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
《粤西游日记十七》(徐霞客游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七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粤西游日记十七原文初六日,洞中事完,余欲一探铁旗岩,遂为行计。
而是日雨复沛然,余不顾,晨餐即行。
一里,过来时横列之北洞,又半里,抵横列之南洞,雨势弥大。
余犹欲一登南洞,乃攀丛披茅,冒雨而上,连抵二崖下,竟不得洞。
雨倾盆下注,乃倚崖避之。
益不止,顶踵淋漓,崖不能久倚,遂去盖拄伞为杖,攀茅为絙,复冒雨下。
盖其洞尚东,余所跻者在西,下望则了然,而近觅则茫不得见耳。
又冒雨一里,南过安灵潭。
又半里,西渡溪,乃从岐西向山坳。
半里,逾坳而西,路渐大,雨渐杀。
透山峡而出,共一里,南逾小桥,〔即来时横涉小溪上源也,〕则仰望桥南山半,有洞北向,有路可登,亟从之。
洞入颇深,而无他岐,土人制纸于中,纸质甚粗,而池灶烘具皆依岩而备。
中虽无人,知去古鼎不远。
乃就其中绞衣去水,下山,循麓再西,则村店鳞次,称山中聚落之盛焉。
问所谓铁旗岩者,居人指在西北峰半。
又半里,抵其峰之东南,见峰腰岩罅层出,余以为是矣。
左右觅路不得,为往返者数四。
既乃又西,始见山半洞悬于上,阁倚于前,而左右终不得路。
复往返久之,得垂钓童子为之前导。
盖其径即在山下,入处为水淹草覆,故茫无可辨。
稍上即得层级,有大木横偃级旁,上丛木耳,下结灵芝,时急于入岩,不及细简。
及抵岩,则岩门双掩,以绳绾扣,知僧人不在,而雨犹沛,为之推扉以入。
其岩南向,正与百步塘南之陆垅山相对。
《粤西游日记十二》(徐霞客游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二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粤西游日记十二原文初十日,早觅担夫,晨餐即行。
出振武门,〔取柳州道。
〕五里,西过茶庵,令顾仆同行李先趋苏桥,余拉静闻由茶庵南小径经演武场,西南二里,至琴潭岩。
岩东有村,土人俱讹为陈抟。
其西北大道,又有平塘街。
余前游中隐山,即询而趋之,以晚不及,然第知为陈抟,不知即琴潭也。
后得《桂胜》,知方信孺孚若〔记云〕:“最后得清秀、玉乳、琴潭、荔枝四岩。
”故初四西出,即首索清秀,几及而复失之。
以下三洞,更无知者。
然余已心疑陈抟之即琴潭,姑俟西行时并及之。
及今抵其村,觅导者,皆以为水深不可入。
已得一人,许余为导,而复欲入市,订余下午方得前驱。
余颔之,闻其东南又有七宝岩,姑先趋焉。
乃东南行,度一岭,共三里,又度一桥,桥下水自西而东。
又南为李家村。
村之南有石峰西向巉突,有庵三楹缀其下,前有轩,已圮,而中无居者。
其岩不深而峭,其地盖在南溪山白龙洞之正西,即向游白龙洞时西望群山回曲处也。
时静闻病甚,憩不能行,强之还陈抟村,一步一息,三里之程逾于数里。
及抵村,其人已归,余强老妪煮茶啖饵为入岩计,而令静闻卧其家待之。
已而导者负松明并梯至,遂西趋小山之南,曰:“请先观一水洞,然不可入也。
”余从之。
其门南向,水汇其内,上浸洞口,而下甚满黑,深洞中宽衍,四旁皆为水际。
其左深入,嵌空崡岈,洞前左崖濒水之趾,有刻书焉,即方孚若笔也。
因出洞前遍征之,又得“琴潭”二大字,始信“陈抟”之果为音讹,而琴潭之终不以俗没矣。
徐霞客游记文言文及翻译
徐霞客游记文言文及翻译徐霞客游记文言文及翻译二十一日平明起,天已大霁,以陆公书投莫。
莫在囤,不及往叩,以名柬去,余乃候饭于寓中。
既午,散步东街,渡塘堤,经州治前,而西循囤山北壁下行,共一里,入北山南向石洞。
又从洞前西北行半里,转而西南又半里,渡桥亭,入清水塘,返寓已下午。
莫公馈米肉与酒,熟而酌之。
迨晚霁甚。
二十二日五更颇寒,迨起而云气复翳。
站人言夫将至,可亟炊饭。
既饭而夫仍不齐。
先是,余无以为贽zhì见面礼,以晶章水晶图二枚并入馈,此晶乃漳中署中所得,莹澈殊甚。
岂一并收入后,竟无回音。
余索帖再三,诸人俱互相推委,若冀余行即已者。
余不得已,往叩掌案掌管案牍文书的人刘,为言其故。
刘曰:“昨误以为银硃薄物,竟漫置之,不意其为宝物也传世的贵重物品,当即入言。
但斯时未起,须缓一日程可耳。
“余不得已,从之。
昨诸人竟私置于外,故不得回柬,至是然后入白也。
候至更余,刘犹在囤未归,乃闷闷卧。
银锡二厂,在南丹州东南四十里,在金村西十五里,其南去那地州亦四十里。
其地〔厂有三:〕曰新州,属南丹;曰高峰,属河池州;曰中坑,属那地。
皆产银、锡。
三地相间仅一二里,皆客省客贾所集。
按《志》有高峰砦同“寨”,即此高峰之厂,独属河池,而其地实错于南丹、那地之间,达州必由南丹境。
想以矿穴所在,故三分其地也。
银锡掘井取砂,如米粒,水淘火炼而后得之。
银砂三十斤可得银二钱,锡砂所得则易。
又有灰罗厂,止产锡。
在南丹东南三十又五里,即余昨所经。
有孟英山,在南丹西五十里芒场相近。
止产银。
永乐中遣中使雷春开矿于此,今所出甚微不及新州矣。
雷春至孟英时,河池所城是其所筑。
二十三日候夫不至,总站徐曰“以昨礼未酬,尚须待一日。
”余求去不得,惟闷闷偃坐而已。
至午后,始以两晶章还余,而损其一,余五色,则为诸人干没侵吞财物矣。
是日午间雷雨,晚大霁。
由银锡厂而南,两日程至涯洞,有大江自西而东,为那地、东兰二州界。
其渡处名河水渡,实为刁江。
其上流来自泗城界,其下流东历永顺土司北五里。
【最新推荐】徐霞客游记原文及翻译-推荐word版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徐霞客游记原文及翻译《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原文】初二日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
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
十里,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
越而下,平畴颇广。
二十里,为猪坑。
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
十里,至岭。
五里,越其麓。
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duō拾取】。
又三里,为古楼坳。
