言yán 者zhě 不b ú 必b ì 有yǒu 德d é 。
仁rén 者zhě 必b ì 有yǒu 勇yǒng ,勇yǒng 者zhě 不b ú 必b ì 有yǒu 仁rén。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章5南nán 宫gōng 适shì 问wèn 于y ú 孔kǒng 子z ǐ 曰yuē:羿 ( yì ) 善shàn 射shè ,奡ào 荡dàng 舟zhōu ,俱j ù 不b ù 得d é 其q í 死s ǐ 然rán。
安德义论语解读—宪问篇第十四(1)
安德义论语解读—宪问篇第十四(1)【题解】本篇取“宪问耻”句“宪问”两字为篇名。
《为政篇》谈“为政”。
上篇亦谈“为政”,本篇谈为政之人,退隐之士,以及为政之德。
一、为政之人,国君4人,卿相1人,大夫8人,兼及布衣4人,国君4人。
“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一庄一谐,一正一谲。
灵公无道,精通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术,善用人才享国42年。
简公遇陈恒谋逆,遇难身亡。
卿相1人,管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他有奢侈铺排,张扬越礼的行为,但纵观一生,功大于过,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而称霸诸侯,一匡天下,“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文武兼备,智勇双全。
孔子以仁许他,“如其仁,如其仁。
”大夫8人,子产,郑国大夫,宽厚慈惠。
子西,郑国大夫,“彼哉!彼哉!”不屑评价。
尤其是郑国执政严谨,仅起草一份文件,则需经过4人之手而后成。
公叔文子,卫国大夫,知贤荐贤,颇有雅量,义而言,义而笑,义而取,一言以蔽之,合义而行。
蘧伯玉,卫国大夫,孔子的好朋友,知过能改,每日反省,系知过、思过、讼过、改过之人。
公伯寮,鲁国大夫,侠肝义胆,见义勇为。
至于“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
”则不一一叙述。
布衣4人,老而不死如原壤,求益冒进如阙党童子,勇猛坚强如卞庄子,尚德不尚力如南宫适。
二、退隐之士。
隐士内容基本集中在《微子篇》,本篇为什么要插叙九位隐士呢,这也可能是为了体现孔子“用行舍藏”的思想。
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三、为政之德,为政之德,《论语》各篇多有论列,本章知耻,修己,安人,立德,立言,谋政,以及仁、知、勇、忠、信等等修身之美德,不多赘述。
【原文】14.1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语译】原宪问什么叫做耻辱。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去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腐败,还去做官拿俸禄,这就叫做耻辱。
论语宪问第十四
论语宪问第十四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详情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石门:地名。
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
”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不是指明知道做不到而偏要去做,而是指不求结果只求过程,不论结果如何只管自己努力。
一,明知不是自己作品,却盗用商标,假用他人的名声写自己的作品黄梨洲「明儒学案」序云:「唐之韩、柳,宋之欧、苏,元之虞集、姚燧,其文皆非有明一代所能及。
」还有,古籍的散失,自明代近,是明人不知爱惜文化,元代却是保管得很好的。
如果还有人说元代不重视汉文化,请看朱彝尊的话:………元之平金也①,杨中书惟中于军前收伊洛诸书,载送燕都,及平宋,王承旨构首请辇送三馆图籍。
至元中,又徙平阳经籍所于京师。
且括江南诸郡书板,又遣使杭州,悉取在官书籍板刻至大都………考唐宋元藏书,皆极其慎重,献书有责,储书有库,勘书有人,曝书有会。
至明,以百万卷秘书,顾责之典籍一官守视,其人皆赀生,不知爱重。
而又设科专尚帖括,四子书易诗第宗朱子,书遵蔡氏,春秋用胡氏,论语宪问礼主陈氏,爱博者窥大全而止,不敢旁及诸家。
秘省所藏,土苴视之,盗之,百年之后,无完书矣。
迨万历乙巳………校理遗籍,惟地志仅存,亦皆嘉隆后书,初非旧本。
经典散失,寥寥无几………(曝书亭集卷四十四文渊阁书目跋)。
再说纯文学方面,小说名著「水浒」与「三国演义」,论语宪问皆始作於元朝。
元曲的光芒万丈,更是不争的事实。
论语新解宪问篇第十四
论语新解宪问篇第十四(一)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
邦无道谷,耻也。
宪问:宪,原思之名。
本章不书姓,直书名,故疑乃宪之自记。
邦有道,谷:谷,禄也。
《泰伯》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下两耻字。
此条只下一耻字,当专指下句言。
或说:邦有道,当有为。
邦无道,可独善。
今皆但知食禄,是可耻。
两说均通,姑从前说。
白话试译原宪问什么是可耻的?先生说:国家有道,固当出仕食禄。
国家无道,仍是出仕食禄,那是可耻呀。
(二)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克、伐、怨、欲:克,好胜。
伐,自夸。
怨,怨恨。
欲,贪欲。
不行:谓遏制使不行于外。
可以为难类:四者贼心,遏抑不发,非能根绝,是犹贼藏在家,虽不发作,家终不安,故孔子谓之难。
其心仁则温、和、慈、良。
其心不仁,乃有克、伐、怨、欲。
学者若能以仁存心,如火始燃,如泉始达,仁德日显,自可不待遏制而四者绝。
颜渊从事于非礼勿视、听、言、动,乃以礼为存主,非求克、伐、怨、欲不行之比,故孔子不许其仁。
本章或与上章合,或别为一章,盖冒上章宪问字,疑亦原宪所问所记。
白话试译(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与贪欲,这四者都能制之使不行,可算得仁吗?“ 先生说:可算难了。
若说仁,那我就不知呀!“(三)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居谓居室居乡。
士当厉志修行以为世用,专怀居室居乡之安,斯不足以为士矣。
白话试译先生说:一个士,若系恋于他家室乡里之安,那就够不上一士了。
(四)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
邦无道,危行言孙。
危言危行:危,有严厉义,有高峻义,有方正义。
此处危字当训正。
高论时失于偏激,高行时亦失正。
君子惟当正言正行,而世俗不免目之为厉,视之为高,君子不以高与厉为立言制行之准则。
言孙:孙,谦顺义。
言孙非畏祸,但召祸而无益,亦君子所不为。
白话试译先生说:国家有道,便正言正行。
国家无道,仍必正行,但言辞当从谦顺。
