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市设计概论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城市设计概论第讲要点

城市设计概论第讲要点
城市设计可以保护和传承城市 的历史文化,展现城市的特色
和魅力。
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城市设计关注人的需求,创造 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提升市民
的生活品质。
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
人性化原则
城市设计应关注人的需求,创 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满足市 民的生活、工作和休闲需求。
整体性原则
城市设计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 城市规划、建筑、景观、交通等多 个领域,实现整体协调发展。
生活氛围
指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活动, 如街头巷尾的交流、公共空间的使用 等,反映城市的活力。
城市景观设计原则
整体性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自 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实 现景观与城市的和谐统一。
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自然 资源,创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06
城市设计与历史文化保护
历史文化保护的意义
保持城市历史风貌
提高城市品质
保护历史文化有助于维护城市历史风 貌,保留城市发展的记忆和痕迹,为 城市居民提供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保护历史文化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品质 和形象,使城市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促进文化旅游发展
历史文化丰富的城市往往能吸引大量 游客,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城市 经济带来收益。
布局较为均衡。
组团式空间结构
城市被划分为若干个组 团,每个组团具有一定
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网络式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呈网络状分布, 各部分相互连接,形成较
为开放的空间体系。
城市形态分类
团块状城市
城市建成区整体呈团块状形态,一般规模较 大,空间布局紧凑。
带状城市
城市呈带状分布,一般沿交通线或河流延伸。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注: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画图题第一篇1.“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2.埃及公元前252023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

城为长方形,用墙分为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挤满250多个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区相同,有10~到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档阶层的居住区。

3.P 007 卡洪城平面图(绘)4.城乡化的含义:城乡化这一概念最简朴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过程,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长。

②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的多雨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③土地及地区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城市拥有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涉及铺装的路面、上下水道,其他公用设施,可以有较多的文化设施,这与农村的生活质量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城乡化也成为城市化,由于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

城乡化水平指城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5.城乡化发展的S型曲线(绘)P 013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乡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干达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加速阶段——当城乡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高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长,城乡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成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市设计概论

城市设计概论
10、简述行政、文化中心的景观和环境设计原则。
答:(1)以宏伟严整与开放的布局,形成空间组织特色;(2)以地方特色与文化精神,形成风格和风貌特色;(3)以整体性和个性相统一,形成城市的象征和标志;(4)以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渗透,形成亲切感与舒适性的氛围。
7、简述滨水区城市设计的主要原则。
答:(1)滨水空间共享;(2)建立亲水带;(3)注意可达性、特色和堤岸安全;(4)注重历史文脉和生态景观。
8、简要介绍城市公共活动中心选址的基本原则。
答:(1)符合城市发展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2)注意利用原有基础;(3)位置适中,交通方便;(4)考虑环境影响;(5)适应城市发展需要;(6)考虑工程建设的场地条件。
5、城市滨水区域:城市中路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岸线、路域三大部分组成。
6、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将城市各个子系统整合为城市空间大系统的作用机制,以各种功能活动对于不同区位的市场竞租曲线表示城市系统的构成机制。
7、城市形态:指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4、简述行政、文化中心的景观和环境设计原则。
答:(1)以宏伟严整与开放的布局,形成空间组织特色;(2)以地方特色与文化精神,形成风格和风貌特色;(3)以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统一,形成城市的象征和标志;(4)以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渗透,形成亲切感与舒适性的氛围。
5、简述广场空间的水环境的表现手法。
答:(1)作为广场主题,水体占广场的相当部分,其他的一切设施均围绕水体展开;(2)局部主题,水景只成为广场局部空间领域内的主体,成为该局部空间的主题;(3)辅助、点缀作用,通过水体来引导或传达某种信息。
4、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山水意象设计的具体手法有对比,因借,诱导,主从。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设计概论知识点汇总2023年修改整理

城市设计概论知识点汇总2023年修改整理

名词解释1.都市:“城,郭也”,防备性概念,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目的而兴建,边界鲜亮,形态封闭,内向;市意味着市场,是贸易交易的概念,为生产活动、商品交换的目的而兴建边界模糊,形态开放,外向2.都市空间:是承托与容纳都市活动的载体和容器。

都市空间表现为都市地域范围内一切要素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并随时刻动态进展的系统或集合,具有物质、社会、生态、感知和认知属性多种特性。

3.都市空间结构(都市结构):都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连接状态;也能够解释为都市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在都市生长过程中,在都市地域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和在营运过程中的状态。

4.都市空间形态(都市形态):都市在某一时刻内,在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阻碍下,进展所构成的空间形态特征。

