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舞蹈教育功能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佤族舞蹈教育功能论文

摘要:佤族舞蹈具有的教育功能启示我们,将佤族舞融入中小学教育中,有利于提高佤族地区教育的民族特色,有利于提高对佤族的关注度,实现佤族的更好更快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佤族以及佤族的文化。

佤族,是一个原生态却又神秘美丽的民族,灿烂的佤族文化宛如一颗富有光泽的黑珍珠闪耀在云南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长河中。随着交通和记录手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不断深入美丽原始、自然的阿瓦山中,去寻找关于“司岗里”的创世传说,去发掘佤族尚且未知的文化秘密。作为佤族深厚历史文化载体之一的佤族舞蹈,在发掘、解释、宣扬佤族文化特色的活动中必不可少,剖析佤族舞蹈的教育功能对于提高佤族地区教育质量、突显佤族地区教育特色、发扬佤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佤族舞蹈简介

佤族舞蹈主要包括木鼓舞、甩发舞、剽牛舞等几种,以下是几种佤族舞蹈的简介。

木鼓舞,佤族舞蹈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了佤族人们对佤族造物之神木衣吉的崇拜之情,用于表演、祭祀、庆祝等活动。木鼓舞包括四个部分:拉木鼓、凿制木鼓、围木鼓跳舞、祭祀活动。其中,拉木鼓是指强壮的佤族汉子在魔巴(佤族巫师)的带领下,择吉日上山砍已经挑选好的一棵树,将这颗树择吉日运回村寨中的活动,此次活动要求全村人民全体出动,砍树时要祭树、念咒,以示对即将成为木鼓

之树的敬畏和感激,以及对木衣吉的崇拜。拉木鼓之后是凿制木鼓,村民在将木鼓树拉回至木鼓房旁边时,全村男女老少在木鼓树旁跳舞,围木鼓跳舞则是工匠制好木鼓后敲击木鼓,让全村人来跳舞庆祝保佑族人的神器制作成功。最后一部分是在魔巴的带领下完成对神明的祭祀活动,整个活动族人十分团结,气氛活跃。

甩发舞,因舞蹈时佤族姑娘用力甩头发著称,开始时多属自娱性舞蹈,后逐渐融入木鼓舞,多以表演形式出现,表达了佤族姑娘热爱生活、热情奔放、豪迈的生活态度。表演时姑娘从不同方向、用不同力道甩动头发,加上四肢明快的节奏和身体的摆动,给人欢快、健康、古朴的视听感受。

剽牛舞主要用于祭祀活动。牛在佤族人民生活贫苦的年代里起到了重要作用,遇到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时,佤族人认为把他们最珍贵的牛作为祭品能够得到神明的认可,保佑族人获得丰收、平安稳定。魔巴带领参加祭祀的人围着一头水牛边唱边跳,唱完后由一名健壮男子将牛刺死,牛肉分给参加祭祀的每个人,剽牛结束后人们围着魔巴载歌载舞,感谢歌颂神明,现场歌声粗犷激扬,野性十足。

加林舞是一种相对其他几种佤族舞蹈较“温柔”的舞蹈,舞蹈时可以对唱,歌唱内容、对象都可以自由选择,由一人领唱多人跟唱,围成一个圈边跳边唱,没有伴奏时甚至可以随时随地想跳就跳。加林舞表达了佤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赞扬,体现了他们开朗的性格以及乐于交友的人际观。

舂米舞和甩发舞一样主要是佤族女性表演,舞蹈再现了妇女熟练

舂米的场景,赞扬了妇女勤劳、成熟、自立,舞蹈节奏明快,舞姿刚劲却不失优美。

甩肩舞多由男子表演,模仿了射击、敲击、抬扛、劳动的场景,动作奔放粗犷,展现了佤族男子的健壮力量和雄浑气概,赞扬了劳动和奋斗的良好民族品德,舞蹈给人呈现一种生态、原始的美感。