(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一起学《论语》14.4宪问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一起学《论语》14.4宪问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一起学《论语》14.4宪问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原文】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白话】孔子说:“国家有道,应该正言正行;国家无道,应该正行但说话要卑逊。
”【释词】危言危行:正言正行。
“危”有三义:1严厉,2高峻、高特,3方正、端正、正直。
此处“危”当为第三义“正”义。
《广雅》:“危,正也。
”钱穆:“高论时失于偏激,高行时亦失正。
君子惟当正言正行,而世俗不免目之为厉,视之为高,君子不以高与厉为立言制行之准则。
”孙:即“逊”,谦逊、卑顺。
钱穆:“言孙非畏祸,但召祸而无益,亦君子所不为。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教人言行之法也。
尹氏曰:君子之持身不可变也,至于言则有时而不敢尽,以避祸也。
然则为国者使士言孙,岂不殆哉?郑汝谐曰:邦虽无道,苟有言责,守死尽言可也。
在我有不必言,言之而无所补,君子当孙其言焉。
孙,非谀说诡随之谓,不讦(jié)直以取祸也。
戴望曰:正行以善经,言孙以行权。
《四书诠义》曰:言孙非畏祸也,贾祸而无益,则君子不为矣。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亦时中之道也。
陈祥道曰:天下有道,其言足以兴,故危言;天下无道,其默足以容,故言逊。
舜戒禹以无若丹朱,周公戒成王以无若商王受。
周昌比汉高以桀纣,刘毅比晋武以桓灵,所谓危言也;孔子诺阳货以将仕,闵子告鲁使以善辞,所谓言逊也。
盖行,所以行己;言,所以应物。
行己者,君子所以立道,故施于治乱则同;应物者,所以趋时,故施于治乱则异。
洪氏曰:危言非矫激也,直道而已;孙言非阿谀也,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是也。
危行所以洁身,孙言所以远害。
东溪刘氏曰:有道之时,言不危则非所以忧治世而警明主,至于无道之时而危言以犯世之所忌则殆矣。
《论语正义》曰:汉明之末,学者知崇气节,而持之过激,酿为党祸,毋亦昧于远害之旨哉。
《论语稽》曰:邦无道,则当留有用之身匡济时变,故举动虽不可苟,而要不宜高谈以招祸也。
宪问第十四_论语集注(南宋)朱熹
宪问第十四_论语集注(南宋)朱熹宪问第十四胡氏曰:“此篇疑原宪所记。
”凡四十七章。
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宪,原思名。
谷,禄也。
邦有道不能有为,邦无道不能独善,而但知食禄,皆可耻也。
宪之狷介,其于邦无道谷之可耻,固知之矣;至于邦有道谷之可耻,则未必知也。
故夫子因其问而幷言之,以广其志,使知所以自勉,而进于有为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此亦原宪以其所能而问也。
克,好胜。
伐,自矜。
怨,忿恨。
欲,贪欲。
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有是四者而能制之,使不得行,可谓难矣。
仁则天理浑然,自无四者之累,不行不足以言之也。
程子曰:“人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
有之而能制其情使不行,斯亦难能也。
谓之仁则未也。
此圣人开示之深,惜乎宪之不能再问也。
”或曰:“四者不行,固不得为仁矣。
然亦岂非所谓克己之事,求仁之方乎?”曰:“克去己私以复乎礼,则私欲不留,而天理之本然者得矣。
若但制而不行,则是未有拔去病根之意,而容其潜藏隐伏于胸中也。
岂克己求仁之谓哉?学者察于二者之间,则其所以求仁之功,益亲切而无渗漏矣。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居,谓意所便安处也。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行、孙,并去声。
危,高峻也。
孙,卑顺也。
尹氏曰:“君子之持身不可变也,至于言则有时而不敢尽,以避祸也。
然则为国者使士言孙,岂不殆哉?”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有德者,和顺积中,英华发外。
能言者,或便佞口给而已。
仁者,心无私累,见义必为。
勇者,或血气之强而已。
尹氏曰“有德者必有言,徒能言者未必有德也。
仁者志必勇,徒能勇者未必有仁也。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南宫适出。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适,古活反。
羿,音诣。
奡,五报反。
荡,土浪反。
南宫适,即南容也。
羿,有穷之君,善射,灭夏后相而篡其位。
论语宪问第十四
论语宪问第十四【本篇引语】本篇共计44篇。
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原文】14•1 宪(1)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2);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3)、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1)宪:姓原名宪,孔子的学生。
(2)谷:这里指做官者的俸禄。
(3)伐:自夸。
【译文】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
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
”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评析】在《述而》篇第13章里,孔子谈到过有关“耻”的问题,本章又提到“耻”的问题。
孔子在这里认为,做官的人应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忠,无论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照样拿俸禄的人,就是无耻。
在本章第二个层次中,孔子又谈到“仁”的题。
仁的标准很高,孔子在这里认为脱除了“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的人难能可贵,但究竟合不合“仁”,他说就不得而知。
显然,“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14•2 子曰:“士而怀居(1),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1)怀居:怀,思念,留恋。
居,家居。
指留恋家居的安逸生活。
【译文】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原文】14•3 子曰:“邦有道,危(1)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2)。
”【注释】(1)危:直,正直。
(2)孙:同“逊”。
