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重点总结(二)

合集下载

考研攻略中药化学科目颜色反应及结构总结二中药化学笔记自己整理总结

考研攻略中药化学科目颜色反应及结构总结二中药化学笔记自己整理总结

考研攻略中药化学科目颜色反应及结构总结二中药化学笔记自己整理总结以下是中药化学中颜色反应及结构的总结,供您参考:一、颜色反应1. 硝酸-乙醇反应:某些含有羟基或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在硝酸存在下与乙醇反应,可产生不同颜色。

例如黄酮醇类化合物呈红色或紫色,而黄酮类化合物呈黄色或绿色。

2. 溴水反应:含有共轭双键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溶液的颜色发生变化。

例如,黄酮醇类化合物与溴水反应后呈红紫色,而黄酮类化合物与溴水反应后呈橙黄色。

3. 三氯化铁反应:某些含有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三氯化铁反应,产生颜色变化。

例如,黄酮醇类化合物与三氯化铁反应后呈深绿色,而黄酮类化合物与三氯化铁反应后呈黄色。

二、结构总结1.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合物,具有C6-C3-C6的基本骨架,包括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

其中,黄酮和二氢黄酮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个羰基,而黄酮醇和二氢黄酮醇则具有多个羟基。

2. 香豆素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另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具有苯骈α-吡喃酮的结构。

根据其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简单香豆素、呋喃香豆素和吡喃香豆素等。

其中,简单香豆素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个α-呋喃基团,而呋喃香豆素和吡喃香豆素则分别具有呋喃环和吡喃环。

3. 木脂素类化合物:木脂素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存在的一类具有苯丙素结构的化合物,其基本骨架为C6-C3。

根据其结构特征,可以分为二苯乙烯型、苯丙素型和环木脂素型等。

其中,二苯乙烯型木脂素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两个乙烯基团,而苯丙素型和环木脂素型木脂素则分别具有苯丙烷和环己烷的结构。

4. 生物碱类化合物:生物碱是一类具有复杂结构的含氮有机化合物,通常存在于植物中。

根据其结构特征,可以分为吡啶生物碱、喹啉生物碱、嘌呤生物碱等。

这些生物碱在植物中通常以盐的形式存在,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准确全面的信息,可查阅相关的书籍或咨询该领域的专家。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质、结构、作用机理等的学科。

下面是中药化学的一些重点总结:
1.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中药材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鞣质、挥发油等。

了解中药材的化学组成,对于进一步研究中药的药理活性和药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中药的提取与分离技术: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往往较复杂,需要通过适当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将目标成分从中药材中提取出来。

常用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包括水提取、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色谱技术等。

3. 中药材中的多糖类化合物:中药材中常含有多糖类化合物,如多糖类、多肽类等,这些化合物对中药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其结构、活性及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中药的药效基础。

4. 中药中的活性成分的分析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往往含量较低,需要通过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定。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质谱(MS)、核磁共振(NMR)等。

5. 中药中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其毒性与安全性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化学研究需要考虑中药的药理活性和副作用,以确保中药的合理应用。

6. 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的药效与安全
性的重要环节。

中药化学研究需要开发出一套适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物质指纹图谱、含量测定、质量标准等。

总之,中药化学的研究涉及到中药材的化学成分、提取与分离技术、活性成分分析鉴定、毒性与安全性评价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这些重点内容对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效机制和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总结复习资料知识点重点

中药化学总结复习资料知识点重点

中药化学第一章1、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2、有效成分:拥有生物活性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第二章一次代谢:经过光合作用、固氮反响等生成糖、蛋白质、脂质、核酸、酶、莽草酸等二次代谢:醋酸 -丙二酸门路:生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聚酮类等甲戊二羟酸门路:生成萜类及甾体化合物莽草酸门路:生成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氨基酸门路:生成生物碱第2 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选择)溶剂的选择溶剂按极性分:○1亲脂性有机溶剂。

(石油醚、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长处:选择性强;弊端:不可以或不简单提拿出亲水性杂质。

合用于:油脂、蜡、挥发油、甾体、萜类○2亲水性有机溶剂。

(乙醇、甲醇,最常有)长处:提取率高、可回收、价钱低;弊端:易燃。

合用于:苷类、生物碱、有机酸往常甲醇比乙醇有更好的提纯成效,可是甲醇比乙醇毒性大○3水:为增添某些成分溶解度也常采纳酸水及碱水。

长处:低价易得,使用安全;弊端:回收难,易发霉。

合用于:糖、氨基酸、蛋白质、无机盐(选择合用方法)提取方法:(1)煎煮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固。

(2)浸渍法:合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固。

(3)渗漉法:合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固。

(4)回流提取法:不宜用受热易损坏(5)连续回流提取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固。