狭义的都市形态指都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

5.都市设计:都市设计是人们为特定的都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承诺公示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6.田园都市:由英国人霍德华在1898年《Tomorrow,A Peace Way to Real Reform》(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的兼有都市和乡村有点的都市,其是为健康、生态和产业而设计的都市,规模提供丰富都市分散主义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①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②都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托付治理,其实质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并形成了一个“无贫民窟无烟尘的都市群”。

7.带形都市:基于一条连续的交通运输线,沿着这条线组织高密度的居住、生产、商业和服务设施而形成“带”一些低密度的用途则安排在交通线后面,一旦离开这条线,就进入乡村开敞空间8.广亩都市:由赖特在《宽敞的田野》(broadcres)中正式提出,注理论将都市分散进展推向最为极端的状态,依照这一理论,都市成为地球表面均匀分布的人类聚居地。

它的中心思想,将人类从都市中解脱出来,进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与就业相结合的新形势。

郭瑞阳专版大学生设计概论考试资料(B)

郭瑞阳专版大学生设计概论考试资料(B)

@郭瑞阳专版全国普通高校美术类专业设计类《设计概论》科目考试资料参考B:1.1. “设计”的内涵1.1 “设计”的概念的提出:设计与我们专业的联系,最初发生在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

被尊称为西方艺术史之父的意大利艺术家和作家瓦萨里提出了“设计的艺术”这么一个核心概念。

1.2 “设计”的的发展三阶段:20世纪上半叶之前:20世纪下半叶以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1.3 我国“设计”的概念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之前:工艺美术现在:艺术设计、设计艺术、设计简言之,设计学就是研究设计历史与理论的学科。

而早期人类有关设计的经验性总结,如中国古代的《考工记》和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都可视作设计学作为一门理论的最初萌芽和起点。

然而设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被学者们作出思辨的归纳和论理的阐述,则是20世纪以来的产物。

2.2.2 设计学的三个分支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批评2.3 设计史作为设计学的研究方向之一,设计史是一个极为年轻的课题,尽管设计的历史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可是对于设计史的研究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1977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这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装饰艺术史或应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2.4 设计理论传统上来讲,设计理论一直为它的学科美术和建筑理论所包容,这是因为设计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从美术与建筑实践中引申出来的理论总结。

设计作在西方有着深厚的理论传统。

在西方,一般以荷加斯的著作《美的分析》为最早的设计理论专著。

西方美术史之父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ll一1574年)在全面讨论设计这一概念时说道:“设计是三项艺术(建筑、绘画、雕塑)的父亲。

瓦萨里将设计与比例关系联系在一起讨论,这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也是人类对自然和人自身观察的理论归纳。

2.5 设计批评1.设计批评和设计史的联系:在理论上讲,设计批评与设计史是不可分割的,因为设计史家的工作建立于他的批评判断之上,而设计批评家的工作基础在于设计史教育和经验。

小龙整理-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小龙整理-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小龙)题型:一、名词解释(5个,5分)二、不定项选择(12个,24分)三、连线题(1个,6分)四、简答题(5个,40分)五、论述(1个,15分)1.1城市设计的概念P5. 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城市设计的概念总结为: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1.2城市设计的三个层次(P2)一是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的完成日期,城市设计对这种形体相关的主要方面完全可以做到有效的控制。

二是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的形体,但它们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如公路网,照明系统等三是城市或区域设计,这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如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区更新改造保护等设计。

(其重要的意义在于界定了城市设计的可能工作范围)1.3城市设计的任务《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被称为综合环境设计”。

1.4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1)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2)尊重自然、结合自然3)体现历史的连贯性4)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5)突出特色与个性6)实行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1.5城市规划的含义(了解内容)P7--81985年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为城市规划给出的定义:为了实现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合理目标,对城市的建筑物、街道、公园、公用设施以及城市物质环境的其他部分所作出的安排。

城市规划是为塑造或者改善城市环境而进行的一项政府职能、一种社会运动,或者是一门艺术,或者是三者的结合。

另: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相似之处都是将城市物质空间及其内容的安排座位主要的工作对象,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基本上内容差不多,都是社会、经济和空间(物质形态)发展并重,并赋予城市设计在形态设计、环境品质和景观艺术等方面的属性的预期。

城市设计考试重点

城市设计考试重点

城市设计目的:发展一种指导城市空间设计的政策框架。

定义:现代城市设计是一门关于城市建筑活动的综合性学科,它以城镇发展和建设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的对象所进行的研究而设计。