【译文】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评析】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但国家无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
一起学《论语》14.2宪问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一起学《论语》14.2宪问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一起学《论语》14.2宪问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原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白话】(原宪又问:)“好胜、夸耀、怨恨、贪欲,不让它行于外,能算得上是仁了吧?”孔子说:“可以算得上是难得啊,若说仁我就不知道了。
”【释词】克:好胜、好胜人。
朱子:“此亦原宪以其所能而问也。
”伐:自矜、自我夸耀。
怨:忿恨。
欲:贪欲。
胡宏:“克伐因己所有而生,怨欲因己所无而生。
”不行:内心自我制之,使之不行于外。
为仁矣:为,是。
矣,一说是“乎”。
难:可以称之为难,只是还不够仁的境界。
按:此四者,只是自我遏制它们不使之外行,虽不发作,然而病根犹在,未能上达于仁。
【先贤精义】包咸曰:四者行之难,未足以为仁。
郑汝谐曰:克,胜心也;伐,矜心也;怨,忿心也;欲,贪心也:四者皆为仁之病也。
能知其为病而不行,固亦难矣,然仁之本体则未之见也。
陈祥道曰:胜人之谓克,自贤之谓伐,怨生于所求,欲生于所好。
四者出于情,而害于性。
众人纵之而不能止之,学者止之而不能去之。
去之可以为仁,止之则可以为义而已。
唐文治曰:四者之病虽不同,无非气质用事。
张栻曰:克伐怨欲不行,亦可谓能制其私欲者矣。
然克伐怨欲之根,犹在也。
若夫仁者之心,则克伐怨欲无自而萌焉。
故制之于流,未若澄之于源也。
欲进于是,其惟克己乎?戴溪曰:四者不行,犹未绝其本。
谓之用力则可,谓之仁则未也。
夫克伐怨欲不行,犹有以用其力;意必固我既绝,无所用吾力矣。
故曰克己复礼为仁,虽克己而未至于复礼,未可以为仁也。
《论语集注》曰:有是四者而能制之,使不得行,可谓难矣。
仁则天理浑然,自无四者之累,不行不足以言之也。
克去己私以复乎礼,则私欲不留,而天理之本然者得矣。
若但制而不行,则是未有拔去病根之意,而容其潜藏隐伏于胸中也。
岂克己求仁之谓哉?学者察于二者之间,则其所以求仁之功,益亲切而无渗漏矣。
【论语宪问第十四】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论语宪问第十四】论语·宪问篇第十四14.1 宪问耻①。
子曰:“邦有道,谷②;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③?”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①宪:原宪,孔子的学生。
②谷:做官者的俸禄,此处指做官。
③伐:自夸。
原宪问什么是耻辱。
孔子说:“政治清明,领薪水做官;政治不清明,做官,就是耻辱。
”“好胜、自夸、怨恨、贪欲没有了,可以是仁吧?”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若说是仁,那我不知道。
”这章讨论了什么是耻,什么是仁?孔子引以为耻的就是那种左右逢源,见风使舵,贪财好利而缺乏原则的人。
而对于“仁”,仅仅去掉“好胜”、“自夸”、“怨恨”、“贪欲”四种行为还不够,尽管一个人去除这四种行为已经很难了,但还说不上是真正的“仁”。
可见“仁”在孔子心目中乃是最高的道德修养标准。
《左传》记载了公子重耳的流亡故事,说他在齐国安居下来,论语宪问有妻妾,有家财,便不思复国了。
他的老婆姜氏便对他说:“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故事的意义与本章相同。
晋文公享受着荣华富贵,美人相拥,而全然忘记了他的复国大业,将一行跟随他征战的随从忘之脑后,此时的晋文公真的是被短暂的安乐冲昏了头脑。
所以姜氏以自杀的行为劝重耳男儿当有抱负,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只是留恋安逸而失去了远大的志向,那么就算读了万卷书,也不见得能做出什么光辉的业绩。
孔子说:“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政治黑暗,行为正直,言语谨慎。
”这也就是乱世之中保命安身之意,与道家相同。
可见孔子虽然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却不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赤膊上阵,蛮干一场。
人在年轻的时候多不能懂得这个道理,以为这就是软弱、怯懦,而不知那种一时逞强的“刚强”之人,常常是不会持久的。
学会“审时度势”,也并非坏事。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必然有好言语;有好言语的人,不一定有道德。
宪问篇第十四
宪问篇第十四
本篇谈论为政之人,退隐之士,以 及为政之德。
•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 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 • 曾子说:"君子思考的问题应该不超出自己的职 责的范围。"
• 【解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一方面由于没有组织赋予的权力,就没有责任考虑这个职 权的事情,另一方面因为没有权力,即使考虑这方面的事 也没有机会得以实现。但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其位,是 可以某不在其位时的政的。这涉及到对后继者的培养问题。 任何一个群体的发展理论上都应该是长久的,也就涉及到 今天所说的持续发展问题,人活一辈子,工作岗位也就是 30左右年,那么离开这个岗位集体就不发展了吗?回答一 定是需要继续发展,那么,作为一个优秀的官员就应该考 虑后续发展的问题。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
《论语》宪问篇第⼗四:时然后⾔,乐然后笑,义然后取【原⽂】14.13 ⼦问公叔⽂⼦于公明贾⽈:“信乎?夫⼦不⾔,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以告者过也。
夫⼦时然后⾔,⼈不厌其⾔;乐然后笑,⼈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不厌其取。
”⼦⽈:“其然?岂其然乎?”孔⼦向公明贾问到公叔⽂⼦,说:“是真的吗?他⽼先⽣不⾔语、不笑、不取钱财?”公明贾回答说:“那是告诉你的⼈说错了。
他⽼⼈家是到该说话时再说话,别⼈不讨厌他的话;⾼兴了才笑,别⼈不厌烦他的笑;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不厌恶他的取。
”孔⼦说道:“是这样的吗?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注释】公叔⽂⼦:卫国的⼤夫。
