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资料
古代文学史_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古代文学史_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1b392bc960590c69ec3769a.png)
文人的五言诗是东汉才有的,相传为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等人的五言诗都不可信,这只是前人的传闻。《玉台新咏》把《文选》所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等八首和另一首古诗“兰若生春阳”题为枚乘所作,是没有根据的。所以钟嵘说:“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诗品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五言诗发展的趋势看来,枚乘的时代不可能出现这样优美的文人五言诗。《文选》又载苏武诗四首,李陵《与苏武诗》三首,其中抒写朋友夫妻离别之情,行役战场之苦,与苏李赠别的事无关;诗中所写“江汉”、“河梁”、“山海”、“中州”等语,更与苏李二人当日的情事和行踪不合。显然是后人假托的,或者是众多的无名氏古诗的一部分,被讹传为苏李的作品。至于其他诸书所载的苏李诗,那就更不必说了。此外《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皎夜光”一首,有人认为汉武帝太初以前的诗,实是出于误解(详后)。《文选》又把乐府古辞的《怨歌行》题为班婕妤作,也有问题。而古乐府《白头吟》的“皑如山上雪”一首,或又以为卓文君作,更是不可靠的。所以刘勰说:“成帝品录,三百馀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文心雕龙?明诗》可见齐梁时人已经不相信西汉时有文人五言诗了。)
东汉的文人五言诗之所以日趋成熟,是和学习乐府民歌分不开的。上述几首诗,无论语言风格、比兴手法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乐府民歌的影响。但其影响最显著、艺术成就最出色的则为辛延年的《羽林郎》和宋子侯的《董娇饶》二篇。前者写胡姬的抗拒豪强,后者假设桃李和采桑女子互相问答,感叹盛年一去,即遭捐弃的不幸命运。风格逼近乐府民歌。不但表现技巧纯熟,而且深得乐府民歌的精神。现录《羽林郎》一篇如下:
辛延年、宋子侯,生平不可考,可能是熟悉乐府民歌的下层文人。《羽林郎》是乐府中的“杂曲歌辞”。它反映汉末官僚贵族、豪强恶霸对人民横加欺压的不法行为,故事情节颇与《陌上桑》相似。诗中极力描写胡姬服饰的豪华,有模拟《陌上桑》迹象。胡姬拒绝金吾子的调戏和引诱,显示了她的坚贞不屈的品格,这也和罗敷一样,都是民间女性中的光辉形象。诗中的故事、对话、结构和夸张的描写方法都具有乐府民歌的特色。
【互联网】五言诗的发展历程
![【互联网】五言诗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5ebdd6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7.png)
五言诗的发展历程1️⃣ 五言诗的萌芽与初创五言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追溯其起源,可至先秦时期的民间歌谣与《诗经》中的某些篇章,这些作品虽多为四言,但已孕育了五言诗的雏形。
到了西汉时期,随着文人创作的兴起,五言诗开始崭露头角,以班固的《咏史》为代表,标志着五言诗作为一种独立的诗歌体裁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这一时期的五言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为后来的五言诗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东汉至魏晋的成熟与繁荣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文人雅士纷纷寄情于山水之间,以诗抒怀,五言诗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尤其是到了建安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以及“建安七子”等文学大家的涌现,将五言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他们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曹植的《白马篇》就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了五言诗的佳作。
魏晋时期,五言诗更是成为了文人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的主要载体,阮籍的《咏怀诗》、陶渊明的《饮酒》等作品,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思想,为五言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南北朝至唐宋的鼎盛与变革南北朝时期,五言诗继续繁荣发展,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在艺术技巧上也更加成熟。
这一时期的五言诗,更加注重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如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就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了南朝五言诗的典范。
到了唐代,五言诗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的出现,将五言诗的艺术成就推向了极致。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都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造诣,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
宋代以后,虽然七言诗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五言诗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形式之一。
综上所述,五言诗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诗意与智慧的史诗,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与变迁,也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感与理想。
五言诗的发展历程
![五言诗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9853fb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f.png)
五言诗的发展历程五言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历史悠久、发展丰富。
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五言诗的成熟与完善,经历了漫长而辛苦的探索与积累。
早在先秦时期,五言古诗的雏形已经开始形成。
先秦时期的诗歌多以詶颂帝王、贵族的功绩和风采为主题,形式上多为楚辞的骈文风格。
五言的形式在这个时期并不明显,对于韵脚的要求也并不严格。
到了汉代,五言诗开始步入发展的阶段。
汉乐府民歌的兴起为五言诗提供了一定的土壤。
这是因为民歌的形式比较自由,同时,汉代乐府中的五言古诗也开始出现。
这些古诗一般以乐府辞章和附赋的形式存在,内容与民生、政治、文化等方面有关,为五言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题材。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开始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在这个时期,五言诗逐渐脱离了乐府辞章的束缚,逐渐走向独立。
并且,在题材和艺术上也更加丰富多样。
不仅能歌善舞、描绘居家生活,还能表现社会变迁、自然景象、感怀之情等。
这些五言诗的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有些甚至写得很直白,富有朴素的民间传统色彩。
到了唐代,五言诗达到了鼎盛时期。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宫廷文化的繁盛进一步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唐代的五言诗重视修辞技巧,注重音律的和谐,同时也更加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代表性的五言诗人有王之涣、杜牧、李白、王维等。
他们的诗作以唐诗三百首为代表,各具特色,气象万千,为五言诗的发展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随着时代的变迁,五言诗在宋代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五言诗更加注重细腻和含蓄,题材更为广泛,内容更为独特。
宋代的五言诗以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诗人为代表,他们的诗作充满了豪放的个性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由于明清时期社会政治动荡,文人士大夫开始追求深沉、内敛的诗风,五言诗逐渐沉寂。