核心概念:为人创造场所。

归类:理论性概念和工程实践性概念两种。

城市设计优劣的评价主要有定量和定性两方面。

定性标准:特色(可识别性),格局清晰,尺度宜人,美学原则,生态原则、社区原则活动方便、丰富多样、可达性、环境特色。

场所内涵、结合自然要素等则显然可归属于对一个好的城市设计的定性评价标准。

定量标准:城市设计满足特定项范围内的建筑容积率、覆盖率和日照、通风等微气候的要求,以及考虑一些由空间度量关系而引起的视觉艺术和功能组织单元的要求属于城市设计评价的定量标准。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基本上内容差不多,都是社会、经济和空间(物质形态)发展并重,并赋予城市设计在形态设计、环境品质和景观艺术等方面的属性的预期。

古罗马城市设计主要有三方面特征:一、享乐主义特征。

古罗马帝国时代,国家版图已扩大到欧亚非三洲,所辖城市数以千计。

随着物质财富的日益聚集,古希腊社会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追求逐步为享乐主义思想所取代,整个社会沉醉在巨大的物质享受氛围中,城市里寓意精神寄托的神庙建筑的地位日益下降。

二、实用主义特征。

古罗马人不像古希腊人那样,对于自然环境与人文意识有着抽象,纯真的精神追求,它们更加重视强大而现实的人工实践。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其城市设计倾向于实用主义与拿来主义,综合一切可能有利于其利益实现的手法、技术与思想。

三、炫耀主义特征。

国势的强盛、领土的扩张以及财富的积聚,使得古罗马人越来越热衷于炫耀其强大的国家实力。

因而古罗马的城市与建筑设计没有沿用古希腊人本主义的原则,而是通过大模数的选择迫使空间体系与人分离,并因此产生一种具有征服性的崇高感与震撼力。

中古时代伊斯兰国家的城市设计:在缺少城市传统的伊斯兰国家,宗教对于城市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

(完整)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完整)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过程。

2.田园城市是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

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3.工业城市是由法国人戛涅于1917年提出的工业生产活动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按照工业生产规律,讲各个工业部门聚集在河流的河口附近相互协作,下游用来进行水上运输,城市的其他地区与工业区相隔离,布置在一块日照良好的高低上.4.带形城市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

城市各要素紧靠城市交通轴线聚集,必须遵循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的原则.5.光明城市是由法国大师柯布西耶提出的,这个城市有一个严格对称的网格状道路系统,两条宽阔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纵横轴线,他们在城市几何中心地下相交。

6.广亩城市是由美国建筑师F.L。

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每家每户占地一英亩,相互独立,它既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又结合乡村自然优雅的环境。

7.自然城市是指在漫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

8.人工城市是指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和一些城市中类似的部分。

9.树形结构:对于任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就叫树形结构。

10.半网络结构:当且仅当两个相互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集合的组合形成半网络结构。

11.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环境中,把成为对象的建筑称为“图",把被模糊的事物称之为“底”.像这种把建筑部分涂黑,把虚空间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

城市设计考点整理

城市设计考点整理

城市设计考点整理●城市设计发展历程●1.古典时代●古希腊●一,古希腊哲学思想强调对理性的追求。

认为美与理性是不可分割的。

●二,城邦精神是古希腊社会政治生活平等,民主,开放的反应,是古希腊的时代精神。

●三,以希波丹姆规划模式为代表的理想城市模式。

●一方面体现了对理性(整体秩序和谐等的追求。

●一方面又体现一层帮精神为代表的时代精神。

●希波丹姆。

●城市规划之父。

●他将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私宅。

●思想的体现,米利都城。

●在西方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系统被公认为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

●城市形态特征。

●一,理性的城市总体布局二,圣地建筑群。

三,公共建筑群。

四,住宅区●古罗马●一,古罗马的征服扩张导致神话了的中央集权制。

●二,罗马社会政治生活的状态导致了哲学和宗教的现实性和功利性。

●理想城市模式的缺失。

(芒福德批判——过度无序发展。

)●四,城市形态特征。

●城市的总体布局没有统一的模式统领全局。

●城市空间和城市建筑的重点是,通过巨大的城市空间和建筑体量实现对财富和力量的崇拜,并用它们来隐喻帝国政权的合法性。

●重要公共建筑的处理,显示了对世俗生活的追求。

●2.中世纪●城市类型:要寨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上帝之城是对基督教精神的诠释,也是中世纪的理想城市模式。

●城市形态特征。

●一整体而言,中世纪城市的规模较之古希腊与古罗马相对较小。

●二,自由的总体布局。

对于中世纪城市自然,整体,亲切的艺术成就,普遍的观点认为其是一种非意识设计的结果。

学者们指出中世纪的城市设计往往没有既定的设计意图,而是从社会生活出发相机而动。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渐进主义式的建设与修正,呈现为自然发展的产物。

也有学者认为,与其说中世纪城市设计的本质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主义,不如说是一种隐藏在自然主义背后的更高明,更有意识的思想体现。