公明贾.卫国⼈,姓公明,名贾。
以:此。
【解读】恰到好处在这⾥,孔⼦通过和公明贾讨论公叔⽂⼦的处世之道,提出了凡事都要恰到好处的观点。
据公明贾所说,公叔⽂⼦很了不起,他能做到“时然后⾔”、“乐然后笑”、“义然后取”,⽤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该说话的时候就说话,⼼⾥感到快乐的时候就笑,付出之后才收取⾃⼰应得的⼀份。
也就是说,不论说话做事,公叔⽂⼦都能做到恰到好处,因⽽所有的⼈都对其“不厌”。
他这样做,不仅为赢得了好声名,还赢得了好⼈缘。
恰到好处,其本质是⼀种中庸思想。
所谓中庸,是对⼀切事物不偏不倚地对待,并加以包容、合理地利⽤。
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之中,⽆论它的本质是什么,都含有⼀定的必然性意义,我们对此必须有所察觉,有所领悟,对其进⾏恰如其分地选择,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做出适宜的⾏动。
在具体的运⽤过程中,则是指注重适度原则,不偏不倚,⽆过⽆不及,不厚此薄彼,在微妙的关系空间中寻求⼀种包含⼤智慧的平衡。
中庸思想之所以历来为⼈所认同和称道,其原因正在于此。
从本章的的讨论来看,公叔⽂⼦的中庸之道主要体现在对时机的把握上。
“时然后⾔”、“乐然后笑”、“义然后取”,讲的都是有关时机的选择。
其中,头⼀条讲的是说话时机的选择。
说话是我们与⼈交流的最主要⽅式,对说话艺术的把握,某种程度上能决定我们的成败。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是儒家学派重要著作之一。
它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门徒所撰,讲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并将这些思想传承下去。
下面是《论语》的全文。
第一章:学而篇谨遵尊敬,不敢忘怀。
至于饮食,衣服,无不恭敬。
朝以问道,暮以讲义,不厌诲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友谋而不专乎道谋而不诚乎已可矣。
”第二章: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第三章:八佾篇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第四章:里仁篇子曰:“里仁之余,民免而无耻。
里仁之余,邦必兴。
”第五章:公冶长篇公冶长,问政。
子曰:“树不必修,无过於阴几而已。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半。
修之於国,其德乃旅。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无所不备。
”第六章:雍也篇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第七章: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童蒙之时,衣敝而好古,习俗一成而不易,能以侨维,不能以动易,吾不知所以然。
”第八章:泰伯篇泰伯启,与他人交涉不愧。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九章:里鉴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第十章:先进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第十一章:学到老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十二章:西泠子篇子曰:“志士恒志也,不矜不伐,不悔不求,得道者兼容天下。
”第十三章:公山弗扰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十四章:雯雯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十五章:阳货篇阳货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曾有过於孔子者。
”由此,可知孔子之博学多才。
第十六章:德行篇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第十七章:颜渊篇颜渊问在学过何事?子曰:“多闻则其深,着力则其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徐醒民研读论语讲义宪问篇(14)
徐醒民研读论语讲义宪问篇(14)第十四篇宪问篇第182讲。
第一章经文: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这一章有两段。
第一段讲耻,第二段讲仁。
宪问。
宪就是原宪。
上面的雍也篇里提到的,原宪是为宰。
宪为名,号子思。
他问孔子问耻。
学论语在称呼方面我们要了解。
我们称呼朋友要讲朋友的字或号。
但是对于长者自己称呼不能够称呼字,比如我对长者和社会上的善人。
不能够称呼我,或者字号来称呼,要用自己的名字。
这里原宪,宪是他的名字,他就对孔子称呼他的名字。
他问耻,孔子答复他。
邦有道。
谷,邦无道,谷,耻也。
有人把他注解为,有道和无道拿俸禄都是耻辱的事情。
这个讲法和我们正在研究的文法,虽然可以讲的通,但是是不是孔子的原意呢?所以我们老师选择的讲法。
邦有道,谷,就是一句话。
国家有道,你做事拿俸禄,就比如你做公务员,那适当的工资,是没有什么耻辱的。
所以孔子说,邦有道,你拿俸禄是应当的。
但是下面讲的是邦无道。
无道之君你也去做事情。
一是国家无道了,你所办的事情,无非是迎合无道之君的所好。
无道之君不会为群众考虑的。
所以他就是为了搜刮民财,这样的办事情,你拿的俸禄就是拿民间的财,你就是耻辱的。
这样讲是比较符合文法的。
这样讲比较好的,所以我们的老师让我们研究好文章的章法。
他老人家曾经举例子。
比如说唐朝人作诗。
往往想改一个字,要一两年,要下功夫的,所以能够想好一个字也是非常重要的,诗眼就是这个意思。
古人作诗作文。
人家要指出来那个字不对的。
这章书。
我们就要这样讲法学习。
后面这一段。
克伐怨欲不行。
这一章黄侃和刘宝南都把这个和前面的定位一章。
这里面讲的是仁。
他们的注解都是和前面一块讲的。
他们这样讲,是有根据的,在史记里面,提到原宪。
克伐怨欲不行也。
上面加上子思曰:司马迁引用的时候,就有子思曰。
现在就讲,克伐怨欲。
克是什么呢?就是不要好胜过人家,拿自己的长处跟人家比,认为胜过人家。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论语宪问篇第十四1、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
邦无道,谷,耻也。
”【译文】原宪问什么是可耻的。
孔子说:“国家有道,固当出仕食禄。
国家无道,仍是出仕食禄,那是可耻呀。
”2、“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
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与贪欲,这四者都能制之使不行,可算得仁吗?”孔子说:“可算难了。