2.水蒸气蒸馏法:合用难溶于水拥有挥发性的(提取挥发油、小分子香豆素)3.超临界流体萃取发:合用于加热不稳固(常用的物质有CO2、 NH3)4.其余方法:升华法:樟木中的樟脑、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依据极性选择试剂)极性弱→强:石油醚<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色谱分别法:(1)吸附色谱(吸附剂对被分别化合物分子吸附能力)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硅胶—用于分别极性相对较小的成分氧化铝—用于分别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生物碱、甾、萜)活性炭—用于分别水溶性物质(氨基酸、糖、苷)聚酰胺(氢键)―用于分别酚类、醌类(黄酮类、蒽醌类、鞣质)a硅胶、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溶质极性大,吸附力强;溶剂极性大,洗脱力强b活性炭位非极性吸附剂(2)凝胶色谱(原理:分子筛作用—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别)(3)离子互换色谱(混淆物中各成分的解离度差别)(4)大孔树脂色谱(具多孔构造,物理吸附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质达到分别的目的)(5)分派色谱(分派系数):正相: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分别极性及中等极性的分子型物质)反相: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分别非极性及中等极性物质)5、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1) IR(红外光谱):功能基确实认、芳环代替种类的判断(2) UV(紫外光谱):判断共轭系统中代替基的地点、种类、数量(3) NMR:氢核磁共振:质子种类、氢散布、核间关系炭核磁共振:质子种类、炭散布、核间关系二维核磁共振:化学构造间不同地点H之间的关系(4)MS(质谱法):确立化合物分子量、元素构成以及由裂解碎片检测官能团、辨识化学合物种类、推导碳骨架(5)旋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化合物的构型和构象、确立某些官能团在手性分子中的位置第三章(一)糖类化合物 ,通式为 Cm(H2O)n,故称碳水化合物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糖的分类:单糖、低聚糖(又叫寡糖,2~9 个)、多糖(10+)CHO CHOH OH HO HCH 2OH CH 2OHD ——相距醛(酮)基最远的手性碳上的羟基处在右侧;L ——相距醛(酮)基最远的手性碳上的羟基处在左侧Haworth 式中:D-型: -CH2OH 在环上方L-型: -CH2OH在环下方α-构型 : C1-OH 与 C5 上代替基在异侧β -构型 : C1-OH 与 C5 上代替基在同侧纤维素:由葡萄糖以 1β— 4 苷键连结而成。

中药二知识点总结笔记

中药二知识点总结笔记

中药二知识点总结笔记一、中药的定义及分类1. 中药的定义中药是指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制备的药品。

中药起源于我国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制剂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中。

2. 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根据药品来源、制剂形式以及功能作用等进行分类。

- 根据药品来源,中药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 根据制剂形式,中药可分为汤剂、丸剂、片剂、散剂等。

- 根据功能作用,中药可分为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等。

二、中药的基本理论1. 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理论、脏腑学说、精气神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这些理论基础贯穿于中药学的各个方面,是中药学习和应用的基石。

2. 中药配伍原则中医药理论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中药配伍原则是指中药组方时,要根据中医药理论的要求,遵循药物相辅相成、药物协调作用、药物相间制约等原则对药材进行合理配伍,以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

3. 中药药性中药的药性是指药物具有的性味特点,包括寒热温凉、苦甘酸辛咸等。

药物的药性决定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和作用机制,是中药学习和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中药的药材与功效1. 中药药材中药药材是中药的主要原料,主要分为植物药材、动物药材和矿物药材。

中药药材具有丰富的药理成分和药效成分,经过科学研究和加工制备,可以制成各种中药制剂。

2. 中药功效中药药材经过合理的加工和配伍后,可以具有多种功效,如清热解毒、平肝潜阳、益气健脾、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等。

不同的药材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和配伍方法,可以发挥出不同的药效,对各种疾病起到治疗和调理作用。

四、中药在临床应用1. 中药治疗方法中医药理论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气功调理等,其中中药治疗作为中医治疗方法的核心,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中。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化学基本概念1.中药及其化学成分中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保健的药物或药材,而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多糖类、挥发油类、环烯醇类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活性。

2.中药提取技术中药提取技术是指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技术方法,包括水提取、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离子液提取等。

这些提取技术的发展,为中药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更加高效、纯净的化学成分。

3.中药质量评价中药质量评价是指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药效物质等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物质定性、定量、指纹图谱、药效评价等内容。

中药质量评价是保证中药质量、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中药化学成分1.中药中的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它们具有有效的药理活性,如阿片类生物碱、茶碱类生物碱、喜树碱类生物碱、毒蕃茄碱类生物碱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镇痛、镇静、解热等药理作用。

2.中药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重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异黄酮、芳香二苯乙烷类等化合物,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血栓等多种药理活性。

3.中药中的三萜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代表性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甾体三萜、原三萜、醇三萜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

