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 “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③熙熙而乐
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⑤朝而往,暮而归
(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 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 一般不译。如: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 技》)。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2.殚其地之出(代词,他们的)
3.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它)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代它的)
5.专其利三世也 (代词,这种) 6.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三、复习“何”
(一)“何”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 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等。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 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可译作“把”、“拿”、“用” 等。如:
①屠惧,投以骨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二)“以”用作连词,有三种情况:
1 .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 “用来”、“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 为“他(她)”“他(她)的”“他 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 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 一端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 “那”、“那个”、“那些”、 “这”、“这种”等。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 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 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专其 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 致”、“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以”有时相当于连词 “而”。如: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认为”。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本句 中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 一个“以”表目的,“用来”。)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 条件,可译为“凭借”“按 照”“依靠”“根据”等。 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③以天下之所顺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 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 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 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 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 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 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 马说》
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1.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代扶苏)
例句:刑以惩恶 A.皆以美于徐公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参考答案C
A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认 为”;
B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凭 借”; C句中的“以”用作连词,译作 “来”; D 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因 为”。 “刑以惩恶”中的“以”用作连词, 译作“来”,与C句中的“以”意义和用
(三)用作复音虚词。
1.“如……何”相当于“把…… 怎么样”如: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2.“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 疑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 样” 。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 》) 3.“何以” 即“以何”,相当于 “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何以 战?(《曹刿论战》)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参考答案C
A句中的“于”用作介词,译作“向”;
B句中的“于”用作介词,译作“比”;
C句中的“于”用作介词,译作“在”;
D句中的“于”用作介词,译作“对”。
“葬父于祖墓旁”中的“于” 与C句中 的“于”意义与用法相同,都是介词“在” 的意思。
3.【南通卷】下列句中“以” 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 )(2分)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
1.了解文言虚词复习要点。
2.掌握虚词“之、其、何、以、于、 而”的意义与用法。
近年来,金华市中考语文卷中, 连续出现了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增加了课外古文的阅读量。这类题 目出题的原则就是“考题在课外, 答案在课内”,这就需要我们在复 习阶段,系统地梳理课文中出现过 的文言知识。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何”的意义和用法:
1.何夜无月(疑问代词,哪) 2.吾欲之南海,何如(怎么样) 3.何有于我哉 (代词,什么) 4.又何间焉(为什么) 5.若为佣耕,何富贵也(怎么) 6.其如土石何 (把……怎么样)
四、复习“以”
( 一 ) “以”用作介词 ,有三种情 况: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 译为“因为”“由于”。如:
3.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 是”“然而”“却”“可是”。 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4.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 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敏而好学。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
4.【无锡卷】下列句中的“以” 与“复于其间为粥以赈”中的“以” 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以土砾凸者为丘
B.策之不以其道 C.扶苏以数谏故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参考答案D A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把”;
B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根 据”;
C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因 为”; D 句中的“以”用作连词,译作“来”。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答案: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句中两个“以”分别连接前后两个 词语,从而形成两个语意相对独立的 短语,朗读时可分别在两个短语后稍 作停顿)。
五、复习“于”
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1.表示处所,译作“从”、 “在”、“到”等。如: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 市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 表 示 动 作 的 对 象 , 译 作 “向”“对”“同”“给”“到”等。 如: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 之于帝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 ④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皆以美于徐公
参考答案B
A句中的“以”译作连词“来”; B句中的“以”译作介词“用”; C句中的“以”译作介词“因为”; D句的中“以”译作动词“认为”。 “以面受沫”中的“以”可译作介词 “用”,与B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一 致。
2.【无锡卷】下列句中的“于”与 “葬父于祖墓旁”中的“于”的意义和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告之于帝 B.贤于材人远矣 C.仓鹰击于殿上
6.【苏州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 画线的句子。(2分)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答案:燕国、赵国、韩国、魏国 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 (齐王) (句中“之”用作代词, 代这件事;句中“于”用作介词, 译作“到”) 。
7.【连云港卷】用斜线(∕)为乙文 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2分)
①一儿以日初远(《两小儿辩日》)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③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 谏》)
(四)“以”用作副词,表示时 间,译为:“已”、“已经”。 如: 固以怪之矣。(作副词,通 “已”,译为“已经”)《陈涉 世家》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介词,把) 2.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 3.属予作文以记之 (连词,来) 4.以伤先帝之明 (连词,以致) 5.可以为师矣(介词,凭、凭借) 6.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
“复于其间为粥以赈”中的“以”用作 连词,译作“来”,与D句中的“以”意义 和用法一致。
5.【镇江卷】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 面的句子。(2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答案: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 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 书籍。(句中第一个“以”表示原 因,译作“因为”,“以是”译作 “因此”;第二个“以” 译作介词 “把”)。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 人,他们) ②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
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
④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代物,指蛇)。
“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 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 一人称,译为“我”、“我们”。 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主人处处款之(《于园》)
1.环而攻之而不胜(第一个“而” 表示承接,第二个“而”表示转折)
2.弛然而卧(表修饰) 3.一鼓作气,再而衰(表承接)
4.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5.佣者笑而应曰(表修饰)
中考例题分析
1.【南京卷】下列句中加横线的 “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 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2.“之”用作指示代词, 表近指,可译为“这”。如: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 间,译为“的”。如: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予尝求 古仁人之心 。③小大之狱 。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 实在意义,不译。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 至之市(《郑人买履》)
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辍耕之陇上(动词,去,到) 2.二世杀之 (代词,代扶苏) 3.嘱予作文以记之 (代词,这件事)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助词,的)
5.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6.此之谓失其本心(结构助词,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二、复习“其”
2.“何”用作定语,可译为 “什么”“哪”。如:然则何时 而乐耶?(《岳阳楼记》)
3.“何”用作宾语,可译为 “什么”“哪里”。如:子何恃 而往?(《为学》)
(二)“何”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 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 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 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 样”。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 )
3.“于”表示被动, 可译为“被”。如: “受制于人”的“于”。
4.“于”表示时间,可译为: “到”。如: 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 者说》)
5.“于”表示比较,可译为 “比”。如: ①苛政猛于虎也 。(《捕 蛇者说》)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介词“于”的意义: 1.管夷吾举于士(从)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 3.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
4.吾祖死于是(在)
5.有求于我也 (对)
六、复习“而”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 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 “也”等,也可不译。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示承接关系,译作“然 后”“就” 。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④水落而石出 ⑤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3.“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 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可不译。如:
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②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4.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 足音节,无实意,不译。如:
①公将鼓之。②久之,目似瞑。
(三)“之”用作动词。译 为:“去”、“往”、“到…… 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为学》)
中考文言虚词的考查角度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 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的内容: 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 二是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三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
一、复习“之”
(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 “她”(他们)、“它”(它们)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