虽然五言诗在这个时期并未取得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但依然有不少优秀的作品涌现出来。
明代的五言诗人有杨慎、杨基、杨万里等;清代的五言诗人有袁枚、纳兰性德等,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明清时期五言诗的面貌。
五言诗的起源:
![五言诗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2dddc01dfad6195f312ba628.png)
五言诗:一、起源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与其它诗歌样式一样,也是从民间产生的。
早在四言诗盛行的时代,五言诗就已经开始萌芽,《诗经》中的四言诗中偶然杂有五言诗句。
西汉时,五言的歌谣越来越多,自汉武帝以后,五言歌谣被大量地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
它们有不少的新故事以及相当的艺术技巧,逐渐吸引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
文人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开始模仿起来,于是就有了文人的五言诗。
这便是五言诗的起源。
五言诗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二、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是班固的《咏史》。
歌咏缇萦救父的故事。
虽“有感叹之词”,但“质木无文”,缺乏形象性。
三、文人模仿创作的文人五言诗文人模仿民歌创作的五言诗当以辛延年的《羽林郎》为著名,它是模仿《陌上桑》而写的。
四、汉代最有影响的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一、《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时代《古诗十九首》载于萧统《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的编者题为“古诗”。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历来有许多推测。
从其内容、风格、技巧推断,它不能产生于西汉,而是东汉末年下层失意知识分子的作品。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既非一人创作,其反映的思想内容就很复杂。
有写热中仕宦的,如“今日良宴会”;有写游子思妇的,如“行行重行行”;汉代文人五言诗中的许多内容,在《国风》中都可以找到。
尤其是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
更为深沉的内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
男女离别的痛苦不但在于相思,而且还在于光阴流逝。
久别的夫妇虽然还会有团聚的日子,但青春的年华却一去不复返了。
正因为有了这种生命的感伤,才使这首诗具有更深的内蕴,它启发读者不但要珍惜爱情,更要珍惜青春,珍惜朝气蓬勃的生命。
也正因为青春的可贵,才足以显见爱情的价值的无限。
由此可见,写游子思妇的五言诗作,表现了汉代文人深沉的生命意识,它的内蕴,超出了男女相思,也使它与《诗经》中那些同题诗作有了明显的时代意识差别和抒情主体差别。
文人五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形成过程
![文人五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形成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ce057036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a.png)
五言诗的形成:多重因素影响下的诗歌变革
文人五言诗的产生原因和形成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诗经》的影响:五言诗起源于《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
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诗经》以四言为主,风格大多质朴典雅。
后来,人们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四言诗逐渐发展为五言,节奏上也更丰富多变。
这种节奏的变化和增加,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丰富,能够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乐府、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乐府是汉代的一个官方机构,负责采集和整理
民间音乐。
新乐府运动是唐代的一个诗歌运动,旨在用新乐府诗歌来反映现实、服务政治。
这两个运动都强调了民间音乐和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性,为五言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3.《楚辞》的影响:《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具有浓郁的
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楚辞》中的《离骚》飘逸浪漫,后来发展为散文,即我们所熟知的赋。
这种散文的形式对后来的五言诗产生了重要影响。
4.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诗歌的形式和内容有了新的要
求。
五言诗以其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的特点,适应了这种新的要求。
同时,由于其表达方式的灵活性和内容的广泛性,五言诗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文人的青睐和喜爱,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诗歌形式。
总的来说,文人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
从《诗经》的影响,到乐府、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再到《楚辞》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为五言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90de5305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1.png)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个字构成的诗。
一起来看看古诗起源,仅供大家参考!谢谢!1、一般认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所写的《咏史》。
此后,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诗》蔡邕的《翠鸟》等都是较早的文人五言诗。
2、《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3、《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编的《文选》4、《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的桓帝、灵帝之世,当是这一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所写。
5、先秦两汉时期,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阶段依次是《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文学基础: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逐渐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2、西晋末年,在世族清淡玄理风气的影响下,出现了玄言诗,其内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过徒具诗的形式而已。
3、梁陈两代,帝王和世族的生产更加腐朽,精神也更为空虚,他们不再满足于山水的清音,而要寻求强烈的声色刺激,于是产生了宫体诗。
4、“宫体诗”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其中也有一些类似文字游戏的咏物诗。
宫体诗产生并盛行于梁、陈时期。
5、东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6、南北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有:山水诗的兴起,拓展了诗歌题材;新体诗对古代诗歌的格律化奠定了基础;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在题材和诗歌形式上都有开创;文学理论多有建树,出现了《文心雕龙》《诗品》这样的理论著作;骈文及小说都是新的开创;萧统编选了我国第一部文学选集《文选》等。
7、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一、建安文学基础: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