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满布一溪,涉之甚难。
二里,宿高桥。
【译文】初二日从白岳山下山,走十里路,顺着山麓向西,抵达南溪桥。
渡过大溪,顺着别溪水,沿着山麓向北走。
走十里路,就见两座山陡削而逼近像两扇门,溪水被它所约束。
越过两山向下走,眼前平坦的田畴很宽广。
走二十里路,就是猪坑。
从小路攀登虎岭,路很险峻。
又走十里路,到达虎岭。
走完五里路,越过虎岭山麓。
向北看,黄山的各座山峰,小如片片山石,似乎可以拾取。
又走三里路,就是古楼坳。
溪水很宽阔,溪水暴涨而又没有桥梁,木片遍布一条溪水,赤足涉过溪水很艰难。
二里后,在高桥歇宿。
【原文】初三日随樵者行,久之,越岭二重。
下而复上,又越一重。
两岭俱峻,曰双岭。
共十五里,过江村。
二十里,抵汤口,香溪、温泉诸水所由出者。
折而入山,沿溪渐上,雪且没趾。
五里,抵祥符寺。
汤泉即黄山温泉,又名朱砂泉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汤池。
翻译文言文徐霞客游记
余尝读书,每至一山一水,必欲登临其上,以抒其怀。
然山水之胜,非一日之工,故未能遍游。
今既得暇,遂决意遍游天下名山,以慰平生之愿。
余于崇祯七年春,自京师出发,经山东、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凡十五省,行程万里,历时三年,得山水之胜无数。
余每至一地,必详记其山川、风俗、物产、古迹,以备后之游者参考。
一、江南山水江南山水甲天下,余自京师东行,至江南,所见山水,真可谓美不胜收。
如太湖之浩渺,西湖之秀丽,黄山之奇险,庐山之幽静,皆令人心旷神怡。
太湖者,天下之巨浸也。
余登太湖之巅,望见四围群山,环绕如画,心中不禁赞叹:“此真人间仙境也!”西湖者,天下之丽水也。
余游西湖,见苏堤春晓,白堤夏雨,断桥残雪,平湖秋月,四时之景,各具特色,令人流连忘返。
二、黄山奇观黄山,天下奇山也。
余登黄山,见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俱全。
松者,或挺拔如剑,或婀娜如舞;石者,或如兽,或如禽,各具形态;云海者,如海涛汹涌,如龙腾虎跃;温泉者,如玉液琼浆,甘美可口。
余尝夜宿黄山,听松涛之声,观星斗之明,心中大有超然物外之感。
黄山之奇,非一日之功,余每至一处,必细细品味,方觉其妙。
三、庐山幽境庐山,天下幽山也。
余游庐山,见其山势险峻,林泉幽深,不禁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庐山之幽,非同一般。
余在庐山,尝游三叠泉,观瀑布之壮美;登五老峰,观日出之奇观;游花径,赏桃花之娇艳。
庐山之美,尽收眼底。
四、西南奇观余自江南西行,至西南,所见山水,更为奇特。
如峨眉山之秀丽,九寨沟之壮美,张家界之奇险,皆令人叹为观止。
峨眉山者,天下之秀山也。
余登峨眉山,见其山势连绵,云雾缭绕,如仙境一般。
九寨沟者,天下之奇水也。
余游九寨沟,见其水色碧绿,清澈见底,如翡翠一般。
余遍游天下名山,历时三年,虽劳苦万分,然所得甚丰。
山水之胜,非一日之功,余今后仍将继续游历,以求得更深的领悟。
徐霞客游记的主要内容
徐霞客游记的主要内容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和科学家,他以他独特的旅游方式和对旅游经验的把握而著称。
徐霞客的游记叫做《徐霞客游记》。
以下是徐霞客游记主要内容的介绍。
徐霞客曾经游历了中国的许多地区,包括现在的安徽、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他在旅途中,记录了中国的众多自然风景、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等等,并且记录了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历史遗迹,这些珍贵的记录对后代有着极大的史料和文化价值。
在贵州的旅途中,徐霞客发现了大量的岩洞和石林等自然地貌,在这些地貌中,徐霞客不仅感叹自然之美,也注意到了这些地貌可能蕴含着重要的地质学、生物学等科学价值。
这一点在当时的中国非常罕见。
另外,徐霞客还记录了他在旅行时的饮食、住宿、交通等方面的经验和感悟。
例如,在游历大衡山时,他记录下了当地的特色美食---糯米饭和豆腐,以及当地特有的风俗---抬山翻峰;在游历安徽时,他记录了当地的特色建筑---众妙观等等。
这些记录对于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风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除了记录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和风俗文化之外,徐霞客还非常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
在游记中,他记录了一些当时社会的问题和现象,如黑妇传说、蜀中变乱、水灾等,用自己的思想去切入这些话题,着力分析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具有重要的社会思想价值。
总而言之,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游记,它涵盖了自然、文化、科学、人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巨大的价值。
在徐霞客所处的时代,中国处于明朝末期的动荡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在政治方面,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导致了对王朝的不满和反叛,这些不稳定的政治局势给当时的文化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随着海外贸易的逐渐增多,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轨,这也给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与新的学派在当时共同存在。
中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霞客游记》
