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测 内容整理
《诊断学》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诊断学》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3b710148a8956bec0975e397.png)
(1)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 stippling) :红细胞内含有细 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凝集而成的。有时与嗜多色性 并存,也可发现于有核红细胞胞质内。大量增多并呈粗颗粒 状点彩,多见于铅中毒,也可见于骨髓增生旺盛的其他贫血
8
如巨幼细胞贫血等。 (2)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 body) :红细胞内含有圆 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 0.5~1μ m,1 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 物质, 亦可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 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贫血。 (3)卡-波环(Cabot ring) :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 的淡紫红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膜的残余 物。目前认为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 所致。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 及白血病等。 (4)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 :正常成人有 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可见 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主要见于:①各种溶血性贫血;②红白血病;③髓外造血, 如骨髓纤维化;④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二、白细胞的检测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 个月~2 岁(11~12)×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值(成人为 10×109/L)称白细胞
9
增多,低于正常值(成人为 4×109/L)称白细胞减少。白细 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淋巴细 胞等数量上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白细胞总数 改变的临床意义详见白细胞分类计数中临床意义的有关内容。 外周血涂片,经 wright 染色后观察其形态,白细胞可分 为下列 5 种类型,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各种类型白细胞的特点及其变 化的临床意义叙述如下: (二)白细胞的分类计数 【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在外周血中可分为中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c2af216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28.png)
临床血液学检验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一、红细胞生成起源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1、男:RBC>6.0×1012/L,Hb>170g/L女:RBC>5.5×1012/L,Hb>16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⑵、尽对增多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要紧环节是EPO增多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贫血:男<120g/L,女<110g/L贫血程度:轻度:>90g/L中度:90-60g/L重度:60-30g/L极重度:<3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⑵、病理性减少①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缘故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血红素合成障碍:IDA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②破坏过多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③失血急性失血慢性失血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测
![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b4edb5167cd184254a353516.png)
四、珠蛋白生成异常的检测
• 血红蛋白电泳
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测
• 抗人球蛋白试验
• 冷凝集试验
六、陈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有关检测
• 酸化溶血试验
• 蔗糖溶血试验
• 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小结
复习与思考题
• 1、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 参考值:0.005~0.015或
(24 ~84) ×109/L
三、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第二节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
•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 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 • 网织红细胞检测
二、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
•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三、红细胞酶缺陷的检测
②巨多分叶核中性 粒细胞(右上)
③双核中性粒细胞 (右下)
④环形核中性粒细胞
⑤棒状小体(Auer body)
⑥其它异常形态粒细胞:多与遗传性疾病有关 1)Pelger-Huet畸形; 2)Chediak-Higashi畸形; 3)Alder-Reilly畸形; 4)May-Hegglin畸形。