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
![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74fd18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8e.png)
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第一篇: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教师中心稿)内容提要西汉,是五言诗的酝酿期,五言歌谣形式在这一时期日趋酝酿成熟。
到东汉,文人们在充分吸收民间歌谣形式的基础上,开始了五言诗创作,班固的《咏史》标志着这一创作的开始。
此后,经过许多作家的努力,至东汉末年,五言诗已进入成熟阶段,《古诗十九首》代表了这个时期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这不仅奠定了建安文学的基础,而且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到建安时期,曹植父子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树立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建安以后,阮籍是第一个全力用五言诗创作的人,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开了大规模五言组诗的先河,成为五言诗上划时代的作品。
西晋时期的藩岳在形式主义文风大盛的时代,在诗中保留了民歌的特色,推动了这一时期五言诗的发展。
和他同时代的陆机对诗的工整的讲求,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
比他们稍后些的作家左思。
以称誉文坛的“左思风力”扩充了五言诗的艺术风格。
他的《咏史》五言组诗是作家文学进入繁荣的标志。
到了东晋。
陶渊明以淳朴、自然的诗歌更进一步丰富了五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把五言诗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五言诗的酝酿期——西汉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它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
早在四言诗风靡中国诗坛的时代,五言形式已开始萌芽,如《诗经》中的《父子露》和《北山》:“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
何以穿我墉。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行露》“……或尽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劳,或楼迟偃仰……”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出现了《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虽然句句用韵,但较之前二者已完全脱离四言体,成为独立的五言诗形。
至西汉,类似的歌谣便多了起来:“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简析东汉文人五言诗发展
![简析东汉文人五言诗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d7997cd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b.png)
简析东汉文人五言诗发展进入东汉以后,文人诗歌创作出现新的局面,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其主要发展过程为以下几点:(1)东汉文人五言诗诗歌结构的确立①东汉较早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为班固。
班固对新兴的五言诗持认同态度,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其内容是西汉缇萦救父一事。
班固很大程度上是以史学家的笔法写五言诗且多以叙事为主,诗风质朴。
②继班固之后,张衡是继续创作五、七言诗的著名文人且取得了重要成就。
张衡的《同声歌》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在东汉文人五言诗中别具一格,这首诗借鉴了民歌的表现手法,措辞奇妙,兴寄高远。
张衡的五言诗较之班固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五言诗长于抒情,沿着乐府诗的华美方向发展,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
③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秦嘉的《赠妇诗》是一组艺术成就较高的抒情诗,这组诗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第一首写秦嘉即将赴京之际遣车迎妇,徐淑因病不能返回面别,使秦嘉伏枕辗转,彻夜难眠。
第二首写秦嘉想要前往徐淑处面叙款曲,终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成行。
第三首写启程赴京时以礼物赠遗徐淑,遥寄款诚。
(2)东汉文人五言诗思想内容的丰富从班固到秦嘉,经过一个世纪左右的发展,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进入繁荣期。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
二者相互补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古诗十九首》展示了游子思妇的复杂心态,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古代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同时,这些作品还透彻地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诗的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
《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3)东汉文人五言诗的诗风转变东汉末年,郦炎、赵壹、蔡邕等诗人通过自己的控诉、呐喊,开创了诗坛的新风气。
五言古诗简介
![五言古诗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936bd4b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03.png)
五言古诗简介一、五言古诗的定义与形式特点1. 定义•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它每句诗由五个字组成,全篇句数不拘,可长可短。
这种诗体是在四言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相较于四言诗,五言诗增加了一个字,在表情达意上更加丰富灵活。
•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短短几句,就把离别的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2. 形式特点•韵律:五言古诗在韵律上较为自由。
它不像律诗那样严格要求平仄对仗,但也有一定的节奏感。
一般来说,通过句中的平仄交替和句末的押韵来体现韵律之美。
不过,押韵的方式比较多样,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
•句式结构:五言古诗的句式结构一般为“二一二”或“二二一”。
这种结构使诗句在语义表达上更为清晰和富有层次。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就是典型的“二二一”结构,通过这种结构,诗人能够准确地描绘出塞外壮丽的景色。
二、五言古诗的发展历程1. 起源•五言古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当时民间歌谣中已经出现了五言的形式,如汉书·五行志中记载的童谣“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
桂树华不实,黄爵巢其颠。
”这些民谣为五言古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不过,西汉时期的五言诗还处于萌芽状态,数量较少,艺术上也不够成熟。
2. 发展与成熟•东汉时期,五言古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古诗的成熟。
这些诗大多是文人的作品,它们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境遇。
古诗十九首内容丰富,涉及爱情、思乡、仕途失意等诸多主题,其艺术表现手法高超,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动人。
•到了魏晋时期,五言古诗迎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是五言古诗创作的大家。
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气势磅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曹植的白马篇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的少年英雄形象,其诗风华丽而富有激情。