而这种思想的根源,主要源自当时基督教生活影响。

●三,教堂的中心地位。

(完整word版)城市设计概论考试重点

(完整word版)城市设计概论考试重点

1城市设计的三个层次:城市空间的环境个性,场所感和可识别性。

2城市设计:是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3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生态优化为先原则人本原则场所塑造和时空连续原则美化性原则4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1)定性标准格局清新,尺度宜人,美学原则,生态原则;社区原则活动方便,丰富多样,可达性和环境特色,场所内涵,结合自然要素2)定量标准建筑的容积率覆盖率和日照通风等微气候的要求以及考虑一些有空间引起的视觉艺术和功能组织单元的要求。

5 城市规划为了实现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目标,对城市的建筑物街道,公园,公用设施以及城市物质环境的其他部分所做的安排。

城市规划是为了塑造或者改善城市环境而进行的一项政府职能,一种社会运动,或者一门专门技术,或是三者的结合。

5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的关系(1)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局部地段的物质要素进行设计,城市设计片中空间形态,详细设计注重操作,关注定位和定线。

(2)从重点上讲详规偏重于用地性质,建筑道路等两边的平面安排。

城市设计则重于建筑群体的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的布置。

(3)内容上讲详规涉及到工程技术问题,体现规划实施的步骤和建设项目的安排,考虑的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投资和建设量的配合;而城市设计更多设计感性认识及其人们的行为,心理的影响,表现为具体空间环境设计。

(4)从工作探究上讲详规常表现为二维内容,偏重于法律的性质条款政策,而城市设计的成果更为细致,具有充分的三位直观效果。

6 广义建筑学就其学科内涵说,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学科的精髓合为一体————吴良镛6希波丹姆——格网布局(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城市规划设计之父。

这种模式以方格路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

7古希腊城市设计的特点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究几何和数的和谐,已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几个街坊,解放面积一般比较小。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复习大纲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复习大纲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1城市: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3卫星城(卫星城镇):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4城市化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5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6城市性质定义: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7城市规模定义: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8城市对外交通主要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9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车场。

10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靠邻街面的界线。

11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12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13工业用地定义: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第一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并于1990年4月1日实施2新石器时代:固定居民点形成。

金属时代:城市出现.3兴建“卫星城镇”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旨在吸引大城市市区人口前往居住,并吸引从外地准备进入大城市市区的人口。

4古代城市发展特征:城市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城市结构简单,规模小;城市职能简单,更多的是政治军事职能;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成长主要采取有机生长方式,规划成长很少)5古埃及—“卡洪城” “卡洪城”是古埃及一种特殊的城市,它是为修建金字塔的工匠、奴隶提供生活居住设施的聚居地。

城市设计概论考试重点

城市设计概论考试重点

城市设计概论/考试重点提要第一讲:城市设计的基本观念1.试从不同角度阐述“城市"及“城市化”的不同含义;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密集性经济性,社会性粮食剩余,农业劳动力剩余形成了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是促使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1. 人口学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2。

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3。

经济学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

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城市设计概论讲稿09考试重点

城市设计概论讲稿09考试重点

第一章城市设计概述第一节城市的形成1.1对城市的理解最早的“城”是用来防御的。

其建成的目的是为军事上和政治上的需要。

特点:边界鲜明,有着严格管理下的城市人口;其总体形态是封闭的而且是内向的。

“市”的概念主要体现了贸易、交易的含义,是生产活动、经济生活所需要的。

特点:边界模糊,其形态是开放的、外向的。

1.2城市形成的两种形态一类是有规划的城市,即“自上而下”形成的城市;另一类是自由生长的城市,即“自下而上”形成的城市。

1.2.1自上而下——“人造城市”“自上而下”的城市是指按人的主观作用、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或某一统治阶级的理想模式建设的城市,也称之为“人造城市”。

形成背景主要是集权统治的社会制度。

1.2.2自下而上——“自然城市”“自下而上”的城市是指预先没有一个单一的目标和总体构思,主要是按自然或客观规律的作用,按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多年叠合积累形成的城市,也称为“自然城市”。

形成背景主要是与经验性文化传承机制有关。

第三节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容3.1对城市设计的理解3.1.1理论性概念专家学者比较重视城市设计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建立理论模型,力求从本质上揭示城市设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它较多地反映研究者个人的价值理想和信仰,不依附于其他的看法和观念,也不受政治、经济等现实因素的制约。

3.1.2工程实践性概念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则更多地从自己的实际工作和案例研究来理解和认识城市设计的定义,更加关注内容的现实性、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

在涉及内容上,更注重城市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理论性概念和工程实践性概念的共同点:两者都认为城市设计与人的认知体验和城镇建筑环境有关,可以说,它们是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来看城市设计的。