• 2、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正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 义。 • 3、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正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 4、血沉测定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2)WBC计数及分类计数的参考值
(3)WBC计数及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4)中性粒细 胞的核象变化
• 核左移(右
上图)
• 核右移(右 下图)
(5)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①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1)大小不均:在某些病理情况如 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时,可见 中性粒细胞大小悬殊,这可能是在 内毒素等作用下,骨髓内中性粒 细胞的前期细胞发生顿挫性不规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测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8a9c63d7680203d8ce2f24df.png)
④湿疹 ⑤过敏 ⑥其他
白细胞检测---单核细胞
➢ 单核细胞增多
①儿童的单核细胞可较成人稍高,为生理性增多 ②某些感染:疟疾、结核病、SBE、黑热病 ③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恶组、淋巴瘤、MDS
➢ 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类白血病反应
➢ 定义: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 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1) 脱水病人,血液浓缩 (2) 红细胞绝对值增高 如:真红
2、HCT减低:贫血
红细胞检测---红细胞平均值参数
将同一份血液标本同时测得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 胞比容数据,按公式可以计算出红细胞的3种平均值:
【参考值】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82~92 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27~31 pg
6个月-2岁 (11~12)× 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10×109/L称白细胞增多;< 4×109/L称白细胞 减少; 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白细胞检测---白细胞分类计数
细胞类型
百分数(%)
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
0~5
分叶核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血沉减慢:临床意义小
白细胞检测
➢ 白细胞计数 ➢ 白细胞分类计数 ➢ 外周血白细胞形态
白细胞检测---白细胞计数
➢循环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5种,白细胞计数是单位体积血液中 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参考值】
成人
(4~10)× 109/L
新生儿 (15~20)× 109/L
➢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测 内容整理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测 内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cfe28a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a.png)
血液一般检测内容整理一方法:(1)手工法:在0.38ml稀释液中加入20ul血液,充分混匀,充池、静止,镜下计数。
(2)电阻抗型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稀释后的血液通过微孔管,挤压电解质稀释液,产生电阻变化,形成电压脉冲。
分为红细胞/血小板通道、白细胞/血红蛋白通道(需加溶血剂破坏红细胞)。
最后可得到直方图,反映细胞体积为某一大小的细胞的相对数量。
红细胞体积呈正态分布,干扰因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溶解,有大、小红细胞。
白细胞经溶血处理,体积呈三个峰:淋巴、单核、粒细胞(含有染色颗粒)。
干扰因素:白细胞团块或破坏。
血小板体积呈偏态分布。
干扰因素:血小板聚集、巨大血小板。
1正常参考范围:女:(3.5~5)×1012/L 男:(4~5.5)×1012/L生理性变化: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均偏低。
病理性变化:(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在临床最常见于各种原因的贫血。
(2)红细胞增多①原发性红细胞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②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常见于可以引起低氧血症的疾病:心血管病、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病),可能与皮质激素刺激骨髓使红细胞生成偏高有关、药物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雄激素等。
③相对性红细胞增多:脱水、利尿剂。
2分裂池——成熟池——贮备池——循环池<==>边缘池——溢出血管、进入组织正常参考范围:(4~10)×109/L病理性变化:(1)白细胞增高暂时性:严寒暴热,边缘池释放持续性:化脓性感染或晚期肿瘤,贮备池粒细胞入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核分裂池增大、细胞周期延长、血运转时间延长。
(2)白细胞减低暂时性:伤寒可能与细菌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成熟粒细胞入血。
持续性:原发性和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粒细胞生成不足;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粒细胞破坏过多。
二. 贫血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测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8a9c63d7680203d8ce2f24df.png)
白细胞检测
➢ 白细胞计数 ➢ 白细胞分类计数 ➢ 外周血白细胞形态
白细胞检测---白细胞计数