•东晋时期,陶渊明的五言古诗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文学——五言诗的起源
![中国古代文学——五言诗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e7a2f1775ef7ba0d4a733bcc.png)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中国古代文学——五言诗的起源,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
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
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中国古代文学——五言诗的起源现存有主名的东汉文人五言寺,数量虽然不多,但大体上可以看出文人五言诗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下面是的我们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和其他诗歌形式一样,都是从民间产生的。
五言诗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远在四言诗盛行时代,五言诗即已萌芽。
例如《诗经》中的《行露》、《北山》等篇已有半章或全章都是五言形式,但这不过是四言诗中偶然杂有一些五言诗句而已,当然不能算五言诗。
到了春秋末期,楚国民歌出现了《孺子歌》那样的形式(《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更晚又出现秦始皇时的《长城歌》的形式,虽然都是连句用韵,韵密而调促,而前者还带有语助词,但已经是独立成篇的五言诗雏形。
及至西汉,五言的歌谣谚语越来越多,其中如成帝时童谣:“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巅。
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汉书?五行志》)这种隔句用韵的形式,音节比较舒缓协调,是五言歌谣形式的进一步发展。
自汉武帝以后,这种形式的五言歌谣,大量地被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
它们有不少的新颖故事,相当成熟的艺术技巧,逐渐吸引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
他们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试行模仿起来,于是就有了文人的五言诗。
这便是五言诗的起源。
新的形式是适应于新的内容的。
汉初的四言诗本是继承《诗经》三百篇的形式,后来四言诗不能表达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作者才不得不突破旧形式,采用民歌的新形式来代替它。
所以东汉初年便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东汉末年,由于社会的大动荡,一些接近民间的文士忧生念乱,愈来愈感觉四言的旧形式不能适应,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就大量产生,而且艺术技巧日益成熟。
东汉文人五言诗
![东汉文人五言诗](https://img.taocdn.com/s3/m/86d07a8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c.png)
东汉文人五言诗东汉五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瑰宝,起源于西汉末年,兴盛于东汉时期。
它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丰富了我国诗歌的种类和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东汉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背景五言诗作为一种诗歌形式,起源于西汉末年,当时社会风气开放,对文化艺术的推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至东汉时期,五言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投身于五言诗的创作,使其逐渐成为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东汉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及作者东汉五言诗的代表作品有班固的《咏史》、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东汉五言诗的高度艺术价值,成为了后世传颂不衰的经典之作。
三、东汉五言诗的艺术特点与审美价值东汉五言诗在艺术特点上,以质朴真挚、寓意深刻见长。
它强调诗歌的表达力和说教意味,以整齐的句式、对仗的词语、鲜明的意象展现了五言诗的独特审美价值。
同时,东汉五言诗还注重诗歌的音乐性,使诗歌在吟咏中更具韵味。
四、东汉五言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东汉五言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标志着我国诗歌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过渡,还对后世唐诗的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都深受东汉五言诗的启发,从而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五、当代对东汉五言诗的研究与传承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东汉五言诗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从文学、历史、哲学等多角度挖掘其内涵。
同时,为了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各类关于东汉五言诗的选本、注释、研究专著纷纷涌现,使东汉五言诗的魅力得以传承和发扬。
总之,东汉五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a4b59ed102de2bd9605887a.png)
第五章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节五言诗的起源一、五言诗是从民间产生的1、《诗经》中的《行露》、《北山》等篇已有半章或全章是五言诗形式。
2、春秋末期楚国《孺子歌》及秦始皇时《长城歌》已是独立成篇的五言诗雏形。
3、西汉出现了五言的歌谣谚语。
是五言诗酝酿期尚未完全成熟的作品。
4、汉武帝后,乐府诗中出现了成熟的五言诗,文人们因爱好而摹仿,于是有了文人五言诗。
二、五言诗的特点五言诗句所包含的词和音节比四言句多,运用起来伸缩性也较大,所以在表达上更灵活更方便些。
锺嵘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於流俗‟。
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因为五言宜於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所以居文词之要,便成为众人所趋的一种新形体。
诗由四言而变为五言,是中国诗歌史上形式的进步。
三、文人五言诗产生于东汉,相传为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等人的五言诗都不可信,这只是前人的传闻。
第二节东汉的文人五言诗一、班固的《咏史》诗,虽“有感叹之词”,但“质木无文”,缺乏形象性,技巧还很不熟练。
是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五言诗。
二、张衡的《同声歌》,感情真挚,词采绮丽,表达技巧已有一定的进步。
三、秦嘉的《留郡赠妇诗》三首内容:叙述作者奉役离家,不得与其妻面别的惆怅情绪。
特点:以整齐排偶的语言,写真挚深厚的感情,朴素自然中表明了文人学习五言诗的技巧已渐趋熟练。
四、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娇饶》二首,风格逼近乐府民歌,不但表现技巧纯熟,而且深得乐府民歌的精神。
五、东汉末年还有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数量不少的无名氏“古诗”,其中一部分代表了那时文人五言诗的最高艺术成就,也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新阶段。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一、《古诗十九首》的来历《古诗十九首》载于《文选》,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编者题为“古诗”。
“古诗十九首”虽不是一人所作,但风格内容大体相同,估计产生时代大概在东汉末年。
刘勰曾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这话并不过分。
第五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第五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b92b4ae0029bd64783e2c49.png)
5、西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
已经形成。 《汉书·五行志》中,载有一首汉成帝 时的民间歌谣。