除了以上几种舞蹈外,佤族还有芦笙舞、竹竿舞、圆圈舞等多种舞蹈,不管是哪一种舞蹈,都表达了佤族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神明的感激、对自然的感恩,都展现了佤族人健美的舞姿和原汁原味的民族生态美,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中,佤族人民的一曲《阿瓦人民唱新歌》翻山越岭,走进了更多人的心中,让人们感受到了别样的原始生态民族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佤族以及佤族的发展。

二、佤族舞蹈的特点

通过对佤族舞蹈及其文化的了解,可以发现佤族舞蹈是由佤族深厚的历史文化造就和发展起来的,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加入的政治、经济、人口等因素,使得佤族舞蹈种类和形式增多,与其他舞蹈相比独具特色和魅力。佤族舞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神明崇拜,感恩自然,万物有灵。体现在佤族人每逢重要节日和祭祀活动时都要进行舞蹈,舞蹈时魔巴和族人都对造物神木衣吉心存敬意,对被杀被砍的动物、植物都要歌唱赞颂,在取新米、取新水源等活动时都要择吉日,由尊者歌唱、念咒,表达神明和自然的馈赠。

第二,动作刚劲,节奏明快,粗犷健壮。舞蹈时舞者动作干净利

索,歌声粗犷,节奏分明,男女有不同的力道,变现了舞蹈的自然美、健壮美和动作美。

第三,与时俱进,包容合并,不失自我。体现在甩发舞和甩肩舞逐渐由自娱性舞蹈变为表演性舞蹈,“人头祭”活动在舞蹈中的抛弃,芦笙舞和“打歌”有同有异,以及佤族表演团队不断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木鼓舞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改保家族对其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领头作用。

三、佤族舞蹈的教育功能

从教育功能的视角看待佤族舞蹈可以发现佤族舞除了艺术特点外还具有深刻融入学校教育的空白或薄弱区,这值得力图促进佤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每一个教师、学者为之探索,以下是关于佤族舞蹈教育功能的一些看法。

第一,佤族舞蹈具有文化传承和智力开发功能。佤族舞蹈是佤族文化在舞蹈形式上的表现,学习舞蹈必然要了解和学习佤族文化,学习舞蹈需要学习者开动脑筋,去理解、记忆、再现、表达自己的理解。佤族知识、学习者个人情感、学习意志、学习行动过程体现了学习佤族舞蹈中知情意行的结合。

第二,佤族舞蹈具有道德教育功能。佤族舞蹈蕴涵的尊敬神明、尊敬长者、乐于交友、感恩自然,万物有灵思想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者的道德观念,从而影响自己的交友观、师长观、生态观、宗教观,形成尊敬师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信仰自由的观念和健全的人格。

第三,佤族舞蹈具有强身健体与娱乐功能。佤族舞蹈需要健壮的身体和快乐愉悦的心态,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同时多跳佤族舞能够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结交新朋友甚至恋人,因此佤族的原始美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摸你黑”的盛行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佤族舞蹈具有美育功能。佤族舞蹈需要穿戴独特的佤族服饰,具有服饰美,跳舞时具有形态美和动作美,跳舞的人们具有健美的皮肤和身材,产生了生态美,学习佤族舞能够陶冶情操,使人能够欣赏这些美。

第五,佤族舞蹈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族群发展的社会功能。佤族舞多以众多人齐舞、领唱加跟唱结合的形式再现了祭祀、拉木鼓、劳动的场景,要求舞者团结一致,步调旋律一致,这能够促进年轻一代增加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使整个民族团结、富有凝聚力,这属于教育功能中的社会功能。

佤族舞蹈具有的教育功能启示我们,将佤族舞融入中小学教育中,有利于提高佤族地区教育的民族特色,有利于提高对佤族的关注度,实现佤族的更好更快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佤族以及佤族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段世琳,佤族历史文化探秘[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左永平,木鼓回归[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