4.中药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如葡聚糖、甘露糖、阿拉伯糖等多糖类化合物,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降血脂等生物活性。

5.中药中的挥发油类挥发油类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它们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萜类、酚酮类、醇醇或醛醇类等。

它们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药理活性。

6.中药中的环烯醇类化合物环烯醇类是中药中的一类具有重要药理活性的物质,如桃金娘内脂醇、延胡索内脂醇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保肝、镇静等作用。

以上是中药中的一些重要化学成分,它们在中药中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和药效作用,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强极性溶剂:水亲水性有机溶剂:与水任意混溶(甲、乙醇,丙酮)亲脂性有机溶剂:不与水任意混溶,可分层(乙醚、氯仿、苯、石油醚)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苯丙素二、提取分离1.苯丙烯、苯丙醛、苯丙酸的酯类衍生物具有挥发性,是挥发油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可用水蒸气蒸馏。

2.苯丙酸衍生物可用有机酸的方法提取。

香豆素二、理化性质(一)物理性质游离香豆素----多有完好的结晶,大多具香味。

小分子的有挥发性和升华性。

苷则无。

在紫外光照射下,香豆素类成分多显蓝色或紫色荧光。

(二)溶解性游离香豆素----难溶于冷水,可溶于沸水,易溶于苯、乙醚、氯仿、乙醇。

香豆素苷----能溶于水、甲醇、乙醇,难溶于乙醚、苯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香豆素遇碱水解与稀碱水感化可水解开环,构成水溶性的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

酸化,又可立即环合形成脂溶性香豆素而析出。

如果与碱液长时间加热,将转为反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酸化后不能环合。

与浓碱共沸,往往得到的是裂解产物——酚类或酚酸。

(三)成色反映1.异羟肟酸铁反应内酯在碱性前提下开环,与盐酸羟胺缩合,在酸性前提下,与三价铁离子络和成白色。

内酯[异羟肟酸铁反应、盐酸羟胺(碱性)、红色]2.酚羟基回响反映➢FeCl3溶液与具酚羟基物质回响反映产生绿色至茶青色沉淀➢若酚羟基的邻、对位无代替,可与重氮化试剂回响反映而显白色至紫白色。

含酚羟基的化合物[三氯化铁回响反映、FeCl3、绿色]3.Gibb’s回响反映Gibb’s试剂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在弱碱性前提下,与酚羟基对位活泼氢缩合成蓝色化合物。

6位无代替的香豆素显阳性。

Ph-OH对位无取代[Gibb’s反应,Gibb’s试剂,蓝色]4Emerson反应Emerson试剂2%的4-氨基安替比林和8%的铁氰化钾。

其余同Gibb’s。

Ph-OH对位无取代[Emerson反应,Emerson试剂试剂,红色]三.香豆素的提取与分离(一)提取利用香豆素的溶解性、挥发性及具有内酯结构的性质进行提取分离。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药物两部分。

天然产物中包括大量的生物碱、多糖、黄酮类、醇类和酚类等。

而人工合成药物则主要是从中药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改造和合成。

2. 中药中的天然产物有着复杂的化学成分,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

3.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分析和鉴定。

二、中药的有效成分1. 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药用植物中所含的生物碱、生物酶、多糖、黄酮类、醇类等,这些成分对于中药的药效具有重要作用。

2.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3.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三、中药的药效评价1. 中药的药效评价主要包括对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及对中药配方的药效进行评价。

2. 中药的药效评价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动物试验、细胞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和验证。

3. 中药的药效评价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中药的适应症、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1. 中药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和中药质量分析的研究。

2. 中药的质量控制需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确定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质量标准。

3. 中药的质量控制还需要对中药的来源、制备、贮存、运输等环节进行控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

五、中药的新药开发1. 中药的新药开发主要包括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以及对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进行评价和验证。

2. 中药的新药开发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确定中药新药的适应症、药效、安全性和用药剂量等参数。

3. 中药的新药开发还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和药物注册等环节进行评价和验证,确保中药新药的质量和安全。

中药化学必备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备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备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原料中药的原料通常是指天然药材,是指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自然界的种子、茎、根、叶、花、果实、树皮、树干等加工而成的药材。

中药的原料主要来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

中药原材料的来源决定了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多样性,因此在中药化学研究中必须深入了解并掌握各类中药原料的特点、提取方法、质量标准等内容。

1. 植物药材植物药材是中药的主要原料之一,其种类繁多,如人参、枸杞、黄芪、党参、当归、川芎等。

植物药材通常包含大量的有效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类、鞣质类、挥发油类、多糖类等,这些成分对中药的药理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药研究中需要掌握植物药材的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2. 动物药材动物药材是指以动物或其部分组织为原料制成的药材,常见的有鹿茸、海马、熊胆等。