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桂树华
不实,黄雀巢其巅。故为人所羡, 今为人所怜。 隔句用韵的形式,音节比较舒缓协调, 是五言歌谣的进一步发展。
自汉武帝以后,五言歌谣大量被采入乐
府,逐渐引起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他 们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开始模仿,于是 就有了文人五言诗。
班固《西都赋》: 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
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
襟楼,俱以习之。 ——《西京杂记》
《淮南子》曰:“乌鹊填河而渡织
女。” 《风俗记》云: “织女七 夕渡河,使鹊为桥。” ——《说略·时序》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
挚情与阴影,激起酣畅饱满的
情思,形成一种紧张而震荡人 心的情感张力。
3、客游与愁绪
“游子”
乡土及故人,成为美丽的诱惑。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元】刘履:“客居远方,思亲友而
上卫风霜。洒扫清枕席,鞮芬以狄香。
重户结金扃,高下华镫光。衣解巾粉御, 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 没齿焉可忘。
乐府解题曰:“言妇人自谓幸得充闺房,
愿勉供妇职,不离君子,……以喻臣子 之事君也。” 感情真挚,词采绮丽,颇有乐府民歌情 调,表达技巧已有一定进步。
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 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五言古诗的兴起
![五言古诗的兴起](https://img.taocdn.com/s3/m/334a42eb26fff705cc170aa6.png)
迢 迢 牵 牛 星
美 丽 的 传 说 源 自 江 苏 东 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牛郎织女的故事
相爱
结婚
受阻
恳求
分离
遥望
tiáo
jiǎo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xiān zhuó
zhù
迢 迢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牵 牛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星 》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mò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汉魏晋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发展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纽带 作用。
《古诗十九首》及其文学地位
内容上,有的表现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 有时抒发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有的 抒写夫妻朋友间的离愁别绪,有的表现文 人、士大夫阶层的彷徨失意的心情。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 诗的成熟。刘勰在《文心雕龙》称誉它为 “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称它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的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 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东汉末年无名氏《古 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 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 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 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五言诗可 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 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 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 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 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 要形式之一。
天鹰座
牛郎星
思想感情
牛郎织女 隔河相望 不能团聚
比
人间男女 相爱受压制 不能欢聚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概述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b2d90408647d27284b735171.png)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作者:金安区张店镇白塔寺中学冯锐摘要:文人五言诗的起源,在古代文学研究中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本文试图以现有的资料来证明文人五言诗起源于西汉而非东汉,继而理清文人五言诗在汉代发展的大致脉络。
由虞姬的《和项王诗》到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文人五言诗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而趋于成熟,从此中国诗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以五言诗创作为主的时代即将到来。
关键词:汉代文人五言诗起源发展Han Dynasty poetry literati Origin and DevelopmentAbstract : Five-Word Poem origins in ancient literature study has been outstanding issu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esent the data to prove that the Five-Word Poem not originated in the Eastern Han , then sort out the Five-Word Poem in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of the Han Dynasty thread. By Yu "and items, WANG" Anonymous "19 Ancient Poems" Five-Word Poetry After 30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maturation From the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etry has entered a new era, a poem writing poetry-dominated era is just around the corner.Key words : Han Dynasty poetry literati rise development中国古代诗歌,以文人创作为主体。
论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
![论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a8e0dbf1a37f111f1855bed.png)
论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吴奕博汽车系94班摘要:五言体诗歌在汉末发展成熟,逐渐成为中国诗歌的主流体例。
它与之前的四言诗歌仅一字之差,但带来了很多深远的变革。
究其原因,牵涉历史文化审美创作诸多方面;而探究其发展历程,也有助于考察这一时期中国语言、文学乃至音乐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五言诗;汉语;中国古代音乐;本文将讨论在汉乐府至魏晋时期成型的五言诗的渊源和发展,希望能从多方面寻求例证,共同探讨这个话题,故笔者查阅了有关汉语言发展,词汇学,语音学,古乐发展史,诗歌发展史等多方材料,希望能得出综合性的结论。
虽然这些材料都对论述这个议题有所帮助,但由于所掌握的知识和材料有限,且各方材料较难相互佐证,最终呈现出的只是一个不完整的思考过程,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材料的陈列。
不足以为论文,但为一学习研讨的过程,头绪不整,思路未理,请老师见谅。
古代诗歌,所传世的最古老作品就是诗经,它的体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五言六言句,但主体节奏依然是二字节奏。
举例说明,卫风《静女》一篇中,全诗三小节十二句,五字句有“俟我于城隅”和“匪女之为美”,其中“于”为介词,“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构成后世五言诗的三字节奏(但后一句似乎没有必要取消独立性,也可以人为是为和曲而添加的音节,当然这个解释也不影响这句本来的二子节奏)。