【导语】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他花了30年的时间完成了⼀部地理学名著《徐霞客游记》。
下⾯就详细给⼤家介绍下《徐霞客游记》的相关知识点,欢迎阅读! 徐霞客故事 徐霞客幼年受⽗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
⼗五岁那年,他应过⼀回童⼦试,没有考取。
⽗亲见⼉⼦⽆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励他博览群书,做⼀个有学问的⼈。
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他读书⾮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问起,他都能记得。
家⾥的藏书还不能满⾜他的需要,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
他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上的⾐服去换书。
有⼀次,在读书时⼀个⼩⾍钻进他的⾐服领⼝,由于书中描写诱⼈,他都没觉得⾝上痒。
徐霞客从⼩热爱祖国壮丽的⼭河,书中有关描写祖国⼭河秀丽的内容,常常引起他浓厚的兴趣。
“百闻不如⼀见”。
他从少年起,⽴志要游遍祖国的名⼭⼤川、边防要塞,亲⾃参加考察,求得丰富的地理知识。
徐霞客22岁时,便开始了他长期旅游考察的⽣涯。
在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东、河北、河南、⼭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东、⼴西、贵州、云南等⼗六个省。
东到浙江的普陀⼭,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西南宁⼀带,北⾄河北蓟县的盘⼭。
他到过泰⼭、嵩⼭、华⼭、黄⼭、庐⼭等名⼭;考察过长江、黄河等⼤河,⾜迹遍及⼤半个中国。
当时交通很不⽅便,既没有⽕车,也没有汽车,长途跋涉全靠两条腿⾛路,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背着⾏李赶路。
他寻访的地⽅,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迹罕见的边疆地区。
他不避风⾬,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
沿途没有旅馆、饭店,就风餐露宿。
他⼏次遇到⽣命危险,出⽣⼊死,尝尽了旅途的艰⾟。
他不怕艰难,坚持考察,⼀天下来累得腰酸腿疼,两腿发软,⼀躺下就不愿再起来。
但是,他有坚强的毅⼒,为了探索⼤⾃然的奥秘,他⽩天外出考察,夜晚在油灯下记录⼀天旅途的经历和观察所得。
徐霞客黄山游记原文
徐霞客黄山游记原文《游黄山日记》是明代文学家徐霞客游玩黄山后所写的一篇散文,详细记录了黄山的旅游资源和景色特点。
原文如下:初六日,天色甚朗。
觅导者各携筑上山,过慈光寺。
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主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
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
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
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
由此而入,尽皆怪松是结。
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髭,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夭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
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
”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
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矿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
上下数次,至天门。
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
其内积昏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
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缸酊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
由矿而下,即所谓后海也。
盖平天酊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
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矿,欲望光明顶而上。
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酊后一庵。
庵僧俱踞石向阳。
主僧日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响。
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晴。
”因指一僧谓余日:“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矿,宿是师处矣。
”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
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译文如下:初六日,天色很晴朗。
寻觅到一位向导,各自拿着竹杖上山,经过慈光寺。