动物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与植物药材有所不同,因此研究中药化学必备知识点还包括对动物药材的提取、鉴定和分析等内容。

3. 矿物药材矿物药材是指以天然矿物为材料加工而成的中药,如砒霜、雄黄、硫磺等。

矿物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与植物和动物药材有所差异,中药化学研究中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二、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提取与分离是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从中药原料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并实现其纯化和分离。

中药提取与分离的方法包括溶剂提取、萃取、色谱分离、电泳分离与鉴定等。

中药提取与分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溶剂提取溶剂提取是指利用溶剂对中药原料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的方法。

常用的溶剂包括乙醇、醋酸乙酯、甲醇等。

溶剂提取方法简单、经济,适用范围广,但需要注意不同中药原料的适宜溶剂的选择。

2. 萃取萃取是指利用溶剂对中药原料进行连续或间歇提取的方法,其优点是提取效果好,但需要严格控制提取温度、时间、介质酸碱度等参数。

3. 色谱分离色谱分离是指利用色谱柱将中药提取液中的混合成分进行分离的方法,常见的色谱包括硅胶柱色谱、逆相色谱、层析色谱等。

2024年中药学各章总结

2024年中药学各章总结

2024年中药学各章总结第一章:中药生物学本章重点探讨了中药的生物学特性和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

我们了解到中药的药效与生物活性成分密切相关,而药用植物的培育和采集对中药质量的保证至关重要。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和贮藏技术。

第二章:中药化学本章重点介绍了中药的化学组成和分析方法。

我们了解到中药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等。

中药化学分析方法的研究对中药质量控制和活性成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中药药理学本章探讨了中药的药理学特性和作用机制。

我们了解到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来实现,而中药多成分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其药效具有多靶点的特点。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的作用规律和临床应用。

第四章:中药制药学本章重点介绍了中药的制药过程和制剂类型。

我们了解到中药制剂的选择和制备对药效的发挥和药物的质量至关重要。

本章还详细介绍了中药制剂的炮制、加工和质量控制技术。

第五章:中药分析方法学本章重点讨论了中药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我们了解到中药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对中药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还介绍了常用的色谱、质谱和光谱等分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第六章:中药药物学本章探讨了中药的药效、毒性和药物相互作用。

我们了解到中药的药效和毒性是相互联系的,而与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中药药物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中药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原则。

第七章:中药品质学本章重点介绍了中药品质控制和质量评价的方法。

我们了解到中药品质控制的关键是对中药材的质量评价和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本章还介绍了中药的标准化和质量评价的方法。

以上是2024年中药学各章的总结范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药化学的基本概念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及药理学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化学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物的分析、药物的化学合成、药物的构效关系等内容,是中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二、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是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

其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生物酮、皂甙、黄酮类、酚酸类、萜类、多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其中多种物质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中药的药理效应。

2. 药物的分析中药的分析是指对中药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纯化、分离和鉴定的过程。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分析出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药效。

3. 药物的化学合成某些中药化学成分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化合物的纯度和产量,从而提高药物的药效和稳定性。

4. 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构效关系是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可以预测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为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三、中药中常见化学成分的性质及作用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有氮原子的碱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生物碱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菌、抗肿瘤、镇痛、兴奋神经系统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碱有阿托品、麦角新碱、吡哆麻酸等。

2. 生物酮生物酮是一类特殊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酮有甘草酸、丹皮酮等。

3. 皂甙皂甙是一类含有糖基或糖苷基的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增强免疫等作用。

常见的皂甙有五指毛桃皂素、人参皂苷等。

4. 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常见的黄酮类有花青素、大豆异黄酮等。

5. 酚酸类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常见的酚酸类有丹参酸、马齿苋酸等。

6. 萜类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镇痛等作用,常见的萜类有薄荷脑、蒲公英素等。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理解误区:1.中药都是天然植物或纯天然的2.中药无毒或毒性很低学习内容:1.掌握植物各类有效成分结构、理化成分(溶解度、极性、酸碱性、鉴别反应)、合成2.掌握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3.掌握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理化方法:颜色反应、理化常数、衍生物制备光谱方法:UV、IR、NMR、MS第二章(一)分离方法: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极性吸附剂上有机化合物的保留顺序:氟碳化合物<饱和烃<烯烃<芳烃<有机卤化物<醚<硝基化合物<腈<叔胺<酯醛酮<醇<伯胺<酰胺<羧酸<磺酸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分离极性分子&中等极性分子极性小的先流出反相色谱:流动相——强极性溶剂(甲醇-水/乙腈-水);固定相——弱极性溶剂(十八烷基硅烷/C8键合相)&中等极性分子>酚>水>醇>胺>酰胺>醛>酯>醚>卤代烃>烃极性官能团越多,极性越大(甲醇>乙醇>氯仿>苯)3.凝胶色谱: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到达分离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且分离时先出来(二)质谱MS1.电子轰击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2.电喷雾店里质谱:大分子&小分子3.化学电离质谱/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106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诱导效应:电负性越强,信号峰在低场出现;共轭效应:p-π共轭(孤对电子与双键)移向高场;π-π共轭(两个双键)移向低场化学键的各向异性:叁键化学位移移向高场,碳碳、碳氧双键移向低场;苯环移向低场;δCH3<δCH2溶剂:形成氢键移向低场浓度、温度3.峰裂分数:n+1 规律——n为相邻碳原子上的质子数峰面积:质子的数目J,用来衡量偶合作用的大小。