而汉代的乐府歌词,其来源、采写、修订、功用和诗经并无二致,但这时的诗歌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早期乐府的诗歌接近楚辞体式,西汉时期的“铙歌”十八曲,为汉初传入的北狄乐,补添歌词而成。
《有所思》为其中一首。
其中间夹诗经、楚辞,五七言,长短句等多种句式,变化很丰富。
从一个侧面也可以印证这是和北狄曲而作,需要更多的变化以适应少数民族的曲风。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为二字节奏,但语言感觉和诗经稍有异处;“何以问遗君,双珠戴帽簪”是典型的五言三字节奏,可以分割为“何以/问/遗君,双珠/戴帽/簪”,而诗末“秋风肃肃晨风颸,东方须臾高知之”虽为七言,但用词组织和节奏都与近体七言诗不同。
五言诗与七言诗的发展变化
![五言诗与七言诗的发展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210d276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46.png)
五言诗与七言诗的发展变化一、背景介绍五言诗和七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有着独特的韵律和格律规定。
在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与七言诗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并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二、五言诗的发展变化1. 定义与特点•五言诗是一种由5个字组成每行的古典汉语诗体;•它以平仄音律为基础,形式固定而严谨。
2. 历史起源•五言古体诗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楚辞》;•后来在唐朝达到了高峰,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五言名篇。
3. 发展演变•唐代五代时期,五言继续保持其流行地位,表现出更多样化的兴盛;•宋代以后,五言逐渐衰落,并与其他体裁交融。
4. 著名作品•让我们回味经典:《静夜思》(李白)、《登鹳雀楼》(王之涣)等。
三、七言诗的发展变化1. 定义与特点•七言诗是一种由7个字组成每行的古典汉语诗体;•比五言诗更加宽松,音律较为自由。
2. 历史起源•七言古体诗起源于唐代初期,是从五言逐步演进而来的;•在唐代中期达到巅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七言佳作。
3. 发展演变•宋代以后,七言逐渐衰落,并在元明时期与其他体裁相融合;•Qing清代以后,则出现了一些有独特风格的七言新作。
4. 著名作品•让我们回味经典:《长恨歌》(白居易)、《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等。
四、五言诗与七言诗的比较与启示五言诗和七言诗在形式、韵律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然而,它们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
通过对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发展变化进行比较,我们不仅可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过程,还可以获得一些关于文艺创作与审美观念方面的启示。
五、结语五言诗与七言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种基本形式,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瑰宝和智慧。
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来说,掌握这两种诗歌形式的发展变化非常重要。
无论是欣赏经典名篇,还是体验古人的情感表达,五言诗与七言诗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品味。
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发展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898bfb0d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b.png)
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发展与变化介绍中国古代五言律诗是一种具有独特韵律和结构的中国诗体。
五言律诗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并在不同朝代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发展与变化,从其起源、特点、代表作品以及流派等方面进行阐述。
起源与特点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在汉代以前,古代中国的诗歌主要以四言、六言为主,五言诗并不常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五言律诗逐渐兴起。
五言律诗的特点在于其严格的韵律和结构。
按照五言律诗的要求,一首五言律诗需要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
而且,每句的字数和平仄需要严格对应,以确保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五言律诗在表达上也更加简洁明了,常常通过简短的句子和形象的描写来表达主题和情感。
发展与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五言律诗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五言律诗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规范和特点。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律诗开始有了一定的流派和风格。
其中,以乐府诗和绝句最为典型。
乐府诗是一种采用律诗形式的叙事诗歌,以其简洁明了的风格和深刻的表达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绝句则更加注重对感情和意境的把握,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唐代唐代是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鼎盛时期。
在唐代,五言律诗达到了巅峰,出现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和诗人。
唐代的五言律诗在主题和形式上都有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在主题上,唐代的五言律诗不仅仅局限于叙事和抒情,更多地涉及到社会、政治、风俗和自然等方面。
在形式上,唐代的五言律诗更加注重对音韵和节奏的把握,使诗歌更加优美动听。
同时,唐代的五言律诗也不再仅限于乐府诗和绝句,还有更多的创新和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五言律诗诗人,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
他们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为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宋代以后宋代以后,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发展逐渐趋于衰落。
虽然在宋代和元代的文人中仍然有一些作品和流派的出现,但整体上五言律诗已经较为陈旧。
五言古诗的兴起共19页PPT资料
![五言古诗的兴起共19页PPT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0d23fcf852458fb770b5682.png)
汉魏晋诗的主要诗人和作品:
汉末文人诗最成熟的作品《古诗十九首》 曹操《短歌行》《龟虽寿》(旧题乐府) 曹丕《燕歌行》(最早的文人七言诗) 曹植《白马篇》。 竹林七子:嵇康《赠秀才入军》 西晋的正史诗人:左思《咏史》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饮酒》《归园田居》系列 东晋末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登池上楼》
汉魏晋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发展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纽带 作用。
《古诗十九首》及其文学地位
内容上,有的表现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 有时抒发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有的 抒写夫妻朋友间的离愁别绪,有的表现文 人、士大夫阶层的彷徨失意的心情。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 诗的成熟。刘勰在《文心雕龙》称誉它为 “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称它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谢谢!