➢循环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5种,白细胞计数是单位体积血液中 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继发性增多 ❖原发性增多
红细胞检测---绝对性红细胞增多
➢ 继发性增多:血中EPO增多所致
1 EPO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引起
❖ 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 ❖ 肺心病 、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的慢性心等
2 EPO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
❖ 肾癌、肾胚胎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 子宫肌瘤、卵巢癌、肝细胞癌等
有核红细胞
Howell-Jolly body Cabot ring
红细胞检测---血细胞比容测定
血细胞比容(HCT) 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指血细胞在血液 中所占容积的比值。用抗凝血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即可测得。 【参考值】 男性:40%~50% 女性:37%~48% 【临床意义】 1、HCT增高
人群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儿
参考值 血红蛋白(g/L) 红细胞数(×1012/L)
120~160
4.0~5.5
110~150
3.5~5.0
170~200
6.0~7.0
通过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发现其变化而借以诊断有关疾病
红细胞检测---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3、红细胞形态异常
红细胞检测---红细胞大小异常
正常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
大红细胞
小红细胞及大小不等
实验诊断学知识点大汇总(二)2024
![实验诊断学知识点大汇总(二)2024](https://img.taocdn.com/s3/m/fe70e96d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b.png)
实验诊断学知识点大汇总(二)引言概述:实验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对不同疾病患者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和诊断,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原因和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实验诊断学的知识点进行大汇总,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技术。
正文:一、血液学检查1. 血红蛋白检测- 血红蛋白浓度测试- 血红蛋白电泳检测- 血红蛋白病的诊断- 血红蛋白异常的鉴定2. 血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红细胞计数与测定- 血小板计数与评估- 血比容与血细胞压积测定- 血涂片的制作和鉴定3.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纤维蛋白原定量检测- 凝血酶时间(TT)测定- D-二聚体的测定- 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测定4. 骨髓检查- 骨髓穿刺技术- 骨髓片的制作和染色- 骨髓象的分析与判读- 骨髓增生与骨髓抑制的判定- 骨髓液细胞的分类和计数5. 其他血液学检查- 血型鉴定与配型- 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血浆脂肪谱检测-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外周血片的鉴定与诊断二、生化学检查1. 肝功能相关检查- 肝酶谱的测定- 胆红素检测- 肝细胞功能指标的测量- 葡萄糖酸脱氢酶测定- 胆汁酸测定2. 肾功能相关检查- 血肌酐浓度的测定- 尿素氮浓度的测定- 尿酸的测定- 尿液分析- 尿蛋白定量的测定3. 血脂检测-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测定-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测- 磷脂、游离脂肪酸的测定- 血浆脂肪酸谱的检测- 脂蛋白电泳的测定4. 其他生化学检查- 血糖的测定- 血尿酸的测定- 单胺氧化酶的测定- 血硫酸软骨素的测定- 骨碱性磷酸酶的测定三、免疫学检查1. 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A(IgA)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G(IgG)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M(IgM)定量测定-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检测- 免疫复合物检测2. 自身抗体检测- 抗核抗体的检测- 抗细胞小器官抗体的检测- 抗核糖体抗体的检测- 抗线粒体抗体的检测- 抗髓鞘抗体的检测3. 细胞免疫学检查- 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术后抗感染免疫功能的测定- 血清胸腺素测定- 分子免疫学的应用- 细胞因子检测4. 过敏反应检测- 皮肤过敏原测试- 血清技术过敏原检测- 免疫法过敏原检测- 放射免疫法过敏原检测- 组织细胞过敏原检测5. 免疫功能检查- B细胞功能的测定- T细胞功能的测定- 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测定- 相互作用结合试验- 免疫球蛋白转录程度的检测四、微生物学检查1. 细菌检查- 常规细菌培养方法- 细菌形态学观察- 革兰氏染色-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临床微生物培养方法2. 病毒检查- 病毒分离与培养方法- 病毒形态学观察- 免疫电镜技术- 核酸扩增技术- 免疫学检测方法3. 真菌检查- 真菌培养方法- 真菌形态学观察- 看自学真菌生长条件- 鉴别方法- 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4. 寄生虫检查- 常规寄生虫检测技术- 寄生虫形态学观察和分离- 寄生虫生活史和细胞感染- 血液寄生虫的检测和鉴定- 寄生虫免疫学检测方法5.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 环境菌株敏感性试验- 临床分离菌株敏感性试验- 耐药菌株检验与鉴定- 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的判读- 具体病原体敏感性测定五、遗传学检查1. 色谱技术与远程转位技术2.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3. 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4. Northern印迹杂交技术5. DNA测序技术总结:实验诊断学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血液学、生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检查,为医生提供疾病的客观数据和诊断依据。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验乙杜华平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验乙杜华平](https://img.taocdn.com/s3/m/5d421979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5.png)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验乙杜华平背景介绍实验诊断学是指应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人体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等进行检测、分离、分析、鉴定的学科。