3.2城市设计的定义及评价标准3.2.1城市设计定义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

城市设计复习资料

城市设计复习资料

城市设计1、城市设计概念:定义:以人为中心的,从总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整体形象和环境景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

2、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全过程。

3、城市设计的目标:一般意义上的目标,乃指人类活动的动机意志、目的或对象。

也指人们活动计划所争取的将来状况。

现代城市设计的目标是为人们创造舒适、方便、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

5、古罗马城市设计的特征:(1)享乐主义特征;(2)实用主义特征;(3)炫耀主义特征。

6、中世纪的城市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1)要塞型;(2)城堡型;(3)商业交通型。

7、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了解)8、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空间形式理论:(1)卡米洛·西特的“视觉有序”理论:主张将城市设计建立在对于城市空间感知的严格分析上,并通过大量的典型空间实例考察与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列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与设计规律;批评了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的刻板模式,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倡导了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基本原则,揭示了城镇建设的内在艺术构成规律。

(2)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城市建设的原则:a、表现的原则;b、相互协调的原则;c、有机秩序的原则。

艺术创造问题;a、界定了形式的起源、意义、性质、重要性及牵涉范围,对自然界的形式表现进行了类比分析,提出大自然的“有机秩序”规律。

b、强调了艺术的创造本质,认为创造的倾向是一种本能,而理智仅在创造过程中起着辅助的作用;c、形式探索中的特殊领域,按其特定的性质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是靠推理就可以领会的问题,第二类是靠直觉感受的问题。

(3)芦原义信:减法空间和加法空间:前者先确定内部,再向外建立秩序;后者先确定外部再向内建立秩序;十分之一理论:要获得与室内相似意义的空间,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8~10倍的尺度;外部模数理论:外部空间设计可以采用20~25m为模数。

大学城市设计概论考试重点

大学城市设计概论考试重点

1、城市设计根本评价标准。

定性标准:包括特色〔可识别性〕、格局清晰、尺度宜人、美学原那么、生态原那么、社区原那么、活动方便、丰富多样、可达性、环境特色、场所内涵、结合自然要素等那么显然可归属对一个好的城市设计的定性评价标准。

定量标准:包括工程范围内的建筑容积率、覆盖率和日照、通风等微气候的要求,以及考虑一些由空间度量关系而引起的视觉艺术和功能组织单元的要求属于城市设计评价的定量标准。

2、城市设计在城市建立中的作用和地位。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及阶段对照。

作用和地位: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之间的缓冲期,它起到了联系城市规划于建筑设计桥梁的作用,是减震器。

阶段对照:总体城市设计——对应城市总体规划:着重研究在城市规划前提下的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立、形体构造、开放空间和景观体系、公共性人文活动空间的组织、地标性建筑布局等。

片区城市设计——对应城市详细规划:主要针对功能相对独立并具有相对环境整体性的城市街区,分析该地区对于城市整体的价值,保护、挖掘或强化该地区已有的环境特色和开发潜能。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对应城市详细规划:主要指具体的建立工程工程设计,如街景、广场、交通枢纽、大型建筑物及其周边外部环境的设计等。

3、城市设计及哪些要素有关?政治要素:绝大多数城市规划设计及其相关的建立活动都曾收到过不同程度的政治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最初城市的形成及开展就和政治统治及便于设防的建立目的严密联系。

——保护、防御、布局、等级秩序。

有三方的关联:第一,政治作为一种有效的建立参及因素,通常贯穿了城市建立的全过程。

第二,政治理想常常是城市建立的主导动力,也常常是城市设计需优先保证的要求。

对于设计者而言,只能理解、磋商、协同作用,而无法摆脱。

第三,政治干预方式的适宜及否,对城市规划建立的成败至关重要。

文化要素:文化要素在城市开展历史曾经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各个时代的城市建立活动实质上也是建筑文化的创造过程。