与它们各自所在平面的夹角有关不同类型13C呈单峰形式朝上或朝下伸出,易识别。

中药化学知识点横向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横向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横向总结一、中药化学基础知识中药化学是中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组成、结构、性质、作用机理等。

中药化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药化学基本概念、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分析方法等内容。

1. 中药化学基本概念中药的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生物碱等。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中药化学成分可分为多种类别,如生物碱、酚类、醛酮类、黄酮类、鞣质类等。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其药用价值和药效。

2.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来源于中草药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皮等。

这些部分中各自含有不同种类的化学成分,有些是药用成分,有些是杂质。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一般可分为主要活性成分和辅助成分两类,主要活性成分是药用价值较高的成分,辅助成分是对主要活性成分的药效起到辅助作用的成分。

3. 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提取与分离是指从中药材中提取出所需的化学成分,并进行纯化和分离的过程。

中药提取与分离主要包括溶剂浸提、水蒸馏、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多种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高效地提取出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减少杂质的影响,保证其药用效果。

4. 中药分析方法中药分析方法是指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的方法。

传统上,中药的分析主要依靠色谱法、光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技术手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的分析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出现了新的分析技术,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准确鉴定,为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中药中的常见化学成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常见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酚类化合物、生物碱、黄酮类、皂苷、鞣质等。

1. 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常见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常见的酚类化合物包括黄酮类、酚酸类、酚酮类、酚醇类等。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补充: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作用原理:溶剂穿透入药材原料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将其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一般提取规律:①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三氯甲烷、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②糖苷、氨基酸等类成分则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③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分子或离子形式)随溶液而异,故溶解度将随pH而改变,可用不同pH 的碱或酸提取。

补充:溶剂的选择。

1)常见溶剂类型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2)溶剂选择的原则(1)相似相溶,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2)不与有效成分反应(3)不溶共存杂质(4)节约成本:价廉、安全、易得、浓缩方便。

常用亲水性提取溶剂溶剂优点缺点水对细胞穿透力强,提取效率高安全、价廉、易得水杂质多、易变对含淀粉、粘液质多的药材不易过滤乙醇对药材组织穿透力强,效率高有选择性,不同浓度极性不同可防腐、沸点低,易除去、较便宜可抑制酶活性、大部分可回收利用脂溶性杂质较多有挥发性、易燃烧甲醇效率高于乙醇毒性大、较贵提取方法a、煎煮b、浸渍法c、渗漉法d、回流e、连续回流(索氏提取)掌握不同提取方法原理、特点及适用的成分类型。

1.煎煮法定义:中药材加水浸泡后加热煮沸。

优点:简便。

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化学总结 第二章:生物碱

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化学总结 第二章:生物碱

第二章 生物碱第一节 基本内容一、生物碱的定义生物碱(Alkaloids )指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大多有较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子结合在环内(特例:有机胺类生物碱N 原子不在环内);多呈碱性,可与酸成盐;多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

一般来说,除氨基酸、氨基糖、肽类、蛋白质、核酸、核苷酸以及含氮维生素等动、植物体必需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外,其他含氮有机化合物均可视为生物碱。

二、生物碱的分布植 物 类 型 科 属双子叶植物(多见,已知有50多个科的120多个属)如毛茛科(黄连属黄连,乌头属乌头、附子)、防己科(汉防己、北豆根)、罂粟科(罂粟、延胡索)、茄科(曼陀罗属洋金花、颠茄属颠茄、莨菪属莨菪)、马钱科(马钱子)、小檗科(三棵针)、豆科(苦参属苦参、槐属苦豆子)、芸香科吴茱萸属(吴茱萸)等单子叶植物 如石蒜科、百合科(贝母属的川贝母、浙贝母)、兰科等裸子植物 如麻黄科、红豆杉科、三尖杉科和松柏科等低等植物 如烟碱存在于蕨类植物中,麦角生物碱存在于菌类植物中地衣、苔藓类植物中仅发现少数简单的吲哚类生物碱。