(我们)从左面往上攀登,石峰环绕相夹,那里的石级被积雪铺平,满眼望去就像白玉一般。
典籍中国徐霞客游记
典籍中国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游记,记录了他在全国各地的旅行及所见、所闻、所思。
被誉为中国古代旅游文学的经典之作。
徐霞客生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卒于崇祯二年(1639),字梦阮,号洞仙。
他自幼好学,善于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医学等,也热爱旅游。
从1628年开始,他四处游历,先后行程达20多年,访问了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见识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各地文化风俗,积累了大量的游记资料和人文、自然研究成果。
《徐霞客游记》是他在游历期间陆续记录的,成书于他晚年。
全书内容丰富,共记述了徐霞客的40余次旅行,行程数百万里。
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述了所有所见的山川、河流、草木、动物等自然环境,以及各地的历史文化、人物志、民俗风情等。
他还在游记中阐述了自己的天文地理学、气象学等科学观念和地质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理论。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古代旅游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所记载的游记内容成为了后来诸多文学作品的灵感源泉。
同时,徐霞客在游记中所体现的对自然、对人文的热爱精神,也给后人留下了可贵的思想遗产。
徐霞客游记讲解文言文原文解析
徐霞客游记讲解文言文原文解析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旅行者、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他以其广泛的游历和详实的记录而闻名于世。
他的游记被称为《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这部作品是以文言文撰写的,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彩的描述与人们分享了徐霞客的旅行经历,同时也融入了他对于所见所闻的思考和感悟。
下面将对《徐霞客游记》的文言文原文进行解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原文的例子:夫旅行一郡,则多少物产风俗,亦岂一以充得其间哉?还必以考订、鉴察辨照者,与之驱辕前驱,纪其所在历,述其所来缘,考其所常产,察其所特宜。
岂可以空无一字,徒增蚀纸也哉?在这段原文中,徐霞客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旅行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
他认为旅行不仅是为了体验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要进行考订、鉴察辨照,对所见所闻进行准确的记录。
他强调旅行纪实的重要性,认为不能“空无一字”,否则就等于徒增蚀纸。
这段原文结构清晰,表达流畅。
徐霞客运用了反问句和修辞手法,使得原文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他通过准确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他作为旅行者的责任和使命感。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段原文的例子:是以行者不能略游,观地理之胜,察时务之便。
游者心随气忽返,日夜虚度及尘埃;亦有山高路险,步迟马顽,必走与村落之间,寻寻觅觅,竭力在其中;度时而踟蹰,不得志于心。
谓行无路,而观无物;谓行路可供,而吾行不到。
未可专也。
这段原文中,徐霞客进一步论述了旅行的不易和他对于旅行的态度。
他认为旅行者不能忽视地理和时务的重要性,要仔细观察并寻找最佳路线。
他描述了旅行的艰辛和困难,强调旅行要具备毅力,不得轻易放弃。
徐霞客用了一些诗意的描写,使得原文更加生动有趣。
总体来说,《徐霞客游记》的文言文原文使用了较为规范的语言,符合当时的文学风格。
徐霞客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于每一个地方的描写都非常准确和详尽。
通过他的游记,读者可以感受到当时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地理特点和历史变迁。
在阅读《徐霞客游记》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到一些古代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徐霞客游记》原文及译文
《徐霞客游记》原文及译文【原文】丁丑九月二十二日余往崇善寺①别静闻,遂下太平②舟。
余守行李,复令顾仆往候。
是晚泊于建武驿前天妃宫下。
【注释】①崇善寺:据调查,在今南宁一中处。
②太平:明置太平府,在今崇左县治太平镇。
【译文】丁丑年(崇祯十年,1637)九月二十二日我前往崇善寺与静闻告别,便下了去太平府的船。
我守着行李,再命令顾仆去侍候。
这天晚上停泊在建武驿前的天妃宫下。
【原文】二十三日舟不早发。
余念静闻在崇善畏窗前风裂,云白屡许重整,而犹不即备。
余乘舟未发,乃往梁寓携钱少许付静闻,令其觅人代整。
时寺僧宝檀已归,能不避垢秽,而客僧慧禅、满宗又为整簟①蔽风,迥异云白。
静闻复欲索余所买布履、衡茶,意甚恳。
余语静闻:“汝可起行,余当还候。
此何必索之今日乎!”慧禅亦开谕再三,而彼意不释。
时舟已将行,且闻宝檀在天宁僧舍,余欲并取梁钱悉畀之,遂别之出。
同梁主人觅得宝檀,宝檀慨然以扶危自任。
余下舟,遂西南行。
四里,转西北,又四里,泊于窑头。
【注释】①簟(diàn):作障蔽之用的竹席。
【译文】二十三日船早上不开。