在医学领域,实验诊断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实验诊断学中的血液检验是诊断和治疗医学领域中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据估计,全球约有70%的医疗决策依赖于血液检验结果。
乙杜华平是一种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用于治疗高胆固醇、高血脂和高三酰甘油血症等病症。
在进行乙杜华平治疗前,医生们通常会给患者进行血液一般检验。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血液一般检验的相关内容。
血液一般检验血液一般检验是临床医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之一。
主要目的是了解患者的整体体质,检测血液中各种元素和成分的数量和质量,并给出一份血液检查报告。
血液一般检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是血液检查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重要成分,主要起运输氧气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血红蛋白水平越高,红细胞计数也就越高。
2.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白细胞就是我们常说的白血球,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战力。
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和种类对人体的健康指标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3.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主要负责促进血液凝固,并参与各种炎症反应和修复过程。
在检查中,我们可以通过计数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来了解患者的凝血情况。
乙杜华平治疗前的血液一般检验在进行乙杜华平治疗前,医生通常会要求患者进行血液一般检验。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对其治疗进行更加精确的定向。
在血液一般检验中,乙杜华平治疗前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 检测患者是否患有其他疾病乙杜华平治疗前,医生需要检测患者是否患有其他疾病,以便在治疗时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如果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医生需要对血糖水平进行监测。
2. 检查患者肝和肾功能是否正常因为肝脏和肾脏是排泄乙杜华平的重要器官,所以在治疗前需要进行相关功能检查,以评估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实验诊断学PPT诊断学血液一般检验(1)课件
![实验诊断学PPT诊断学血液一般检验(1)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504a86c6c85ec3a87c2c593.png)
四:红细胞比容
二:红细胞比容测定
• 定义: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 体积的相对比列。
• 意义:HCT的高低与红细胞的数量,平均 体积及血浆量有关。
主要用于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的诊断, 血液稀释和血液浓缩变化的测定,红细胞 平均体积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计 算等.
三:血红蛋白测定
二:血红蛋白
定义:是在人体有核细胞及RET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
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运输蛋白,每克可携带1.34ml氧气, 其主要功能是吸收肺部大量的氧,并将其运输到身体各组织。 结构:
二:血红蛋白
• 检测原理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 血红蛋白(SHb除外)中的亚铁离子被高铁氰化钾氧化
2.采血和加血
准确采集末梢血或吸取EDTA抗凝新鲜静脉全血10μl, WBC及PLT计 数是吸取20 μl,擦去管尖外部余血,轻轻吹入上述稀释液底部,再轻 吸上层清夜漱洗吸管2-3次,立即混匀。
3.充池
准备计数板,盖上载玻片,充分混匀稀释液,用毛细吸管充液,室温 静置2-3分钟,使细胞下沉 (注意:PLT计数时①充池前要待完全溶血后再混匀1分钟,置室温10分 钟,②充池后静置10-15分钟)
• 抗凝浓度需准确,抗凝剂增加使血沉减慢 • 控制时间在60±1min,读数正确
二: 方法与检测原理
自动血沉仪法:
※微控制器首先记录血沉管中血液在零计时的高度,此后每 个一分钟扫描一次,记录每次扫描时红细胞和血浆界面的 位置,最终转化成魏氏法测定的结果。 仪器的检测时间为30min,测定结果与1小时魏氏法结果相 关。
实验诊断学考试名解简答论述汇总给力版
![实验诊断学考试名解简答论述汇总给力版](https://img.taocdn.com/s3/m/c26f3947dd88d0d232d46a52.png)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名词解释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象。
实验诊断学血液学要点
![实验诊断学血液学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6024537b69eae009581bec60.png)
血液新生红细胞可见嗜碱性点彩
纤维蛋白原FGBC仅存在于血浆之中
男性成人血液体积5L
血红蛋白与CO,碳氧血红蛋白
嗜硷性粒细胞,大量蓝黑色颗粒
急性大失血,白细胞上升
伊红、亚甲蓝
Leukopenia 白细胞总数减少
所有粒细胞含有过氧化物酶
Neutropenia中性粒细胞减少
分叶核粒细胞直径15um,单核细胞32
脾功能亢进,中性粒细胞减少