藻类、水生类植物中未发现生物碱。

宝马别逗罂粟(毛茛科、马钱科、茄科、豆科、罂粟科)防己终于小破(防己科、吴茱萸属、小檗科)存在形式:①酰胺形式;②游离形式:少数极弱碱,如那可丁;③有机酸盐形式:绝大多数生物碱,如柠檬酸盐、草酸盐、酒石酸盐、琥珀酸盐等;④无机酸盐形式:少数盐酸生物碱,如盐酸小檗碱、硫酸吗啡等;⑤极少数以N-氧化物、生物碱苷等形式存在。

三、生物碱的分类及结构特征(一)吡啶类生物碱此类生物碱多来源于赖氨酸,是由吡啶或哌啶衍生的生物碱,其结构简单,数量较少,主要有两种类型。

1.简单吡啶类此类生物碱分子较小,结构简单,很多呈液态。

如槟榔中的槟榔碱、槟榔次碱,烟草中的烟碱,胡椒中的胡椒碱等。

2.双稠哌啶类由两个哌啶环共用一个氮原子稠合而成的杂环,具喹喏里西啶的基本母核。

主要分布于豆科、石松科和千屈菜科。

(整理)中药化学重点.

(整理)中药化学重点.

中药化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中药化学成分。

具体地说,中药化学主要是研究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中药的来源:中药除少数品种为人工制品外,大都是来自于植物、动物、矿物的非人工制品,并以植物来源为主。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1、中药有效成分:通常把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具有治疗作用,可以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2、中药无效成分:不具有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的化学成分。

3、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1、糖: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

2、苷:苷又称为甙或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苷中的非糖部分称为苷元或配基。

3、氮苷:糖上的端基碳与苷元上氮原子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氮苷。

4、碳苷:一类糖基的端基碳原子与苷元碳原子直接相连接而成的苷类化合物。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1、醌类化合物可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

2、醌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酸碱性醌类化合物多具有酚羟基,故具有一定的酸性。

β–羟基醌类化合物的酸性>α–羟基醌类化合物的酸性(2)颜色反应主要基于其氧化还原性质以及分子中的酚羟基性质。

3、3、醌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1)蒽醌苷类与游离蒽醌的分离根据其极性的差别,故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苷类在氯仿中不溶而游离(2)游离蒽醌的分离方法:pH梯度萃取法、色谱法(3)蒽醌苷类的分离方法:溶剂法、色谱法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1、概念:苯丙素类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群,是一类广泛在在于中药中的天然产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及其化学性质和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理作用的基础,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特性对于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药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生物碱类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中药化学成分,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大多具有毒性,是中药中常见的主要活性成分,如鸦片中的吗啡、毒蕈碱中的毒蕈碱等。

2. 生物苷类生物苷是由糖类及其他分子组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当归中的当归苷、人参中的人参皂苷等。

3. 生物黄酮类生物黄酮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活性,如芍药中的芍药苷、茶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等。

4. 多糖类多糖是一类由多个糖分子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活性,如灵芝中的灵芝多糖、枸杞中的枸杞多糖等。

5. 生物酚类生物酚是一类具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亚类,如鞣酸、黄酮类、酚酸类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杀菌等活性,如葡萄籽中的原花青素、丁香中的丁香酚等。

6. 醇类醇类是一类具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青蒿中的青蒿素、独活中的独活醇等。

7. 挥发油类挥发油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和强烈气味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薄荷中的薄荷脑、茴香中的茴香醚等。

8. 酮类酮类是一类具有羰基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亚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葛根中的黄蜡酮、麦角中的麦角酮等。

以上是中药中常见的一些化学成分,其中每一类成分都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些化学成分中的活性物质与中药的药理活性密切相关。

二、中药化学分析中药化学分析是通过一系列分析方法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掌握中药的成分信息,为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药效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的中药化学分析方法有:1.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是在薄层固定相上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分析方法,可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和鉴定。

中药化学-要点总结

中药化学-要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1500-600cm-1区域为指纹区,可鉴别化合物真伪。

紫外-可见光谱UV光谱对共轭双键、α、β-不饱和羰基结构及芳香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是重要手段1H-NMR 通过化学位移、峰面积、信号的裂分及偶合常数(J)提供分子中质子的数目、类型及相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息。

12C-NMR 噪音去耦/全氢去耦/宽带去耦:DEPT第二章生物碱一、基本内容生物碱是指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大多有较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子结合在环内;多呈碱性,可与酸成盐多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

(例外:秋水仙碱,N原子不在环内,且几乎不显碱性)。

绝大多数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毛茛科(黄连、乌头、附子)、防己科(汉防己、北豆根)、罂粟科(罂粟、延胡索)、茄科(洋金花、颠茄、莨菪)、马钱科(马钱子)、小檗科(三颗针)、豆科(苦参、苦豆子);单子叶植物也有少数科存在生物碱:石蒜科、百合科(贝母)、兰科;低等植物中仅个别存在生物碱:蕨类植物(烟碱)、菌类植物(麦角生物碱);科属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常含有相同结构类型的生物碱;生物碱在植物体内多数集中分布在某一部分或某些器官;生物碱在不同的植物中含量差别很大。