城市设计考点

城市设计考点

2.历史不考3空间要素结构与空间:尺度、视角、认知(宏观微观分离,意象正确)线性空间:构成要素(道路不意味线性空间,路的有形边界是重要因素,街墙形态决定街道空间形态,街道断面是要素之二,断面是否连续决定空间性质);质量元素(界面可支持空间活动,有对景,光影质量,层次感);空间内容与空间活动(连接、购物、展示等)场所空间:基本形态、尺度要素、活动环境叙事空间:法国皇家苑囿叙事性、中国江南私家园林叙事性4生成要素地块与区位要素:1.城市区位环境;2.地理要素;3.事件动力(交通集散、集中居住、政府所在、旅游休闲)地块与交通要素:1.地块容量与交通环境;2.立体交通策略;3.空间句法理论地块与人文要素:1.城市传统街区;2.封闭式住宅区;3.单位大院空间地块与建筑容量:单一功能、复合功能、多地块综合使用5物理环境形态与物理环境:范围:声光热气流环境等形态与环境测评:舒适度评价(温、风、视、声舒适度);气温测评(热岛,其关联因素:天空开阔度);空气质量(空气龄);生态指标形态与环境研究:城市尺度、街廓尺度、街道尺度6要素认知不考7城市形态有机形态:特征(具有清晰的形态特征;以时间为轴生长;以时间为轴形态变化;多形态并存并可转译);成因(地形限定、土地利用功能和权属限定;社会活动影响;公共政策和个体经济行为)格网形态:内涵(一种控制手段、认知技术);划分(聚居模式、土地出让);单元(要素:生活模式(建筑组合方式)、建筑体量(基本尺寸)、组合方式(间距与交通组合))理想范式:政治范式、功能范式、社会组织范式叙事形态:纪念意义、象征意义、历史印记8阶段设置城市设计问题:中观尺度上城市建设问题(城市运行、场所质量、人造环境、城市尺度、文化特征、公共领域)城市设计阶段:总规阶段(策略性、概念性)、控详阶段、修详阶段(可操作性、具体化)城市设计类型:旧城保护与更新、城市自然风景保护与利用、城市中心区更新与发展、城市新区空间发展城市设计成果:设计研究、设计图则、调研资料、实施方案9技术术语规划术语:控高、六线、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等空间形态术语:肌理、贴线、视廊、生态廊道、日照等城市交通术语:路幅、板块、速度、功能等城市安全术语:疏散、消防等10公共空间系统公共空间:向所有人开放与可达的社会空间,街道、广场、公园、公共设施等;外延:具有社会属性一面公共空间系统:公共空间要素在一个城市区域内的集合,有均衡性、连续性、清晰性,意义:支持活动的连续性,有助城市认知公共空间要素:街道、广场、公共景观、公共建筑与设施街道:路面、建筑界面、街道景观、街道标识(arcade、步行街、日常步行街、特色步行街、步行系统)广场:piazza,近人尺度、连续界面、视觉中心(政治广场、商业广场、市民广场)公共景观:滨水空间、绿地系统公共建筑与设施:城市公共空间节点:公共建筑及周边景观空间、公共建筑集群11路网组织路网概述:路径、街道、交通路网类型与层级:基于交通组织、基于平面形式、基于组织机制、基于进入方式路径的结构与空间:公共景观体系、自然景观系统、景区道路组织、重要空间节点街道综合断面设计:街道尺寸与断面划分、街道家具与绿化配置、街道铺装与市政设施、复合空间街道12肌理组织肌理概述:肌理的意义(中观尺度与分辨率下的城市形态/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在一致性的城市形态区域)城市肌理构成:街区、地块、建筑城市肌理演化: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肌理形态类型:基于形态、基于质地、基于功能肌理特征与建筑尺度:路网形态、街区尺度、建筑尺度、组合方式肌理形态与地块功能:公共建筑群、居住建筑群、居住配套设施、城市开放空间、城市休闲绿地13文本分析不考14数据分析数据分析与收集方法:场地调研与认知、问题与表格制作、仪器的使用与数据分析图示分析方法:色彩标识与统计、肌理认定与统计、饼图表示与统计基于GIS的分析方法:可视度分析与应用、路网通达度分析、土地使用强度分析、适建度分析、日照分析15实践不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城市设计基本评价标准。

定性标准:包括特色(可识别性)、格局清晰、尺度宜人、美学原则、生态原则、社区原则、活动方便、丰富多样、可达性、环境特色、场所内涵、结合自然要素等则显然可归属对一个好的城市设计的定性评价标准。

定量标准:包括项目范围内的建筑容积率、覆盖率和日照、通风等微气候的要求,以及考虑一些由空间度量关系而引起的视觉艺术和功能组织单元的要求属于城市设计评价的定量标准。

2、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及阶段对照。

作用和地位: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缓冲期,它起到了联系城市规划于建筑设计桥梁的作用,是减震器。

阶段对照:总体城市设计——对应城市总体规划:着重研究在城市规划前提下的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形体结构、开放空间和景观体系、公共性人文活动空间的组织、地标性建筑布局等。

片区城市设计——对应城市详细规划:主要针对功能相对独立并具有相对环境整体性的城市街区,分析该地区对于城市整体的价值,保护、挖掘或强化该地区已有的环境特色和开发潜能。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对应城市详细规划:主要指具体的建设工程项目设计,如街景、广场、交通枢纽、大型建筑物及其周边外部环境的设计等。