结核病淋巴细胞增多
网织红细胞染色后可见蓝色网状结构的mRNA
全血常规不包含网织红细胞计数
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病)不容易溶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见有核红细胞
中幼红嗜多色性
原红胞浆深蓝色、有伪足
淋巴假核仁
POX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红血病骨髓糖原染色强阳性(急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嗜天青颗粒早幼粒细胞幼单核细胞幼稚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凝血酶凝血因子II a
因子IV 是钙离子
过敏性紫癜,毛细血管脆性阳性
DIC确诊,3P(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实验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卧位肾血流量最大
肾小管上皮,氯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交换
血清MAO活性与结缔组织有关
潘氏实验检验球蛋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一般检测内容整理一方法:(1)手工法:在0.38ml稀释液中加入20ul血液,充分混匀,充池、静止,镜下计数。
(2)电阻抗型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稀释后的血液通过微孔管,挤压电解质稀释液,产生电阻变化,形成电压脉冲。
分为红细胞/血小板通道、白细胞/血红蛋白通道(需加溶血剂破坏红细胞)。
最后可得到直方图,反映细胞体积为某一大小的细胞的相对数量。
红细胞体积呈正态分布,干扰因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溶解,有大、小红细胞。
白细胞经溶血处理,体积呈三个峰:淋巴、单核、粒细胞(含有染色颗粒)。
干扰因素:白细胞团块或破坏。
血小板体积呈偏态分布。
干扰因素:血小板聚集、巨大血小板。
1正常参考范围:女:(3.5~5)×1012/L 男:(4~5.5)×1012/L生理性变化: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均偏低。
病理性变化:(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在临床最常见于各种原因的贫血。
(2)红细胞增多①原发性红细胞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②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常见于可以引起低氧血症的疾病:心血管病、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病),可能与皮质激素刺激骨髓使红细胞生成偏高有关、药物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雄激素等。
③相对性红细胞增多:脱水、利尿剂。
2分裂池——成熟池——贮备池——循环池<==>边缘池——溢出血管、进入组织正常参考范围:(4~10)×109/L病理性变化:(1)白细胞增高暂时性:严寒暴热,边缘池释放持续性:化脓性感染或晚期肿瘤,贮备池粒细胞入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核分裂池增大、细胞周期延长、血运转时间延长。
(2)白细胞减低暂时性:伤寒可能与细菌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成熟粒细胞入血。
持续性:原发性和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粒细胞生成不足;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粒细胞破坏过多。
二. 贫血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
贫血的原因:①骨髓造血功能减退②造血原料不足③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如各种原因的出血。
④红细胞寿命缩短:如各种原因的溶血检验判断的方法:红细胞计数HiCN)参考范围:成年男性120~160g /L女性:110~150g/L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但对贫血程度判断的准确性优于红细胞计数。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1. 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首选微量法,参考值为0.45L/L临床意义:用于判断贫血及计算红细胞3个平均指数。
2./红细胞数MCV=HCT×103/(1012×RBC)(fL)正常参考值:80~90fL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血红蛋白:一组红色含铁的携氧蛋白质,存在于红细胞中)MCH=Hgb/RBC(Pg)正常参考值:27~32Pg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MCHC=Hgb/HCT(g/L)正常参考值:320~360g/L从而可将贫血的形态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3.由血液分析仪根据红细胞体积的直方图导出,反映所测标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常用变异系数(CV)表示。
正常参考值:<14%临床意义:(1)作为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的新指标,如果配合红细胞直方图,则更有助于判断贫血的病情和疗效。
(2)作为缺铁性贫血的筛选诊断和疗效观察,其患者在缺铁潜伏期时即有RDW增高,若治疗贫血后RDW仍高,说明体内贮存铁尚未补足。
该检测灵敏度很高,但特异性不强。
三. 其他检测1.血沉过程一般分为3期: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经过数分钟至10min快速沉降期:形成缗钱状红细胞以等速下降,约40min细胞堆积期:红细胞堆积在试管底部。
血沉影响因素:(1)红细胞(2)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白蛋白带负电荷,沉降减缓。
纤维蛋白原、急性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巨球蛋白等、以及胆固醇、甘油三酯,能促进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加快红细胞的沉降。
参考值:男性0~10mm/h,女性0~20mm/h。
临床意义:生理性增快:儿童、妇女月经或妊娠、生理性贫血病理性增快: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
评价:优势:简单、易行,常用、经验性。
缺点:缺乏特异性。
2.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经煌焦油蓝染色后,胞质中的嗜碱性物质凝聚成蓝黑色颗粒。
检测方法:手工法: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的网织红细胞所占百分比。