若说仁,那我就不知呀!”3、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一个士,若系恋于他家室乡里之安,那就够不上一士了。
”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译文】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
仁义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仁义。
6、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鏖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7、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不具备仁德的人有啊,但是没有小人而具备仁德的。
8、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9、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文】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10、或问子产。
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
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
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11、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恨,很难;富贵却不骄傲,倒容易做到。
”12、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译文】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越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论语·宪问第十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宪问第十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谈论为政之人,退隐之士,以及为政之德。
【原文】14.1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向老师问什么是耻辱。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腐败,还当官拿俸禄,这就是耻辱。
'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抱怨、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的人,可以说是仁者吧?'孔子说:'这种人可以说难能可贵了,但是否算做仁,我就不知道了。
' 【解读】克,过分好胜;伐,急功近利,自我夸耀;怨,牢骚抱怨;欲,私欲过强。
这一章体现了孔子的富贵观,探讨了克伐怨欲与仁的关系。
【原文】14.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作为士如果怀恋安逸的生活,就称不上是士了。
'【解读】孔子意在告诉他的学生和后人,不可以贪图安逸、满足安逸,要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原文】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译文】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和行为都可以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保持正直但言语要谨慎谦虚。
'【解读】不止是国家大环境,生活在任何的圈子里都应该这样。
有道的环境,可以有啥说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无道的环境就不可以这样,说话就要格外小心谨慎,但行为可以直来直去。
【原文】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有思想,有思想的人未必都有德。
仁者必然勇敢,勇敢的人未必具有仁。
'【解读】很多人都认为'言'是指话语,我以为'言'可以理解为'思想'更为贴切。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
《论语》宪问篇第⼗四:⽗之齿随⾏,兄之齿雁⾏。
14.44 阙党童⼦将命。
或问之⽈:“益者与?''⼦⽈:“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并⾏也,⾮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阚党的⼀个童⼦来传信息。
有⼈问孔⼦:“这是⼀个求进益的⼈吗?”孔⼦说:“我看见他坐在成⼈的席位上,看见他和长辈并肩⽽⾏。
他不是个求进益的⼈,⽽是⼀个急于求成的⼈。
”(阙党的⼀个少年经常为党正传信。
有⼈问孔⼦:“这个少年能从传信这类⼯作中取得进步吗?”孔⼦说:“我看见他坐在⼤⼈的座位上,⼜看见他与长辈并肩⽽⾏。
他不是⼀个追求学问的⼈,只是⼀个急于出⼈头地的⼈。
”)【注释】将命:在宾主之间传⾔。
居于位.据《礼记.⽟藻》:“童⼦⽆事则⽴阙党:孔⼦在鲁国所居地名,⼜叫阙⾥。
将命:王⼈之北南⾯。
''可见居于位不合乎当时礼节。
并⾏:据《礼记.曲礼》“五年以长,则后随之。
"童⼦和先⽣并⾏,也不合礼。
【解读】此章表明孔⼦特别注重教育年轻⼈要注重礼制,长幼有序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之⼀。
孔⼦从阙党童⼦的⾔⾏举⽌上判断出他不是⼀个追求上进的⼈,⽽是⼀个急于求成的⼈。
因为真正追求上进的⼈,会注重⾃⼰的德⾏修养,表现在外就是待⼈谦逊,处事恭敬,⾏为举⽌都在规矩法度之中。
孔⼦没有直说传信这件事,⽽是评论少年平时⾏为的⽆礼,从⽽作出了否定的判断。
按当时礼仪,“凡⽗母在,⼦虽⽼不坐。
”(《礼记·内则》)何况少年?任何场合,只要有长辈在,未成年⼈都只能站着。
有时有座,也是在边远席⼦上。
“童⼦隅坐,⽆有列位。
”(《论语集释》)⾛路也有规矩,“⽗之齿随⾏,兄之齿雁⾏。
”(《礼记·王制》)与⽗辈⾛路要跟在后⾯,与兄长⾛路可⼤体并⾏,仍是或左或右稍后⼀步。
可是,阙党童⼦不讲长幼、尊卑,⼤模⼤样地与长辈同坐、并⾏,何其⽆礼!【华杉详解】“阙党”,五百家为⼀党,党,是⼀个镇⼦,这个党的名字叫阙。
童⼦,是未成年的少年。
命,是出使,替宾主传达辞命。
论语讲记宪问第十四
论语讲记宪问第十四一憲、恥。
問子曰邦有:,道。
穀無道邦穀,,恥也。
原來講佛,而後經添論了語因,諸位為學的同學文育太教落後文學從表面。
看出不,來其內容是實道道,是體本不,違可背佛法是出。
世法與世,間離不開,法法在佛世間不離世間覺。
語論世間法講若,講世出法說的就簡。
要因有為家儒配合,所佛以教入中國傳能才揚發大,光學儒因為也佛學更了而,解因儒學為性有天與道。