我挂念静闻住在崇善寺畏惧窗前裂洞漏进的风,云白屡次答应重新修整,可仍然不马上办。
我乘的船不开,便前去梁家寓所带了少量钱交给静闻,让他找人代为修整。
此时寺中的和尚宝檀已归来,能够不避污秽之物,而客居的僧人慧禅、满宗又代为修整竹席遮风,与云白完全不同。
静闻又想要我买的布鞋、衡阳的茶叶,意思十分恳切。
我对静闻说:“你能起床行走时,我将回来问候你。
这些东西何必在今天要得到手呢!”慧禅也再三开导,但他的心愿不消。
此时船已将出发,而且听说宝檀在天宁寺的僧房中,我打算一并把梁家寓所中的钱取来全数交给他,便告别静闻出来。
同姓梁的房主人找到宝檀,宝檀慷慨地把扶助病危之人看做自己的责任。
我下了船,于是向西南行。
行了四里,转向西北,又行四里,停泊在窑头。
【原文】时日色尚高,余展转念静闻索鞋、茶不已,盖其意犹望更生,便复向鸡足,不欲待予来也。
文言文徐霞客游记翻译和原文
文言文徐霞客游记翻译和原文
徐霞客游记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译文:初四日行十五里,到汤口。
又走五里,到达汤寺,在汤池沐浴。
手拄拐杖,遥望着朱砂庵攀登。
十里,登上黄泥冈。
刚才云雾笼罩的群峰渐渐地显露出来,也渐渐地落在我的拐杖下。
转进石门,从天都峰侧面穿越而下,于是天都、莲花两座峰顶,都秀丽地突出在天空中。
路边有一条岔路往东上,是我从前没走过的,于是往前顺岔路直上,几乎上到天都峰侧面。
又往北上,在石缝中穿行。
一片片石峰夹着路耸起,路在石峰之间弯来转去,阻塞的地方被凿开,陡峭的地方修出阶梯,断裂的地方搭木通过,悬空处安置梯子连接。
往下俯瞰,壑谷峻峭、阴森,枫树和松树相互夹杂,五彩缤纷,像图画、锦绣一样灿烂;于是想到游黄山应是有生以来的奇览,却还有如此的奇异景致前次没有探寻过,这一次重游真是既痛快又惭愧啊!。
徐霞客游记原文与译文
徐霞客游记原文与译文徐霞客游记原文与译文【原文】十二月初一日先晚雨丝丝下,中夜愈甚,遂无意留吉水。
入城问打听张侯后裔。
有张君重、伯起父子居南门内,隔晚托顾仆言,与张同宗,欲一晤,因冒雨造其家云。
盖张乃世科而无登第者,故后附于侯族,而实非同派。
君重之曾祖名峻,嘉靖间云亦别驾吾常,有遗墨在家云,曾附祀张侯之庙,为二张祠。
此一时附托之言。
按张侯无在郡之祠,其在吾邑者,嘉靖时被毁已久,何从而二之?更为余言:侯之后人居西园,在城西五六十里,亦文昌乡也;族虽众,无读书者,即子衿秀才亦无一人。
余因慨然!时雨滂沱,以舟人待已久,遂冒雨下舟,盖此中已三月无雨矣。
时舟已移北门赣江上。
由北门入至南门之张氏,仍出北门。
下舟已上午,遂西南溯赣江行。
十里,挟天马山之西。
十里,过小洲头,东有大、小洲二重,西则长冈逶迤,有塔与小洲夹江相对。
至是雨止日出。
又十里,转挟螺子山之东,而泊于梅林渡,去吉郡尚十里。
既暮,零雨复至。
螺子,吉郡水口之第一山也。
吉水东大而高者,曰东山,即仁山也。
太平山在其内,又近而附城,曰龙华寺。
寺甚古,今方修葺qì修整,有邹南皋先生祠。
佛殿前东一碑,为韩熙载五代南唐重臣,著有《宁史?南唐世家》撰,徐铉八行书。
盖即太平西下之垅,南北回环,琐成一坞,而寺在中央。
吉水西为天马山,在恩、赣二江夹脊中。
北为玉笥sì山,即峡山之界赣江下流所经也。
南为巽xùn峰,尖峭特立,乃南皋先生堆加而峻者,为本县之文笔峰。
建昌人言军峰为吉水文笔,因此峰而误也,大小迥绝矣。
初二日黎明甫刚刚挂帆,忽有顺水舟叱咤而至,掀篷逼舟,痛殴舟人而缚之,盖此间棍徒托言解官银,而以拿舟吓诈舟人也。
势如狼虎,舟中三十人,视舟子如搏羊,竟欲以余囊过其舟,以余舟下省。
然彼所移入舟者,俱铺盖铃串之物,而竟不见银扛,即果解银,亦无中道之理。
余谕其此间去吉郡甚近,何不同至郡,以舟畀bì给以汝。
其人闻言,咆哮愈甚,竟欲顺流挟舟去。
最新《徐霞客游记》原文及译文
《徐霞客游记》原文及译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徐霞客游记》原文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丁丑九月二十二日余往崇善寺①别静闻,遂下太平②舟。
余守行李,复令顾仆往候。
是晚泊于建武驿前天妃宫下。
【注释】①崇善寺:据调查,在今南宁一中处。
②太平:明置太平府,在今崇左县治太平镇。
【译文】丁丑年(崇祯十年,1637)九月二十二日我前往崇善寺与静闻告别,便下了去太平府的船。
我守着行李,再命令顾仆去侍候。
这天晚上停泊在建武驿前的天妃宫下。
【原文】二十三日舟不早发。
余念静闻在崇善畏窗前风裂,云白屡许重整,而犹不即备。
余乘舟未发,乃往梁寓携钱少许付静闻,令其觅人代整。
时寺僧宝檀已归,能不避垢秽,而客僧慧禅、满宗又为整簟①蔽风,迥异云白。
静闻复欲索余所买布履、衡茶,意甚恳。
余语静闻:“汝可起行,余当还候。
此何必索之今日乎!”慧禅亦开谕再三,而彼意不释。
时舟已将行,且闻宝檀在天宁僧舍,余欲并取梁钱悉畀之,遂别之出。
同梁主人觅得宝檀,宝檀慨然以扶危自任。
余下舟,遂西南行。
四里,转西北,又四里,泊于窑头。
【注释】①簟(diàn):作障蔽之用的竹席。
【译文】二十三日船早上不开。
我挂念静闻住在崇善寺畏惧窗前裂洞漏进的风,云白屡次答应重新修整,可仍然不马上办。
我乘的船不开,便前去梁家寓所带了少量钱交给静闻,让他找人代为修整。
此时寺中的和尚宝檀已归来,能够不避污秽之物,而客居的僧人慧禅、满宗又代为修整竹席遮风,与云白完全不同。
静闻又想要我买的布鞋、衡阳的茶叶,意思十分恳切。
我对静闻说:“你能起床行走时,我将回来问候你。
这些东西何必在今天要得到手呢!”慧禅也再三开导,但他的心愿不消。
此时船已将出发,而且听说宝檀在天宁寺的僧房中,我打算一并把梁家寓所中的钱取来全数交给他,便告别静闻出来。
徐霞客游记文言文及翻译
徐霞客游记文言文及翻译徐霞客游记文言文及翻译二十一日平明起,天已大霁,以陆公书投莫。
莫在囤,不及往叩,以名柬去,余乃候饭于寓中。
既午,散步东街,渡塘堤,经州治前,而西循囤山北壁下行,共一里,入北山南向石洞。
又从洞前西北行半里,转而西南又半里,渡桥亭,入清水塘,返寓已下午。
莫公馈米肉与酒,熟而酌之。
迨晚霁甚。
二十二日五更颇寒,迨起而云气复翳。
站人言夫将至,可亟炊饭。
既饭而夫仍不齐。
先是,余无以为贽zhì见面礼,以晶章水晶图二枚并入馈,此晶乃漳中署中所得,莹澈殊甚。
岂一并收入后,竟无回音。
余索帖再三,诸人俱互相推委,若冀余行即已者。
余不得已,往叩掌案掌管案牍文书的人刘,为言其故。
刘曰:“昨误以为银硃薄物,竟漫置之,不意其为宝物也传世的贵重物品,当即入言。
但斯时未起,须缓一日程可耳。