生物碱在植物体内,除了以酰胺的形式存在外,仅少数碱性极弱的生物碱以游离形式存在(那可丁)。

绝大多数以有机酸盐形式存在(柠檬酸盐、草酸盐、酒石酸盐、琥珀酸盐),少数以无机酸盐的形式存在(盐酸小檗碱、硫酸吗啡),尚有极少数以N-氧化物、生物碱苷的形式存在。

吡啶类简单吡啶类吡啶槟榔碱摈榔次碱烟碱双稠哌啶类喹喏里西啶苦参碱哌啶莨菪烷类莨菪烷莨菪碱异喹啉类简单异喹啉异喹啉萨苏林苄基异喹啉去甲乌药碱罂粟碱厚朴碱R=CH3汉防己甲素;R=H汉防己乙素1-苄基异喹啉双苄基异喹啉原小檗碱类原小檗碱小檗碱延胡索乙素吗啡烷类吗啡烷 R=H吗啡;R=CH3可待因吲哚类简单吲哚类(吲哚)、大青素B、靛青苷单萜吲哚类(士的宁)、利血平色胺吲哚类(色胺)吴茱萸碱双吲哚类长春碱、长春新碱有机胺类(麻黄碱)、秋水仙碱、益母草碱性状形态多数生物碱呈结晶形固体,有些为晶形粉末状;少数生物碱为液体状态(烟碱、毒芹碱、槟榔碱),分子中多无氧原子,或氧原子结合为酯键;个别具有挥发性(麻黄碱)、升华性(咖啡因、川芎嗪)。

中药化学期末总结

中药化学期末总结

中药化学期末总结中药化学是中医药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掌握中药基础知识的基础。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刻认识到了中药化学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并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体系和技能。

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通过课堂学习、实验操作和文献查阅等多种方式,系统地学习了中药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些中药的鉴别和质量控制的方法,加深了对中药药理学的理解,对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物活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在这门课程中的学习体会和心得总结:一、中药化学的基础知识1.中药化学的起源:中药化学是以中药为研究对象,探究中药化学成分、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学科。

中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草木纪,它是中国古代医学和药学的瑰宝。

2.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物质,其中包括生物碱、多糖、黄酮类、皂苷、挥发油等。

这些化学成分在中药的药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中药的化学鉴定和质量评价:中药的鉴定是通过对中药的理化性质、显微特征和色谱图谱分析等手段,确定其真实性和纯度。

质量评价则是通过指定的标准和方法,对中药的质量进行评估和控制。

二、中药化学的实验操作1.中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中药化学实验主要涉及药材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等基本操作。

在实验操作中,我们使用了大量的仪器设备,如搅拌器、滤纸、洗涤瓶、色谱柱等。

2.中药化学实验的重要性:通过中药化学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和纯化过程,了解中药的药效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为中药的药效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中药的药理学知识1.中药的作用机制:中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方式。

这些作用机制是中药对疾病起到治疗和预防作用的重要依据。

2.中药的药理活性:中药中的药理活性物质一般是多种成分的复合物,不同的成分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理活性,可以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效机制和作用规律。

四、中药化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1.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保障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苷类【学习要点】 1.掌握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分类及苷和苷键的定义。

2.掌握苷类化合物的一般性状、溶解度和旋光性。

3.掌握苷键的酸催化水解法和酶催化水解法。

4.掌握苷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及注意事项。

5.掌握中药中苷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6.熟悉苷的碱催化水解法和氧化开裂法。

7.熟悉苷类化合物中常见糖的种类、结构和纸色谱鉴定法。

8.熟悉苦杏仁中所含主要苷的化学结构类型、理化性质及鉴定方法。

9.了解苷类化合物中糖链部分结构的测定方法。

【重点与难点提示】一、苷的结构与分类苷类亦称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酸、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称为苷元或配基)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1.根据苷元化学结构的类型可将苷分为黄酮苷、蒽醌苷、苯丙素苷、生物碱苷、三萜苷等。

2.根据苷在生物体内是原生的还是次生的可将苷分为原生苷和次生苷 3.根据苷键原子又可将苷分为氧苷、氮苷、硫苷、碳苷等。

二、苷的理化性质及提取 1.苷键的裂解 (1)酸催化裂解:酸催化水解常用的试剂是水或稀醇,常用的催化剂是稀盐酸、稀硫酸、乙酸、甲酸等。

其反应机理是苷键原子先被质子化,然后苷键断裂形成糖基正离子或半椅型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再与水结合形成糖,并释放催化剂质子。