佛是經中國文理,不中懂國學文,佛法不也通能。
達但是今之下能通日佛儒人的很找到難一門,尚且不通,儒若都佛通,而不能通二的門沒有更這個理。
本道人過學佛也,過中看國學文的,大書上儒佛二體能不者會起突。
你自衝若己懂文,學知現今儒佛都是便末法佛。
固法是末然,法中文化也國是法,末線把裝丟書到糞內。
坑家大要想文懂想理步進,聽只講,吾不。
行是吾依古講,注注全看完古了,再你們講其為中一的條但。
是會說不如聽會,要麼樣怎法呢聽?經的禪佛宗說一:聞百,悟如就中文化的國一反三,你們舉如果能如此思不想,往後法不能就為你們了。
每講逢講一道理,你聽種了面,你自己要去正反想,面從左、遠右去近想,己自推,想須必己悟自。
大家自要唐修,詩教吾唐詩你,是聽白,什麼為呢?六以詩經為首,經不學無詩言以,家大不聽去進,宋唐的一二字詩改幾有個月的,有改一二年的。
應詩可以酬快,細加若研就究不易容不,改了多知少次。
時做當的看懂得,改好反看而懂不孟。
子云:公「子輸與人規能矩,不與能巧人。
」你必須自己求們。
家學大佛,來能後成就否不可靠,若不依,所說佛,行依表只,所面的信便不。
真讀論若不依語著實,行也行不,所「博謂我文,約以以禮之,」固然理高,要行實卻在處。
例近如弟子問孔諸如何行仁,子顏子問的,孔子低單簡以四答勿,四復勿似淺顯看、簡,但單家大不肯依卻實行。
能著「依常禮要舉做」能就功成吾,很碰釘多,你子若開悟,不途前分渺茫,你十連前眼看也見,如不辦事?何們你讀詩唐,月三能為他一字換,不就錯能,夠一有比古人好,字一切學就都上去問。
《论语》全文带拼音注释
正:动词,匡正,端正。
【大意】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向有
道德的人看齐,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zǐnggòyuēpínérwúchǎnfùérwújiāohérúzǐyuēkě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bùhàofànshàngérhàozuòluànzhěwèi zhyīǒuyějūnzǐwùběn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běnlìérdàoshēngxiàotìyězhěqíwéirénzhīběnyú
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
chǐrǔyěyīnbùshīqíqīnyìkězōngyě
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释】近:符合,接近。
复:实践,实行。
远:用作动词,使⋯⋯远离。
因:依靠,凭借。
宗:可靠,尊奉。
【大意】有子说:“约定符合义,说出来的话才能去实践、兑现。恭敬要合于礼,这样就能避免耻辱。
上级,却爱造反,这种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情,基础树立了,‘道’就产生了。孝顺
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道’的基础吧。”
zǐyuēqiǎo yálìnngsèxiǎnyǐrén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巧言令色:以好话和做出来的和善面色来讨好别人。
鲜(xiǎn):少。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得和颜悦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gǒngzhī
拱之。
《论语》题,宪问篇第十四
宪问篇第十四【本篇引语】?本篇共计44篇。
其中着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评析】?在《述而》篇第13章里,孔子谈到过有关“耻”的问题,本章又提到“耻”的问题。
孔子在这里认为,做官的人应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忠,无论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照样拿俸禄的人,就是无耻。
在本章第二个层次中,孔子●14·2 子曰:“士而怀居(1),不足以为士矣。
”●士:读书人须有志向(士心为志),安逸的生活不是不好,而是不宜留恋。
〖章旨〗孔子以为士人应该有高远的志向,许汜“士而怀居”啊!14·3 子曰:“邦有道,危(1)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2)。
”●危:正直。
正直的言行在社会上自然显得严肃而高峻。
本章所指出的差异在于说话,至于行为则须一贯。
[正襟危.坐]14·”?●粗随处可见。
〖章旨〗孔子比较处贫富之难易,勉人当善其所处。
〖析论〗孔子认为:虽然贫穷却无怨气,很难做到;虽然富有却不骄傲,比较容易做到。
这是因为贫穷者难免困于饥寒,所以有怨,若能无怨,诚属不易;而富贵者衣食丰足,富贵是其乐”,孔子赞美其“贤”,便是因为颜渊做到了“难”能之事,安贫乐道,而无所怨尤的缘故。
14·12 子路问成人(1)。
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勇、艺”四项条件,再加上礼乐教化,才可称为成人。
各有一偏则不够理想,由此可见其难。
【评析】?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
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
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14·死,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5),如其仁。
”?●公子纠:齐襄公无道,其弟公子纠与小白分别逃往鲁国与莒(jǔ)国。
召忽与管仲追随公子纠,鲍叔牙追随小白,襄公死后,小白先入齐国,成为齐桓公。
论语注疏5
●卷十四·宪问第十四[疏]正义曰:此篇论三王二霸之迹、诸侯大夫之行、为仁知耻、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糓。
(孔曰:“糓,禄也。
邦有道,当食禄。
”)邦无道,糓,耻也。
”(孔曰:“君无道而在其朝,食其禄,是耻辱。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马曰:“克,好胜人。
伐,自伐其功。
怨,忌小怨。
欲,贪欲也。
”)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包曰:“四者行之难,未足以为仁。
”)[疏]“宪问耻”至“知也”。
○正义曰:此章明耻辱及仁德也。
宪,谓弟子原宪,问於夫子曰:“人之行,何为可耻辱也?”“子曰:邦有道,糓。
邦无道,糓,耻也”者,糓,禄也。
孔子答言:“邦有道,当食禄。
君无道而在其朝,食其禄,是耻辱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者,克,好胜人也。
伐,自伐其功也。
怨,忌小怨也。
欲,贪欲也。
原宪复问曰:“若此四者不行焉,可以为仁人矣乎?”“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者,孔子答言:“不行四者,可以为难,未足以为仁也。