3、城市设计与哪些要素有关?政治要素:绝大多数城市规划设计及其相关的建设活动都曾收到过不同程度的政治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最初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就和政治统治与便于设防的建设目的紧密联系。

——保护、防御、布局、等级秩序。

有三方的关联:第一,政治作为一种有效的建设参与因素,通常贯穿了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第二,政治理想常常是城市建设的主导动力,也常常是城市设计需优先保证的要求。

对于设计者而言,只能理解、磋商、协同作用,而无法摆脱。

第三,政治干预方式的合适与否,对城市规划建设的成败至关重要。

文化要素:文化要素在城市发展历史曾经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各个时代的城市建设活动实质上也是建筑文化的创造过程。

所谓“城市是文化的橱窗”。

文化属性是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

城市特色除自然和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外,世界不同文化圈和地域性的文化差异也是城市特色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法律(规)要素:任何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活动都是在某种形式的建设法规和条令下进行的,从历史上看,政策和法律要素是人类聚居地规模逐渐扩张后进行集中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相比整治要素,政策和法规与具体城市建设的关系要密切一些,而其作用同样也非常重要。

自然生态要素:城市地域自然生态学条件及其要素(如气候、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从来就对城镇规划和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自然生态学条件对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和布局的特色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4、欧洲不同阶段城市设计的主要特征。

古希腊:雅典——卫城是宗教圣地和公共活动中心,建筑物顺应山势,无刻板的轴线,自由布局(体现人的自由、平等)。

古罗马:有正是的城市布局规划(选址、分区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方位、神学思想)。

三方面特征: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炫耀主义。

城市广场称为古罗马城市设计着力打造的核心。

但从根本上忽略了城市文化与精神功能,忽视了城市环境所应具有的锻炼人、塑造人的特征需求。

中古时代伊斯兰国家(亚非国家不答):游牧,商旅输入了城市文化。

中世纪欧洲:自发成长——三种类型:要塞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

具体特征(6点):1、城市一般选址于水源丰粮食充足、地形易守难攻的地区;2、城市色彩非常突出;3、城市设计非常强调与自然地形的有机契合;4、基督教会至高无上的政治和精神地位,使得整体结构、空间组织甚至社会活动,几乎都围绕教堂展开;5、城市道路中心向周边辐射,形成环状;6、街道连续且围合感非常强,利于人流组织。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化、规范化、正方形、八边形、多边形、圆形结构;格网式街道系统;同心圆式街道系统,,巴洛克时期:强烈的城市轴线、几何发散的平面布局与大尺度的规整绿化;宽阔笔直的大道,节点中央设置公共建筑与构筑物;大道两侧统一立面标准与退缩尺寸。

5、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特点。

(分为礼制与非礼制进行阐述)中轴线体现帝王宗法礼制;风水观。

儒学——礼制等级管子——因地制宜老子——道法自然里坊:“里”早上开,晚上关“坊”围合封闭空间街巷:出去即开放空间6、城市设计理论卡米络·西特:认为城市规划基于视觉美学的城市设计之间存在的分离。

广场与建筑和纪念物之间的整体性、广场中心的开敞性、边界的围合型、尺度的适宜性、形态的不规则性。

反对机械刻板的“现代体系”。

芦原义信:强调外部空间设计,提出“空间秩序”、“逆空间”、“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和减法空间”。

勒·柯布西耶:“城市集中主义”——中心高度集聚化。

新型、高校的城市交通,高密度的城市建设解决拥挤、城市内密度调整、中心集聚。

“简化城市设计”:简单的外形,崇尚秩序、功能与朴实。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通过人的感受来判断,易识别性、易记忆性、有秩序、有特色。

并且认为一般的城市形态理论应以人为目的,以具体的物质形态环境为研究对象,并且应当具有动态、参与决策与公众可参与的特征。

简·雅各布斯:城市最基本的特征——人的活动;街道三项基本功能——安全、交往、同化孩子;要回复街道和街区“多样性”的活力,满足几个基本条件:1、混合不同的土地使用性质,考虑不同时间、不同使用要求的公用;2、大部分街道要短,街道拐弯抹角的机会要多;3、街区中必须混有不同年代、不同条件的建筑,老房子应占相当比例;4、人流往返频繁,密度和拥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伊安·麦克哈格:第一个把生态学用在城市设计之上,两大原则:1、生态系统可以承受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压力,但这承受力是有限度的。

因此,人类应与大自然合作,不应为敌;2、某些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特别敏感,因而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危,必须妥善处理。