“余不得已,从之。
昨诸人竟私置于外,故不得回柬,至是然后入白也。
候至更余,刘犹在囤未归,乃闷闷卧。
银锡二厂,在南丹州东南四十里,在金村西十五里,其南去那地州亦四十里。
其地〔厂有三:〕曰新州,属南丹;曰高峰,属河池州;曰中坑,属那地。
皆产银、锡。
三地相间仅一二里,皆客省客贾所集。
按《志》有高峰砦同“寨”,即此高峰之厂,独属河池,而其地实错于南丹、那地之间,达州必由南丹境。
想以矿穴所在,故三分其地也。
银锡掘井取砂,如米粒,水淘火炼而后得之。
银砂三十斤可得银二钱,锡砂所得则易。
又有灰罗厂,止产锡。
在南丹东南三十又五里,即余昨所经。
有孟英山,在南丹西五十里芒场相近。
止产银。
永乐中遣中使雷春开矿于此,今所出甚微不及新州矣。
雷春至孟英时,河池所城是其所筑。
二十三日候夫不至,总站徐曰“以昨礼未酬,尚须待一日。
”余求去不得,惟闷闷偃坐而已。
至午后,始以两晶章还余,而损其一,余五色,则为诸人干没侵吞财物矣。
是日午间雷雨,晚大霁。
由银锡厂而南,两日程至涯洞,有大江自西而东,为那地、东兰二州界。
其渡处名河水渡,实为刁江。
其上流来自泗城界,其下流东历永顺土司北五里。
[徐霞客游记翻译]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yóujì)翻译]徐霞客游记一:[徐霞客游记(yóujì)]徐霞客游记文言文鉴赏徐霞客游记(yóujì)文言文鉴赏徐弘祖初七日晨起,云尚氤氲。
饭而行。
有索哨者,还宿处,解囊示批而去。
于是西北(xīběi)随坡平下,其路甚坦,而种麻满坡南,盖其下亦有坞西通者。
西驰四里,始与溪近。
随流稍南半里,复循坡西转,又一里,下坡。
西望西南坞中,有数家之聚,田禾四绕,此溪经坞环之。
其坞自北山随坡南下,中有一水,亦自北而南,与此水同会于村北,合而西南破峡去。
乃西截北来坞,半里抵北来之溪,有新建石梁跨之,是为独木桥。
想昔乃独木,今虽石而犹仍旧(réngjiù)名也。
桥下溪流,三倍于西来之水,固知北坞之源远于东矣。
逾桥西,即上岭,西南直跻甚峻,一里半,逾其脊。
又西向平下者一里,有岐随冈南去者,陆凉道也。
冈西坞中,复有数家焉,亦陆凉属也。
其坞亦自北而南,虽有村而无流。
路西下截坞,半里,经村北,又半里,抵西界崇山下,遂蹑峻而上,而陆凉之界,又西尽于此矣。
盖因其水南下陆凉,故西自此坞,东抵回二:[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探险的故事徐霞客探险的故事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
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将自己的大半生花在了探险旅行上,《徐霞客游记》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中国地理地貌、风俗人情的多样,更是展示了徐霞客探险故事的精彩。
徐霞客,出生于1587年,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著有《徐霞客游记》,后世将其尊称为游圣。
徐霞客本名徐弘祖,江苏人,字振之,号霞客。
徐霞客出身于一个富庶之家,祖上可以说是书香门第。
徐霞客的祖上修有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条件。
徐霞客对读书十分痴迷,从小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
《徐霞客游记》节选原文
《徐霞客游记》节选原文上学期间,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徐霞客游记文言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徐霞客游记原文二十一日平明起,天已大霁,以陆公书投莫。
莫在囤,不及往叩,以名柬去,余乃候饭于寓中。
既午,散步东街,渡塘堤,经州治前,而西循囤山北壁下行,共一里,入北山南向石洞。
又从洞前西北行半里,转而西南又半里,渡桥亭,入清水塘,返寓已下午。
莫公馈米肉与酒,熟而酌之。
迨晚霁甚。
二十二日五更颇寒,迨起而云气复翳。
站人言夫将至,可亟炊饭。
既饭而夫仍不齐。
先是,余无以为贽zhì见面礼,以晶章水晶图二枚并入馈,此晶乃漳中署中所得,莹澈殊甚。
岂一并收入后,竟无回音。
余索帖再三,诸人俱互相推委,若冀余行即已者。
余不得已,往叩掌案掌管案牍文书的人刘,为言其故。
刘曰:“昨误以为银硃薄物,竟漫置之,不意其为宝物也传世的贵重物品,当即入言。
但斯时未起,须缓一日程可耳。
“余不得已,从之。
昨诸人竟私置于外,故不得回柬,至是然后入白也。
候至更余,刘犹在囤未归,乃闷闷卧。
银锡二厂,在南丹州东南四十里,在金村西十五里,其南去那地州亦四十里。
其地〔厂有三:〕曰新州,属南丹;曰高峰,属河池州;曰中坑,属那地。
皆产银、锡。
三地相间仅一二里,皆客省客贾所集。
按《志》有高峰砦同“寨”,即此高峰之厂,独属河池,而其地实错于南丹、那地之间,达州必由南丹境。
想以矿穴所在,故三分其地也。
银锡掘井取砂,如米粒,水淘火炼而后得之。
银砂三十斤可得银二钱,锡砂所得则易。
又有灰罗厂,止产锡。
在南丹东南三十又五里,即余昨所经。
有孟英山,在南丹西五十里芒场相近。
止产银。
永乐中遣中使雷春开矿于此,今所出甚微不及新州矣。
雷春至孟英时,河池所城是其所筑。
二十三日候夫不至,总站徐曰“以昨礼未酬,尚须待一日。
”余求去不得,惟闷闷偃坐而已。
徐霞客游记的文言文翻译
甲辰年春,余游于黄山。
先是,余尝读黄山志,心向往之。
然道途遥远,非一日之功可至。
乃决意踏遍山川,一探其胜。
初入黄山,但见山势巍峨,云雾缭绕。
余行至汤口,见一溪水潺潺,水清见底。
沿途风景,美不胜收。
行至慈光寺,见寺内古木参天,鸟鸣花香。
余心旷神怡,遂留宿一晚。
次日,早起登天都峰。
途中山石嶙峋,怪石嶙峋。
余攀援而上,汗流浃背。
行至半山腰,见一巨石,状如莲花。
余喜出望外,不禁赞叹:“此石真乃天地奇观!”至山顶,见黄山奇景,不禁感叹:“黄山之奇,非亲临其境,难以想象!”下山后,游白岳山。
山间瀑布飞流直下,如银河倒挂。
余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至白岳寺,见寺内佛像庄严,香烟袅袅。
余虔诚祈祷,愿此行平安顺利。
游毕白岳山,又至汤口,欲游九华山。
途中山路崎岖,余跋涉艰难。
行至九华山下,见山势险峻,余不禁心生敬畏。