”○注“马曰”至“欲也”。
○正义曰:云“克,好胜人”者,克训胜也。
《左传》僖九年,秦伯将纳晋惠公,谓其大夫公孙枝曰:“夷吾其定乎?”对曰:“言多忌克,难哉!”公不能胜人也。
”是克为好胜人也。
云“伐,自伐其功”者,《书》曰:“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老子》曰:“自伐者无功。
”言人有功,夸示之,则人不与,乃无功也。
是伐去其功,若伐去树木然,故经传谓夸功为伐,谓自伐其功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士当志道,不求安。
而怀其居,非士也。
)[疏]“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正义曰:此章言士当志於道,不求安居。
而怀安其居,则非士也。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
(包曰:“危,厉也。
邦有道,可以厉言行也。
”)邦无道,危行言孙。
”(孙,顺也。
厉行不随俗,顺言以远害。
)[疏]“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
邦无道,危行言孙”。
○正义曰:此章教人言行之法也。
危,厉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宪问篇第十四【本篇引语】本篇共计44篇。
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14·1 宪(1)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2);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3)、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评析】在《述而》篇第13章里,孔子谈到过有关“耻”的问题,本章又提到“耻”的问题。
孔子在这里认为,做官的人应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忠,无论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照样拿俸禄的人,就是无耻。
在本章第二个层次中,孔子又谈到“仁”的题。
仁的标准很高,孔子在这里认为脱除了“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的人难能可贵,但究竟合不合“仁”,他说就不得而知。
显然,“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仁:人生正途不能只列出原则,还须依个人性格与处境去择善固执,并且不到完美境界,不能作确定的评估。
这是孔子一向主张的动态过程的仁观。
14·2 子曰:“士而怀居(1),不足以为士矣。
”●士:读书人须有志向(士心为志),安逸的生活不是不好,而是不宜留恋。
〖章旨〗孔子以为士人应该有高远的志向,不能只留恋安居。
〖析论〗士应该有高远的志向,志在四方,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能只留恋安居,做一个只知道照顾自己的男子汉。
士是得到国家教育出来的人,在文化上是受到传统累积所熏陶而成的,因此他应该回馈社会国家全人类,士如果只知道留恋安居,那真是不足以为士了。
汉朝末年,刘备当面批评许汜只知“求田问舍”,不知拯救国家人民,所以被人看轻,原因就在许汜“士而怀居”啊!14·3 子曰:“邦有道,危(1)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2)。
”●危:正直。
正直的言行在社会上自然显得严肃而高峻。
本章所指出的差异在于说话,至于行为则须一贯。
[正襟危.坐]【评析】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但国家无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
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端。
这是一种为政之道。
当然,今天这样的作法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在一些为官者那里,更是精于此道,这是应当给予批评的。
14·10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易:虽说容易,也需要修养,否则财大气粗随处可见。
〖章旨〗孔子比较处贫富之难易,勉人当善其所处。
〖析论〗孔子认为:虽然贫穷却无怨气,很难做到;虽然富有却不骄傲,比较容易做到。
这是因为贫穷者难免困于饥寒,所以有怨,若能无怨,诚属不易;而富贵者衣食丰足,富贵而不骄傲,不少人都能做到,所以说是容易的。
再就一般人而言,处贫难,处富易,是人之常情;贫而怨,富而骄,更是世人常态。
其实玩味孔子本章所言,无论是“贫而无怨”,或者是“富而无骄”,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不过,功夫有“难、易”的分别罢了。
唯有修养功夫深厚的人,才能有自然宽阔的心胸,即使面对贫困,依旧坚守正道。
像颜渊,虽贫而“不改其乐”,孔子赞美其“贤”,便是因为颜渊做到了“难”能之事,安贫乐道,而无所怨尤的缘故。
14·12 子路问成人(1)。
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成人:字面看来是指成年人,引申为成熟的人,潜能充分实现的人,完美的人,成全的人等。
这里译为理想的人,是就人“应该”努力具备的条件而言。
●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孔子列举鲁国的知名人士,各举其长来组合成“知、不欲、勇、艺”四项条件,再加上礼乐教化,才可称为成人。
各有一偏则不够理想,由此可见其难。
【评析】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
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
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
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
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14·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1),召忽(2)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3),不以兵车(4),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5),如其仁。
”●公子纠:齐襄公无道,其弟公子纠与小白分别逃往鲁国与莒(jǔ)国。
召忽与管仲追随公子纠,鲍叔牙追随小白,襄公死后,小白先入齐国,成为齐桓公。
这是本章背景。
●九合:古代以九表示多数,其实会盟有十一次。
●如其仁:这就是他的行仁表现。