天鹰座
牛郎星
思想感情
牛郎织女 隔河相望 不能团聚
比
人间男女 相爱受压制 不能欢聚
喻
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 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 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鹊桥仙 宋 秦观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对牛郎的深情思念
织 女
分离的痛苦哀伤
的 情
品味叠字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
情 皎皎: 写星辰的光辉(亮)
中
相
景 纤纤: 写双手的形状(美) 思
景 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忙) 怨
中 情
盈盈: 写水流的形态(清)
别
脉脉: 写人物的神态(情)
叠音词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教师中心稿)内容提要西汉,是五言诗的酝酿期,五言歌谣形式在这一时期日趋酝酿成熟。
到东汉,文人们在充分吸收民间歌谣形式的基础上,开始了五言诗创作,班固的《咏史》标志着这一创作的开始。
此后,经过许多作家的努力,至东汉末年,五言诗已进入成熟阶段,《古诗十九首》代表了这个时期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这不仅奠定了建安文学的基础,而且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到建安时期,曹植父子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树立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建安以后,阮籍是第一个全力用五言诗创作的人,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开了大规模五言组诗的先河,成为五言诗上划时代的作品。
西晋时期的藩岳在形式主义文风大盛的时代,在诗中保留了民歌的特色,推动了这一时期五言诗的发展。
和他同时代的陆机对诗的工整的讲求,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
比他们稍后些的作家左思。
以称誉文坛的“左思风力”扩充了五言诗的艺术风格。
他的《咏史》五言组诗是作家文学进入繁荣的标志。
到了东晋。
陶渊明以淳朴、自然的诗歌更进一步丰富了五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把五言诗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五言诗的酝酿期——西汉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它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
早在四言诗风靡中国诗坛的时代,五言形式已开始萌芽,如《诗经》中的《父子露》和《北山》:“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
何以穿我墉。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行露》“……或尽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劳,或楼迟偃仰……”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出现了《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虽然句句用韵,但较之前二者已完全脱离四言体,成为独立的五言诗形。
至西汉,类似的歌谣便多了起来:“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戚夫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李延年《李夫人歌》“上陵何美美称,下津风以寒,问客从何来,言从水中央。
桂树为君船,青从为君笮。
木兰为君濯,黄金错其间……甘陵初二年,芝生铜池中,仙人下来饮,延寿千万岁”。
《铙歌?上陵》“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
桂树华不实,黄雀巢树颠。
古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撛”。
——成帝时民谣到这时侯,五言歌谣形式无论其用韵方式还是语言表达形式,都较《孺子歌》一类歌谣有了长足的进步。
可以说,五言诗已经初具规模。
当然就严格意义上说,这些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五言诗,但由于它们表现出比较成熟的艺术技巧,而且由于字数的增加,在表情达意上呈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因而博得了文人学士的青睐,他们便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意识地模仿,于是,五言诗便像一根幼苗在中国诗坛破土而出,并以它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为中国诗歌增添了不灭的光辉。
二五言诗的成立期——东汉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数东汉班固的《咏史》:“三王德弥薄板,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逮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
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这是一首写缇萦救父的短叙事诗。
五言体式已完全具备,但其艺术水平较差。
因此钟嵘批评道:“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这说明文人初学写五言诗,技巧还很不成熟,这以后,五言诗写得较好的是张衡,他的《同声歌》用新婚女子自述的语气,表现了女子结婚以后事夫的情景,感情诚挚,辞采华丽,表达技巧有了明显进步;如“情好新交接,恐慓若探汤”比喻贴切、形象,将新婚女子的心理状态表露无遗。
到了东汉末年,五言诗逐渐兴盛起来,作家群也不断扩大,其中成就较高的有秦嘉的《赠妇诗》三首,这是留别妻子的诗,表达了夫妻之间深切的友爱之情。
虽然缺乏社会意义,但感情诚挚凄恻,语言整齐优美,仍不失为五言诗趋向成熟期的好作品。
蔡邕的《翠鸟》以鸟自比,反映了作者遭遇迫害,幸逃仕网的心情。
炎的《见志诗》二首,表示作者不信宿命的思想、超迈绝世的雄心壮志和贤才被抑不用的感慨。
特别是赵壹的《刺世疾邪诗》篇末二诗,揭露东汉末年政治社会的黑暗,其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从以上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自班固起,作家们便不断吸收汉乐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的营养,用他们自己的努力,写现实的生活,抒发真实是感情,至东汉末年,把五言诗这种新型的诗歌形式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三、五言诗的成熟期——东汉末年五言诗的兴起,为叙事诗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随着五言体式的成熟,叙事诗在这一时期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从《上山采蘼芫》《十五从军征》至《陌上桑》和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薰妍绕》,再至无名氏的《孔雀东南飞》,蔡琰的《悲愤诗》,其艺术表现技巧和思想内容的演进形式是明显的。