至九华寺,见寺内僧人虔诚修行,余亦心向往之。
游九华山后,余欲返程。
然见黄山、九华之美,不禁依依不舍。
乃决定留宿一晚,次日再返。
是夜,余梦见黄山、九华之景,美不胜收。
次日,早起返程。
途中山川秀美,余感慨万分。
行至汤口,见一老者,问余:“游山有何感悟?”余答:“游山如读书,知山川之奇,识天地之大。
人生如游山,唯有不断前行,方能领略世间之美。
”归途中,余心中充满喜悦。
此行虽艰辛,然所得甚丰。
余深知,人生之旅,亦如游山。
唯有勇往直前,方能抵达心中之圣地。
译文:甲辰年春天,我游览黄山。
在此之前,我曾经阅读过《黄山志》,心中向往那里。
然而,道路遥远,不是一日之功就能到达的。
于是,我决定踏遍山川,一探其胜境。
一开始进入黄山,只见山势雄伟,云雾缭绕。
我行至汤口,看到一条溪水潺潺,水清澈见底。
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
行至慈光寺,看到寺内古木参天,鸟鸣花香。
我心旷神怡,于是留宿一晚。
第二天,早上起床登天都峰。
途中山石嶙峋,怪石嶙峋。
我攀爬而上,汗流浃背。
行至半山腰,看到一块巨石,形状像莲花。
我喜出望外,不禁赞叹:“这块石头真是天地奇观!”到达山顶,看到黄山的奇景,不禁感叹:“黄山的奇特,非亲临其境,难以想象!”下山后,游览白岳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范文作者简介(徐霞客简介)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
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和探险家。
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
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一笔珍贵的史料。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范文《徐霞客游记》得以成书和流传至今,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它经过了一系列曲折坎坷的道路,许多人为了这部书的流传和出版,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徐霞客去世后不久,其生前友好钱谦益(牧斋)写信给徐霞客的族兄仲昭说:“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仁兄当急为编次,谋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间亦不可无此书也。
”后来钱氏又写信给刻书家毛子晋,希望他将游记“仅存数本”刻印出版,广为流通。
①由此可见,徐霞客的旅游日记,一开始就受到他同时代人的重视和珍惜。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徐霞客游记》大约有下面几个主要版本,曾流传于世。
最早的第一个本子是“季本”(即季梦良本)。
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徐霞客的姻亲季梦良(会明)受霞客生前的委托,和友人王忠纫,对游记手稿共同进行整理,为之分其卷次,订其前后,装订成册。
然而不幸的是,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徐霞客的家乡江阴被屠,霞客长子屺遇难,游记原稿全部被焚于火,季梦良的整理本亦遭散失。
事后虽经季氏再为搜集,但仍缺滇游记一册及游太华颜洞和盘江考诸记。
今天被吴先生发现的《徐霞客西游记》,据考当为季本的残存部分。
全书共五册,仅记载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九月十九日至崇祯十一年(公元一六三八年)三月二十七日的游历,即浙游日记、江右游记、楚游日记和粤西游记等部分。
虽名为西游记,但缺黔游日记和滇游日记。
首册中有初编者季梦良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题识,并每册皆注明:“友弟季梦良会明甫校录”。
关于它的来源,吴应寿先生有过详细考证,他认为《徐霞客西游记》就是明末著名藏书家钱谦益推荐给刻书家毛子晋刻印的“仅存数本”,时间大约在顺治八年底至十六年间。
根据书中钤有的朱文印,此书曾为汲古阁、莫友芝、刘嘉业堂等藏书家、刻书家和学者先后收藏过。
解放后,才由刘嘉业堂将此书转给了北京图书馆。
②这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至于毛氏未能将游记刻印出版,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由于当时社会动乱不定,出版困难;第二,因为书中有不少关于政局、阶级斗争、人民生活的记载,对统治阶级不利,不敢出版。
后者又是最主要的原因《徐霞客游记》的第二个本子是“李本”。
原来顺治二年以后,季梦良再次收集整理游记残稿时,曾经指出:“今全集唯义兴曹骏甫有之。
初骏甫亦好游,慕霞客之高,闻其死,诣<SPS=0347>,兼求遗书校录,子依以原稿付去,逾一年而还。
今其全集必存,访而得之,甚易也。
”③但是不知是何原因,季氏未能完成这一任务。
霞客庶子李寄(介立)有父风,生平亦好游览。
他痛感季本残缺,经过多方打听和苦心访问,终于访得曹氏所抄游记在史夏隆处。
可是发现曹氏抄本已被史氏涂抹删改,字多讹误。
为了恢复这部游记的原来面貌,他“重请得其底本,从日影中得出曹氏原文,与季本互校成书,而史本乃不传,但存其序一篇而已”。
④据陈泓考证:曹氏底本滇游首册,“亦仅载游太华颜洞数小记而已”。
⑤故季本所缺,李本仍未能补齐。
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年)奚又溥为《徐霞客游记》作序,认为李本尽管还有少缺之处,“然不啻已毁之玉,复出昆山,既沉之珠,又还合浦”⑥陈泓则认为李本是“诸本之祖”。
这些评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李寄不仅从史夏隆处得到了曹骏甫所抄游记,而且利用了季梦良的成果(指第二次整理本),使《徐霞客游记》成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本子,曾被后人误认为原本。