管仲免去战祸,省了征伐杀戮,以一人之力造福百姓,他与众人之间的适当关系得以满全,无异于行了大善,所以称许他以此行仁。
若不由“善是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之实现”去理解,并且接受“人性向善”的前提,则无法明白孔子之意。
【评析】孔子提出“事君以忠”。
公子纠被杀了,召忽自杀以殉其主,而管仲却没有死,不仅如此,他还归服了其主的政敌,担任了宰相,这样的行为一应当属于对其主的不忠。
但孔子这里却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称赞。
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1)管仲,吾其被发左衽(2)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3)也,自经(4)于沟渎(5)而莫之知也。
”●匹夫匹妇:平凡的百姓,世间一般男女。
谅是小信,见小不见大,不知珍惜生命以完成更高价值。
孔子当然不是鼓励苟且偷生,而是主张应该分辨“为了什么而死”,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自己拥护的政治领袖?国家与百姓显然更为重要。
若是未死,则当努力保国为民,以证明自己的志节。
●莫之知:孔子肯定“为人所知”的意义,但是应该以行仁而为人所知,并非只是为出名而出名。
【评析】本章和上一章都是评价管仲。
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
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析论〗齐相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业事迹载在史册,受到后人推崇。
但影响世人对他的评价的负面因素,也是有的,其中尤其以他未能殉公子纠之难,而且转投政敌阵营,辅相桓公(公子小白)为最。
所以子贡和子路都针对这点质问:“像管仲这样的人,可以称仁吗?”(子路之问,同在《宪问》篇。
)孔子两次回答都从功业上肯定管仲。
对子路的回答,《论语》记得比较简单。
只说桓公能不凭武力威迫而纠合诸侯,就是管仲足以称仁的大贡献。
而这一章,对子贡的回答,则进一步说:齐桓公为诸侯领袖,导正各国一归正道(谓共尊周王),且攘拒夷狄侵扰中国,使人民得享有安定、文明的生活,都要归功于管仲。
最后,孔子还驳斥以不能殉节来批评管仲者是不对的。
因为管仲的志向广大,一生致力于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岂能为了自己的小信小节,便放弃天下大业的实现呢!对于一个有文化理想、有政治抱负,又实在有功于后世的人,孔子是不忍责全求备,以小废大的。
这种评人的宽宏胸次,值得学习。
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上:上下之分界,显示人生应有目标与理想。
不上则下,不进则退。
义利分别是君子与小人的存心所在,所以加在译文中。
【评析】对于“上达”、“下达”的解释,在学术界有所不同。
另两种观点,一是上达于道,下达于器,即农工商各业;二是上达长进向上,日进乎高明;下达是沉沦向下,日究乎污下。
可供读者分析判别。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读解】古今学者,学风有别。
为人为己,一字之差,经渭分明:为己者,但求自我充实,尽得风流,“人不知而不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为人者,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故作深刻博学,巧言令色以悦人。
圣人概括古今学风,是就一般情形而论。
事实上,古代树林尽是为己,现代学者也不全是为人。
无论哪个时代,总是为人为己的学者都有,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更应该注意的是你自己,学习到底是为人还是为己呢?用我们做学生时的通俗的问法:到底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呢?我要学是为己,要我学是为人。
说到底还是一个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问题。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位:职务与责任。
推而至于人生的各种状况,皆应专心以对。
【评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被人们广为传说的一句名言。
这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
他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事情。
“君子思不出位”也同样是这个意思。
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与“正名分”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耻:谨言慎行,即可免于这种耻辱。
【评析】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
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
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章旨〗孔子论君子对言行的态度,以言过其行为耻。
〖析论〗言过其行,指话说得过了头,但是行为却做不到。
其原因,若不是好大喜功,就是存心欺骗,两者都是立德修业的大忌。
言过其行,次数多了之后,就会造成信用破产,讲的话再也没有人会相信了。
因此君子以此为耻。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道:路也,引申为遵行一定途径所达成的结果,可译为风格或境界。
【评析】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
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患:担心。
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早做准备,以免有机会时,自己能力不足。
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亦见《老子》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意思是:别人对我不好,我也要对他好。
不过,久而久之,可能没有人愿意对我好了。
孔子当然反对“以怨抱怨”,而是主张“以直报怨”。
在人生哲学上,这是孔子与老子的分别之一。
〖章旨〗孔子论酬德报怨之法。
〖析论〗孔子主张仁爱、宽恕,但是也主张人与人之间德与怨的对待要恰如其分,所以并不主张“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无以报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