网织细胞计数仪、血液分析仪参考值:相对值0.005~0.015绝对值(24~84)×109/L另可得参数: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越年轻的网织红细胞,RNA含量越高,荧光越强。
成熟指数=(高荧光+中荧光)/低荧光RMI=(MFR+HFR)/LFR×100临床意义:①.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1)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生成旺盛。
(2)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
②.观察贫血疗效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过程中,如Ret增高,表明治疗有效,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
③.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3.(1形态:大小异常、球形、椭圆形、口形、靶形、镰形、泪滴形、棘、刺、裂、缗钱状。
结构: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2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Ⅰ.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分叶核粒细胞>70%,绝对值>7×l09/L。
病理性增多:①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或炎症: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等有关,如: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肠缺血、坏死破裂。
局限性轻度感染:白细胞总数可在正常范围,仅可见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
中等程度感染:白细胞(10~20) ×l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并伴有核左移。
严重全身性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时,则白细胞可达(20~30) ×l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也明显增高,并伴明显核左移和中毒性改变。
感染过于严重:白细胞总数不但不高,反而减低,但核左移却很明显,此时患者多处于或接近于感染中毒性休克的状态。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以及血管栓塞(如心肌梗死、肺梗死)。
在较大的手术后12~36h ,白细胞常达10×l09/L以上,急性心肌梗死1~2d内常见白细胞明显增多,可持续1周,与心绞痛鉴别。
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大出血时,白细胞总数常在1~2h内迅速增高,可达(10~20) ×l09/L。
内出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仍可暂时保持正常范围,白细胞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
急性中毒恶性肿瘤: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有时可出现持续性白细胞增高,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
②异常增生性增多——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以幼稚白血病细胞增多为主,如急性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般增至(10~50) ×l09/L(超过100×l09/L者较少)。
慢性白血病:以成熟的白血病细胞增高为主,原粒及早幼粒细胞不超过10%。
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达(100~600) ×l09/L ,早期无症状患者可在50×l09/L以下。
须与类白血病反应相鉴别。
Ⅱ. 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主要是嗜中性粒细胞减少。
当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2×l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l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原因有:1)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一些病毒感染2)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低)表现。
少数急性白血病其白细胞总数不高反而减低,称非白血性白血病。
3)慢性理化损伤:有药物过敏史者比无药敏史者易受累;女性比男性易发病。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5)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性肝硬化。
Ⅲ.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核象可发生变化,出现核左移或右移。
1)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即未成熟中粒增多)时称为核左移。
再生性左移: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
核左移时常伴中毒性改变。
核左移程度:①轻度左移(>5%)。
②中度左移(>10%)。
③重度左移(>25%)见于:感染(尤其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退行性左移: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2)核右移:嗜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 ,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
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表示预后不良。
Ⅳ.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中毒性改变——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巨幼细胞贫血——巨多分叶核急性白血病——棒状小体遗传畸形——Pelger-Huet Chediak-Higashi Alder-ReillyMay-HegglinⅤ. 其他白细胞形态异常(1)淋巴细胞1)异型淋巴细胞分为3型2)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形态变化:3)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浆细胞火焰状浆细胞、Mott细胞、Russell小体。