凡有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和中间体形成的一切因素均有利于苷键的水解。

通常苷水解的难易程度有以下规律:①在形成苷键的N、O、S、C四个原子中,水解的难易程度是C-苷&gt;S-苷&gt;O-苷&gt;N-苷。

②因p-π共轭作用,酚苷及烯醇苷的苷元在苷键原子质子化时芳环或双键对苷键原子有一定的供电作用,故酚苷及烯醇苷比醇苷易于水解。

③由于氨基和羟基均可与苷键原子争夺质子,特别是2-NH2和2-OH糖,当2位被质子化后使端基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降低,不利于苷键原子的质子化,故氨基糖特别是2-氨基糖苷最难水解,其次是2-OH糖苷,然后依次是6-去氧糖、2-去氧糖和2,6-二去氧糖苷。

④由于五元呋喃环是平面结构,各取代基处于重叠位置比较拥挤,酸水解时形成的中间体使拥挤状态有所改善,环的张力减少,故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的水解速率大50~100倍。

⑤由于酮糖多数为呋喃糖,而且在端基上又增加了一个-CH2OH大基团,更增加了呋喃环的拥挤状况,故酮糖较醛糖易水解。

⑥在吡喃糖苷中由于C5-上R会对质子进攻苷键造成一定的位阻,故R愈大,则愈难水解。

其水解的难易程度是糖醛酸>七碳糖>六碳糖>甲基五碳糖>五碳糖。

⑦当苷元为小基团时,由于横键上的原子易于质子化,故横键的苷键较竖键易水解。

当苷元为大基团时,其空间因素占主导地位,苷元的脱去有利于中间体的稳定,故竖键的苷键较横键易水解 (2)酶催化水解: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专属性高,根据所用酶的特点可确定苷键构型,根据获得的次级苷、低聚糖可推测苷元与糖及糖与糖的连接关系,能够获得原苷元等特点。

转化糖酶只水解β-果糖苷键,麦芽糖酶只水解α-D-葡萄糖苷键,纤维素酶只水解β-D-葡萄糖苷键,杏仁苷酶只水解β-六碳醛糖苷键。

(3)Smith降解法,是一个反应条件温和、易得到原苷元、通过反应产物可以推测糖的种类、糖与糖的连接方式以及氧环大小的一种苷键裂解方法。

该法特别适合于那些苷元不稳定的苷和碳苷的裂解。

(4)碱催化水解:酰苷、酚苷、与羰基共轭的烯醇苷可被碱水解。

2.显色反应:Molish反应可检识糖及苷类化合物的存在。

反应的试剂是浓硫酸和α-萘酚。

3.苷的提取及注意事项:多用水或醇提取,提取原生苷时注意抑制或破坏酶的活性。

三、结构鉴定 1糖的种类和比例一般是将其苷键全部水解,然后再用纸色谱或薄层色谱的方法检出糖的种类,经显色后用薄层扫描的方法测定出各糖之间的分子比。

当然也可采用气相色谱或HPLC的方法对各单糖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2糖与苷元的连接位置糖连接位置的测定多是将被测物全甲基化,然后水解所有的苷键,用气相色谱的方法对水解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通常具有游离羟基的部位即是糖的连接位点。

目前多用苷化位移来确定。

糖的端基羟基成苷后,端基碳(C1)和苷元的α-C的化学位移均向低场移动,而相邻的碳(β-C)稍向高场移动,偶尔也有稍向低场移动的,这种苷化前后的化学位移变
化,称做苷化位移。

3糖的连接顺序及位置早期解决糖链连接顺序的方法主要是部分水解法,即稀酸水解、甲醇解、乙酰解、碱水解等方法,将糖链水解成较小的片段(各种低聚糖),然后根据水解所得的低聚糖推断整个糖链的结构;质谱分析是解决低聚糖及其苷中糖连接顺序的一个有力工具,在了解了糖的组成后,可根据质谱中的裂解规律和该化合物的裂解碎片推测低聚糖及其苷中糖链的连接顺序;现在测定糖链结构最常用的方法是NMR和2D-NMR法。

4苷键的构型苷键构型的确定方法有核磁共振法、酶解法、分子旋光差法(Klyne法)等,其中目前最常用的是核磁共振法。

①根据端基质子的偶合常数确定苷键的构型。

对绝大多数吡喃糖,当苷键为β-D型时,偶合常数为6~8Hz;当苷键为α-D时,偶合常数为2~4Hz。

但甘露糖和鼠李糖无法用此方法确定它们的苷键构型。

②在吡喃糖中端基碳的碳氢偶合常数(1JC1-H1)也可用于确定苷键的构型。

当偶合常数为170~175Hz左右时,为α-D或β-L 型苷键;偶合常数为160~165Hz左右时,为β-D或α-L型苷键。

1 2 3 4 下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