虽然它已经失传,我们无法见到,但是,后来出现的各种《徐霞客游记》的抄本不少,绝大部分录自李本,其中以杨名时本最为著名。
今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书库保存一部杨氏旧抄本,共十册,分为十二卷二十五篇,可说是目前留传下来最早的一部《徐霞客游记》。
随后,陈泓又集李寄、杨名时等诸抄本校对数次,使之更趋完善。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年)九月,徐霞客的族孙徐镇又对李本进行了重新编订。
他说:自李本问世,“传写益广,讹落多,兼之俗下书庸,竞于作生活计,而任意删节杂凑,一如彦和尝梦索源之文,往往使读者莫悉漏义,是可痛也!”⑦徐镇为了使《徐霞客游记》保持原来的面目,使霞客精神“不澌灭煨烬之余,更不灭于妄庸之手”,乃用杨、陈二人编定之真本作指南,各抄本作参考,与李本对比校勘,考其缺失,订其异同,然后刻本付印成书。
《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木刻本从此诞生,一直流传至今。
从徐镇所写《辨讹》五十条可见徐本在文字上花了很大的功夫,纠正了过去抄本中不少错误,不过内容和杨本基本相同,只是在编排上略有变动。
徐本分十册,每册再分上下篇,并增添了书牍、墓志、诸本异同考略及辨讹,作为外编附于第十册下之末。
嘉庆十三年(公元一八○八年)藏书家叶廷甲(保堂)又将徐刻本校刊、增补、再版。
他在序言中写道:“嘉庆十一年冬,锡峪徐氏以所梓行游记之板归余。
……翻阅之,朽蠹颇多。
乃借杨文定公手录本,暨陈君体静所校本,与徐本悉心勘。
……十三年春,延梓人于家,讹者削改,朽者重镌,又增辑补编一卷,附于后。
”据我们查对,叶本实际上是徐本的翻版,除增辑补编外,正文和外编与徐本完全相同。
自叶氏校补《徐霞客游记》印行之后,遂在社会上广为流通,后来出版的各种版本(包括石印本、铅印本)达十余种之多,皆以叶本为底本。
目前通行的《徐霞客游记》主要是一九二八年丁文江的大字本和一九三四年的国学基本丛书本,前者根据咸丰年印本,卷首加添徐霞客小像一幅,又将清初潘次耕为《徐霞客游记》作的序(载于《遂初堂集》卷七),刻于本书之首。
丁氏还为霞客作一年谱,与游记同印,又请人根据徐霞客的旅行路线,绘图三十六幅,作为副册。
此外,丁氏从晴山堂帖中,录其完整者,汇入卷二十第五部分《家嗣丛刻》中。
因此,丁本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综上所述,《徐霞客游记》原稿早已亡佚,三百多年来,经过许多学者的辗转传抄、校对、订讹、刻印,产生了各种抄本、校本、印本。
其中最重要者,有季本、李本、杨本、徐本和叶本,季本仅存《徐霞客西游记》部分,李本已不传,杨本、徐本和叶本虽然保存下来了,但是他们都未见到原稿和最早的整理本——季本。
由于传抄时容易产生错误,校对又缺乏原稿作依据,加之有些抄录者或校勘者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文字炼达,又往往故弄玄虚,随心所欲的对《徐霞客游记》进行增删、改纂,致使今天保存下来的《徐霞客游记》和通行本,与原稿的本来面貌已经有了很大的出入。
如果只根据保存下来的《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进行研究,恐怕不一定能完全、准确、真实地表达作者思想的全貌及其成就。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只是一名布衣知识分子而已,他的一生平淡而又寂寞,他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是金沙江导江的;他游历了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
他一次又一次踏上旅途,他一次又一次留下了日记,他就是闻名的徐霞客。
他的《徐霞客游记》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是无穷无尽的,它在潜移默化中沁入我们的心灵。
毛泽东曾一度说过:“他就是走路,一辈子就是这么走遍了,主要力量用在长江。
《徐霞客游记》可以看。
”《徐霞客游记》经历了时间的冲刷,它拥有历史的见证,从撰写,整理到传抄,失真再到校注,恢复本来面目。
岁月记录下了它的全部历程。
正因为经历过了重重困难,所以它更被世人所珍惜;正因为是徐霞客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而留下的,所以它更让人惊叹。
我想起了啄木鸟,放着现成的草籽毛虫不吃,偏颇费周折的啄木叼虫,同样为了果腹,它显然比同类更艰难更有阻碍,但啄木鸟受到人们欢迎的程度却是同类所难望项背的,正因为多了一重生活阻碍,它们才多了人们的一份恩宠,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什么事是能随随便便就成功的。
那本游记历经重重苦难才能向世人展现其中的美。
它接受了时间的检验,历史的审读,时代的召唤,接受了磨难和阻碍,这才能看见美丽的彩虹。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欧美有些国家故意将本可笔直的公路修造成弯通曲道。
筑路多费资金,开车多费时间,对于“时间就是金钱”颇具经济头脑的欧美人,真是“自讨苦吃”,但他们认为这很值得,应为长时间在笔直没阻碍的公路上疾驶,易引发交通事故,有了弯通曲道的阻碍,司机必须时时警醒不敢掉以轻心。
事实证明,他们的做法确实是明智之举。
大千世界里,有风和日丽的春天,也有冰封雪飘的寒冬;有阳光雨露的滋润,也有冷风苦雨的侵袭。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旅程,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小路。
生活中的磨难,前进路上的阻碍,都是我们成才的催化剂。
没有它,我们坚韧的品格难以形成;没有它,我们顽强的意志难以练就。
想到泰戈尔的一句话:“我不祈求痛苦困难有所止境,只希望有一颗征服它的心。
”面对那些曾经有过的或者即将到来的困难阻碍,我们不应该畏惧也不可以厌恶,我们还要展开双手迎接它拥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