尤其是《悲愤诗》以严谨的条理、真实的笔调,描写了作者颠沛流离的一生,把自己心情的痛苦,当时政治的离乱、社会的动荡飘摇以及广大人民的流离失所集中在一起,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代表了汉朝文人五言叙事诗的高峰,是五言诗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另外,这个时期,真正称得上普遍意义上的成熟的作品是〈〈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群无名作家创作的作品,是东汉末年大乱时代人民思想感情的表现,也是东汉末年社会黑暗现实的折射。
总括起来,它表现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写游子思归。
如〈〈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
(二)写热衷仕宦。
如“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回车驾言迈〉〉。
(三)写人生无常及时行乐。
如此〈〈青青陵上柏〉〉〈〈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四)写朋友交情凉薄。
〈〈明月皎夜光〉〉。
(五)主旨不明的。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表现出了较高的成就:一是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同样的内容它可以用不同的手法表达,差不多每篇每句都是抒情的,而抒情方法则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
如《迢迢牵牛星》,写景而情在其中。
二是能用平淡自然的语言表达出委婉生动的感情,能够把丰富的内涵加入到简单的故事之中,做到了“深衷浅貌,语短情长”。
(《古诗鉴》)“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自然过人。
”(《四溟诗话》)。
它还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
这些诗已不再是以前那种见景自然的天真活泼,而是一种澄澈的人生观照。
不仅表情达意与《上邪》《有所思》大不相同,而且它的应用范围也较乐府诗广,成为读书人阶层用来抒情泄愤的形式。
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汉末文人不是处在社会的最低层.能满足基本的生活条件,他们既使对社会不满,也不能理解黑暗社会的实质和根源。
因此,他们所写诗歌的题材是比较狭窄的,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但无论如何,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把五言诗体推向了高峰,并为建安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转折点,这个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四、五言诗的发展巩固期——魏晋建安时期:这一时期,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作家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
他们的创作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表现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另一方面突破《古诗十九首》的局限,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保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的“建安风骨”。
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
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一)正始时代:五言诗歌发展到正始时期才突破了建安时期沿用乐府旧题的模式,脱离五言旧题,开始自立题目,这是五言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的黑暗,五言诗表现为隐晦难懂的形式。
主要作家有阮籍: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人,他能够吸收多方面的影响,创造独特的风格,在五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是五言诗歌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具体表现在:1、这以前的文人作品,题材比较狭窄,只侧重写个人哀叹,而阮籍的五言咏怀诗是他整个人生感情的总汇,他用朴实生动的语言和象征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苦闷和社会和黑暗,把五言诗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五言诗到了他的手上,成了坦率裸露心灵模式和文人学士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从此,诗歌从言志走向缘情。
2、五言诗至阮籍完全脱离了民歌风味。
《诗品》说“其诗源于《小雅》”,是很有道理的。
3、阮籍开了大规模五言组诗的先河。
4、他创造了“响逸啁远”的独特的诗歌风格。
5、他以《咏怀》为题,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西晋时期:整个西晋文学在总体上是追求文辞华美,形式压倒内容的时代,这一时代,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过贡献的是藩岳、陆机和左西。
藩岳是形式主义的代表,其大部分作品内容单薄,词藻华艳,但他的少数篇章以言情见长,如《悼亡诗》,保留了民歌的特点,这在浮艳华靡之风盛行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它为五言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陆机和藩岳一样,也一味追求形式的华美,讲求语言的过分加工和深奥,对后世影响较大,但他对诗的工整的讲求,在五言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如果没有他,中国诗歌可能只满足于汉魏古朴直爽的诗风。
敢于和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顶风逆浪的是左思,他是个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又有反抗精神的人,因此它的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这显然是“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
他前期的代表作品《咏史》八首“创咏史之格,开咏怀之境”,在咏史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进而通过咏史,批判不合理的现象和制度,抒发同时代、同阶层人悲愤难抑的呼声,可称为咏史诗上的里程碑。
他的这八首《咏史》诗开了中国五言组诗的先例,这不仅有助于深刻而完整地表达诗人的情感,而且也是作家文学进入繁荣时期的标志。
从他的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建安以来文学技巧的进一步发展,诗中用对偶,也用词藻,但由于裁剪得当,严格地为表现内容服务,使得风力内充,一点没有冗沓平弱的感觉。
他的诗不只丰富了五言诗的风格,艺术表现也更为圆熟了。
(二)东晋时期:这一时期,玄言诗占据了文坛,使文学在内容上严重脱离现实,在艺术上失去了现象性和生动性,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局面,给五言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