麦克哈格认为:美是建立于人与自然环境长期的交往而产生的复杂和丰富的反应。

这也是美与善的连接。

具体来说,其生态设计方法是1)自然过程规划2)生态因子调查3)生态因子的分析综合4)规划结果表达。

7、城市设计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任务。

对象:1、物质空间环境;2、功能活动与人;3、管理机制。

内容:1、总体城市设计——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城市景观;城市开放空间与公共活动;城市活动系统;城市特色分区(重点地段与节点);城市设计实施措施。

2、局部城市设计——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城市景观;城市开放空间爱你与公共活动;道路交通;城市特色分区(重点地段与节点);城市设计实施措施。

任务:1、城市环境研究:2、城市空间环境;3、城市社会空间;4、城市经济发展;5、管理与控制。

8、简述城市空间要素和景观构成1、土地利用;2、空间格局;3、道路交通;4、开放空间;5、建筑形态;6、城市色彩。

9、城市开放空间的体系化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一、开放空间在城市范围内的区位选择。

1)场地的自然特性。

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状况,也包括周边的环境影响和树、石等自然要素。

具体选择时要遵循“是否适合于开发建设”的原则。

2)场地的交通条件。

这主要体现在场地相对于周边干道的接近度及其之间的联系路径(易达性和可达性)之上。

二、开放空间在城市范围内的“一体化”设计。

1)将每一部分都纳入到系统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当中,彼此之间以各种路径相连(步行道、自行车道和林荫大道等),形成自身相对独立和完整的道路体系。

2)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在相互扶持的基础上,要能支持不同的休闲活动,以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地形条件、服务范围和休闲特征来。

总的来说,开放空间及其体系是人们从外部认知、体验城市空间,也是呈现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的主要领域。

10、城市色彩设计的原则和意义。

原则:1)要体现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美;2)要传承文脉,珍视城市现有的色彩特质和历史文化;3)要考虑城市的气候条件、山水特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4)要考虑建筑场所不同的功能性质。

意义:1)城市色彩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反映;2)城市色彩可以辅助城市空间的形成;3)城市色彩对形体的调和是一种重要的补救措施。

如何实现对城市色彩的控制引导?城市色彩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建筑色彩和场所色彩。

方法:主色调统一;辅色调统一;场所色统一。

11、城市设计各典型空间类型设计的基本原则。

1)城市道路空间:1、便捷高校原则;2、舒适宜人原则;3、局部步行原则;4、公交优先原则。

步行街(区)设计: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舒适性;人性化;类型选择和细部设计。

2)城市广场空间:1、多样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宜人性原则;4、生态型原则。

3)城市绿地:1、便利舒适原则;2、景观丰富原则;3、生态效益原则。

4)城市中心区:1、土地使用多样性原则;2、提升土地开发强度原则;3、提供便利交通原则;4、创造方便有效的联系原则;5、建立正面意象原则。

5)大学校园:1、人性化原则;2、社会化原则;3、生态化原则。

6)城市居住区:邻里单位1、交通内外分离;2、充足绿化;3、必要服务设施;4、保持原有自然环境。

7)城市滨水区:1、整体性原则;2、适配、制宜、特色原则;3、生态优先原则;4、滚动渐进原则;5、岸线资源共享与社会公正原则。

8)建筑综合:首先考虑的是整体性、关联性或耦合性;其次才是建筑物本身12、结合课程设计与案例分析,如何理解城市设计各典型空间设计的相关要素?1)城市道路空间:1、比例;2、线型;3、沿街建筑与界面;4、铺装、栽植与相关设施。

步行街(区):1、正确的选址;2、良好的交通出行条件;3、尺度与空间。

2)城市广场空间:1、选址与布局;2、规模与特色;3、尺度与围合;4、空间层次;5、环境设计。

3)城市中心区:1、形态功能;2、交通系统;3、自然与人文环境;4、形象与高层建筑。

4)城市绿地:1、选址与布局(同城市广场);2、功能;3、景观组织(地形、植物、建筑)5)大学校园:1、功能分区;2、交通组织;3、生态设计;4、建筑设计的特殊性与校园环境场所感的创造。

6)城市居住区:1、空间布局;2、交通组织;3、绿地景观;4、建筑形态。

7)建筑综合体:1、土地利用;2、公共空间系统;3、交通组织;4、建筑形态。

8)城市滨水区:1、位置与功能;2、交通组织;3、建筑景观;4、生态设计。

13、城市设计空间——形体分析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其各自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视觉秩序分析:从视觉角度来探讨城市空间的艺术组织原则。

以三维空间的静态的视觉感受和美学价值为角度,注重对图形的感觉、对韵律和节奏的理解、对均衡的识别、对比例等和谐关系的敏感和透视效果上的形体感官。

2)图形——背景分析:从二维平面(地图)来分析公共空间及建筑实体的形式和分布,研究城市环境中的虚空间与实体之间的存在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